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技能学习与技能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4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活动过程一般规律的科学。
(二)编写依据:本教学大纲依据《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2年1月修订)而编写。
(三)目的任务:本课程是运动训练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种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运动训练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编号:040202B05(五)学时数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知识点:竞技体育的构成、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知识点:运动训练的概念、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内容,现在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知识点:项群训练理论概念、基本内容,各项群训练特点,竞技运动项目的主要分类、项群体系的构成,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知识点: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技能类表现准确性项群、技能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技能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技能类同场对抗性项群、体能类快速力量性项群、体能类速度性项群、体能类耐力性项群的训练特征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知识点:运动成绩的概念、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第二节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知识点:竞技能力概念、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的建立知识点:状态诊断的作用、建立训练目标的作用、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训练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训练控制环节及条件、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周期安排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竞技状态及其形成与发展、训练周期类型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知识点:运动负荷、生物适应现象、机体的劣变现象、渐进增加负荷的形式第七节区别对待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八节直观教练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九节适时恢复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疲劳程度的判别,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知识点:训练方法概念、意义结构及特点,训练是手段概念、意义及基本结构第二节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知识点:模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程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第三节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知识点:分解、完整、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比赛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第四节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知识点: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混合性多元练习的手段、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知识点:运动员体能及其构成、体能训练的意义、体能训练的要求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知识点:身体形态及其结构、各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身体形态的训练方法及基本要求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力量素质概念、力量训练方法、力量训练手段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速度素质概念、速度训练方法、速度训练手段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耐力素质概念、耐力训练方法、耐力训练手段第六节柔韧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柔韧素质概念、柔韧训练方法、柔韧训练主要手段第七节灵敏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灵敏素质概念、衡量灵敏的标志、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第七章运动员技术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技术和运动员技术能力知识点:运动技术概念、运动技术原理、动作要素、技术结构第二节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知识点:主体因素、客体因素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知识点:选择技术训练方法的要求,直观与语言、完整与分解、想象与表象、减难与加难训练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技术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技术内部机制与外部形态的关系、技术风格、“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技术结构及技术组合的改进与提高、运动技术创新第五节运动技术评价知识点: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基本标准、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及方法、不同项目运动技术评价的特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知识点:竞技战术概念、竞技战术的构成、战术能力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知识点:分解与完整、减难与加难、虚拟现实、想象、程序、模拟、实战训练法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知识点: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制胜规律、战术意识的培养、战术能力的培养、个人与集体战术的配合、战术组合、战术创新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知识点:运动员心理能力概念、心理训练的作用、心理训练类型、心理训练常用方法第二节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知识点:运动智能的概念、作用、运动智能的基本训练方法和基本要求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第一节多年计划的必要性知识点:竞技状态转移长期性、竞技状态转移阶段性、遗传性竞技能力与获得性竞技能力的最佳组合第二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知识点: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第三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知识点:基础、专项提高与最佳竞技、竞技保持训练阶段的年龄、负荷、竞赛特征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知识点:单周期、双周期、多周期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知识点:确定训练大周期日程的步骤、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第三节年度训练过程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知识点:比赛系列的安排、年度训练过程负荷的动态变化第四节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知识点:中短期集训计划的结构、负荷特点、训练计划的表述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知识点:小周期的类型,各种小周期的任务、内容、负荷特点,周期训练计划的一般格式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知识点:训练课的不同种类及特点、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三章运动队伍的管理第一节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知识点:运动队管理的思想基础、组织保障、法规依据、经济基础、人本原则第二节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知识点: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运动队管理的各种关系第三节教练员与运动员知识点:教练员在管理中的作用、教练员的素质、运动员在管理中的角色定位、运动员的基本素质四、考试方法与要求(一)考试形式:本课程的结业考试包括理论考试、作业和平时成绩考核,理论考试采取闭卷方式,作业以训练计划的设计为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以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主,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运动技能。
