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942.00 KB
- 文档页数:67
2024年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五篇)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一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极为普遍的一类物质。
利用身边的具体事例,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和参与社会的意识,认识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具体课标要求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2、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教材分析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极为普遍的一类物质。
教材把金属知识安排在酸碱盐等化合物之后,让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物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来比较全面的认识金属的相关知识,既有助于形成比较系统的元素化合物体系、全面认识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本节从金属的存在形式、分类、物理性质、合金组成与性能以及应用角度,勾画出认识化学物质的基本框架,即从物质存在、分类、组成结构、性质等视角对物质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
对金属以及金属物理性质的学习,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获知:一是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金属制品的性能反推其具有的物理性质,如铜用作导线,推知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二是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铜片与黄铜片的硬度大小、锡片和焊锡熔点的高低;三是通过“在线测试”让学生分析数据信息,获取金属物理性质及相应的用途。
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途径和方法,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推理,实验探究的能力。
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建立三个基本观点:第一个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不同的金属既有物理通性,又有各自特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第二个基本观点是: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又决定物质的用途;第三个基本观点是通过混合能改变物质的性质,从而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服务。
教材先从学生身边的金属制品入手,最后又介绍了广泛使用的合金,凸显了化学与社会的联系,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计算,以及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对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讲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性质及制备方法。
2.学会计算溶液的浓度,能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性质2.溶液的制备方法3.溶液浓度的计算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3.利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水、酒精、盐、糖等。
3.教学课件:溶液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4.教学参考资料:溶液的制备方法、浓度计算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溶液的日常生活图片,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什么状态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溶液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溶液性质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化学肥料》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化学肥料》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化学肥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3.能鉴别地氮肥。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
【教学难点】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学习指导一:化肥的简介【自主练习】阅读书本79-8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农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很多,其中氮、磷、钾需要量较大,因此氮肥、磷肥和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2.拿出常见的氮、磷、钾肥让学生观察,然后填写下表:(1)氮肥中一定含有氮元素,磷肥中一定含有磷元素,钾肥中一定含有钾元素。
给出2分钟的时间,二人一组,一个同学说出化肥名称,另一个同学写出化学式并说出这种化肥属于哪种肥料。
(2)氮肥中氨水是液态;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应密封保存。
(3)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算出一种氮肥的含氮量,让学生说出每种氮肥的含氮量,最好记住。
(4)给出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出农作物的症状,由其他学生说出这种作物需要施用哪种肥料。
3.有些化肥中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这样的化肥叫复合肥料。
如NH4H2PO4、(NH4)2HPO4、和KNO3等。
4.浅谈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利和弊。
【教师点拨】总结归纳化肥的作用时,尽量简洁。
氮肥长叶;磷肥长根;钾肥长茎。
农作物哪一部分出了毛病,就施哪种肥料。
【跟踪练习】1.为了防止枇杷裂果,果农要适时适量地施用钾肥,下列物质中属于钾肥的是(A)A.K2SO4B.CO(NH2)2C.Ca(H2PO4)2D.NH4NO32.下列化肥中,能使农作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的是(B)A.KClB.NH4NO3C.NaHCO3D.Ca(H2PO4)23.小明家的小麦出现大面积倒伏现象,你认为应增施的化肥是(A)A.氯化钾B.碳酸氢铵C.尿素D.磷矿粉有效成分学习指导二:初步学会区分常用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自主练习】阅读书本82-83页的有关内容,同学们自己动手作演示实验完成下列问题:1.比较氮肥(氯化铵、碳酸氢铵)、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和钾肥(硫酸钾、氯化钾)的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归纳它们的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十一单元-课题2化学肥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肥料的定义和种类。
2.掌握化肥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3.了解化肥的使用注意事项。
4.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化学肥料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化学肥料的种类和成分。
•难点:掌握化肥的作用和正确使用方法。
三、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化学肥料的概念和作用。
例如:•请问大家知道什么是化学肥料吗?•化学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2. 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板书的形式,向学生讲解化学肥料的种类、主要成分和作用。
要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
例如:2.1 化学肥料的种类•无机化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等。
•有机化肥:包括农家肥、堆肥等。
2.2 化肥的主要成分及作用•氮肥:主要成分为氮,促进植物生长,增加茎叶的生长和绿色部分的发育。
•磷肥:主要成分为磷,促进植物的根系发育,增加植物的吸收能力。
•钾肥:主要成分为钾,增强植物的抗寒抗旱能力,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3. 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真实情境的案例,让他们思考如何正确使用化学肥料。
例如:案例:小明的父亲在家里种了一些蔬菜,但一段时间后发现蔬菜长得不太好。
