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20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2017级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隶属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和自动化专业,是一个能源、环境与自动控制三大学科交叉的复杂系统工程。其前身是“热能与动力工程”,包括“电厂热能”、“锅炉”等专业学科。2001年教育部能源与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认为专业名称太抽象,不能反映专业内容,建议更改专业名称。2002年,浙江大学率先向学校提出将专业名称更改为“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一方面能源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另一方面,环境和系统工程都反映出专业要求的环境保护和自动化理论和知识。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于2013年批准设立,于2014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15年被辽宁省教育厅确定为应用技术转型示范专业。专业带头人李润东教授在十几年的教育和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出基于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的寓教于研人才培养模式和“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理念,相关教育教学思想与理念实践获得辽宁省教改项目支持,并获得2012年度辽宁省教学成果奖。
二、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培养目标定位:具有爱国敬业精神,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强,具备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宽厚专业理论基础,具有能源动力与环境保护知识与实践能力,能胜任火力发电厂、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核电厂等能源利用领域及燃料利用过程污染物控制岗位,可从事能源动力设备及环保设施的运行、调试、工程设计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要求
(一)基本要求
1.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
2. 初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了解我国基本国情,能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3. 具有严谨治学、艰苦奋斗、求新务实的精神和热爱劳动、遵纪守法、自律谦让、团结合作的品质,有较好的文化、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4. 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二)业务规格要求
本专业以培养火力发电厂运行工程师为主要目标,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知识:包括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基础知识,掌握专业领域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普通化学、工程力学、工程制图、燃烧学、热工基础、能源利用与节能、集控运行等,掌握火力发电厂锅炉、汽轮机运行基本原理和方式,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力: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能够设计针对复杂火力发电运行过程的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运行工况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因素。
4. 研究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 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9. 项目管理能力: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0.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五、专业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1.热工基础;2.热力系统工程;3.锅炉原理;4.汽轮机原理;5.电工及工业电子学;6.燃烧学;7.流体力学;8.流体机械;9.控制工程基础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 单列实验课程:共36学时,包括物理实验36学时。
2. 工程训练:共2周,目的使学生初步获得机械加工的感性认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3. 课程设计:共12周,包括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锅炉原理课程设计﹑汽轮机原理课程设计、热力系统工程课程设计、热交换器计算设计等。
4. 综合实验周:共6周,包括:热工实验、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综合训练。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包括火力发电厂模型认知、火力发电厂模拟、温度场模拟、导热系数测定等。
5. 专业认识实习:共2周,通过本项实习使学生建立对专业工作岗位群的感性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6. 专业生产实习:共2周,通过到相关单位接触实际,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科研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了解和掌握相关单位的实际生产和科研工作过程。
7. 科技文献检索与英文写作:共2周,通过专题报告与英文写作实践提升文献检索、翻译与英文科技论文写作。
8. 毕业设计:共18周,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主要教学环节。
七、学制、学位及毕业学分要求
学制: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制3-7年
学位:工学学位
表1 课时/学分分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