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精品七篇)解开枷锁,放飞梦想一一个案工作案例报告(一)一、个案背景(一)基本资料案主:阿辉性别:男年龄:14岁(二)个案来源案主在学校心理报纸上看过社工的介绍,主动到社工室寻找社工。
(三)背景资料1.情绪状况。
服务对象是一名初三学生,马上要面临中考,因为成绩-直不理想,每次的测验成绩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理想,从而担心自己的中考成绩也不理想,经常会有一些焦虑紧张的情绪出现。
加上家庭成员给予其压力,时常会感到烦躁不安。
2.家庭资料。
服务对象父亲早逝,家庭主要靠母亲来承担,抚养其姐弟三人上学,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服务对象姑丈对服务对象家庭较为关心,经常为其家庭提供意见甚至做决定,服务对象犯错误或者成绩不理想时会给予教育批评。
母亲和姑丈对服务对象的期望较高,希望他能考入高中,成绩不理想时会贵备服务对象。
母亲因为平时较忙,丢失东西时会误会服务对象,以致服务对象和母亲发生争吵。
服务对象两个姐姐均在上学,比较关心服务对象的成绩,成绩不理想时会批评,但是也会提供学习辅导。
3.人际关系。
该服务对象性格偏内向,平时话语不多。
在学校和同学的交流不多,和班级同学关系一般,平时班级里面关系较好的有两个,曾经因为和某一位同学产生误会,认为对方一直对他有意见。
在家庭里面和母亲和姐姐的交流不多,最多集中在学习方面,服务对象的想法一般不会告知家庭成员,认为他们不支持,也不理解。
4.行为表现。
该服务对象考试时会产生焦虑不安的状况,特别是试卷的前半部分不会做时,往往会带着紧张焦虑的心态考试,导致最后成绩更加不理想。
5.支援网络。
该服务对象的母亲、姐姐以及姑丈等家庭支援网络:班级里的两位关系较好的同学,平时服务对象会和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问题分析(-)理论基础艾利斯的理性情绪治疗法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精神残障患者帮扶一、案例背景:1.个人情况:服务对象,男,今年42岁,患有精神残疾二级,属于低保家庭。
2010年服务对象投资失败,从而引发了精神疾病,与前妻离异后,现又组建了家庭。
服务对象因身体原因,很难像普通人一样正常工作和生活,目前处于无业、无经济来源。
2.家庭情况:服务对象父亲,患有肢体残疾三级,右眼失明,腿部有严重的关节炎。
服务对象母亲,患有精神残疾二级,骨瘦如柴,拄着拐杖还会经常摔倒,其母亲还患有糖尿病,每天需要打胰岛素,早中晚以及半夜需各打一针,有时生理上不受控制会大小便失禁。
服务对象女儿目前在上高中,到今年9月份升读大专,其性格较开朗活泼,与家人之间相处和谐。
服务对象妻子在外地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工作较辛苦。
3.社会支持:服务对象的正式支持网络是镇民政办以及所在村委会,帮助其申请低保,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确保服务对象家庭能够维持日常生活。
村委会对于服务对象一家的情况较为关注,会定期进行探访。
服务对象的非正式支持网络是其家属、亲戚、邻居,不仅在生活上对其照顾有加,还在精神层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二、问题及需求分析:(一)经济层面:服务对象因患有精神疾病,从2022年12月至今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家里的日常开销以及服务对象的医疗费用一直都是靠其父亲在维持。
服务对象希望社工可以协助链接到合适的工作资源和残疾人员相关福利,从而减轻家中的经济负担。
(二)心理层面:服务对象父亲除了要维持家庭生计外,还要长期照顾服务对象及其母亲,对于父亲的付出和辛苦,服务对象心里非常愧疚和无奈,他认为“都是因为我,家庭才变成这样”。
社工根据服务对象的心理状况,为服务对象开展心理疏导,排解不良情绪。
(三)社会支持层面:服务对象母亲患有精神残疾以及严重的糖尿病,25年以来一直都是由服务对象父亲在尽心照料,多年前腿部因多次摔跤不能正常行走,需要拄拐支撑。
服务对象希望能够为母亲链接长护资源,缓解其父亲的照顾压力。
社会工作者多角度介入个案案例分析社会工作者多角度介入个案案例分析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手法之一,是社会工作者实务能力的重要体现。
在对一个个案的介入中,社工会根据案主的特征以及需求,不会仅仅运用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而是会运用多种不同的理论进行跟进,以期达成个案目标。
那么,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分析多角度介入个案案例,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个案背景案主芳姐(化名),52岁,6岁丧父,母亲独立养育兄妹4人导致积劳成疾,几年后身患肺癌转移脑癌,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不能自理,只能依靠子女照顾。
案主婚后育有一子,1993年10月丈夫毫无征兆地不幸猝死,案主当时31岁,儿子只有5岁。
1994年母亲去世,一年内痛失两位亲人,使案主痛不欲生,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极度厌世。
而且案主于2001年下岗,一直靠打散工维持母子二人生活,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总是十分地卖命,唯恐失去这份工作,致使案主感觉力不从心。
案主丧偶二十多年,只有与儿子相依为命,但目前案主与儿子关系极差,致使案主情绪低落。
家中的物品多数都是街坊更新换代而淘汰的,但是与邻居关系紧张,由于常年精神和经济的巨大压力使案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痛风、白内障等,长期的贫困无助,导致案主精神压抑崩溃焦虑,悲观厌世、极度自卑、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再加上更年期综合症造成案主性格孤独,对每件事都耿耿于怀,情绪陷入低谷,终日闷闷不乐!二、接案:曲折中前进案主是主动求助型的,因此她主动向社工讲述她面临的困境,社工也认真的倾听与探索,并及时对案主问题进行澄清,在澄清的过程中,社工与案主共同进行,以增进案主对自身问题的了解。
根据案主的表述,社工对案主目前面临的困境做出初步的预估,目前案主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1、情绪问题:案主始终不能对其小时候爸爸的突然离世,和刚结婚没多久的老公的突然离世释怀,害怕这种状况也发生在儿子的身上,虽然母子关系较差,但是也经常提心吊胆、再加上更年期,案主怕病、怕老、怕穷的心理状态更加严重,目前表现为焦虑,压抑、苦恼、无助的情绪状态。
