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第一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一)环境管理的含义1.环境管理的提出1972年,在《人类环境宣言》中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
提出了环境管理的原则, 包括指定适当的国家机关管理环境资源;应用科学和技术控制环境恶化和解决环境问题;开展环境教育和发展环境科学研究;确保各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效和有力的协调作用等。
1974年, 在墨西哥, 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1)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2)要发展以满足需要, 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3)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
● 2.环境管理的含义●1974年, 美国学者G.H.休威尔编写的《环境管理》一书, 指出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1987年, 多诺尔在《环境管理专业实践》中认为环境管理是一个桥梁专业, 它致力于系统方法发展信息协调技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 根据定量和未来学的观点, 处理人工环境的问题。
●库克(Cooke)等在其《环境管理中的地形学》(1990)中采用类似的定义, 将环境管理描述为人类利用土地、大气、植物和水的一系列活动。
1987年, 刘天齐主编的《环境技术与管理工程概论》中对环境管理的含义作出了如下论述: 通过全面规划, 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 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 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1992年赖斯对管理的定义:通过在有组织的群体里建立一个有利于人们发挥其成绩的环境, 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指对环境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过程。
环境规划包括对环境的现状、问题和需求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目标和指标,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策略,以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管理则是指根据环境规划制定的目标和指标,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对环境进行监测、评估、调控和保护。
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进行规划和管理时,需要考虑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
包括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等。
要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浪费和过度开发,保持生态平衡。
2.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
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植被和森林资源等。
同时,要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环境污染和破坏。
3. 预防环境污染:环境规划与管理需要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
要加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的防控措施,加强环境监督和执法,限制和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和使用。
4.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环境规划与管理需要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通过教育宣传、培训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5. 跨区域合作与协调:环境问题往往涉及到不同地区和部门的利益和责任。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加强跨区域的合作与协调,建立联防联控的机制,共同制定环境规划和管理措施。
总之,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可以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1.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内涵:其实质是规范和限制人类的观念和行为。
2.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内涵:其实质上是一种为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盲目和主观随意性所采取的科学决策活动。
关系:(1)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2)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3)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3.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主要应该是“现代系统管理”的“五要素论”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两个方面。
“五要素论”研究对象:人(第一个主要对象)、物(重要研究对象)、资金(重要物质基础)、信息(重要对象)和时空(重要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个人(2)企业(3)政府4主要手段有:①行政手段②法律手段③经济手段④技术手段⑤宣传教育手段5.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文化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只有转变了过去那种视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环境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项长期的根本的任务。
人类的社会行为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这三种行为都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调整人类社会行为,提倡环境友好型行为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6.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①“预防为主,防护结合”政策②“污染者付费”原则③“强化环境管理”政策7.环境法律责任:指环境法主体因违反其法律义务而应当依法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环境行政、民事、刑事责任。
8.三同时制度系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1、环境规划概念1、人类在安排经济发展同时不对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2)环境规划是为了保障人们的环境权。
2、为什么要对环境进行规划?①人口持续增长,生产集中化,自然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自我恢复功能受到严重损害。
②人类消费观念随着经济观念的转变而发生大幅变化,人们过渡浪费的行为,造成废弃物大量产生。
逐渐影响到了人类自身的利益。
