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117.50 KB
- 文档页数:11
关于对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的思考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管理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作为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之一,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是,中国人民银行在执行职责的过程中,面临着独立性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人民银行不同于其他的商业银行,它是由国家授权的机构,承担着维护货币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责。
因此,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政治因素干扰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将会给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安全带来巨大的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主要包括政策独立性、行政独立性和财政独立性。
政策独立性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和金融管理方面的决策不受政治和行政机关的干扰。
行政独立性是指中国人民银行的组织结构和人事管理不受外部势力的影响。
财政独立性是指中国人民银行的财务决策和资金支配不受任何政治或行政因素的影响。
在现实中,中国人民银行面临着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政治考虑常常会成为参考因素。
在执行金融监管时,一些政府部门也会对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立场产生影响。
这些现象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因此,为了保证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
其一,加强中国人民银行的制度建设。
要求政治领导人不直接介入货币政策和金融管理的具体操作,加强对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和约束力度,确保中国人民银行的行政、财务等方面的独立性,保障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发展。
其二,中国人民银行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机制。
要求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层及全体员工保持政治中立,严守职业操守,避免私人利益和政治干预等问题的发生,维护中国人民银行政策、行政和财务独立性的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其三,加强对中国人民银行的外部监管。
政府和监管机构应不断完善对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监管制度和规章,加强对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等的配合和联动式监管,保证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以及执行的政策能够切实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
关于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探讨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央银行独立性概念及其理论模型,作者认为对不同类型的国家央行独立性应以不同的理论模型来解释,我国央行独立性更适宜采用铸币税型动态不一致来描述。
本文按照不同类型的国家分析了央行独立性对宏观经济的作用,并探讨了关于加强我国央行独立性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央行独立性;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铸币税中央银行独立性从上个世纪以来流行于全球,十几年来广受关注。
我们认为对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不可过于迷信,而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此认真研究,吸取可用之处。
一、央行独立性概念中央银行独立性(CBI ,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意味着给予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而实现经济目标的权利。
它有两种定义:(1) 独立的央行。
具有CBI 的央行即为独立的央行,不独立的央行不具有CBI。
在这种定义下,描述CBI 的变量仅取0 和1 两个值,中央银行要么是独立的,要么是不独立的,如0 代表不独立,1 代表独立。
美国和德国的央行是典型的独立央行。
(2) 世界各国央行和其政府的关系都是既分权又合作,独立和不独立只是程度的不同,其界限并非泾渭分明,有些国家(比如意大利和比利时) 难以确定应该划入独立之列,还是非独立之列。
从这个角度说,每个央行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区别只是程度的不同。
在这种定义下,描述CBI 的变量可以连续取值,分布在一个区间内。
本文的CBI 定义取后者。
在比较CBI 的大小时,早期都是以央行所具有的法律规定的CBI 为标准\.CBI 具有一定的效用。
比如,Miller 和Zhang (1995) 认为,诸如CBI 的制度安排,有助于市场形成政府致力于低通胀的预期,从而有助于达到低通胀的目标。
但是,这种法律CBI与央行在实际操作中所具有的CBI 相比,可能相差很大,法律CBI 的效力更多地限于纸面上,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实际操作中央行所具有的独立性。
比如,1980 年代的阿根廷,法律规定其央行行长的任期为4 年,而实际上其央行行长的平均任期只有不到1 年。
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思考王玮摘要: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
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探讨由来已久,而在中国这个大背景之下又该如何看待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它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到底有何区别,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定论,本文将对其进行一些研究。
关键词:中央银行独立性法律中央银行是一个由政府组建的机构(在美国是联邦储备体系),负责控制国家货币供给、信贷条件,监管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
作为金融主管当局,代表政府管理金融机构、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特殊金融机构。
它是发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银行的银行。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主要是货币政策的决策和运作)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总是相对的。