社会工作个案实践及反思社会工作个案实践及反思一、个案社会工作基本要素有具体目标工作计划可评估促进案主自我独立解决能力提升首先要确定什么是个案工作,根据参考书籍整理出四个要素,如果社工不明白他现在给服务对象提供的帮助(咨询、辅导)是不是个案工作,可问其所提供的个别咨询或辅导服务是否满足以上四个基本要素?例如,张大爷不会使用手机,前往社工中心寻求帮助,工作人员提供了耐心的帮助,教张大爷如何使用手机。
讨论期间同事饶有兴趣的套用以上要素:目标是教会使用手机;计划是用三节的时间;评估张大爷最后学会使用手机;促进张大爷自己用手机。
接着询问督导:你怎么看这个情况呢?简单看以上例子,似乎完全满足个案社会工作的要求,我不禁问社工:“社工去做,和居委会工作人员去做这个事情,有什么区别?”答:“嗯,社工更有耐心,更热情啊!”督导员:“除了耐心和热情以外,社工要怎么体现自己的专业价值的呢?”我们很清楚,如果要体现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远有耐心和热情是不足够的,如何体现专业性才是重点。
再看张大爷的例子,我说做社工是需要多一些好奇心的,从社工挖掘服务对象表面需求背后隐藏的需求,张大爷我们可以提供怎么的服务呢?如果区别于传统的社区居委会提供的服务,社工员可以多思考:什么原因令张大爷需要寻求社工帮助?这一次社工可以教会张大爷使用手机,下一次呢?张大爷的生活圈子中有无他可以寻求支援的人呢?有没有其他人可以教他等等?如果社工多一些好奇心,也许就挖掘出服务对象一些潜在需要,是社工可以去提供服务的地方,例如帮助建立资源网络,建立支持体系,促进邻里互助等等。
因此,个案工作的四大要素是检验个案工作最基本的四要素,非完全要素;当各位社工在提供服务,对自己所提供的服务不清楚是否是“个案”时候,可以先问自己四个问题:我现在提供的个别咨询或辅导是否有目标?是否有计划?目标是否可评估?是否最终目的是促进服务对象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即助人自助。
二、个案工作有自己的一套工作基本程序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治疗性/发展性个案工作的接受服务协议个案工作的文书记录背景资料要有问题:困难是什么、要改变什么、还有什么需求等个案过程有记录基本资料协议评估面谈/电访记录过程:注意跟进与问责的作用总结:结案评估报告同样是为居民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与传统的居委会工作员提供的帮助有什么区别?如若仅是更耐心一些,更热情一些,社工的专业将无法得以体现,社工所学习的工作技巧将无用武之地。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精品七篇)社工典型个案案例(精品七篇)案例一:心理健康辅导在一所中学中,有一名学生张明因长期沉迷游戏而导致学业下滑、与同学疏远。
社工小刘了解到张明的情况后,主动与其家长接触,提供心理健康辅导。
小刘与张明进行了多次面谈,并开展了心理测评,了解其游戏成瘾的原因。
通过与学校老师的合作,小刘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游戏限制措施,并结合家庭环境,提供了家庭教育指导。
经过几个月的辅导,张明逐渐摆脱游戏成瘾,学习成绩有所提升,与同学间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案例二:青少年保护小明是一名中学生,他的家庭环境非常复杂,家庭成员有吸毒问题,经常产生暴力冲突。
小明在学校中表现出攻击性和自闭行为,导致同学间的疏远。
社工小李注意到小明的问题后,首先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并联系相关部门协助解决家庭问题。
同时,小李在学校中开展了青年保护教育,倡导同学关注身边的问题,提供支持和帮助。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逐渐摆脱暴力环境的影响,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改变。
案例三:老年人关怀小华是一名社区的社工,他负责关怀社区中的老年人群体。
在访问中,他了解到一位叫老李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社交圈子狭窄,情绪低落。
小华积极与老李交流,鼓励他参与社区活动,与其他老人建立联系。
同时,小华联系社区医院为老李提供定期身体检查和健康咨询。
通过积极的关怀和帮助,老李的生活逐渐有所改善,他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案例四:家庭暴力干预小丽是一名遭受家暴的妇女,她经历了多次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社工小陈接到小丽的求助后,与她进行了隐私保护的沟通,为她提供了安全住所并帮助她寻求法律援助。
同时,小陈联系了心理咨询师,为小丽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援助后,小丽逐渐走出家暴的阴影,重拾了对生活的勇气。
案例五:单亲家庭支持小王是一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长期工作忙碌,缺乏关注和陪伴。
社工小赵了解到小王的情况后,制定了个性化的支持计划。
小赵邀请其他亲戚或邻居来照顾小王,增加他的家庭支持网络。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独居老人个案一、案例背景:服务对象72岁,妻子于2008年因病去世,唯一的儿子也接连生病,几年后因车祸离世,儿媳和孙女在甲地生活,服务对象独自一人居住。
这一连串的事情让服务对象深受打击,把自己封在家里,不外出与人交流,不愿意接触身边人,常常自己一个人坐在阳台里看向窗外发呆,身体状况愈发下降,许多病症都接踵而来。
二、分析预估:1.心理方面:服务对象在妻子和独子的去世后遭受到很大的打击,心理非常悲痛,不愿意出门面对别人,也不愿意跟外人交谈,需要得到心理的疏导。
2.家庭环境:服务对象的儿媳和孙女住在了太仓,离他居住地较远,因为孩子的学业繁忙,不能经常来探望他。
3.生活方面:因为年纪大了身体状况不太好,导致各方面都很不便利,例如测血压、检查煤气表、查看药品的使用说明、分类药品、标注药品信息等,需要有人帮助,但又不想麻烦他人。
三、理论支持: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以及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社会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庞大的系统,包括人造物质环境和纯社会环境。
