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最全)
- 格式:doc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24
知识点串讲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1.1.1正弦定理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sin sin abA B =sin cC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2、已知∆ABC 中,∠A 060=,a =求sin sin sin a b c A B C++++ 证明出sin sin a b A B =sin c C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解:设sin sin a b A B =(>o)sin c k k C== 则有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 从而sin sin sin a b c A B C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k A k B k C A B C++++=k又sin a A =2k ==,所以sin sin sin a b c A B C++++=2 评述:在∆ABC 中,等式sin sin a b A B =sin c C ==()0sin sin sin a b c k k A B C ++=>++ 恒成立。
3、已知∆ABC 中,sin :sin :sin 1:2:3A B C =,求::a b c(答案:1:2:3)1.1.2余弦定理1、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 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222cos 2+-=b c a A bc 222cos 2+-=a c b B ac 222cos 2+-=b a c C ba2、在∆ABC 中,已知=a c 060=B ,求b 及A⑴解:∵2222cos =+-b a c ac B=222+-⋅cos 045=2121)+-=8∴=b求A 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⑵解法一:∵cos 2222221,22+-=b c a A bc ∴060.=A解法二:∵sin 0sin sin45,=a A B b2.4 1.43.8,+=21.8 3.6,⨯=∴a <c ,即00<A <090,∴060.=A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 的取值范围。
高中必修五数学知识点总结
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其中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常数被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an = a1 + (n - 1)d,其中 a1 是首项,d 是公差,n 是项数。
等差数列还有一个重要的性质,即等差中项,即任意三个连续的项构成等差数列时,中间的项是前后两项的算术平均。
集合:集合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表示一组对象的集合。
集合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
如果集合A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那么A是B的子集,记作A⊆B。
如果A是B的子集,且B是A的子集,那么A和B是相等的集合,记作A=B。
函数:函数是描述输入和输出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函数有定义域和值域,定义域是函数可以接受的所有输入值的集合,值域是函数可以产生的所有输出值的集合。
函数可以用列表法、图像法和解析法来表示。
解析法包括以通项公式给出数列和以递推公式给出数列。
以上是高中必修五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更高级的数学概念和解决复杂问题至关重要。
同时,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一、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是外接圆半径。
解三角形(三角形元素:角A、B、C,对应边a、b、c。
)已知三个元素,求出另外三个元素。
2、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即:(应用:已知两边与夹角,算出第三边。
)推论:,,。
二、应用举例1、、三、实习作业(略)第二章数列一、概念与简单表示法1、概念: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
2、项、首项、有穷数列、无穷数列、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
3、通项公式4、递推公式二、等差数列& 前n项和(书本P36: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单利1、等差数列、公差d、等差中项。
,,、、、2、3、三、等比数列& 前n项和(书本P48: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复利1、等比数列、公比、等比中项。
,,、、、2、,;3、,。
课外补充:平方数列,,。
立方数列,,。
第三章不等式一、不等式关系与不等式(性质)1、2、,3、4、,,若5、,6、,7、,8、,二、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1、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
2、解法(结合图象)时△(两解,一解,无解)时与x轴的交点三、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1、……与平面区域(1)解集:有序数对(x,y)构成的集合,是一个平面区域(有限的)。
(2)边界:虚线表示,实线表示。
(补充)区域判断:,下方,上方,上方,下方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1)资源利用、人力调配、生产安排等。
(2)目标函数(又称线性目标函数):最大(小)值线性规划问题可行解可行域步骤:画线——画目标函数——在可行域范围内平移——最优解。
四、基本不等式:1、对于任意实数a、b,我们有,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2、,时,。
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5篇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5篇了解社交媒体和在线工具对于知识管理和交流的作用和优势。
寻求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和最佳实践。
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篇1一、集合与函数1.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了全集和空集的特殊情况,不要忘记了借助数轴和文氏图进行求解。
2.在应用条件时,易A忽略是空集的情况3.你会用补集的思想解决有关问题吗4.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有什么区别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如何判断充分与必要条件5.你知道“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形式”的区别。
6.求解与函数有关的问题易忽略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7.判断函数奇偶性时,易忽略检验函数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8.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和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易忽略标注该函数的定义域。
9.原函数在区间[-a,a]上单调递增,则一定存在反函数,且反函数也单调递增;但一个函数存在反函数,此函数不一定单调。
例如:。
10.你熟练地掌握了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吗定义法(取值,作差,判正负)和导数法11. 求函数单调性时,易错误地在多个单调区间之间添加符号“∪”和“或”;单调区间不能用集合或不等式表示。
12.求函数的值域必须先求函数的定义域。
13.如何应用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解题①比较函数值的大小;②解抽象函数不等式;③求参数的范围(恒成立问题).这几种基本应用你掌握了吗14.解对数函数问题时,你注意到真数与底数的限制条件了吗(真数大于零,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字母底数还需讨论15.三个二次(哪三个二次)的关系及应用掌握了吗如何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16.用换元法解题时易忽略换元前后的等价性,易忽略参数的范围。
17.“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解”转化时,你是否注意到:当时,“方程有解”不能转化为。
若原题中没有指出是二次方程,二次函数或二次不等式,你是否考虑到二次项系数可能为的零的情形二、不等式1.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时,你是否注意到:“一正;二定;三等”。
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高二数学必修五包括了数列与数学归纳法、概率与统计、三角函数、指数与对数函数、数学选修的五个主要知识点。
下面将对这五个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知识。
一、数列与数学归纳法数列是由若干项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序列。
常见的数列有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其中an表示第n项,a1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r^(n-1),其中an表示第n项,a1表示首项,r表示公比。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数学命题的方法,分为基本步骤和归纳步骤。
