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监管新框架体系解读
- 格式:docx
- 大小:21.56 KB
- 文档页数:3
我国银监会的监管体系目前,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为CAMELS,其五项指标为:资本充足性(Capital 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状况(Earnings)和流动性(Liquidity),取英文首字母组合在一起为“CAMEL”,与“骆驼”的英文名字相同。
从1991年开始,美联储及其他监管部门对骆驼评价体系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市场风险敏感度(Sensitivity 0f Market Risk),以S为代表,主要考察利率、汇率、商品价格及股票价格的变化对金融机构的收益或资本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程度。
增加评估内容后的新体系为CAMELS Rating System。
英国为ARROW体系,2003年2月,英国金融服务局发表了《金融机构风险评估框架》(The Firm Risk Assessment Frame work),详细阐述了对不同金融机构的风险进行评估的方法——ARROW(Advanced Risk-Responsive Operating Framework)。
1.“ARROW"是一种对风险过程进行评估的程序和方法,不是简单就经营结果进行评级;2.它关注被监管机构内部存在的、对监管目标构成威胁的风险,其风险的大小由对风险的关注程度(Priority)来表示;3.关注程度(Priority)取决于风险的影响程度(1mpact)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Probability),即Priority=ImpactXProbability;4.它设置了统一的评价标准和风险IT估程序,通过对被监管机构内部存在的风险进行持续确认和评估,进而科学确定风险的影响程度(Impact)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Probability);5.它根据关注程度的大小确定具体监管措施,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对被监管机构实行过程控制,防止风险的恶化和最终损失的产生。
一张图读懂中国金融监管体系2018-09-06 14:212018 年,“两会”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银监会和保监会职责整合,“一委一行两会(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与证监会)”的金融监管体系正式亮相。
目前财富管理属于新兴行业,在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中尚无明确的监管主体,但是财富管理机构的各项业务通常都有对应的监管部门。
本文将介绍当前中国金融体系,同时梳理各项业务与监管机构之间的对应关系。
▲ 点击可查看大图想要理解改革方案的逻辑,让我们先关注方案中的一段话:将银监会和保监会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同时,将银监会和保监会拟订银行业、保险业重要法律法规草案和审慎监管基本制度的职责划入中国人民银行。
这句话前部分表示将银保监会合并,后一部分表示宏观审慎政策权限基本上已划入央行,并且对微观审慎监管也有参与,银保监会、证监会则专职微观监管职能。
先来说说后半部分。
在现实生活中,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往往是不理性的(比如早年海南的房地产市场泡沫),若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微观基础,则会导致两者割裂,宏观政策并不能有效地引导微观经济行为,引发经济危机。
原先“一行三会”的监管体系下,虽有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会出现监管重叠、监管空白等问题,宏观与微观之间、微观监管部门之间均不协调。
为缓解协调问题,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稳会”)于 2017 年成立。
除此以外,我国央行肩负着“双支柱”职责,即货币政策及宏观审慎政策。
但在我国的“二级银行制度”下,截止 2017 年末,以 M2 衡量全部货币总额为167.68 万亿元,其中居民的存款金额在商业银行中总数为 160.61 万亿元,占比95.79%,银行存款成了构成货币的主体。
因此,想控制货币、让货币政策有效,就必须控制银行的微观行为。
所以,让央行也加入部分微观的审慎监管工作,是让宏观与微观监管规则更加紧密,缓解了宏观与微观监管割裂的局面,并在金稳会的统一指导下,使政策传导更加有效,利于“双支柱”的最终落实。
中国现行金融监管的基本框架
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金融管理局、证券监管机构、保险监管机构等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实施监管的工作。
中国现行金融监管的基本框架如下:
1. 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中央银行作为国家金融监管机构,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2. 金融管理局金融监管:金融管理局负责规范金融机构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3. 证券监管机构金融监管:证券监管机构负责监管证券市场,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4. 保险监管机构金融监管:保险监管机构负责监管保险业,规范保险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5. 其他监管机构金融监管:中国还有其他一些监管机构,如金融交易所、金融机构自律组织等,负责监管相关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行为。
中国金融监管机构之间职责分工明确,协作配合密切,共同维护金融稳定和市场环境。
同时,中国金融监管也坚持开放、透明、公正的原则,加强与国际监管机构的合作,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巴塞尔协议框架下的中国银行业监管巴塞尔协议框架下的中国银行业监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监会)成立于xx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于xx年2月1日开始实施,我国银行业发展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中国银监会成立的八年,是我国银行业在实体经济带动下快速发展的八年,是中国银监会各项制度不断完善,符合我国实际的银行业监管理念框架体系得以构建的八年。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银行监管体系在制度上与国际银行监管框架的对接是关键内容。
对接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在全面评估我国银行监管体系的有效性与效率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根据国际银行监管框架的基础架构和新发展趋势,提高我国银行监管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制度化水平。
对接也并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接这一过程,促进国际社会对我国银行监管的认识和认同的深入,更好地将我国银行业发展融入到国际金融发展的浪潮中,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银行业金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促进我国银行业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整体竞争优势的培育。