请问这可能是由于使用化学肥料不当导致的吗?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化学肥料呢?引导学生讨论可能的原因和解决办法,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化学肥料的使用注意事项。
4.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化学肥料进行进一步研究。
要求他们整理出如下信息:•化学肥料的主要成分和作用;•使用该化学肥料的注意事项;•该化学肥料的优缺点。
5. 小结归纳(5分钟)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对其他同学的报告进行评价和补充,最后进行小结归纳。
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小结的关键词,让他们填写到自己的笔记中,便于复习。
6. 拓展延伸(5分钟)提问学生关于化学肥料的拓展问题,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进一步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9.3溶质质量分数(第四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掌握通过实验测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方法。
3.能够利用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二、教学重点1.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掌握通过实验测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利用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天平、容量瓶、量筒、试管等。
2.实验药品:氯化钠、葡萄糖等。
3.教师准备:课件、示范实验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实例和问题,引发学生对溶质质量分数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某种药物的溶液经过测试,测得质量分数为5%,请问这个含义是什么?2. 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在课件上呈现“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逐步解释。
溶质质量分数定义:溶质质量分数指的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计算公式: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100%3. 实验操作(30分钟)教师进行一次示范实验,演示如何通过实验测定溶质质量分数。
实验步骤:1.取一容量瓶,称量一定质量的溶质(如氯化钠),记录溶质的质量。
2.加入适量的溶剂(如水),溶解溶质,使其完全溶解。
3.容量瓶加水至刻度线,并充分摇匀。
4.取适量的溶液,定量倒入试管中。
5.将试管放在天平上,记录试管的质量。
6.计算溶质质量分数。
4. 讲解与讨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溶质质量分数,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讨论。
同时,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补充相关知识点。
5. 练习与巩固(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计算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并思考和讨论应用问题。
6. 小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能够更加生动直观地引导学生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九年级化学下册的教学计划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的教学计划范文(精选10篇)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教学工作者们又将迎来新的教学目标,该写为自己下阶段的教学工作做一个教学计划了,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这个教学计划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的教学计划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年级化学下册的教学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本学期将继续在“课改”新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齐心协力,落实各项工作,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
二、学生分析:本班共有46人,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
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
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31%,学习发展生占47%。
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
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产生严重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九年级才接触化学,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
三、教材分析本教材体系的第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
以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水、空气、溶液,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
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
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
第二个特点,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每一块中都有有许多学生实验和实验探究,同时又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8.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金属资源的重要性和利用现状;2.掌握金属资源的保护方法;3.能够分析和解决金属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问题。
教学重点1.金属资源的利用现状;2.金属资源的保护方法。
教学难点1.分析金属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问题;2.解决金属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问题。
教具准备1.教科书、黑板、粉笔;2.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金属资源概念和分类;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金属资源对人类有什么重要性?二、新课讲解(10分钟)1.给学生介绍金属资源的利用现状,如在建筑、交通工具、电子产品等领域中的应用;2.分析金属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浪费、污染等;3.引导学生思考金属资源的保护意义和必要性。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金属资源(如铁、铝、铜等),讨论该金属资源的利用现状和问题;2.引导学生分析该金属资源的保护方法,并列举相关措施。
四、汇报和讨论(15分钟)1.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于各组的保护措施进行补充和改进。
五、案例分析(15分钟)1.教师提供一个具体的金属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案例,如电子废弃物的处理;2.学生们分组讨论该案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六、总结归纳(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金属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必要性;2.学生们对金属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键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写在个人笔记中。
课后作业1.阅读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一个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案例;2.完成相应的作业题目,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使用金属资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提高了学生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对金属资源的保护方法理解不深,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三篇〕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一一、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空气氧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新课,它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化学知识,讲好这局部知识,对今后学习化学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化学根底知识的重要性质打下一个良好的根底。