1一、中央银行产生发展中央银行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形成于19世纪初叶,其雏型是瑞典银行,1833年英国议会规定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为无限法偿币,标志着第一家中央银行的诞生。
19世纪初形成较完善的中央银行制度。
1920年在布鲁塞尔国际金融会议上提出的发行银行应脱离各国政府控制的观点,成为各国建立中央银行最重要的理论根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央银行国有化成为当时改组和设立中央银行的重要原则。
同时,在保持中央银行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国家加强了控制。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加强了各国中央银行的合作,在此基础上,1945年12月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推动了各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中国的中央银行萌芽于20世纪初,清政府光绪年间因整理币制而成立大清银行,经理国库、发行纸币。
而后历经了北京军阀及民国间的不断调整改变。
浅析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一、中央银行的权力机构和独立性中央银行独立性大的国家多设单一的监管机构,中央银行就是金融业的主管部门。
在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如德国和美国,或在中央银行独立性较小的国家,如意大利、法国、日本、加拿大和瑞士等,对金融业的监管机构是多头的。
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表现在制定政策方面。
除美国、德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大、有权制定货币政策外,其他中央银行处于政策参谋咨询地位,帮助政府制定货币政策,提供情报与建议,参与讨论并予以贯彻执行。
在政府与中央银行意见不一致时,政府对中央银行有权干预。
2.从中央银行与财政部资金关系上看,很多国家严格限制中央银行直接向政府提供长期贷款,但又要通过某些方式对政府融资予以支持。
中央银行与财政的资金往来关系,是衡量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
3.从中央银行的利润分配与税收管理上看,中央银行有着保持相对独立性的财务基础。
中央银行不是企业,但它有盈利,不但能够维持自己的营业支出和股票分红,还有一部分剩余上交财政。
中央银行不需要财政拨款,因此减少了政府的制约,这是中央银行不同于其它政府部门的地方。
但是中央银行不以盈利为目标,它的收入扣除必要分配外,全部要上交。
这又是它作为政府部门性质的体现。
二、关于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这次金融改革比以往更强调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例如,《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并指出要组建货币政策委员会。
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也明确指出:深化金融改革,首要的任务是把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
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的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
这是因为,各国市场紧急发展的实际表明,中央银行能否有效的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保持货币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一)从法律角度看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几种模式从立法角度规定中央银行在政治体制中的法律地位,是决定中银行独立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世界上主要有四种模式:第一种:中银行在法律地位上独立于政府,直接向最高权力(立法)机构(如果会、议会、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分析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第一篇:分析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分析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央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的分析:独立性比较弱,也有呈现出独立性不断增强的趋势。
本文主要从政府与央行的关系角度来探究独立性问题,同时也会兼顾央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政府的部门的关系的分析,从这几个方面综合分析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及独立性问题。
我将从(1)法律赋予中央银行的职责及履行职责时的主动性;(2)中央银行的隶属关系;(3)中央银行负责人的产生程序、任期长短与权力大小;(4)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的资金关系;(5)中央银行的最高决策机关的组成,这几个方面去探究中国人民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1)法律赋予中央银行的职责及履行职责时的主动性。
中国人民银行(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简称央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
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作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由此看出,法律赋予中国人民银行在重要事项决策方面对政府的独立性比较弱,需要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营,目标独立性不强,法律独立性也不强;但是,法律也对独立性给予了一定范围的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就其他有关货币政策事项作出决定后,即予执行,并报国务院备案;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中国人民银行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设立分支机构,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派出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对分支机构实施统一领导和管理。
浅论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金融091 任媚 0923100226㈠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现状:⑴目标独立性不强。
《银行法》第十二条指出:“中国人民银行设立货币政策委员会。
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责、组成和工作程序,由国务院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其中经济增长是最终目标。
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保持增长这个目标又被放到更高的高度。
然而稳定币值只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
