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重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5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的含义与意义
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义:
第一:它从世界的总现象中区别出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高度概括出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其客观实在性,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
第二:它既不是直观地把握存在于某处的某个具体东西,也不是指世界的某个要素,而是从世界的一切事物、现象中高度概括出最一般、最根本的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克服了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及其结构、属性同物质本身混为一谈的片面性与局限性。
第三:它肯定物质是能够为意识所反映,具有可知性。
2.联系的含义与其客观性和条件性
联系是指物质、现象和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与条件性。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联系都是客观的、有条件的,没有客观存在的一定条件,或者条件不充分,就构不成联系。分析任何事物的联系,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撇开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主观的随意将联系,就会陷入主观主义和诡辩论。
3.世界的运动与发展(见P27)
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时间与空间。
★4.把握联系与发展的范畴:
(1)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事物要素的结构与表现形式。
第一:内容与形式相互关联。一定的内容总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定的形式总是表现着一定的内容。
第二:内容与形式相互制约。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
第三:内容于形式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同一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同一形式往往也能体现不同的内容。
(2)结构与功能
结构是指事物内部各个要素的组合方式、结合方式。功能是一事物在对他事物的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特性与能力。
第一:事物的结构决定功能。
第二:事物的功能会制约和影响其结构。
(3)可能性与现实性
现实性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的存在。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一要区分不可能性与可能性。二要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性。三要把我可能性的程度。
5.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具有斗争性与同一性。
★论述: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原理。(从矛盾的同一性着手。)
6.否定之否定(P35)简答或辨析。
★7.意识的定义、本质与发展阶段
定义:意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本质: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发展阶段:
一是由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二是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三是由动物的心理到人的意识。
8.规律能不能为意识所左右?(见P42倒数第二段)
第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客观需要是认识产生的动力。其次,实践使认识成为可能。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活动提供各种必要条件,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可能。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2.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P46-48)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辨析:真知与熟知
★4.真理的客观性:
一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它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
二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即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不因人而异,也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态度,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5.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见P56)
6.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见P58倒数第二段)
★7.论述:结合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谈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路线的意义。(见P59-64)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三大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2.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各自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三、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
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生产力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实体性要素);科学技术(非实体性要素)
生产关系环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社会形态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见P84)
★5.阶级斗争的根源——经济问题。
★6.人名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7.普通个人必须形成合力才能在社会发展中起作用。
★8.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第一:利益是社会生活中普遍起作用的内驱力
第二: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趋向体现历史发展的方向
第三: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取向决定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资本的原始积累的含义与途径
含义: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是生产资料和货币财产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两个途径:
一是通过暴力迫使小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
二是殖民主义扩张和掠夺。
★2.商品及其二因素矛盾关系的把握: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工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缺少一个要素就不能成为商品。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又不同于价值。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别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见P106第二段)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辨析:商品的价格偏离由供求关系决定。(见P109第二,三段)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间的分配。
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和两极分化。
5.剩余价值在剥削阶级集团之间的分割:
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凭出租土地获得收入的土地所有者阶级。
6. 平均利润形成之后,商品的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7.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就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保持一定比例的规律。
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往往只能通过经济危机这一特殊表现形式得以实现。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垄断的定义,形式与实质
(垄断有私人垄断与国家垄断。)
定义: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通过协议,联盟和联合,控制或独占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
形式:(1)卡特尔(2)辛迪加(3)托拉斯(4)康采恩(财团)
实质:垄断组织通过对生产和市场的控制来获取垄断利润。
垄断组织通过垄断价格所创造的利润,归根结底来源于雇用工人以及其他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具体来源见P134第一段。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从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