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山风景区资源保护措施

黄山风景区资源保护措施

黄山风景区资源保护措施
黄山风景区资源保护措施

黄山风景区资源保护措施

09级地科院师范一班程谦222009318011039风景区资源保护涉及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两个大的方面,也是风景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本文针对黄山风景区资源保护的实践和途径作一探讨分析。

一、依法治山是风景区资源保护的基础

风景区要做好资源保护,必须使资源管理走上法制轨道。一是加快立法建设,走依法治山的道路。近十几年来,政府和有关管理机构颁发的针对黄山管理工作的法规文件达70余件涵盖了景区的规划设计、风景名胜保护、森林防火、环境保护、植物检疫等各个方面。二是要重视普法宣传。对相关法律法规要通过广泛宣传贯彻,增强景区干部职工和游客依法治山的意识。二是要严格执法,加快执法队伍的建设,使风景区的资源保护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

二、景点客流调控是资源保护的有效手段

实行热线景点单独管理和疲劳景点轮休制。先后对天都峰、始信峰、莲花峰等热线景点实行单独售票管理,控制游客数量,减轻了各景点的超负荷运转。还对这几处景点实行了封闭轮休,让其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并辅以人工措施,加快植被的恢复进程。

研究试行分区旅游。1994年以来着手研究制定规划,将黄山风景区分为北海、玉屏、温泉、云谷、钩桥、松谷6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贯通的游览单元,实行分区管理,改变不合理的游览线路布局,有计划调控游客的时空分布。

三、森林资源保护是景区资源保护的重中之重

黄山风景区现有国有土地12255.9公顷,其中有林地8742.4 公顷,灌木林地1480.3 公顷,疏林地685.1公顷,景区森林覆盖率83.4%。对黄山森林资源采取多方面保护措施,取得良好成效。

森林防火常抓不懈。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狠抓了防火队伍、防火基础设施、防火宣传、火源监控、协作联防等方面的建设,健全了机构,完善了制度,不断提高森林防火管理水平,实现了连续23年无森林火灾。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黄山风景区登记建档的古树名木已有110株,其中54株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对游道两旁的树木包围竹片,定期对古树名木进行全面调查和防治,定期邀请专家对古树名木进行会诊、并对其采取综合保护措施,对重点古树名木确定专人进行日常养护,编制了古树名木管理软件,实行了计算机管理。

严格植物检疫。黄山风景区陆续建立以预防松材线虫病为重点的病虫害监测网络,以景区内松林为重点,常年开展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现设立了1个监测站,4个监测分站和13个监测点,坚持每年春秋两季进行松材线虫病专项普查,并及时清理枯死树木。同时设置了一个检疫检查站和5个检疫检查分站。通过全天候检疫检查,杜绝一切松木进山,切断病原物进入景区的途径。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黄山风景区现有植物1805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1种,二类保护2种,三类保护8种;有野生动物249 种,其中属国家二级保护的20种。风景区长期坚持封山育林和禁止狩猎,禁止开山采石和挖沙取土,建立高山植物园,繁殖和保存珍稀名贵树种,开发了浮溪猴谷,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山短尾猴进行科学驯化、保护和研究。

四、通过加强资源保护改善旅游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与美化环境相结合。实行风景区退耕还林和退茶还林;改革殡葬制度,禁止在景区内修墓下葬;实施了桃花峰美化及高海拔华箬竹更新造林等项目。修建挡土墙、驳岸等水土保持设施,对盘山公路、登山步道沿线、河床两岸的危险地带进行保护。同时结合植树种草,扩大绿化面积,美化游览环境。

维护景区环境卫生。1986年后以来,景区建成14座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能力达8000

吨,污水处理率达100%。改造了全山22个公厕,实行垃圾袋装化和分类处理。在景区内外修建了6座垃圾处理场,登山游道两侧设置了600多个简易垃圾池,组建了200人的环卫队伍,负责全山垃圾清运,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垃圾无害率达到100%,为建设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打下基础。减少污染源。景区内生活燃料经历了由过去烧柴为主向烧煤的转变,但因煤渣积累又构成新的污染。1990年以后遂改为烧液化气和柴油,现逐步改为以电能为主。进行路面改造,减少扬尘;推广易降解塑料包装袋和塑料泡沫餐具,减少白色污染;在景区外设立“洗洁中心”,将景区内大宗洗涤用品运出集中洗涤,减少景区水源污染;实行净菜上山;生活基地迁离景区,减少景区生活垃圾的产量;目前正对景区内餐饮业油烟污染进行控制试点。

