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方法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断句题+答案1.【答案】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2.【答案】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画对两处得1分,共5分)【参考译文】齐桓公问管仲说:“当君王的应尊重什么?”管仲说:“应尊重天。
”桓公抬头望天。
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指那个幽蓝辽阔的天空。
做国君的应该把百姓当作天,百姓赞成他国家就安定,协助他国家就强盛,反对他国家就有危险,背叛他国家就会灭亡。
”3【答案】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参考译文】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情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忠臣并不忠,贤臣并不贤。
怀王因为不知晓忠臣之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
3.【答案】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参考译文】孟子说:“自己戕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
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
仁是人们最安全的住所,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
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4.【答案】欲传其道于后世/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今闻先王之遗而不为/是废先王之传也【参考译文】墨子说:“古时候的圣王,想把他的学说和道理传给后代的子孙,因此他们把这些学说和道理写在竹帛上,刻画在金石上,用这种方法传留给后代子孙,让后代子孙能效法它。
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题的总体原则是将初步断句的结果置于原文中翻译,通则对,不通则错。
具体方法如下: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语,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
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练习(一)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
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
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
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
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
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一》)(二)有天下者而有私财,业业然守之以为固,而官天地、府万物之大用,皆若与己不相亲,而任其盈虚。
鹿桥、钜台之愚,后世开创之英君,皆习以为常,而贻谋不靖,非仅生长深宫、习奄人污陋者之过也。
灭人之国,入其都,彼之帑皆我帑也,则据之以为天子之私。
唐克西京,而隋氏之有在唐;宋入周宫,而五代之积在宋;蒙古遁,而大都之藏辇而之于南畿。
高中文言断句练习练习检测一参考答案:1.后生才锐者,最易坏。
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切需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
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
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玉不琢磨,不能制成器物;人不学习,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
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4.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
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
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
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求学的人提问,不只要听师长的论说,还必须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只要了解方法,还必须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
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
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
提问是为了问清搞懂学习中的疑难。
既然是一个人就不能不学习,既然学习就不可以不问题。
)练习检测二2009年高考题1.答案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 答案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3.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说,在标点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
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文言文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抓实词,看虚词,察对话,据修辞,辨句式,依总分.1、抓实词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如: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前句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后句动词有”将"”归"”贺",也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动词断句法的难点在于介于两个动词之间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属上作前一动词的宾语还是属下作后一动词的主语,这要结合具体语境,反复推敲。
如上句“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是断在“胡”后还是断在“人"后,是断在“归"后还是断在“人”后,颇费思量.根据语境,“胡”应为胡地,“归"意为自己家里,与后文“人皆贺之"意义关联。
专题:断句(划分朗读节奏)文言文朗读节奏考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答题时无规律可依,心中自然无底。
其实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解答这类题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切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二是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方法指导】确定节句中停顿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分类示例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至于”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示例:(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2)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二章》(表议论)2.起到总领性的词语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词放在句首,总领主句乃至全段,诵读时必须稍有停顿,否则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予独爱”总领后面几个分句,所以“予独爱”后面应稍有停顿,否则就不能显示它的总领作用。
3.“古二今一”,即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例如:可/以一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今齐地/方千里等。
4.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
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
高中文言文断句方法和练习一、利用名(代)词断句因为名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1、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在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上海高中生注意: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二、利用文言虚词断句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为标志,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2、句首发语词:其、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一、断句的思路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文意,因此断句前不要急于答题,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地方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
二、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定句读通读全文,明确文章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词翻译出来,以理解文段大意。
例1、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限划8处)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走,还邺。
诸将欲乘胜攻之,郭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操曰:“善!”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有删改) 解析:这段文字的断句,限定了划断的数量,目的是防止断碎、断破。
可从人物入手,结合文言重要实词“爱”“适”“侔”“急”“缓”“待”“击”“定”等在语句中的作用,逐一切分。
答案: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参考译文:春季,二月,曹操进攻黎阳,与袁谭、袁尚在黎阳城下大战,袁谭、袁尚败走,退回邺城。
曹军各将领想要乘胜攻打邺城,郭嘉说:“袁绍(生前)喜欢这两个儿子,没能决定让谁做继承人。
如今,他们权力相当,各有党羽辅佐。
局势危急,就相互援救;局势稍有缓和,就会争权夺利。
不如向南进攻荆州来等待他们兄弟变乱,变乱发生后,再攻打他们,可以一举平定。
”曹操说:“好!”五月,曹操回到许都,留部将贾信驻守黎阳。
2.察对话,定句读文言文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
文言文中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省略主语。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以此明辨句读。
文言文断句练习附答案一、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跟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训练1: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答案1: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训练2: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答案2: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译文2:雕刻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的小一点。
