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第五章《儒林外史》
- 格式:ppt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43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清代文学-《儒林外史》试述《儒林外史》两组对立人物及其意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写出了与魏晋风度相似和对立的两组人物:1.一类以牺牲自我与个性为代表追求功名富贵的利禄之徒。
作者以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如范进中举后变疯,写出了士子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
作者对这一类人物的描写,是为了抨击和彻底否定封建科举制度。
2.另一类是保持独立人格,讲究文行出处的潇洒人士。
《儒林外史》中与魏晋风度相似的文人以王冕为代表。
如传记载王母要回老家,王冕载母于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吴氏将这一行孝之举改为一幅舒张王冕个性与叛逆精神的图画。
这里可见到卓尔不群的屈子形象,更可见到魏晋士人宽衣大袖的潇洒风采。
这一类人物表现了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
试述《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的贡献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的运用是对中国小说发展的一大杰出贡献。
一.从先秦开始,中国古代文学中主要局限于封建皇权的政治讽喻;白话小说《西游记》的讽刺多以调侃出之;明末清初的部分世情小说,如《金瓶梅》和《醒世因缘传》讽刺只是其中附带使用的手法;《西游补》等神魔小说中的讽刺已经上升为主导风格,但主要是嬉笑怒骂,是喜剧的讽刺。
《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
以范进为例,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八股制艺如何摧残了士人的心灵,造成他们人格的堕落,作者给可笑注入了辛酸,给滑稽注入了哀愁和痛苦。
二.在以喜写悲这个主导倾向的规定下,作者将其讽刺艺术的天才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地,主要手法有:1.以对比手法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矛盾,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
2.以白描手法精心刻画人物行动。
如严监生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
3.借用人物自己言行之间的矛盾,如严监贡正在表白自己从不占别人便宜,突然小厮进来,报告早上关起别人的猪人家找上门来等等。
儒林外史的每章梗概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长篇小说,通过描写清朝儒林内外的种种灰暗与荣光,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病。
全书共分为二十回,以下是每章的梗概:第一回:梦断儒林社子正学士痛失场中文甲等,遭人讽刺离愤而去。
闲时结交了戴文简、杨文科、冯梅山等几位朋友。
第二回:班固自传方申极力追求功名,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
和戴文简交好认识了蓝花陆。
第三回:太尉亲信宋福保为小官,父亲宋伯仁追求俸禄,与洪亮卿交好。
太尉介绍了一个士人,但士人以国事为重,不与居官骄奢之辈来往。
第四回:祸中有福张藻为人耿直正直,屡遭冤屈,不肯徇私。
因为触怒了社子正学士,被贬去地方任职。
第五回:曾子夹消宋福保有人血气,父亲去世后心情激愤。
被张藻劝阻后决志追求功名。
在饭馆中与徐奎来往。
第六回:扬州试院宋福保考取了举人之级,钟监察在考试时一度误会宋福保作弊,后宋福保帮助钟监察重获失散的女儿。
第七回:有是非难串通作案的官民勾结屡禁不绝。
戴文简接到指令责令宋福保赶紧去江南巡按司任职。
第八回:糟马湾正当宋福保办事期间,梁侍郎诬陷宋福保,将其拘捕入狱。
杨文科设法营救,最终使宋福保被释放。
第九回:指鸡盗犀文科中举的人多以贿买判官之事为荣。
蓝花陆意外发觉宋福保不是那类腐朽之人,对其产生好感。
第十回:女捧贾帽杨文科家中发生丧事,套出冯梅山的办法救了宋福保。
杨文科的老板李梦阳上京考试,请求杨文科转手后送给杨公,并为杨文科打造一个前程。
第十一回:狂话懒书遭到上官遗诏贬斥后,杨文科痛心,决心远离官场,郭儿和自己改行教书。
第十二回:东园社日东园90岁寿宴上有许多学者聚集,四人去了东园,发现宴会上有中了闲书中通缉的人。
第十三回:暂退山野宋福保暂时回乡。
蓝花陆带领大家寻找复制为别人并参加考试的青年。
晓月婢女重拾攻读文书志向。
第十四回:冈峦匹夫蓝花陆使用计谋成功去世父亲的财产。
宋福保来往公堂安慰民情,得到民众的拥护。
第十五回:西湖月朝廷去除了一个贪官,并展示了一幅捉拿贪官的画。
第五章《儒林外史》18世纪中叶,我国文坛出现了两部影响深远的伟大作品——《儒林外史》和《红楼梦》。
两部书的作者吴敬梓和曹雪芹有着相近似的生活经历,又都不约而同地用白话小说的形式,把自己大半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或直接或间接地写了出来。
最终二人皆死于穷困潦倒之中。
当吴敬梓的灵榇运往南京时,金兆燕曾题诗说:“著书寿千秋,岂在骨与肌。