基本步骤是证明当n=1时命题成立,归纳步骤是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二、概率与统计概率是研究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学分支,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实验或观察,利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对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计算和推断。
概率的计算方法有频率法、古典概型法、几何概型法和条件概率法等。
统计是以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资料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
统计学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个部分,其中描述统计主要是对数据进行总结、整理和分析,推断统计则是通过抽样调查等方法对总体进行推断。
三、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描述角度和边长之间关系的函数。
常见的三角函数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
正弦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值域是[-1, 1];余弦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值域也是[-1, 1];正切函数的定义域是除去所有余弦函数为零的点之外的实数集,值域是实数集。
三角函数的性质包括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和界值等,熟练掌握这些性质对于解题非常重要。
四、指数与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是数学中常用的函数形式。
指数函数的形式为y=a^x,其中a称为底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指数函数具有单调性和界值等性质。
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逆运算,常用的对数函数有以10为底的常用对数函数和以e为底的自然对数函数。
第一章 解三角形1、内角和定理:(1)三角形三角和为π,任意两角和与第三个角总互补,任意两半角和与第三个角的半角总互余.(2)锐角三角形⇔三内角都是锐角⇔三内角的余弦值为正值⇔任两角和都是钝角⇔任意两边的平方和大于第三边的平方.2、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R 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C R c B R b A R a C B A c b a sin 2,sin 2,sin 2)2(;sin :sin :sin ::)1(==== )(3解三角形: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另外几个元素的过程。
⎩⎨⎧,可求其它元素已知两边和一边的对角可求其它边和角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 注意:已知两边一对角,求解三角形,若用正弦定理,则务必注意可能有两解.3、余弦定理:⎪⎩⎪⎨⎧-+=-+=-+=C ab b a c B ac c a b A bc c b a cos 2cos 2cos 2222222222(求边) 或 (求角)⎪⎪⎪⎩⎪⎪⎪⎨⎧-+=-+=-+=ab cb a C ac b c a B bc a c b A 2cos 2cos 2cos 222222222 ⎪⎩⎪⎨⎧求其它已知两边和一边对角,已知三边求所有三个角已知两边一角求第三边(注:常用余弦定理鉴定三角形的类型). 4、三角形面积公式:R abc B ac A bc Cab ah S a 4sin 21sin 21sin 2121=⎪⎪⎪⎩⎪⎪⎪⎨⎧==. 5、解三角形应用(1)在视线和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俯角。
(2)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的水平角叫方位角。
(3)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度数的正切值叫做坡度。
(4)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分析→建模→求解→检验第二章 数 列1.数列的通项、数列的项数,递推公式与递推数列,数列的通项与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的关系:{11,(1),(2)n n n S n a S S n -==-≥(必要时请分类讨论).注意:112211()()()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121121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 2.等差数列{}n a 中: (1)等差数列公差的取值与等差数列的单调性..000R d d d d d ∈⎪⎩⎪⎨⎧→<→=→>的取值为,可知数列单调递减数列为常数列数列单调递增 (2)1(1)n a a n d =+-()m a n m d =+-;p q m n p q m n a a a a +=+⇒+=+.(3){}n n b a 21λλ+、{}n ka 也成等差数列.(4)在等差数列{}n a 中,若.0),(,=≠==+n m n m a n m m a n a 则(5)1211,,m k k k m a a a a a a ++-++++++仍成等差数列. (6)1()2n n n a a S +=,1(1)2n n n S na d -=+,21()22n d d S n a n =+-,2121n n S a n -=-,。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汇总第一章 解三角形 一、知识点总结 正弦定理:1.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 (R 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步骤1.证明:在锐角△ABC 中,设BC=a,AC=b,AB=c 。
作CH ⊥AB 垂足为点H CH=a ·sinB CH=b ·sinA ∴a ·sinB=b ·sinA得到b ba a sin sin =同理,在△ABC 中, bbc c sin sin =步骤2.证明: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如图,任意三角形ABC,作ABC 的外接圆O. 作直径BD 交⊙O 于D. 连接DA.因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所以∠DAB=90°因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D 等于∠C.所以C RcD sin 2sin ==故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2.正弦定理的一些变式:()sin sin sin i a b c A B C ::=::;()sin ,sin ,sin 22a bii A B C R R==2c R =;()2sin ,2sin ,2sin iii a R A b R B b R C ===;(4)R CB A cb a 2sin sin sin =++++ 3.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可能有一解,两解,无解) 4.在ABC ∆中,已知a,b 及A 时,解得情况: 解法一:利用正弦定理计算解法二:分析三角形解的情况,可用余弦定理做,已知a,b 和角A ,则由余弦定理得 即可得出关于c 的方程:0cos 2222=-+-a b Ac b c 分析该方程的解的情况即三角形解的情况 ①△=0,则三角形有一解 ②△>0则三角形有两解 ③△<0则三角形无解 余弦定理:1.余弦定理: 222222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 b a c ac B c b a ba C ⎧=+-⎪=+-⎨⎪=+-⎩2.推论: 222222222cos 2cos 2cos 2b c a A bc a c b B ac b a c C ab ⎧+-=⎪⎪+-⎪=⎨⎪⎪+-=⎪⎩.设a 、b 、c 是C ∆AB 的角A 、B 、C 的对边,则: ①若222a b c +=,则90C =; ②若222a b c +>,则90C <; ③若222a b c +<,则90C >.3.两类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面积公式: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为a,b,c,1.111sin ()222a S ah ab C r a b c ===++(其中r 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2.