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简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中国的计算机发展史也有着一段漫长且精彩的历程。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回顾一下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
一、起步阶段(1950-1960年代)中国的计算机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对于高科技的需求开始显现。
1956年,中国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算机科学技术被列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
1958年,中国研制出了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名为“103机”,开启了中国计算机的起步阶段。
二、发展阶段(1970-1980年代)进入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计算机发展开始加速。
1977年,中国举办了第一次全国计算机学术交流会,为中国的计算机科技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同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150机”,其性能比“103机”提高了近30倍。
三、飞跃阶段(1990-2000年代)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计算机发展迎来了真正的飞跃。
1995年,中国的超级计算机“曙光一号”问世,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超级计算机。
随后,“曙光二号”、“曙光三号”等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四、创新阶段(2000年代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的计算机发展开始进入创新阶段。
2008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其计算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此后,“天河二号”、“天河三号”等超级计算机相继问世,中国的超级计算机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五、总结回顾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计算机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最初的电子管计算机到现在的超级计算机,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简史计算机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之一,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也有着丰富的故事。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起步,到现如今的领先地位,中国计算机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见证了科技的腾飞与国家实力的崛起。
一、计算机的引进和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从苏联引进计算机技术。
首台计算机于1956年引进,开启了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序幕。
在这一时期,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国防、科研和经济管理等领域,用以解决大量复杂的计算问题。
尽管当时的计算机规模较小,运算速度较慢,但这为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研发与科技攀登上世纪70年代,中国国内形势动荡,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面对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决定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
1970年,中国成功研制出自己的第一台计算机——103型计算机。
此后,中国计算机科学家们在自主研发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相继研制出了104、105、107等多种型号的计算机。
这些计算机在国内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为中国计算机科学家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开放与合作,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计算机行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开始与国际间加强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设备。
中国计算机科学家们通过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学习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了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计算机行业逐渐实现了从“追赶”到“领先”的转变,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
四、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普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在中国社会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从最初的科研和军事领域,到后来的教育、医疗、金融、交通等各个领域,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计算机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计算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一、引言计算机作为现代科技的重要代表之一,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出发,梳理出关键的里程碑事件,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和发展(1950年代-1960年代)中国计算机技术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当时中国政府意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并积极引进了苏联的计算机技术。
1956年,中国首台电子计算机“华山一号”诞生,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开始。
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开始建设自己的计算机产业体系,不断引进和借鉴国外技术,如IBM和DEC等。
三、自主研发与创新(1970年代-1980年代)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中国计算机产业进入了一个自主研发与创新的阶段。
1970年代初,中国推出了第一台由自主研发的计算机“华山二号”,这标志着中国计算机产业从引进阶段向自主研发阶段迈进。
随后,中国计算机科学家们在国产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如华南计算机公司的“华南一号”、中科院计算所的“银河”系列计算机等。
四、计算机应用的拓展(1990年代-200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计算机应用的范围也逐渐扩大。
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中国计算机应用开始涉及到各个领域,如金融、制造业、教育、医疗等。
这些应用的推广,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中国的电子商务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如阿里巴巴、京东等平台的兴起,为中国电子商务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五、互联网时代的崛起(21世纪)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中国计算机产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成为全球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之一,互联网应用不断拓展,如社交媒体、移动支付、在线购物等。
