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8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然而,如果方法不当,小学语文教学的付出,则往往事倍功半。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状况呢?笔者认为,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宛如下五子棋,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枚“棋子”巧妙地安排在是适当的位置,形成一条教学主线。
一、品词析句,夯实语基。
词句是构成篇章的“零件”,是最基本的语言材料,品词析句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是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品词析句时,对于品析的对象应有所选择,要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品析文本中的重点词句,优美词句,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地逐词逐句地分析。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很有品析价值的课文,文中有很多语句不但准确、传神,而且生动优美。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后,可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自主或合作探究,先填表:然后品味“抽”、“长”、“汇”、“欣赏”等优美词句的准确性,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小兴安岭自然的美,还感受到这种传神的词语所带来的语言韵律美。
品析这些语句,并非要求学生说清楚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意思、句子的语法结构,而是对语句进行整体感受,即“模糊性”的理解。
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索,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含英咀华,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让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完美的统一,让语文课上得更有“语文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语文奠定基础。
二、口诵心维,培养语感。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
”……古人早已把读书经验进行精辟概括,说明了“读”的重要性。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多读,理所当然地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
可见引导学生口诵心维,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读中自主感悟,在读中合作探究是落实新课标的必然要求。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要: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将继续提高。
本文从教学准备、教学策略、课堂反馈、作业批改等四个方面阐释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新课改的实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
无论是教育研究者,学校、还是我们一线的教师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进行一系列地尝试。
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讲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焦点。
何谓“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
”这里说明先要有一个“预期目的”,而且这个“预期目的”必须是正确、明确、符合实际,能够实现的,否则就会“缘木求鱼”,无从谈起。
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下面我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谈谈自己在预设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预设,提高教学准备工作有效性进入新课改以来,“无法预设的精彩”——“课堂生成”被很多教师盲目拔高,导致很多教师不致力于课前的精心预设,而将课堂实际效益更多的寄希望于课堂上的随机生成,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时间的浪费。
其实对于更多的一线教师,尤其是更多的年轻教师来说,课前充分的预设对提高课堂实际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
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
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自主备课时还要考虑到适合任教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
浅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的是追求学生学习结果的有效性,简单地说,就是你在课堂上运用每一种方法要有教学效益,不能为了使用方法而使用方法,而要从学生学习效率和结果的角度出发,究竟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一.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
包括:独立人格的空间,即每个学生在班集体中都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因为某个学生性格孤僻而歧视他;独立思维的空间,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生能回答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回答,学生不能回答的,也要循循善诱,不能包办代替。
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学会等待孩子,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让孩子认识新知,感知它并学会应用新知识。
在教学语文课文《四季》时,班里的孩子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到位,我就慢慢的用插图和做动作让所有的孩子明白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带着动作和他的理解来朗读课文。
孩子在回答问题时,特别有信心。
同时,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
选择是多方面的。
一是认知过程中的选择。
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让他把相关材料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他得以超越现象,发现规律和联系,使信息不致于流失,从而获得新的领悟。
二是参与过程中的选择。
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做到人人参与,双向交流。
给学生一个展现的机会。
一是展现个性,如开设“语文沙龙”;二是展现能力,如编导课本剧;三是展现学业成果,如“学习记录本”,让学生在得到展现的满足中认识、规范、评价和发展自我,在我们每个学生的手里,都有一本“学习记录”,会对他每天的学习有一个详细的记录,有课堂展示的,有课堂表现的,有小组合作中发挥作用的,有当天作业的,并且家长也有及时的反馈,这本记录成为孩子最珍贵的资料,每学期会有汇总和评优,每个人的记录册都是孩子们的宝贝。
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浅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爱心培趣,使课堂教学”乐”起来爱是教育里跳动的音符,是阳光、是理解、是支持、是宽容,它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课堂上有了”爱”,教师就不会将目光仅局限于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堆积的高度,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健全。
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师生之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才会游刃有余的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有兴趣的学。
如教《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我首先抛出趣味性浓的问题:”植物旅行靠的是啥办法呢·”接着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孩子们听,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学生感受到了蒲公英妈妈对孩子们的关心喜爱。
紧接着,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这些植物是怎样出外旅行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蒲公英。
”教学操作办法如下:①学生自由朗读。
