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两端都栽)》详案(公开课)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6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数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要栽树时,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培养数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他们在四年级学习了《位置与方向》和《分数和小数》等知识,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可能存在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忽略数学模型的建立等现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要栽树时,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感。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掌握两端都栽树时,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总结。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如道路绿化、电线杆等。
2.准备数学模型,如直尺、彩笔等。
3.准备PPT,用于展示案例和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道路绿化、电线杆等案例,引导学生关注两端都栽树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发现这些案例中有哪些数学问题?2.呈现(10分钟)呈现数学问题:在一条长度为12米的路上,每隔3米种一棵树,两端都要种,请问需要种几棵树?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类似的问题。
如:在一条长度为15米的路上,每隔4米种一棵树,两端都要种,请问需要种几棵树?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植树的棵数 = 总长度 ÷ 间隔 + 1。
4.巩固(5分钟)通过PPT展示不同长度的路,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要栽树时,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7页例1及第118页做一做。
2. 学习目标:通过实例,让学生发现并总结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要栽树时,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并总结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要栽树时,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要栽树时,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课件、尺子、彩笔。
2. 学具准备:学生尺子、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公路两旁植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让学生想象在直线上两端都要栽树,引导学生发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要栽树时,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
(3)教师通过PPT展示不同长度的直线,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如:一条5米长的直线,每隔2米植一棵树,需要植几棵树?3. 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18页做一做,教师进行讲解和反馈。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要栽树时,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在课后练习中的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让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2. 引导学生运用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其他数学问题,如: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两端都要栽树,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背景和实际意义。
让学生掌握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利用图形和表格,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表达植树问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植树问题的引入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背景和实际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植树问题中的关键因素和计算方法。
2.2 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掌握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
利用图形和表格,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表达植树问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植树问题的背景和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植树问题中的关键因素和计算方法。
3.2 探究与发现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自主探究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利用图形和表格,表达和解释植树问题。
3.3 巩固与拓展通过练习题和小组讨论,巩固学生对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植树问题的应用和拓展,如植树问题的变形和实际应用场景。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合作交流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4.2 作业与练习评价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4.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计划。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工具5.1 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教材、图片、图表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5.2 教学工具使用黑板、投影仪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植树问题。
5.3 学习平台利用学习平台,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学生互动交流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师:张景超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学习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校开展“美化校园”的活动,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正认真的植树呢。
你知道怎样植树更美观吗?(两棵树间的距离相等,一排的树要在一条直线上,就像是卫兵在站岗)教师:其实在植树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1.大胆猜测,引发冲突。
(1)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获取相关数学信息。
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说一说: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楚下列数学信息的含义:①“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使学生明确“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叫间隔长度,也可以说成“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②“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一边”是什么意思?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拿出实物演示。
例如:让学生指出尺子的两端指的是哪里?一边指的是什么?(2)猜一猜,想一想。
让学生根据例题中的信息,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教师对学生的猜测不发表评论,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100÷5=20(棵)教师:你打算怎样检验自己的猜想?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题意,让学生通过猜想答案,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借助操作,探究规律。
(1)初步体验,化繁为简。
《植树问题(两端都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的情况,掌握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参与的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的情况下,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植树问题中的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植树问题相关图片或实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植树问题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节是什么时候吗?为什么要植树呢?”(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植树节是每年的3月12日,植树可以美化环境、改善气候、防止水土流失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植树问题。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例题:在一条100米长的道路两旁植树,每隔10米种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端都种的情况下,棵数=段数 1。
(4)教师出示变式题目,巩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3. 实践应用(1)教师出示实践题目:在一条200米长的道路两旁植树,每隔15米种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的情况下,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
(2)教师出示拓展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植树问题中的间隔数不是固定的,如何求解?(3)学生尝试解答,教师给予提示和指导。