稳定币值和促进经济增长这两个政策目标是不协调的。
⑵决策工具独立性不强。
中国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效果与财政部、建设部等部委的经济产业政策密切相关。
而现阶段我国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业务和公开市场操作这三项货币政策工具,然而中央银行相对于国务院而言,只享有一般货币政策事项的决策权,对于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重大货币政策事项只有制定和执行权,最终决策权却在国务院手中,所以工具的运用打了折扣。
⑶组织、人事任免独立性不强。
《人行法》第二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由于中央银行是国务院领导下的与部委平级的机构,其重大货币政策的制定要经过国务院的批准,因此独立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且中国人民银行实行行长负责制,其行长由国务院总理提名,由全国人大决定,其任期与总理一致,这种体制的设定很难回避政府对中央银行的左右。
除此之外,中国人民银行其他官员的任职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行政机关、金融机关人事渗透过多,使中国人民银行在人事上产生两方面的弊病:高度的行政依附性和欠缺广泛的代表性。
⑷经济独立性不强。
《人行法》第28、29条分别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担保。
但是中国人民银行每年的贷款有相当部分投向财政支出负担的项目,如对国有企业亏损的补贴、建设公共基础设施。
我国央行独立性分析我国央行独立性分析一)独立性的表现我国央行在法律和组织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独立性在不断加强。
1983 年国务院授予了央行履行其职责所必须的权利和相对独立性。
1995 年在法律上确立了央行的地位、权限和职责,明确规定了央行独立于财政和地方政府,并且不允许对财政透支,直接认购和包销政府债券和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
1998 年国务院对央行实行管理体制改革,撤销省级分行,改按经济区设置九大分行,以上措施从法律及组织上逐步加强了我国央行的独立性。
2003 年4 月,十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了成立银监会的决议。
银监会的职责是分担了原来由央行承担的金从与政府的关系上看,它既不像美国、德国的中央银行完全独立于政府,也不像法国,韩国等完全受政府领导。
其总行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发挥职能,这种状况决定了中国人民银行拥有“独立而又不独立”的法律地位,从而导致了我国的中央银行在职能、组织、人事、经济等方面欠缺独立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独立性不足。
央行的法律地位低,在组织上隶属于国务院,仅“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相对独立”。
所以在很多时期,央行仍需服从国务院的指导,不能完全随经济形势而履行其应有的职能。
2.人事独立性不足。
政府部门、金融机关在央行政策机构的人事渗透过多,使其产生行政的依赖性和缺少广泛的代表性。
人事的渗透问题导致了中央银行在许多方面的决定带有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3.职能独立性不足。
货币政策的决策权集中于国务院,央行缺乏应有的决策自主权,所以只有执行权。
这些原因产生了央行维护币值稳定和政府的刺激有效需求而导致的通货膨胀之间的问题。
4.经济独立性不足。
人行法规定央行的财务和资金是独立分开的,不对财政,政府部门进行融资,不受地方政府的干预,但却没有具体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不可能切断央行与政府部门的资金关系,所以其独立性经常受到来自财政、地方政府甚至商业银行的干涉和影响,迫切需要尽快加强央行的独立性。
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思考浅谈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思考【摘要】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已成为一种共识和历史发展的共同趋势。
银行是金融业务的中心,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务院的关系已不是直接的隶属关系,而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关系。
本文从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现状、衡量标准、特点和不足展开来写,并根据以上论点做出了对我国中央银行的改善建议。
【关键字】中央银行、独立性、货币政策、经济发展一、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作为国家一级金融机构,依法具有排除外界的干扰,自主行使法定的职权,履行法定义务的本质的属性。
这是由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和职能特征所决定的。
(一)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现状1.在组织独立性上,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在国务院领导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其职责。
2.在政策独立性上,人民银行享有一般货币政策事项的决定权,但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货币政策的决策权集中于国务院。
3.在人事独立性上,人民银行行长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免,副行长由国务院总理任免。
4.在财务独立性上,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
(二)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衡量标准。
1.职能独立性标准,即中央银行能否独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如何解决货币政策与政府其他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能否抵御财政透支及其他不合理的融资要求,能否独立进行金融监管。
2.组织独立性标准,即中央银行是否隶属于政府或政府的有关部门,其内外组织机构与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关联程度。
3.人事独立性标准,即中央银行的主要领导人的任期、任命、组成及罢免是否由政府批准和决定,有无政府人员的兼职和渗透。
4.经济独立性标准,即中央银行是否依赖于财政拨款,有没有可供独立支配的财源。
关于对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的思考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时不受政府或其他机构的干涉,能够独立地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
那么,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究竟有多重要?它的独立性受到了多少保障?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对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和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独立的中央银行能够更加客观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供应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如果中央银行受到政府或其他利益集团的干涉,很可能会导致货币政策的过度宽松或过度紧缩,最终影响到经济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健康。
