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俯角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76.00 KB
- 文档页数:7
28.2.2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和俯角)教案
中,
D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题意,引导学生构造直角三角形,把已知条件转化到两个直角三角形里,根据已知的边角条件,恰当地选择锐角三角函数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同时通过
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另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通过设未知数,建立方程也是解决实际问题时常用到
处,看另一栋楼楼顶的俯角为30°,看这
BC有多高?
A
E
尽管实际问题的背景发生了变化,
C E。
解直角三角形(仰角和俯角)一、知识点讲解1、仰角和俯角的定义: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
二、典例分析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仰角、俯角问题例1 一数学兴趣小组为了测量河对岸树AB的高,在河岸边选择一点C,从C处测得树梢A的仰角为45°,沿BC方向后退10米到点D,再次测得A的仰角为30°,求树高.(结果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1.414,≈1.732)变式练习:1、如图,为了测得电视塔的高度AB,在D处用高为1米的测角仪CD,测得电视塔顶端A的仰角为30°,再向电视塔方向前进100米达到F处,又测得电视塔顶端A的仰角为60°,则这个电视塔的高度AB(单位:米)为A、50B、51C、50+1D、101第1题第2题第3题2、如图,从坡顶C处测得地面A、B两点的俯角分别为30°、45°,如果此时C处的高度CD为150米,且点A、D、B在同一直线上,则AB两点间距离是米。
3、如图,在数学活动课中,小敏为了测量校园内旗杆AB的高度.站在教学楼的C处测得旗杆底端B的俯角为45°,测得旗杆顶端A的仰角为30°.若旗杆与教学楼的距离为9m,则旗杆AB的高度是m(结果保留根号)4、如图,平台AB高为12m,在B处测得楼房CD顶部点D的仰角为45°,底部点C的俯角为30°,则楼房CD 的高度m(结果保留根号)反馈练习 基础夯实1、如图,某飞机在空中A 处探测到它的正下方地平面上目标C ,此时飞行高度AC =1200m ,从飞机上看地平面 A 、 1200m B 、 1200m C .、 1200m D 、 2400m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2、如图,为测量一棵与地面垂直的树OA 的高度,在距离树的底端30米的B 处,测得树顶A 的仰角∠ABO 为α,、 米B D 的仰角为α,从点A 测得点D 的仰角为β,已知甲、乙两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为a ,则甲建筑物的高AB 为 。
第23章解直角三角形23.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第2课时仰角与俯角问题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仰角、俯角的概念,并学会正确地运用这些概念和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让学生体验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用途;3.使学生感知本节课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认识到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意义.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难点: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如何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间的关系求解.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四、相关资料《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微课.五、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南浦大桥建桥时为世界第三大斜拉桥,桥全长8346米,6车道,主塔高154米,塔柱中间,由两根高8米、宽7米的上下拱梁牢牢地连接着,呈“H”型.南浦大桥于1991年12月1日建成通车.南浦大桥横卧在黄浦江上,它使上海人圆了“一桥飞架黄浦江”的梦想.问题:南浦大桥主塔高154米,最高的一根钢索与桥面的夹角为30°,问最高的钢索有多长?追问:第二根钢索与桥面的夹角为35°,如何求第二根钢索的长呢?教师带领学生看题目.设计意图:从问题来引出今天的知识点,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合作探究】操场上有一根旗杆,老师让小明去测量旗杆的高度,小明站在离旗杆底部10米远处,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4°,并已知目高为1米.然后他很快就算出旗杆的高度了.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想想他是如何计算的.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找一生板演,并让他解释自己的思路.【探究新知】1.讲解.师:在实际生活中,解直角三角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我们通常遇到的视线、水平线、铅垂线就构成了直角三角形.教师在黑板上作图.师:当我们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以下的角叫做俯角.注意:(1)仰角和俯角必须是视线与水平线所夹的角,而不是与铅垂线所夹的角;(2)仰角和俯角都是锐角.师:我们自己测量角时用什么工具啊?生:量角器.量:测量仰角、俯角也有专门的工具,是测角仪.【典型例题】如图,一学生要测量校园内一棵水杉树的高度.他站在距离水杉树8m的E处,测得树顶的仰角∠ACD=52°.已知测角器的架高CE=1.6m,问树高AB为多少米?