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学案(共133页)
- 格式:doc
- 大小:4.01 MB
- 文档页数:132
[学习目标]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角度的计算.[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一)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出示目标(一)过渡语: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呢?请看投影 :(二)屏幕显示学习目标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角度的计算.三、自学指导(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按照指导认真自学.](二)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P2-3练习前的内容.)○1回答“探究”中的问题并填空白; ②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思考对顶角为什么相等.;○3注意例题的解题步骤和格式.; 如有疑问,可以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检测题四、先学(一)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二)检测1.过渡语:同学们,看完的请举手?懂了的请举手?好,下面就比一比,看谁能正确运用2.检测题:如图所示,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1)图中有几对对顶角?分别是哪些? (2)∠AOD 邻补角是 .(3)如果∠AOD=35°,则∠BOD 、∠BOC 、∠AOC 分别等于多少度? 分别让3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做.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进行二次备课)五、后教(一)更正:请同学仔细看一看这3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名更正)D B C AO(二)讨论:评(1):对顶角找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对顶角满足的两个条件:○1有一个公共顶点.○2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师板书). 评(2):邻补角找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邻补角满足的两个条件:○1有公共边○2一个角的一边是另一角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教师板书).【注意 ∠AOD 邻补角有两个,不要漏。
】评(3):∠BOD 求得对吗?引导学生说出:邻补角互补. ∠BOC 、∠AOC 求得对吗?引导学生说出:对顶角相等.再问对顶角为什么相等.引导学生说出:同角的补角相等.教师拓展引申: (1)∠1的对顶角是----------(2)∠1的邻补角是----------(三)归纳:1分钟识记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六、课堂作业 (一)讲述: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好,要注意解题格式,书写工整.(二)出示作业题:必做题:P8 2选做题:P9 7思考题:P9 8(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七、教学反思学习目标:1.理解垂直、垂线的概念并会表示两条直线垂直.2.理解垂线的性质,会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一)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垂线(师板书),我们要达到两个目标,请看自学指导。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第一章:整式的乘除1.1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1.2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1.3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1.4 乘法公式第二章:平面几何2.1 线段、射线和直线2.2 角2.3 相交线与平行线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法则,能够熟练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2. 能够正确识别并运用平面几何中的基本概念,如线段、射线、直线、角、相交线和平行线等。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整式的乘除法则,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
难点: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计算,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
2. 学具:直尺、量角器、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房屋建筑中的直线、角等,引出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
2. 例题讲解(1)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计算方法。
(2)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计算方法。
(3)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计算方法。
(4)乘法公式的应用。
(5)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整式的乘除计算题。
(2)让学生绘制图形,识别相交线和平行线。
5. 知识巩固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乘除法则2. 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3. 乘法公式4. 交叉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整式的乘除计算。
(2)绘图题:绘制具有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图形。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依据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2)绘图题答案:依据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通过课后阅读、网络资源等途径,深入了解整式的乘除法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平面几何在生活中的运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3. 作业设计及其答案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第1课时:5.1.1 相交线 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5分钟)各小组对七年级上学过的直线、射线、线段、角做总结.每人写一个总结小报告,并编写两道与它们相关的题目,在小组交流,并推出小组最好的两道题在班级汇报.二、自主探索(15分钟)探索一:完成课本P2页的探究,填在课本上.你能归纳出“邻补角”的定义吗? . “对顶角”的定义呢? .自学检测一:1.如图1所示,直线AB 和CD 相交于点O ,OE 是一条射线. (1)写出∠AOC 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 (2)写出∠COE 的邻补角: __; (3)写出∠BOC 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4)写出∠BOD 的对顶角:____ _.2.如图所示,∠1与∠2是对顶角的是( )探索二:任意画一对对顶角,量一量,算一算,它们相等吗?如果相等,请说明理由. 请归纳“对顶角的性质”: . 自学检测二:1.如图,直线a ,b 相交,∠1=40°,则∠2=_______∠3=_______∠4=_______2.如图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若∠AOE=30°,那么∠BOE=_______,∠BOF=_______3.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三、当堂反馈(25分钟) 预备题: 如图,已知直线a 、b 相交。
∠1=40°,求∠2、∠3、∠4的度数 解:∠3=∠1=40°( )。
∠2=180°-∠1=180°-40°=140°( )。
5.1相交线七年级下册主备课:授课教师总第1课时教材章节:第五章课题名称: 5.1.1相交线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知识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具:电脑、投影仪、课件资源、投影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延长线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有一条公共边与OA,AODAOC∠∠;BODAOC∠∠与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教师提问:如果改变AOC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 三.初步应用 练习:下列说法对不对(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教师提问:1.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概念?2.通过这节课你都认识了哪些角?它们都怎样定义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做总结.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 相交,401=∠,求4,3,2∠∠∠的度数。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运算规则,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3. 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性质和应用,能够用坐标系解决相关问题。