5. 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练习题。
(2)思考植树问题中的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并尝试用数学公式表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植树问题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的情况下,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植树问题》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可爱的小编给大伙儿分享的5篇《植树问题》教案,欢迎阅读。
《植树问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封闭曲线(方阵)中探讨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课件出示)(1)在100米的小路边,每隔5米种一棵柳树,两端都要种,一共种了多少棵?(2)校园图书馆和体育馆两栋楼之间长40米,每隔4米种一棵柏树,一共种了多少棵?师:(第一题)1000÷20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加1?(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师:40÷4求的是什么?又为什么要减1呢?(两端不栽:棵数=间隔数—1)。
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你能说说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二、探索新知。
1、圆形花坛的一周全长12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2米摆放一盆花,一共需要多少盆花?板书课题: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2、运用规律。
圆形花坛的一周全长12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2米摆放一盆花,一共需要多少盆花?(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
(2)理解圆形的株数与间隔数相等,列出算式:12÷2=6(盆)3、课件出示一个圆形,在圆形的花坛上种树,棵数=间隔数4、发现规律:在圆形的花坛上种树,棵数=间隔数。
圆形花坛的`一周全长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2米摆放一盘花,一共需要多少盘花?5、学习例题:(1)课件出示例题。
例:在围棋的每边都放19个旗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放多少个旗子?(2)生读题,独立列出算式学生小组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我将带领同学们学习如何解决植树问题。
一、教学内容1. 植树问题的引入和定义2. 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解法3. 植树问题的一般解法二、教学目标1. 理解植树问题的概念,掌握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解法。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掌握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解法,难点是理解植树问题的一般解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白色粉笔3. 黑板4. 练习题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植树问题,例如:“学校计划在校园里种植一排树,每两棵树之间相距3米,如果需要在5米的位置种一棵树,那么需要种植几棵树?”3. 练习:在讲解完之后,我会给同学们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我会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植树问题定义两端都栽的解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学校计划在校园里种植一排树,每两棵树之间相距4米,如果需要在6米的位置种一棵树,那么需要种植几棵树?2. 小明家计划在院子里种植一排树,每两棵树之间相距2米,如果需要在8米的位置种一棵树,那么需要种植几棵树?答案:1. 需要种植5棵树。
2. 需要种植4棵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植树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解法。
但在解题过程中,部分同学对植树问题的一般解法还不够理解,需要在课后进行加强。
拓展延伸:同学们可以尝试解决更复杂的植树问题,例如在植树过程中,需要在特定位置种一棵树,且该位置不是两棵树之间的整数倍。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引入在教学内容的引入部分,我选择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植树问题。
这个例子能够帮助同学们将抽象的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在一条直线上均匀栽植树木时,如何计算出总共需要栽植多少棵树。
这个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如道路绿化、农田种植等。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对植树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比如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但是,对于两端都要栽植的情况,他们可能还不太清楚如何计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问题中,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思维模式。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两端都栽植的植树问题的意义,并能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两端都栽植的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知识点。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两端都栽植的植树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如道路绿化、农田种植等。
2.准备PPT,展示实例和计算过程。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道路绿化和农田种植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是如何计算一条直线上的植树数量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两端都栽植的植树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这个问题与已知的植树问题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实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计算出两端都栽植的植树数量。
7.1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概念及解题方法。
2. 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植树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植树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提问:植树问题中,什么是两端都栽?什么是只栽一端?什么是两端都不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特点。
3.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2)学生分享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3)通过例题,让学生巩固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4. 实践应用(1)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分组讨论,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提问: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6.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植树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植树问题。
2. 教学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3. 教学案例:提供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两端都植例1)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评价目标1)1、谜语。
师: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打一人体器官——“手”)2、请同学们伸出左手,张开五指,睁大眼睛仔细看,你发现手上的数学知识了吗?(五指四空)师:每两个手指间的距离叫手指缝,在数学上叫“间隔”。
3、认识“间隔数”师:我们手上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观察看看,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课件出示)(五指四空)4、认识手指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
问:5个手指有4个间隔,那么4个手指呢?3个手指呢?2个手指呢?师: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手指数=间隔数+1;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间隔数=手指数-1)5、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楼梯等都有间隔。
)二、例1的图片,引出课题。
(板书:植树问题)(一)理解题意,大胆猜想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
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1、读题,找数学信息。
(1)问:“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叫间隔长度,也可以说成“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2)问:“两端都栽”是什么意思?(指起点和终点处都要栽。
)问:“一边”是什么意思?(是小路的一侧,指左边或右边。
)2、猜一猜,想一想师: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算法。
)师:到底要栽多少棵呢?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想办法(可以画线段图来验证。
)来验证一下。
(二)借助操作,化繁为简师: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大家可以用(.或|)表示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画一竖,每隔5米栽一棵树又画一竖,照这样一棵一棵栽下去、、、、、、是不是很麻烦?问:为什么觉得麻烦?(因为100米这个数有点大,里面有20个5米,太多了。
植树问题公开课教学设计植树问题公开课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植树问题公开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植树问题公开课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17—118页。
