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思维的四个层次.doc
- 格式:doc
- 大小:31.52 KB
- 文档页数:7
《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培养引言《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人体内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帮助人们恢复健康。
而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临床思维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的培养,包括思维方式、常见问题的思考和思维工具的应用等方面。
思维方式的培养在学习和实践中,正确的思维方式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培养临床思维方式的方法:1. 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观察是最为基础的技能之一。
通过对患者的精细观察,可以获取到更多的信息,并从中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例如,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细节,可以帮助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 多角度思考在处理复杂的临床案例时,需要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这有助于发现问题的本质,并寻找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通过训练自己思维的灵活性,并学会转换视角,可以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 善于和归纳临床医生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善于和归纳是提高临床思维的关键。
通过类似病例的共同特点和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展和治疗过程,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常见问题的思考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的思考方法:1. 病因和机制的分析当遇到一个疑难杂症时,首先需要对病因和病机进行分析。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并结合中医的理论来推理和分析,可以帮助快速找到问题的所在。
2. 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需要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诊断和治疗手段。
在遇到问题时,可以从西医的角度分析病情,再结合中医的理论进行综合判断和疗效评估。
3. 问题解决的策略在解决问题时,有时需要运用一些特定的策略。
例如,通过寻求同行的专业意见和临床经验,或是进行反复的实践和观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思维工具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一些思维工具可以辅助培养临床思维。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思维工具:1. 演绎和归纳法演绎法是从一般性规律出发,推导出特殊的。
中医临床辩证思维
中医临床辩证思维是指在中医诊疗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其核心是辨证论治。
中医辩证思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辩证思维是全面性的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是在深入了解病情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人体的生理变化、病证表现等方面进行辨识和考虑。
2. 辩证思维是进阶性的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进一步对不同证候作出判断,并根据不同证候选取不同的中药配方和治疗方法。
3. 辩证思维是动态性的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根据病情变化和治疗进展,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4. 辩证思维是个性化的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关注病人的性别、年龄、体质和环境等各种因素,在针对不同病人时,因个人差异而作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5. 辩证思维是实践性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是基于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思维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验证,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治疗思维方式。
总之,中医辨证思维是中医临床诊疗的核心思维,它能够在维护人体健康和治疗疾病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中医临床思维最基本的方法1. 中医的基本理念说到中医,首先得提到它那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
跟西医的“看病”大相径庭,中医可不是光靠仪器和药物打发的。
它更像是一位老中医,端坐在你面前,认真地听你诉说,不时点头,偶尔发出“嗯”的声音。
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也就是把人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而不是把头疼、肚子疼这些症状割裂开来,单独看待。
它强调“阴阳平衡”,所以你每一次的身体不适,都是在提醒你:嘿!注意了!你的身体在和你对话呢!中医的思维方式就像是一张精细的网,把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编织在一起。
从你的饮食习惯到情绪波动,都能在这个网中找到对应的关系。
这就像一把钥匙,能帮你打开身体的“门”,让你明白每个症状背后的原因。
而这些道理,就得从中医的基本理念说起。