4. 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不等式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理解多边形的性质,能够计算多边形的面积和周长。
6. 掌握旋转的性质和规则,能够解决旋转相关的几何问题。
7. 理解圆的性质和圆的相关计算,能够解决圆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实数的运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多边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圆的性质。
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实数的运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旋转的几何问题、圆的相关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尺子、圆规、三角板、教学PPT。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圆规、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练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4. 实数教学:通过数轴上的点,引入实数的概念,讲解实数的运算规则,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5. 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讲解坐标系的性质,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6.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方程组的概念,讲解解法,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7.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学:讲解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8. 多边形教学:讲解多边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9. 旋转教学:通过实例,讲解旋转的性质,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10. 圆教学:讲解圆的性质和计算方法,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性质、例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第一章:有理数1.1 有理数的概念与分类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定义,掌握有理数的分类,并能运用有理数的分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定义,有理数的分类(整数、分数、正数、负数、正有理数、负有理数、零)。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入有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理数的分类,并进行练习。
1.2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讲解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第二章:几何图形2.1 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并能识别和描述它们的特征。
教学内容:线段、射线、直线的定义,角的定义,常见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和图形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和归纳。
2.2 图形的性质与变换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图形的性质和变换,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内容:图形的性质(长度、角度、对称性等),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讲解图形的性质和变换,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培养空间想象力。
三、第三章:代数式3.1 代数式的概念与运算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代数式的定义,掌握代数式的运算规则,并能运用代数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代数式的定义,代数式的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讲解代数式的概念和运算规则,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2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并能运用解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讲解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第四章:统计与概率4.1 统计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掌握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5.2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5.3 两条直线的交点第六章:概率初步6.1 随机事件与概率6.2 概率的计算6.3 事件的独立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概率的计算。
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事件的独立性和概率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量角器、三角板。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教室内的物品,如桌子、椅子等,展示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线段之间的关系。
2. 例题讲解(1)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等。
(2)讲解概率的计算方法,如树状图、列表法等。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相交线和平行线,并标出相关角度。
(2)给出实际情境,让学生计算事件的概率。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内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概率的计算事件的独立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袋中有3个红球、2个蓝球,B袋中有2个红球、3个蓝球。
从A袋中随机取一个球,再从B袋中随机取一个球,求取出的两个球颜色相同的概率。
2. 答案(1)错误,两条直线平行时,它们的同位角相等。
(2)概率为:3/10。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部分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概率问题,如彩票中奖的概率、天气情况预测的概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平行线判定与性质2. 概率的计算方法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难度和答案解析一、平行线判定与性质(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2:平行线第六章:平面几何初步6.1:三角形的特性6.2:全等三角形6.3:勾股定理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7.1:不等式7.2:不等式组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2.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勾股定理的应用。
3. 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不等式组的解法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尺、量角器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平行线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特性。
2. 例题讲解讲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结合实际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通过图形实例,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以实际问题为例,讲解勾股定理的应用。
