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国外儿童绘画发展理论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00.50 KB
- 文档页数:8
现当代国外儿童绘画发展理论研究
刘艳摘要:儿童的绘画发展作为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历来受到重视。从20 世纪罗恩费尔德和加德纳为代表的关注自然发展的阶段理论,到当代金德勒、威尔森等人关注社会文化因素的理论,儿童绘画发展研究不断得到更新,这无不与时代的变更息息相关。本文围绕这两大趋向的理论进行阐述并归纳总结,借此对如何开展当代的美术教育进行了思考。
前言:
儿童绘画的研究一直是美术教育课程规划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儿童绘画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儿童绘画的起源开始于19世纪,由于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关注于遗传、心理认知的发展,心理学由此出现。自十九世纪80年代Hall发表了第一篇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儿童绘画的研究报告开始,就有不少的学者试图通过儿童绘画来揭开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变化过程。有学者通过研究儿童儿童的绘画内容来分析儿童的人格特征,另一些学者将绘画作为测量工具,诸如Goodenough的“古式画人测验(Draw-a-Man Test)”来分析儿童的智力成熟度;Buck等学者发展出“屋—树—人投射技术”来测验儿童的认知、人格的发展。研究儿童绘画从心理学起步,作为发现人类心智的有效途径,不断得到了发展,继而在美术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关注。美术教育学者将绘画表现作为实施有效教学手段的重要研究对象,力图寻找出儿童绘画发展的各阶段历程。在这一方面,美国学者罗恩费尔德、加德纳等人的绘画发展阶段划分对美术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力图从儿童绘画中发现不同时期儿童绘画发展的特点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探索儿童内在的自我心智发展过程,尤其是罗恩费尔德,根据每个时期的不同绘画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绘画教学方法,来帮助儿童通过绘画来更好的全面发展,促进他们的认知能力的成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全球化促发了人们的相互交流越来越紧密,人们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来了解世界,社会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儿童也日益受到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影响。而美术教育也开始关注起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不少学者试图从儿童绘画中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因素来进行论证,揭示儿童认知发展不仅呈现自我发展的一面,而且社会化文因素也对儿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归纳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两个取向:一为关注个体自我发展的研究,二为关注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对于美术教学来讲,既要对过去的绘画发展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又要在当代绘画表现研究新的取向上不断探索,进而针对当今的美术教育发展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关注儿童内在自然发展阶段的研究
这类研究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有罗恩菲尔德(V. Lowenfeld)、加德纳(H. Gardner)。(一)心理学的理论背景——皮亚杰的的精神发展学说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以儿童的思考与精神的构造为前提,提出了精神发展学说。皮亚杰将
0~7岁的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 (2~7岁);具体运思期(7~11);形式运思期(11~15)。皮亚杰的这一理论为后来罗恩费尔德等学者的绘画发展阶段论奠定了心理学基础。
(二) 关注儿童内在自然发展的代表学说
1、 罗恩菲尔德(V. Lowenfeld )的绘画发展阶段理论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宾州大学艺术教育系教授,是进步美术教育运动的核心和领导人。
