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监管新框架体系解读
- 格式:docx
- 大小:21.56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银行业监管新框架体系解读
巴塞尔协议Ⅲ是全球银行业监管的标杆,其出台必将引发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调整和重组,影响银行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在我国,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强调“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点击合时代
应该说,巴塞尔协议Ⅲ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助于我国银行业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全面提升银行业风险控制水平。金融危机之后,银监会提出需要对金融危机的教训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推进全面改革,在金融监管国际场所,银监会也强调监管改革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并在资本定义、反周期超额资本、流动性监管、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和过渡期安排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我国的明确观点。而在国内,巴塞尔协议Ⅲ出台之际,银监会及时推出了四大监管工具,包括资本要求、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要求四大方面,及时进行了跟进,构成了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新框架。
划分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分别进行差异化监管。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形成的一个广泛共识是,“大而不倒”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需要建立起事前和事后的一整套解决措施。为此,国际监管界引入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概念,要求将其放到国际的平台上监管,由国际组织进行运行稳定性评估、同行评议。目前,针对我国实际情况,银监会正在研究对“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具体的监管方法。这项工作所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银监会将改变目前按照资产规模划分银行为大中小型银行的做法,转而在银行资产规模的基础上,再考虑复杂性和内外关联性等,将银行划分为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部门针对两类银行分类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如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相应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实施新监管工具要求、过渡期要求等将会实行更严格的监管。此前业界传闻各国有大型银行、中信、招商银行等被划分为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从严等,虽然这一消息随后被否认,但银监会统筹考虑,将对不同系统重要程度的银行实施差异化监管,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思路已然确立。实际上这些工作一直在进行。如从2010年起,银监会对大型银行新增了附加资本的要求,高于小银行;另外,未
来新的监管规定,如扩大风险资产的覆盖面等,将首先在大行上推进,大行的时间表要先于小银行;以及对大银行设立控股子公司,对大银行组织架构和业务结构过分复杂进行监管等等。这些监管举措显示了监管部门“对于大而不倒”机构的监管思路和安排,将对不同规模和类型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提升资本充足率要求,实行全新的资本监管制度。应该说,巴塞尔委员会1988年资本协议确定8%的资本充足率,并不是基于最优资本结构理论计算的结果。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显示,银行按照8%计提的资本远远不能覆盖吸收危机期间所遭受的实际损失,更不能充分反映银行被动地应对外部冲击带来的社会成本,包括倾销资产的连锁反应、信贷收缩阻碍经济复苏等。金融危机后提高银行资本监管标准已成为国际共识。目前,英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将资本充足率标准提高至12%~16%。“十二五”期间,我国银
行监管部门拟实行新的资本监管制度,对于银行资本的数量、质量和标准提出新的要求。目前,中国监管部门的规定要求,银行业核心一级资本要求不能低于75%,发行债务工具补充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25%,这些规定相比其他国家已经更为审慎。“十二五”期间,银行业将实施更为审慎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具体要求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最低资本比例为6%,一级资本最低要求为8%,总资本最低要求为10%。此外,新的规定还对所有银行设置抵御经济周期波动的超额资本,比例为0~4%。而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除了上述底线要求,监管部门还另行设置了1%的附加资本要求。按照监管部门的部署,新的资本监管制度从2011年底实施,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在2012年底前达标,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则延迟到2016年底前达标。巴塞尔协议Ⅲ将银行核心资本和普通股权限的要求大幅提升,可以看出,顺应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我国银行监管新工具箱的核心监管工具仍然是资本要求。监管部门希望通过实现新的资本监管制度,提高最低资本要求,以便更有效地抵御和化解银行潜在风险造成的损失。
在拨备覆盖率的基础上,引入动态拨备率指标控制经营风险。目前,我国银行监管规定中,实行对于不良资产计提拨备的措施。相应对于拨备覆盖率的监管要求是100%,实际上大型银行该比率已经明确为150%。“十二五”期间,监管部门将拨备覆盖率统一明确为150%,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此外,监管部门将引入新的动态拨备率指标,作为拨备覆盖率的补充,并将按照动态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孰高的原则进行监管。具体而言,动态拨备率为拨备与信贷余额之间的比率,初步的监管指标设定为2.5%。动态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的区别是前者覆盖更为全面,无论银行是否出现不良资产,只要投放信贷就必须计提拨备,对于银行的约束更强。按照安排,监管部门将通过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执行不同的实施过渡期,以使各银行的经营活动得到合理的平滑。
引入杠杆率监管指标,控制银行表内外业务的过度扩张。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国际监管改革的成果,为有效约束银行过度的资本扩张,防止银行过高负债,我国监管当局引入了杠杆率监管指标。在计算确定方式上,该指标为一级资本除以总资产,包括表内和表外资产。表内资产按名义金额确定,表外资产则存在换算的问题。其中对于非衍生品表外资产按照100%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转入表内,而对于金融衍生品交易采用现期风险暴露法计算风险暴露。按照监管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银行业杠杆率监管标准确定为4%。按照监管部门的理解,如果发现银行不审慎、信贷分类不准确、不良贷款计算不准确、迁徙度较差,杠杆率的要求还要逐渐提高。有关杠杆率的规定要求从2011年开始实施,部署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分别于2012年和2016年底达标。杠杆率的监管要求,同时考虑对于银行表内外业务计提核心资本,将有效约束一些交易类衍生品业务的过度无序扩展。
在现有流动性比率监管基础上,引入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指标。目前我国对于银行业流动性比率的监管,已经存在一些较为明确的指标要求,如要求存贷比不能超过75%,流动性比例大于25%,核心负债依存度大于60%,流动性缺口率大于-10%,以及限制了最大十户存款占比和最大十户同业拆入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