②自读自说,谈谈蒲公英出外旅行靠的啥办法·③教师指导朗读:为了让孩子顺利地出外旅行,蒲公英妈妈特意给孩子准备了降落伞。
(指图)你觉得这位妈妈对孩子怎样·(关心、喜爱)④大家练习,比赛朗读,把妈妈对孩子的爱读出来。
(要求配合表情,表演动作)如此引导,熏陶,学生稚嫩心灵体会了人间的母爱,情境达到了和谐统一。
教师的权威性被师生交融的情感所代替,使课堂教学乐趣融融。
二、游戏激趣,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请还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吧!当我每次走进教室,孩子们都会”ye”地一声来表达他们的兴奋和快乐,是什么魔力让孩子们对语文课这样着迷呢·借用朱熹的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汪晶莹的湖水可以流入孩子们快乐的心田中,并培育出芳香的花朵。
孩子们就会热爱这门课程,那就是游戏的妙用所在。
在新课引入教学中、巩固练习过程中,我经常采用游戏形式,如:师生对口令、猜一猜、夺花、夺红旗、小猫钓鱼、摘苹果、找朋友、小小邮递员等游戏,我们不能单纯地把这些游戏当作只是游戏,其实在游戏里面是有许多知识的存在的,这其中不乏趣味性、情感化,价值观。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要:旨在简说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相关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提高课堂教学活动质量,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生有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这里所说的有效的含义应该是发挥普通人的潜力,而非针对少数天才。
如果我们在每一堂语文课中都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充分挖掘普通学生的学习潜力,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最有效的。
不过,如果我们的视野只局限于有限的教材资源,且不注意把教材中的文章进行个性化、生活化、人性化解读,只管为考而教,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就无从谈起了。
下面仅简单谈谈我所领悟到的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相关的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和日渐明朗的性情。
在学习这点上,教师永远只能做个主导者或指路人,不能包办替代。
结合我们大多数学校的教学现状考虑,几十个水平不一的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听凭一个老师的点拨。
在这个前提下去考虑课堂的有效性,就更加无法回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个问题了。
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该年龄段的求知特点和知识储备有足够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问题设置的梯度,既尊重不同水平的学生的理解与探究需求,也能为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铺设合适的道路。
让学生自学设疑、堂上师生或小组合作学习解惑,游戏或竞赛等方式方法都可以适当采用,以求每节语文课上,学生的语言积累、表达能力、思考水平和情感熏陶等方面或多或少能有点喜人的变化。
学生学习的起点尽管不同,但只要教师课堂引导得当,课后大多学生会有饱腹感。
一般而言,能给予学生饱腹感的语文教师都不会被学生拒绝,而大多数学生是先喜欢上语文老师,才喜欢上他的语文课,这两者互为因果的关系应引起语文教师足够的重视。
试论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
那么,如何使初中语文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形式的花样翻新。
”因此,教师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的原则,增加灵活度。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笔者认为,这样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在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一、明确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一堂课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看来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显得非常重要。
它既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到时间的限制。
因而,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实际、科学,教学内容量化。
只有量化,才能使教学目标明确化,才能使学生围绕着目标学习,教师围绕着目标活动、学习,增加了有效的教学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可贵的沉默》第二课时,我就明确了以下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应回报父母的爱,学会理解和关爱课文;3、学习在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体会人物心理。
让学生了解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师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二、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
教师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等,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见的。
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和形式,确实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我们也看到,有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似乎有点“放任”,教师的引导似乎也有点“随意”、“苍白”,时效性并不高。
[案例]小学语文第六册(人教版)《燕子》教学片段:师:请同学们分小组学习第一自然段,看看燕子有什么特点?待会我们进行交流。
于是学生围在一起讨论燕子的羽毛是什么颜色的,尾巴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翅膀又是怎样的……讨论得甚是热闹。
师:同学们,小燕子的羽毛是怎样的?生:乌黑光亮的。
师:翅膀是怎样的?生:俊俏轻快的。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论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希望对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帮助。
一、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
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
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
有一次,我刚要讲课,外面忽然雷声大作,大雨夹着冰雹从天而降,学生都往外看。
我看到大家无心听课,灵机一动,就干脆请同学们站起来,趴在窗户上看雨景,随即我说:”同学们,谁能一边看雨景,一边说出一些贴切的描写雨景的词句?”学生们高兴极了,看看说说,边看便说,课堂上妙语连珠,什么电闪雷鸣、乌云压顶、倾盆大雨、雷声隆隆……几分钟上了一堂精彩的口头作文课。
这样即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了满足,又激起了他的表达欲望,口头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
二、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
谈如何发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科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
课堂教学的变革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展开,无论我们的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其最终目的都必须指向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怎样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怎样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应该引起我们语文老师的深入思考。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语文学习应是学生的心灵活动,应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求知求真的过程。
所以,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急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自觉摒弃以分数、应试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的课堂氛围,让课堂活跃起来,这是教学活动成功的根本保证。