1.1 整体观整体观就是指,要把人的身体、心理和环境都放在一起考虑。
你是不是经常感觉到情绪低落?可能不仅仅是心理问题,还和你最近吃的东西、生活作息有关系。
中医认为,情志、饮食、气候,都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就像一锅煲汤,如果汤里的每样材料都新鲜、搭配得当,熬出来的汤才好喝;反之,缺少什么,或者搭错了,那就会影响整锅汤的味道。
1.2 阴阳五行再说说阴阳五行,这是中医思维的另一个核心。
简单来说,阴阳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五行则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
身体就像是一部精密的机器,五行之间的平衡对健康至关重要。
比如,春天万物复苏,适合多吃点“木”类食物,像青菜、春笋,能帮你提升肝脏的功能;而冬天则是“水”的季节,适合喝点滋阴补肾的汤水,像猪蹄汤,暖和又滋补。
2. 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可不是随便看看,听听就完事了,里面可有大学问。
它的四诊法——望、闻、问、切,可以说是中医的“侦探技巧”。
就像福尔摩斯破案一样,医生得通过这些方法,找出你病痛的根源。
2.1 望诊首先,望诊。
医生会仔细观察你的面色、舌苔,甚至眼神。
有时候,一个微微发红的舌头,可能就能揭示出你体内的“火”。
适用的中医临床思维训练
中医临床思维训练是指通过实际临床操作,培养和训练中医医生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适用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观察病证: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因此观察病情和症状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观察疾病的发展过程、症状出现的顺序和变化等,可以锻炼中医医生的观察力和辨证能力。
2. 比较病案:通过比较不同病案的临床表现、病机和治疗方法等,可以培养中医医生的辨证施治能力。
比如,比较不同病例的症状,寻找共同点和差异点,以便进行正确的辨证论治。
3. 病案分析:对病案进行全面地分析,包括病史、症状、体征、辨证等方面。
通过分析病案,可以培养中医医生的系统思维和分析能力。
4. 病因诊断:对病因进行准确的诊断,是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病因诊断,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准确把握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5. 医案讨论:中医医生可以组织医案讨论,分享临床经验和疑难病例。
通过讨论,可以共同探讨病因、辨证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思维和诊疗水平。
以上是适用的中医临床思维训练方法。
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学习。
中医临床思维的四个层次目前西医对许多疾病都有“诊疗指南”、“专家共识”或“临床路径”,但临床上即使是这些指南的制定者之间面对同一患者采用的具体实施方案也往往不同,疗效自然有异,可见临床医学思维的重要性。
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临床选方用药的个性化特征更强因(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和辨证论治最能反映中医治疗的个性化特点,并且不同中医大夫由于其学术背景、临床经验等多方面的不同,同一时间地点面对同一患者所开出的处方用药也往往有异——面对同样的复杂病证能够获效的方药未必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文想说的是: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思维的层次问题:1、死法死用死法死用”是指执某种治法或固定处方治某些特定对象的特定病证。
这类中医常见于初学者或没有系统学过中医的人,或只读过方书而对医书涉猎较少之人。
比如,民间常有人凭个“祖传秘方”就可“走江湖”病,人之间也常常互相传抄一些偏方、验方,这往往属于专方治专病,用得好有时候也能获得良效,例子很多。
曾见到一些骨折不愈患者依据传说到找到某地民间中医,后者给患者采用老母鸡加中药大锅煎煮后外用,或对于肝硬化腹水(鼓胀)患者给予几粒黑药丸让患者服后泻下稀水样便而使腹水减少,或对于黄疸采用发泡疗法使其皮肤流出黄水之类,其实这些方法古书上都有记载,取来一用而已。
而初学中医者喜欢从教科书上或其他医书上找来偏方一个,在临床上寻找相应病人,背会了几个经方方证就来应对临床复杂性问题,辨证分型论治的教学方法容易误导初学者死法死用,临床疗效显然难以取得上佳,被前人称为“执方寻病”,正所谓“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了苏轼滥用“圣散子”的后果:“宣和后,此药盛行于京师,太学诸生信之尤笃,杀人无数”。
因为圣散子以温药为主治疗寒疫自然有效,但因苏轼之文学政治盛名而将之用之于瘟疫致使杀人无数,正是执死方治活病的典型案例。
死法死用”的典型例子还有“胡万林重用芒硝”案。
中医临床思维中医是一种医道,不是单纯的依照指标而治病,因为古人很聪明,知道我们人不是依靠指标而活着,而是依靠我们的感觉而活着。
中医在诊疗过程中很注重思维的灵活转换,思维的发散和XXX。
医者,意也。
中医来源于自然,所以中医的临床思维也跟自然密切相关,来源于生活的观察,司外揣内,取物比类。
所以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就是一部很好的知道我们思维的医书,反应了我们祖先思维的丰富致密,《黄帝内经》虽然没有直接教我们怎么进行治病,但是,《黄帝内经》给我们思维的指导,让我们从中领悟治病的道理,所以圣人教我们以渔而不以鱼。
阴阳《黄帝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说明了世界的万物相互对立的双方都可以用阴阳来表达,所以对于疾病也是一样的,病证不外阴阳而已,所以我们治病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只要我们阴证阳证判断对的话,用药的主要方向就不会错了。
阴阳不仅知道我们的的诊断,也指导我们组方,张介宾曾经说过:“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谆谆告诫我们不应该单用阴药或单用阳药。
应该阴阳同调,因为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我们要善于利用体内自我调节的机能。
恢复机体的运转而不是见什么症用什么药,要认识到我们的身体有机统一的整体,也要考虑到社会和自然对我们的影响。
喻嘉言在《寓意草》曾写到:“上脱者,用七分阳药,三分阴药而夜服,从阴以引阳;下脱者,用七分阴药,三分阳药而昼服,从阳以引阴也。
”五行中医的五行学说是一门很有辩证,XXX,发展等有用学说,然后很多人不懂五行的道理,恶意诋毁五行学说,说其不科学的。