本文《巴塞尔协议框架下的中国银行业监管》在银行监管理论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以下两条主线展开。
第一,巴塞尔协议的演变与国际银行监管框架的发展。
这一主线主要描述国际银行监管框架变化的历史进程,勾勒国际银行监管当前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此基础上,探讨国际银行监管实践发展与银行监管理论研究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中国银行监管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现状分析。
这一主线主要描述我国银行监管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我国银行监管当前需要应对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银行监管在巴塞尔协议框架下需要进行的变革。
论文包括六个部分。
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导言,简要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研究所涉及的关键词汇第二部分,银行监管理论基础探讨。
在简要回顾银行监管的发展历程之后,讨论其理论演进脉络,分析为什么要对银行监管,由谁来监管,怎样监管,监管要达到什么目的,监管的收益与成本等基本理论问题。
浅析新形势下银行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随着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银行监管体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在新形势下,银行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监管规则的不完善、监管机构的功能定位不清、监管手段的单一、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不足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银行监管体制,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一、监管规则不完善在新形势下,银行业务形式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推陈出新,监管规则也面临着不断的更新和完善。
目前我国的银行监管规则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监管规则的制定不够及时、监管规则的适应性不足、监管规则的执行力度不够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完善监管规则:一是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测和预警,及时跟踪金融市场的动向和风险变化,及时制定和更新监管规则;二是加强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评估和审查,提高监管规则的适应性和针对性,约束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经营行为;三是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检查力度,确保监管规则的有效执行和落实。
二、监管机构功能定位不清目前我国的银行监管体制中存在多家监管机构并行的情况,监管机构之间的功能定位不清。
这种情况容易造成监管职责分散、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不足、监管效果打折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对监管机构进行整合和优化,明确各监管机构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实现监管机构间的协调合作和信息共享,提高监管效能和效果。
可以通过建立“金融委员会”等综合性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协调和管理金融市场的监管工作,提高金融监管的一体化和综合性。
三、监管手段单一目前我国的银行监管手段主要依靠法律法规和行政手段,监管手段比较单一,缺乏多样化和灵活性。
在新形势下,监管手段的单一已经不能满足金融市场的监管需求,也难以有效应对金融市场的复杂变化和风险挑战。
为了完善监管手段,可以考虑引入市场化监管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风险预警和风险防范,强化对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建立健全金融市场的自律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
最新银行从业法律法规考点:我国的银行监管框架最新银行从业法律法规考点:我国的银行监管框架导语:你在备考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时,是如何理解第二十章:我国的银行监管框架?如果你觉得自己理解的不够到位,我们就一起看看下面的内容吧。
第二十章银行监管体制第二节我国的银行监管框架考点:我国的银行监管框架1.我国银行监管的历史1984年以后.我国银行监管治理随着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和监管重点的变化而随时调整、演化。
其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1)初步确立阶段(1984—1993年):(2)探索形成阶段(1994—1997年):(3)改革调整阶段(1998—2003年);(4)形成完善阶段(2003年至今)。
2.银行监管的'四个层次银行自我监管;外部监管;行业自律;市场约束。
3.我国当前银行监管的框架完善的审慎监管框架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审慎全面的监管规则:二是行之有效的监管工具:三是科学合理的监管组织体系。
银行业监管法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作为一部专门的行业监督管理法,明确界定了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的目标、原则和职责。
其他监管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等。
银行业监管的行政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
目前主要的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以管理办法与管理指引的形式发布。
银监会成立以来,先后发布实施了600多份监管规章、规范性文件,充实和完善了监管规则体系,初步形成了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主要风险的审慎监管法规框架,为银行业监管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了监管规则支持。
下载全文。
2012年第1期下旬刊(总第469期)时 代 金 融Times FinanceNO.1,2012(CumulativetyNO.469)我国银行监管框架的变化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基于次贷危机和新巴塞尔协议下的分析高家颂(西南财经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0)【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
中国银行业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银行业几百年的发展道路,注定了中国银行业的特殊性。
因此,对中国银行业的监管具有强烈的特殊性。