”(《甲戌仲冬送吴文木先生旅榇于扬州城外登舟归金陵》,《棕亭诗钞》卷五)的确,《儒林外史》一书为吴敬梓赢得了不朽的身后名,它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科第兴盛的家族科举失意与觉醒取材于现实士林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
安徽全椒人。
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
曾祖一辈,兄弟五人,四人中进士,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1658)殿试第三名,俗称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提督顺天学政。
祖父一辈,族祖父吴晟是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吴 是康熙三十年(1691)殿试第二名,俗称榜眼。
但到了父辈逐步中落,父吴霖起,拔贡,曾为赣榆县教谕,是个清贫的学官。
吴敬梓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
前辈对科举的热衷追求,对经史特别是《诗经》的备加推崇,都对吴敬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从小就读经习文,准备走科举仕进之路。
但是,他并没有完全受封建教育的束缚,对诗词歌赋以至野史杂书都饶有兴趣,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敬梓在少年时代过了几年安逸的读书生活,13岁“丧母失所恃”,14岁随父到赣榆任所。
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规矩方正的吴霖起被罢除了县学教谕,吴敬梓随父回到全椒。
第二年,吴霖起抑郁而死。
父亲一死,族人欺他两代单传,近族亲戚、豪奴狎客相互勾结,纷纷来侵夺祖遗财产。
正如他在《移家赋》中所追述的:“兄弟参商,宗族诟谇。
《儒林外史》简介《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清代乾隆朝末年为背景,以讽刺、揭露文人官僚的世态炎凉和社会弊端为主要内容,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的背景、内容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
一、背景概述《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清代乾隆朝时期。
该时期是中国封建帝国的全盛时期,然而,朝廷的腐败、社会的不公和文人的虚伪等问题也十分严重。
吴敬梓在创作《儒林外史》时,正是希望通过揭示这些问题,激起人们的反思与警醒。
二、内容概要《儒林外史》以讽刺的手法,通过塑造一系列虚伪、贪婪、无能和怯懦的文人形象,以及虚伪夸大的科举制度,揭示了清代文人官僚的世态炎凉和社会弊端。
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焦循及其家族在科举考试中的种种困境与不幸遭遇。
小说以深刻的讽刺和幽默的描写手法,展现了清代文人被科举制度束缚、被世俗欲望左右的悲喜人生。
三、意义分析《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文人官僚的批判:小说中通过对文人内心的揭示和对其行为的讽刺,批判了清代文人的虚伪、贪婪和功利心态,对其进行了无情的剖析和打击。
2. 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小说通过展示科举考试中的丑态与弊端,揭示了科举制度的虚伪和不公,对于那些凭借势力、权谋和手段从而获得功名的文人进行了无情的嘲笑与讽刺。
3. 对社会弊端的揭露:小说中通过塑造一系列官场贪腐、社会不公和世俗欲望的形象,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揭露,警示人们要警惕官场上的腐败和社会弊端的存在。
4. 对人性的思考:小说通过描写文人的人生遭遇和心理变化,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在困境中的抉择。
这对于读者来说,是对人性的启发和反思。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以讽刺、幽默的手法,揭示了清代文人官僚的世态炎凉和社会弊端,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对于中国社会历史的有力记录。
阅读《儒林外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清代社会的面貌,反思文人权谋、科举制度和社会弊端的产生与发展。
《儒林外史》概述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绘封建社会末期知识分子及官绅活动的长篇小说,由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
全书共五十六回,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深入刻画了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追求和表现,从而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人性的扭曲以及科举制度的弊端。
作品以王冕的故事为开篇,通过描绘一系列人物,如周进、范进、娄三公子、蘧庄夫、马纯上、匡超人等,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人物类型和性格特征。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对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在艺术手法上,《儒林外史》采用了高超的讽刺技巧,使得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作品的语言运用也极为出色,既有口语的生动活泼,又有文言文的精炼典雅,使得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可读性。