以实际情景为背景,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答他们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特性、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板书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字体工整。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5.1、5.2节练习题: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与应用。
6.1、6.2、6.3节练习题:三角形的特性、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的应用。
7.1、7.2节练习题: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不等式组的解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与数学相关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详细内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相交线的性质与判定,以及平面几何图形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
2. 第六章:实数详细内容:有理数的复习与拓展,无理数的概念与性质,实数的分类与运算。
3.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详细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与性质,坐标与图形的关系,以及坐标变换。
4.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详细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方程组的性质与应用,以及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相交线的性质与判定方法;(2)掌握实数的概念与运算,了解无理数的特点;(3)熟练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实际问题;(4)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几何直观与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2)实数的概念与运算;(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 教学重点:(1)几何图形的平行与垂直关系;(2)无理数的理解与运用;(3)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4)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画板,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直尺,圆规,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铁路轨道、建筑物的线条等,引出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2)实数的概念与运算;(3)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3. 例题讲解:(1)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例题;(2)实数的运算例题;(3)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例题;(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例题。
4. 随堂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2)计算下列实数的运算;(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并连线;(4)求解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七年级下册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5.1.1 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对顶角相等)、5.1.2 垂线:垂直、垂线、垂足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垂线段最短。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要会区分:顾名思义去理解)5.2 平行线及其判定5.2.1 平行线(平行)基本事实: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2.2 平行线的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5.3 平行线的性质5.3.1 性质(因为平行,所以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5.3.2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
定理: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
证明:推理的过程。
5.4 平移: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第六章实数6.1 平方根(算术平方根、被开方数、平方根或二次方根、开平方)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 ;负数没有平方根。
6.2 立方根(立方根或三次方根、开立方、根指数)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 。
6.3 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数a的相反数是- a 。
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7.1 平面直角坐标系7.1.1 有序数对(a,b)。
7.1.2 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上,由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
X轴即横轴,y轴即纵轴,交点为原点,正方向分别为向右和向上。
有序数对即坐标。
象限:分为第一、二、三、四象限。
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 数据的收集6.2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第七章:平面几何图形7.1 线段、射线和直线7.2 角的概念及分类7.3 三角形7.4 四边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提高其空间想象能力。
3. 通过几何图形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与表示;角的计算及四边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熟练运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尺子、圆规等。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三角板、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与整理的重要性。
例题讲解:讲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自主探究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角的计算方法和四边形的性质。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几何图形及其性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板书设计左侧:列出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知识点。
右侧:展示例题及解题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数据收集与整理:调查本班学生的身高、体重,绘制统计图表。
2. 答案:数据收集与整理:根据调查结果,绘制合适的统计图表。
几何图形: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提高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6.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反馈7. 知识拓展的深度与广度8.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清晰度9.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尽性10.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教学内容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详细内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相交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应用。
2. 第六章:三角形详细内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
3. 第七章:实数详细内容:有理数的平方根,无理数,实数的性质,实数的运算。
4. 第八章:二次根式详细内容:二次根式的定义,二次根式的性质,二次根式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判定与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 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运算,能够正确计算二次根式。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