本文会介绍我国银行监管框架的基本状况,分析次贷危机和新巴塞尔协议对国内商业银行监管的影响。
【关键词】商业银行 监管 次贷危机 新巴塞尔协议一、我国银行业监管框架的基本状况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从此时起,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银行监管才开始建立起来。
随后,国家逐渐加大对银行体制和监管改革的力度,就在1995年这一年里,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及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从2003年起,又掀起新一轮的改革:2003年4月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进行修改等。
从监管体系上看,过去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监管商业银行的局面改变了,银监会取而代之,是我国银行业目前的主要监管机构,但是由于人民银行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并负责监督管理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以及负责金融业反洗钱工作等,所以它也具有对商业银行一部分的监督职责和管理权限。
另外,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具有对在其上市的银行进行与证券相关的业务活动的监管的职责,所以二者也算是银行业监管机构之一。
所以,可以说我国目前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体制已经形成。
二、次贷危机对银行监管的影响自上世纪80年代起,建立在最低资本要求基础上的微观审慎监管逐渐成为各国银行业监管实践的主流,但各界对于这种监管体系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银行监管政策解读银行业监管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和变化近年来,银行业监管政策的改革与调整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银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变化。
本文将对银行监管政策进行解读,探讨其对银行业的影响和变化。
一、资本充足率要求的提高作为银行监管的核心指标之一,资本充足率直接影响银行的稳健性和抗风险能力。
最新的监管政策要求银行将资本充足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这一政策的实施,一方面迫使银行加大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力度,推动银行业务的规范化和合规化。
另一方面,也促使银行寻求更多的资本来源,引入更多的投资者,提升资本市场的活跃度。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银行监管政策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放开银行间市场的利率管制,推动利率定价机制的市场化和自主化,银行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方面,这将促使银行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银行业务的创新和优化。
另一方面,也将对银行的利润和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银行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利率波动情况,灵活调整存贷款利率和资产配置,以保持业务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三、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监管政策也不断地跟进调整。
金融科技的兴起促使银行积极探索创新业务模式和技术手段,提升客户体验和业务效率。
监管政策的调整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例如,金融科技公司的合规要求和监管规定不断完善,为金融科技与银行业的合作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基础。
相应地,银行业在市场竞争中需要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以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四、风险管理的强化与完善银行业监管政策的变化,不仅着眼于加强对风险的监管和控制,也对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监管部门要求银行从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强化和完善,以避免风险积聚和金融风险传染。
这一政策对银行业务的开展和投资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银行业监管框架、方式与审慎监管内容目录:一、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概况(一)中国银行业监管概况(二)中国银监会的性质(三)中国银监会的主要职责(四)中国银监会的监管理念、目标和标准二、中国银行业监管的主要方式(一)非现场监管(二)现场检查(三)市场准入三、中国银行业的审慎监管(一)法人监管(二)内部控制监管(三)信用风险监管(四)市场风险监管(五)操作风险监管与打击金融犯罪(六)流动性风险监管(七)国别风险监管(八)声誉风险监管(九)融资性担保业务工作(十)处置非法集资工作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4月2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授权中国银监会履行原由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的银行业监督管理职责。
(一)中国银行业监管概况截至2010年底,中国银监会系统机构总数2074个,员工23704人。
其中包括:银监会机关、监事会、金融工会,36 个银监局,300个银监分局,1735 个监管办事处。
2010年末,中国银监会监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769家,营业网点19.6万个,从业人员299.1万人。
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95.3万亿元,负债总额89.5万亿元,所有者权益5.8万亿元。
(二)中国银监会的性质中国银监会是国务院直属正部级单位。
它根据国务院授权,统一监督管理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政策性银行、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由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
(三)中国银监会的主要职责1、规制权。
第十五条制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规章,规则;第二十一条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规则,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也可以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2、审批权。