应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领悟知识、激活思维,积极开创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
一、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指在最短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一直致力于营造一种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
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
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
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
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浅谈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的改革一直不停地在进行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学生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出现繁荣而热闹的景象,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
可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繁琐,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理解”层面,缺乏“运用”性质的训练,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率不高。
一、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率的主要表现1有的语文教师在上语文课时,总是问问答答,分析故事情节,整堂课都未顾及语言文字的训练。
还有老师甚至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故事课等。
他们不重视字、词、句、段、篇的训练;不注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之间的脱节;基本功的训练单调乏味,练习题陈旧。
2教师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特点、难易程度,引领学生感悟文本,而是把课文知识一点一点地嚼烂,再喂给学生,一篇非常完美的课文,断章取义,按字、词、句、段、篇的结构逐一讲解,唯恐学生不会。
结果课文的美感,内在的联系全被破坏,到头来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语文素养提高甚少。
3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今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活动起来了,积极性和求知欲提高了,但是在教师让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时,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却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问题,只重视合作学习的结果,缺少对合作学习过程的指导,不利于合作意识的培养。
在交流学习心得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个别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顾及大部分学生的感受。
因此,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放任自流,形式化倾向严重。
4语文课变为“表演”课新课程改革,教师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课堂教学由过去的填鸭式灌输转变为热闹非凡的“表演”课。
语文课上又唱又跳,又写又画,好象学生的积极性被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发展。
一节课下来,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实质性地提高,只是停留在语文的表面,没有深入到语文的本质,学生从课堂上收获甚少。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般是指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以最少的时间和投入,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从而达到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
具体表现在:学生从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看法。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因此,全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根据学生学习特点,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地去学习,必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坚持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分角色表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会主人公的人物特性,这也能很好地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
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在语文学习中享受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在小组成员的编排方面,由于学生个性特征、成长背景、智力因素等条件的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存在着差异,这就使得他们的学习成绩有高有低。
所以在分配小组时,教师要根据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能力倾向等情况有意识地进行分组,使学生的智力水平、身体素质、情趣爱好等诸多方面不同且互补,使小组成员之间不仅需要合作,还形成组间竞争。
在小组学习时,由优等生担任小组组长,可以让后进生做一些基础的题目,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题目时由优等生对后进生进行点拨和引导,然后再进行组内交流。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内容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师生和谐对话,一堂课结束给学生留下思维、留下探索的兴趣、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从客观上要求老师优化课堂教学,树立教学的有效性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角度,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这样做的。
一、正确把握语文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学习语文,不仅仅要求教学生学会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更重要的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给予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
所以课堂教学中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中心,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力争在有效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课文时,我是这样设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是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空”。
能力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萨沙的心理变化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弄懂每个人都要做到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不甘于弱小的人。
本课人文思想教育以“爱心”为核心,培养学生丰富而生动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感受世间伟大的母爱,对弱小者的同情与怜爱。
对世界充满爱心。
以上教学目标的确立具备语文的特点,人文性能力的培养能促使我们的精神变得崇高,人格变得健全。
二、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用“学生成绩=兴趣+能力”来说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怎样在课堂上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我做了以下几点工作:1、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上课以趣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引趣的方式很多,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如设疑,故事引趣,小品引趣,谜语引趣等,还可以根据本地区风俗联系生活实际激趣引入。