(精确到0.1m)答案:在Rt △ACD 中,∠ACD =52°,CD =EB =8 m .AD =CD ·tan ∠ACD =8×tan 52°=8×1.2799≈10.2(m ).由DB =CE =16 m 得AB =AD +DB =10.2+1.6=11.8(m ).答:树高AB 为11.8 m .本图片是微课的首页截图,本微课资源通过讲解实例,进一步巩固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有利于启发教师教学或学生预习或复习使用.若需使用,请插入微课【知识点解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新知应用】如图所示,为了测量山的高度AC ,在水平面B 处测得山顶A 的仰角为30°,AC ⊥BC ,自B 沿着BC 方向向前走1000m ,到达D 处,又测得山顶A 的仰角为45°,求山高.(结果保留根号)解析:要求AC ,无论是在Rt △ACD 中,还是在Rt △ABC 中,只有一个角的条件,因此这两个三角形都不能解,所以要用方程思想,先把AC 看成已知,用含AC 的代数式表示BC 和DC ,由BD =1000m 建立关于AC 的方程,从而求得AC .答案:在Rt △ABC 中,AC BC =tanB =tan 30°=33, ∴BC =3AC .在Rt △ACD 中,AC DC=tan ∠ADC =tan 45°=1,∴DC =AC .∴BD =BC -DC =3AC -AC =(3-1)AC =1000,∴AC =10003-1=500(3+1)(m ).答:山高为500(3+1)m .方法总结:在解直角三角形时,若仰角、俯角不是直角三角形的内角时,应利用已知条件将它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再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列方程求解.【随堂检测】1.如图,飞机A 在目标B 正上方1000m 处,飞行员测得地面目标C 的俯角为30°,则地面目标B ,C 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解析:由题意可知,在Rt △ABC 中,∠B =90°,∠C =∠CAD =30°,AB =1000m ,∴BC =ABtan C =1000tan30°=10003(m ),故填10003m . 方法总结:解此类问题,首先要找到合适的直角三角形,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解直角三角形.2.如图,某人站在楼顶观测对面笔直的旗杆AB ,已知观察点C 到旗杆的距离(CE 的长度)为8m ,测得旗杆顶的仰角∠ECA 为30°,旗杆底边的俯角∠ECB 为45°,那么,旗杆AB 的高度是( )A .(82+83)mB .(8+83)mC .(82+833)mD .(8+833)m 解析:由题意可知:在Rt △BCE 中,∵CE =8m ,∠ECB =45°,∠ACE =30°,∴BE =CE =8(m ),AE =EC ·tan ∠ACE =8×tan 30°=833(m ), ∴AB =AE +BE =(8+833)m .故选D . 方法总结:解此类问题,要作好辅助线,将问题分为仰角和俯角两个问题来解直角三角形.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练习,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以便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矫正.六、课堂小结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1.仰角问题2.俯角问题设计意图: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集中的梳理,归纳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七、板书设计23.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第2课时仰角与俯角问题。
28.2.2 应用举例第2课时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1.使学生掌握仰角、俯角的意义,并学会正确地判断;(重点)2.初步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能力.(难点)一、情境导入在实际生活中,解直角三角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我们通常遇到的视线、水平线、铅垂线就构成了直角三角形.当我们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今天我们就学习和仰角、俯角有关的应用性问题.二、合作探究探究点:利用仰(俯)角解决实际问题【类型一】利用仰角求高度星期天,身高均为1.6米的小红、小涛来到一个公园,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测算一座塔的高度.如图,小红站在A处测得她看塔顶C的仰角α为45°,小涛站在B处测得塔顶C的仰角β为30°,他们又测出A、B两点的距离为41.5m,假设他们的眼睛离头顶都是10cm,求塔高(结果保留根号).解析:设塔高为x m,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得出PM的长,再利用CP PN =tan30°,求出x的值即可.解:设塔底面中心为O,塔高x m,MN∥AB与塔中轴线相交于点P,得到△CPM、△CPN是直角三角形,则x-(1.6-0.1)PM=tan45°,∵tan45°=1,∴PM=CP=x-1.5.在Rt△CPN中,CPPN=tan30°,即x-1.5x-1.5+41.5=33,解得x=833+894.答:塔高为833+894m.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要了解角与角之间的关系,找到与已知和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形.当图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要通过作高或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7题【类型二】利用俯角求高度如图,在两建筑物之间有一旗杆EG,高15米,从A点经过旗杆顶部E 点恰好看到矮建筑物的墙角C点,且俯角α为60°,又从A点测得D点的俯角β为30°.若旗杆底部G点为BC的中点,求矮建筑物的高CD.解析:根据点G是BC的中点,可判断EG是△ABC的中位线,求出AB.在t △ABC和Rt△AFD中,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求出BC、DF,继而可求出CD的长度.解:过点D作DF⊥AF于点F,∵点G是BC的中点,EG∥AB,∴EG是△ABC 的中位线,∴AB=2EG=30m.在Rt△ABC中,∵∠CAB=30°,∴BC=AB tan∠BAC=30×33=10错误!未定义书签。