五行实际上是五种气的运动,古人认为世界是由五种气所构成的,世界的万物都在五行之中,西游记的孙悟空一心想逃离五行之外,然而还是逃脱不了五行的束缚,最终被压与五指山下。
五气分为木火土金水,东方肝木主生发,南方心火主炎散,西方肺金主肃杀,北方肾水主收藏,中央脾土主化万物。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一、引言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是指中医临床医生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概念、原则、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医临床思维方法。
二、概念1.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概念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是指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过程中,中医临床医生所采用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它主要包括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个体化治疗等方面。
2. 中西医思维模式的差异中西医思维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医学强调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科学知识,注重实验室检查和技术手段,更加注重对病因和机制的解释与探究;而中医则强调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化治疗,更加注重对人体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三、原则1. 辨证论治原则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基本原则。
它强调对病情的全面分析,包括病因、病机、证候等方面。
在治疗上,要根据不同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生必须掌握和运用的重要技能。
2. 个体化治疗原则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
这需要中医临床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3. 整体观念原则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从整体上考虑问题,不能只看局部而忽略整体。
四、方法1. 全面分析患者情况在诊断过程中,要全面分析患者情况。
包括询问病史、观察舌象、脉象等方面。
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病因、病机和证候。
2.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核心。
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推拿等。
3. 个体化治疗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
这需要中医临床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4. 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
“中医临床原创思维的科学内涵及应用”香山会议共识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7(23)5
【摘要】关于中医临床原创思维的内涵1.中医临床原创思维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分析疾病诊治规律的决策过程,是中医学原创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应用。
2.中医临床原创思维包括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系统整体、恒动变易、中和平衡的指导原则,以象数类比、司外揣内、知常达变为主要思维方法,以辨证论治为主要体现形式,以及临床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具体思维应用。
【总页数】1页(P594-594)
【关键词】原创思维;中医临床;临床应用;香山会议;科学内涵;中医基础理论;疾病诊治;天人合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03
【相关文献】
1.突出特色,培养中医原创临床思维;博采众长,正视中西医临床思维融合 [J], 肖永华;赵进喜;李军祥;贾海忠;姜苗;刘宝利;林芳冰;刘宁;袁慧婵
2.共识会议法在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J], 宇文亚;韩学杰;谢雁鸣;史楠楠;王丽颖;吕爱平
3.中医药标准化共性技术研究——共识会议法在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J], 宇文亚;韩学杰;谢雁鸣;史楠楠;王丽颖;吕爱平
4.第594次香山科学会议研讨中医临床原创思维的科学内涵及应用 [J],
5.香山科学会议研讨中医药问题“中医药发展思路与继承创新思维和方法”学术讨论会召开 [J], 管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临床思维contents•临床思维概述•临床诊断思维目录•临床治疗思维•中医临床思维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中医临床思维案例分析临床思维是指医生运用医学知识和经验,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判断和决策过程。
中医临床思维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注重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强调医患沟通与合作。
定义与特点特点定义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够使医生准确地诊断疾病,避免误诊和漏诊,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提高诊断准确性临床思维能够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制定合理治疗方案良好的临床思维需要医生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合作,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