人造物质环境包括房屋、道路、活动空间和各种服务设施,它们对使用者构成了行动的外部环境,纯社会环境可简称为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群体、社区、文化等子系统。
社工通过社会环境理论,帮助服务对象缓解悲伤情绪,教服务对象使用血压监测,帮助服务对象查看药品日期、将药品分类等日常生活问题。
四、服务目标:1.总目标:提供心理需求、生活照顾等服务,逐步改善缓解服务对象悲伤的情绪,打开自己的内心,培养其积极乐观的态度,建立对生活的信心,让服务对象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2.分目标:①陪伴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沟通聊天,缓解其悲伤情绪。
②倾听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经历,更进一步的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关怀与支持,减轻服务对象的孤独感。
③教授服务对象如何使用血压监测,帮助服务对象解决查看药品日期、药品分类、标注药品信息等生活的部分难题。
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A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本案例涉及一位名叫小明的青少年个案。
小明是一名15岁的男孩,家庭环境相对困难,父母离异,由母亲抚养。
他在学校表现欠佳,经常逃课,成绩下滑,与同学关系紧张。
此外,小明还有一些不良行为,比如抽烟、喝酒、打架等。
鉴于他的情况,社会工作者被指派为他提供个案服务,帮助他解决问题、改善生活。
二、个案服务目标1. 帮助小明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业成绩。
2. 促进小明与同学之间的和谐关系,减少冲突和暴力行为。
3. 帮助小明摆脱不良行为,改善自我形象和行为表现。
4. 支持小明的母亲,提供适当的家庭支持和指导。
三、个案服务计划1. 建立关系社会工作者首先与小明建立关系,通过沟通和倾听,了解他的需求、问题和期望。
同时,与小明的母亲进行家访,了解家庭环境和关系,为后续工作做准备。
2. 评估社会工作者对小明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学习情况、社交关系、行为问题等方面。
通过与小明的交谈、观察和与学校老师的沟通,收集相关信息,并制定个案服务计划。
3. 制定个案服务计划根据评估结果,社会工作者与小明共同制定个案服务计划。
计划包括以下方面:- 学习支持: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小明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并提供学习辅导和资源支持。
- 社交技能培养: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方式,帮助小明提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
- 行为管理:与小明一起制定行为规范和奖惩机制,帮助他改善不良行为,培养积极的行为习惯。
- 家庭支持:与小明的母亲合作,提供家庭支持和指导,帮助她更好地与小明沟通和协调。
4. 实施个案服务计划社会工作者与小明一起实施个案服务计划。
通过定期会面、电话沟通等方式,提供个别辅导、心理支持和问题解决方案。
同时,社会工作者与学校老师、辅导员等进行合作,共同关注小明的学习和行为情况。
5. 监测和评估社会工作者定期监测和评估个案服务的效果。
通过与小明和他的母亲的交流,观察和与学校老师的沟通,了解个案服务的进展和效果。
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一、个案背景小明,男,15岁,是一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他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平时工作很忙,对小明的关心主要集中在学习成绩上。
小明在学校里表现得比较叛逆。
他上课经常走神,还时不时和周围的同学交头接耳,作业也总是敷衍了事。
在最近一次的模拟考试中,他的成绩在班级里处于下游水平。
老师多次找他谈话,但效果不佳。
而且,他还经常和学校里一些同样成绩不太好、比较调皮的同学混在一起,有时候会参与一些小恶作剧,比如在同学的凳子上涂胶水之类的。
二、接案过程我第一次见到小明的时候,他穿着一身松松垮垮的校服,头发乱乱的,眼神里透着一种满不在乎的神情。
我笑着跟他打招呼:“小明,我是来跟你做朋友的社工姐姐/哥哥哦。
”他看了我一眼,哼了一声,说:“又来一个管我的,有什么好聊的。
”我并没有因为他的态度而生气,反而打趣地说:“我可不像那些只知道唠叨的人。
我就想听听你这个小大人的想法,说不定你能给我不少新鲜的点子呢。
”他有点好奇地看了我一眼,这时候我知道,我已经成功引起了他的一点兴趣。
三、问题分析1. 家庭因素父母忙于工作,缺乏与小明深入的情感交流和正面的引导。
小明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只能通过一些叛逆行为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家庭对学习成绩过度关注,让小明觉得自己在父母眼中只是一个学习的机器,一旦成绩不好,就好像自己没有任何价值了。
2. 学校因素在学校里,因为成绩不好,小明可能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异样眼光,这让他产生了自卑心理。
为了掩盖这种自卑,他就故意表现得很叛逆,通过做恶作剧等方式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他结交的那些调皮的同学,相互之间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小团体氛围,进一步影响了他的行为和价值观。
3. 个人因素小明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又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
他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只能用叛逆来对抗周围的世界。
四、服务计划1. 建立信任关系(第1 2周)每周至少与小明见面两次,地点可以选择在学校的操场或者附近的公园等比较轻松的环境。
个案分析报告一.案例背景案主李某,女,今年18岁,武汉人,初中文化程度,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喜欢独处。
初一下半学期开始就经常称头晕,不去上课,可经医生检查一切正常。
