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新教科版第二单元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 格式:pptx
- 大小:149.10 KB
- 文档页数:8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1.2《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定距离,使手电筒的光能直接穿过这些小孔。
如下图所示:这时我们在纸屏上发现了什么?在表格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
(4)把第二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厘米左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第一张卡纸上的小孔。
这时,纸屏上有什么变化吗?同样的方法移动第三张卡纸呢?在表格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
活动手册:实验现象:当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打开手电筒,光源会通过这三个小孔,在第四张纸屏上留下光斑。
当移动第二张卡纸时,手电筒的光源通过第一张卡纸上的小孔,光斑落到第二张卡纸上。
实验分析:(1)当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打开手电筒,光源会通过这三个小孔,在第四张纸屏上留下光斑,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完成活动手册绘图,并简单分析实验现象。
上介绍得很清楚,且操作简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阅读实验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操作的能力。
交流实验注意事项,有助于学生的观察及规范操作。
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设计验证实验,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
教师指导学生,实验中要进行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记录要真实、完整。
记录表需要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实验和记录,这是培养学生记录能力和记录习惯的重(2)移动卡纸,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光线无法同时穿过三个小孔,这也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播放视频《探究光的传播路线》要手段。
通过实验证明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线。
3. 科学研讨研讨一: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通过对比实验,我们知道光的路线不会随着卡纸的移动而改变方向,由此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研讨二:简单解释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说话人的声音,是因为声音通过空气介质传播,被我们听觉器官所感知。
我们看不到说话的人,是因为他本人在屏幕后,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光线被屏幕挡住,所以我们看不到。
2.光是怎样传播的3.【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二课,本课的学习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光的思考》这一课,在学生对光源和光有了一定了解后,就可以对“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与声音的传播方式的比较,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测光的传播特点,再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线,并初步建立“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认识到光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方式都有哪些特点。
本课分为三个教学环节:第一部分聚焦:对比声音和光的传播方式。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教科书是从学生生活常见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的。
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到达被照亮的物体上的?寻找推测的依据,是本节课的重点。
第二部分探索:验证观察光的传播方式。
探究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当三张有孔卡纸在同一条直线下时,使手电筒的光穿过这些小孔,进行观察纸屏上的光斑,并画出光行进的路径;第二部分是横向移动其中一张有孔卡纸,观察光斑的位置变化,并画出光行进的路径,并能做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解释为止。
教科书中详细介绍了实验器材、方法和步骤、学生要在图中的卡纸上直接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
通过两次对比来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第三部分研讨:光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相比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并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
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光的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传播相比有什么特点。
这也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学情分析】“光”是一常见的物质,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光源也非常多,但学生对于光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就缺少思考,对于传播路径的认识也是比较模糊,没有亲身去观察并思考,只是知道这个大概,并没有用证据去证明过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对于寻求证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能力还是欠缺。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敢于猜测,实验验证,最后通过活动探究,得出结论,培养观察能力。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光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光”第三课的内容。
本单元的的核心是光的传播特点和光可以转化为热,前四节主要讨论光的传播特点,后四节讨论光与热的关系,本单元只引导学生观察光的传播特点,另外认识太阳光具有热能,本节课通过前两节,在学生对光有了初步认识后,重点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教材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光是怎样找到物体上的,第二部分是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通过对光的传播方向的研究,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光的传播方向都有自己的观点,而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没有仔细观察,思考,只是通过粗浅的想象,对于寻求证据来证明的自己观点的能力还是有所却反,本课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敢于猜测,用语验证,最后通过活动探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光是直线传播的科学探究目标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科学态度目标1.表现出对事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教学过程】一导入(提出问题)问题式导入,我们的生活能离开光吗?学生回答:不能。
那么,光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怎样照射到物体上的呢?教师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问题式导入,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二做出假设1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2利用课本上的两幅画,让学生画出光传播的路线。
探究方案: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1.可3人一组,活动时间为30分钟。
2.本课从“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入。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照镜子的活动,然后问学生在活动时发现了什么问题;也可以像教材中图1那样,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做镜子反光游戏。
做这个游戏之前,教师一定要做好组织工作,提出注意事项。
特别要指出的是,镜子只能往墙上反光,不要照在别人眼上或窗户上。
3.教师在指导活动时,一定要遮挡室内透光的地方,并提出小组内三位同学的分工要求:一位同学用手扶着镜子,使镜子立在桌子上(也可以在镜子下面粘上橡皮泥,固定在桌子上);另一位同学一手扶着一块带有缝隙的硬纸板,一手拿着手电筒,使光通过缝隙照在镜子上;在硬纸板与镜子之间垫一张白纸,第三位同学在纸上画出光的路线。