五、变更观念,树立保护第一的指导思想

黄山是典型的山岳风景区, 风景独特,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旅游观赏价值和科学文化研究价值。黄山风景资源一旦遭到破坏, 就不能再恢复。如果经营管理得好, 将会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并能使这些风景资源留给后代子孙永续利用。诚然, 黄山的风景资源, 不仅是安徽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极为珍贵, 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历史责任。因此对黄山应有很强的“国宝”意识, 在保护好黄山原生风景和扩大建设新的风景点的前提下, 做到合理开发利用。并根据现有黄山风景区环境容量, 有节制地发展旅游容量, 建设相应的服务设施。以扩大旅游客量和增加旅游经济收入为目的, 将使原生风景牺牲太大, 这种开发利用方针是不可取的。在战略上应进行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宏观上给以更大范围的划定界线, 制定长远的保护计划和目标, 进行目标责任制管理, 建立风景区生态标体系, 实行游客总量控制和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制度, 逐步纳入环境综合整治轨道, 进行整体保护。微观上则应从小做起。这样, 才能有效地保护黄山的风景名胜资源及整体环境。

六、注重民族化的建筑风格

黄山风景区的建筑, 要注重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和风格, 突出自然, 应具有地方民族特色。

依山就势, 藏而不露, 做到与景观相协调。色彩宜淡,不宜浓;宜分散。不宜集中;宜成组群, 不宜大体量;宜建筑具有皖南特色的民间小屋,切忌建设高层建筑;宜山林化、园林化。不宜城市化。

七、与教学科研机构相挂钩

(1) 建设高山植物园和北山松谷庵物种基因库。黄山具有华北、华东、华南、东北以及日本的植物区系特点, 动植物种类繁多, 物种具有多样性, 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近年来, 黄山已在天海建立了高山植物园, 培育繁殖高山名贵植物。

( 2) 建立黄山生态环境监测站, 定期监测观察黄山风景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 为风景区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八、开展国际合作, 建立黄山风景区国际保护基金会

黄山风景区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风景区的环境保护及建设方面, 除取得国内各界的经济资助外, 可通过国际合作, 加强同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的联系, 建立黄山国际保护基金会, 争取国际上的资金, 进行生态保护和固体废弃物以及生活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开展综合利用, 改善黄山胜态环境及旅游环境。

实践证明,黄山风景区这些资源保护措施取得了巨大成效,树立了黄山在国际国内的良好形象。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全社会生态环境意识的进一步增强,风景区资源保护工作还有更多的课题需要研究,现有的保护措施也必须不断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论黄山风景区开发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策略》

《黄山风景区保护资源措施探讨》《黄山风景区主要生态环境的探究》《黄山风景区资源保护与开发》

黄山市呈坎镇调研报告

加快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关于黄山市呈坎镇整体村容村貌整治的调研报告 加快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关于黄山市呈坎镇整体村容村貌整治的调研报告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强调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我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以民营经济为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央和省委对加快城镇化的各项要求和部署,充分认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以小城镇为纽带实现城乡共同发展。近期,我们就黄山市呈坎镇的呈坎村和灵山村进行了深入调查,现据调查情况,写如下报告。

一、呈坎镇基本现状 呈坎镇位于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黄山风景区的南麓(东经59°55′,北纬118°15′;在徽州区通往黄山的公路佛子岭段折向东北五公里处),东与历史文化名城--歙县许村镇毗邻,南与潜口镇接壤,西与西溪南镇、洽舍乡相连,北与富溪乡相依,属徽州区的畈、山结合部。呈坎地处青山翠竹之中,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呈坎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历史文化沉淀深厚,至今仍保留着董其昌、林则徐等历代名人题写的牌匾30余块。呈坎自宋代以后徽商兴起,文化教育事业兴旺发达,在徽州文化历史发展中独树一帜。 呈坎镇人民政府驻地--呈坎村,1996年五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现有两个国宝单位(22处),并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金融、信息的中心。行政区域面积82.4平方公里,辖10村111个村民组,3954户13598人。交通十分使捷,205国道横贯境内,由南向北直抵黄山风景区。 灵山村,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东郊,离黄山风景区50公里,距黄山市府所在地屯溪30公里,徽州区府所在地岩寺15公里,距呈坎镇政府驻地呈坎4公里。灵山村系山区,农业资源较为丰富,是宜农、宜林的综合发展地区。全村2005年底总户数537户,总人口1832人,农村劳动力1200人,其中外出务工520人。农业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第二产业主要为手工编制竹制品,第三产业为旅游及其相关的服务业。 (一)人口结构现状 我们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呈坎镇的人口结构进行了总结,根据下表可以看出呈坎镇人口总数小,男女人口比例协调。平均每户3.2口人。65岁以上人口占到8.7%,所以老年人口比例偏大,有老龄化现象。外来人口不多,主要还是本地居民居住。 [1] 总人口12353 男6446 女5907 家庭户户386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作者:互联网政策法规来源:互联网点击数:2113 更新时间:2013-5-6 1总则 1 . 0 . 1 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 . 0 . 2 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1 . 0 . 3 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 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 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 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 . 0 . 4 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 . 0 . 5 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 . 0 . 6 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 , 0 . 7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人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 . 0 . 8 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 . 0 . 9 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 . 0 . 10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 . 0 . 1 历史文化名城historic city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2 . 0 . 2 历史城区historic urban area 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本规范特指历史城区中历史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需要保护控制的地区。 2 . 0 . 3 历史地段histori .area 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 2 . 0 . 4 历史文化街区historic .onservation area 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称为历史文化街区。 2 . 0 . 5 文物古迹histori .monuments and Sites 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包括地面与地下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古碑石刻、近代代表性建筑、革命纪念建筑等。