设)(21c b a p ++=,))()((c p b p a p p S ---=(海伦公式)例: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为,、、c b a 设)(21c b a p ++=,求证:(1)三角形的面积))()((c p b p a p p S ---=; (2)r 为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则pc p b p a p r ))()((---=(3)把边BC 、CA 、AB 上的高分别记为,、、c b h h a h 则))()((2c p b p a p p ah a ---=))()((2c p b p a p p b h b ---=))()((2c p b p a p p ch c ---=证明:(1)根据余弦定理的推论:222cos 2a b c C ab+-=由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sin C ==代入1sin 2S ab C =,得12S ====记1()2p a b c =++,则可得到1()2b c a p a +-=-,1()2c a b p b +-=-,1()2a b c p c +-=-代入可证得公式(2)三角形的面积S 与三角形内切圆半径r 之间有关系式122S p r pr =⨯⨯=其中1()2p a b c =++,所以S r p == 注:连接圆心和三角形三个顶点,构成三个小三角形,则大三角形的面积就是三个小三角形面积的和 故得:pr cr br ar S =++=212121(3)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12a S a h =⨯⨯所以,2a S h a =a h =同理b h c h 【三角形中的常见结论】(1)π=++C B A (2) sin()sin ,A B C +=cos()cos ,A B C +=-tan()tan ,A B C +=-2cos 2sinC B A =+,2sin 2cos CB A =+;A A A cos sin 22sin ⋅=, (3)若⇒>>C B A c b a >>⇒C B A sin sin sin >> 若C B A sin sin sin >>⇒c b a >>⇒C B A >> (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4)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5)三角形中最大角大于等于 60,最小角小于等于 60(6) 锐角三角形⇔三内角都是锐角⇔三内角的余弦值为正值⇔任两角和都是钝角⇔任意两边的平方和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钝角三角形⇔最大角是钝角⇔最大角的余弦值为负值 (7)ABC ∆中,A,B,C 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 60=B .(8) ABC ∆为正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是A,B,C 成等差数列,且a,b,c 成等比数列. 二、题型汇总:题型1:判定三角形形状判断三角形的类型(1)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2)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可知:222222222是直角ABC 是直角三角形是钝角ABC 是钝角三角形是锐角a b c A a b c A a b c A =+⇔⇔∆>+⇔⇔∆<+⇔⇔ABC 是锐角三角形∆(注意:是锐角A ⇔ABC 是锐角三角形∆) (3) 若B A 2sin 2sin =,则A=B 或2π=+B A .例1.在ABC ∆中,A b c cos 2=,且ab c b a c b a 3))((=-+++,试判断ABC ∆形状.题型2:解三角形及求面积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 和它们的对边a,b,c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例2.在ABC ∆中,1=a ,3=b ,030=∠A ,求的值例3.在ABC ∆中,内角C B A ,,对边的边长分别是c b a ,,,已知2=c ,3π=C .(Ⅰ)若ABC ∆的面积等于3,求a ,b(Ⅱ)若A A B C 2sin 2)(sin sin =-+,求ABC ∆的面积.题型3:证明等式成立证明等式成立的方法:(1)左⇒右,(2)右⇒左,(3)左右互相推.例4.已知ABC ∆中,角C B A ,,的对边分别为c b a ,,,求证:B c C b a cos cos +=.题型4: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考察:(仰角、俯角、方向角、方位角、视角)例5.如图所示,货轮在海上以40km/h 的速度沿着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转角)为140°的方向航行,为了确定船位,船在B 点观测灯塔A 的方位角为110°,航行半小时到达C 点观测灯塔A 的方位角是65°,则货轮到达C 点时,与灯塔A 的距离是多少?三、解三角形的应用 1.坡角和坡度:坡面与水平面的锐二面角叫做坡角,坡面的垂直高度h 和水平宽度l 的比叫做坡度,用i 表示,根据定义可知:坡度是坡角的正切,即tan i α=.lhα2.俯角和仰角:如图所示,在同一铅垂面内,在目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夹角中,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的上方时叫做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的下方时叫做俯角.3. 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 .注:仰角、俯角、方位角的区别是:三者的参照不同。
现在的努力就是为了实现小时候吹下的牛逼——标必修五数学知识点归纳资料第一章 解三角形1、三角形的性质:①.A+B+C=,sin( A B) sin C , cos( A B) cosCA B2C sinA2 B cosC222②.在 ABC 中 , a b >c , a b < c ; A > Bsin A > sin B ,A > BcosA < cosB, a >bA >B ③.若 ABC 为锐角,则 A B > ,B+C >,A+C > ;222a 2b 2 >c 2 , b 2 c 2 > a 2 , a 2 + c 2 > b 22、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①.正弦定理:abc 2R (2R 为 ABC 外接圆的直径 )sin Bsin Asin Ca 2R sin A 、b 2Rsin B 、c 2R sin C(边化角)sin Aa 、 sin Bb 、 sin Cc(角化边)2R2R 2R面积公式: S ABC1ab sin C1bc sin A1ac sin B222②. 余 弦 定 理 : a 2b 2c 2 2bc cos A、 b 2 a 2 c 22ac cos B 、c 2a 2b 22ab cosCcos A b 2 c 2 a 2 、 cos B a 2 c 2 b 2 、 cosCa 2b 2c 2 (角化边)2bc 2ac2ab补充: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⑴ coscos cos sin sin ;⑵ coscos cos sin sin ; ⑶ sinsin cos cos sin ;⑷ sinsin coscos sin ;⑸ tantan tan( tantantan1 tan tan);1 tantan现在的努力就是为了实现小时候吹下的牛逼——标⑹ tantan tan( tantantan1 tan tan).1 tan tan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⑴ sin 2 2sin cos . 1 sin 2sin 2cos 22 sincos(sincos )2⑵ cos2cos 2sin 22cos 2 1 1 2sin 2升幂公式 1 cos2 cos 2 ,1 cos2 sin 222降幂公式 cos2cos2 1, sin 21 cos2 .223、常见的解题方法:(边化角或者角化边)第二章 数列1、数列的定义及数列的通项公式:①.a n( ) ,数列是定义域为 N 的函数 f (n) ,当 n 依次取 , , 时的一列函f n1 2 数值②. a n 的求法:i. 归纳法ii.a nS 1 , n 10 ,则 a n 不分段;若 S 00 ,则 a n 分段S n S n若 S 01, n 2iii. 若 a n 1pa nq ,则可设 a n 1 m p(a n m) 解得 m,得等比数列 a n miv.若 S nf (a n ) ,先求 a 1 ,再构造方程组 : S n f (a n )得到关于 a n 1 和 a n 的递推S n 1 f (a n 1 )关系式例如:2 a n 1S n 2a n 12a n 1 2a nS n 先求 a 1 ,再构造方程组:(下减上) a n 1Sn 12a n 1 12. 等差数列:① 定义: a n 1 a n = d (常数) , 证明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重要工具。
2012.3.264.公式: 1.两实数大小的比较⎪⎩⎪⎨⎧<-⇔<=-⇔=>-⇔>0b a b a 0b a b a 0b a b a 一. 不等式(精简版)3.基 本不等式定理⎪⎪⎪⎪⎪⎪⎪⎪⎪⎪⎪⎩⎪⎪⎪⎪⎪⎪⎪⎪⎪⎪⎪⎨⎧⎪⎩⎪⎨⎧-≤+⇒<≥+⇒>≥+⎪⎪⎩⎪⎪⎨⎧+≤+≥+⎪⎪⎪⎪⎪⎩⎪⎪⎪⎪⎪⎨⎧+≤⎪⎭⎫ ⎝⎛+≤+≥+≥+2a 1a 0a 2a 1a 0ab ,a (2b aa b )b a (2b a ab 2b a 2b a ab 2b a ab )b a (21b a ab 2b a 2222222222倒数形式同号)分式形式根式形式整式形式1122a b a b --+≤≤≤+2.不等式的性质:8条性质.3.解不等式(1)一元一次不等式 (2)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 解流程:一化:化二次项前的系数为正数. 二判:判断对应方程的根. 三求:求对应方程的根.⎪⎪⎨⎧<<>>≠>)0a (bx )0a (a bx )0a (b ax四画:画出对应函数的图象.五解集:根据图象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3)解分式不等式:高次不等式:(4)解含参数的不等式:(1) (x – 2)(ax – 2)>0(2)x 2 –(a +a 2)x +a 3>0;(3)2x 2 +ax +2 > 0;注:解形如ax 2+bx+c>0的不等式时分类讨论的标准有:1、讨论a 与0的大小;2、讨论⊿与0的大小;3、讨论两根的大小;二、运用的数学思想:1、分类讨论的思想;2、数形结合的思想;3、等与不等的化归思想(4)含参不等式恒成立的问题:⎪⎩⎪⎨⎧用图象分离参数后用最值函数、、、321例1.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在(–2,0)上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例2.关于x 的不等式22(3)210x a x a +-+-<)1(log 22++-=ax ax y ⎪⎪⎩⎪⎪⎨⎧⎩⎨⎧≠≤⋅⇔≤>⋅⇔>0)x (g 0)x (g )x (f 0)x (g )x (f 0)x (g )x (f 0)x (g )x (f 0)())((21>---n a x a x a x对所有实数x ∈R 都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5)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方法:依据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从:开口方向、判别式、对称轴、函数值三个角度列出不等式组,总之都是转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组求解. 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的讨论:20,31xx a x x >≤++恒成立,例3.若对任意则 的取值范围.a()02f kbka>⎧⎪⎪-<⎨⎪∆>⎪⎩1.x1< x2< k()02f kbka>⎧⎪⎪->⎨⎪∆>⎪⎩2.k < x1< x()0f k<3.x1< k < x24.k1 < x1 < x2 < k25.x1 < k1 < k2 < x21212()0()002f k f k b k k a >⎧⎪>⎪⎪⎨∆>⎪⎪<-<⎪⎩12()0()0f k f k >⎧⎨>⎩6.k 1 <x 1 < k 2 < x 2< k 3122()0()0()0f k f k f k >⎧⎪<⎨⎪>⎩ 4解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可行域; 第二步:在可行域内找到最优解所对应的点;第三步:解方程的最优解,从而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高一数学必修5的知识点高一数学必修5主要涵盖了三角函数、解三角形、数列和序列、概率与统计四个部分的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既是数学学科的基础,也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下面我们将逐个介绍这些知识点,并对其应用进行一定的拓展。