二、教材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知道“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情况,理解与掌握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2、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经历观察、比较、发现、概况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感悟化繁为简、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3、能运用规律或研究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规律的获得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所学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解决与植树问题具有相同数学模型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学习单、多媒体课件、小树和小路模型。
六、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出示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让学生猜一猜:这会是什么呢?教师组织学生认识手中的间隔,并认识它们存在的规律“间隔数+1”(二)探究新知:1、队列问题:出示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去植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学生队伍中存在间隔,通过学生站一站,数一数等形式总结人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再次对应“间隔数+1”并出示课题。
2、植树问题:(1)体会“化繁为简”思想:问题导入:同学们到达目的地,又遇到难题了:在全长1260米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按怎样的方案植,又需要多少棵树呢?突出矛盾:数字太大,不易思考,引导学生转换较小的数。
明确思想:当遇到复杂的问题,可以转化成简单的问题,这就是“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公开课教案第【1】篇〗《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线段上的植树问题(两端要栽)。
教学目标: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3.体会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间隔。
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请边上的2名同学站起来。
师用手指着他们之间的空,问:有几个空?(1个)像这样的空我们也可以叫做间隔。
师让旁边的第3位同学站起来问:有几个同学,有几个间隔?左边一排都站起来,问:有几个同学,有几个间隔?让第一排的同学都站起来,问:有几个同学,几个间隔?学生依次作答。
师:在生活中和间隔有关的例子很多,大家能说一说吗?生:种树(树与树之间有间隔)、栏杆、电线杆、摆花(花盆与花盆之间有间隔)、插旗……师:同学们真是细心观察的孩子,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的间隔。
(播放课件)(此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看到身边的、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间隔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和间隔相关的事情很多,看来很有研究的必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
师板书课题。
二、验证新知,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1、猜测。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审题:引导学生分析数学信息。
生汇报数学信息:长100米、每隔5米、两端都栽,小路一边。
(“全长100米”是指小路的总长;“一边”是小路的一侧,指小路的左边或右边;“每隔5米栽一棵”是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简称间距:“两端要栽”指起点与终点处都要栽。
教案:植树问题(两端都栽)——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两端都要栽时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能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植树棵数=间隔数 1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应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课件展示植树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从而引出植树问题。
2. 新课内容(1)出示教材例1,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两端都要栽时,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树,亲自动手摆一摆,验证植树棵数=间隔数 1的规律。
(3)总结规律,板书计算公式:植树棵数=间隔数 1。
3. 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例2,让学生独立解答,并交流解题思路。
(2)出示变式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植树问题的理解。
4. 实际应用出示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5. 总结延伸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关注环保,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作业布置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等环节,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实际应用环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环保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新课内容”部分的教学过程,特别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植树棵数与间隔数关系的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重要过渡,对于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本质,以及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至关重要。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参考教案教师:那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个问题简化一下呢?比如说,如果只有10米的小路,每隔2米栽一棵树,你们觉得要栽多少棵树呢?学生:5棵树。
教师:对,那我们可以用图形来表示一下,看看有什么规律。
2)进一步探究,发现规律。
教师:我们再来看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树,我们可以用图形来表示一下,看看有什么规律。
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并讨论)教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每隔5米种一棵树,所以有20个间隔,也就是21棵树。
教师:对,这就是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那么,如果小路长度不是100米,间隔长度不是5米,我们该如何求出树的数量呢?设计意图:通过简化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化繁为简的思维能力。
)三)拓展应用,归纳总结教师: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那么这个规律有什么应用呢?学生:可以算出植树的数量。
教师:对,不仅如此,还可以应用到其他问题中。
比如说,我们在修建道路、铺设管道时,也需要考虑到两端都要做什么,中间间隔多少这些问题。
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我们来做一道应用题,某个小区的马路长度是200米,每隔8米要种一棵树,那么要种多少棵树呢?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计算,然后进行讨论)教师:通过这道题目,我们又学到了什么?学生:我们可以运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其他问题。
教师:对,而且只要我们掌握了规律,就可以快速算出答案。
这就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教师介绍了一个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即从简单问题开始入手研究。
例如,在研究100米这个较大的数据时,可以先选取其中的一小段进行研究。
教师演示了如何用线段图表示20米的一小段路,并让学生计算出在这段路上栽几棵树。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们体验了线段图的画法,并进行了自主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画法中的共同之处,即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随后,学生们填写表格,归纳总结出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植树问题的背景与意义。
2.学会分析两端都栽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3.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和思考技巧。
4.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2.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纸笔和计算器。
3.准备植树问题的相关资料和案例分析。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植树问题植树问题是一个经典的数学问题,通常情况下是描述一个区域,在两端都植入若干树木,要求求解如何在该区域内进行树木种植,使得树木之间的距离最小化或最优化的问题。
2. 两端都栽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两端都栽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通常是采用数学建模和优化算法来求解。
可以通过计算距离、面积计算等方式来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3. 案例分析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相关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一个引人入胜的植树问题案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讲解:讲解植树问题的背景和解决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
