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学笔记(一)
- 格式:doc
- 大小:780.50 KB
- 文档页数:30
骨折概论
骨折定义:骨或软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破坏。
病因:
成因:①直接暴力 ②间接暴力 ③肌肉收缩 ④韧带牵拉 ⑤持续劳损 ⑥病理骨损 内因:①年龄因素 ②健康状况 ③解剖结构 ④骨骼病变
骨折的分类:
一、根据骨折断端与外界关系
①开放性骨折 ②闭合性骨折 二、根据骨折线
①新鲜骨折 <二周 ②陈旧骨折 >二周 四、根据骨折移位
①侧方移位 ②成角移位 ③旋转移位 ④缩短移位 ⑤分离移位
对线情况:向X 成角Y °(X :角所指向的方向,e.g.外、内、前、后) 对位情况:向Z 移位(Z :指远程的移位)
骨折的诊断: 一﹑受伤史
● 外力﹕时间﹑地点﹑大小﹑方向作用部位﹑作用物
(坠落高度﹑地面情况﹑着地部位)
● 疼痛﹕部位及活动影响 ● 功能﹕运动﹑感觉等 二、临床表现
● 全身情况:注意并发损伤 (最常见:发烧<38℃) ● 局部情况:
1. 一般现象(所有外伤都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疼痛﹑压痛 (注意环压﹑纵压﹑叩击痛) ②青紫﹑肿胀 ③功能障碍
①横形 拉 ②斜形 压 ③螺旋形 扭 ④粉碎 蝶形—弯
⑤青枝
⑥嵌插
⑦撕脱
⑧多断
2. 骨折特征(只要有一种就可诊断为骨折,但没有特征不能排除骨折)
①畸形②骨擦音③异常活动
三、X线检查
骨折的并发症:
一、早期并发症
休克、脂肪栓塞、内脏损伤(肺﹑肝﹑脾﹑肠﹑肾﹑膀胱﹑尿道等)、血管﹑神经损伤
二、后期并发症
感染、缺血性肌挛缩、坠积性肺炎、褥疮、尿结石、骨化性肌炎、骨坏死、关节僵硬、骨折畸形愈合、延迟愈合和不愈合、骨缺血性坏死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1.局部无压痛, 无纵向叩击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
3.X线片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骨痂通过骨折线
4.功能测定:无外固定时,上肢能平举1公斤达1分钟,3分钟内下肢能步行30步以上
5.观察两周骨折外不变形
骨折的愈合:
1.炎症期
2.原始骨痂期
3.骨痂改建期
骨折的治疗:
总体治则﹕①动静结合②筋骨并重③内外兼治④医患合作
具体治则:①复位②固定③功能练习④内外用药
一、骨折的复位(闭合性)
复位的时间﹕骨折整复越早越好,早整复比较容易,也易得正确复位。
●解剖复位﹕指完全的复位,是最有利于功能恢复,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达不到解剖复位,
若强求解剖复位常需多次手法复位,其结果造成损伤更大,合并症多,功能
恢复并不一定满意。
●功能复位﹕努力复位﹐某种移位不能纠正﹐但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没有影响。
标准﹕
●年龄﹑职业要求
●关节内外要求
●上下肢要求
●对线成人不超10°﹐儿童不超15°
●骨端接触50%左右,无重迭和分离
复位的方法:①手法复位②牵引复位③手术复位
①手法复位
手摸心会
●复位前仔细检查骨折断端的移位元情况
●结合X片
复位后需检查复位情况,观察肢体外形,复查X光片。
复位手法基本原理:
●逆骨折发生机制进行—反暴力
●
持续有力的牵拉消除残余暴力导致的移位 ● 外力纳正骨断端的前后左右移位
● 利用远程的活动纠正肢体轴线的旋转移位 ● 常规为远程对近端复位
● 利用关节囊或韧带的牵拉纠正骨片的移位
固定的目的﹕维持整复骨折使骨折断端接触,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 固定方法: ①小夹板固定
②石膏外固定 ③牵引固定
④手术复位—内固定
⑤其它﹕皮外固定器和外展固定架 ①夹板固定 原理:
● 肌肉的收缩力 ● 扎带的约束力
● 夹板的杠杆力
● 压垫的作用力 夹板使用原则:
● 宽度:1/4周径-1cm (4板)
● 长度:骨干骨折不超上下关节;骨端超关节。
外固定
作用至骨折断端
●扎带松紧:800g力量上提,上下移动1cm为度
●解除固定时间:骨折达临床愈合。
压垫使用原则:
●加压作用维持骨断端良好位置
●不同的部位及移位而使用不同的压垫
●防止在重要神经、血管移行部位加压
●根据不同的移位元在不同的位置放置压垫
-一垫法:局部加压限制骨折移位元
-两垫法:纠正侧方移位
-三垫法:纠正成角移位
-四垫法:纠正成角及侧方移位
夹板固定注意事项:
●抬高患肢消肿
●早期自主活动骨折部位远、近端肢体,或收缩肌肉
●注意肢体远程循环和有无神经刺激现象
●防止压迫性溃疡(骨突部位放置压垫应隔离棉花或悬空)
●调整扎带的松紧
●定期X线检查
●功能锻炼循序渐进,能忍受为度
②石膏固定
适应症:开放性骨折、不规则骨骨折、复杂性骨折、病理性骨折
禁忌症:合并筋膜间室高压骨折、感染严重的骨折
1.早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当归、赤芍、丹皮、桃仁、红花、地必虫、骨碎补、落得打、川断、延胡索各9克、桑枝。片剂可用化瘀活血片,七厘散等。
2.中期:和血生新、接骨续筋
接骨片、接骨柴金丹等。汤剂可用续骨活血汤,如当归、白芍、生地、泽蓝、地必虫、骨碎补、川断、落得打、延胡索各9克、陈皮、枳壳各6克、鸡血藤、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