第十六条审查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第二十条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职资格管理;3、检查权:第二十三条对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非现场监督,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第二十四条对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现场检查,制定现场检查程序,规范现场检查行为;第二十五条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并表监督管理;4、强制权:第二十八条建立银行业突发事件的发现、报告岗位责任制度;第二十九条会同人行、财政等有关部门建立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制度,制定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机构和人员及其职责、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及时、有效处置银行业突发事件;5、指导权:第三十条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统计数据、报表,并予以公布;第三十一条对银行业自律组织的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6、延伸检查权:第四十一条有权查询涉嫌金融违法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关联行为人的帐户;对涉嫌转移或者隐匿违法资金的,可以申请司法机关予以冻结;银监法修改草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外的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的权力;7、处罚权:第三十八条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对该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接管或者促成机构重组;第三十九条有违法经营、经营管理不善等情形,不予撤消将严重危害金融秩序、损害公众利益的,有权予以撤消;第四十四条擅自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或非法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活动的,予以取缔;(四)中国银监会的监管理念、目标和标准1、监管理念:“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充分核销—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的持续监管思路;“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的金融创新监管原则;上述三条基本构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银行业监管理念框架体系。
我国银行业现行监管体系分析——准“双峰”式监管体系雏形初探内容摘要:随着 2003 年中国银监会的诞生,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这四方机构所组成的、俗称“一行三会”的金融行业监管体系正式成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形势日新月异的发展,“一行三会”的监管体系逐渐出现了监管上的诸多问题,急需加以弥补和完善。
2018 年 3 月,两会召开并通过了金融行业监管体系改革的提案。
随着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保监会的合并,“一行三会”下的机构监管模式一去不返。
在本文中,笔者将分析金融行业改革下的新型监管体系,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具体行业情况给出该监管体系同银行业特点相匹配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银行业金融行业监管体制改革双峰模型AbstractWith the birth of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in 2003, the financial industry supervision system, commonly known as the “one line and three sessions”, consisting of the four parties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the 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and the China Insurance Regulatory Commission Established.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situation,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one line and three meetings” has gradually appeared many problems in supervision, and it is urgent to make up and improve it.In March 2018, the two sessions convened and passed a proposal for reform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regulatory system. With the merger of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and the China Insurance Regulatory Commission, the institutional supervision model under the “one line and two sessions” is gon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analyze the new regulatory system under the financial industry reform, lear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dvanced experience, and combine the specific industry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to give development recommendations that mat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nking industry.Keywords: Banking industry; Financial industry regulatory system reform; Bimodal model- 1 -一、我国银行业及其监管体系的现状概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的不断加深,我国银行业在市场开发及业务规模、业务种类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不断的创新。
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1】44号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完善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
2010年12月16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Basel III),并要求各成员经济体两年内完成相应监管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监管标准,2019年1月1日前全面达标。