同时,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六、展望未来中国计算机产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一、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
ENIAC PC机耗资 100万美圆 600美圆重量 30吨 10kg占地 150平方米 0.25平方米电子器件 1.9万只电子管 100块集成电路运算速度 5000次/秒 500万次/秒二、计算机发展历史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三、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从1953年开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
计算机的历史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
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
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
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
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简史一、前言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科技产品,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然而,要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我们不得不回顾中国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本文将从中国计算机的起源、发展初期、自主研发、产业化以及当前的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介绍。
二、中国计算机的起源中国计算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当时,中国正处于计算机技术刚刚兴起的时期,受制于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条件的限制,中国计算机的发展相对滞后。
然而,中国的科学家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着自主研发和探索。
三、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初期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自主研发计算机的探索。
197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成为中国计算机发展的重要机构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计算机科学家们主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进行着硬件和软件的研发工作。
1978年,中国成功研制出了第一台自主设计的计算机——“神威一号”。
这一里程碑的突破标志着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
四、中国计算机的自主研发上世纪80年代,中国计算机的自主研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科学院继续推动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成立了中国计算机科学研究院和中国计算机学会等机构。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与国外合作,引进了一批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设备。
这些举措为中国计算机的自主研发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198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开始了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渐成为中国计算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的科学家们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推动了中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五、中国计算机的产业化上世纪90年代,中国计算机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计算机产业的发展。
中国的计算机硬件厂商纷纷崛起,国内市场逐渐被本土品牌所主导。
同时,中国的软件产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软件企业。
六、中国计算机的当前发展现状进入21世纪,中国计算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1960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今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
究所)建立,开始从事西方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
1964年,由国
防科工委主管的“863”计算机项目组正式组建,旨在研制自主计算机。
1970年,国家计算机中心正式建立,成为当时中国计算机研究、开发的
主要机构。
1980年,中国计算机制造业开始繁荣,成熟的中型机和小型机陆续
出炉,多用途机也开始出现。
1984年,科学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开发的“国家号”被认定为第一台国产计算机,该机器具有良好的浮点运算性能,大大提高了计算机在科学计算及运算速度方面的水平。
1990年,随着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进一步更新换代,中国计算机制
造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此时,国营计算机企业的运营成本比以前
降低了许多,大量国产的PC机等计算机也推出市场,促进了中国计算机
产业的发展。
国家实施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推动了中国计算机软
件技术的发展,有助于促进软件产业的繁荣发展。
2000年以来。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每一件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史,一起来了解计算机发展史吧。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之后推出109丙机,该机为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这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记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几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1956-1978年):中国在计算机领域起步较晚,当时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外国的计算机技术。
1956年,中国引进了苏联的Strela计算机,并开始在中国开展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展了一些计算机研究的项目,包括雪峰计划和红星计划等。
1964年,中国自主研制出了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中文代表机”,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的独立发展。
第二阶段(1979-1995年):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得中国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中国开始引进更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包括VAX和IBM等。
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建立自己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产业基地,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建立了一些计算机研究机构和企业。
1988年,中国成功研制了自己的第一台“昆仑”系列计算机。
第三阶段(1996年至今):这一阶段中国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