促进医患沟通临床思维的重要性临床思维的传统与现代发展传统中医临床思维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
现代中医临床思维现代中医临床思维在传统的基础上,引入了现代医学技术和方法,如循证医学、精准医学等,提高了中医临床思维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合参01020304观察病人的神态、面色、舌苔、舌质等,判断病情轻重、寒热虚实等。
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嗅病人的气味,判断病情的性质和转归。
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了解病情的起因、经过和病人的感受。
通过把脉、触诊等手段,了解病人的脉象、体温、疼痛等情况。
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识别疾病的性质和病因,确定治疗方案。
辨病辨证施治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根据辨病和辨证的结果,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如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
030201辨证施治把疾病作为治疗的重点,针对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以病为纲把症状作为治疗的细目,针对不同的症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以证为目将疾病和症状结合起来考虑,制定更为全面和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病证结合病证结合中医强调人体各部位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部位的病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部位。
最新中医思维在临床的应用中医医学作为我国独有的传统医学体系,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并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模式和治疗方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最新中医思维正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更好的健康管理。
1. 中医思维的概念和内涵最新中医思维是指在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将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的一种思维方式。
它强调个体化治疗、防病于未然、调理平衡等特点,以整体观念、辩证分析、中西医结合为主要特点。
2. 中医思维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中医思维注重从整体出发,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辨别病机和辨证求因。
在疾病的诊断中,可以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理等因素,提供精准的诊断结果。
3. 中医思维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医注重调理平衡,强调整体防护、局部调理和个体化治疗。
通过针灸、中药、推拿等治疗手段,促进人体自身的康复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思维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症以及病后康复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4. 中医思维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中医思维强调防病于未然,关注个体的健康管理和全面的调理。
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并通过养生、科学饮食等方式,提升个体的免疫力和健康素质。
中医思维的应用,使健康管理更加个性化、系统化。
5. 中医思维在未来发展中的展望随着医学科技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医思维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着广阔的前景。
中医思维通过传统的理论基础和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相结合,使中医的疗效更加得到认可和应用。
未来,中医思维有望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最新中医思维的应用,不仅丰富了临床实践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健康管理方案。
我们期待着中医思维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让传统中医学的智慧和现代医学的科学相得益彰,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名词解释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临床思维是指中医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根据中医药学的
理论知识和经验思考、分析患者的症状、体质、环境等因素,以及疾
病的特征、发展规律,而选择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的一种思维模式。
医生使用中医临床思维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辨证论治
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是辨证论治。
也就是说,医生通过收集病史、查房、观察舌脉、诊断肢体位置等方式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
结合经方、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分析病情,判断病因,做出较为准确的
诊断。
在确定了辨证论治的方案后,医生需要设计具体的记录方案,
记录治疗方法、用药等内容。
第二步:个性化治疗