3.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案例分析:分组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总结教学内容,梳理重点知识,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2.练习成绩:评价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和水平。
3.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掌握情况。
4.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对植树问题的理解深度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情况。
六、教学反思与展望教学结束后,老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
同时展望下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以上就是本节课《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案的内容,希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植树问题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五年级数学汇报课《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教案设计五年级数学汇报课《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利用线段图理解“点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并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出示,设疑激趣教师: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它不仅能写,能画,其实我们的手指中还隐藏了许多数学知识!现在请大家伸出你们的左手,这里有几根手指呢?预设:5根教师:那手指与手指间的空隙叫什么呢?预设:间隔教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把两个手指间的空隙叫做间隔。
大家观察一下,5根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预设:4个间隔教师:现在再看,现在伸出了几根手指呢?预设:4根间隔教师:4根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预设:3个间隔教师:5根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4根手指之间有3个间隔,你们发现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数量关系了吗?预设1: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
预设2: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教师:那你能不能用数学式子来表示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呢?预设1:手指数=间隔数+1。
预设2:间隔数=手指数-1.教师:连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二、引入新知,经历过程,感受方法教师:请看,请大家默读一下:(课件出示问题)。
引例:同学们准备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
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那么这条路的一边将被树隔成了几段?教师: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提问)要求什么问题?(提问)教师:同学们先用尝试用线段图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动手并提问完成)教师:这里的有几个间隔?预设:4个教师:那你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预设:20÷5=4教师:20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分别提问)预设:20表示这条路的长度(一般我们把它称为总长),5表示每隔5米栽一棵(我们一般把它称为间隔长),4表示有4个间隔。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你知道植树有什么好处吗?你参加过植树活动吗?关于植树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诸如植树时两棵数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些距离一般相等……这些与本课学习相关的信息。
)
教师:其实植树不单单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还隐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大胆猜测,引发冲突。
(1)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获取相关数学信息。
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说一说: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楚下列数学信息的含义:
①“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叫间隔。
其实生活中存在许多间隔,以我们的手为例,大家伸出左手,两个手指之间就是一个间隔,三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四根手指呢?你能举个生活中间隔的例子吗?
每隔5米栽一棵,也可以说成“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②“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一边”是什么意思?
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拿出实物演示。
例如:让学生指出尺子的两端指的是哪里?一边指的是什么?
(2)猜一猜,想一想。
让学生根据例题中的信息,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教师对学生的猜测不发表评论,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到底要栽多少棵呢?对不对呢?你打算怎样检验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厘清题意,让学生通过猜想答案,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
2.借助操作,探究规律。
(1)初步体验,化繁为简。
教师: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每隔5米种一棵,每隔5米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种下去……是不是很麻烦?
教师:为什么觉得很麻烦?
学生:因为100米里面有20个5米,太多了。
教师:也就是说100米在这道题中显得数据有点大,因此画图时会比较麻烦。
像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简单一些的情况入手进行研究。
这其实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叫做化繁为简思想。
比如,我们可以先选取100米中的一小段研究。
(2)动手操作,初步体验教师演示,直观感知。
①让学生选择20米中的一小段,动手画一画,看一看这一小段上,两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几棵树。
②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为什么这样画?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这样画?一共要栽多少棵树?教师演示课件,边演示边说明。
(3)教师演示,直观感知。
教师演示课件,边演示边说明。
教师:我们选取100米中的20米来研究,用一条线段表示20米,每隔5米栽一棵,也就是说树的间隔是5米。
教师;大家看一看,我们把这段路平均分成了几段?也就是有几个间隔?栽了几棵树?
引导学生说出20米长的一条路,间隔长度是5米,有4个这样的间隔,可以栽5棵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的解题策略,并通过课件的演示,向学生示范线段图的画法,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作好准备。
)
(4)合理推测,感知规律。
教师:不用画线段图,如果这条路长30米、35米……又应栽几棵树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纸,填写表格。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和说明。
学生填写完表格后,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5)归纳概括,理解规律。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表格,你发现在一条线段上栽树(两端要栽),间隔数和棵树有什么关系?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两端都栽树,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也可以说间隔数比棵数少1。
师同时板书:间隔数=全长÷间隔长
棵数=间隔数+1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和交流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运用规律,验证例1。
教师:这个规律你理解了吗?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出示例1,动手试试。
学生尝试列式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
全班汇报交流,主要让学生弄清楚:100÷5=20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用20+1=21(棵)?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同时让学生明确每步算式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一做”第1题。
教师:这道题里没有植树呀,能用我们今天学的方法解决吗?
使学生明确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问题。
在本题中把一盏路灯看成一棵树,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教师: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相关,生活中有很多问题
和植树问题相似,比如安装路灯、电线杆、设立车站等。
2.练习二十四第4题。
教师:这一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
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此题与例题的区别。
例题是知道全长与间隔长度求棵数,而本题是知道间隔长度与棵数求路的全长。
教师: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用36减1?
3.练习二十四5题。
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每一次钟声就类似于树苗,两钟声之间的时间就是间隔。
(设计意图: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把植树问题进行拓展应用,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对本次课中,探究植树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
2.思考:假如只栽一端或两端都不栽,那又会是什么情形呢?
引导同学们课后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