3、环境规划的作用①实施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手段②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③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有效管理的依据④改善环境质量、防止生态破坏的重要措施4、环境规划的特征 1. 综合性2. 整体性和地域性3. 目的性和目标性4. 广泛性 5. 长期性6. 政策性 7.科学性8. 可操作性5、当前我国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 (1)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2)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3)建立完善环保四项制度6、环境规划与生态规划①环境规划强调大气、水、噪声、固废等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控制、整治、管理等;生态规划则强调区域内部各种关系质量的提高,以及居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和谐,它不仅关注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消耗对居民生存状态的影响,而且关注区域功能、结构等区域内在机理的变化和发展对区域生态变化的影响。
②由于生态系统的社会性,相对于环境规划而言,生态规划不仅考虑自然环境因子,而且还要考虑经济社会因子的作用。
因此,环境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可考虑作为生态规划内容的组成部分。
7、8、功能区类型9、环境功能区划概念环境功能区划是从整体空间观点出发,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把规划区分为不同功能的环境单元,以便具体研究各环境单元的环境承载力及环境质量的现状与发展变化趋势,提出不同功能环境单元的环境目标和环境管理对策。
环境功能区划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10、环境功能区划目的规划中进行功能区的划分,其目的主要有:(1)确定具体的环境目标;(2)落实环境规划目标;(3)科学使用环境投资,使治理方案有效实施得到保证;(4)使各种法律制度得到正确实施;11、环境预测的概念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有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1、环境规划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卷》---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在时间、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实质上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出现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2、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一)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二)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三)在现代环境管理中,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四)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3、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简答题)1)对传统国民生产总值(GNP)的修正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ion):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在传统的GNP核算中,未考虑由于经济增长而带来的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破坏所造成的影响及其对生态功能、环境状况的损害。
经济学家试图在计算国内生产和收入时纳入考虑环境后的净国内产值(EDP)和净国内收入(ENI)。
2)建立自然资源帐户自然资源帐户主要用于体现一个国家资源的变化。
这些帐户能够显示环境的变化是如何同经济变化联系起来的。
3)引入可持续收入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收入在数量上等于传统意义的GNP减去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等各种资本的折旧。
4)产品价格与投资的评估为了全面反映环境资源的价值,产品价格应完整的反映三部分成本:a、资源开采或获取的成本;b、环境成本(环境净化成本和环境损害成本);c、用户成本。
5)环境资源价值公式为建立一个合法的决策框架,对资源进行定价是必须的。
从概念或价值评估的角度,可以将环境资源的全部经济价值划分为两大类: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
前者进一步划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以及选择价值。
4、导致市场失效的主要原因公共物品性、外部性、垄断竞争的存在以及非对称性。
5、环境保护途径的经济学分析1)排污收费2)产权交易3)排污许可交易4)排污标准6、环境预测方法1)头脑风暴(BS、思维共振)法2)特尔菲(Delphi)法3)逻辑型规律(趋势外推)法4)指数曲线法5)龚帕兹预测法6)回归分析预测法7)决策树图法8)交叉影响分析预测法9)马尔可夫预测法7、环境规划管理与管理方案的生成(简答题)(一)前期准备与调研主要内容包括:接受任务、确定规划的时域与空域范围、成立规划领导小组与课题组、编制规划提纲与调研提纲、进行广泛的咨询、吸取各方意见并采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
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简答)(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社会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必须将~之中,进行综合平衡,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3)实施环境政策、法规和制度的主要途径。
我国已颁布的一系列环境法规需要通过强化环境规划与管理得以实施,环境规划与管理已成为我国~。
(4)实现以较小的投资获取较佳的环境效益。
环境规划与管理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手段:(简答)(1)行政手段。
主要是国家和地方各级行政管理机关,制定方针、政策,建立法规,颁布标准,进行监督协调,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实施规划和管理。
(2)法律手段。
利用法律法规,来管理环境,保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并维护生态平衡。
(3)经济手段。
包括排污收费、使用者收费、排污权交易、资源征税、排污罚款等。
(4)技术手段。
即借助先进的技术来达到保护环境目标的手段(5)宣传教育手段。
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
使公众了解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3.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简答)(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地方和各行业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二是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三是对城市实行综合整治。
(2)“污染者付费”政策。
主要措施为:一是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二是对历史遗留下来的一批工矿企业的污染,实行限期治理;三是对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实行收费。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把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
坚决扭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和暂时利益的倾向,严肃查处违法案件。
4. 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名解、论述)(1)“三同时”制度: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环境规划与管理前言1、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1)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A.环境预测、决策和规划是环境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B.环境规划是环境预测和决策的成果以及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2)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3)规划管理是现代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