中医临床思维认为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体质特点,且病情也不尽相同。
因此,对于同一疾病,医生采用的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
在治疗的时候,医生需要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结合治疗方案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第三步:中西医结合
中医临床思维强调中西医结合。
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充分利用
西医影像技术和实验室检查,结合中医的诊断方法和疗法。
既能够充
分利用西方医学先进的技术手段,又能够使治疗更加综合、具体。
第四步:持续性治疗
中医临床思维强调持续性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治疗,对患者的病情动态进行跟踪和管理,不断地进行病情调整,有效控制病情,减少病情复发的风险。
总之,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药学发展的核心,是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
只有具备临床思维的中医医生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健康,将中医药学推向更高的层次。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属于原创思维,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和方法。
中医原创思维是中医学发展与进步的灵魂之所在。
掌握和运用中医原创思维,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对当代和未来中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和促进作用。
(一)象思维象思维,是以直观的形象、物象、现象为基础,以意象、应象为特征和法则来类推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思维方式。
从汉字发生学而论,“象形”是汉字的主要构造法,除通常汉字造字以外,也源于对中医药学知识、实践的客观描摹,如“”,即是古人源于对心的解剖观察,而达到汉字与所指事物的形似或神似。
从思维发生学而论,《周易》以“象”为基本观念,观察各类事物的不同形象、征象,归纳为天下深邃之道理。
如《易传·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象思维,主要包括形象思维、意向思维和应象思维三种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根本,以意象思维为特征,以应象思维为法则。
1.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常常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生动的直觉反映。
如中医学观察五脏,心“状如莲蕊”、肺“虚如蜂巢”、脾“扁似马蹄”等,将藏于体内的脏腑的形象和生理功能以及外在表现,称为“藏象”。
四诊中望诊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变化,称为“舌象”;切诊观察脉的形象变化以测知疾病,称为“脉象”,这些都是中医辨证所依据的主要因素。
形象思维并不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观察和再现,更致力于对已有形象的类比推理,获得新的形象,使形象思维具有创造性的优点。
如中医学认识病因,“观物取象”,观察自然界的风由空气流动引起,“风胜则动”,临床上凡是肢体动摇的震颤、抽搐,病位游走不定等病象都归因于“风邪”。
再如中药“以象名之”:如根之形象如人形者,名曰人参;全株密生白色茸毛,状如白头老翁,名曰白头翁;形如乌鸦之头,名曰乌头。
对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几点思考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通过培养和发展中医临床思维,中医医生能够更好地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疗效,提高临床实践的效果和效率。
以下是我对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几点思考。
首先,中医医生应该注重观察和倾听。
观察病人的外貌、面色、舌苔、脉象等症状,以及倾听病人对病情的描述,这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步骤。
通过观察和倾听,中医医生能够获取到许多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的信息。
因此,中医医生需要长期观察和倾听的锻炼,以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倾听能力。
其次,中医临床思维需要培养对整体的把握。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因此,对于中医医生来说,不能把疾病看作是孤立的问题,而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
中医的治疗方法也是基于整体观念的,常常采取多个方面的治疗手段,以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中医医生需要培养整体观念,将疾病纳入整体框架中去思考和治疗。
第三,中医临床思维需要培养辨证论治的能力。
中医临床是基于辨证论治的,即通过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机、病变特点,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因此,中医医生需要善于发现疾病的特点和规律,辨识不同的证候类型,并且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进行相应的治疗。
这需要根据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因此,中医医生需要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辨证论治能力。
第四,中医临床思维需要培养系统思维的能力。
中医医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中医理论、诊断学、治疗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中医医生需要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和系统化,形成自己的中医临床思维。
这需要中医医生具备系统思维的能力,能够将复杂的信息进行分类、分析和综合。