中国加大了对计算机研究和发展的投入,推动了计算机技术在教育、科研、企业和民生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中国国内的计算机企业也迅速崛起,比如联想、华为、阿里巴巴等,它们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计算机标准的制定和国际计算机竞赛,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目前,中国计算机领域正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发展。
中国政府也将计算机技术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预计未来中国计算机产业会继续蓬勃发展,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及成就一、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国计算机事业起步较晚。
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计算机技术被视为高度机密的军事领域,封锁了计算机信息的传播。
直到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第一个计算机研究机构——电子计算机研究所,才开始了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之路。
二、自主研发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自主研发计算机。
1964年,中科院成立了第一个自主设计制造的计算机——103型计算机,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之后,世界上第四个研制成功计算机的国家。
接着,中国又相继研制出104、107型计算机,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三、引进国外技术尽管中国在自主研发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为了弥补这一差距,中国开始引进国外技术。
上世纪70年代,中国从日本引进了NEAC-2203和NEAC-2204型计算机,这是中国引进的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系统。
此后,中国陆续引进了美国、法国、德国等国的计算机技术,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
四、计算机产业化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向计算机产业化迈进。
1983年,中国推出了首台个人电脑——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台个人计算机(简称“神威计算机”),这是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一台个人电脑,标志着中国个人电脑产业的崛起。
此后,中国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联想、华为、中兴等企业为代表的实力雄厚的计算机制造业体系。
五、网络技术发展90年代,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给中国计算机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中国积极推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并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互联网。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标志着中国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员。
此后,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快速增长,网络技术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
六、人工智能技术突破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中国计算机领域的重要突破。
中国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国家战略进行推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例如,中国的人工智能领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它们在人工智能算法、应用场景、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一、传统计算工具的发展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使用的是传统计算工具,如算盘、筹算、计算尺等。
这些工具虽然功能有限,但为人们进行简单的计算提供了便利。
二、现代计算机的引入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现代计算机技术。
1956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成立,从此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中国自主研发计算机在引进计算机技术的同时,中国也开始了自主研发计算机的尝试。
1964年,中国自主研制成功了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CJ-1。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自主研发计算机能力的国家。
四、计算机教育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教育开始兴起。
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相继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为后来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同时,计算机在科研、工业、军事等领域的应用也逐渐扩大。
五、计算机网络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起,中国开始建设自己的互联网。
1987年,中国的第一个互联网节点在北京正式建立。
此后,互联网在中国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六、计算机产业的崛起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计算机产业开始崛起。
大量的计算机企业相继成立,国内市场迅速扩大。
中国的计算机产品逐渐走向国际市场,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计算机制造和出口国之一。
七、计算机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近年来,中国的计算机技术不断创新,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技术团队。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推进,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八、计算机安全的挑战与应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中国政府和企业加大了对计算机安全的投入,加强了法规和监管,提高了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九、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中国的计算机发展仍然充满着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计算机历史发展历程中国计算机历史发展历程计算机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发明之一,对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也非常的丰富和独特。
下面将分步骤阐述中国计算机历史发展的主要时间节点和主要研究成果。
一、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从万能计算机到电子计算机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计算机发展的起点,当时中国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初级阶段,计算机应用也相当落后。
但由于国家的需要,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积极探索,开始了计算机研究的历程。
这个时期,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了“万能计算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通用计算能力的国家。
