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 第二课时 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6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习、研究和应用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
我们可以为元素周期表中的相似元素进行分区,以此更好的分析和观察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讲授新课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虚线左下方是金属元素,虚线右上方是非金属元素,最右一个纵列是稀有气体元素。
由于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位于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能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又能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
主族元素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存在着一定的递变规律。
一般情况下,元素的化合价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一定的关系。
1、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族序数,因为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例如:C的最高正化合价是+4,与它所处的族序数是4相等。
2、非金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原子所能失去或偏移的最外层电子数;而它的负化合价,则等于使原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所需得到的电子数。
砷等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对这个区域内的元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制造出新品种的农药。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案例案例三:人们还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制造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合金的元素。
门捷列夫的预言门捷列夫在研究元素周期表时,科学地预言了11种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为它们在周期表中留下空位。
例如,他认为在铝的下方有一个与铝类似的元素“类铝”,并预测了它的性质。
1875年,法国化学家发现了这种元素,将它命名为镓。
门捷列夫的预言门捷列夫还预言了锗的存在和性质,多年后也得到了证实。
:【练习】1、填空虚线左下方是______元素,虚线右上方是_______元素,最右一个纵列是_________元素。
虚线左下方是金属元素,虚线右上方是非金属元素,最右一个纵列是稀有气体元素。
【练习】2. 下列各组元素中,按最高正价递增顺序排列的是( )A.C、N、OB.Li、Na、KC.Cl、Br、ID.Na、Mg、Al在主族元素中,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与其族序数相等(O、F元素除外),同一周期元素,元素最高正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O、F元素除外),同一主族元素,其最高正化合价相等(O、F元素除外),A.C、N的最高正化合价分别为+4、+5,但O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与其族序数不等,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B.Li、Na、K元素属于同一主族元素,其最高正化合价都是+1价,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C.Cl、Br、I属于同一主族元素,其最高正化合价都是+7价,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D.Na、Mg、Al最高正价分别为+1、+2、+3,所以符合题意,故D正确。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4.2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分区。
(2)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
自主引导探究,分析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归纳、比较。
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科学创造品质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2.教学难点:“位、构、性”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元素周期律
1、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1)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2)非金属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绝对值之和等于8。
3、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大单元-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一单元1.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化合价、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间的关系。
3.能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随着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逐渐深入,元素之间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逐渐被一些科学家发现。
1829年,德国的德贝赖纳在研究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化学性质的关系时,发现有几个相似的元素组:①锂、钠、钾;②钙、锶、钡;③氯、溴、碘;④硫、硒、碲;⑤锰、铬、铁。
19世纪60年代,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和德国化学家迈尔等分别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将元素进行分类排队,发现元素性质随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门捷列夫发现了自然界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规律——元素周期律,并于1869年发表了元素周期表。
元素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到底是按照什么标准制定的?它的价值何在?【任务六】元素周期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任务七】比较元素性质强弱的依据【任务八】元素周期表的制定依据和结构【任务六】元素周期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1.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活动设计】问题1:什么是原子序数?它与核电荷数、质子数有何关系?问题2:前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何规人们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作。
核电荷数= = 。
学习目标情境导入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律?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依据事实,总结归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训练其总结归纳能力,形成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并为下一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2.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活动设计】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元素主要化合价:微粒半径大小比较规律(一般情况下):1.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层多径大)。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物探中心第一分校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1.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氢氧化物的概念。
2.元素金属性周期性变化。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才能目的:通过自学、考虑、比照、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探究式学习才能。
教学重点:元素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元素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归纳法、诱导探究法、练习法、实验启发等教学过程:[引入]从上节课讨论中,我们认识到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周期性的变化。
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构造决定的,那么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也将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板书]四、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小结]金属性的判断:①单质与水反响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②单质与酸反响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判断:①与氢气反响生成氢化物的难易程度;②氢化物的稳定性;③最高价氧化物对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讲述]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标准,以11~17号元素为例,来研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情况。
为了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请大家先填写上上下表。
填写上上以下各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注:“—〞不填。
[讲述]一般,对于金属元素我们主要研究其金属性,对于非金属元素我们主要研究其非金属性。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Na、Mg、Al三种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强弱。
[板书]1.钠镁铝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实验1: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2:将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去外表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参加3mL冷水,滴入2滴酚酞试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3:将实验2中试管加热至沸腾,观察发生的现象。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 2 课时)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案(第 2 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 , “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能力2、认识元素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探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会以理论来指导后续学习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学、思考、对比、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探究式学习能力【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涵义【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教学过程】[引]从上一节我们分析3-9、11-17 号元素的得失电子能力强弱可知:当电子层相同时,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 增至8,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 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着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呢?假如我们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二)[讲]请大家结合课前预习知识回答,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依据。