(4)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
第一章环境管理概述1、环境管理学是:(1)综合运用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管理过程和运动规律,以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环境质量,正确处理国名经济各部门、各社会团体和个体有关环境问题的一门学科。
(2)以环境管理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人类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提炼与总结,将作为学科的环境管理和作为工作领域的环境管理完整地统一起来的产物。
(3)建立在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共同基础之上的,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性和综合性学科。
2、环境管理学研究对象:生态——经济——社会系统。
(1)系统构成(3个):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
生态子系统在整体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经济子系统是生态与社会系统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纽带,社会子系统在整体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2)系统的特征(3个):层次性、协同性和整体性。
3、环境管理学的研究内容(6个):①环境管理理论研究②环境管理方法研究③环境管理体制研究④环境管理战略研究⑤环境保护政策研究⑥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基本问题1、环境的概念: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
——《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定义2、环境的内涵:(1)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2)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概念;(3)环境本身是一个系统;(4)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
3、环境要素:生物要素、非生物要素。
4、环境质量的概念:环境总体或各要素对人类生存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优劣程度或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对特定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清洁生产: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清洁工艺及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方式、科学而严格的管理措施生产清洁的产品。
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环境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简称。
从广义上说,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做的规定。
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环境问题:严格来说,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称为环境问题,但环境科学所指的环境问题一般不包括由自然元素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的环境变化。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环境信息:是指对一切自然资源与人文社会现象在空间位置上的统一的数字化表示。
具体说来,是指以高速宽带网络通信技术为特征,在统一的规范标准环境下,全面系统地解释和反映自然、社会和人文现象的信息系统体系。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依照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按标准交纳费用的制度。
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环境规划与管理一、名词解释1、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2、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划,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3、环境法律责任:是指环境法主体因违反其法律义务而应当依法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4、“三同时”制度系: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5、排污收费制度系:指对排放污染物的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征收排污费,用于污染的治理。
6、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7、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体。
8、反馈控制:所谓信息反馈控制就是用过去的情况来指导现在和将来。
9、前馈控制:又可称为指导将来的控制,它的具体办法是不断利用最新的信息进行预测,把所期望的结果同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采取措施使投入和实施活动与期望的结果相吻合。
10、目标管理: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激励各级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并在管理中实行自我控制,自觉完成工作目标,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11、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
12、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13、生态工业园:可定义为一种工业系统,它有计划地进行材料和能源交换,寻求能源与原材料使用的最小化,废物最小化,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
14、环境目标:是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与管理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环境规划与管理一、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P5环境管理和环境规划紧密相连,难以分割。
但是,两者又存在各自独立的内容和体系。
两者的相关相容性和差异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说明:(一)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二)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三)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二、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对象与手段P15(一)对象1、现代系统管理的“五要素论”(1)人是第一个主要对象(2)物也是重要研究对象(3)资金是系统赖以实现其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规划与管理的研究对象(4)信息是系统的“神经”,信息也是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对象(5)时空条件亦是重要的研究对象2.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三个方面(1)个人(2)企业(3)政府(二)手段1.行政手段2.法律手段3.经济手段4.技术手段5.宣传教育手段三、简述环境目标的组成P112环境目标的分类1按规划内容分:(1)环境质量目标: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2)环境建设目标:反映环境改善程度(3)污染控制目标:提出污染物削减量以及治理率、达标率等(4)环境管理目标: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执行率等2从实践上划分:短期、中期、长期目标;五年、十年、二十年目标等。
