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新)
- 格式:docx
- 大小:17.15 KB
- 文档页数:6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1.为确立课题做好准备
由于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所以,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一旦停止学习,势必会落后。鉴于我们身处这样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教育管理部门大力宣传终身学习理念,大力提倡建设学习型社会。学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应该责无旁贷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型人才。然而,要培养这种学习型人才,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一方面要使自己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积极学习处于时代前沿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务必提高学习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能。面对更新迅速的知识和飞速发展的教育技术,教师如果仍然将学习方式局限于个人学习,其专业发展速度势必跟不上社会发展速度。这时,学会通过与他人共同学习、共享经验、取长补短来提高学习效果就显得格外重要。
历经多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教师至关重要,改革最终发生在教室中”。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日常的课程与教学活动正成为课改的重点,于是如何通过日常教研改进教师职业行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正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与此同时,如何提高全体教师教研能力的课题日益突兀,共同体建设的策略研究成为我们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2.明确课题方向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研组织没有共同的愿景如果提问某一个教研组织的成员,你们
组织的共同的愿景(指共同意愿的景象)是什么?可能十有八九答不
出,或者根本没有思考过。
学校的教研组织是整个学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教研组、备课组集体研究制度也是存在的。要求教研组、备课组积极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究活动,搭建起同伴互助的平台。确定研究主题,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究、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研讨、教研沙龙、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等形式,加强教师间的教学切磋,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汲取营养,共同分享教学经验与成果,彼此支持,共同发展。这都在日常的教研组织中发挥一些作用,但这些作用是在教育行政管理下完成的,说白了就是由领导布置教师完成或应付的过程,而不是共同愿景下的行动。这对于一个团队共同的愿景建设还是很不够。
(2)个人超越与组织学习的问题
现实中个人和教研组织会有不同矛盾,有时会很尖锐。我们一方面承认有的教师学习能力强,业务上精益求精。虽然个人学习并不保证整个组织也在学习,但是没有个人学习,组织学习无从开始。但是我们想进一步提出的是,如果我们的教研织组能够共同学习,对于教师的整体提高才是至关重
要的。
3.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随着我国社会逐渐进入信息化社会,其所带来的新思潮和新实践对于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知识、学习和社会关系都产生了全新的视角与启示。在教育领域也给我们带来了如何重新认识学校与教师,重新认识教师的知识、教育和学习的新要求,如何提高整个教研组织的学习能力是当务之急。
本课题的提出,旨在找出当前形势下,教研组织的一种新途径。其意义在于把科研作为一个载体,实行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教研策略,走出原来教研行政化的老套路,给教研组织注入新的活力,纠正教育行政化引起的价值观错位。某种程度上改垂直管理为扁平化管理,还原教研组本来面目,把已行政化的教研组这个工作群体还原为业务性组织,即形成或某种程度形成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将更有助于个人自我超越和组织学习,使集体智商大于每个人的智商,为学校教育质量提高提供强劲的动力。
二、课题实施阶段:学习、构建、实践创新
1.确立研究理论对本课题的研究,很有必要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作了较为系统地梳理和综述。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开创者,他把学校视为“学习共同体” ,。将个人的参与作为其健康成长的根本途径。个人参与某种共同活动到什么程度,社会环境(由社会任何一个成员在活动中和他结合在一起的所有伙伴的全部活动所组成)就有
多少真正的教育效果。([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版,第28 页)而基于“共同体”原理的改革,把学校构想为社区文化与教育的中心,作为儿童相互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们作为专家来共同培育的共同体、社区人士相互交流异质文化的共同体,推进学校的重建。([日]佐藤学著《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年11 月第1 版)杜威认为学校是由三根支柱—“民主主
义” 、“传承教养”和“共同体”组成的。这成为学校赖以存在的基础,为学校的发展作了最准确的定位。学校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成为适应将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其次是传承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学生成为历史发展中的人而非割裂传统的孤立存在,充分保证学生的这种独立性和丰富性。当我们展望21 世纪是“共生的社会”之际,确实必须有基于新的价值观支撑的社会与学校的构想力。这种价值观就是:“责任”先于“权利” 、“共存”先于“竞争”、“享受”先于“所有”、“团结”先于“自由”、“异质”先于“划一”、“尊严”先于“救赎”。总之,杜威重新界定学校的概念:各种各样的人通过“沟通”形成共享的文化,形成民主主义之基础—“共同体”的场所,就是学校。他的“作为沟通的学习” (基于反省性思维的合作探究)是各种各样的人以“学习共同体”为基础,构成文化的公共圈,实现以“共生”为原理的“民主主义”社会的实践。
2.推进研究进程
a.着力要解决的问题教研组织的个人的自我超越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要明白,虽然个人学习并不保证整个组织也在学习,但是没有个人学习,组织学习无从开始。每个教师有自己的意愿、心智和思考方式。如果教师本身未被充分激励去挑战成长目标,当然不会成就教研组织的成长、提升。在我们课题看来,个人的超越,首先是不断厘清到底什么对我们最重要。其次是不断学习如何更清楚地看清目前的真实情况。比如,教师部分工作是研究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以促使学生和谐发展。
教研组织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所有成员就学校的愿景达成共识,并形成行为。综观我国优秀学校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大多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有以一贯之的优良传统,而这些优良传统被作为学校赖以生存的根。
共同愿景,是指共同愿望的景象,简单的说法是“我们想要创造什么?”正如个人愿景是人们心中或脑海中所特有的意象或景象,共同愿景也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特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合起来。共同愿景能唤起人们的希望,特别是内生的共同愿景,令人欢欣鼓舞,它使组织跳出庸俗,产生火花。共同愿景会改变成员与组织的关系,工作会变成一种自觉的追求,而不再是领导的要求,教师会说:这是我们的追求。共同愿景能自然而然地激发出勇气,这勇气会大到令自己都吃惊的程度,去做任何为实现愿景所必须做的事。
b.本子课题的研究具体安排与研究的过程
1.在课题起始阶段,组织学校各教研组长各备课组长学习相关理论,形成子课题群。课题负责人提出课题背景、来源、设想,经多次讨论形成了初步方案。这一阶段,我们通过分析、讨论,认识到:教研组是学校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的教师基层组织。教研组的有效运作,直接影响着学校教研、综合效能的发挥。教研组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本身就是专业发展的历程。但我们目前教研组还是一个工作群体,而不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工作群体的组成,目前情况下主要还是领导给安排的,大家凑合在一起,缺少把我们维系成整体的共同愿景。但一个工作群体完全可以凭各成员自身努力转变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我们参考相关理论书籍,达成了教研共同体与工作群体的四大区别,或衡量一个工作群体是不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有四个要素。
1.1 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景基本趋向一致(即教研组的愿景与个人愿景基本价值趋向一致)。一个共同体首要的是人,而非物,不应受制于外在的行政指令,而应源自共同体各成员的主动与自愿。当然,共同体不是单个成员的行动,它至少是两个及以上成员在认可彼此的社会身份基础上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