初三勉强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跨入校门。
平时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电视,比较喜欢卡通片,也照着漫画书上画漫画玩,可画得不怎么样,也从不敢把自己的画给别人看。
父亲平时工作忙,无暇顾及她,母亲经常要去照顾外婆,与案主交谈的机会也比较少。
因案主读书成绩比较差,父母也就对她没什么期望,认为女孩子书读不好就让她呆在家里,将来嫁人算了。
母亲平时常常用“你不行的”、“你不会的”等言语对案主做家务事予以评价。
案主初中毕业后不再上学,父母怕她到外面学坏,也不让她出去结交同伴,使她更加孤独。
居委会人员也反映案主特别敏感,只要她看见别人聚在一起讲话,就会认为是在讲她,为此还和邻居发生过矛盾。
对于邻居的同龄人,她总是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拒绝与其交往,也从不肯参加社区活动。
最近母亲发觉案主越来越不愿意与人交往,就托熟人帮她介绍了一份简单的工作,想让她去社会上历练历练,可她做了两天就不肯去了,母亲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所以就来求助社会工作者希望得到帮助。
二.问题诊断基于上述情况,在我看来,案主李某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性格问题由于家庭的原因,案主从小就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和身心呵护,与父母沟通的机会较少,心理的各种情感无处分享或发泄;在加上父母的干涉其行动自由,使得其长期与外界缺乏有效地沟通,这些都加剧了案主内心的孤独感和无助感,长期的心理负担积压使她形成了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的性格。
⑵人际沟通问题在家庭生活中,案主从小就缺乏与父母、家人有效沟通的机会,与父母的亲子关系较为淡漠;自初中以后,案主的父母出于过度的保护及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将其辍学在家,断绝其与外界正常交往的渠道,这令案主的内心长久的受到压抑,各种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宣泄;而长久的“与世隔绝”又加剧她内心的不安与焦虑,特别是她对外界的疑虑感和不信任感,从而使她害怕与人交往,以逃避现实的态度来摆脱心理的困扰和阴影,这些因素造成了案主人际沟通的障碍。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个案分析社会工作毕业论文个案分析:阿明的家庭问题引言:社会工作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专业领域,旨在帮助个人、家庭和社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本篇论文将分析一个名为阿明的个案,并探讨他所面临的家庭问题以及社会工作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角色。
个案描述:阿明,23岁,来自一个低收入家庭,父母离异。
他是家中独生子女,父母经常争吵,对他的教育和关注缺乏一致性。
阿明从小就面临着各种问题,包括情绪不稳定、学业问题和违法行为。
问题分析:1. 家庭不稳定:阿明的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环境不稳定,缺乏安全感和亲密关系对他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2. 教育缺失:由于父母经常争吵,对阿明的教育和关注缺乏一致性。
这导致他在学校表现不佳,缺乏自信和学习动力。
3. 情绪问题:阿明经历过家庭不稳定以及缺乏家庭支持的困扰,导致他的情绪容易波动,经常感到沮丧和无助。
4. 违法行为:由于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和缺乏家庭监督,阿明逐渐陷入了不良朋友圈子,并涉足违法行为。
社会工作介入:1. 家庭辅导: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提供家庭辅导帮助阿明的父母改善他们的亲子关系。
这可以包括提供冲突解决技巧、家庭交流指导以及家庭责任的重申,以建立一个稳定、支持性的家庭环境。
2. 学校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与阿明的学校合作,为他提供学业支持和个别辅导。
这可以包括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供学习技巧和心理支持,帮助他提高学业成绩和自信心。
3. 情绪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与阿明合作,提供情绪支持和辅导。
这可以包括心理咨询、情绪管理技巧的教授以及鼓励他参与积极的社交和娱乐活动,以帮助他恢复情绪稳定和建立积极心态。
4. 社区参与:社会工作者可以与阿明合作,引导他参与社区活动和志愿服务。
这可以帮助他建立正面的社交网络,并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
结果评估: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阿明的家庭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他的父母通过家庭辅导学会了有效的沟通和冲突解决技巧,家庭关系有所改善。
阿明在学校得到了学业和个别支持,他的学业成绩和自信心有所提高。
社会工作学社工实践技巧与个案分析社会工作是一门旨在改善社会问题的学科,社会工作者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来帮助个人、群体和社区实现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个案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旨在深入了解个体的需求和问题,并制定适当的干预计划。
本文将重点讨论社工实践的技巧和个案分析,以帮助读者在实践中更有效地应用。
一、社工实践技巧1. 建立信任关系建立信任关系是实施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
社工工作者应该展示出尊重、关注和倾听的态度,与个体建立互信关系。
通过与个体的真诚沟通和理解,社工工作者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帮助他们了解个体的需求和问题。
2. 有效沟通沟通是社工实践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社工工作者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包括倾听、表达和解释的能力。