3从空间上划分:国家、省(自治区)、县市、经济区、流域环境目标等。
四、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包括哪几个方面P112(一)环境质量指标(二)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三)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四)相关指标五、进行水环境功能区划应遵循哪些原则?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地表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分为哪几类?应如何进行水环境功能区划?P125(一)原则: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优先保护;不得降低现状使用功能;优质水优用及低质水低用;统筹考虑专业用水标准要求;上下游、区域间互相兼顾,适当考虑潜在功能要求;合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与工业合理布局相结合;实用可行,便于管理等。
(二)分类: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三)如何进行水环境功能区划:是不是?方法或者步骤?1.方法:(1)对环境保护进行全面分析,既考虑环境保护的需要,又考虑经济、技术的可行(2)将环境目标具体化为环境质量标准中的数值(3)对功能可达性进行分析,确定引起污染的主要人为污染(4)建立污染源与水质目标之间的相应关系,将各种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输入各种水质模型,以评价污染源对水质目标的影响(5)分析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各种可能的途径和措施(6)通过对多个可行方案的优化抉择,确定技术、经济最优方案组合(7)通过政策协调和管理决策,最终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和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步骤:(1)提出水环境保护目标(2)选择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3)现状功能可达性分析确定主要人为污染源(4)建立排污量与水环境质量间的定量关系(5)污染物控制措施分析(6)负荷分配工程规划技术和经济综合分析(7)政策协调行政决策六、什么是水污染控制单元?如何将水染控制单元应用于流域水环境规划中?P129 P130(一)水污染控制单元是指源与水域组成的可操作实体。
环境规划的内涵:1、环境规划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可能指一整个国家,也可能指一个区域(城市、省区、流域)。
2、环境规划任务在于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
3、环境规划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这一科学的交叉性、边缘性。
4、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提出符合环境保护需要的约束要求,还包括建设做出的安排和部署。
5、环境规划是在一定条件下优化,它必须符合一定历史发展水平和能力。
环境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关系最密切4部分:1、人口与经济部分,如人口密度、素质,经济的规模及上次经济水平等。
2、生产力的布局和产业结构,它对环境有着根本性影响和作用。
3、因经济发展产生的污染,尤其是工业污染,这始终是环境保护的主要控制目标。
4、规模经济能够给环境保护提供多少资金,这是确定和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保证。
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信息密集、政策性强。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异同:1、环境容量是1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环境容量的概念较多使用于环境规划之中,而在做环境规划时一般不去研究环境的自净机制,所以可用环境浓度标准值与背景值之差,并通过一定的输入输出关系转换成排放量,即以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作为环境容量,也就是简化表达的环境容量。
2、环境承载量及时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系统的作用量。
这里人类系统主要指社会和经济系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关心这一作用的极限值,即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阀值。
环境容量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1、对环境系统的理解不够全面。
2、环境容量不足以涵盖环境对人类发展的支持能力。
3、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环境规划,不能很好地解决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问题。
第一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一)环境管理的含义1. 环境管理的提出1972年,在《人类环境宣言》中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
提出了环境管理的原则,包括指定适当的国家机关管理环境资源;应用科学和技术控制环境恶化和解决环境问题;开展环境教育和发展环境科学研究;确保各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效和有力的协调作用等。
1974年,在墨西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1)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2)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3)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
2. 环境管理的含义1974年,美国学者G.H.休威尔编写的《环境管理》一书,指出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1987年,多诺尔在《环境管理专业实践》中认为环境管理是一个桥梁专业,它致力于系统方法发展信息协调技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根据定量和未来学的观点,处理人工环境的问题。
库克(Cooke)等在其《环境管理中的地形学》(1990)中采用类似的定义,将环境管理描述为人类利用土地、大气、植物和水的一系列活动。
1987年,刘天齐主编的《环境技术与管理工程概论》中对环境管理的含义作出了如下论述: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1992年赖斯对管理的定义:通过在有组织的群体里建立一个有利于人们发挥其成绩的环境,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要比较全面地理解环境管理的含义,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章名词解释:1、环境规划的概念: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2、宏观环境管理:指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
3、微观环境管理:指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为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4、污染限期治理(环境管理中最为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对特定区域内的重点环境问题采取的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和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施。
填空:1、环境管理手段包括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五种手段,人类行为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种基本行为。
2、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将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积极采用适宜规模的、先进的、经济的治理技术。