《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确立了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金融监管新模式,大幅度提高了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要求,建立全球一致的流动性监管量化标准,将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银行体系稳健性乃至宏观经济运行产生深远影响。
为推动中国银行业实施国际新监管标准,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和国内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目标和指导原则(一)总体目标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根据国内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实际,构建面向未来、符合国情、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银行业监管框架,推动银行业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银行业稳健性和竞争力,支持国民经济稳健平衡可持续增长。
(二)指导原则1.立足国内银行业实际,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完善银行业审慎监管标准。
基于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实际,坚持行之有效的监管实践,借鉴《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提升我国银行业稳健标准,构建一整套维护银行体系长期稳健运行的审慎监管制度安排。
2.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
统筹考虑我国经济周期与金融市场发展变化趋势,科学设计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标准并合理确定监管要求,体现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要求,充分反映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单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3.监管标准统一性和监管实践灵活性相结合。
为保证银行业竞争的公平性,统一设定适用于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同时适当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标准,并根据不同机构情况设置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确保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向新监管标准平稳过渡。
中国银行业新监管标准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发展迅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监管挑战。
为了规范银行业的经营行为,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中国银行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新的监管标准。
这些新标准对银行业的经营、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更严格的保障。
首先,新监管标准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保障银行业稳健经营的重要手段。
根据新标准,银行需要保持更高的资本充足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确保银行业的稳健发展。
其次,新监管标准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承担着资金的中介和风险的转移功能,因此风险管理是银行业经营的核心。
新标准要求银行建立更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测量、监控和控制等各个环节,以确保银行业能够有效地管理各类风险,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另外,新监管标准还对银行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内部控制是保障银行业运营安全和资产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保障。
新标准要求银行建立更为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合规管理等各个方面,以确保银行业内部运营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中国银行业新监管标准的出台,对银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更为严格的保障。
银行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保持充足的资本实力,以适应新监管标准的要求。
同时,监管部门也将加大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确保银行业的稳健发展,为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希望银行业能够认真贯彻新监管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银行业监管新框架体系解读
巴塞尔协议Ⅲ是全球银行业监管的标杆,其出台必将引发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调整和重组,影响银行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
在我国,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强调“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
”>>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点击合时代
应该说,巴塞尔协议Ⅲ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助于我国银行业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全面提升银行业风险控制水平。
金融危机之后,银监会提出需要对金融危机的教训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推进全面改革,在金融监管国际场所,银监会也强调监管改革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并在资本定义、反周期超额资本、流动性监管、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和过渡期安排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我国的明确观点。
而在国内,巴塞尔协议Ⅲ出台之际,银监会及时推出了四大监管工具,包括资本要求、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要求四大方面,及时进行了跟进,构成了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新框架。
划分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分别进行差异化监管。
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形成的一个广泛共识是,“大而不倒”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需要建立起事前和事后的一整套解决措施。