一、三角函数1. 弧度制三角函数是我们学习高中数学时必须掌握的重要概念。
在学习三角函数时,最先接触到的就是角的单位,其中弧度制是重要的角度单位之一。
弧度的定义是:一弧度是角所对的弧的长度等于半径的弧,即弧长与半径相等。
弧度制相对于度数制在一些计算上更加方便,特别是在与三角函数的运算中。
2. 三角函数的定义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
在高一数学必修5中,我们对这些函数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学习了它们的性质和图像。
拓展:三角函数的应用三角函数具有广泛的应用,不仅在数学中,在物理、工程学等领域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物理学中,三角函数可以描述振动和波动的规律;在工程学中,三角函数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各种空间问题。
因此,学好三角函数是建立后续学科知识的基础。
二、解三角形解三角形是三角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通过已知三边、两边一角或一个角和一个边来求解三角形的相关信息,如角度、边长等。
在高一数学必修5中,我们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和解一般三角形的方法。
1. 解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是较为简单的一类问题。
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来求解一个已知角度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例如,已知一个角的正弦值和斜边,我们可以通过正弦函数的逆函数求得该角的度数。
2. 解一般三角形解一般三角形是相对较复杂的一类问题。
在解一般三角形时,我们可以利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和正切定理等公式来求解。
这些公式是解决三角形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它们可以计算出三角形的边长、角度等信息。
拓展:应用题解三角形的知识点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地理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函数解决测量球面上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在建筑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解三角形的方法计算出建筑物的高度。
高中必修五数学知识点必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每一门科目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中的,数学作为最烧脑的科目之一,也是要记、要背、要讲练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高中必修五数学知识点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数学必修五知识点归纳(一)、映射、函数、反函数1、对应、映射、函数三个概念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而函数又是一种特殊的映射.2、对于函数的概念,应注意如下几点:(1)掌握构成函数的三要素,会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2)掌握三种表示法——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能根实际问题寻求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特别是会求分段函数的解析式.(3)如果y=f(u),u=g(x),那么y=f[g(x)]叫做f和g的复合函数,其中g(x)为内函数,f(u)为外函数.3、求函数y=f(x)的反函数的一般步骤:(1)确定原函数的值域,也就是反函数的定义域;(2)由y=f(x)的解析式求出x=f-1(y);(3)将x,y对换,得反函数的习惯表达式y=f-1(x),并注明定义域.注意①:对于分段函数的反函数,先分别求出在各段上的反函数,然后再合并到一起.②熟悉的应用,求f-1(x0)的值,合理利用这个结论,可以避免求反函数的过程,从而简化运算.(二)、函数的解析式与定义域1、函数及其定义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定义域的函数是不存在的,因此,要正确地写出函数的解析式,必须是在求出变量间的对应法则的同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一般有三种类型:(1)有时一个函数来自于一个实际问题,这时自变量x有实际意义,求定义域要结合实际意义考虑;(2)已知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求其定义域,只要使解析式有意义即可.如:①分式的分母不得为零;②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③对数函数的真数必须大于零;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底数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⑤三角函数中的正切函数y=tanx(x∈R,且k∈Z),余切函数y=cotx(x∈R,x≠kπ,k∈Z)等.应注意,一个函数的解析式由几部分组成时,定义域为各部分有意义的自变量取值的公共部分(即交集).(3)已知一个函数的定义域,求另一个函数的定义域,主要考虑定义域的深刻含义即可.已知f(x)的定义域是[a,b],求f[g(x)]的定义域是指满足a≤g(x)≤b的x的取值范围,而已知f[g(x)]的定义域[a,b]指的是x∈[a,b],此时f(x)的定义域,即g(x)的值域.2、求函数的解析式一般有四种情况(1)根据某实际问题需建立一种函数关系时,必须引入合适的变量,根据数学的有关知识寻求函数的解析式.(2)有时题设给出函数特征,求函数的解析式,可采用待定系数法.比如函数是一次函数,可设f(x)=ax+b(a≠0),其中a,b为待定系数,根据题设条件,列出方程组,求出a,b即可.(3)若题设给出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求函数f(x)的表达式,这时必须求出g(x)的值域,这相当于求函数的定义域.(4)若已知f(x)满足某个等式,这个等式除f(x)是未知量外,还出现其他未知量(如f(-x),等),必须根据已知等式,再构造其他等式组成方程组,利用解方程组法求出f(x)的表达式.(三)、函数的值域与最值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求函数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求函数值域常用方法如下:(1)直接法:亦称观察法,对于结构较为简单的函数,可由函数的解析式应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观察得出函数的值域.(2)换元法:运用代数式或三角换元将所给的复杂函数转化成另一种简单函数再求值域,若函数解析式中含有根式,当根式里一次式时用代数换元,当根式里是二次式时,用三角换元.(3)反函数法:利用函数f(x)与其反函数f-1(x)的定义域和值域间的关系,通过求反函数的定义域而得到原函数的值域,形如(a≠0)的函数值域可采用此法求得.(4)配方法:对于二次函数或二次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值域问题可考虑用配方法.(5)不等式法求值域:利用基本不等式a+b≥[a,b∈(0,+∞)]可以求某些函数的值域,不过应注意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有时需用到平方等技巧.(6)判别式法:把y=f(x)变形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0”求值域.其题型特征是解析式中含有根式或分式.(7)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当能确定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或某个定义域的子集上)的单调性,可采用单调性法求出函数的值域.(8)数形结合法求函数的值域:利用函数所表示的几何意义,借助于几何方法或图象,求出函数的值域,即以数形结合求函数的值域.人教版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84、数列前项和与通项公式的关系:( 数列的前n项的和为 ).85、等差、等比数列公式对比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定义式( )通项公式及推广公式中项公式若成等差,则若成等比,则运算性质若,则若,则前项和公式一个性质成等差数列成等比数列86、解不等式(1)、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当a > 0时,有 . [小于取中间]或 .[大于取两边](2)、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①求判别式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两相异实根一个实根没有实根③画二次函数的图象④结合图象写出解集解集 R解集注:解集为R 对恒成立(3)高次不等式:数轴标根法(奇穿偶回,大于取上,小于取下)(4)分式不等式:先移项通分,化一边为0,再将除变乘,化为整式不等式,求解。