黄山市旅游文化纪念品调查报告

黄山市旅游 文化纪念品 调研报告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目录 1.引言 (3) 2.黄山旅游文化 (3) 3.前期调研 (7) 4.对黄山市旅游纪念品的现状分析 (14) 5.对黄山市旅游纪念品存在的问题 (15) 6.设计定位 (15)

1.引言 旅游纪念品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精巧便携、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礼品,并让人铭记于心的纪念品。有人比喻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城市的名片,这张名片典雅华丽,有极高的收藏与鉴赏价值。一方面,旅游纪念品是旅游购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经济形式。另一方面,旅游纪念品也是一地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旅游地形象的提升和文化的交流,以及增加经济收入都有重要意义。中国的旅游纪念品市场发展缓慢,旅游购物始终是旅游产业的薄弱环节,就国际的一般水平来说达到30%,而我国多年以来始终在20%上下徘徊。单从旅游纪念品市场的角度来说,是因为产品的开发设计与生产销售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黄山旅游文化 2.1黄山 黄山,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景区由市直辖),是安徽旅游的标志。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后因传

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故改名为“黄山”。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曾对黄山的秀丽这样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被当地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著名的迎客松是安徽省的标志,也是中国对外的符号,黄山享誉有"松树之都"之美誉。1984年元月歙县黄山乡(含黄山风景区)划予太平县成立县级黄山市(今黄山区)。 2.2徽派建筑 旧时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高筑防火墙(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城堡。一般是一个家庭之系住一进,中门关闭,各家独户过日子。中门打开,一个大门进出祭奠先人。徽州山区气候湿润,人们把楼上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栖息之处,保留土著山越人“巢居”的遗风。楼上厅屋一

黄山风景区英文介绍

黄山风景区英文介绍 黄山,作为驰名中外的5A级风景区,每年要迎来大量的外国友人,厘米客栈为方便朋友给外宾介绍黄山美丽的风景,特编辑黄山风景区的英文摘要如下,供大家参考。英文文字部分已经经专家审定过,请放心使用。来黄山自助游的朋友,陪外国朋友游览黄山时也可以打印下面的英文介绍。 The yellow mountain,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Anhui Province, is part of the nanling mountains, China, the whole mountain area is about 1200 square kilometers. Middle section of the Huangshan mountains, are the best parts of the yellow mountain, we also want to visit Huangshan scenic area, covering an area of about 154 square kilometers. It internally in Huangshan city, South o she County, Huizhou district, xiuning County and Yixian County, North Huangshan District; the five counties, districts are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Huangshan city. Huangshan in China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named Black Mountain, black is black, blue black blue black rocks on the Hill, the ancients gave it this name. Legend of Chinese ancestors Emperor Huangdi in the us following the completion of Zhongyuan harmonized working, creating Chinese civilization, came here to herb of immortality, bath in the hot springs, which attained the immortal. Famous Tang dynasty of Emperor Ming Huang Li long JI is believe it, in tempo, six years (747) under the edict, rename the Black Mountain Huangshan. Mean, this mountain is a mountain of Yellow Emperor. From then on, the name Huangshan has been up to now. Friends, not far from thousands of you, even miles here, will do down and take a look at the beauty of Huangshan? Isn't it just to feel a life happy? Yes, Huangshan is a beautiful beautiful, can be said that the mountain of the day, be able to climb it, and see that it is indeed a great joy in life. In a long, long time ago, in a long geological history, nature's infinite force, shaped Huangshan the exquisite elegance and all sorts of exotic landscapes, stunning, is enchanted. Here, I put the yellow mountain "four unique" respectively, made a presentation. Speaking of Huangshan mountain "four", ranked first was pine. Huangshan songqi in what place? First of all, is singular in its strong vitality, where soil-vegetation and crops, and Ponderosa are long out of the yellow gang of hard rock. Huangshan pines everywhere, they peak, long cliffs, long in shenhe Valley, lush and vibran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is is how they burst out from rock, root deep into

