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名词解释席勒的游戏理论席勒的游戏理论,又称为市场游戏理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海因茨·麦格勒·席勒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它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学理论,用于解释市场经济中的制度和行为动机。
游戏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游戏”。
在这个理论中,“游戏”指的是人们在市场中的竞争与合作。
游戏理论认为,市场是由一系列互动的游戏组成的,每个游戏都有自己的参与者、规则、目标和策略。
通过分析和理解这些游戏,我们可以揭示市场中的关键因素和问题。
首先,席勒提出了“不完全信息”的概念。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往往不能获得完全的信息。
他们只能基于有限的信息做出决策,这导致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席勒认为,了解不完全信息的性质和影响是理解市场行为和制度的关键。
其次,席勒强调了“策略选择”的重要性。
市场中的参与者会根据自己的目标和信息选择不同的策略。
这些策略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市场的结果和效率。
席勒认为,理解不同策略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理解市场运作的关键。
在市场游戏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是“博弈”。
博弈是指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决策的过程。
市场中的参与者会根据自身利益来选择行动方式,同时也要考虑其他参与者的行动。
博弈的结果取决于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策略选择。
席勒的游戏理论对经济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提供了一种分析市场问题的框架。
通过对游戏和博弈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行为和机制。
此外,游戏理论还启发了许多后来的研究和发展,如信息经济学、公共选择学等。
然而,席勒的游戏理论也存在一些限制和争议。
例如,游戏理论假设个体行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此外,游戏理论也难以解释一些非市场行为和社会关系。
尽管存在一些限制,席勒的游戏理论仍然是研究市场经济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游戏、博弈和策略选择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中的行为和机制,进而提出政策建议和改进。
席勒的游戏理论为我们研究和理解市场经济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和方法。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也称为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对游戏的影响。
这一理论认为游戏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发展和适应社会文化环境。
维果茨基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社会文化历史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类认知和行为发展的重要作用。
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儿童在游戏中与同伴互动,学习社会规则和行为准则,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认知和语言能力。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游戏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儿童对周围社会文化环境的反映。
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和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和语言,掌握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观。
同时,游戏也为儿童提供了实践社会文化规则的机会,帮助他们适应社会文化环境。
2.游戏与认知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游戏中,儿童需要解决各种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游戏也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环境,帮助他们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3.游戏与情感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对儿童的情感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在游戏中,儿童需要与同伴互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同时,游戏也为儿童提供了宣泄情感的机会,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和焦虑。
4.游戏与语言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对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在游戏中,儿童需要与同伴交流和合作,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
同时,游戏也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环境,帮助他们扩展词汇量和语法知识。
总的来说,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强调了游戏与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游戏对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语言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儿童发展和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关注儿童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游戏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会对儿童的游戏方式和内容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来理解和引导儿童的游戏。