1、教学目的知识目的: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响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考前须知。
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响的概念及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问题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氧气的制法的性质,对学生进行量变能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那么。
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手段:本节课设计投影机辅助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表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程序1、新课导入:空气中按体积计算氧气占21%,工业上就是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空气制取氧气的。
那么医院用的氧气是不是利用空气制取的呢?如果不是化学实验室里是怎么样把氧气制取出来的呢?又是怎么样收集的呢?设置这些问题是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性趣。
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汾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新课讲解: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人教版)
目标
本教案旨在帮助九年级学生全面了解化学知识,并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案内容
第一单元:化学基础知识
- 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 元素与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 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
第二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 原子和分子的组成
- 元素的存在状态和组合方式
- 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反应
- 酸、碱和盐的特性及反应
- 速率、平衡和能量变化
第三单元:元素和化合物
- 元素及其周期表上的特征
- 阶段表和阶段规律
- 各类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
- 酸碱中和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 金属、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第四单元:化学反应
-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速度控制因素
- 平衡反应和平衡常数
-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分类
- 燃烧和腐蚀的化学反应
- 聚合物和生物分子的化学反应
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研究效果,本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 示范实验和实物展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实践能力
- 小组合作研究,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精神
- 讨论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 多媒体教学和互动研究,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评估
为了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教师将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估:
- 课堂参与和表现
- 作业和实验报告
- 小组合作和讨论贡献
- 综合测试和考试
参考资源
- 《化学全册》(人教版)
- 化学实验室设备和化学试剂。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5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1一、课标要求: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山东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1、依据导学案的预习内容,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
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通过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掌握根据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通过分析醇的结构,知道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并能分析出发生反应类型与对应化学键的断裂关系。
3、根据醇的结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回忆以前学习的醇的相关性质,整理归类反应类型。
4、结合前面的学习,认识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5、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了解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课标评价: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5个教学任务,但5个任务不是均等的,从课标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侧重醇的化学性质的探讨,设计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醇反应的断键规律,并加强对应练习,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对于其他几个教学目标要求知道的层次,能够说出常见几种醇的结构、物理性质、用的即可。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2)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系实际。
(2)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2.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联系生活、活动实践。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pH试纸。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滴管、玻璃棒、玻璃片、纸巾、pH试纸、标准比色卡、线。
药品: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稀硫酸、橘汁、糖水、牛奶、番茄汁、肥皂水,汽水、自来水、洗洁精、醋、酱油、头发样品、五种不同pH的溶液。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第二课时;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提问]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学生)1.能2.不能[教师]能否反应,我们应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1)如图所示。
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人几滴酚酞溶液。
再用滴管慢慢滴人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2)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教师强调]1.用滴管滴入盐酸时要缓慢,一滴一滴加入,以便观察实验现象。
2.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盐酸时,要边滴边搅拌。
[学生活动][讨论]玻璃片上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学生总结]氢氧化钠是碱,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显示红色,随着盐酸的加入,红色逐渐消失变成无色。
所以此时的溶液肯定不是碱性溶液。
玻璃片上的白色物质是溶液中新生成的溶质。
[讲解](借助FLASH动画展示反应过程)在上面的实验中,发生了这样的反应:NaOH+HCI=NaCl+H2O[介绍]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
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
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
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