(or选择)3、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4、行为主体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5、按规划期划分可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6、资源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资源政策,以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为目的,以实现可再生资源的恢复与扩大再生产、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使用和替代资源开发为内容的环境管理。
选择:1、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
人是各种行为的实施主体,是产生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源。
2、对于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主要指自然资源;广义的则包括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
3、区域环境管理是以行政区划为归属边界,以特定区域为管理对象,以解决该区域内环境问题为内容的一种环境管理。
4、“老三项”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管理制度、排污收费制度5、“三同时”管理制度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环境规划与管理摘要:在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与目前小城镇规划的理论与内容不适应小城镇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有必要深入幵展小城镇规划的研究。
将生态理论引小城镇规划,开展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有助于协调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推动小城镇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本文对我国小城镇规划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小城镇规划的核心是生态环境规划,生态必须优先发展,只有加强生态规划,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引言(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1.问题的提出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定》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小城镇的发展,是目前农村经济走向市场化的必然要求。
从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不断提速,小城镇建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我国建国以来城镇发展和建设最快的时期这个过程比发达国家平均快了一倍,由此可见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
建制镇数量从1981年的2173个增加到2009年的19322个,在短短28年的时间里,数量增加了近8倍。
然而在小城镇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小城镇环境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而且关系到小城镇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针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国家环保总部先后提出了“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提出了小城镇建设必须遵循经济、环境以及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的政策方针,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协调。
当前保护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己成为时代的紧迫要求、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人们的强烈愿望。
一、城镇规划何为小城镇规划,就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根据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阶段,即应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和布局。
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信、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
我国已经形成一套由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等组成的空间规划系列。
城镇体系规划处在衔接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地位。
城镇体系规划既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又是区域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
城镇体系规划要达到的目标:通过合理组织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以及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探究整个体系的整体效益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外就把小城镇土地规划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对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逐步开展起来。
在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都十分重视小城镇发展模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发达国家发起的“反城市化”浪潮直接推动小城镇生态规划的迅速发展。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国外发达国家在小城镇生态规划与建设方面己经积累了相当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国外的小城镇的生态规划有以下几个特点:①针对不同地区,规划方法有着区别;②加强公众的参与意识;③具体实施规划方案,加大工程实施,确保生态保护目标的实现;④加强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使规划有效实施。
国内研究进展80年代中期,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写出了《小城镇——大问题》等有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文章,并提出了对小城镇“类别、层次、兴衰、分布、发展”的十字研究题目,国内幵始对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相对于国外来说较晚。
二、现行小城镇规划分析(一)、小城镇规划步驟的研究小城镇规划是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对规划区各项建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和管理小城镇的依据。
小城镇规划一般采用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规划范围小城镇规划是以镇域规划为依据的,因此规划范围应与其相一致。
(2)收集有关的基础资料收集村镇区域规划的资料,包括:规划区村镇体系布局规划资料;工业发展布局规划资料;农业发展布局规划资料;基础设施布局规划资料;土地利用规划资料。
(3)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修正,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基础。
(4)规划方案的编制规划方案是规划的具体落实,针对小城镇建设的需要,提出各项专项规划,达到小城镇建设的目标。
(5)汇报方案,广泛征集各方面的意见,确定最终方案。
(6)绘制相关规划图纸。