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对于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能够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
只有在独立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才能更加主动地与市场沟通,向市场传递明确的政策信号,使市场能够更好地预期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
这样一来,市场主体就能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从而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
而当中央银行受到政府或其他机构的干预时,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就会受到影响,市场可能会产生不确定性和波动,最终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受到的保障程度和实际情况却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组织结构和权力分配上,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机构,受到国务院的领导。
这意味着在某些重大问题上,中国人民银行的决策可能受到国务院的直接干预。
中国人民银行的财政状况也不够独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国债等财政工具。
这些情况都可能影响到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接下来,我们应该如何加强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呢?可以加强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定地位和独立性保障机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务院领导下的中国人民银行,这一规定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与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的要求并不相符。
中国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分析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极为突出,它不但是全社会货币、信用的调节者,也已成为经济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保证着。
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影响着一个国家整体宏观经济的运行,从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
但是为了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发挥得更加完美,其独立性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独立性的强弱会影响中央银行发挥其职能作用。
因此,对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研究讨论,发现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含义及分析(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含义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所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利、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国家行政当局)的关系上,所以中央银行独立性的问题实质上是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经过学术界多年的争论和研究,目前对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或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已逐步达成了共识,即: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
(二)独立性双层含义的分析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由于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中处于特殊的地位,承担着特殊的职责,要真正发挥中央银行的作用,必须是中央银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首先,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必须符合金融运行的客观规律和自身业务的特点,从这一点来看,中央银行只有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才可以更好的实行其业务活动;其次,中央银行制定和实行货币政策,对金融实施监督管理,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和保持金融稳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虽然中央银行需要按照政府的确定的目标和意图行事,但是由于其作用的对象而政府人员并是不很了解,所以应该给予中央银行一定的独立性;再者,中央银行与政府两者所处的地位、行为目的、利益需求及制约因素都有所不同,如果中央银行完全按照政府的指示行事而缺少独立性,那么就有可能导致不良的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问题金融094覃泓锟0826210420 众所周知,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最高管理机构,管理一国的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
而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时,必须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以免受到来自政府方面的行政干预。
所谓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法律赋予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监管与调控的自主权,以及中央的自主权受制于其他部门的程度。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在保持其相对独立性上做得如何呢?以下将根据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主要内容,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是否垄断货币发行权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自其成立之日起就垄断了货币的发行权,成为发行的银行。
1995年3月18日,全国人大八届三次全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从法律上确定中国人民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即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唯一的中央银行,也是唯一的合法货币发行机构。