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案(优秀9篇)九年级化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过程和方法:1.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2. 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2.铵根离子的检验难点:1.铵根离子的检验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教师:以举出所知道的化肥引出课题,对常见的化肥的物理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看书自己总结;对铵根离子的检验的教学通过实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一。
化学肥料1、氮肥氨水NH3•H2O 易溶于水低温密封碳酸氢铵NH4HCO3硝酸铵NH4NO3氯化铵NH4Cl硫酸铵(NH4)2SO4尿素CO(NH2)2【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
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
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
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
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磷酸二氢铵NH4H2PO4 磷酸氢二铵(NH4)2HPO43、钾肥硫酸钾(K2SO4) 氯化钾(KCl)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4、复合肥料硝酸钾KNO3磷酸二氢钾KH2PO45、微量元素肥料如B、Mn、Cu、Zn等6、农家肥料二、农药1、作用2、危害三、随堂检测题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
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5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1《酸的通性》一、教材分析《酸的通性》是在学生学习稀硫酸、稀盐酸后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㈠知识目标:1、了解酸的涵义。
2、了解酸的通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及其意义。
㈡能力目标:1、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情意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般规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学法设计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演示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
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
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㈠总体思路:⑴导入→⑵回忆已学知识→⑶归纳酸的通性→⑷分析变化的本质→⑸酸的通性的本质→⑹酸的涵义→⑺巩固练习及迁移(编有酸与金属不能发生反应的题目)→⑻质疑→⑼金属与酸反应→⑽金属活动性顺序→⑾本质→⑿巩固迁移1、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思想本课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根据基于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和记忆基本模式构建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整册最新适用教案课题1金属材料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2.能力目标: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二、教学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讨论教学。
五、实验准备药品:铁片、铜片、铝片、黄铜、铜仪器: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内容1、【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金属制品,得出:人类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的结论。
2、【新授课】人类使用金属材料的小知识1.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青铜(铜锡合金)2.现在应用最多的金属—铁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世界上金属产量第二位—铝一、金属材料1、金属材纯金属(90多种)合金(几千种)2(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阅读P3相关内容,讨论】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对环境的影像等等。
3、金属之最:(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9)锂:密度最小的金属4、金属分类: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目标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通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难点: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
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他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设计变色(猜想)②猜想镁条、镰刀变色的原因。
③链接民间谚语:“真金不怕火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学生讨论、小结:有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有的不能。
如(化学方程式):3Fe+2O2 Fe3O4。
第二课时复习巩固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①能与O2反应:4Al+3O2=2Al2O3。
②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Mg+2HCl=MgCl2+H2↑Fe+H2SO4=FeSO4+H2↑质疑激趣(小故事)奇怪的天平:趣味化学小组的张同学,从实验室借来一台天平,在天平两端秤盘里各放两只大小和重量都相等的烧杯,再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的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镁溶液,使天平保持平衡。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氢氧化钠的吸水性和腐蚀性,了解其用途。
2、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并归纳碱相似化学性质及其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2、难点:碱的化学性质实验准备1、药品:NaOH固体、20%NaOH溶液、CaO固体、澄清的石灰水、盐酸、硫酸、蒸馏水、乙醇、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洗净的鸡爪、去壳的熟鸡蛋。
2、器材:导线、灯泡、烧杯、试管、软塑料瓶、表面皿、滴管、点滴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大家想一想,这些神奇的现象存在的反应原理是什么?通过神奇的化学实验把学生轻松地引入化学课堂。
板 书 设 计: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知识结构 → 知识系列 → 学习方法1、碱能使酸碱指剂 NaOH 溶液 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显示不同颜色 Ca (OH )2溶液 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2、碱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 Ca (OH )2+ CO 2=CaCO 3↓+ H 2O 反应生成水 2NaOH+ CO 2= Na 2CO 3+ H 2O 2NaOH+ SO 3= Na 2SO 4+ H 2O3、碱有相似性质原因: 不同的碱溶液中含有相同的OH-点评: 高品味的教学对教师工作的要求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把复杂的知识条理化;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把单一知识网络化”。
在本案例中,教师一开始就用一项趣味实验将问题印入学生的大脑,然后用通过生活中的多种材料将化学知识层层深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知识与技能,感悟学习方法。
在本案例中,教师的板书设计也形成特色,从横向分析“知识推进与方法形成”溶为一体,从纵向分析是知识与方法的深化,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
个别→一般→规律→应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教学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仪器、药品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黄铜、铜,与钛有关的资料和新型的合金的资料。