他们需要倾听个体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并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向个体传达信息。
3. 适应个体差异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需求和问题。
社工工作者需要具备灵活性,能够根据个体的情况和差异提供适当的服务和支持。
他们应该敏锐地观察和分析个体的特点,以便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
二、个案分析个案分析是社工实践中的一项关键工作。
它通过收集和评估个体的信息,帮助社工工作者了解个体的需求和问题,并为他们制定适当的干预计划。
下面是个案分析的基本步骤:1. 收集信息社工工作者应该通过面谈、观察和文件记录等方式收集个体的相关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包括个体的背景、家庭情况、社交关系、健康状况以及问题的具体描述等。
2. 评估需求和问题社工工作者应该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估,确定个体的需求和问题。
他们需要将这些需求和问题与社会工作的目标联系起来,以便制定合适的干预策略。
3. 制定干预计划根据个体的需求和问题,社工工作者应该制定具体的干预计划。
这个计划应该包括明确的目标、执行方法和评估标准,以确保干预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4. 实施干预措施社工工作者应该根据干预计划,采取相应的行动来帮助个体解决问题。
这可能包括提供情感支持、提供信息和资源、引导个体进行适当的自我调适等。
社工案例分析社会工作是一项重要的职业,其主要任务是帮助个人、家庭和社区解决各种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一个社工案例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的实践过程。
案例背景。
小明是一名社会工作者,他接手了一个家庭暴力案例。
案件涉及一对夫妇,他们经常发生激烈的争吵和打斗,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小明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及时干预的紧急情况,因此他迅速展开了工作。
问题分析。
首先,小明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了解了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争吵的原因、孩子的心理状态等。
他发现,夫妻双方都存在沟通不畅、情绪失控的问题,孩子长期处于恐惧和焦虑之中。
同时,小明还发现了家庭成员的一些积极的一面,比如他们对孩子的关爱、对改善家庭关系的愿望等。
干预措施。
基于对问题的分析,小明制定了一系列的干预措施。
首先,他与夫妻双方进行了个别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学会有效的沟通方式。
其次,他组织了一些家庭活动,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理解。
同时,小明还联系了相关的心理医生和法律援助机构,为家庭成员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
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和辅导,家庭成员的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
夫妻双方的争吵减少了,孩子的心理状态也有所好转。
小明继续对家庭进行跟踪和支持,确保他们能够稳定地度过这个难关。
结论。
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种问题。
同时,社会工作也需要团队合作,与其他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员进行协作,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总而言之,社会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意义的工作,希望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的实践过程,为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报告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3 报告结构概述 (4)二、案例选择与描述 (5)2.1 案例来源 (6)2.2 案例背景 (7)2.3 案例问题概述 (7)三、个案介入过程 (9)3.1 初步接触与评估 (10)3.2 个案计划制定 (11)3.3 介入行动的实施 (12)3.4 评估与反馈 (13)四、个案工作成效分析 (14)4.1 个案目标达成情况 (15)4.2 客户满意度分析 (17)4.3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表现 (18)五、个案工作的反思与总结 (19)5.1 个案工作的成功经验 (20)5.2 个案工作中的不足 (21)5.3 对未来工作的启示 (21)六、结论与建议 (23)6.1 研究结论 (24)6.2 对社会工作实践的建议 (25)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6)一、内容概括个案背景介绍:简要描述了涉案个体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职业、家庭状况等,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心理健康问题、人际关系困扰、生活困境等。
社会工作介入过程:描述了社会工作者如何与涉案个体建立联系,进行初步评估,确定介入策略和方法,如提供心理疏导、建立支持网络、开展危机干预等。
具体实施方法:详细阐述了社会工作者在个案处理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包括心理咨询、家庭沟通指导、资源链接、教育培训等。
成效评估:分析了社会工作介入后取得的成效,包括个案问题解决的程度、个体能力提升的情况以及社会支持的改善等。
反思与建议:总结了整个个案处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以及对未来类似个案处理的启示。