(二)、小城镇规划的内容当前我国小城镇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小城镇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搞好小城镇规划以来,小城镇规划受到各级人民政府和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今小城镇规划在全国范围内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1.小城镇规划的任务综合确定与研究小城镇性质、规模、功能定位、容量、发展方向及空间布局,确定区域会经济发展目标,统筹安排小城镇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小城镇各项基础设施,综合部署小城镇经济、文化、公用事业、防灾等各项建设;统筹解决各项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保证小城镇每个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程序的优化和布局结构的科学性,引导小城镇合理发展。
2.小城镇规划的内容小城镇主要针对以下各项进行相应的规划:小城镇用地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公共设施规划、小城镇工业区规划、小城镇中心区规划、交通道路规划等。
主要涉及到城镇用地布局、人居环境、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以大力发展经济,重视乡镇企业发展,繁荣小城镇经济为目标。
(三)小城镇规划存在的弊端从小城镇规划的内容中,不难看出,小城镇采取经济第一的发展策略,不重视生态规划,没有把生态规划看成是小城镇规划的“龙头”。
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却不考虑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具体规划中普遍存在着重经济、轻环保,重开发、轻环境的现象,没有对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规划,就连必备的公厕亦极少列入规划,特别是引资项目,随着近年来招商浪潮,政府为迎合投资商的需求,不惜牺牲公共利益,忽视生态效益,各种污染物排放量随之急剧增加,侵占绿地,由于规划不当,绿地的环境效能低下,生态规划明显滞后于经济规划,忽视环境保护设施的同步规划,使小城镇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己经是影响小城镇形象和阻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城镇化水平作为衡量某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成为政府追求的重要目标,在小城镇规划中,过分追求高城镇化率,小城镇工业区规划、小城镇中心区规划作为小城镇规划的重点,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存在乱占滥用林地与草地现象,与此同时,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生态环境规划的缺位,导致小城镇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将阻碍小城镇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进程。
(四)进行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迫切需求小城镇规划的核心内容必须是生态环境规划,应把生态环境规划作为小城镇规划的重中之重。
保证生态优先发展,合理地编制生态环境规划,是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1)小城镇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应优先发展生态,小城镇主要功能是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区域是农村,主要居民是农民,以生产农产品为首要任务,其生态环境的幵放度明显高于城市,自然性的一面更强,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发展目标的保证,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实现生态保护的目标。
因此,只有生态环境规划是实现小城镇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力保障。
(2)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小城镇规划必须把生态环境规划放在首位,由于城镇化加速,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工业污染,水环境恶化,资源浪费,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排放加剧等等,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影响,严重破坏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只有通过小城镇的生态环境规划,才可以缓解环境保护的压力,因此,优先进行生态环境规划是保障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三、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必要因素(一)循环经济规划城镇建设那么循环经济是十分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必要因素,循环经济的建立依赖“3R”原则,是普通公认的社会与资源协调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它分别从输入端、过程和输出端对生产提出了要求。
循环经济“3R”原则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其最终处理量。
减量化原则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以尽量少的资源和能源的投入达到给定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标,即是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而不是在废弃物产生后再进行治理,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同时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质量轻型化,在包装上要求简单、朴实;在消费中,要求人们减少对物品的过度需求,选择包装物较少和可循环的物品等。
再使用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从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在生活中,应该对物品进行维修而不是简单地更换,对于可利用的物品要送入到循环利用的渠道而不是简单的抛弃。
在小城镇生态经济规划中,在工业、农业以及其它区域等各层面上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生态农业规划中,将某些农业废弃物作为新的资源重新利用,如稻秆资源化,粪便资源化等,在工业发展中,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作为新的资源再加以利用,幵展循环经济建设是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二)生态承载力生物是地球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从地球上出现了生物,就逐步形成了各种类型的群落,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组成了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生态学中,承载力被定义为在不破坏资源的条件下,一块栖息地能维持的生物个体的数量,是指承载基体所能维系的承载对象的数量阈值。
随着土地退化,环境污染和人口膨胀等生态问题的出现,承载力的概念逐步引入到人类生态学研究中,其内涵也不断丰富、演化和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广泛应用基础的、综合的概念。
在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中,生态承载的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类,承载基体是人工化的生态环境,承载对象有能力改变承载基体的结构,在具体生态规划中,人类通过自身的活动,如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利用新能源、改善土壤、保护水资源、减少污染等手段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加大生态的承载能力,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同时,在小城镇生态规划中引入生态承载力理论,对规划区域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从而有利于确定小城镇发展的方向、规模及其最佳发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