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梳理高二数学必修五是数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包含了多个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必修五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以便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这些内容。
一、函数与导数1. 函数与映射在必修五中,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函数的概念以及与映射的关系。
函数是两个集合之间的一种特殊映射,它将一个集合的每个元素都对应于另一个集合中的唯一元素。
2.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我们将深入研究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了解它们的性质、图像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是形如y = kx + b的函数,而二次函数的形式为y = ax² + bx + c。
3. 导数与函数的变化率在必修五中,我们将引入导数的概念,并研究导数与函数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
导数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函数的增减性、极值以及曲线的凹凸性。
二、数列与级数1. 数列的概念与性质数列由一系列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所组成,我们将学习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数列的性质。
对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我们将重点掌握它们的求和公式。
2. 极限与无穷数列在必修五中,我们将研究数列的极限概念,了解数列逐渐趋向于无穷大或无穷小的特性。
通过学习极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列的趋势以及相应的性质。
3. 级数的概念与性质级数是将数列的部分和按照一定顺序相加得到的结果,我们将学习级数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收敛性、发散性等性质。
对于等比级数,我们还将研究其求和公式。
三、概率与统计1. 随机事件与概率在必修五中,我们将学习随机事件的概念以及概率的计算方法。
了解概率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事件的发生概率,从而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
2. 条件概率与独立事件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条件概率与独立事件的关系。
条件概率是指在已知某一事件发生的条件下,另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而独立事件则是指两个事件之间相互不影响的情况。
3. 统计与抽样统计是研究收集、处理、分析数据并进行推断的方法。
我们将学习统计的基本概念,如总体、样本、均值、标准差等,从而能够对数据进行更全面和准确的分析。
高中数学必修五公式方法总结第一章 解三角形一、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R R A B C===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变形:2sin (sin )22sin (sin )22sin (sin )2a a R A A R b b R B B R c c R C C R ⎧==⎪⎪⎪==⎨⎪⎪==⎪⎩推论:::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二、余弦定理:变形:三、三角形面积公式:111sin sin sin .222===ABC S bc A ac B ab C △ 第二章 数列一、等差数列: 1.定义:a n+1-a n =d (常数)2.通项公式:()n1n 1d a a =+-或()nmn m d a a =+-3.求和公式:()()1n n 1n n n 1n d22a a S a +-==+4.重要性质(1)a a a a qpnmq p n m +=+⇒+=+(2) m,2m,32m m m S S S S S --仍成等差数列二、等比数列:1.定义:)0(1≠=+q q a a nn 2.通项公式:q a a n n11-∙=或q a a mn mn-∙=3.求和公式:1n n 11n na ,q 1S a (1q )a a q ,q 11q 1q =⎧⎪=--⎨=≠⎪--⎩222222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b ac ac B c a b ab C =+-=+-=+-222222222cos 2cos 2cos 2b c a A bc a c b B aca b c C ab +-=+-=+-=4.重要性质(1)a a a a q p n m q p n m =⇒+=+(2)m,2m,32--m m m S S S S S 仍成等比数列三、数列求和方法总结:1.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可采用求和公式(公式法).2.非等差等比数列可考虑分组求和法、错位相减法等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再求和, 常见的拆项公式: 111(1)n(n 1)n n 1=-++第三章:不等式一、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三步骤: 222(1)ax bx c 0ax bx c 0(a 0).(2)ax bx c 0.(3).⎧++>++<>⎪++=⎨⎪⎩化不等式为标准式或计算的值,确定方程的根根据图象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特别地:若二次项系数a 为正且有两根时写解集用口诀:不等号大于0取两边,小于0取中间二、分式不等式的求解通法:(1)标准化:①右边化零,②系数化正.(2)转 换: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依据:两数的商与积同号)三、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 >0(A ,B 不同时为0),确定其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用口诀:同上异下(A与不等式的符号)(注意:包含边界直线用实线,否则用虚线)四、线性规划问题求解步骤:画(可行域),移(平行线),求(交点坐标,最优解,最值),答. 五、基本不等式:0,0)2a ba b +≥≥≥(当且仅当a=b 时,等号成立).1111(2)()n(n k)k nn k=-++1111(3)()(2n 1)(2n 1)22n 12n 1=--+-+1111(4[]n(n 1)(n 2)2n(n 1)(n 1)(n 2)=-+++++)=()10()()0()()(2)0()()0()0()()()30()()>⇔>≥⇔≥≠≥⇔-≥f x f x g x g x f x f x g x g x g x f x f x a a g x g x 常用的解分式不等式的同解变形法则为()且(),再通分2a b (1)a b (2)ab ().2++≥≤变形;变形(和定积最大)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应用条件:一正数 ; 二定值 ; 三相等。
数学必修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数学必修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精选2篇(一)引言数学必修五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加深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对必修五的主要单元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复习这些内容。
单元一: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函数的概念: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一种数学表达方式。
定义域与值域:函数输入值的集合和输出值的集合。
函数的表示方法:符号表达式、图像、表格等。
单调性:函数值随自变量增加而增加或减少的性质。
奇偶性:函数关于原点对称或关于y轴对称的性质。
周期性:函数值随自变量增加而重复出现的性质。
有界性:函数值在某个范围内变化的性质。
单元二:基本初等函数幂函数的定义:形如(y = x^n)的函数,其中n为实数。
幂函数的性质:图像、单调性、特殊点等。
指数函数的定义:形如(y = a^x)的函数,其中a为正常数,a≠1。
指数函数的性质:图像、单调性、特殊点等。
对数函数的定义:形如(y = \log_a x)的函数,其中a为正常数,a≠1。
对数函数的性质:图像、单调性、特殊点等。
单元三:函数的应用根据实际问题构建函数模型。
利用函数模型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函数与曲线的关系。
利用函数求解几何问题。
函数在运动学、力学等领域的应用。
利用函数解决物理问题。
单元四: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等三角函数的定义。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三角恒等式的应用。