本报告旨在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社会工作的实践过程和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个体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和挑战也日益增多。
个案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专业的助人活动,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报告(范例)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报告(范例)一、基本资料案主姓名:吴某性别:男年龄:73 岁二、个案来源个案是院舍照顾机构管理人员转介,社工经过与案主面谈,确定初步问题后接案。
三、个案背景资料(一)重要引发事件近日案主因心脏病住进深圳某医院,这次在检查、护理、用药过程中处处抱怨其儿子,还经常无故对儿子发脾气,跟病房的医生、护士甚至病房的其它病人家属说他儿子的坏话。
案主的父子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他的儿子也在一气之下说了要放弃案主,在医院案主的儿子要和案主脱离父子关系,案主父子关系面临一个大挑战。
案主需要心脏搭桥,手术费最少要用6 万块,手术费用如果筹不够,案主将无法顺利进行手术。
最坏的打算就是案主“有钱看病,没钱等死”。
(二)曾做出的调试和成效1.自我调试。
案主入住老人颐养院之后,因与子女关系都不好,感情上面缺乏沟通,得不到家人的温暖和关爱,案主有被遗弃的感觉,时刻认为自己没有依靠,没有归属感,对生活非常消极、自卑。
案主曾经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也想通过一些日常活动来摆脱这种困境,比如通过给希望小学的学生定期捐款,给有需要的人编织毛衣送温暖等,但是由于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案主变得更加自卑敏感。
2.院舍照顾层面。
老人颐养院的领导曾经与案主儿子多次面谈,与其共同探讨案主目前的状况,希望改善案主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并尽量通过安排文娱活动让案主融入院舍生活。
(三)行为表现。
案主住院后,由于对疾病的害怕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上的紧张和敏感,容易对身边的人产生种种误会。
只要身边的人说了一句不当的话,或者一个不合适的行为,就会引起案主的猜疑和否定。
(四)人际关系。
案主在入住养老机构后,案主失去自身的角色而与他人交往,使案主在与工作人员交往和满足工作人员的期望时常常感到羞辱和没有自尊,这引起个人认知出现误区,在他的眼中,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优点,眼中容不下一粒沙子的性格,喜欢挑别人毛病,导致了案主与家人、与院舍照顾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其它老人之间缺乏稳定的沟通,案主人际关系系统失衡。
个案工作案例及分析某地社会工作者的个案工作案例及分析案例描述:在某城市的社区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小李接手了一个个案,该个案涉及一位年轻女性陈女士。
陈女士今年30岁,已婚,育有一子。
她与丈夫的婚姻并不幸福,丈夫经常言语冷漠,对她情感疏离。
此外,陈女士还面临着经济压力,家庭负担较重。
问题分析:1. 婚姻问题:陈女士和丈夫的婚姻存在着情感疏离,缺乏沟通与交流,这对她的家庭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2. 经济压力:陈女士面临家庭的经济压力,这可能导致她的情绪低落,影响她的心理健康和家庭幸福感。
3. 社会支持:陈女士可能缺乏社会支持网络,没有人可以分享她的困扰和忧虑,这会增加她个人的心理负担。
干预计划:1. 建立信任关系:社会工作者小李需要与陈女士建立信任关系,通过倾听和关心,了解她当前的困扰和需求。
2. 婚姻辅导:通过开展婚姻辅导,帮助陈女士与丈夫建立更健康的沟通模式,增进夫妻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3. 经济援助: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陈女士了解社会福利和经济援助的政策,协助她解决当前的经济困难。
4. 心理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引导陈女士加入社区支持小组或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她减轻心理负担,增强心理健康。
5. 社会支持:通过介绍陈女士参与社区活动或加入志愿者组织,帮助她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增加她的社交资源。
实施过程及成效评估:1. 社会工作者小李与陈女士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她愿意向小李倾诉自己的困扰和忧虑。
2. 小李从陈女士口中了解到她与丈夫的沟通问题,因此安排了一系列的夫妻关系辅导活动,教授他们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3. 陈女士得到了社区资源的介绍,她申请到了一份兼职工作,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
4. 小李还邀请了心理专家为陈女士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她应对情绪问题,并将她介绍给一个邻里互助小组,提供更多的社交支持。
5.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后,陈女士的婚姻关系有所改善,她的心理状况也较之前有所好转。
案例分析及启示:通过对陈女士个案的分析和实施一系列干预措施,可以看到社会工作在解决个人和家庭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高级社会工作师直接服务个案分析单位:姓名:现任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专业技术职务:年月曰社工介入社会救助服务案例王大爷是户口,无房屋收入,低保未申请,子女无法尽赡养义务。
当各项社会救助政策都说“不”的时候,社工应该怎么做?当“六零后”老汉遇到“九零后”小伙——社工介入社会救助边缘人群服务个案案例一、个案资料(-)基本资料:王某,男,63岁,市户口,流浪。