2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

特集 SPECIAL COLLECTION 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理论与研究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 赵勇1 唐渭荣2 龙丽民3 王兆芳3 作者单位: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100835) 2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石家庄,050021) 3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石家庄,050024)收稿日期:2012-05-03 摘要/回顾1982年以来30年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历程,初步分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兴起、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面保护3个阶段,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评选评价、保护体系、保护规划等方面探讨了一些概念和方法问题,并对我国今后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提出了工作和研究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保护体系 保护规划ABSTRACT/ The domestic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town and village has got fruitful achievements under the concern of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since 1982.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aspects of improving conservation system, ascertaining resources, launching salvage conservation, reinforcing management, multidisciplinary participation and reasonable utilization etc. In addi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about the conservation and relevant research. KEY WORDS/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town and village, conservation system, conservation planning 从1982年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至今已有30年的时间。2003年建设部(2008年更名为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陆续公布了5批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已经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纵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目前仍然存在不少实践问题和认识误区,一些保护概念和保护方法还需要梳理和辨析。1 保护工作回顾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研究和实践的30年,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兴起 1982~1994年左右。1982年是重要的一年,国家颁布第一部《文物保护法》,正式建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公布了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第二批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在文革以后迎来崭新的开始。之后,国务院先后于1986、1994年公布了第二、三批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又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颁布《城市规划法》,强调城市规划应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建设改造大规模展开,一批学者针对当时保护与发展出现的矛盾问题,分别就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规划结构与旧城更新、传统特点和风貌保护、特色要素和保护范围、保护概念和保护对策[1-4]等问题展开探讨,奠定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基础。1.2 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 1995~2002年左右。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越来越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层次。1996年在黄山召开的历史街区保护研讨会和1997年建设部转发的《黄山市屯溪老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地位和保护原则方法;1997年国家又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基金,对16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资助。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正式建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江苏、浙江、广州、昆明等地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法规也相继出台。同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增至101座,平遥、丽江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于1997年、皖南古村落(宏村、西递)于2000年先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96~2001年,国务院公布第四、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增至1276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在地方政府率先展开,周庄、同里、乌镇等一批古镇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这一时期,不少学者开展了对历史文化街区概念方法、保护规划、建筑保护更新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类型特点和保护实践[5-8]的研究,有关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研究则集中在聚落景观、价值特色以及保护规划[9-11]等方面。

景区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景区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__旅游资源开发初步呈现“四色”。 一是绿色,代表景区有“物种宝库,岭南明珠”美誉的车八岭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岭南小九寨沟”之称的生态__深渡水、铜钟 寨和中古坑等自然风光;二是蓝色,代表景区有刘张家山温泉、 司前温泉及开发中的总甫温泉等地热资源以及清化河、花山平湖 等青山碧水风光;三是红色,代表景区有沈所红围(省委旧址、抗战指挥部、《战时省委》的拍摄基地);四是古色,代表景区有“岭南第一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满堂客家大围,《围屋里的女人》拍摄基地东湖坪民俗文化村,汉代古城堡、秦汉烽火台遗址、张九龄故居、文献公祠及桂山书院等。车八岭国家自然保护区荣 获“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称号、“东湖坪——满堂围——车八岭”旅游线路被评为“广东十佳自驾游线路”、东湖坪、石下村被认定为“广东省古村落”,此外我县还先后荣获“国家 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最美的小城”、“中国绿色名县”、 “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县”、“千年古县”、“国家特色景观旅游 名镇沈所”。这些荣誉称号为我县旅游资源贴上了金字招牌。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尽管近年来我县围绕“旅游__” 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我县旅游景区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旅游经 济效益距离经济支柱地位仍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分析__县旅游景区建设的优势和不足,我们认为,今后我县 景区建设的发展应围绕“旅游__”总目标,确定生态休闲度假旅 游定位,依托四色资源,打好名人牌、客家牌、生态牌、文化牌,积极发展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完善旅游功能要素,引进资 金开发利用资源,通过3-5年的努力,推动__旅游景区建设上新 台阶。为此,抓好我县景区建设,我们建议应“围绕一个目标, 完善两个机构,出台三项政策,打好四张牌,重点开发五个特色 景区,抓好六项工作”。 1.景区一:“华南虎啸”----寻找华南虎足迹,感受山大王 英姿。 景区特色:该景区以__县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依托, 利用良好地生态资源,籍及华南虎保护区的独特优势,加以景观 生态学的雕琢后,呈现给游客的是“自然保护”的“人与自然” 和谐共存主题生态景观。 开发思路:充分利用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国际上和学 术上的影响力,以“寻找华南虎足迹”为营销卖点,在车八岭至 刘张家山开设一条人行绿道,绿道设计步行约2小时。沿途设计 华南虎塑像、虎印、挂爪、毛发、粪便、动物遗骸等,通过科技 手段,从电、声、光、影等再现华南虎英姿威武的山中之王形象。景区中集中展示各种动物、植物资源,开辟数个夏、冬令营活动 基地,开辟原始森林探险、露天泉浴、钓鱼、烧烤、露营、漂流、瀑布观赏、瑶寨风情等旅游互动项目,吸引青少年为主的“背包