在垄断货币发行权上,中国人民银行拥有绝对的独立性。
二.是否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1984年以后,中国工商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后,中国人民银行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
在《中国人民银行银行法》中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中不受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干预,享有法律赋予的履行职责的独立性。
在中国银监会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对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监督与管理职能被分离出来,人民银行可不用受制于商业银行的利益,从而能独立地从整个金融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全局出发来制定货币政策,从而强化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独立行使货币政策这一职能。
三.独立监督、检测金融市场《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同属国务院组成部门,均担任宏观经济调控,监督市场,但互不隶属。
也就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在履行监督、检测金融市场职能时是不受其他部门的干预的。
从以上三点看出,中国人民银行在改革开放后其独立性得到不断的加强,但是在中国并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其独立性显得更弱一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组织独立性不足。
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所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利、决策、行动的自主程度。
根据定义不难看出,中央银行独立性可分为法律独立性和实际独立性。
现代中央银行独立性研究始于Barro 和Gordon 在1983年进行的分析,他们的分析建立在Kydland和Prescott在1977年提出的时间不一致性理论之上。
除时间不一致性理论之外,政治的经济周期理论是另一个重要的支持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理论。
通过实证研究,西方学者进一步强调了中央银行独立性的重要性。
人民银行在法律规定的目标独立性及经济独立性相对较好,但这并不能掩盖实际运作过程中的问题;换言之,人行的实际独立性与法律独立性存在偏差。
Cukierman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偏差”可能是因为发展中国家不尊重法律。
实际上,法律规范的时效性、历史传统、社会文化、经济金融环境、机构能力乃至领导者品质等因素,都会对中央银行的实际独立性造成影响。
对此笔者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实际独立性低的主要原因在于目标多重性、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程度低及政府间接融资等三方面。
(一)目标多重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人行的政策目标不仅受政府对于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限制,也受到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社会各界的间接影响,这些影响进一步降低人民银行的目标独立性。
我国货币政策实质上受到多目标约束,包括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有企业改革、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化解金融风险,甚至还包括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等。
人行在分、支行的建设上存在放权不够的问题,而地方政府、地方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的目标通常都是繁荣当地经济,因此存在着地方势力结盟,共同影响人民银行的目标达成,衍生出目标置换效应,人行在不得不考虑地方势力要求的同时也就丧失了自身目标的独立性,支农再贷款所引发的“倒逼机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二)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程度低我国的金融市场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金融市场规模不大、制度不完善,这直接降低了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力度;人行虽控制着政策工具,但是却难以使其效用最大化,这也是对央行实际独立性的削弱。
探讨央行独立性问题一、央行的独立性内涵1、央行独立性的含义所谓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其实是指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一国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既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的控制之外不受政府的约束,同时也不能凌驾于政府机构之上,而应接受政府的一定监督和指导,并在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独立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并且与其他政府机构相互协作和配合。
2、中央银行独立性具体表现几个方面(1)货币发也属货币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商业银行也分享了一部分货币发行权。
因此,确切地说,中央银行在货币发行上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发行和控制基础货币的独立性。
(2)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即中央银行自主决定货币政策目标、自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3)人事上的独立性,即中央银行决策者的任免程序、任职期限等不受政府干预。
(4)经济上的独立性,即中央银行不必依赖财政拨款。
二、为什么说央行既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其独立性又是相对的1、央行要有一定的独立性①央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其业务必须符合金融规律。
②央行的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③央行相对于政府的地位、目标、利益诉求及制约因素不同。
④央行与政府形成制约和互补关系,有利于减少全局性失误。
⑤保证货币政策的贯彻实施,减少地方政府对其分支机构的行政干预,提高央行的调控效率。
2、央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a.金融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使然b.央行的宏观调控仅为国家对经济调控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与总调控目标相一致c.央行履行职责时除采用经济手段外,也需要一些行政手手段,需要政府其他部门的配合,需要政府来协调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d.在战争和特大灾害等特殊情况下,央行则必须完全服从政府的领导和指挥。
