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钟山记》教案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1考察性的游记

2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三、整体感知

⒈范读课文

⒉学生自由朗读,纠正读音

⒊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⒋质疑解难

⒌特殊文言现象归纳

⒍思考:本文三段分别写什么内容?结构有何特色?

明确:议论(1)――记叙(2)――议论(3)

↓↓↓

质疑――――解疑――――感想

(一)、分析第一段(质疑)

⒈齐读,思考

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作者为什么对二人的说法提出质疑?

明确:

⒉探讨

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为什么?

明确:①对郦说:客观记叙,没有轻率的判断其是非

②对李说:强调对其说法的否定

二、析第二段(解疑)

⒈苏轼对两人的观点都持“疑”,那么,“中华千古奇音第一山”的石钟山到底是因为什么命名的呢?苏轼是用什么手段来解“疑”的呢?

明确:实地考察

⒉苏轼的实地考察分几个阶段?

明确:

白天:寺僧演示――“笑”(嘲讽)

两个阶段

暮夜:夜泊绝壁――“笑”(自得)

⒊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

大石――比喻绘形

栖鹘――直接绘声 阴森可怖-→烘托亲身探访的不易

鹳鹤――比喻拟声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⒋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什么?

明确:

⒌这一段有两处写到作者的“笑”,这两次

“笑”表达了作者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 明确:

①“余固笑而不信也”,这是因李渤的“击石得声”之说本不可信,而一般人却盲目相信,因此觉得可笑。

②“因笑谓迈曰…”,这是经过惊心动魄的夜探而弄清石钟山命名由来之后的自得的笑。 ⒍小结

这一段行文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诙谐风趣。清•刘大櫆评:“(苏轼)以‘心动欲还’,跌出‘大声发于水上’,才有波折,而兴会更觉淋漓。钟声二处,必取古钟二事以实之,具此诙谐,文章妙趣,洋溢行间”。

三、析第三段(感想)

⒈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后,悟出什么道理?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点明主旨:认识事物贵在“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

② 郦道元→不详 (“叹”之“简”)

士大夫―→不肯

渔工水师→不能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得其实 (“笑”之“陋”)

探讨:

李渤真的可笑吗?

明确:不应该,因为他能对郦说指出质疑,并且考证他,得出新的结论,所以苏轼嘲笑他不对。如果这样,后人同样也可嘲笑苏轼,因为他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⒉小结

苏轼通过记述游踪,实地考察,用事实反驳了两种关于石钟山取名的说法,并在第三自然段得出主旨--不要凭主观臆断事物的有无。清•方苞评:“坡公第一首记文”。

四、归纳艺术特色

明确: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五、探讨

⒈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后人认为,作者的结论也是片面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⒉《石钟山记》和《游褒禅山

特色,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明确:

教后感:

本教案其实部分非原创,但是跟我备课时的思路十分接近,尤其中间表格的引用比较

清晰对教学帮助较大,所以我借用了表格。由于表格的使用,课堂分析过程中思路十分的清

晰。对我以后的教学启发很大,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另外又不能抛弃传

统的东西,那么在教学中综合调动这些方法,比如图表,对于教学肯定会大有帮助的。总之,

一堂生动的语文课会使学生兴趣大增,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势必要调动各种手段。本堂最大的

一个问题是对文本研习中,反复诵读做得不到位,而文言文应该注重学生反复读这个方法。

江阴市山观中学高二丁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