此外,《儒林外史》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在科举制度的压迫下,许多知识分子为了追求功名富贵而放弃了人性的底线,从而导致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作品呼吁人们要摆脱功利心态的束缚,追求真实的人性和自由的生活。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广阔社会视野的古典讽刺小说。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作品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扭曲,呼吁人们要追求真实的人性和自由的生活。
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我们认识社会、理解人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儒林外史全⽂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说(也称章回⼩说),是我国古代讽刺⽂学的⾼峰,开创了以⼩说直接评价现实⽣活的范例。
成书于1749年(乾隆⼗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1803年(嘉庆⼋年)。
全书共五⼗六回(按:也有⼈认为最后⼀回⾮吴敬梓所作),约四⼗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物。
⼩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的功名和⽣活。
吴敬梓对⽣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动描绘,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学的佳作。
在线阅读前⾔第⼀回说楔⼦敷陈⼤义借名流隐括全⽂第⼆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第三回周学道校⼠拔真才胡屠户⾏凶闹捷报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契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第五回王秀才议⽴偏房严监⽣疾终正寝第六回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伯第七回范学道视学报师恩王员外⽴朝敦友谊第⼋回王观察穷途逢世好娄公⼦故⾥遇贫交第九回娄公⼦捐⾦赎朋友刘守备冒姓打船家第⼗回鲁翰林怜才择婿蓬公孙富室招亲第⼗⼀回鲁⼩姐制义难新郎杨司训相府荐贤上第⼗⼆回名⼠⼤宴莺脰腹溯侠客虚设⼈头会第⼗三回蘧駪夫求贤问业马纯上仗义疏财第⼗四回蘧公孙书坊送良友马秀才⼭洞遇神仙第⼗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母匡童⽣尽孝第⼗六回⼤柳庄孝⼦事亲乐清县贤宰爱⼠第⼗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赵医⽣⾼踞诗坛第⼗⼋回约诗会名⼠携匡⼆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九回匡超⼈幸得良朋潘⾃业横遭祸事第⼆⼗回匡超⼈⾼兴长安道⽜布⾐客死芜湖关第⼆⼗⼀回冒姓字⼩⼦求名念亲戚⽼夫卧病第⼆⼗⼆回认祖孙⽟圃联宗爱交游雪斋留客第⼆⼗三回发阴私诗⼈被打叹⽼景寡妇寻夫第⼆⼗四回⽜浦郎牵连多讼事鲍⽂卿整理旧⽣涯第⼆⼗五回鲍⽂卿南京遇旧倪廷玺安庆招亲第⼆⼗六回向观察升官哭友鲍廷玺丧⽗娶妻第⼆⼗七回王太太夫妻反⽬倪廷珠兄弟相逢第⼆⼗⼋回季苇萧扬州⼊赘萧⾦铉⽩下选书第⼆⼗九回诸葛佑僧寮遇友杜慎卿江郡纳姬第三⼗回爱少俊访友神乐观逞风流⾼会莫愁湖第三⼗⼀回天长县同访豪杰赐书楼⼤醉⾼朋第三⼗⼆回杜少卿平居豪举娄焕⽂临去遗⾔第三⼗三回杜少卿夫妇游⼭迟衡⼭朋友议礼第三⼗四回议礼乐名流访友备⼸旌天⼦招贤第三⼗五回圣天⼦求贤问道庄征君辞爵还家第三⼗六回常熟县真儒降⽣泰伯祠名贤主祭第三⼗七回祭先圣南京修礼送孝⼦西蜀寻亲第三⼗⼋回郭孝⼦深⼭遇虎⽢露僧狭路逢仇第三⼗九回萧云仙救难明⽉岭平少保奏凯青枫城第四⼗回萧云仙⼴武⼭赏雪沈琼枝利涉桥卖⽂第四⼗⼀回庄濯江话旧秦淮河沈琼枝押解江都县第四⼗⼆回公⼦妓院说科场家⼈苗疆报信息第四⼗三回野⽺塘将军⼤战歌舞地酋长劫营第四⼗四回汤总镇成功归故乡余明经把酒问葬事第四⼗五回敦友谊代兄受过讲堪舆回家葬亲第四⼗六回三⼭门贤⼈饯别五河县势利熏⼼第四⼗七回虞秀才重修元武阁⽅盐商⼤闹节孝祠第四⼗⼋回徽州府烈妇殉夫泰伯祠遗贤感旧第四⼗九回翰林⾼谈龙虎榜中书冒占凤凰池第五⼗回假官员当街出丑真义⽓代友求名第五⼗⼀回少妇骗⼈折风⽉壮⼠⾼兴试官刑第五⼗⼆回⽐武艺公⼦伤⾝毁厅堂英雄讨债第五⼗三回国公府雪夜留宾来宾楼灯花惊梦第五⼗四回病佳⼈青楼算命呆名⼠妓馆献诗第五⼗五回添四客述往思来弹⼀曲⾼⼭流⽔第五⼗六回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吴敬梓简介。
第5章《儒林外史》5.1 复习笔记一、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1.吴敬梓(1)吴敬梓,号文木老人,出身于科举世家,但他并没有完全受封建教育的束缚,对诗词歌赋以至野史杂书都饶有兴趣,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他接触了代表当时进步思潮的颜(元)李(塨)学派的学者,进一步突破了“名教”的束缚,发展了恣情任性的狂放性格。