我上《难忘的泼水节》这课的开端引趣是这样的:让学生自由说说春节的特色及热闹景象,慢慢引入傣族人民的泼水节。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因此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但是课堂中教师如何更好的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就语文教学而言,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
下面就依自己的经验谈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因素。
一堂好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课堂内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然而,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却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把握教学难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就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是课堂教学的必备条件。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
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体,只有让他们活动起来,参与进来,这样的课堂才能算是成功的课堂。
三、加强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途径。
(一)谈谈听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听录音朗读,听老师范读等,来激发情感,培养兴趣。
如在教完《歌唱二小放牛郎》后,我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配乐朗读给他们听,这样便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更深理解课文内容,并深入体会二小为了革命事业不怕牺牲自己的精神,这一感人至深的主题也得到深化。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但课堂教学的形式化、低效化、无效化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仍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何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改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江苏省特级教师严华银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这样的评述:“高效优质的课堂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基于目标的问题;基于问题生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充分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充分发展。
”以上两位专家的评述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发展”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发展”的前提显然依靠的是课堂中“问题”引领下的学生自己的“活动”。
”那么“课堂问题”从何而来?学生自己的“活动”的基础又在哪里?我以为走进文本是根本。
一、走进文本,让文字激活“自主、合作、探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核心是对话,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以及师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
而对话的基础是什么,也即是说学生感受体验的出发点是什么,自主探究的依托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文本,即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载体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语文课堂的味道主要来源于语文学科的味道,文本内在的意蕴应该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源泉。
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应该建构在走进文本的基础之上。
因此,我们不妨回到原点思考,回到语文的根本,把“走进文本”,重视真正的语言教学,让语文教学更单纯更本色作为我们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根本的途径。
感受文本内容是语文课天经地义的任务,让学生走进文本,给学生与文字直接对话的机会,使学生涵泳于字里行间,能让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敏锐的感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语言的敏感性,是促进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1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人们对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性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1. 什么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外部的实在世界、内部的心理世界以及行为世界三个层面所构成的结构系统。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
2.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夸美纽斯说:“……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有效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
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3.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做才能使课堂有效呢3.1深钻教材,备好课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
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
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说备好课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
”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来为每一堂课做准备。
那么如何才能备好课呢?备教材:教师在备课时要参阅教师用书,明确这节课的重点和目标。
思考如何用巧妙、直观的方法,层层突破,轻易地化解难点,让学生理解接受。
备学生: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预见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和反应,想出解决的对策。
备教案:教师在教案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提出哪些问题?教师应该怎样去回答、去解决?3.2上好课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高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要强化目标意识。
教师上课时一定要心中有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下的三维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等来确立。
制定教学目标的原则不在求多,而在求精。
否则一节课漫无目标地涉猎过多,甚至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哗众取宠,那么只能落个热热闹闹一场空的结果。
目标不明确,何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教学重点要突出一节课只有45分钟,要讲的内容却有很多,这时候不可平均使力,应该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情等,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合理确定哪些问题要精讲,哪些问题要略讲,哪些问题学生可以自学。
真正做到面上敢舍,点上重敲,节省下大量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讲重点、难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充分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要精细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教学层次要分明,教学环节应精细。
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更要考虑教学过程中师生如何达成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都有所发展,这就需要统筹安排,精心设计。