黄山市历史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办法

黄山市历史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黄山市历史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黄山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黄山市历史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办法》已经2019年7月17日市政府第五十一次常 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八月十四日 黄山市历史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利用好我市境内的历史文化遗产,维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风貌,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传承历史信息,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等 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黄山市历史文化遗产地的保护管理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 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的“历史文化遗产地”系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地,省 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上述历史文化遗 产地的保护管理,适用于本办法。 第四条黄山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和负责全市历史文化遗产地的保护 工作,各区、县人民政府按照权限领导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保护管理工作。 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本市历史文化遗产地的日常保护管理。市文化 部门负责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保护管理。本市其它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 共同实施本办法。 区、县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负责本辖区历史文化遗产地的日常保护管理。区、县文化(物)部门负责本辖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保护管理。 区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工作,将保护管理工作纳入各级 行政首长责任制。 第五条黄山市历史文化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实行分区控制和保护管理。根据历史文化 遗存的分布现状、保存质量、完整性及周边环境等因素,划分以下三个区域。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一.名词解释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明显的本国特色和实践意义。从政策角度而言,是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制定保护专项规划,并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渗透到地方政府制定的各项经济、法律、行政政策之中。 传统建筑群:是指和周围环境形成一体构成历史景观的并具有较高价值及传统建筑形态的建筑物及构筑物的集合体。 保护框架:保护框架是指历史文化名城中要保护的实体对象和通过保护规划的实施预期达到的目标。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冻结保存:即将保护对象原封不动地保护起来,允许必要的修缮和加固,但必须以不改变原貌为前提,并且修复和增添的部分应该是可以识别的,即修旧如旧原则。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指经国家有关部门、省、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的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镇、村、建筑群等等。 无形文物:指没有具体物质形态的,在历史上、艺术上有一定价值的戏剧、音乐以及工艺品的制作技术等。二.填空 1.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武陵源) 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3.欧洲对历史传统城市的分类大致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概念(地区中心城市),(历史性城镇),(旅游性城市) 4.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征(名城特色的含义),(名城特色的构成要素),(名城特色的结构)。 5.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前进阶段)。 6.西安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秦兵马俑)被誉为八大奇观之一。 7.历史文化名称规划成果(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附件) 三.简答 1.简述列入文化遗产的选定标准 (1)能代表一项独特的艺术或美学成就,构成一项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在相当一段时间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于建筑艺术、文物性雕刻、园林和风景设计、相关的艺术或人类住区的发展已产生重大影响的; (3)独特、珍稀或历史悠久的; (4)构成某一类型结构的最富特色的例证,这一类型代表了文化、社会、艺术、科学、技术或工业的某项发展;(5)构成某一传统风格的建筑物、建造方针或人类住区的典型例证,这些建筑或住区本身是脆弱的,或在不可逆转的社会文化、经济变动影响下已变得易于损坏;(6)与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信仰、事件或人物有十分重要的关系。(7)真实性标准: 在设计、材料、施工或环境方面符合真实性标准 2.历史文化名城当中城市保护的原则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从城市全局和城市的整体发展来做好保护和规划工作,而不是单纯地考虑保护一些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3)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4)研究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充分发掘和继承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5)保护维修、整治和修复中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 3.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表现方面 1.文物古迹的特色2.自然环境的特色3.城市的格局特色4.城市轮廓景现及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的特色5.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的特色6.名城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特色 4.北京古城具体保护内容: (1)保护河湖水系,特别是与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如护城河、六海、长河、莲花河等;