【板书设计】第八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一、物理性质1、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教高。
2、特性:二、性质决定用途三、合金1、常见合金──生铁和钢。
2、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课后反思: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拔,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教学准备学生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条、锌粒、铜片、铁钉、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讲解]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过渡]我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来证明不同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呢?[问]大家还记得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吗?能不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讲解]铁比铜活泼,所以铁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
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中反应出来。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此结论来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1.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2.把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3.把另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问]通过这几个实验你可分别得出什么结论?能否据此得出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小结]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金属化合物和新金属。
[板书]金属+金属化合物→新金属化合物+新金属比较刚才实验中用到的这3种金属的活动性[讲解]经过了许多类似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进行了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板书]二、金属活动性顺序[投影并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它可以给你以下一些判断的依据: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入硝酸银溶液中色固体,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无明显现象[答]实验1说明铝的活动性强于铜。
实验2说明铜的活动性强于银。
实验3说明铜的活动性弱于铝。
[思考回答]金属的活动性顺序:Al>Cu>Ag[答案](1)(3)不反应;(2)(4)反应,且均为置换反应,化学方程式略。
[思考答案]:1、因波尔多液中的硫酸铜要与铁反应:CuSO4+Fe==FeSO4+Cu,从而腐蚀铁制容器;[思考回答]:1、“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2、能更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为黄铜,不反应的为黄金3、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4、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个实验现象明显,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轻松地掌握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每个小组派学生代表回答汇报。
提高学生把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对比、总结归纳的能力。
通过小节,把金属与盐反应的知识系统化轻松得出结论经过探究和讨论,得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自然而然,顺利突破难点,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喜悦系统地介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能利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把化学运用到生活中来,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练习]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置换反应。
(1)银与稀盐酸(2)锌与硫酸铜溶液(3)铜与硫酸锌溶(4)铝与硝酸银溶液思考题1: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制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思考题2: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时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欺诈活动。
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小结]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且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各不相同。
根据金属与酸或金属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的反应,可判断出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
我们也了解几种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同时,我们也认识了一种新的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布置作业]习题3,4,6,8 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
小结本课内容,知道本课的内容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主板书设计]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一、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2Mg+O22MgO Al+3O2=2Al2O32Cu+O22CuO Fe+2O2Fe3O4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金属的活动性:Mg>Al>Fe,Cu>Au2、金属与酸的反应Mg+2HCl==MgCl2+H2↑ Zn+2HCl==ZnCl+H2↑Fe+2HCl==FeCl2+H2↑ Mg+H2SO4==MgSO4+H2↑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金属的活动性:Mg>Zn>Fe>Cu置换反应:A+BC→AC+B3、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金属+金属化合物→新金属化合物+新金属2Al+3CuSO4=Al(SO4)3+3CuCu+2AgNO3=Cu(NO3)2+2Ag金属的活动性:Al>Cu>Ag二、金属活动性顺序课后反思: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目标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铁)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了解防止金属生锈的简单方法,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具体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使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从常见铁矿石中提炼铁的原理。
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和金属资源的保护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难点:冶炼铁的原理和含杂质等不纯量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如何使学生解决生活中金属锈蚀的问题。
实验准备教师:(内容为常见矿石的图片、我国钢铁冶炼厂的简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模拟演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例题讲解等);镊子;酒精灯;火柴等。
生锈的铁锁、因锈蚀穿孔的铜壶、长期未用的菜刀、几段生锈的铁丝、不能用的水龙头等。
学生:课外收集的我国钢铁厂情况简介材料;重晶石等矿石样品。
在一周前做好的铁钉锈蚀条件探究的对比实验。
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指导阅读,讨论交流,拓展探究,实验展示,自主评价。
教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课后反思: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教学设计活动与探究(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