如本课设计几个教学环节,教学重点、难点用什么形式,如何突破,如何提问,学生可能会怎么回答,该如何引导,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采取哪些活动形式,大环节下每一个小环节如何设计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课前精心设计。
教学设计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设计应树立学生观,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我同时带了两个班级,同样的教学设计在两个班级的教学效果却很不相同。
为此我反思过,这两个班级学生的个人素质、学习习惯、学生个性都有很大差异。
后来,我及时改变教学设计环节和教学方法,以学生的有效接受和主动参与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主要途径。
教师和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
因此,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现阶段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
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有几点体会:一、深入教材,开放课堂,不断探讨课堂教学新途径(1)课前精心备课,成竹在胸:语文教材是经过专家编写的,体现课程标准理念和学生学习规律的学习材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和达成“三维目标”的基本凭借。
因此,教师要在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资源,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真心做到“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
(2)课中体现主体,注重主导: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上既有教师主导性的彰显,更有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有效率。
因此,课堂上每个教学环节都应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先让学生尝试性地学习,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
(3)给学生当堂练写的时间:课堂语文教学往往是动脑动嘴而不动手,写的训练常被忽视或拖到课外,既加重了学生负担,也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可在每堂课结束的前十分钟布置书面作业,让学生当堂练笔,教师在一旁巡视指导。
(4)课后及时反思,促进成长: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欠缺,它将时时提醒我不要重蹈覆辙反思,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它会使教师自我突破,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广饶县花官乡王新梅257300论文摘要:本文从学生的角度,探讨了适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问题,这些策略包括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等,并提出一些具体实施的办法和途径。
正文部分:【一】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
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
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
"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
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
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
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
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
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
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
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侯泰民2011.5时下,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就整体而言,在朝着理想的方向不断推进,但是由于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以及实践经验的缺乏,前阶段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了许多非语文、泛语文、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可以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那么,什么叫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什么?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对前两个问题余文森先生在《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一文中已有具体阐述,本人无力超之,对后一问题,余文森先生与诸多专家在其文中也多有论述,但本人也想就此问题谈点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我认为,要达到教学的有效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明确的课时观,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有人说,目前阅读教学的问题是:一个模糊、两个无度、三个一样。
一个模糊是:教学目标模糊:让人看不出这是哪一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想让学生学到什么;两个无度是:综合无度,拓展无度;三个一样是:读的形式几乎一样,出声朗读;课型几乎一样,前几分钟是第一课时,后面像是第二课时;第三个一样是低、中、高教学手段几乎一样。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许多观摩课、展示课、公开课把第一课时上得不伦不类,说它是第一课时吧,我们又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但从课的起点看呢──学生当时对文本是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说它是第二课时吧,可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又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但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从教师的小结也让人感觉到无疑这是第二课时。
这样的课,有人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就像一群运动员在环形跑道上,在“啪”的一声枪响后,本来应该围绕环形跑道跑,结果大家都离开跑道,四散奔跑。
这种观摩课、研讨课或者优质课,它的危害性是比较大的。
它会给我们一线老师许多误导与困惑:一种是,第一课时能这样上!另一种是,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识字、学词?作业?拓展?我这里对每课时固有板块与目标的明确,是为了提醒老师们,每一堂课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
每课时都有自己的课时目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不按教学规律办事。
需要注意的是,每篇课文的内容很多,课时的目标也不止一个,我们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
因为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是“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要勇于放弃。
因为暂时的放弃,是为了长远的取得。
古语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当目标精了,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
二、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课标说,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我认为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而时下,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
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如此,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
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因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领。
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象于永正老师说的那样,“书不读熟不开讲”。