六个经典游戏理论例子一、剩余精力说剩余精力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诗人席勒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
他们认为,游戏是人的机体内部的剩余的力量产生的。
他们认为:“高级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需消耗的精力之外,他们还有剩余的精力,这种剩余的精力就要找出路消耗、发散出来,否则就会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形式——游戏以获得快乐,所以就产生了游戏。
”席勒认为,幼儿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所以只有游戏,游戏是剩余精力无目的的支出。
斯宾塞提出,生物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幼儿在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就产生游戏。
剩余精力说似乎反映了一个我们熟知的常识,当我们在工作或学习以后,如果觉得还有时间和精力,我们就会通过积极的娱乐活动去打发时间和精力。
二、松弛说德国的拉察鲁斯及裴夹克认为,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在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游戏产生于人们的劳动,游戏可以减轻人们劳动和学习上的疲劳。
幼儿在紧张的学习后,为娱乐而游戏。
松弛说反映了一个我们的日常经验,休闲活动有助于长时间工作后的精力恢复,当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感到疲劳的时候,常常会通过娱乐去放松一下,以使身心得到调整。
在幼儿教育中,这个理论可使幼儿的生活处于动静交替、劳逸互补的有序结构中。
三、生活预备说德国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卡尔·格罗斯认为,在幼儿时代就要游戏,而游戏是未来生活中最好的预备。
游戏是任何动物都有的天赋本能活动,是生物不变的本性。
他认为,每个动物都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都要有一个锻炼自己生存竞争的能力,游戏是准备生存,练习本能最好的形式。
他认为小狗咬着玩是为了练习猎捕的能力,小猫玩球是为了练习捕鼠,而女孩玩娃娃是为了将来做母亲和妻子。
游戏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在儿童游戏中首先见到的,是儿童不成熟的动作的反复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渐成熟起来;我们在儿童游戏中还见到的,是儿童对成人生活的模仿,这些模仿中的稚拙行为,确实是一种成人活动的不成熟的形式。
经典游戏理论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兴阶段。
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这些理论被称做“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经典的游戏理论(一)(1) 精力过剩论(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其主要观点是: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
生物保护自己生存的精力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
过剩的精力必须寻找方法消耗它,而游戏是剩余精力加以释放的最好形式。
剩余精力愈多,游戏就愈多。
低等动物用于维持生命的精力较多,剩余精力较少,所以没有游戏或很少游戏。
高等动物用于维持生命的精力相对少,剩余的精力多,就有较多的游戏。
这种剩余精力思想最早体现在席勒的《美育教育书简》一书中:“当狮子不受饥饿所迫,无须和其它野兽搏斗时,它的剩余精力就为本身开辟了一个对象,它使雄壮的吼声响彻荒野,它的旺盛的精力就在这无目的的使用中得到了享受……毫无疑义,在这种运动中是有自由的,但这不是摆脱了一般需要的自由,而只是摆脱了某种外在需求的自由。
当缺乏是动物活动的推动力时,动物是在工作.当精力的充沛是它活动的推动力,盈余的生命力在刺激它活动时,动物就是在游戏.甚至在没有灵魂的自然界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力量的浪费和使命的松弛,就其物质意义来说也可以叫作游戏斯宾塞最有意义的贡献是对游戏的几种形式做了质的区分。
他将游戏分为以下4种:①感知运动器官的剩余精力活动;②艺术审美性的游戏;③具有较高协调能力的游戏;④模仿。
他所提出的每一种形式的游戏与巴特勒以及皮亚杰所提出的感知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游戏以及模仿相对应。
这些不同形式的游戏似乎可以通过各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得以说明。
有人指出它仅仅得到了经验性的支持而缺乏实证性的支持。
也有人指出,它虽然从进化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观点,但是这些观点似乎有与进化论相矛盾的地方。
如该学说声称机体的剩余精力使得有机体从事一些非生产性的活动,而且这些活动常常伴有划的行为,并减少了机体的警惕性,而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只有那些对种系的发展有利的机体行为才能从一代传到下一代并加以进化。
游戏的主要理论与婴幼儿游戏的特点一、游戏的主要理论(一)、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1)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游戏的补偿说,该学说又叫发些论。
他认为儿童有许多冲动和愿望,但是在现实中得不到实现,所以通过游戏来补偿。
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快乐原则的自动调节。
游戏不仅能满足儿童的愿望而且使其逃避现实的强制和约束。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个体在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3)前苏联的活动游戏理论(4)游戏的激活理论(5)游戏的多元交际理论(二)18、19世纪出现的游戏理论(1)精力过剩说代表人物;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
剩余精力说代表认为,生物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就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方式。