本文将提出一个体育课程的教学大纲,旨在为教师提供指导和参考,以便他们能够有效地设计和实施体育教学。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爱;2.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耐力、灵敏度和柔韧性;3. 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和运动技能;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5.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涵盖以下几个主要领域的体育运动:1. 球类运动(篮球、足球、排球等):学习基本的传球、投篮、接球和配合技巧;2. 田径运动:包括短跑、长跑、跳远、跳高、投掷等项目的基本技能训练;3. 游泳:学习基本的游泳姿势、呼吸技巧和各种游泳样式;4. 格斗运动:学习基本的跆拳道、柔道或拳击动作;5. 健美操:提高学生的灵活性、协调能力和形体美感;6. 其他体育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
四、课程组织1. 教学时间分配:- 每周三节体育课,每节课45分钟;- 每个学期共36周;- 每个学年共108节体育课。
2. 课堂组织:- 分组活动:学生根据兴趣和水平分组进行训练和比赛;- 循序渐进:按照难易程度,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多样化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3. 评估方式:- 基于技能和表现的评估: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参与度来评估;- 个人报告和自评: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观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 团队合作评估:对团队合作的表现和贡献进行评估。
五、课程要求1. 学生应穿着适合体育运动的服装和鞋子;2. 学生应遵守体育课纪律和安全规则;3. 学生应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尊重教师和同学;4. 学生应按时参加课程,并主动参与体育比赛和活动。
六、教学资源为了支持体育教学,学校将提供以下资源:1. 体育器材和设施:学校体育馆、操场、游泳池等;2. 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平台:通过学校网络平台或社交媒体,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3. 专业培训和指导:学校将安排专业教师或教练进行培训和指导,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高中体育课程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原则,以及该教学大纲在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提升方面的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标1.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2.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和运动能力;3.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4.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课程内容1.基本运动技能训练,如跑步、跳跃、滚翻等;2.体育项目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3.体育游戏和团体活动,如接力赛、拔河比赛等;4.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理论学习,如运动生理、运动营养等;5.体育器械设备的使用和安全知识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示范引导:教师通过示范运动技能和动作,引导学生模仿和学习;2.小组合作:教师鼓励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进行小组活动,培养合作精神;3.游戏化教学:通过体育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项目导入:从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入手,培养学生兴趣和热爱;5.手段多样化:结合多媒体技术、实地考察等方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五、评价方式1.技能评价:通过完成运动动作和技能的准确性、规范性来评价学生的技能水平;2.体能评价:通过体测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耐力水平;3.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游戏和比赛中展现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个人能力;4.理论考试:通过笔试、口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课程安排1.每周2-3节体育课程,每节课45-60分钟;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不同内容和难度的体育项目;3.适当安排课外时间进行体育俱乐部或社团活动。
七、教材选用1.教材内容覆盖高中体育课程大纲所要求的内容;2.教材内容新颖、实用,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3.教材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八、师资培养1.提高教师体育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培训;2.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研讨会;3.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和互动交流。
九、设备和场地建设1.确保学校体育场地的安全、完善和灵活利用;2.配备先进的体育器材和设备,提供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3.加强器材和场地维护管理,确保学生的身体安全。
体育技能培养教案前言:体育技能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教案旨在为教师提供一套有效的体育技能培养方法,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热爱;2. 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3. 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健身操:通过健身操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和节奏感。
2. 游泳:通过游泳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耐力和呼吸控制能力。
3. 球类运动:包括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通过练习不同的球类运动,培养学生的眼手协调能力和反应速度。
4. 田径运动:包括跑步、跳远、投掷等项目,通过田径运动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爆发力和速度。
5. 校园游戏:通过不同的校园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策略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对每项技能进行详细的示范和解说,指导学生正确的动作和姿势。
2.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练习,帮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配合和交流。
3. 游戏化教学: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四、教学流程1. 热身活动:进行热身运动,准备身体。
2. 技术指导:示范并解说每项技能的基本动作和要点。
3. 练习训练:让学生按照示范进行练习,并进行个别指导和纠正。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合作练习和比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5. 游戏活动: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技能。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鼓励和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评估1. 观察记录:观察学生在练习和比赛中的表现,记录其技能水平的提高情况。
2.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观察,评估自己在技能方面的进步和不足。
3. 小组互评:学生互相评价小组成员在合作中的表现和贡献。
六、教学资源1. 操场、游泳池等场地设施2. 健身操音乐、球类器材、田径器材等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热爱程度也有所增加。