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
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
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为了以后可以再有挽回的余地,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二、找虚词,定句读A.句首的语气词 :“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B.句末语气词 : “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C.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 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D.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训练3: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答案3: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训练4: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答案4: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4:即使有美味的菜摆在你面前,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文言文断句专题(含答案)一、明确目标: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分值3分。
检查阅读文言文能力。
二、断句方法断句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一)温故: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②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③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④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二)归纳方法第一:通文意,分层次。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第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
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例1: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
例2: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第三:看虚词,找位置。
(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1、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高考文言文断句断句方法及练习学生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高三文言断句题练习1.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
(5分)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取材于《孟子·梁惠王章句下》)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线处断句。
(5分)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取材于刘向《说苑》)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曾说:“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此两人”是战国时的外交策略。
4.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5分)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章句上》)5.用“/”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
(5分)子墨子曰:“古之圣王,欲传其道于后世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今闻先王之遗而不为是废先王之传也。
”(取材于《墨子·贵义》)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名,也是战国时期着名的思想并称“显学”。
他提出了、、“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观点。
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5分)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取材于《世说新语·伤7.用斜线(/)给下面画线句子断句。
专题05 文言文断句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通过练习文言断句,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断句方法:1.寻找主干定句读(找名词、代词)用斜线(/)给下列短文断句。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2. 寻找虚词定句读(1)常置句首:如:夫、盖、惟、凡、故、是故、然则、于是等虚词;如: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时间词。
(2)常在句尾:也、矣、欤(与)、邪(耶)、焉、哉、乎。
(3)叹词:如:嗟夫、呜呼等会构成独词句,前后都可断。
用斜线(/)给下列短文断句。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jiū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tiáo]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取材于《荀子·劝学》)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3.寻找对话的起止点。
如“曰”“云”。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4.借助修辞和对应句式定句读文言文常用排比、对偶、顶真、反复等修辞方法,且句式整齐。
前后呼应,形式对应,内容关联(或对比,或并列,或总分)。
用斜线(/)给下列短文断句。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顶真】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文言文断句翻译专项练习参考答案一、1.①到②往、到③只,不过2.等我回来,给你杀猪。
3.断句: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二、1.断句: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翻译:对有杰出谋略的人不去计较他的缺点,对有深厚德行的人不去指责他的小毛病;家家富裕,人人充足,监狱却空闲了起来。
2.他活着的时候被人们爱戴,死后人们为他悲痛。
三、1、①文雅②得到(正确的方法)③少2.子产管理政事,总是选择有能力的人加以任用。
3.断句: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
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
翻译: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
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
四、1.①宴请②逃亡③回头④给吃2.如果中山国有了急难,你们一定要为它效死力。
3.断句: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
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翻译:给人东西不在于多少,应该在他灾难困苦的时候(给予帮助);怨恨不在于深浅,重要的是不要使人伤心。
我因为一杯羊羹亡了国,却因为一碗饭得到了两个勇士。
五、1.①守卫②评定是非③向上,这里指抬高④俘虏2.断句:出与楚师战,败。
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
翻译:(皇颉)出兵与楚国军队交战,打了败仗。
穿封戌抓住了皇颉,公子围和他争夺这个俘虏。
3.我是碰上王子才打了败仗的。
初中文言文断句练习及答案朝一:XXX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
XXX,天子也;善绻,布衣也。
XXX此其甚也?XXX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
尧论其德行达智而XXX,故北面而问焉。
此之谓至公。
非至公,其孰能礼贤?改写:XXX不以帝王的身份见布衣之士善绻,而是以北面的方式向他询问。
XXX是一位得道的人,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
XXX欣赏他的德行和智慧,所以以至公的态度向他请教。
只有至公的人才能够恰当地礼遇贤才。
XXX: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下能言之,上能听之,则王道光矣。
谏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
违而不谏,则非忠臣夫。
谏始于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以XXX以宁社稷。
《书》云:“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取材于《忠经·忠谏章第十五》,汉·马融撰)改写:忠臣事君,最重要的是要先谏言,下级能够用恰当的言辞表达自己的意见,上级能够认真倾听,这样才能使国家治理正常。
对于未形成的事情进行谏言,是最高的境界;对于已经明显的问题进行谏言,属于次等;对于已经实施的事情进行谏言,是最低的境界。
如果不敢谏言,那就不是忠臣。
谏言应该从顺从的言辞开始,到抗议,最终到不惜牺牲自己的死节,以维护君主的安宁和国家的稳定。
《书》中说:“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XXX:昔年过洛见XXX,XXX既东封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诗,及召对,自言不能。
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XXX?XXX:“XXX有一首诗:‘更休落魄耽杯酒,且XXX狂爱作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上大笑,放还山。
改写:曾经在洛阳路过XXX的时候,听说真宗东巡,寻访天下隐士,于是得知杞人XXX擅长写诗。
召见XXX,他却谦虚地说自己不擅长。
在他离开时,有人为他写了一首送别诗,询问他的看法。
XXX回答:“只有我这个妇女有一首诗:‘不要再沉迷于酒和诗歌,不要再猖狂地写作。
今天您要去当将军,这次会让您的头皮离开。
’”XXX听后大笑,并送他回山。
初中文言文断句练习及答案朝一)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
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
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
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
此之谓至公。
非至公,其孰能礼贤?崇一)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
下能言之,上能听之,则王道光矣。
谏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
违而不谏,则非忠臣。
夫谏始于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以成君休,以宁社稷。
《书》云:“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取材于《忠经·忠谏章第十五》,汉·马融撰)东一)昔年过洛见李公,简言真宗既东封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诗。