(2)预演说(德国)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格鲁斯—游戏是对新生儿或幼小动物在适应环境上不完善本能的无意识的训练和准备。
(3)松弛消遣说(娱乐放松说):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拉扎鲁斯和帕特瑞克。
他们认为游戏不是源于精神的过剩,而是来自于放松的需要。
认为艰苦的脑力使人身心疲惫,这种疲惫需要一定的休息和眨眼才能消除,一个人只有他在解除了紧张的状态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和眨眼。
游戏和娱乐活动可能具有解除紧张的功能。
(4)复演说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人类的文化发展阶段与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具有对应的关系。
霍尔认为游戏就是个体再现祖先的动作和活动,游戏是重复人类发展的历史,幼儿游戏是种族行为的复演。
二、婴儿游戏的特点1.婴儿游戏是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
幼儿游戏是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它不是在外在的强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幼儿出于自己的兴趣与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的活动。
幼儿游戏的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往往不在乎结果如何,没有外在的任务和目标,也没有严格的程序和方式。
胡伊青加游戏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一、胡伊青加游戏理论
胡伊青加游戏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学家胡伊青加(Huizinga)提出的一种关
于游戏活动的社会文化分析理论。
他认为,游戏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娱乐,它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丰富多彩,影响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让人
们受到多方面的启发。
二、胡伊青加游戏理论的教育启示
1、游戏活动的价值。
胡伊青加游戏理论说明,游戏活动不仅仅是为了
娱乐而存在,而是对孩子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力的活动,它能培养孩子学习合作精神,让孩子释放情绪,增强情感交流能力,
陶冶情操,增进身体素质,提高孩子的自尊心。
2、有意义的游戏活动。
胡伊青加认为,所有有意义的游戏都具有某种
设计性,其中要把握到目标的、完整的规则,使游戏的表现变得完整
有机,符合一定的文化环境、价值观念。
要施行教育有意义的游戏活动,就要具备一定的设计性,精心设计,适合不同的参与者,使活动
受到孩子的欢迎,有利于营造活动氛围。
3、以游戏形式传播价值观。
对于一些价值观如文明行为规范,友谊原则、自主精神等,在教育学习过程中应以游戏形式表达并加以实践,
养成终身受用的习惯。
同时,此外,还有洞察力、创造力、感知能力、
分析思考能力的锻炼,加强孩子的综合能力和探究精神,促进价值观的传播和宣传。
维果茨基游戏理论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也被称为“游戏论”,是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提出的一种教育理论。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自愿参与的一种活动,通过游戏,儿童能够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和解决问题。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强调了儿童自主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在游戏中能够主动探索和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成人灌输的知识。
这种主动性使得儿童具有更高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维果茨基还提出了“近发展区域”的概念。
他认为,在儿童的学习中,存在着两个发展区域:实际发展区域和近发展区域。
实际发展区域是指儿童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而近发展区域是指儿童在成年人的帮助下可以完成的任务。
维果茨基认为,通过游戏,儿童能够在近发展区域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从而逐渐扩大实际发展区域。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还强调了社交互动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在游戏中不仅能够与成年人互动,还能够与同龄人进行协作和竞争。
这种社交互动能够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对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
根据他的理论,教育者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来引导儿童学习。
这样的游戏活动应该具有挑战性和适应性,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教育者还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儿童在游戏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总之,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和社交互动,从而促进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教育者可以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来引导儿童学习,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对于教育界具有重要意义。
它强调了游戏的优势,提出了儿童在游戏中能够获得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潜力。
这种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尤其在幼儿教育领域。
首先,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自愿参与的一种活动。
