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管电泳
- 格式:ppt
- 大小:9.52 MB
- 文档页数:13
毛细管电泳法简介毛细管电泳法是一种常用于分离和检测化学物质的分析技术。
它基于样品在电场作用下在毛细管中的迁移速度的差异,利用电泳现象进行分离。
该方法具有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样品消耗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环境、食品等领域的分析研究。
原理毛细管电泳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场作用下带电粒子在毛细管中的迁移速度差异分离物质。
当样品通过直径较小的毛细管时,由于电场的作用,带电物质会在毛细管中产生电泳迁移。
迁移速度快的物质会较早到达检测器位置,而迁移速度慢的物质则会滞留在毛细管中,从而实现了物质的分离。
毛细管电泳法主要利用了物质在电场、毛细管中的迁移速度与其电荷、粒径、溶剂性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其中,电荷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毛细管电泳法可分为两种类型:正交电泳和非正交电泳。
正交电泳主要用于带电物质的分离,而非正交电泳则用于非带电物质的分离。
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在进行毛细管电泳实验之前,需要准备好以下实验器材和试剂:•毛细管电泳仪•毛细管•电解质缓冲液•样品溶液2. 设置电泳条件根据实验需要,设置好合适的电场强度、电解液pH值和缓冲液浓度等参数。
这些参数的选择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分离效果的好坏至关重要。
3. 毛细管填充将毛细管浸入缓冲液中,通过电力作用使缓冲液进入毛细管,直至毛细管完全填充。
4. 样品进样通过微量注射器将样品溶液缓慢注入毛细管,注意避免气泡的产生。
5. 开始电泳将毛细管两端插入正、负电极中,开启电源,开始电泳过程。
6.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进行结果分析,如紫外检测、荧光检测等。
应用领域毛细管电泳法广泛应用于生物、环境、食品等领域的分析研究。
具体的应用包括:1.蛋白质分析:毛细管电泳法可用于蛋白质的分离和定量分析,对于药物研发、生物学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2.DNA分析:毛细管电泳法可以用于DNA序列分析、基因突变检测、DNA测序等领域,对于遗传学研究、法医学等具有重要意义。
毛细管电泳法概述毛细管电泳法是一种分离和测定化合物的方法,主要通过在毛细管中施加电场,利用化合物在电场作用下的电荷性质和分子大小来实现分离。
毛细管电泳法具有快速、高效、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易于自动化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化学分析和药物研发等领域。
原理毛细管电泳法的原理基于化合物在溶液中的电荷性质和分子大小。
在毛细管中施加电场后,带正电荷的化合物(称为阳离子)会向负极移动,带负电荷的化合物(称为阴离子)会向正极移动。
此外,较小的分子会比较大的分子更快地移动。
毛细管电泳法通常涉及两种类型:区域电泳和溶剂前移电泳。
区域电泳区域电泳是毛细管电泳法中常用的方法。
在区域电泳中,毛细管中的电场强度不均匀,其中一个区域的电场强度较弱,另一个区域的电场强度较强。
样品被注入到电场强度较弱的区域,然后通过施加电场使样品向较强的电场区域移动。
不同化合物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它们的电荷和分子大小,因此可以实现化合物的分离。
溶剂前移电泳溶剂前移电泳是另一种常用的毛细管电泳法。
在溶剂前移电泳中,毛细管中的电场强度是均匀的。
样品被注入到毛细管中,然后施加电场使样品移动。
不同化合物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它们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和电荷性质,因此可以实现化合物的分离。