[投影小结]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依据1、单质跟H2O 或H+置换出H的难易程度(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越易,金属性就越强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3、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4、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性逐渐减弱5、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弱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1、单质跟H2 化合的难易程度,条件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
越易跟H2 化合,生成氢化物越稳定,说明非金属性就越强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说明非金属性越强3、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第2课时学习目标:1.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能够以第3周期元素为例,说明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
3.认识事物变化由塑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每日一题]:某元素X,它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X在周期表中位于()A.第二周期B.第三周期C.IVA族D.VA族【知识梳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现_________ 的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现__________ 的变化。
2、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非氧化性酸)置换出氢气越容易(反应的程度越剧烈),表明元素的金属性____________ ,金属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表明元素金属性____________ O O3、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形成气态氢化物越稳定,表明元素非金属性 ___________ ,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表明元素非金属性 ______________o【疑难探究】[探究1]: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填写课本P14-15的表格,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问题1]:什么是元素的化合价?[问题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呈现怎样的变化?该变化与元素的化合价有何联系?[问题3]:通过作图,你能得出同一种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之间有什么联系?[问题4]:同周期或同主族元素原子的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如何?怎样解释之?[探究2]:镁、铝的金属性强弱观察课本P15实验,结合已有知识储备,完成课本P16填空内容,同时思考以下问题:[问题1]: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能否使酚猷试液变红?为什么?[问题2]:铝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Mg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
一、课题: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二、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三、教学目的:1、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及实质。
2、通过科学探究,提高总结归纳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课型:新授课五、课时:第二课时(共三课时)六、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和实质。
2、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七、教学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八、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九、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法,即通过导学案自学、比较、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
采用实验探究和迁移类比、思考讨论、分析讲解、探索规律、总结归纳、理解实质。
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抽象方法。
十、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品(钠、镁条、铝片、稀盐酸、酚酞溶液、砂纸、试管、试管架、试管夹、酒精灯、蒸馏水、火柴等)。
十一、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非金属性如何变化,为什么?[引言]:目前我们使用的元素周期表中一共有7个周期、16个族。
刚才,大家复习了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那么,同周期元素是否也有类似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
[板书]: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二)[科学探究1]:请大家看我们自己完成的导学案上“探求新知1”和教材上科学探究1中的第二个表格内容,谁愿意将你的完成情况给大家汇报一下呢?(也可到多媒体展台上展示并讲解)[教师强调]:(学生回答后)对学生的回答评价后强调:周期性的意思就如同我们一年又一年的四季更替及生活中的每天都是24小时一样。
导学案学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初步了解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pZlPe3fUri二、预习内容<一)1.钠、镁、铝的性质比较:2.硅、磷、硫、氯的性质比较<二)元素周期律1.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从Na C1 ,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pZlPe3fUri2. 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从左右,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pZlPe3fUri3. 元素周期律<1)定义:。
pZlPe3fUri<2)实质:。
pZlPe3fUri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理解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3.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4.难点:探究能力的培养二、学习过程<一)Na 、Mg、Al和水的反应<二)Mg、Al和盐酸的反应<三)Mg<OH)2的性质<四)Al(OH>3的性质<五)归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三、反思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元素周期律有什么新的认识?说说看。
四、当堂检测1.从原子序数11依次增加到17,下列所叙递变关系错误的是( >A.电子层数逐渐增多B.原子半径逐渐增大C.最高正价数值逐渐增大D.从硅到氯负价从-4-12.已知X、Y、Z为三种原子序数相连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相对强弱是:HXO4>H2YO4>H3ZO4。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ZlPe3fUri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X>H2Y>ZH3B.非金属活泼性:Y<X<ZC.原子半径:X>Y>ZD.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电子数的关系:Y=(X+Z>3.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A.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 B.核电荷数逐渐增大C.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D.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4.元素X的原子核外M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元素的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则这两种元素可形成的化合物为A.XY2 B.X2Y3 C.X3Y2 D.X2Y5.A、B均为原子序数1~20的元素,已知A的原子序数为n,离子比离子少8个电子,则B的原子序数为A.n+4 B.n+6 C.n+8 D.n +106.X、Y、Z是3种短周期元素,其中X、Y位于同一族,Y、Z 处于同一周期。
必修2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重要的基础理论。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2、教材中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初中知识及本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学习元素周期律。
另外必修1所学第三周期钠、铝、硅、氯、硫等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为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感性资料。
本节教学内容包含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等知识点,需要三个课时才能完成。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以周期表横向结构为线索。
先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以1-18号元素为例,突出电子层数的不同和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增关系,理论探究分析元素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然后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通过实验和事实分析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3、课标中的内容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要求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而《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这一章在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上述要求;其中《元素周期律》这一节要求学生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及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二、学情分析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大量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第一节以及第一课时已经认识了元素周期表,以及元素周期律的部分知识,从微观角度能一定程度的解释了宏观的现象,但是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