只有经过系统思维的培养,中医医生才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医医学的精髓,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
最后,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医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中医临床思维综合训练
中医临床思维综合训练涉及的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方法、中药学知识、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技术,以及相关的现代医学知识和技能。
通过严格的培训和训练,能够提升中医临床医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类疾病和临床病例。
在中医临床思维综合训练中,培训和训练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课堂讲授、病例分析、临床实践、专题讲座、实验室实践等。
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训练,中医临床医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加深对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提高中医临床医生的诊治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思维综合训练是中医临床医生必须经历的一项必修课程,对于提升中医临床医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高中医临床医生的诊治水平和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1 -。
中医药思维1. 中医药思维的特点- 整体观念:中医药思维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不仅仅是单纯的器官、组织、细胞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系。
因此,中医药治疗不仅仅针对某个具体的病症,而是注重整体调节和平衡。
- 辨证施治:中医药思维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中医药师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患者的症状、体质、病因等进行全面分析,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 以预防为主:中医药思维认为预防胜于治疗。
中医药师注重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五脏六腑等,通过调节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 中医药思维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针灸:针灸是中医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师通过针灸的方式,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五脏六腑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不仅可以治疗一些常见病、慢性病,还可以缓解疼痛、调节情绪等。
-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药思维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调节和个性化治疗,中医药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方剂的选择和调配。
中药治疗不仅可以治疗一些常见病、慢性病,还可以缓解疼痛、调节情绪等。
-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五脏六腑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按摩不仅可以治疗一些常见病、慢性病,还可以缓解疼痛、调节情绪等。
3. 中医药思维的现代应用- 中西医结合:中医药思维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中医药师和西医医师可以相互协作,共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 中医药预防保健:中医药思维在预防保健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中医药师通过调节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 中医药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智能化也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
中医药智能化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中医临床思维的四个层次
目前西医对许多疾病都有“诊疗指南”、“专家共识”或“临床路径”,但临床上即使是这些指南的制定者之间面对同一患
者采用的具体实施方案也往往不同,疗效自然有异,可见临
床医学思维的重要性。
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临床选方用药
的个性化特征更强——三因(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和辨证论
治最能反映中医治疗的个性化特点,并且不同中医大夫由于
其学术背景、临床经验等多方面的不同,同一时间地点面对
同一患者所开出的处方用药也往往有异——面对同样的复杂
病证能够获效的方药未必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文想说的
是: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思维的层次问题:
1、死法死用
“死法死用”是指执某种治法或固定处方治某些特
定对象的特定病证。
这类中医常见于初学者或没有系统学过中医的人,
或只读过方书而对医书涉猎较少之人。
比如,民间常有人凭一
个“祖传秘方”就可“走江湖”病,人之间也常常互相传抄一
些偏方、验方,这往往属于专方治专病,用得好有时候也能获
得良效,例子很多。
曾见到一些骨折不愈患者依据传说到找到
某地民间中医,后者给患者采用老母鸡加中药大锅煎煮后外
用,或对于肝硬化腹水(鼓胀)患者给予几粒黑药丸让患
者服后泻下稀水样便而使腹水减少,或对于黄疸采用发泡疗
法使其皮肤流出黄水之类,其实这些方法古书上都有记载,