利用三角函数解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结语通过对数学必修五单元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知识点不仅涵盖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还包括了函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及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复习这些内容,为进一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必修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精选2篇(二)引言数学必修一的第三章通常涵盖了函数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基本的函数类型。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必看每一门科目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中的,数学作为最烧脑的科目之一,也是要记、要背、要讲练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数学必修五知识点函数的值域与最值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求函数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求函数值域常用方法如下:(1)直接法:亦称观察法,对于结构较为简单的函数,可由函数的解析式应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观察得出函数的值域.(2)换元法:运用代数式或三角换元将所给的复杂函数转化成另一种简单函数再求值域,若函数解析式中含有根式,当根式里一次式时用代数换元,当根式里是二次式时,用三角换元.(3)反函数法:利用函数f(x)与其反函数f-1(x)的定义域和值域间的关系,通过求反函数的定义域而得到原函数的值域,形如(a≠0)的函数值域可采用此法求得.(4)配方法:对于二次函数或二次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值域问题可考虑用配方法.(5)不等式法求值域:利用基本不等式a+b≥[a,b∈(0,+∞)]可以求某些函数的值域,不过应注意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有时需用到平方等技巧.(6)判别式法:把y=f(x)变形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0”求值域.其题型特征是解析式中含有根式或分式.(7)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当能确定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或某个定义域的子集上)的单调性,可采用单调性法求出函数的值域.(8)数形结合法求函数的值域:利用函数所表示的几何意义,借助于几何方法或图象,求出函数的值域,即以数形结合求函数的值域.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五知识点【差数列的基本性质】⑴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各项同加一数所得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仍为d.⑵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各项同乘以常数k所得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kd.⑶若{a}、{b}为等差数列,则{a±b}与{ka+b}(k、b为非零常数)也是等差数列.⑷对任何m、n,在等差数列{a}中有:a=a+(n-m)d,特别地,当m=1时,便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此式较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更具有一般性.⑸、一般地,如果l,k,p,…,m,n,r,…皆为自然数,且l+k+p+…=m+n+r+…(两边的自然数个数相等),那么当{a}为等差数列时,有:a+a+a+…=a+a+a+….⑹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从中取出等距离的项,构成一个新数列,此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kd(k为取出项数之差).⑺如果{a}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那么,a,a,…,a、a也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d;在等差数列{a}中,a-a=a-a=md.(其中m、k、)⑻在等差数列中,从第一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末项除外)都是它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⑼当公差d>0时,等差数列中的数随项数的增大而增大;当d<0时,等差数列中的数随项数的减少而减小;d=0时,等差数列中的数等于一个常数.⑽设a,a,a为等差数列中的三项,且a与a,a与a的项距差之比=(≠-1),则a=.数学必修五知识点【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⑴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从中取出等距离的项,构成一个新数列,此数列仍是等比数列,其公比为q(m为等距离的项数之差).⑵对任何m、n,在等比数列{a}中有:a=a·q,特别地,当m=1时,便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此式较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更具有普遍性.⑶一般地,如果t,k,p,…,m,n,r,…皆为自然数,且t+k,p,…,m+…=m+n+r+…(两边的自然数个数相等),那么当{a}为等比数列时,有:a.a.a.…=a.a.a.…..⑷若{a}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则{|a|}、{a}、{ka}、{}也是等比数列,其公比分别为|q|}、{q}、{q}、{}.⑸如果{a}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那么,a,a,a,…,a,…是以q为公比的等比数列.⑹如果{a}是等比数列,那么对任意在n,都有a·a=a·q>0.⑺两个等比数列各对应项的积组成的数列仍是等比数列,且公比等于这两个数列的公比的积.⑻当q>1且a>0或00且01时,等比数列为递减数列;当q=1时,等比数列为常数列;当q<0时,等比数列为摆动数列.。
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第一篇】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归纳——初戈定理、讨论二次函数和圆的相关性质1. 初戈定理初戈定理是指在二次函数 $y = ax^2 + bx + c(a \neq 0)$ 中,当$a>0$ 时,其图像开口朝上,而当 $a<0$ 时,其图像开口朝下。
初戈定理可以通过求二次函数的导函数 $y' = 2ax + b$ 的零点来得到。
2. 讨论二次函数在进行二次函数的讨论时,需要先求出其一、二阶导数和零点。
具体分析如下:(1)当 $a>0$ 时,当 $x<x_1$ 或 $x>x_2$ 时,$y<0$;当$x_1<x<x_2$ 时,$y>0$,此时该二次函数的最小值为$f(x_1)=c-\frac{b^2}{4a}$;(2)当 $a<0$ 时,当 $x<x_1$ 或 $x>x_2$ 时,$y>0$;当$x_1<x<x_2$ 时,$y<0$,此时该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f(x_1)=c-\frac{b^2}{4a}$。
3. 圆的相关性质圆是指平面内一组距离给定点 $O$ 相等的点的集合,$O$ 称为圆心。
圆的相关性质包括:(1)直径垂直于弦,且中点在圆周上;(2)弦垂线定理:若过圆的一条弦的两个端点分别连接圆心,则垂足、中点和圆心三点共线;(3)切线定理:切点为 $P$ 的切线垂直于以切点为圆心的半径;(4)弧长公式:在 $R$ 为半径的圆内,弧长 $l$ 和圆心角$\theta$ 满足 $l=R \theta$。
【第二篇】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归纳——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的叉乘和空间直线的方程1. 向量的数量积设 $\vec{a} = (x_1,y_1,z_1)$,$\vec{b}=(x_2,y_2,z_2)$ 为两个向量,则它们的数量积为 $\vec{a} \cdot\vec{b}=x_1x_2+y_1y_2+z_1z_2$。
高中必修五数学知识点笔记整理高中必修五数学知识点一、基础知识(1)常用逻辑用语: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及其相互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或、且、非);全称量词与存在性量词,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否定.(2)圆锥曲线:曲线与方程;求轨迹的常用步骤;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注意离心率与形状的关系);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注意双曲线的渐近线)、等轴双曲线与共轭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常用公式(弦长公式、两根差公式).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的常用拓展还有:焦半径公式、椭圆与双曲线的焦准定义、椭圆与双曲线的“垂径定理”、焦点三角形面积公式、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等等.(3)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空间向量的概念、表示与运算(加法、减法、数乘、数量积);空间向量基本定理、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平面的法向量、用空间向量计算空间的角与距离的方法.二、重难点与易错点重难点与易错点部分配合必考题型使用,做完必考题型后会对重难点与易错部分部分有更深入的理解.(1)区分逆命题与命题的否定;(2)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3)椭圆、双曲线与抛物线的定义;(4)椭圆与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特别是离心率问题;(5)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6)直线与圆锥曲线中的弦长与面积问题;(7)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中的参数求解与性质证明;(8)轨迹与轨迹求法;(9)运用空间向量求空间中的角度与距离;(10)立体几何中的动态问题探究.高中必修五数学必背知识点一、集合有关概念1. 集合的含义2. 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 元素的确定性,(2) 元素的互异性,(3) 元素的无序性,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1)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汇总第一章 解三角形 一、知识点总结 正弦定理:1.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 (R 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步骤1.证明:在锐角△ABC 中,设BC=a,AC=b,AB=c 。