(2)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实数的概念及二次根式的运算。
2. 教学重点:(1)平行线、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2)实数的概念、性质与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三角形等数学概念。
2. 例题讲解:(1)讲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2)讲解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讲解实数及二次根式的运算。
3. 随堂练习:(1)练习平行线、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2)练习实数及二次根式的运算。
4. 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数学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知识点框架图。
2. 例题解答过程。
3. 关键性质与定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已知三角形ABC中,AB=AC,∠B=∠C,求证:三角形ABC 是等腰三角形。
(3)计算:(√3+√2)²。
2. 答案:(1)错误。
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可能平行,也可能重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在日常的七年级数学教学中,老师课前的数学教案是必备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5.2.2平行线的判定(一)教学目标:经历探索两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理解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重点: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难点:理解“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平行的判定。
二、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前我们学过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如图(课本P13图5.2-5)在三角板移动的过程中,什么没有变? 三角板经过点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没有变。
简化图5.2-5,得图3.CADB图3∠1与∠2是三角板经过点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移动前后的位置,显然∠1与∠2是同位角并且它们相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符号语言:∵∠1=∠2∴AB∥CD.如图(课本P145.2-7),你能说出木工用图中这种叫做角尺的工具画平行线的道理吗?用角尺画平行线,实际上是画出了两个直角,根据“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可知这样画出的就是平行线。
如图,(1)如果∠2=∠3,能得出a∥b吗?(2)如果∠2+∠4=1800,能得出a∥b吗?b 1 4 2 (1)∵∠2=∠3(已知)∠3=∠1(对顶角相等) ∴∠1=∠2(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你能用文字语言概括上面的结论吗?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符号语言:∵∠2=∠3∴a∥b.(2)∵∠4+∠2=180°,∠4+∠1=180°(已知)∴∠2=∠1(同角的补角相等)∴a∥b.(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你能用文字语言概括上面的结论吗?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符号语言:∵∠4+∠2=180°∴a∥b.四、课堂练习1、课本P15练习1,补充(3)由∠A+∠ABC=1800可以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依据是什么?2、课本P162题。
2018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目录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课题:5.1.1 相交线1课题:5.1.2 垂线2课题: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5课题:5.2.1 平行线7课题:5.2.2 平行线的判定9课题:5.3.1 平行线的性质11课题: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习题课13课题:5.3.2命题、定理15课题:5.4平移17课题: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复习19第六章实数22课题:6.1平方根(第1课时)22课题:6.1平方根(第2课时)24课题:6.1平方根(第3课时)26课题:6.2立方根(第1课时)27课题:6.2立方根(第2课时)30课题:6.3 实数(第1课时)32课题:6.3 实数(第2课时)34课题:实数复习(一)36课题:实数复习(二)38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40课题:7.1.1 有序数对40课题:7.1.2 平面直角坐标系42课题:7.1平面直角坐标系习题课44课题:7.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46课题:7.2.2用坐标表示平移48课题:平面直角坐标系全章复习50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52课题:8.1 二元一次方程组52课题:8.2.1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代入法)55课题:8.2.2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代入法2)57课题:8.2.3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加减法1)58课题:8.2.4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加减法2)60课题:8.3.1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61课题:8.3.2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2)63课题:8.3.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3)64课题:8.4.1三元一次方程组66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68课题:9.1.1不等式及其解集68课题:9.1.2不等式的性质70课题: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72课题: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74课题: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75章末复习77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82课题:10.1 统计调查(第1课时)82课题:10.1 统计调查(第2课时)83课题:10.2 直方图(第1课时)84课题:10.2 直方图(第2课时)86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课题:5.1.1 相交线【学习目标】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各小组对七年级上学过的直线、射线、线段、角做总结.每人写一个总结小报告,并编写两道与它们相关的题目,在小组交流,并推出小组最好的两道题在班级汇报.二、探索思考探索一:完成课本P 2页的探究,填在课本上.你能归纳出“邻补角”的定义吗? . “对顶角”的定义呢? . 练习一:1.如图1所示,直线AB 和CD 相交于点O ,OE 是一条射线. (1)写出∠AOC 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 (2)写出∠COE 的邻补角:__;(3)写出∠BOC 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 (4)写出∠BOD 的对顶角:_____.2.如图所示,∠1与∠2是对顶角的是( )探索二:任意画一对对顶角,量一量,算一算,它们相等吗?如果相等,请说明理由. 请归纳“对顶角的性质”: . 练习二:图11.如图,直线a ,b 相交,∠1=40°,则∠2=_______∠3=_______∠4=_______2.如图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若∠AOE=30°,那么∠BOE=_______,∠BOF=_______3.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三、当堂反馈1.如图所示,∠1和∠2是对顶角的图形有( ) 12121221A.1个B.2个C.3个D.4个2.如图(1),三条直线AB,CD,EF 相交于一点O, ∠AOD 的对顶角是_____,∠AOC 的邻补角是_______,若∠AOC=50°,则∠BOD=______,∠COB=_______,∠AOE+∠DOB+∠COF=_____。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1相交线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2.对顶角的性质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l=∠3(同角的补角相等).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1=∠3(等量代换).学生活动:例题比较简单,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一个学生板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