取来一用而已。
而初学中医者喜欢从教科书上或其他医书上
找来偏方一个,在临床上寻找相应病人,背会了几个经方方
证就来应对临床复杂性问题,辨证分型论治的教学方法容易
误导初学者死法死用,临床疗效显然难以取得上佳,被前人
称为“执方寻病”,正所谓“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了苏轼滥用“圣散子”的后果:“宣和后,此药盛行于京师,太学诸生信之尤笃,杀人
无数”。
因为圣散子以温药为主治疗寒疫自然有效,但因苏轼之文学政治盛名而将之用之于瘟疫致使杀人无数,正是执死方治活病的典型案例。
“死法死用”的典型例子还有“胡万林重用芒硝”案。
90
年代我曾买下柯云路所写《发现黄帝内经》品读——读后方
知是书实在不该买,从中知道了胡万林在西北地区用芒硝可以
治百病但到了中原却致死多人而因非法行医被取缔并在狱中沉
寂了十多年,最近网传胡万林再次因此弄出人命——没想到这
十多年过去了胡万林居然还没有好好读读中医反倒是依然依据
他那老法子。
至于日本人用小柴胡汤治疗各种肝病更是属于
“死法死用”之列——东洋鬼子再自作聪明也只能学到中华传
统文化的皮毛而已。
2、死法活用
“死法活用”是执某种治法或经典名方 /验方不变但能灵
活配伍加减或灵活选择适用范围。
这类中医通常是既熟知某种治法应用原理又掌握相应
方药变通技巧——如读过伤寒杂病论或其他名家医书,并在
临床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能够以某法某方为基础随证加减
用药,或能够扩大该法该方的适用范围,疗效较第一层次明
显提高。
过去曾听说过某些地方中医被人称为“张柴胡”、“李
桂枝”等既属此类——以一张小柴胡汤或桂枝汤,随症加减,灵
活用药,大大拓宽了该方的临床应用范围,做到了善用某法、活
用某名方,完全可以在一方水土“小有名气”。
张仲景之桂枝汤加减和柴胡剂都有加减数法、李东垣
补中益气汤二十八种加减法等,皆可属于“死法活用”的范例。
所以,现代人学经方,应从经方到经方类方从而上升到“死法活用”的层次,如果按一些经方家所说经方只能加不能减并无
道理可言——仲景本人正是通过活泼泼的加减而使112 方变成397 法,对经方的活用善用当属叶天士了。
至于近年来最富争议的“火神派”,一般火神派的学习
者其实只是“死法死用”——据说某著名“火神家”到某地中医院会诊五例病人时在每位患者床前都脉诊良久良久并且在
开方前更是沉思良久良久但结果却开出的几乎是同一张扶
阳方——异病同治乎?实际上是“死法死用”。
品读郑钦安、
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等火神名家则实际上都是“死法活用”。
所以,有人曾谓“敢用、广用附子算不上火神派,善用附子才是扶阳家”,不无道理。
后世已难以想象在仲景之前甚至比如华佗是怎样选法
用方的了,孙思邈《千金要方》等几位著名实用,但当时那
个时代究竟是怎么用方的已无所考。
3、活法死用
“活法死用”是指在掌握中医理论和多种不同治法的基
础上灵活的应对一定之病证症。
方法虽活而应用起来是却有
相应的技巧、原则或规范(此处的“死用”实为褒义),这已属“圆机活法”的水平了。
在张仲景之前的几千年,中医已经形成了很多有效验
方,但如何应用这些来自于数千年经得起疗效考验的方药成
为难题。
历史赋予张仲景的机缘是遇到了张伯祖和《汤液经》及其世事人生历练,而赋予仲景的历史责任之一就是“博采众方”使之推广应用而济世活人,把自己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积累的成败得失如实的记载下来,而成《伤寒杂病论》一书,《伤寒论》中397 法 113 方,连同《金匮要略》 252 方,总计只
有300 张左右的经方由于其疗效可靠、配伍合理、法度严明、
主治明确、结构规范之传世良方。
张仲景之于中医的意义在
于能够执这些有限的经方活用到各种外感内伤急难重危病
证过程中,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正是“活法死用”。
张仲景完美的把有限的治法方药应对于无限的临床
复杂多变的各种病证,做到了“死法活用”和“活法死用”的有机结合,故成为后世历代医家学习之楷模,堪称“医圣”诚不为过。
4、活法活用
“活法活用”是指能从整体、动态的视角面对人体生
命健康与疾病状态,深谙中医立法制方原理和古今中外各种有
效方法,做到天人合一、三因制宜、标本缓急,或治人或治病
或治证或治症或治体质,或一法直指病的,或数法数方临机应
证组合,临证选法用方用药能够“随机应变”,组成施治的处
方虽然只有几味并不起眼的常见药物,却能够抓住复杂疾病状
态过程中的核心或关键所在,把握疾病发展的全局,或步步为
营,或攻或守或攻守兼备,落笔便是名方,出招便能制胜。
“活法活用”可谓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其精神体现在《黄帝内经》之中,但后世医家鲜有能够践行,许多名医
往往只是在某些时候或某些方面做到了“活法活用”,相对而
言,叶天士可称“活法活用”的代表性中医大家。
但后人眼中
的叶天士,往往容易走向极端,要么认为叶天士是温病大家,要么认为叶天士是杂病大家,要么认为叶天士是真正的经方大家,要么认为叶天士用药小方轻灵为其常——“四两拨千
斤”,要么认为小方轻灵为其短——“不痛不痒”。
世人不知叶
天士以高出常人的心智不仅仅有家传更有亲拜 17 位名医为师的事实,不仅谙熟《黄帝内经》之旨更精通《伤寒杂病论》,更还饱读前贤历代中医各家而能融会贯通(当然这还得益于
其与张仲景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不同)。
遵王子接谓“盖医之
精义,皆具于书”,叶天士提出:“盖病有见证,有变证,有转证,必当灼其初终转变,胸有成竹而后施方”,更提出“自古医书以备,学者神而明之,临机应变,治病有余”,叶天士在病案中能够常说“用某某法”的原因在于他掌握了古今许多治病妙法,临证随机拿来一用而已。
可惜后人能够读懂叶天
士的病案实在是少之又少。
人们称叶天士为“神医”并非偶然。
西医的各种诊疗规范或临床路径可以说是“死法死
用”的典范——因而学习西医远比学习中医轻松得多,但高水平的西医专家往往能够将之做到“死法活用”,其区别所在就是思维层次的不同。
可惜当下大多数西医专家满足于与病人
相对片刻开药了事,这自然永远达不到真正高水平专家的层
次。
纵观上述四种中医临床思维层次,前两种尤其是第
二个层次的中医最容易形成某某流派,第三、第四层次则难
以划分到什么派别。
张景岳虽饱读医书,但仍在脱离前两个
层次的思维水平,所以未能脱离温补派之列。
张仲景、叶天
士的临床思维在第三第四层次水平,所以只能归属“辨证论治派”。
近代的蒲辅周等名家也是如此。
在我看来,以上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思维的四个层次之于当今,最值得学习、推广或追求的并非“活法活用”而是“死法活用”和“活法死用”。
这是因为,较之于“活法活用”而言能否能够易学易用很重要。
“死法死用”并非没有可取之处,
但临床疗效要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必然要从“死法死用”走
上“死法活用”和“活法死用”的层次后,者更应当成为人们
追求的目标,二者只要用心和坚持学习就能够掌握和应用,在
当今医患关系的背景下,“活法死用”尤显得更为重要。
不知
各位所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