6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
1964年,中国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CJ-1成功研制并问世。
CJ-1是采用三极管等二极管组成的逻辑电路,电子计算机的新时代因此开始了。
二、20世纪70年代:启示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计算机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是计算机产业的滋生时期。
中国政府开始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鼓励各地科研单位联手合作。
1970年,中国研制出了第一台16位计算机——“新华”16位计算机。
随后,1972年,科学家们又成功研制出了国内第一台半导体微型计算机——“鲁迅一号”。
三、20世纪80年代:中国计算机业的建立和长足发展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计算机业发展的重要历程。
1980年,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计算机教育,电子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产业正式迈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1983年,首台商用计算机——“济南计算机工作站”在山东济南诞生,标志着我国的计算机产业正式进入市场化运作阶段。
随后,1986年,中国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持下成功自主研制出国产计算机——“银河Ⅰ”。
四、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中国计算机业的跨越式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是中国计算机业跨越式发展的时期。
计算机产业规模逐渐壮大,重要领域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中国的计算机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
在那个时期,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的初期发展。
以下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1.计算机的初期发展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开始引进和使用计算机技术。
当时,这些计算机都是大型机,而且数量非常有限。
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在初期主要依赖进口的计算机,同时开始进行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研发。
2.计算机国产化的努力到了六十年代,中国开始尝试生产自己的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数字计算机诞生,名为“103机”。
随后,1964年,中国自行研制的“104机”问世,成为当时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之一。
这些计算机的国产化,标志着中国计算机产业的重要开端。
3.网络技术的发展到了八十年代,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开始建立自己的互联网。
1989年,中国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系统建立,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
随后,中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发展,覆盖全国的互联网逐渐形成。
4.信息化的发展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的信息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始普及到各个领域,包括政府、企业、教育、医疗等。
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大力推动信息化建设,各种信息化项目纷纷启动。
5.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也开始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
例如,云计算被广泛用于各种云服务,包括云存储、云计算、云安全等。
大数据技术被用于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决策支持。
人工智能技术则被用于自动化处理、智能识别、智能客服等领域。
中国的计算机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中国的科技人员发挥了自主创新的精神,从初期对国外技术的依赖逐渐走向自主研发和创新。
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将继续向前迈进,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计算机发展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历程。
这段时间内,我国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对经济、国防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我国计算机发展的历史,并探讨其中的重要里程碑和成就。
一、计算机技术引进和开创(1950-1970年)在1950年代,我国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亟需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国家的重建和发展。
因此,政府决定引进西方国家的计算机技术。
1956年,我国首台电子计算机“103机”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紧随其后的是“104机”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在计算机领域迅速赶超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0年代,我国开始在自主创新上取得重要突破。
1964年,我国拥有了第一台采用二进制原码和补码运算的电子计算机——“银河-I号”。
这被认为是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意味着我国开始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走上了自主创新的道路。
二、计算机技术的爆发式发展和普及(1970-1990年)进入1970年代,我国计算机技术取得了更大的突破和进步。
1974年,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台终端型电子计算机“银河-II号”,并开始了小型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生产。
这次突破在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计算机技术迈入了新的阶段。
1980年代,全球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我国也积极融入这一浪潮之中。
我国开始引进国外的大型计算机,推动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983年,我国首次研制成功了自己的大型计算机“银河-3号”,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此期间,我国计算机的普及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计算机已经不再是仅仅为科研和大型企业所用的专业设备,而是进入各个领域,特别是教育和科研领域。
大量的计算机培训班和计算机学校纷纷成立,为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计算机技术创新和互联网时代(1990年至今)进入1990年代,我国计算机技术进入了一个充满创新和发展的黄金时代。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简要概括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在1957年筹建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比美国晚了13年,但是经过毛泽东时代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努力,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不是某些人所歪曲的“被拉大了”,而是缩小了。
在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阶段(1958-1964),我国开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4机)的研制。