作CH ⊥AB 垂足为点H CH=a ·sinB CH=b ·sinA ∴a ·sinB=b ·sinA得到b ba a sin sin =同理,在△ABC 中, bbc c sin sin =步骤2.证明: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如图,任意三角形ABC,作ABC 的外接圆O. 作直径BD 交⊙O 于D. 连接DA.因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所以∠DAB=90°因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D 等于∠C.所以C RcD sin 2sin ==故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2.正弦定理的一些变式:()sin sin sin i a b c A B C ::=::;()sin ,sin ,sin 22a bii A B C R R==2c R =;()2sin ,2sin ,2sin iii a R A b R B b R C ===;(4)R CB A cb a 2sin sin sin =++++ 3.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可能有一解,两解,无解) 4.在ABC ∆中,已知a,b 及A 时,解得情况: 解法一:利用正弦定理计算解法二:分析三角形解的情况,可用余弦定理做,已知a,b 和角A ,则由余弦定理得 即可得出关于c 的方程:0cos 2222=-+-a b Ac b c 分析该方程的解的情况即三角形解的情况 ①△=0,则三角形有一解 ②△>0则三角形有两解 ③△<0则三角形无解 余弦定理:1.余弦定理: 222222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 b a c ac B c b a ba C ⎧=+-⎪=+-⎨⎪=+-⎩2.推论: 222222222cos 2cos 2cos 2b c a A bc a c b B ac b a c C ab ⎧+-=⎪⎪+-⎪=⎨⎪⎪+-=⎪⎩.设a 、b 、c 是C ∆AB 的角A 、B 、C 的对边,则: ①若222a b c +=,则90C =; ②若222a b c +>,则90C <; ③若222a b c +<,则90C >.3.两类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面积公式: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为a,b,c,1.111sin ()222a S ah ab C r a b c ===++(其中r 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2.设)(21c b a p ++=,))()((c p b p a p p S ---=(海伦公式)例: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为,、、c b a 设)(21c b a p ++=,求证:(1)三角形的面积))()((c p b p a p p S ---=; (2)r 为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则pc p b p a p r ))()((---=(3)把边BC 、CA 、AB 上的高分别记为,、、c b h h a h 则))()((2c p b p a p p ah a ---=))()((2c p b p a p p b h b ---=))()((2c p b p a p p ch c ---=证明:(1)根据余弦定理的推论:222cos 2a b c C ab+-=由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sin C ==代入1sin 2S ab C =,得12S ====记1()2p a b c =++,则可得到1()2b c a p a +-=-,1()2c a b p b +-=-,1()2a b c p c +-=-代入可证得公式(2)三角形的面积S 与三角形内切圆半径r 之间有关系式122S p r pr =⨯⨯=其中1()2p a b c =++,所以S r p == 注:连接圆心和三角形三个顶点,构成三个小三角形,则大三角形的面积就是三个小三角形面积的和 故得:pr cr br ar S =++=212121(3)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12a S a h =⨯⨯所以,2a S h a =a h =同理b h c h 【三角形中的常见结论】(1)π=++C B A (2) sin()sin ,A B C +=cos()cos ,A B C +=-tan()tan ,A B C +=-2cos 2sinC B A =+,2sin 2cos CB A =+;A A A cos sin 22sin ⋅=, (3)若⇒>>C B A c b a >>⇒C B A sin sin sin >> 若C B A sin sin sin >>⇒c b a >>⇒C B A >> (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4)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5)三角形中最大角大于等于 60,最小角小于等于 60(6) 锐角三角形⇔三内角都是锐角⇔三内角的余弦值为正值⇔任两角和都是钝角⇔任意两边的平方和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钝角三角形⇔最大角是钝角⇔最大角的余弦值为负值 (7)ABC ∆中,A,B,C 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 60=B .(8) ABC ∆为正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是A,B,C 成等差数列,且a,b,c 成等比数列. 二、题型汇总:题型1:判定三角形形状判断三角形的类型(1)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2)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可知:222222222是直角ABC 是直角三角形是钝角ABC 是钝角三角形是锐角a b c A a b c A a b c A =+⇔⇔∆>+⇔⇔∆<+⇔⇔ABC 是锐角三角形∆(注意:是锐角A ⇔ABC 是锐角三角形∆) (3) 若B A 2sin 2sin =,则A=B 或2π=+B A .例1.在ABC ∆中,A b c cos 2=,且ab c b a c b a 3))((=-+++,试判断ABC ∆形状.题型2:解三角形及求面积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 和它们的对边a,b,c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例2.在ABC ∆中,1=a ,3=b ,030=∠A ,求的值例3.在ABC ∆中,内角C B A ,,对边的边长分别是c b a ,,,已知2=c ,3π=C .(Ⅰ)若ABC ∆的面积等于3,求a ,b(Ⅱ)若A A B C 2sin 2)(sin sin =-+,求ABC ∆的面积.题型3:证明等式成立证明等式成立的方法:(1)左⇒右,(2)右⇒左,(3)左右互相推.例4.已知ABC ∆中,角C B A ,,的对边分别为c b a ,,,求证:B c C b a cos cos +=.题型4: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考察:(仰角、俯角、方向角、方位角、视角)例5.如图所示,货轮在海上以40km/h 的速度沿着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转角)为140°的方向航行,为了确定船位,船在B 点观测灯塔A 的方位角为110°,航行半小时到达C 点观测灯塔A 的方位角是65°,则货轮到达C 点时,与灯塔A 的距离是多少?三、解三角形的应用 1.坡角和坡度:坡面与水平面的锐二面角叫做坡角,坡面的垂直高度h 和水平宽度l 的比叫做坡度,用i 表示,根据定义可知:坡度是坡角的正切,即tan i α=.lhα2.俯角和仰角:如图所示,在同一铅垂面内,在目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夹角中,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的上方时叫做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的下方时叫做俯角.3. 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 .注:仰角、俯角、方位角的区别是:三者的参照不同。
仰角与俯角是相对于水平线而言的,而方位角是相对于正北方向而言的。