(二)个案背景1、服务对象家庭情况:服务对象今年63岁,12年前与前妻离婚,离婚两年后服务对象将自己的自住房出售,准备用卖房钱做生意并与前妻复婚,后因一些原因未能复婚。
婚内有一女,现年18岁,上高三,离婚之时协议归男方养育,但由于现实状况问题,其女跟前妻生活。
除此之外,服务对象还有一个哥哥,家住二七区;一个弟弟, 常年在国外,且兄弟关系不佳。
其母亲健在,跟着哥哥生活。
2、服务对象生活表现:服务对象遇到了生活危机,因为自己没有房子,现在处于流浪状态,但从未沿街乞讨,对生活仍然充满信心,而且非常要强,只接受过朋友的帮助。
3、服务对象重要经历:服务对象年轻的时候在一个车队服务,后由于车队经济效益不好解散,服务对象获得5万元补助及一辆货车,服务对象用这笔钱买了房安置了生活。
在服务对象三十多岁时与前妻结婚,婚后长期没有子女,直到2000年生育一女。
在2004 年与前妻离婚,2005年卖掉房子,钱给了前妻,自己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包吃包住得以生活。
但在其60岁,即2015年,由于年龄限制而离职,之后一直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经常接受朋友接济。
2018年,服务对象开始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但由于他户口所在地没有实际住房,属于空挂户,低保一直申请不下来。
4、其他服务背景:经过前期摄入性会谈得知,服务对象在基本没有可以投靠之人,而且服务对象也不太愿意一直接受别人的帮助,因而他在申请低保未果的情况下,找到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科科长,希望协调出来一份公益岗位供其生活。
但由于服务对象年龄已大,且无赡养人,所以各公益岗位难以提供。
高级社会工作师直接服务个案分析单位:姓名:现任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专业技术职务:年月日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一、背景介绍(一)基本资料服务对象:案主性别:男年龄:56社会工作者:督导:(二)个案来源接案原因:来院后不适应新环境,特别是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不适应。
途径:主动求助(三)重要事件丧偶,患有糖尿病,右肩处有一个直径5cm的肿块,需要有人照顾。
有一个儿子,在外地工作,不在身边。
(四)曾作出的调试及成效想邀请同房间老人一起逛院内公园,但是遭到拒绝。
(五)行为表现积极主动想适应院内环境,但找不到方法。
(六)人际关系年轻时,因工作需要到各县区下乡,认识的朋友多;喜欢打牌等娱乐活动,与邻里乡亲友好,社会交往广泛。
(七)情绪状况与他人意见不同时,易急躁,发脾气。
(八)精神病记录:无(九)健康状况案主患有糖尿病,右肩处有一个直径5cm的肿块等生理问题。
(十)经济状况无退休金,经济来源有儿子提供。
(十一)暴力倾向/虐待记录:无(十二)支持网络1.个人系统患有糖尿病,右肩处有一个直径5cm的肿块等生理问题,家庭情感缺失。
2.家庭系统父母已过世,丧偶,一儿子,不在身边;有两个姐姐,两个哥哥。
入院前独居。
3.社会系统年轻时,去各地唱戏,认识的朋友多;喜欢打牌等娱乐活动,与邻里乡亲友好,社会交往广泛。
二、案例分析任务中心模式:任务中心模式的理论根源是问题解决理论,属于一种用来解决个人和家庭的心理、社会问题的社会工作短期介入模式。
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折中性质的“行为”、“认知”和“自我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
本案例中的案主由于患有糖尿病、右肩有肿块等生理问题,家人在外地无法照顾,于是将案主送到之家,希望案主能够受到专业照顾以及颐养天年。
社工接案后及时从多方面收集案主资料并结合任务中心模式为案主在饮食、环境熟悉、人际等方面提供专业介入与服务。
三、服务计划(一)服务计划实施初期1.服务目标与案主建立相互信任关系2.服务策略及程序生活上关心案主,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二)服务计划实施中期1.服务目标帮助案主熟悉之家,介绍案主与其他之家的老人认识,结交新朋友。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报告
一、个案基本资料∶
钟天桥,男,14岁,是一名初二学生。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一年回家一两次,两个姐姐都出嫁,家中只剩案主与奶奶,父母每年外出之前会留下一小部分钱由奶奶支配,两人靠田里种的的庄稼维持日常生活。
奶奶年纪已大,除了忙地里的活,还要做饭烧菜,加上文化程度低,基本上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管教案主,两人代沟严重,很少交流互动。
父母外出打工从不打电话回家,不关心案主的生活和学习,用他的话来说家就是个吃饭睡觉的房子。
案主性格较为外向,但脾气暴躁,轻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
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科任老师反映经常扰乱课堂,近段时间三天两头旷课。
找案主谈话时了解到,他觉得上学没意思,最近认识了村子里的社会青年,想辍学跟他们“混”,反正自己没人管没人关心,问到家庭情况时他总是自卑地低头不说话或说不知道。
学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想给他申请贫困补助,但他不愿意接受
二、问题分析∶
案主正处于青春逆反期,其的生活环境给他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家庭生活里很少有父母的身影,很少得到家人的关爱,心理逐渐冷漠,开始厌倦生活和学习,潜意识觉得自己是没人关心没人爱的的;案主与不良人群交往,别人买瓶水或零食给他,他就很满足,他觉得这样就是关心,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想要跟随这群社会青年一起玩,加上在校表现不佳,学业困难,与同学相处的不融洽,又因为家庭的原因在同龄人面前有自卑的心理,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更是不闻不问,于是产生了辍学的想法。
学校老师问到他的家庭情况时,他表现出的冷漠又自卑可见留守儿童心理的极大创伤;而他拒绝学校的帮助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在他看来这是同情和可怜,这样的心理需要纠正。
三、个案目标与服务计划
目标∶改变案主现在颓废的生活状态,避免其跟着社会不良青年做出违法犯罪的事;帮助其发现自己生活的温馨,让他感受到父母家人、老师、同学的关怀和爱;帮助他认识到校园生活以及家庭的美好,认识自己的偏差,走回正常的人生轨道。