这与传统教育中的强制性学习形式有所不同。
在游戏中,儿童能够自由地选择参与的游戏内容和角色,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探索和实践。
皮亚杰游戏理论皮亚杰游戏理论是由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20世纪初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儿童通过游戏的方式在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这一理论深刻影响了教育和发展心理学领域。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并以自愿的形式展开的活动。
儿童通过游戏与环境进行互动,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和经验来构建知识和理解世界。
他们在游戏中不仅积极地探索和解决问题,还在与其他儿童互动中培养了重要的合作和社交技能。
在皮亚杰的游戏理论中,他提出了四个不同阶段的游戏发展。
第一个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探索世界。
他们喜欢抓握、摇动和探索各种物体。
第二个阶段是象征性游戏阶段,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想象力来重新创造和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理解。
他们可以玩“扮演”或“假装”的游戏,扮演各种角色和情境。
第三个阶段是集体游戏阶段,儿童开始与其他孩子进行合作游戏。
他们学会了与别人分享角色,并在集体游戏中遵守规则和社交礼仪。
最后一个阶段是规则游戏阶段,儿童在这个阶段能够理解和遵守复杂的规则,并享受在游戏中获得胜利和挑战的过程。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最好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教育中,应该给予儿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玩和探索。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游戏还能够促进儿童的社交和情感发展,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的能力。
总之,皮亚杰游戏理论强调了儿童通过游戏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积极地探索、观察和理解世界,培养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技能。
因此,在儿童的成长和教育中,给予他们足够的机会去玩和参与游戏是非常重要的。
皮亚杰游戏理论重要的一个观点是,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互动来建构知识。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皮亚杰认为游戏提供了一种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游戏中,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通过尝试、实验和探索来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
游戏理论归纳总结近年来,游戏行业蓬勃发展,各类游戏层出不穷。
从传统的纸牌游戏到现代的电子游戏,游戏理论已成为一门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对游戏理论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揭示游戏设计中的关键因素和规律。
一、游戏规则设计游戏规则是游戏的基础,它决定了游戏玩法、目标和胜利条件。
优秀的游戏规则设计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游戏体验,激发玩家的兴趣和挑战感。
在设计游戏规则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游戏目标:游戏的目标应该是明确的、可行的,并能够给予玩家成就感。
例如,在射击游戏中,击败敌人可能是玩家的目标。
2. 游戏规则:游戏规则应该简明易懂,不过于复杂,同时要灵活可变,以增加游戏的可玩性。
规则的适度难度可以使游戏具有挑战性,但过于困难可能会让玩家失去兴趣。
3. 游戏平衡:游戏中的各项设定和规则应该平衡,避免某些玩家或角色过于强大或弱小,以保持游戏的公平性和竞争性。
二、游戏心理激励游戏中的心理激励是促使玩家持续参与游戏的关键因素。
了解和应用心理激励理论,有助于设计更吸引人的游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心理激励机制:1. 成就感:给予玩家完成任务或达到目标的成就感,例如获得奖励、解锁新关卡等,能够激励玩家持续努力。
2. 竞争性:人们天生具有竞争的冲动,游戏中的排行榜、竞技模式等竞争机制可以激发玩家的竞争欲望,增加游戏的挑战性。
3. 社交互动:多人联机游戏和社交功能可以促使玩家与他人互动、合作或竞争,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社交价值。
三、游戏心理沉浸心理沉浸是指玩家在游戏中完全投入的状态,对游戏世界产生共鸣和情感体验。
设计具有良好心理沉浸的游戏,能够吸引玩家,并让他们忘记现实世界的烦恼。
以下是几个提升游戏心理沉浸的关键要素:1. 游戏故事: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可以带给玩家情感共鸣和参与感,使他们更容易沉浸于游戏世界之中。
2. 角色塑造:设计富有个性、鲜明的角色形象,使玩家能够与角色产生情感共鸣,并更好地投入到游戏中。
3. 游戏环境:精美的游戏画面、音乐和声效可以增强玩家对游戏环境的代入感,进一步提升心理沉浸度。
政治学中的游戏理论研究近年来,政治学中的游戏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
游戏理论以博弈论为基础,通过对参与者间互动的分析,研究在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性环境下,参与者在博弈过程中作出的决策,并探讨这些决策对最终结果的影响。
一、游戏理论的概念游戏理论是一种数学模型,通常用于研究两个或多个参与者之间的互动。
这些参与者可能是个人、组织、政府等。
游戏主要由博弈者、策略、收益函数和解组成。
博弈者是参与游戏的个体,策略是博弈者在某一时刻作出的决策,收益函数是博弈者根据选定策略和其它博弈者的策略而获得的回报。
解是指确定在某种情况下,博弈者可采取的最佳策略以及这种策略所带来的结果。
二、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在游戏理论中,有一些概念十分重要,需要掌握。
首先是纳什均衡:当博弈参与者的策略互相依存时,他们的最佳决策将是一种平衡状态。
纳什均衡指的是所有博弈参与者遵循自己的最佳策略时所达到的平衡点。
纳什均衡是一种不动点,当所有博弈参与者采取最佳策略时,其它参与者也会考虑这些策略,因此所有博弈参与者所作出的决策都不会改变。