体育课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目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1.课程性质: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修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2.课程目标:(1)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 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地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4) 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5) 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1.理论课面向全体学生,以传授体育基本理论与各运动项目运动理论为主,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的体育课程。
理论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术、体质与健康以及各项目知识介绍。
(1)基本理论主要内容是:心肺复苏术、体质与健康。
(2)运动项目理论主要内容:各类运动项目特点、起源及发展的介绍,2.基础课面向一、二年级全体学生,结合学校场地条件和师资情况,以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为主结合身体素质练习开设的课程。
主要内容:第九套广播体操、排球基本技术、太极拳、篮球、足球、健美操、武术、跆拳道。
3.课时安排总学时为112学时,第一、四学期各24学时,第二、三学期各为32学时。
三、教学安排及内容各类教材教学时数分配:教学内容:(一)理论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传授学生想了解的内容和与现实生活贴近的体育理论知。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一、引言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旨在指导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和安排,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综合能力。
本大纲旨在培养学生热爱体育、参与体育、发展体育、追求卓越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和个体差异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1.整体目标本教学大纲的整体目标是培养学生持续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动作技能,发展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动能力和比赛成绩。
2.具体目标(1)身体素质目标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包括耐力、力量、速度、柔韧性和协调性等方面的提高。
(2)运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各项基本运动技能,包括跑、跳、投、掷、接、击、传等项目,提高学生的运动技巧和运动表现能力。
(3)运动技能目标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和运动项目的规则,发展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运动潜力。
(4)协作与团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团队活动中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5)综合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展全面、协调、稳定的综合能力,包括心理素质、危机处理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等方面的提升。
三、教学内容1.体育基本理论知识(1)体育基本概念:了解体育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2)体育运动规律:了解体育运动的规律和原理。
(3)运动生理学知识: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等。
2.体育基本技能(1)体育基本动作:包括跑、跳、投、掷、接、击、传等项目的基本动作技能。
(2)体育基本技巧:包括各类运动项目的基本技巧和战术应用。
3.体育项目学习(1)常见体育项目介绍:学习和了解各类体育项目的规则、装备和技术要求等。
(2)体育项目实践: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选取适当的体育项目进行训练和提高。
4.健康生活方式(1)合理膳食和饮食习惯:学习和了解科学的饮食结构和搭配,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体育教学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1、课程目标:《体育教学论》是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及体育教师的必修课程是对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目标、原则、规律、方法、手段等进行研究,使学生获得体育教学实践的理论知识和使用的本领。
总的培养目标就是利用教学论原理结合体育锻炼的实际,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从而加深学生对体育教学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2、课程要求:使学生了解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了解有关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教学模式;使学生理解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规律,以及体育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重点掌握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体育教学环境的创设,以及教学过程中方法的选择使用,和具体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并能够对教学效果做出正确的教学评价。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本大纲参照《体育教学论》毛振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3月第2版一书编写。
编写过程中遵循体育教育发展规律,注重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培养,突出教材的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设计的内容和深度尽量考虑到使用对象的知识结构和成人教育的特点,注重考察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中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概念的掌握程度及对体育教学方法、手段的实践运用能力(三)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贯穿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在部分章节采取讲授、实践与学科论文相结合的方法。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察课,通过教学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期成绩评定按学习态度(包括考勤)、平时作业、课堂提问与讨论综合评定。
其中学习态度占15%;平时作业占65%;课堂提问及讨论占20%。
课程总评成绩计算如下:总评成绩二平时成绩(15%),+作业(65%)+课堂讨论与提问(20%)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二、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了解体育教学论学科基本概况,掌握本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意义及注意事项。
体适能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体适能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身体适应能力。
通过一系列的体育锻炼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心肺耐力、肌肉力量、灵敏度和柔韧性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热爱,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集体项目提供团队协作的机会。
3.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抵抗力和适应力。
4. 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控制能力,提高学生的运动表现水平。
5.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领导能力,通过小组项目提供领导和组织能力的发展机会。
三、课程内容1. 热身运动:通过热身运动激活学生身体,准备接下来的运动活动。
2. 基础训练:包括有氧运动、肌肉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3. 技能训练: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展各类体育项目的技能训练。