因此政府对中央银行的影响力是现实存在的,中央银行根本不可能彻底摆脱政府的影响。
毕竟是政府赋予了中央银行一定程度的独立性,政府当然也可以剥夺其独立性。
所以说央行既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其独立性又是相对的。
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探讨摘要:独立性问题是一国中央银行性质中的重要部分,各国也越来越重视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探讨,我国的中央银行在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队其独立性的问题从来没有忽视过,随着央行和经济形势不断的发展,我们也要调整策略,我国的独立性较弱,但在不断的增强,我们应客观全面的对独立性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字:独立决策权、目标多重性、政府部门、《人行法》、货币政策。
正文:我国的中央银行叫做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建立,并在当日统一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迁至北京。
从中央银行的职责与权力出发,中央银行具有自己的独立性,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
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相对性是相对的。
按照通常意义上的标准衡量,中国人民银行属于独立性较弱的中央银行,但其实际上的独立性呈不断增强的趋势。
先从行政地位上看,中国人民银行从国务院直属机构到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作为国家调控宏观经济部门之一,其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再从实际运作看,中国人民银行虽在国务院领导下履行其职责,但其在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提出的方案一般都能得到国务院的顺利批准,并在执行中还能得到国务院有力支持特别是在中央银行的具体运作上,国务院越来越注重其自主操作。
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上的独立性呈不断增强的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具有自己的独立性中国人民银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且其独立性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强的,在1983年国务院就授予了央行履行其职责所必须的权利和相对独立性。
中央银行的撤省级分行,改按经济区设立分行,也加强了我国央行的独立性。
1995年通过《人行法》确立了央行的地位、权限和职责,并明确规定央行独立于财政,独立于地方政府,并且不允许对财政透支,不允许直接认购和包销政府债券,不允许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
关于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探讨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央银行独立性概念及其理论模型,作者认为对不同类型的国家央行独立性应以不同的理论模型来解释,我国央行独立性更适宜采用铸币税型动态不一致来描述。
本文按照不同类型的国家分析了央行独立性对宏观经济的作用,并探讨了关于加强我国央行独立性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央行独立性;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铸币税中央银行独立性从上个世纪以来流行于全球,十几年来广受关注。
我们认为对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不可过于迷信,而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此认真研究,吸取可用之处。
一、央行独立性概念中央银行独立性(CBI ,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意味着给予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而实现经济目标的权利。
它有两种定义:(1) 独立的央行。
具有CBI 的央行即为独立的央行,不独立的央行不具有CBI。
在这种定义下,描述CBI 的变量仅取0 和1 两个值,中央银行要么是独立的,要么是不独立的,如0 代表不独立,1 代表独立。
美国和德国的央行是典型的独立央行。
(2) 世界各国央行和其政府的关系都是既分权又合作,独立和不独立只是程度的不同,其界限并非泾渭分明,有些国家(比如意大利和比利时) 难以确定应该划入独立之列,还是非独立之列。
从这个角度说,每个央行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区别只是程度的不同。
在这种定义下,描述CBI 的变量可以连续取值,分布在一个区间内。
本文的CBI 定义取后者。
在比较CBI 的大小时,早期都是以央行所具有的法律规定的CBI 为标准\.CBI 具有一定的效用。
比如,Miller 和Zhang (1995) 认为,诸如CBI 的制度安排,有助于市场形成政府致力于低通胀的预期,从而有助于达到低通胀的目标。
但是,这种法律CBI与央行在实际操作中所具有的CBI 相比,可能相差很大,法律CBI 的效力更多地限于纸面上,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实际操作中央行所具有的独立性。
比如,1980 年代的阿根廷,法律规定其央行行长的任期为4 年,而实际上其央行行长的平均任期只有不到1 年。
于是人们转而寻求设计衡量实际CBI 的统计指标,比较常用的如央行行长的换任率。
实际CBI 不只是来自法律授权,而主要是来自国民的支持。
美联储Minneapolis 分行行长Bruce MacLaury 称那种以为改变中央银行的法律设置就可以增加其独立性的想法为一种流行的过于简单化的想法(fashionable oversimplification) 。
比如,发展中国家新近建立、改建的几十个央行,普遍在法律规定上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法律CBI 平均水平已经高于发达国家1980 年代的水平,但是人们还是公认这些央行的实际CBI 较低。
二、CBI 理论模型经济学家们一般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如果没有持续增长的货币供给,通货膨胀难以持久。
可是,由于政府的货币政策往往具有动态不一致,导致货币供应不断增加,从而通货膨胀愈演愈烈,因此,这种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就成为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为了消除政府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成为一种重要的措施。
(一) 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理论模型现在的经济学家们一般认为,货币政策只有当它没有被公众预期到的时候,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这意味着货币政策要想获得充分的效力,就应该是出乎公众意料的。
这给政府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提供了理由。