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的美术是儿童心智成长的一种反映,当他们的智力、认知有所改变时,儿童美术随之改变。因此,他将儿童的美术创造与智力和为一体做观察研究,总结了一套相当系统的描述儿童各个时期的绘画发展历程。他将儿童美术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涂鸦期(2岁至4岁)——自我表现的阶段;
❖图式化前期(4岁至7岁)——首次表现尝试;
❖图式化时期(7岁至9岁)——形体概念的形式;
❖党群阶段(9岁至11岁)——写实的开始;
❖推理期(11岁至13岁)——拟写实阶段;
❖青春危机期(13岁以后)——决定时期。
(1)准备阶段(0~2岁)
美术始于感觉与环境的首次接触和儿童对这些感觉经验做出的反应。触摸、感受、看、听、嗅是美术活动的基本背景。
(2)涂鸦阶段(2~4岁)
此时期的涂鸦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未分化涂鸦、经线涂鸦、圆形涂鸦、命名涂鸦。列表如下:
(3)前图式阶段(4~7
岁)
以自我为中心观察现实生活,画面形象呈几何形组合,透明或X 光画表现所知的存在,为
表示自己的感觉,常夸张重要,忽略次要。
[1]
(4)图式阶段(7~9岁)
此时期的儿童用几何线条的图式来表示视觉对象,并重复出现,但有时会因特别经验而改
(5)写实萌芽阶段(9~11岁)
此时期的绘画表现开始脱离了几何线条的程式化图式,转向自然描绘,出现了透视,能表现重叠形式。线条更具现实性。
(6)拟写实阶段(11~13岁)
儿童的绘画从自发的艺术活动过渡到理性活动,注意比例、明暗、透视等,试图精确地表现事物,自我批评能力增强。
(7)决定期(13岁以后)
这时期的儿童以理性的思维进行创作,开始熟练地运用美术语言,精确地表现事物,写实风格日趋熟练。
罗恩菲尔德在每个时期的分析中都描述了儿童的绘画的发展状况,并从智慧成长、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创造性成长这七个方面评量儿童绘画发展的特征。他的这一阶段的划分具有划时代的影响,通过建立完整的绘画发展阶段的理论系统,帮助教育者重新认识儿童绘画与其心智发展的紧密联系。
受奥地利美术教育家西泽克的创造性美术教育观念的影响,罗恩菲尔德认为人天生即具有创造及自发的学习能力。每个儿童都有发展创造力的潜能。此外,儿童发展本质上是整体性的,绘画中的形式与内容会受到儿童自身的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儿童的创造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美术教育要重视创作过程而非完成品。
在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时,他明确指出“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他认为儿童的创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教师或家长不应当压抑儿童的艺术创造力,尤其不应该允许儿童临摹或使用着色画本,让儿童接触生活,自我体验。发挥创造力的最好办法是,让儿童透过他的所有感官去发掘生活的素质,经由触觉、视觉和听觉现象的直接体验,儿童的想象力知觉能力便得以发展。由此可见,在当时西方国家重视技能培养忽视儿童的创造性表现的美术教育现状下,他的教育观念突破了旧式的思想扼制,使整个美术教育界对于儿童该如何学习美术进行了重新思考。然而,由于他对儿童的创造性极其重视,因此不允许教师或家长进行指导或干涉其美术学习,就导致其教学理念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分放任儿童的自由创造,排斥技能的学习,容易使儿童获得绘画愉悦的同时,却无法更深入进行美术学习,并掌握应有的美术技能。
2、加德纳的“U线型”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现担任Project Zero研究所执行主席。作为一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将儿童的绘画发展用其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进行了整个系统介绍,通过结合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从符号系统、知觉、感受等多项艺术能力的发展角度去揭示一般发展阶段的某些重要特征。
加德纳认为,儿童绘画发展顺序是不变的,干涉会加速或减缓发展的过程,并认为文化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不同年纪的儿童的绘画表现。根据其研究显示,年幼儿童受文化的影响并不显著,五岁以后文化对其绘画的影响渐为明显,七到十二岁之间是受文化影响的最高阶段。
加德纳通过分析大量儿童绘画作品,将儿童绘画发展作如下几个阶段的划分[2]:(1)涂鸦阶段(0~4岁)
此时期的儿童运用肢体动作进行绘画,稍大一点能识别出非视觉符号相对应的色彩或线条。
(2)图式阶段(4~8岁)
到了这一阶段,儿童逐渐精通自己文化的象征符号,联系社会文化,脱离自我为中心,开始趋向写实的表现,但会因为无法达到理想目标而产生压力。这个时段是发展的重要关键期。如果给与适当指导,就能更前进一步。反之则会因为压力而放弃。
(3)写实阶段(9岁以后)
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坚持下去的人技巧更加熟练,从而达到另一个艺术顶峰。
U型的表现(U-shaped curve Strau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