4. 团队合作项目:通过集体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提供团队合作和协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5. 个人表现项目:通过个人项目(如瑜伽、跳绳等),提供学生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演能力。
6. 休闲活动:课程结束前适当安排休闲活动,缓解学生的疲劳,增强身心放松。
四、课程安排1. 上课时间:每周一、三、五,每次90分钟,共计30周。
2. 上课地点:学校体育馆或指定的室外运动场地。
3. 课程形式:课程采取集体训练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五、教学方法1. 示范教学法:老师进行动作的示范,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
2. 游戏化教学法:将运动项目融入游戏中,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和积极性。
3. 个别辅导法: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提供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技能水平。
六、教学评估1. 综合评价:考虑体适能课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表现、进步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2. 定期测试:每学期进行一次身体素质测试,评估学生在课程中的身体适应能力和运动水平的提高。
教案大学一年级体育技能训练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概述本教学大纲旨在指导大学一年级体育技能训练教学的实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和掌握体育技能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体育技能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体育运动兴趣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
同时,通过体育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1. 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体育技能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识。
2. 要求:2.1 掌握体育技能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运动技能的要素、训练原则等;2.2 能够灵活运用训练方法,进行体育技能的实际操作;2.3 具备自我调控、团队协作的能力,在体育活动中积极参与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基本理论知识:1.1 体育技能训练的概念与意义;1.2 运动技能的要素和分类;1.3 运动技能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4 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 实际操作技能:2.1 基本运动技能的训练,如跑步、跳跃、抛掷等;2.2 具体项目的技能训练,如篮球运球、足球控球等;2.3 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的训练;2.4 团队协作训练,如集体项目比赛等。
3. 教学方法与手段:3.1 理论授课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2 示范与指导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训练动作和技巧;3.3 锻炼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3.4 个别辅导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促进个体发展的同时培养团队意识。
四、教学评估与考核1. 教学评估方式:1.1 平时表现评估,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1.2 能力测试评估,通过测试学生的技能水平、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估。
2. 考核方式与比例:2.1 平时表现占总评成绩的40%;2.2 能力测试占总评成绩的60%。
五、教学资源与条件要求1. 教学资源:1.1 体育场馆和器材设施;1.2 多媒体设备与教学资料;1.3 相关体育教材和参考书籍。
体育教学大纲一、引言体育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育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份体育教学大纲,旨在为教师提供指导,有效展示体育教学的核心要素和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各种体育训练和活动,提高学生的体力、速度、灵活性和协调性。
2.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通过体育知识和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理解。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团队项目和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体育基本知识:教授学生有关体育运动的基本规则、技能和战术知识,如足球、篮球、排球等。
2. 体育技能训练:通过系统的体育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如跳远、投掷等。
3. 体育项目选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不同的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如田径、游泳等。
4. 团队合作训练:通过团队项目和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师生互动: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互动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2. 任务驱动:设置具体的任务,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参与。
3. 分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和竞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视听辅助:适当使用多媒体工具和教具,如幻灯片、视频等,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测试和考试:通过正式的测试和考试,评估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2. 体育比赛: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比赛,评估学生在实际运动中的表现和能力。
3. 作业和小组项目:布置作业和小组项目,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六、教学资料和资源1. 教材和参考书:根据不同年级和课程要求,选用合适的体育教材和参考书,提供学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动作学习与控制》教学大纲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与地位本课程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32学时,2学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与学习使学生了解动作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动作控制原理与学习原理,深入了解动作的产生、执行和控制过程,全面掌握体育动作的本质,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教学、科研和各级运动队的日常训练实践,从宏观上培养体育工作者的事业心和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一、参考教材《动作学习与控制》张英波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
二、参考书目《动作技能学习导论》赫秋菊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玛吉尔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
教学环节一、课堂讲授课堂讲授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
教师应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大量的教学实践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方式主要采用闭卷形式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试。
卷面分值为100分。