(3)几经波折,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深刻认识,不愿再走科举仕进的道路,甘愿以素约贫困的生活终老。
2.《儒林外史》的创作(1)吴敬梓由早年的富贵跌到贫困的逆境里,备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对社会有了更清醒、冷峻的观察和认识。
《儒林外史》就是在其穷愁困苦中完成的,它饱含着作者的血泪,熔铸着亲身的生活体验,是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的作品。
(2)吴敬梓取材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的亲友、相识相知者。
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
作者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撷取适当的素材,通过想象虚构加以典型化,取得了很大成功。
3.现存版本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嘉庆八年卧闲草堂的巾箱本,56回。
二、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1.命意在批判科举《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只有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的故事,其实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
它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痛斥了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使“一代文人有厄”。
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腐蚀和毒害,写出了科举时代的社会环境,读书人在科举制度引诱和逼迫下不分是非,丧失理智,麻木不仁而又不自知的情形,以及社会上根据科场成败而涨落升沉的人情世态。
2.科举扭曲的社会和文人(1)通过周进、范进的悲喜剧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这种制度不能选拔人才,反而使人精神空虚,知识贫乏,深刻地表现了它对各阶层人物的毒害,及造成的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
(2)科举制度和八股时文的毒害还侵入了闺阁之中。
如深信八股不疑的鲁小姐。
《儒林外史》各章节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
以下是各章节的大致内容简介:第一章: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作者以王冕的故事作为开篇,王冕出身贫苦,但他勤奋好学,自学成才,擅长画荷花。
他淡泊名利,不求功名利禄,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弊端有着清醒的认识。
这一章节为全书奠定了批判科举、讽刺儒林的基调。
第二章: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薛家集的村民商议请周进做乡村塾师。
夏总甲推荐了周进,众人对周进的外貌和举止多有轻视。
周进六十多岁还未中秀才,只能以教书糊口。
在一次与王举人同席吃饭时,王举人显摆自己的身份和学问,周进只能默默忍受。
后来,周进在贡院里触景生情,大哭不止,众人捐钱让他得以参加乡试,最终中了举人。
第三章: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周进中举后,做了广东学道。
在考场中,他发现了范进,因其文章“一字一珠”而录取了他。
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被胡屠户一巴掌打醒。
从此,范进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周围人对他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第四章:荐亡斋和尚契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范进的母亲因骤然富贵,兴奋过度去世。
范进为母守丧期间,张静斋前来拉拢,两人一起去高要县打秋风。
在县衙,严贡生因强占别人的猪和船而被告,他却狡辩耍赖。
第五章: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严监生的妻子王氏病重,他的妾赵氏巧言讨得扶正的机会。
严监生在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而不肯咽气,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断气。
这一情节深刻地刻画了严监生的吝啬。
第六章: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大伯严贡生坐船赖掉船钱,还无理取闹。
赵氏的儿子夭折后,严贡生想要霸占弟弟的家产,欺负赵氏。
第七章:范学道视学报师恩王员外立朝敦友谊范进做了山东学道,他录取了荀玫。
在京城,王惠与荀玫相遇,两人结交。
第八章:王观察穷途逢世好娄公子故里遇贫交王惠升任南昌知府,途中遇到蘧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