及召对,自言不能。
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曰:“唯臣妾有一首诗,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作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上大笑,放还山。
(取材于苏轼《东坡志林》)丰一)孽摇之虚,有鸟焉,一身而九头。
得食则八头皆争,呀然而相衔,洒血飞毛,食不得入咽,而九头皆伤。
海凫观而笑之曰:“而胡不思,九口之食,同归于一腹乎?而奚其争也?”——《郁离子·九头鸟》海一)阅读楚厉王有警鼓,与百姓为戒。
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
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击之也。
”民皆罢居。
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
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取材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西一)凌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
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
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材扶持之。
楼即颓坏。
蜊。
(宣一)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
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
朝二)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
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崇二)弹棋,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新题型方略及文言文断句题练习01答题技巧:文言文断句遵循“两个原则”即:结构原则和意义原则。
(按结构和句意划分)断句方法如下:(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或“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句首语气词之后要断开,句末语气词之后往往断开句首语气词主要有:呜呼、噫、嗟夫(乎)、夫、若夫、盖等。
句末语气词主要有:也、平、哉、矣、耳、焉、邪、耶、与、欤等。
如:①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②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3)在转折连词前应断开。
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断开。
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
(6)根据文意和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
(《狼》)②山行|六七里。
①中“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坐”,译为“像狗一样”;②中的“山”修饰“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7)对话、引文的标志后断开如: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②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8)时间词之前往往断开。
时间词主要有少顷、少时、未几、俄顷、俄而、已而、既而、忽、忽然等。
如:①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口技》)②其夫呓语|既而儿醒。
(《口技》)(9)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断开如: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隆中对》)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文言断句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比如北京卷的试题,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
“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第一:通文意,分层次。
通读全句,联系全文、全段或语境,弄清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句大意。
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第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
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
第三:看虚词,找位置。
(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
1、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
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第四:用语法,辩句式。
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第五:明修辞,巧判断。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短句时可以利用。
如顶真句“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孙”;
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1.枣棘相类皆有刺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卑而成林以此为别其文皆从朿音刺本芒刺也朿而相戴生者枣也朿而相比横生者棘也不识二物者观物可辨
2.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可谓大公也
3.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4.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速已矣何待来年
5.宋顾宪之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人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理等前后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tī)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
6.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7.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植鬣(liě)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飞鸢(yuān)过而攫之磔其腹而食之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至于磔(zhé)腹而死可悲也夫
8.项羽志大才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9.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10.欧阳询揣摩古碑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11.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2.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文言文断句专题练习答案
1.枣棘相类/皆有刺/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卑而成林/以此为别/其文皆从朿/音刺/本芒刺也/朿而相戴生者/枣也/朿而相比横生者/棘也/不识二物者/观物可辨
翻译:枣和棘很相似。
枣一般独自生长,树高且横枝较少;而棘则丛生,相互交织成林,这是他们的区别。
再从字面上来看,他们都是从朿字而来,本意是芒刺。
朿独生则为枣,朿相邻横生则为棘,不认识这两物的,看字就可看出。
2.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可谓大公也
翻译: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
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梦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可谓大公也。
3.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翻译: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呀?”猫头鹰说:“我准备搬到东边去。
”斑鸠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我想搬到东边去。
”斑鸠说:“你改变叫声,就可以了。
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搬到东边去,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你。
”
4.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翻译: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
有人劝告他说:“这不中正派人的做法。
”他回答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
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5.宋顾宪之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人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理等/前后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
翻译:南朝刘宋元徽年间,顾宪之任建康县令。
当时有个偷牛的,他偷的牛被失主认到了,偷牛的也说这是自己的牛。
双方的言辞理由一样,前后几个县令都不能判决。
顾宪之到任,复核了那个案件,对两家说:“不要再多说了,我已经想出断案的办法了。
”于是命令解开牛绳听任牛自己走去,牛一直返回了本主的家,偷牛的人这才认了罪。
顾宪之揭发奸恶,揭露隐情,有很多这种类型的事,当时人称赞他断案如神。
6.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翻译: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
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
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7.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植鬣/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飞鸢过而攫之/磔其腹而食之/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
翻译:河里有一种叫豚的鱼,在桥下游玩,撞到桥柱子上,河豚不懂得应该远离桥柱,却为那桥柱子撞了自己而发怒,就张开腮盖,直立起背鳍,鼓着肚子浮在水面上,长时间一动不动。
有只鹰飞过来抓起它,撕开它的肚子吃掉了。
喜欢游玩却不知道停止,因为游动而撞到桥柱子上,不知道责怪自己,反而胡乱发怒,以至于被撕破肚子而死掉,真是可悲啊!
8.项羽志大才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9.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10.欧阳询揣摩古碑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11.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2.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