期末总学分=平时分数(考勤30%+作业40%+课堂表现30%)40%+期末考试分数60%教学内容及要求(理论课)引论(2学时)一、动作学习与控制的学习目的与意义二、动作学习与控制的内容体系和学习方法第一章动作科学知识体系概述(2学时)第一节动作科学发展概况及其应用第二节动作学习与运动的表现第二章先天能力与动作技能(4学时)第一节人体的个体差异,先天能力和后天能力第二节对教师和教练员的提示第三章动作的信息处理与动作决定(4学时)第一节动作信息处理方法第二节动作反应与动作决定第三节动作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第四章感觉信息与动作表现(2学时)第一节闭环控制系统第二节反射调节与动作控制第五章动作视觉控制(2学时)第一节视觉系统与动作控制第二节动作视觉控制的影响因素第六章动作产生与动作程序(4学时)第一节动作程序理论第二节一般动作程序第三节动作控制信息流程中的开环控制第七章动作技能控制与准确性原理(2学时)第一节动作相对时间第二节快速动作准确性的决定因素第八章动作学习准备与过程(2学时)第一节动作学习准备第二节动作学习过程第九章动作学习的练习结构(2学时)第一节开式技能动作学习的高效练习结构第二节闭式技能动作学习的适宜练习结构第三节动作学习练体结构的优势整合第十章动作学习实践反馈技术(2学时)第一节技术的分类第二节反馈技术的运用第十一章动作学习实践指导技术(2学时)第一节动作学习计划与实践指导第二节动作学习过程实践要点第十二章动作学习实践评价技术(2学时)第一节人体动作模式的评价第二节动作表现评价《动作学习与控制》课程考试大纲引论[评价目标]1、识记:动作的产生与发展2、理解:动作学习与控制的学习目的与意义3、应用:动作学习与控制的学习方法4、综合:动作学习与控制的内容体系[主要内容]一、动作的产生与发展1、动作的渊源与历史;2、动作学习与控制理论的形成;3、动作学习与控制理论的发展与丰富阶段二、动作学习与控制的学习目的与意义1、建立良好的体育教学与训练理念;2、提高对动作学习与控制科学的全面认识;3、提高指导体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水平。
下些什么?《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The 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教学目的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过程普遍规律的交叉学科,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实现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训练专业基础知识。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明确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中小学业余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指导学生进行业余训练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人体及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积极影响,从而正确认识体育健身工作的地位、意义和作用,提高从事社会体育组织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掌握利用体育手段增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学会科学的指导广大群众的健身活动,合理的安排自身的体育活动;3.使学生具有对社会体育和健身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以及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一般能力。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各专项的基础知识。
先修课程为《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等专项课程。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完成本课程的关键措施。
主讲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讲授方法。
教学中主要以讲授为主,贯穿启发式、讨论式。
“体育课程与教学”部分可采取讲授、讨论与学科论文相结合的方法。
要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
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的考核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评价主要考虑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课下些什么? 堂讨论发言的积极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课程总评成绩按下述比例计算: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10%),+作业(20%)+ 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加强平时成绩的记载。
七、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使用教材】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参考书目】1.田麦久著《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2.杨世勇著《体能训练学》,四川科技出版社,20023.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选材原理与方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4.国家体委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组《运动员科学选材》,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八、课程章节内容和学时安排下些什么?九、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竞技体育,特征及社会功能2.了解运动训练,掌握运动训练的特点3.掌握运动训练的任务和竞技体育项目的主要分类【重点难点】重点:运动训练主要特点难点:运动负荷极限性,运动训练过程中个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第一节竞技体育引论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二、竞技体育的构成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第二节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一、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第三节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体系2.了解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3.理解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重点难点】重点: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体系下些什么?难点: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一、运动训练管理释义二、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三、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工作体系第二节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一、思想教育管理二、训练竞赛管理三、组织人事管理四、科技服务管理五、运动员业务和文化学习管理六、财务后勤管理第三节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一、高等院校优秀运动员管理二、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队伍的管理第四节竞技体育后备队伍的训练管理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遴选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的年龄特征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管理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体制第三章运动员选材(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员选材的意义及任务2. 理解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3.掌握运动员选材方法【重点难点】重点:运动员早期选材方法难点:运动员选材时机【教学内容】下些什么? 第一节运动员选材概述一、运动员选材释义二、运动员选材的任务三、运动员选材工作的阶段划分四、我国运动员选材发展概述第二节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一、遗传与运动员选材二、人体生长发育规律与运动员选材三、运动员发育程度的鉴别第三节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实施一、确定选材时机二、家族调查三、体格检查四、鉴别发育程度和分型五、选材指标的测试六、综合评价与分析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训练原则与体育科学化训练的关系,训练原则的依据2.掌握运动训练原则的原理及运动训练中的实施和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重点: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难点:各项原则教学目的与实际训练例证的联系【教学内容】第一节竞技需要与定身发展原则一、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释义二、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一、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释义下些什么?二、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一、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释义二、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的科学基础三、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一、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释义二、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三、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一、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释义二、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三、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训练方法,运动训练手段2.