计划∶(1)收集资料,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
(2)约定时间上门走访、与案主父母取得联系
(3)整理所得资料信息,找出问题的关键
(4)与案主接触,得到其信任,并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5)对案主实施心理、思想上的工作
(6)注意案主心理及表现情况,并积极给予鼓励、关心和引导
(7)积极帮助案主与父母家人以及老师同学的互动和沟通
(8)注意案主可能存在的情绪波动,跟进服务
(9)若各项目标基本达成,即可结案并共同制定未来计划
四、计划开展过程及实施成效
过程∶(1)通过学校的资料了解钟天桥的个人信息,并向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同学了解他的在校生活、学习习惯以及性格、为人处事的特点。
从老师同学口中得知,他不爱学习,上课经常睡觉,跟周围同学讲话,基本上不交作业,老师教育他时,他总是一脸的无所谓。
(2)找到钟天桥的家庭地址,并跟他奶奶约好将会在周末去拜访。
钟天桥的奶奶是个农村
的老妇人,并不会说普通话,而我不会当地的方言,幸好有旁边的邻居给翻译了。
通过家访了解到,钟天桥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一般情况下是过年才会回家,这期间也很少打电话回家,并且老人和孩子也不会主动联系他们,孩子也从不提起父母,奶奶平时要忙地里的农活,钟天桥偶尔放学回家帮着做饭,吃完饭或者周末通常会跑的不见人影,奶奶也管不住他。
有时候老人家唠叨他几句,他就会不耐烦的跟奶奶吵起来,因为代沟的缘故,两人关系处的不太好。
钟天桥有两个姐姐,但都嫁人了,根本不管弟弟的生活。
随后我又给他的父亲打了电话,我向他说明了孩子的情况后,他也表示自己在关心和教育孩子这方面的确没有做好,但是生活所迫真的很无奈,他很希望孩子能在我们的帮助下回到正常健康的生活,并且今后不管多忙都尽量抽时间回家看看老人和孩子或打电话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让孩子感受亲情的温暖。
(3)通过各方面收集资料,家访等途径了解到,钟天桥的问题主要在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都没有人关心照顾,自己也就不重视学习,厌学,不完成作业;他也因为缺乏父母的爱变得有些自卑,认为自己的父母不爱自己,开始对任何事和人都很冷漠,慢慢的脾气也暴躁起来,还跟社会上的混混交往(4)由于我是新来的实习老师,钟天桥并不排斥我,体育课我总会去跟他还有一帮男同学打篮球,渐渐的也就熟络了,偶尔还会跟我开玩笑,于是我借着一次自习课坐到他旁边跟他聊起生活来,跟他谈话比我想象中容易得多,我原本以为他可能什么都不愿意告诉我。
我装作对他一无所知,然后慢慢打开话匣子,他说的跟我了解到的情况基本一致。
他告诉我,他不是不想学习,而是基础太差跟不上了,而且学不学习也没人在意;他告诉我,他感觉班上的同学对他有敌意,不喜欢他看不起他,还不如外面的朋友对他好;他告诉我,他爸爸妈妈不爱他,否则就不会扔下他跟奶奶生活;他告诉我,他很讨厌学校开家长会,因为他家没人会来……从跟他的谈话中,我感觉到他不开心,感觉到他也不想像现在这样生活,更能感觉到他最在意的是父母的爱。
(5)通过第一次谈话了解钟天桥的想法后,我找他进行了第二次谈话,这次的主要目的是纠正他的错误认知,首先我要让他明白他的父母不是不爱他,而是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每个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只是方式不一样。
其次,我想让他认识到学生时代是人这一生最宝贵最值得珍惜的,在学校里可以学知识学本领,是塑造人美好品格的关键时期,还能交到很多真心的朋友,同学和老师都是真心为他好的;最后,我还希望他懂得如何正常的与父母、老师和同学交往,有心事应该说出来,埋在心里会给自己造成不良影响……谈话结束时,他很诚恳的跟我说了声谢谢老师,他说我讲的道理他都明白,他说他会尝试变的更好(6)经过第二次谈话后,我在平时的上课和活动中特别注意了钟天桥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上课没睡觉了不捣乱了,也许他没听懂课上的内容,但是他至少能看看黑板,这就是好的开始;我尝试着在课堂上请他起来回答问题,并肯定他的某些观点,让全班同学以掌声鼓励他。
在平时的互动中,我会有意无意的让他和其他同学合作,他也的确能较好的完成任务。
有一次跟他的聊天过程中,他透露他的父亲打电话回家说今年12月底就能回家了,而且经过给钟天桥父亲做的思想工作后,这位爸爸也很配合我们的工作,每个星期给儿子打了一通电话,这应该也是钟天桥状态有变化的关键吧。
(7)几个星期的观察,办公室里的很多老师都说钟天桥这段时间表现不错,也许相对于那些优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差距的,但至少他进步了,能够乖乖的坐在教室里,对班级的事情也上心了,他也同意接受学校帮他申请的贫困补助;最后一次谈话是他主动找我的,他问我他现在学习还来得及吗,还让我教他学习方法,当我听到这些话时,我知道他在进步了。
成效∶就钟天桥原来的问题看,经过这段时间的工作,他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目标,愿意主动的去学习,融入集体,脸上再也不是那种冷冷酷酷的表情;他也能接受父母外出打工的现实,明白他们是为了给自己好的生活,不再自卑,不再埋怨父母;我相信他已经能够走好未来的路了。
顺利结案对钟天桥来说是件值得开心的事,同时也是我两个月实习生活很有意义的事。
五、个案总结
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社会工作,我觉得每一位社会工作者都必须始终秉持爱心、耐心和真心去帮助案主。
在介入过程中,首先要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需求、问题所在等,作为社工人员自己必须有预见性的准备,要有能力引导案主的讲话,不能毫无目的的聊天。
这就要事前准备谈话的主题和需要信息。
其次社工应该学会让案主剖析自己,让他亲自去面对一定的现实。
要培养其面对现实的能力,学会在遇到问题时从多角度出发去思考,学会向外界求助,学会正确、客观而理性的分析问题。
从而提高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实现自己的健康成长。
而在钟天桥这个个案中,我投其所好,慢慢走近他的生活,让他把我当朋友,不是老师,于是他很自然的就相信我并且说出了他的烦恼,然后我再慢慢开导他,引导他如何正确看待他所遇到的问题,这样问题就能够较容易的解决。
但是这个过程中,我没设想好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这是今后该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