仪器和操作步骤进行毛细管电泳法需要一些特定的仪器和材料,如毛细管电泳仪、毛细管、高电压电源、样品注射器、电解质缓冲液等。
下面是一般的操作步骤:1.准备工作: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工作,准备所需的电解质缓冲液和样品。
2.毛细管准备:将毛细管切割为适当长度,并连接到毛细管电泳仪。
3.缓冲液填充:将电解质缓冲液注入毛细管的两端,确保整个毛细管都充满缓冲液。
4.样品注射:使用样品注射器将待分离的样品缓慢而均匀地注入到毛细管中。
注射点距离电极一定距离。
5.施加电场:从高电压电源上施加适当的电场,在实验过程中保持稳定电场。
6.记录结果:观察样品的迁移情况,根据需要调整电场强度和时间,记录分离结果。
毛细管电泳(CE)又叫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 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分析方法之一。
是一类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析技术。
毛细管电泳是将电泳的场所置于毛细管中的一种电泳分离方法,它的装置结构通常由高压电源、铂电极、缓冲液池、样品池、毛细管、检测器和分析记录仪构成。
毛细管电泳分离的基本流程有进样、分离和检测三步骤。
进样:毛细管电泳的基本装置是一根充满电泳缓冲液的毛细管,与毛细管两端相连的两个小瓶微量样品从毛细管的一端通过“压力”或“电迁移”进入毛细管;
分离:电泳时,与高压电源连接的两个电极分别浸人毛细管两端小瓶的缓冲液中。
样品朝与自身所带电荷极性相反的电极方向泳动。
各组分因其分子大小、所带电荷数、等电点等性质的不同而迁移速率不同,依次移动至毛细管输出端附近的光检测器,检测、记录吸光度,并在屏幕上以迁移时间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将各组分以吸收峰的形式动态直观地记录下来;检测的原理基于被测组分和背景电解质的吸光度不同,当被测组分通过检测窗时,吸光度发生的变化服从朗伯-比尔定律,即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吸光度与被测组分的浓度成正比。
毛细管电泳第一部分原理一、迁移毛细管电泳是带电粒子在电场力的驱动下,在毛细管中按其淌度或和分配系数不同进行高效、快速分离的电泳新技术,也称为高效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
偶电层:固定层和流动液层共同构成了偶电层;固定层和流动液层间的电势差称为Zeta 电势。
Zeta电势的值随距离增大呈指数衰减,使其衰减一个指数单位所需的距离称之为偶电层的厚度,用δ表示。
在溶液中的导电仍然服从欧姆定律,即E=IR,I是电流,R是电阻,E是电场强度。
电泳:是指在电场作用下,溶液中的带电粒子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电渗:是指在电场作用下,毛细管内液体沿固体表面移动的现象。
电泳移动速度:u ep=μep·E;E为电场强度,μep表示溶质的淌度。
溶质的淌度μep:溶质在给定缓冲液中单位时间间隔和单位电场强度下移动的距离。
εζ1μep=ε是流体的介电常数;η是介质的粘度;ζ是粒子的Zeta电势;Zeta电势近似正比于Z/M2/3;M为分子量,Z为净电荷。
电渗当在通道两端施加电压时,距离通道壁较远的正离子(受壁的吸引力较弱,可自由移动)游向负极,正离子带着吸附于其上的水分子以及因为摩擦力牵引着其他水分子一齐游向负极,此即为电渗效应(带电外壳带着其中溶质运动)。
电渗速度:u op=μop·E;E为电场强度,μop表示电渗的淌度。
电渗的淌度μop:液体在单位时间间隔和单位电场强度下移动的距离。
μop=εζ2ζ为管壁的Zeta电势;ε是流体的介电常数;η是介质的粘度。
Zeta电势越大,偶电层越薄,粘度越小,电渗流值越大,在不少情况下电渗流的速度是泳流速度的5—7倍。
粒子在毛细管内的运动是两种速度的矢量和:u= u ep+ u op=(μep+μop)Eμapp=μep+μop;称μapp显示淌度,为粒子电泳淌度和电渗引起的淌度之和。
μapp=μep+μop=u/E=L d·L t t r·VL d是毛细管进样口到检测器的距离,t r是粒子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L t是柱的全长,V是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