黄山市环境监测站实习报告

环境监测 实习报告 院系: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姓名:xxx 班级:xxx 学号:xxx 指导教师:xxx 实习地点:黄山市环境监测站 实习时间:xxx

一、实习要求与目的: 通过实习应达到以下目的: 1.了解环境监测工作的性质,及在环境保护中所处的地位; 2.了解环境监测工作的内容及流程; 3.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4.扩大知识面,补充课堂与学校实验室所学习不到的知识; 5.发现自身知识水平的不足,有利于以后学习中有目的的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 1.实习时间:2010-12-28 2.实习地点:黄山市环境监测站 三、黄山市环境监测站的概况: 环境监测站是负责全区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的职能机构,其主要职责是:1、负责对全区环境要素的质量状况进行经常性监测、分折、收集、储存及整理环境监测数据资料,定期向同级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上级监测站报送监测数据和环境质量分析报告。 2、组织对全区各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状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性测定,进行工业污染源调查,建立和健全污染源动态档案.为污染源管理和排污收费提供监测数据。 3、参与“三同时”项目和限期治理项目治理方案的论证,负责竣工验收监测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转效果的监测。 4、负责排污申报的技术核查和持证单位的监测并参与污染物总量控制分配方案的制定和年度考评工作。 5、参与全区环境质量评价,编写全区环境质量报告书环境监测年鉴。 6、参与本区污染事故的调查,为仲裁环境污染纠纷提供监测数据。 7、开展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年检和抽检工作。 8、承担地方性环境标准、技术规范、环境测试,新技术、新方法的验证工作,参与地方环境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环境监测技术和有关课题的研究。 9、根据企业委托组织开展有关的环境监测和环保产品的鉴定工作。 10、完成局机关交办的其它工作。 四、实习内容: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过程及其目的: 1.环境监测的概念:由环境监测机构,按规定的程序和相关法规的要求,对代表环境质量的要素进行监视,测试和解释,对相关的事业单位或企业等排放污染的污染源进行监督性监测和评价。 2.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3.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1、按监测目的或监测任务划分 (1)、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 包括对污染源的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 (2)、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

(整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知识要点.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知识要点)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一、古董与古建筑------截然不同的态度 劫难------ 四大人为破坏:宗教、流失、战争、“建设” 二、百年来的保护理念与历程 较早源起欧洲,18世纪中 保护与修复,18世纪末 理论化与科学化,19世纪中 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宪章 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各国立法 1933年的《雅典宪章》 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由文物建筑所在地段到历史街区 文物古迹的概念 保护的宗旨 四、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宪章 1976年《内罗毕建议》 《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 延伸了历史地段保护的内容 拓展了保护的内涵 历史环境的五个方面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 进一步扩大保护的内容 1987年《华盛顿宪章》 《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 确定保护意义、原则及方法等 历史地区保护的五个内容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纳入整体规划中去 五、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当今发展状况 保护对象不断增加 保护内容涵盖更广 保护深度加大(尤其是“软件”) 保护方法更加综合化 六、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定义 选定标准 七、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1987年进入缔约国 到1997年底为止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 一、建国前 1922年考古学研究所、考古学会 1926年考古发掘

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 1930年国民政府的《古物保存法》 1932年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及《条例》 二、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 三、以各种通知、指示、暂行办法和指定机构为主体的早期管理 四、1961年《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 五、1961年第一批180处“国宝” 六、1976年《刑法》中的规定 七、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八、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 九、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公布 十、加强与城市规划的结合 十一、国际交流与接轨 十二、研究机构、决策机制 十三、法规与制度建设 十四、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体系 十五、1996年屯溪会议---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 十六、1997年建设部转发《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十七、1999年始专项资金援助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 一、中国名城的特点 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特色丰富 先规划后建造 类型多、差异大 文化职能 未曾衰落过的发展历程 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三、保护名城的思想的提出 四、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 五、历史文化名城核定的标准和程序 核定标准 审批程序 六、我国名城的基本情况 审批时间与批次、数量 单独审批的名城:凤凰、山海关 分布情况 七、我国名城的基本情况 审批时间与批次、数量 单独审批的名城:凤凰、山海关 分布情况 中外名城的基本类型 一、欧洲名城的基本类型 地区中心城市、历史性城镇、旅游性城市