4.实验前,应做好带缝隙的硬纸板,缝隙不要太宽,大约1毫米左右即可。
教师指导学生在纸上记录光的路线时,要让学生用尺子比着画镜子反光的路线。
然后指导学生试着改变镜子摆放的角度,反复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汇报实验结果。
对于完成实验又快又好的小组,应及时给予表扬。
最后指导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并总结学生的实验情况。
5.在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其他的反光物体,并讨论“物体的反光能力与什么有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后,可能会说出物体的反光能力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或与制造物体的材料有关。
学生汇报之后,教师要进行总结。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光《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科目版本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章节课名第二单元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光是以直线的方式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学会验证光传播路线的实验。
能解释影子为什么总是产生在背光的一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学环节内容 1.情境导入 同学们,光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这些现象呢?2.探索新知 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请把你的猜想写在记录本上。
猜测:光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呢?你能利用以下材料(蜡烛和橡胶管)证明自己的想法吗?这个实验该怎么做?想好了吗?请学着老师的方法尝试做实验。
请你思考:还有别的方法查看光的传播路线吗?你发现了吗?用激光笔照射牛奶和水的混合液能清晰地看到光的传播路线。
讨论:图1和图2的装置,哪个能让激光笔透过小孔照到白屏上?为什么?解释:答案是图1,因为只有小孔位于同一直线上,才能让激光笔的光线通过,否则会被白板挡住。
3.回顾小结通过实验,你明白了什么?小结: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8分钟。
4.拓展应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现在你能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吗?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背面便有一个光不能到达的黑暗区域,这就是影子。
常见问题1.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提醒学生使用激光笔不能照射他人的眼睛;使用蜡烛要考虑用火安全。
2.实验材料能否用别的材料替代?蜡烛可以用手电筒代替,选聚光效果比较好的;橡胶软管可以用能弯曲的直径0.5厘米以上的吸管代替。
小学科学探寻光的路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是如何传播的;2.探究光的传播路径;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材料:手电筒、透明杯、盐、水、棉花球、半透明纸;2.预先设置教室环境:调暗教室、关闭窗帘。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举起手电筒,指向一面白板,并打开手电筒,让学生观察到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从手电筒发出并到达白板上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思考光的传播路径,并记录学生的观点。
步骤二:实验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以进一步探究光的传播路径。
2.将透明杯加满一半水,并加入少量盐搅拌均匀。
然后将一块半透明纸贴在透明杯的边缘处,确保纸张完全密封杯子。
3.将教室调暗,关闭窗帘,并且将杯子放在桌子上,要求学生观察杯子里的表现。
4.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到半透明纸上是否会出现光的传播路径。
学生观察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是否认为光线通过杯子上的半透明纸传播,为什么?步骤三:团队合作思考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小组合作讨论光的传播路径的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例如:光能够传播的路径有哪些?光能够穿透哪些材料?2.每个小组将自己的思考结果进行展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或是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思考结果。
3.教师可以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并引导全班进行讨论,总结光的传播路径。
四、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额外的实验,例如使用反射镜或是凸透镜,观察光的传播路径的变化。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讨论光的传播路径问题,例如阳光通过窗户进入教室等。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了解到了光是如何传播的,并探究了光的传播路径。
同学们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了光可以通过透明材料传播,并且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思考、探究。
光是怎样传播的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材分析《光是怎样传播的》选自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第三课时的内容。
教材内容主要由“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验证光的传播路线“两部分组成。
这二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块状结构,而是存在着递进关系。
光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但是光的传播路线却是抽象的。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的展示和趣味实验的探究,将抽象问题具体可视化,强化了对光的传播路线的的形象化、具体化,促进科学概念的完善建构。
学情分析对于科学,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
虽然,在实际的生活中,获得了一些有关自然的知识和经验,但获得的知识往往较为片面,科学体系较弱。
对于自然的认识,他们习惯于以具体行为活动来实现。
而架构相应的关系和科学认同自然现象往往表现出个体认识的片面性。
学习中,思维活动很大程度上定格为具体活动的形象思维以及过程的跳跃性,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关系的良性建构严重不足。
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虽然学生对于光的传播可能说不清具体的解释,让学生动手探究光的传播,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教学目标(1)光是直线传播的(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3)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难点: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教学方法以谈话法为主,结合演示法和探究实验教学手段图片展示、探究实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说明环节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教师导语:上两节课我们探索了光与影的秘密,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究光的奥秘。
在开始今天的探究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讲述《把房间填满》的故事。
问题组1:1.刚才的故事里点燃蜡烛,烛光就填满两整个房间,位于正中央的光是怎样填满房间的?2.光又是怎样到达被照亮的物体上?(板书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诱导学生参与到问题中来。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课时,主要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推测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去解释影的形成原因。
在本课内容之前学生探究了光和影的关系,建立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在这一基础上再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又为后续学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会怎样的研究打下基础。
我认为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巩固光和影子的科学关系,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探究精神得到全面的发展。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