为此,国际监管界引入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概念,要求将其放到国际的平台上监管,由国际组织进行运行稳定性评估、同行评议。
目前,针对我国实际情况,银监会正在研究对“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具体的监管方法。
这项工作所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银监会将改变目前按照资产规模划分银行为大中小型银行的做法,转而在银行资产规模的基础上,再考虑复杂性和内外关联性等,将银行划分为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部门针对两类银行分类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
如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相应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实施新监管工具要求、过渡期要求等将会实行更严格的监管。
此前业界传闻各国有大型银行、中信、招商银行等被划分为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从严等,虽然这一消息随后被否认,但银监会统筹考虑,将对不同系统重要程度的银行实施差异化监管,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思路已然确立。
实际上这些工作一直在进行。
如从2010年起,银监会对大型银行新增了附加资本的要求,高于小银行;另外,未
来新的监管规定,如扩大风险资产的覆盖面等,将首先在大行上推进,大行的时间表要先于小银行;以及对大银行设立控股子公司,对大银行组织架构和业务结构过分复杂进行监管等等。
这些监管举措显示了监管部门“对于大而不倒”机构的监管思路和安排,将对不同规模和类型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提升资本充足率要求,实行全新的资本监管制度。
应该说,巴塞尔委员会1988年资本协议确定8%的资本充足率,并不是基于最优资本结构理论计算的结果。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显示,银行按照8%计提的资本远远不能覆盖吸收危机期间所遭受的实际损失,更不能充分反映银行被动地应对外部冲击带来的社会成本,包括倾销资产的连锁反应、信贷收缩阻碍经济复苏等。
金融危机后提高银行资本监管标准已成为国际共识。
目前,英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将资本充足率标准提高至12%~16%。
“十二五”期间,我国银
行监管部门拟实行新的资本监管制度,对于银行资本的数量、质量和标准提出新的要求。
目前,中国监管部门的规定要求,银行业核心一级资本要求不能低于75%,发行债务工具补充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25%,这些规定相比其他国家已经更为审慎。
“十二五”期间,银行业将实施更为审慎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
具体要求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最低资本比例为6%,一级资本最低要求为8%,总资本最低要求为10%。
此外,新的规定还对所有银行设置抵御经济周期波动的超额资本,比例为0~4%。
而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除了上述底线要求,监管部门还另行设置了1%的附加资本要求。
按照监管部门的部署,新的资本监管制度从2011年底实施,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在2012年底前达标,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则延迟到2016年底前达标。
巴塞尔协议Ⅲ将银行核心资本和普通股权限的要求大幅提升,可以看出,顺应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我国银行监管新工具箱的核心监管工具仍然是资本要求。
监管部门希望通过实现新的资本监管制度,提高最低资本要求,以便更有效地抵御和化解银行潜在风险造成的损失。
在拨备覆盖率的基础上,引入动态拨备率指标控制经营风险。
目前,我国银行监管规定中,实行对于不良资产计提拨备的措施。
相应对于拨备覆盖率的监管要求是100%,实际上大型银行该比率已经明确为150%。
“十二五”期间,监管部门将拨备覆盖率统一明确为150%,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
此外,监管部门将引入新的动态拨备率指标,作为拨备覆盖率的补充,并将按照动态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孰高的原则进行监管。
具体而言,动态拨备率为拨备与信贷余额之间的比率,初步的监管指标设定为2.5%。
动态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的区别是前者覆盖更为全面,无论银行是否出现不良资产,只要投放信贷就必须计提拨备,对于银行的约束更强。
按照安排,监管部门将通过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执行不同的实施过渡期,以使各银行的经营活动得到合理的平滑。
引入杠杆率监管指标,控制银行表内外业务的过度扩张。
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国际监管改革的成果,为有效约束银行过度的资本扩张,防止银行过高负债,我国监管当局引入了杠杆率监管指标。
在计算确定方式上,该指标为一级资本除以总资产,包括表内和表外资产。
表内资产按名义金额确定,表外资产则存在换算的问题。
其中对于非衍生品表外资产按照100%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转入表内,而对于金融衍生品交易采用现期风险暴露法计算风险暴露。
按照监管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银行业杠杆率监管标准确定为4%。
按照监管部门的理解,如果发现银行不审慎、信贷分类不准确、不良贷款计算不准确、迁徙度较差,杠杆率的要求还要逐渐提高。
有关杠杆率的规定要求从2011年开始实施,部署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分别于2012年和2016年底达标。
杠杆率的监管要求,同时考虑对于银行表内外业务计提核心资本,将有效约束一些交易类衍生品业务的过度无序扩展。
在现有流动性比率监管基础上,引入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指标。
目前我国对于银行业流动性比率的监管,已经存在一些较为明确的指标要求,如要求存贷比不能超过75%,流动性比例大于25%,核心负债依存度大于60%,流动性缺口率大于-10%,以及限制了最大十户存款占比和最大十户同业拆入占
比,超额存款准备金制度等,这些指标对于监控银行业的流动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业的流动性提出了新的监管指标,即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指标,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引入这两个新指标。
具体而言,对于这两项指标,银行监管标准均设定为100%,监管时限上从2011年底开始实施,要求所有银行均要达标。
涉及到这两项指标的具体含义,流动性覆盖率为高流动性资产储备与压力情景下30日内净现金流出量之比,此处的高流动性资产储备包括现金、央行存款准备金、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和央行票据等。
净稳定融资比率为银行可用的稳定资金与业务发展所需资金之比,此处可用的稳定资金包括各类资本、存借款和有关权益,按照不同项目所能提供的稳定资金情况设定不同的风险系数进行加权汇总。
可以预期,未来银行的流动性监管将因为这两项新指标的引入而愈发细致,愈发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