4. 方向角:相对于某一正方向的水平角.5.视角:由物体两端射出的两条光线,在眼球内交叉而成的角叫做视角第二章 数列 一、数列的概念 1、数列的概念:一般地,按一定次序排列成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123,,,,,n a a a a ,简记为数列{}n a ,其中第一项1a 也成为首项;n a 是数列的第n 项,也叫做数列的通项.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 *(或它的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取值时,该函数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就是这个数列. 2、数列的分类:按数列中项的多数分为:(1) 有穷数列:数列中的项为有限个,即项数有限; (2) 无穷数列:数列中的项为无限个,即项数无限. 3、通项公式:如果数列{}n a 的第n 项n a 与项数n 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成()n a f n =,那么这个式子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 4、数列的函数特征:一般地,一个数列{}n a ,如果从第二项起,每一项都大于它前面的一项,即1n n a a +>,那么这个数列叫做递增数列; 如果从第二项起,每一项都小于它前面的一项,即1n n a a +<,那么这个数列叫做递减数列; 如果数列{}n a 的各项都相等,那么这个数列叫做常数列. 5、递推公式:某些数列相邻的两项(或几项)有关系,这个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叫做递推公式. 二、等差数列 1、等差数列的概念: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是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久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即1n n a a d +-=(常数),这也是证明或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的依据.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设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为1a ,公差为d ,则通项公式为:()()()11,n m a a n d a n m d n m N +=+-=+-∈、. 3、等差中项:(1)若a A b 、、成等差数列,则A 叫做a 与b 的等差中项,且=2a bA +; (2)若数列{}n a 为等差数列,则12,,n n n a a a ++成等差数列,即1n a +是n a 与2n a +的等差中项,且21=2n n n a a a +++;反之若数列{}n a 满足21=2n n n a a a +++,则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 4、等差数列的性质:(1)等差数列{}n a 中,若(),m n p q m n p q N ++=+∈、、、则m n p q a a a a +=+,若2m n p +=,则2m n p a a a +=;(2)若数列{}n a 和{}n b 均为等差数列,则数列{}n n a b ±也为等差数列; (3)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为d ,则{}0n d a >⇔为递增数列,{}0n d a <⇔为递减数列,{}0n d a =⇔为常数列. 5、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n S :(1)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1231,n n a a a a a n N -++++++∈;(2)数列{}n a 的通项与前n 项和n S 的关系:11,1.,2n n n S n a S S n -=⎧=⎨-≥⎩ (3)设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为1,a 公差为d ,则前n 项和()()111=.22n n n a a n n S na d +-=+ 6、等差数列前n 和的性质:(1)等差数列{}n a 中,连续m 项的和仍组成等差数列,即12122,,m m m m a a a a a a ++++++++21223m m m a a a +++++,仍为等差数列(即232,,,m m m m m S S S S S --成等差数列);(2)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111==,222n n n d d S na d n a n -⎛⎫++- ⎪⎝⎭当0d ≠时,n S 可看作关于n 的二次函数,且不含常数项;(3)若等差数列{}n a 共有2n+1(奇数)项,则()11==,n S n S S a S n++-奇奇偶偶中间项且 若等差数列{}n a 共有2n (偶数)项,则1==.n nS a S S nd S a +-偶奇偶奇且(4)等差数列{}n a {}n b 的前n 项和为,n n S T (n 为奇数),则1211212112112121()22()22n n n n n n n n a a n a a a S b b n b b b T ------++===++(5)在等差数列{}n a 中.n S =a ,m S b =,则()n m n mS a b n m ++=--,特别地,当n m S S =时,0n m S +=,当n S =m ,m S =n 时()n m S n m +=-+ (6)若n S 为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则数列{}nS n也为等差数列. 7、等差数列前n 项和n S 的最值问题: 设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为1,a 公差为d ,则(1)100a d ><且(即首正递减)时,n S 有最大值且n S 的最大值为所有非负数项之和; (2)100a d <>且(即首负递增)时,n S 有最小值且n S 的最小值为所有非正数项之和. 三、等比数列 1、等比数列的概念: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是同一个不为零的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 表示(0q ≠). 即()1n na q q a +=为非零常数,这也是证明或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的依据.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设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为1a ,公比为q ,则通项公式为:()11,,n n m n m a a q a q n m n m N --+==≥∈、. 3、等比中项:(1)若a A b 、、成等比数列,则A 叫做a 与b 的等比中项,且2=A ab ;(2)若数列{}n a 为等比数列,则12,,n n n a a a ++成等比数列,即1n a +是n a 与2n a +的等比中项,且212=n n n a a a ++⋅;反之若数列{}n a 满足212=n n n a a a ++⋅,则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4、等比数列的性质:(1)若数列{}n a ,{}n b 为等比数列,则数列1{}n a ,{}n k a ,2{}n a ,21{}n a -,{}n n a b {}n na b (k为非零常数) 均为等比数列.(2)等比数列{}n a 中,若(),m n p q m n p q N ++=+∈、、、则m n p q a a a a ⋅=⋅,若2m n p +=,则2m n p a a a ⋅=;(3)若数列{}n a 和{}n b 均为等比数列,则数列{}n n a b ⋅也为等比数列; (4)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为1a ,公比为q ,则{}1100101n a a a q q ><⎧⎧⇔⎨⎨><<⎩⎩或为递增数列,{}1100011n a a a q q ><⎧⎧⇔⎨⎨<<>⎩⎩或为递减数列, {}1n q a =⇔为常数列. 5、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1)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1231,n n a a a a a n N -++++++∈;(2)数列{}n a 的通项与前n 项和n S 的关系:11,1.,2n n n S n a S S n -=⎧=⎨-≥⎩ (3)设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为1a ,公比为()0q q ≠,则()11,1.1,11n n na q S a q q q =⎧⎪=-⎨≠⎪-⎩由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 项和公式可知,已知1,,,,n n a q n a S 中任意三个,便可建立方程组求出另外两个.6、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性质:设等比数列{}n a 中,首项为1a ,公比为()0q q ≠,则 (1)连续m 项的和仍组成等比数列,即12122,,m m m m a a a a a a ++++++++21223m m m a a a +++++,仍为等比数列(即232,,,m m m m m S S S S S --成等差数列);(2)当1q ≠时,()()11111111111111n n n n n a q a a a a aS q q q qq q q q q -==⋅-=-⋅=⋅-------, 设11a t q =-,则n n S tq t =-.四、递推数列求通项的方法总结 1、递推数列的概念:一般地,把数列的若干连续项之间的关系叫做递推关系,把表达递推关系的式子叫做递推公式,而把由递推公式和初始条件给出的数列叫做递推数列. 2、两个恒等式:对于任意的数列{}n a 恒有:(1)()()()()12132431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2)()23411231,0,nn n n a a a a a a a n N a a a a +-=⨯⨯⨯⨯⨯≠∈ 3、递推数列的类型以及求通项方法总结: 类型一(公式法):已知n S (即12()n a a a f n +++=)求n a ,用作差法:{11,(1),(2)n n n S n a S S n -==-≥类型二(累加法):已知:数列{}n a 的首项1a ,且()()1,n n a a f n n N ++-=∈,求n a 通项. 给递推公式()()1,n n a a f n n N ++-=∈中的n 依次取1,2,3,……,n-1,可得到下面n-1个式子:()()()()21324311,2,3,,1.n n a a f a a f a a f a a f n --=-=-=-=- 利用公式()()()()12132431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可得:()()()()11231.n a a f f f f n =+++++-类型三(累乘法):已知:数列{}n a 的首项1a ,且()()1,n na f n n N a ++=∈,求n a 通项. 给递推公式()()1,n na f n n N a ++=∈中的n 一次取1,2,3,……,n-1,可得到下面n-1个式子: ()()()()23412311,2,3,,1.nn a a aa f f f f n a a a a -====- 利用公式()23411231,0,nn n n a a a a a a a n N a a a a +-=⨯⨯⨯⨯⨯≠∈可得: ()()()()11231.n a a f f f f n =⨯⨯⨯⨯⨯-类型四(构造法):形如q pa a n n +=+1、n n n q pa a +=+1(q p b k ,,,为常数)的递推数列都可以用待定系数法转化为公比为k 的等比数列后,再求n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