然后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阶段(1965-1972),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这标志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开始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
到了集成电路与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研制阶段(1973-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大学与北京有线电厂等单位合作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100万次的大型通用计算机,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DJS-130小型计算机,以后又推DJS-140小型机,形成了100系列产品。
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研制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第一台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型计算机诞生,它是长城
0520CH微机,也被誉为“中国第一微机”。
此后,中国计算机事业
走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
需要注意的是,在每个阶段,都涌现出一批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是中国计算机事业得以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
中国计算机近代发展史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在那个时期,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刚刚起步,与国际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计算机技术逐渐发展壮大,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
在第一阶段,中国研制出了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 103机”,并于1958年交付使用。
随后,中国开始进行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并于20世纪60年代初研制成功。
同时,中国还开展了一系列计算机应用的研究工作,如数值计算、数据处理和自动控制等。
在第二阶段,中国开始进行集成电路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1971年,中国研制成功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 DJS-130”,并开始进行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同时,中国的计算机应用也逐渐扩大到更多的领域,如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和商业应用等。
在第三阶段,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计算机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知名的计算机企业。
同时,中国的计算机应用也扩展到了更多的领域,如电子商务、在线教育、智能制造等。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计算机技术逐渐走向了世界的前列。
总的来说,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电子管到集成电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计算机技术逐渐壮大,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
如今,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了世界计算机技术的重要一员,为全球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第一阶段:起步阶段“ 1950年代-1970年代)。
中国自1956年开始研制计算机,第一台计算机“ 103型”诞生于1958年。
这台计算机采用真空管和继电器作为核心元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较慢。
1964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07型”成功问世,标志着中国计算机产业的起步阶段。
在此阶段,中国计算机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主要依赖进口技术。
2.第二阶段:引进消化吸收阶段 1980年代-1990年代)。
编年(1956-2006)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 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
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 计算技术发展道路” 国际会议。
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
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
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
随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
1956年8月25日我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任主任。
这就是我国计算技术研究机构的摇篮。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机诞生。
该机字长32位、每秒运算30次,采用磁鼓内部存储器,容量为1K字。
1958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331型军用数字计算机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研制成功。
1959年9月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
该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该机字长39位,采用磁芯存储器,容量为2K~4K,并配备了磁鼓外部存储器、光电纸带输入机和1/2寸磁带机。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119型大型数字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其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字长44位,内存容量4K字。
在该机上完成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的计算任务。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5 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晶体管大型计算机109乙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字长32位,运算速度每秒10万次,内存容量为双体24K字。
1967年9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109丙机交付用户使用。
该机为用户服役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平均使用效率94%以上,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1972年华北计算所等十几个单位联合研制出容量为7.4兆字节的磁盘机。
这是我国研制的能实际使用的最早的重要外部设备。
1974年8月DJS 130小型多功能计算机分别在北京、天津通过鉴定,我国DJS 100系列机由此诞生。
该机字长16位,内存容量32K字,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软件与美国DG公司的NOV A系列兼容。
该产品在十多家工厂投产,至1989年底共生产了1000台。
1974年10月国家计委批准了由国防科委、中国科学院、四机部联合提出的“关于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748工程)的建议。
工程分为:键盘输入、中央处理及编辑、校正装置、精密型文字发生器和输出照排装置、通用型快速输出印字装置远距离传输设备、编辑及资料管理等软件系统、印刷制版成形等,共7个部分。