其次是囚徒困境:一种最常见的博弈理论模型。
这个模型基于两个犯人因同一个罪行而被关押的情景。
犯人被提供了两种选择:供认或不供认。
如果两个犯人都不供认,则两人都只会被判轻刑;如果两个犯人都供认,则两人都会被判重刑;如果一个犯人供认而另一个犯人不供认,则前者会被判轻刑,后者会被判重刑。
三、游戏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游戏理论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它在政治、经济、商业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政治方面,游戏理论被广泛用于国际关系分析。
例如在军备竞赛中,双方国家会根据彼此的行动反应来调整自己的军备战略。
此时,游戏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制定稳定的军备战略,防止不必要的升级和对抗。
另外,游戏理论还可以用于社会政策评估。
例如在开展一项社会政策改革时,需要考虑各方的利益和反应,并设计出最合适的政策方案。
此时,游戏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各方的反应,并制定能够平衡各方利益的政策。
国外游戏理论
一、剩余精力说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了剩余精力说。
他认为生物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幼儿除了维持正常生活以外,还有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活动是剩余精力的最好表现,是发散体内过剩精力的方法,剩余精力越多,游戏便越多。
二、练习说或生活准备说
19世纪末,德国生物学家、新达尔文主义者格罗斯提出了游戏的练习说或生活准备说。
他从生物进化论出发,认为游戏不是无目的的活动,而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游戏是人与动物都有的一种天赋的本能活动。
游戏时间的长短随动物进化的程度而异,越是高级的动物,在成年后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越复杂,需要练习的时间越长,幼儿期越长,游戏的时间越长。
最初是实验性游戏,包括感觉运动游戏,这种感觉运动游戏逐渐发展到建造游戏和高级智能的练习。
然后是社会经验游戏,包括争斗、追逐、模仿、社会和家庭游戏。
实验游戏的目的是发展自制能力,社会经验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人际关系。
三、游戏欲望说
荷兰生物学家拜登代克反对格罗斯的观点,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种欲望的表现。
引起儿童游戏的欲望有:发展个体主动性的欲望、适应环境的欲望、重复练习的欲望等等。
四、复演说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儿童游戏反映了从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
游戏是祖先最早活动遗迹的再现,儿童的游戏无非是复演祖先的动作和活动,如儿童的攀爬和打秋千的游戏是人类处于动作阶段生活的复演,团体游戏是部落时期人类生活
五、社会情绪表现学说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满足欲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游戏使儿童能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给他们提供安全的环境,使他们发泄那些在现实中不被接受的、通常是攻击性的危险冲动,以满足其追求快乐的愿望。
随着自我的发展,那些不被理性所接受的追求快乐的愿望就不再以直接的象征性的游戏方式表现,而被更现实的、为社会所接受的一些活动,如俏皮话、玩笑、创造性艺术活动等取代,用这些更隐蔽的方式来满足早先通过游戏得以满足的愿望。
西方流行的“游戏治疗”就是这一理论的运用,用于矫正儿童在精神上与行为中的问题。
六、认知动力说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学习新的复杂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
方法,也是是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
他从智力发展的角度,认为游戏是儿童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并对他们进行加工处理,使之适应自己内部认知结构的一种方法,他在儿童智力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游戏,特别是假想的游戏,是创造性想象的根源。
他认为游戏发展与智力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自由的满足个体的需要。
七、社会性活动说
以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为代表,认为过度强调游戏的生物学特性、将儿童的游戏与动物的活动等同起来是不恰当的,否认儿童的社会性特征也是错误的。
游戏使儿童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是儿童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儿童看到周围成人的活动,便模仿这些活动,把他们迁移到游戏中去。
游戏的社会性实践,是在真实的实践情况以外,在行动上再造出的某种生活现象。
游戏是儿童现实生活的反映,儿童可以通过游戏掌握基本的社会关系。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变化,首先表现在游戏之中。
中国关于幼儿游戏的理论
中国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如陶行知、陈鹤琴、朱智贤等在总结幼儿游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各种游戏理论的有益部分,形成了中国的游戏理论。
他们认为,游戏是适合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式,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
首先,游戏具有社会性,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
其次,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他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翻版,而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
再次,游戏是幼儿有意识、有目的、主动参与的、且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
游戏的过程,就在于游戏目的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