政府货币扩张政策的动机主要是实现就业目标、获取铸币税收入、改善国际收支、稳定金融,相应地描述政府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有如下四种理论模型:11 就业型动态不一致政府原来向公众承诺的是低通货膨胀目标,从而公众也形成了一个较低的通胀预期。
然而政府为了刺激就业,实现就业目标,需获得一个较高的产出,因而采取的货币政策导致出现公众没有预期到的高通货膨胀,使实际通胀率高于最优通胀率。
21 铸币税型动态不一致这种类型的动态不一致是指政府决定最优货币增长率的行为在公众决定实际货币余额之前和之后不一致。
由于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主要用此理论模型来解释,所以下面将详细介绍。
31 国际收支型动态不一致在盯住汇率制度下,或在对外汇盈余的强烈偏好下,如果市场不能结清,名义工资具有刚性,政府可能选择本币贬值的政策,以减少国际收支赤字,其代价是本币的物价上涨。
这是货币扩张的国际收支动机,相应的动态不一致称为国际收支型动态不一致。
41 金融稳定型动态不一致2005 年第1期关于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探讨33当金融体系面临严重危机时,政府可能宁肯牺牲物价稳定,而出手相救,这就是货币扩张的金融稳定动机,相应的动态不一致为金融稳定型动态不一致。
(二) CBI 与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在实际中,四种货币扩张动机可能交织在一起,同时发挥作用,因而相应地可以用四种动态不一致理论模型来解释政府货币政策不一致的行为。
一般来说,国际收支型和金融稳定型动机对通货膨胀的作用较小。
就业型理论模型往往适合于解释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
因为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滥印钞票,而是关注就业问题,因此CBI 主要是解决就业型动态不一致导致的通货膨胀。
在发展中国家以及在发达国家遇到紧急状况时,由于资金缺乏,所以多用铸币税型理论模型来解释政府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因此发展中国家的CBI 主要用于解决铸币税型动态不一致而产生的通货膨胀。
(三) 铸币税型动态不一致理论模型11 政府的目标函数(1) 铸币税设S 为铸币税, M 为名义货币存量,ÛM 为增加的名义货币, P 为价格水平, g M 为货币增长率, L (·) 为对真实货币余额的需求, Y 为实际收入, r 为实际利率,π e 为预期通货膨胀率,则铸币税为S =ÛMP=ÛMMMP= g MM= g M L ( r +π e , Y)假定在长期Y、r 为固定,按照Cagan 货币需求模型,可以假定L ( r +πe , Y) = e - απe(2) 损失假定通货膨胀率的损失为eβπ+γπe,其中π为实际通货膨胀率。
(3) 政府目标函数政府在确定最优货币增长率时的目标函数为U = g M e - απe- weβπ+γπe(1)其中α,β,γ, w > 021 稳态下最优货币增长率在稳态下,π e =π= g M ,于是U = g M e - αg M - weβg M +γg M (2)(1) w = 0如果政府完全不在意通货膨胀的损失,只关心铸币税,则w = 0 ,于是U = g M e - αg M 。
一阶导数为dUdg M= e - αgM - αg M e - αgM34 金融研究总295期令其为0 ,求出g3M =1α。
二阶导数为d2 Udg2M=α(αg M - 2) e - αg M当0 < g M <2α时,二阶导小于0 。
因此g3M =1α为最优货币增长率,亦即是最优通胀率,其最大铸币税S=1αe。
(2) w > 0如果政府考虑到通货膨胀的损失,则w > 0 ,于是对(2) 式中的U 求一阶导数,得到dUdg M= (1 - αg M) e - αgM - w (α+β) e (α+β) gM当g M =12 时,dUdg M< 0 ,因此其最优解g3Mc小于1α。
31 对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解释理性政府一定将g M 定在小于1/α的区间内,因为这时可以在较低的通胀率下获得同样的铸币税收入,否则将是无效率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出现恶性通胀呢?对这一问题有多种解释。
下面我们用铸币税型动态不一致来加以解释。
该思路始于Calvo (1978) 、Barro (1983) 。
在均衡条件下目标函数(1) 式中π e 固定,π= g M ,于是目标函数为U = g M e - απe- weβgM +γπe其一阶条件为e - απe- wβeβg M +γπe= 0在新稳态下π e = g M ,则此时最优货币增长率为g33M = -ln ( wβ)α+β+γ只要w 足够小, g33M 就可以很大,进入无效率区域( g33M >1α) 。
在上述分析中,政府在一开始决定货币增长率时, 考虑到了通货膨胀对货币真实余额的反向影响,即通货膨胀率越高, 公众越不愿意持有货币。
这样决策得到的最优通货膨胀率为g3MC 。
但是,在公众据此确定其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后,政府就改变了原来的考虑,把向下倾斜的通货膨胀———真实余额曲线视为水平,即不再将π e 视为变量,而是视为定值。
在此基础上重新最优化,得到g33M 。
政府在公众决定实际货币余额之前和之后的最优化行为不一致,这就是铸币税型动态不一致。
但是,当公众预见到在他们根据g3MC做出预期后,政府实际采取的是g33M ,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将提高,即π e 上升,引发货币供大于求,物价上涨。
这时,政府想要得到原来预期得到的实际购买力,必须提高货币增长率,于是,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2005 年第1期关于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探讨35三、央行独立性对宏观经济的作用经验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国家及同一类型但处于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的国家,其央行的独立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一) 发达国家央行独立性对宏观经济的作用11 主流看法是央行独立性可以有效治理通货膨胀(1) 实证结果实证结果表明央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率负相关。
关于CBI 和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研究始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经济系的Parkin 和Bade (1987) 对12 个国家在1973 年- 1986 年期间数据的分析。
从此以后,有大量的对各国数据的实证研究,如Berger、Haan 和Eijffinger (2001) 的研究结果认为央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率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独立性越强,通货膨胀率越低。
主流的看法认为,提高央行独立性可以大大减少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率。
这成为加强央行独立性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重要经验根据。
(2) 理论分析对上述实证研究结果的理论分析表明:从短期来看通胀与产出有正向关系,因此政府往往通过提高通胀率来刺激产出,增加就业;从长期看通胀与产出之间并无显著关系,这就意味着Phillips 曲线是垂直的,因而提高通胀率不但不会增加产出,反而导致物价上涨。
因此,人们愿意把政府以通货膨胀刺激产出的权利分离给中央银行,即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由中央银行来保卫货币的稳定。
虽然在Rogoff (1985) 研究中表明加强独立性会导致产出的波动增大,但在以后的理论分析及Alesina 和Summers (1993) 等对相关国家的数据分析中,表明不存在这个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