黄山风景区调查报告

黄山风景区现状评价报告 1.黄山风景区介绍 1.1黄山风景区区位分析 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黄山区境内(景区由市直辖),东经118°1',北安徽黄山地图纬30°1',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山脉面积120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约160.6平方公里,地跨市内黟县、休宁县和黄山区、徽州区,面积1078平方公里。黄山为三山五岳中三山的之一。日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素称黄山“五绝”。 黄山82峰,或崔嵬雄浑,或峻峭秀丽,布局错落有致,天然巧成,并以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三大主峰为中心向三周铺展,跌落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峦峭壁。 1-1 黄山区位图 1.2地质地貌及形成历史 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黄山群峰林立,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8米,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天都峰(天都峰海拔1810米,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

群峰叠翠,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的立体画面。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洞7处、关2处。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黄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遥溪为冰川移动创蚀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鲫鱼背等处是两条“V”形谷和刨蚀残留的刃脊;天都峰顶是三面冰斗刨蚀遗留下来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为冰川谷和冰川支谷相汇成的冰川悬谷;逍遥溪到汤口、乌泥关、黄狮垱等河床阶地中,分布着冰川搬运堆积的冰碛石;传为轩辕黄帝炼丹用的“丹井”、“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 1.3黄山地区气候生态 1.3.1气候 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阳光的辐射差大,局部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接近于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四季平均温度差仅20℃左右。夏季最高气温27℃,冬季最低气温-22℃,年均气温7.8℃,夏季平均温度为25℃,冬季平均温度为0℃以上。年平均降雨日数183天,多集中于4-6月,山上全年降水量为2395mm。西南风、西北风频率较大,年平均降雪日数49天。 1.3.2生态 黄山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植物垂直分带明显,群落完整,还保存有高山沼泽和高山草甸各一处,是绿色植物荟萃之地,森林覆盖率为56%,植被覆盖率达83%。黄山野生植物有1452种,黄山上属国家一

他市环保局信息中心职责

黄山市环境宣传教育信息中心职责 1、组织开展环保法律法规、环保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2、制订并实施环境信息化工作规划计划。 3、实施环境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 4、组织建设、运行和维护环境信息网络系统。 5、组织开发和利用环境信息资源。 南京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职责 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推进环境区域合作与交流,为环境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建立和完善环保宣传教育及公众参与机制,积极策划、组织环保公益活动,指导环保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各类环保活动,推动社会及大、中、小学的环境教育,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绿色创建活动。 2、通过环保网和各类新闻媒介,加强环境保护理念、信息、知识的传播,增强对公众的舆论引导,发挥政府与公众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3、收集国内外有关环保信息,策划、编辑环保科普读物和环保宣传教育手册及资料。 4、根据我市环境治理的需要,为市政府、市环保局提供和编辑制作资料片、内参片、专题片等影视作品。

合肥市环境信息中心职责 1、负责合肥市环境信息的收集、储存、处理、传递、分析及规范化应用等工作。 2、负责本辖区内的环境信息系统网络建设、业务建设和技术管理工作。 3、负责编制全市环境信息系统规划并指导全市环境信息网络建设;负责局系统内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系统配置、安装、调试、管理和人员培训。 安庆市环境信息中心工作职责 1、根据国家环境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国家总局、省环保局要求,制定安庆市环境信息化发展规划,负责制定市级环境信息技术规范和组织实施全市环境信息化工作。 2、履行市环保局下达的各项环境信息管理工作职责;承担环境信息处理和环保数据统计、发布等应用工作。 3、负责市级环保广域网络的规划建设和项目管理;负责国家环保专网、省环保网安庆节点的管理;负责市环保电子政务工作的实施和推进。 4、负责市级环保政府网站建设管理;负责环保政务公开和公众参与网上平台的建设管理;承担全市环境信息的收集、采编、上报和发布。 5、负责全市环境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处理、传输和存储;承担市级环保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