2、学习方法方面:学生在(必修1)的学习过程中已经体验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实验、归纳总结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设计】《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人教)讲授式教学律,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在必修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学生结束元素化合物等感性知识的学习,进入逻辑性很强的理论知识学习。
◆思路分析引导学生联系上节课所学内容,认识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创造一个真实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通过客观事实以及习题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科素养和化学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2、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3、归纳、比较。
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4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位、构、性”的推导。
◆教学过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预设个性化批注一、复习导入:知识回顾导入新课: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是一种重要的结构理论,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推进新课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而元素的原子结构,则决定、影响着元素的性质(称简“性”)。
因此,我们只要知道三种量(位、构、性)中的一种,即可推出另外2种量。
[指导阅读]请大家观察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
表格底色有几种?为什么要这样表示?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区域特别集中,沿着周期表中硼、硅、砷、碲、砹跟铝、锗、锑、钋之间画一条线,线的左面是元素,右面是元素。
必修Ⅱ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在本节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本节用第三周期为例,通过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的性质递变,引入元素周期律。
iXJmEyVhpG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归纳比较元素周期律。
<2)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难点:探究能力的培养四、学情分析:元素周期律的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理论内容,但是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可以从资料进行分析而得出的,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去动手实验获取证据,让学生去分析图表、资料获取信息。
具体来说,对于元素的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由学生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观察Na与冷水、Mg与冷水、Mg与沸水、Mg和 Al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证据,来推导出结论。
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让学生阅读材料、观看实验录像或电脑模拟动画,以获得直观的感性的材料。
iXJmEyVhpG五、教学方法:对比、分类、归纳、总结等方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上相关的实验,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物投影仪,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元素周期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归纳比较元素周期律。
2、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教学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砂纸、镁带、铝片、试管夹、火柴、酒精灯、酚酞试液、、1m o1/L盐酸,1m o1/LA1C13溶液、3mo1/LNaOH溶液、3mo1/LH2SO4溶液、1m o1/LMgC12溶液。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容: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有哪些?2、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是如何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推进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元素的重要性质,它们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通过化学实验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强弱。
[多媒体播放: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金属与H2O或与酸反应难易程度。
2、置换反应。
3、最高价氧化物对立水化物碱性强弱。
实验一.Mg、Al和水的反应1、分别取一小段镁带、铝条,用砂纸去掉表面的氧化膜,放入2支小试管中,加入2-3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
观察现象。
过一会儿,用酒精灯给2支试管加热至沸腾,并移开酒精灯,再观察现象。
[多媒体展示出表格] 表(一)实验二.Mg、Al和盐酸的反应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除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把镁带和铝片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再各加入2-3ml稀盐酸观察现象。
第一单元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一、教学目标1. 知道周期与族的概念,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 会比较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3. 认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的结构、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同主族、同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
2.认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的结构、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课程引入】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这一百多种化学元素有什么内在联系呢?那么,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把我们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很好的表现出来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元素周期表,也就是本节课所要讲的主要内容。
【新知讲解】(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讲解】1869年门捷列夫编制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使得元素在科学家面前呈现出一种系统化的整体图景。
后期经过不断演变成目前这样的元素周期表。
【思考】通过观察上述呈现的现行元素周期表,你能发现其中的编排原则有哪些呢?【讲解】1、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编排原则(1)横行原则:把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纵行原则: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列。
(3)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的序号。
(4)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提问】你来数一数目前的元素周期表中有几个横行,几个纵行?【讲解】2、元素周期表的组成(1)周期: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
(横向:七横七周期,三短和四长)【展示】18个纵行,它们被划分为16个族。
十六族,七主七副Ⅷ和0)①7个主族,依次为I A、II A、……VII A②7个副族,依次为I B、II B、……VII B③1个第Ⅷ族(其中第8、9、10这3个纵行称为第Ⅷ族),④1个0族。
【展示】【讲解】总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氦及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元素化学性质不活泼,把它们的化合价定为0,称为0族。
1~~1~~2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自主归纳比较元素周期律。
2、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
[重点与难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媒体及教具]:实验仪器等[教学过程设计]:【引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和化合价都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元素的重要性质,它们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以第三周期为例,通过化学实验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强弱。
[过渡]从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里,我们来设计实验探究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
[板书](三)元素周期律1、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实验一]Mg、Al和水的反应:分别取一小段镁带、铝条,用砂纸去掉表面的氧化膜,放入两支小试管中,加入2~3 ml水,并滴入两滴酚酞溶液。
观察现象。
[实验二]Mg、Al与稀盐酸反应比较逐渐减弱。
[过渡]我们再研究第三周期的非金属Si、P、S、Cl的非金属性的强弱。
[过渡] 如果我们对其他元素也进行同样的研究,也会得出类似的结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板书]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思考]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体会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讲解]原子结构周期性变化(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决定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元素的非金属性)可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板书]3、元素周期律(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条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