总之,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远不止上面提到的策略,还有专家们提出的:1.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2.精心进行教学设计;3.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4.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要关注言语形式侯泰民2011.6大家知道我们的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学科。
数理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
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了这门学科。
而语文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
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运用一定的言语形式去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
当然,掌握了言语内容利于学习言语形式。
但不能在掌握了言语内容后丢弃了言语形式,也就是不能得意而忘言。
而目前的许多阅读课,多以“得意”为主,恰恰是“得意”而忘“言”,也就是只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
正如X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大赛总结发言时所说: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
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会把语文掏空。
他还说:出现这种重人文轻语文、重言语内容轻言语形式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老师们对“语文”性质的理解偏差。
语文教学是干什么的?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
X峦老师的话,谆谆告诫我们,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立足工具,又要弘扬人文;既要得意,也要得言。
那种“拔出萝卜必定带出泥”的思想是要不得的,因为在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之间,任何一方都不能把另一方作为购买正商品时的馈赠品。
有人问,那么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同构共生的基本思路究竟是什么?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统一的支点在哪里?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怎样才能相融无痕?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提高效率?我个人认为,学习一篇课文,可以从“内容──形式──内容”入手,也可以从“形式──内容──形式”入手,但不管是那一种,都要求我们在教学操作中,既要关注言语内容,更要关注言语形式;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表达了什么,更要让学生领悟到课文是怎样表达的;不仅要有“读”的训练,更要有“写”的思维。
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再凭借对言语内容的理解,品味、推敲言语形式的妙处,领悟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努力实现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统一、而不能把“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更不能把“内容与形式”看成是两种教学模式,他们应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动态关系,互为载体,相互渗透。
如学习《童趣》,我们当然要了解内容,但主要目的不仅在于理解课文内容,更在于学习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些童趣的,怎样运用词句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情的。
当然,我们在教学操作中,不管怎样寻求言语内容与形式的平衡,但具体到每一节课,在言语内容和形式之间总会有所侧重,好在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与其前后无数节语文课构成一个完整的语文教育整体,只要我们坚持“内容──形式──内容”或“形式──内容──形式”的规律,有言语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意识,我们就不必担心被人批评为重视了一方而忽略了另一方,否则我们不但不能从“言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解放出来,反而被其所累。
朗读教学要有教师的有效指导王兰芳2010.5学生的发展是自主的,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因为没有指导的学习往往是盲目低效的、狭窄割裂的、缺乏生命力的。
教师有效指导的意义在于教师发出的信息是与教学目标相吻合的,会对学生产生正效应的影响,而不是背离教学目标,甚至自相矛盾的负效应。
高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就拿课堂教学中大家都很看重的朗读指导来说。
(说到朗读指导的有效性,不得不说朗读要求的层次性,因为我们的指导必须根据不同年段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
)我们知道低段的读有三个层次:读准(要达到朱熹说的要求“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读通──读懂;中高段的读也有三个层次:读通──读懂──品读(诵读)。
品读(诵读)层次要求能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来。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老师语)。
正如清代学者X大櫆所说“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文之神气”。
也就是朗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就是周晔;朗读《望庐山瀑布》,我就是李白。
朗读指导有没有效果,我们首先要看要求有没有落实,目的有没有达到。
如:我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或课文。
那么,由于老师的指导,学生原来读不准的,后来能读准了,原来读不通的,后来能读通了。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优秀教师,为了指导学生读好一个字音、一个词、一个句子,不厌其烦,反复指导,又是示X,又是领读,直到这个学生读准读好为止。
)我们说,这种指导就是有效指导,如果学生经过指导,朗读质量上没有什么提高,那么这种指导就是无效的。
朗读指导的有效性,不能仅仅从朗读的水平、质量上看,还应该扩大X围,丰富其内涵,如对课文的理解,对重点句的品读,一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读把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了;还有学生通过读,领悟了作者的意思,并在对话中把领悟到的意思暴露出来,那么这种指导我认为也是有效的,这是其一;其二,学生是有差异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只能达到读准、读通、读懂的水平,你就不要提高到诵读、欣赏的水平。
其三,读必须与悟紧密结合,清代学者唐彪说“读而不看,不能默坐沉思,以求其深,岂能得文中巧妙乎?看而不读,文不能熟,其弊又与读而不看者等也。
”静思默想利于学生体悟其义,酝酿情感,利于朗读水平的提高。
由此可见,有效的朗读指导,应体现在学生通过指导,能于朗读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事物或情境,能于朗读中逐渐融入自己的领悟和情感,并把在品读过程中感悟到的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哲理,以及难以名状的情感和体验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并于朗读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语感。
同时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催化学生对文本的品读与理解,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而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就必须有师生情感的共同投入。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说:“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必须把情感性因素和朗读指导的技巧性融为一体”。
它要求朗读指导要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
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
读出文章的意、情、境。
而情感的建立,需要酝酿、需要一种情境,而这种酝酿、这种情境是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的。
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王兰芳2011.6叶圣陶先生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从而使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实现了五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