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周全,本节课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证光是直线传播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发现、探究、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力及多方面的素养。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光是直线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测要有依据;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寻找假设的依据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学过程一、趣味活动引入:1.师:老师手中的遥控器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线跑到屏幕上的呢?你能用手给我们笔画一下光是怎样传播的?2.师:这位同学认为这条路线是直的,大家同意吗?你们都这样确定?但这些毕竟还只是我们的猜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板书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二、提取生活经验:1.师:你们都这么确定光是直线传播的,那平常生活中你看到哪些现象能支持你的想法?2.学生自由发表。
舞台上的灯光、阳光穿过树林照射、车灯、墙缝下的光3.师:刚才几个同学说的很有道理,老师也找了些图片,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
教学目标细目表(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一、教学目标分解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光》(8课时)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一、分解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光》(8课时)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说明:1.“学习水平”中,识记、理解、运用为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其他“操作、比较、兴趣”课根据学科特点来设计。
2.检测方法主要题型:a填空,b判断,c选择,d操作,e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建议(请大家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光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光究竟是什么呢?光是一种电磁波。
按波长电磁波可以分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几个波谱区。
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光既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光是一种物质,光也是一种能量。
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所限,小学科学中不可能指导学生从光的本质上去认识光。
本单元只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的传播特点——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另外认识太阳光具有热能,探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学生天天和光接触,对于光的传播特点和光可以转化为热,他们有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生活中他们也接触了一些利用光的原理制作的玩具和仪器。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是具有一定基础的。
这一单元中内容是这样安排的。
第1~4课研究光的传播特点(路径、反射),第5~7课研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光和影的关系开始,包括第1课“光和影”、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
因为影子的产生和其特点正好反映了光直线传播的规律。
所不同的是,第一课时在教室里进行,后一课时在室外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是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推测和验证光的传播特点,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然后回过头去解释影子的成因。
第4课“光的反射”,是第3课的延续。
光的传播特点还包括光遇到物体会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本课通过三个逐渐增加难度、层层递进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并知道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小学教科版科学五年级寒假专项训练—实验探究题1.实验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实验目的:使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器材:卡纸4张,其中3张在同一位置打一个小孔,铁夹子4个,手电筒一个实验步骤:①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洞,大小约为一硬币。
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
②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打孔的卡纸作为屏。
③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直进小孔,观察纸屏。
④把第二或第三张卡纸(第一张除外)向左或向右移动5厘米。
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上的小孔,观察纸屏。
观察到的现象:当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光________照射到屏上,如果有其中一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光就________照射到屏上。
实验结论:光在物质中是沿________传播的。
2.小明在平地上竖直插了一根竹竿,阳光下的竹竿在地面上投射出一道影子。
下表是他在小时内测量记录的竹竿影子长度变化的数据。
(1)观察上表,在这段时间里,第_________小时的时候影子最短,是北京时间12点。
(2)从数据表中可以知道,小明是从北京时间_________开始测量的,到北京时间_________结束测量。
(3)从数据表中可以知道,这段时间的影子长度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
(4)从数据表中可以推测出,4. 5小时的时候竹竿影子长度为_________厘米。
3.实验七: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实验目的: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实验器材:长方形盒子、测力计、勾码、线、毛巾、棉布、玻璃实验步骤:①将长方形盒子的一端用线拴好在测力计的挂钩上。
②将4个勾码放入盒子中,在玻璃面上拉一拉,记下拉力读数。
③将4个勾码放入盒子中,在毛巾面上拉一拉,记下拉力读数。
实验可用表格: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________有关。
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实验材料:激光笔 1、在同一位臵打孔的卡纸 3、未打孔的卡纸 1、夹子 4、空心弯管 1、空心直管 1、小孔成像实验盒、火柴适用学生:五年级(上)实验步骤:方法一:用手电筒照射几张带孔的纸片实验步骤: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个位臵打一个洞,大小约为一枚硬币,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卡座夹住横立在桌子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 15 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
在最后一张卡纸之间约 15 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
把手电筒放臵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激光笔的光射进小孔。
观察纸屏上的现象,画出光前进的路线。
把第二或第三张卡纸(第一张除外)向左或向右移动 5 厘米,同样用激光笔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上的小孔,这时在纸屏上发现了什么?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
方法二:光通过空心管实验材料:蜡烛、直管和弯曲的管子各一段(直径 10-20 毫米,长 20 厘米。
实验步骤:1.将蜡烛点燃放在桌上。
2.让学生分别用直管和弯管对着蜡烛的火焰看,是否能看到火焰。
实验结论:直管能看见光,弯管看不见光,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方法三:小孔成像实验材料:三个支架、白屏、带小孔的黑色塑料板、烛台及蜡烛。
实验步骤:1.在三个支架上分别插上白屏、带小孔的黑色塑料板、烛台及蜡烛,使三个支架在同一直线上。
2.点燃蜡烛,把带小孔的黑色塑料板放到白屏和点燃的蜡烛之间,可以在屏上看到蜡烛火焰倒立的像。
注意蜡烛火焰的高度应与小孔板的小孔在同一高度,实验时,应避免旁边有太强的光线照射,要调节好白屏、带孔的黑色塑料板和点燃的蜡烛之间的距离。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