黄山风景区导游图

黄山风景区导游图,最近打算去黄山,谁有旅游地图,最好详细点的,谢谢啦. 随便请大家说说怎么走,最好了。......................................................... ☆去游网回复: ***黄山一日游***(体力好):汤口云谷寺--白鹅岭--黑虎松--始信峰--黑虎松--北海--曙光亭--狮子峰--北海--团结松--西海--排云楼--排云亭-西海大峡谷-步仙桥-天海--海心亭--鳌鱼峰--鳌鱼洞或一线天--百步云梯--莲花峰--玉屏楼--半山寺--立马桥--慈光阁--汤口 ***黄山二日游***:D1:汤口--云谷寺--白鹅岭--黑虎松-- 始信峰--黑虎松--北海--曙光亭-- 狮子峰--北海--团结松--西海--排云楼--排云亭--梦幻景区--步仙桥--天海考虑入住天海或光明顶D2:早到光明顶观日出---飞来石--光明顶--棋盘松--天海--海心亭----鳌鱼峰--鳌鱼洞或一线天--百步云梯--莲花峰--玉屏楼--半山寺--立马桥--慈光阁--温泉--汤口 *** 黄山三日游***:D1:汤口--云谷寺--白鹅岭--黑虎松--始信峰--黑虎松--北海--曙光亭--狮子峰--北海--团结松--西海--排云楼--排云亭--晚可在丹霞峰看晚霞后入住排云楼或西海,北海,狮林宾馆。D2:排云亭--梦幻景区(西海大峡谷)---白云景区---步仙桥--海心亭,入住白云宾馆或天海--晚上光明顶观晚霞后回宾馆入住。 D3:光明顶观日出--飞来石--光明顶--回宾馆取行李--鳌鱼峰--鳌鱼洞或一线天--百步云梯--莲花峰--玉屏楼--半山寺--立马桥--慈光阁--温泉--汤口 虽然游览黄山4月—11月为旺季,但冬天被游客称为是黄山最美的季节。黄山的冬季比较长,每年最早10月下旬左右就会飘雪了,12月至翌年2月为最旺雪期,也是冬游的最佳季节。 注:***分清黄山的三个地名***: 黄山市成立后,因历史的原因,形成了三个基本相同的地名,这就是黄山市(屯溪)、黄山区(太平县)和黄山风景区(汤口)。 黄山市的前身为安徽省徽州地区,现市府所在地为屯溪,是黄山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黄山南大门。 黄山区原为太平县城,在黄山风景区北麓,是黄山北大门。 黄山风景区(汤口)即游客游览意义上的黄山,故游客购票前往黄山时,首先要弄清是在哪里下车,黄山市和黄山风景区可是相差将近70公里。 ***美食介绍***:到黄山,一定要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菜“徽州臭鳜鱼” 在汤口镇的沿溪街、屯溪老街以及黄山山上都可以品尝到当地的美食。 餐饮贴士:黄山食物的价格山上和山下有天壤之别,例如毛豆腐,臭鳜鱼等这一类的美食,最好在黄山市区品尝,比较便宜而且地道,火车站附近和汤口风景区等面向游客的地方都有。到山上尽量以填饱肚子为主,可以的话,只带一些轻便食品上去。在山下带来的矿泉水,喝完空瓶子可以用来在宾馆装水。干粮和水尽量在汤口买,然后带上山。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2005) 1总则 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历史文化名城 historic city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

黄山资源调查报告

市场调研作业 姓名: 学号: 学院: 班级: 作业名称: 组员:

黄山旅游资源调查 按学院的惯例,我们专业到了大二下学期都要去一些景点进行实地资源考察,我们班选择了去黄山。针对此次资源考察,为了更好的了解同学们对黄山的认知、情感、满意度方面的问题,我们小组做了一份调查问卷。 调研对象:主要在09旅游管理本科班,另外还有去过黄山的专业以外的同学 共收取有效问卷70份, 调研时间:2011年5月11到5月20日 调研人员:组长: 组员: 调研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内容如下: 1、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2、您来自哪里()

A、北京 B、江西 C、广东D其他-------(填写地名)3 A D、不了解E、非常不了解 4、此去黄山您最注重的是什么() E、交通 5、您对此次黄山考察的整体感觉如何()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E、非常不满意 ) 6 A、很大 B、一般 C、比较小 D、几乎没差距 7、以下黄山旅游资源最吸引您的是() A、奇松 B、怪石 C、云海 D、温泉 E、其他 8、您认为黄山旅游资源的保护状况如何() A、非常好 B、比较好 C、一般 D、差 E、非常差 9、在黄山旅游资源中您认为以下哪项开发得较好()

A、自然景观 B、人文景观 10、在考察及游览的过程中让你头痛或不满的是() A、游客太多造成的拥挤 B、景区环境卫生差 C、景区工作人员素质欠缺 D、景区配套设施不足 E、其他 11、此次游览之后您还会有重游黄山的计划吗() 12、您会向您的亲朋好友推荐去黄山旅游吗() A、会 B、不会 13、除黄山之外,您有游览周围其他哪些旅游资源的意愿() A、宏村 B、西递 C、婺源 D、其他 14、请用一句话概括您对黄山旅游资源的总体印象 -----------------------------------------------------------------------------------------15、您认为黄山景区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请您提出改进措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