748工程为汉字进入信息时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7年4月23日清华大学、四机部六所、安庆无线电厂联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微型机DJS 050。
1978年电子部六所研制出以Intel 8080为CPU,配有工业过程控制I/O部件的DJS-054微型控制机,这是我国第一台板级系列工控机。
1980年6月计算机总局颁发《软件产品实行登记和计价收费的暂行办法》,我国软件产业的行业规范由此诞生。
1980年10月经中宣部、国家科委、四机部批准,中国第一份计算机专业报纸──《计算机世界》报创刊。
由此带起了IT媒体这个新兴产业。
1981年3月《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GBZ 312-80国家标准正式颁发。
这是第一个汉字信息技术标准。
1981年7月由北京大学负责总体设计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样机通过鉴定。
该系统在激光输出精度和软件的某些功能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82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出达到同类产品国际水平的每英寸800/1600位记录密度的磁带机,并由产业部门定型(ZDC207)生产。
1982年8月燕山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和华北终端设备公司研制的ZD-2000汉字智能终端通过鉴定并投产。
1982年10月国务院成立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万里任组长,方毅、吕东、张震寰任副组长。
1983年8月“五笔字型”汉字编码方案通过鉴定。
该输入法后来成为专业录入人员使用最多的输入法。
1983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GF20/11A汉字微机系统通过鉴定,这是我国第一台在操作系统核心部分进行改造的汉字系统,并配置了汉化的关系数据库。
1983年11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千万次大型向量计算机757机,字长64位,内存容量52万字,运算速度1000万次。
1983年12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I,运算速度每秒1亿次。
银河机的研制成功,标志著我国计算机科研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1983年12月电子部六所开发的我国第一台PC机──长城100 DJS-0520微机(与IBM PC 机兼容)通过部级鉴定。
1983年电子部六所开发成功微机汉字软件CCDOS,这是我国第一套与IBM PC-DOS 兼容的汉字磁盘操作系统。
1984年国务院成立电子工业振兴领导小组,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任组长。
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上海参观微电子技术及其应用展时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全国出现微机热。
1985年6月第一台具有字符发生器的汉字显示能力、具备完整中文信息处理能力的国产微机──长城0520CH开发成功。
由此我国微机产业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空前繁荣的时期。
1985年中科院自动化所研制出国内第一套联机手写汉字识别系统,即汉王联机手写汉字识别系统。
1986年3月在邓小平同志关怀下,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即“863”计划启动。
1987年中科院高能所通过低速的X.25专线第一次实现了国际远程联网。
1987年,第一台国产的286微机──长城286正式推出。
1988年,第一台国产386微机──长城386推出,中国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
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了中国第一封E-mail邮件,由此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 的序幕。
1987年11月中国电信在广州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模拟移动电话网,正式开办移动电话业务。
1987年我国破获第一起计算机犯罪大案。
某银行系统管理员利用所掌管的计算机,截留贪污国家应收贷款利息11万余元。
1988年电子工业部六所、清华大学、南方信息公司联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国产以太局域网系统。
1988年9月8日中国软件技术公司推出第一个商品化的英汉全文机器翻译系统──译星1.0版,它装有10万个英语词汇。
1988年计算机病毒开始传入我国。
据《计算机世界》报道,在我国统计系统内部,多台IBM PC及其兼容机的MS-DOS系统通过软盘感染上了“小球病毒”。
1988年电子部六所等单位联合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工作站系列──华胜3000系列。
1988年希望公司发布超级组合式中文平台UCDOS。
此后,该软件一度成为我国DOS 平台市场份额最大的中文操作系统。
1989年5月清华大学电子系推出我国最早的印刷文本识别系统产品──清华OCR试用版,该产品后来成为市场份额最大的多体印刷汉字识别系统。
1989年7月金山公司的WPS软件问世,它填补了我国计算机字处理软件的空白,并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
1989年我国第一个大学校园计算机网在清华大学建成。
该网采用清华大学自主研制的X.25分组交换机和分组拆装机PAD,并开通了Internet电子邮件通信。
1990年,中国首台高智能计算机──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诞生,长城486计算机问世。
1990年北京用友电子财务技术公司的UFO通用财务报表管理系统问世。
这个被专家称誉为“中国第一表”的系统,改变了我国报表数据处理软件主要依靠国外产品的局面。
1991年6月4日我国正式发布实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1991年12月中国邮电工业总工司与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合作开发的HJD-04程控交换机通过国家鉴定。
这是我国自主开发的第一个数字程控交换机机型。
1991年上海长途电信局首次开通电子邮件业务。
1991年,新华社、科技日报、经济日报正式启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1992年,中国最大的汉字字符集──6万电脑汉字字库正式建立。
1992年1月17日中美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签署谅解备忘录,3月17日生效。
我国开始遵照国际公约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保护。
1992年4月27日机电部颁发《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我国正式开始受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
1992年11月19日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的国内第一台通用十亿次并行巨型机银河-II通过国家鉴定。
1992年4月北京新天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率先推出了基于Windows 3.0的外挂式中文平台中文之星1.0版。
中文之星一度成为应用人数最多的Windows微机环境下的中文平台。
1993年7月2日由电子部牵头,在全国组织实施涉及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金桥(国家公用数据信息通信网工程)、金卡(银行信用卡支付系统工程)、金关(国家对外贸易经济信息网工程)等“三金工程”。
1993年5月我国发布ISO/IEC 10646-1国际编码标准。
该编码标准涵盖了各种主要语文的字符,包括繁体及简体的中文字。
该标准使世界各地不同的电脑系统之间能更准确地储存、处理、传递及显示各种语文的电子文档。
1993年10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研制出我国第一套用微处理器构成的全对称多处理机系统──曙光一号。
1994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
1994年4月20日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完成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IP 连接,从此,中国正式被国际上承认是接入Internet的国家。
1994年5月15日在法国的许榕生与在美国的樊岗和在北京的安德海通过Internet共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网站。
1994年7月19日电子部、铁道部、电力部共同组建成立了中国联合通信公司,首次将竞争机制引入我国电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