掌握持续、重复、间歇、变换等训练方法的运用及注意事项3.了解不同运动训练中采用的方法和调节手段【重点难点】重点:运动训练基本方法难点:各训练方法概念、主要特点和运用中注意事项,运动训练整体控制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二、运动训练手段概述三、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的关系第二节运动训练方法的演进一、运动训练方法的起源与发展二、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途径下些什么? 第三节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一、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二、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分类三、运动训练方法体系四、运动训练方法的应用第四节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与应用一、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二、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三、运动训练手段的应用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素质,掌握体能训练的意义及要求2.掌握发展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等各项素质的手段方法及注意事项3.了解不同项群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学特征【重点难点】重点:发展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等各项素质的手段方法难点:各项素质训练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释义二、体能训练的意义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一、身体形态释义二、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学特征三、身体形态训练方法四、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肌肉力量训练的内容负荷特征下些什么?三、力量训练方法四、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三、速度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四、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一、耐力素质定义二、各种耐力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四、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训练(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竞技能力,协调能力对技术形成的意义2.了解运动技术,能分析影响运动技术形成的因素3.了解运动的要素,能结合实例分析并合理运用4.了解运动技能迁移原则并正确运用5.能实施技术训练【重点难点】重点:训练方法难点:训练方法及手段【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一、运动技术的定义、构成及基本特征二、运动技术原理三、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及评价第二节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一、直观法与语言法下些什么?二、完整法与分解法三、想象法与表象法四、减难法与加难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人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六、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七、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八、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九、重视运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预见工作第五节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二、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三、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四、体能主导类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战术、战术意识、战术内容2.掌握制定战术计划,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的方法3.掌握一般心理训练和准备比赛心理训练的主要内容与方法4.了解智能训练的意义与发展运动员智能的方法【重点难点】重点:战术训练、心理训练难点:技术训练与战术训练、心理训练的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第一节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一、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下些什么?二、体育课程资源分类第二节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二、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发与利用三、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第三节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二、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节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体育教师二、学生三、其他人力资源第九章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2学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和理解课外体育活动及其特点。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咼等职业(专科)院校(以下简称咼职咼专)体育课程在我国咼等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不可替代性。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53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在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高职高专院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对体育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主要依据。
、课程性质第一条体育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达到增强体质(体能)、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促进体育素养与健全人格养成,提高职业准备水平为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职高专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掌握与运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教育、职业综合素质养成教育于体育学习活动之中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第三条基本目标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至少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战术;全面发展体能素质;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行为习惯,提高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态度。
第四条发展目标发展目标是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及高职高专的专业特性制定的。
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知识素养、体育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观赏能力,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与提高终身体育的能力。
结合今后从事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利用体育的手段,掌握发展职业体能的方法,了解常见职业性疾病的成因与预防与体育康复的方法,促进良好职业综合素养的形成。
三、课程设置与结构第五条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 列入课表的必修课教学时数不得少于108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评奖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