仰角、俯角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解决实际问题时,关键是根据题意抽象出其几何模型,然后再通过解决几何模型的问题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2)与斜三角形有关的问题,往往通过作一边上的高,把其转化为的问题.2.掌握与测量有关的几个概念如图,在测量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的角叫仰角,在水平线的角叫俯角.重点一:解直角三角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1)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2)画出平面图形,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1. 如图所示,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与A同侧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a米,∠A=90°,∠C=40°,则AB等于( )(A)asin 40°米(B)acos 40°米(C)atan 40°米(D)米2. 如图是某水库大坝横断面示意图.其中CD、AB分别表示水库上下底面的水平线,∠ABC=120°,BC的长是50 m,则水库大坝的高度h是( )(A)25 m (B)25 m (C)25 m (D) m3.某学校的校门是伸缩门,伸缩门中的每一行菱形有20个,每个菱形边长为30厘米.校门关闭时,每个菱形的锐角度数为60°(如图1),校门打开时,每个菱形的锐角度数从60°缩小为10°(如图2).问校门打开了多少米?(结果精确到1米,参考数据:sin 5°≈0.0872,cos 5°≈0.9962,sin 10°≈0.1736,cos 10°≈0.9848)重点二:有关仰角、俯角的测量问题4. (2013绵阳改编)如图,在两建筑物之间有一旗杆,高15米,从A点经过旗杆顶点恰好看到矮建筑物的墙角C点,且俯角α为60°,又从A点测得D点的俯角β为30°,若旗杆底点G为BC的中点,则矮建筑物的高CD为( )(A)20米(B)10米 (C)15米(D)5米5. 如图所示,从热气球C处测得地面A、B两点的俯角分别为30°、45°,如果此时热气球C处的高度CD为100米,点A、D、B在同一直线上,则AB两点的距离是( )(A)200米(B)200米 (C)220米(D)100(+1)米6.(2014昆明)如图,在数学实践课中,小明为了测量学校旗杆CD的高度,在地面A处放置高度为1.5米的测角仪AB,测得旗杆顶端D的仰角为32°,AC=22米,求旗杆CD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sin 32°≈0.53,cos 32°≈0.85,tan 32°≈0.62).7. (2013遵义改编)某中学在创建“特色校园”的活动中,将该校的办学理念做成宣传牌(AB),放置在教学楼的顶部(如图所示).小明在操场上的点D处,用1米高的测角仪CD,从点C测得宣传牌的底部B的仰角为37°,然后向教学楼方向走了4米到达点F处,又从点E测得宣传牌的顶部A的仰角为45°.已知教学楼高BM=17米,且点A,B,M在同一直线上,求宣传牌AB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1.73,sin 37°≈0.60,cos 37°≈0.80,tan 37°≈0.75).A层(基础)1. 在“测量旗杆的高度”的数学课题学习中,某学习小组测得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7°,此时旗杆在水平地面上的影子的长度为24米,则旗杆的高度约为( )(A)24米(B)20米(C)16米 (D)12米2. 在一次数学活动中,李明利用一根拴有小锤的细线和一个半圆形量角器制作了一个测角仪,去测量学校内一座假山的高度CD.如图所示,已知李明距假山的水平距离BD为12 m,他的眼睛距地面的高度为1.6 m,李明的视线经过量角器零刻度线OA和假山的最高点C,此时,铅垂线OE经过量角器的60°刻度线,则假山的高度为( )(A)(4+1.6) m (B)(12+1.6) m (C)(4+1.6) m (D)4 m3. (2013山西)如图,某地修建高速公路,要从B地向C地修一座隧道(B,C在同一水平面上),为了测量B,C两地之间的距离,某工程师乘坐热气球从C地出发,垂直上升100 m到达A处,在A处观察B地的俯角为30°,则B,C两地之间的距离为( )(A)100 m (B)50 m (C)50 m (D) m4. 如图所示,某风景区为了方便游人参观,计划在主峰A处架设一条缆车线路到另一山峰C处,若在A处测得C处的俯角为30°,两山峰的底部B、D相距900 m,则缆车线路AC的长为( )(A)300 m (B)600 m (C)900 m (D)1800 m5.如图甲、乙两楼的楼间距AC为10米,某人在甲楼楼底A处测得乙楼的楼顶B的仰角为60°,在乙楼的楼底C处测得甲楼的楼顶D的仰角为45°,则甲楼比乙楼矮米.6. 如图所示,将45°的∠AOB按下面的方式放置在一把刻度尺上:顶点O与尺下沿的端点重合,OA与尺下沿重合,OB与尺上沿的交点B在尺上的读数恰为2 cm.若按相同的方式将37°的∠AOC放置在该刻度尺上,则OC与尺上沿的交点C在尺上的读数约为cm.(结果精确到0.1 cm,参考数据:sin 37°≈0.60,cos 37°≈0.80,tan 37°≈0.75)7. 如图所示,从热气球C上测得两建筑物A、B底部的俯角分别为30°和60°.如果这时气球的高度CD 为90米,且点A、D、B在同一直线上,建筑物A、B间的距离为米.8. (2013十堰)如图,在小山的东侧A点有一个热气球,由于受西风的影响,以30米/分的速度沿与地面成75°角的方向飞行,25分钟后到达C处,此时热气球上的人测得小山西侧B点的俯角为30°,则小山东西两侧A、B两点间的距离为米.9. 某煤矿发生瓦斯爆炸,该地救援队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救援,救援队利用生命探测仪在地面A、B两个探测点探测到C处有生命迹象.已知A、B两点相距4米,探测线与地面的夹角分别是30°和45°,试确定生命所在点C的深度(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1.41,≈1.73).10. (2013包头)如图,一根长 6米的木棒(AB),斜靠在与地面(OM)垂直的墙(ON)上,与地面的倾斜角(∠ABO)为60°.当木棒A端沿墙下滑至点A'时,B端沿地面向右滑行至点B'.(1)求OB的长;(2)当AA'=1米时,求BB'的长.教后反思:。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2)——仰角与俯角一、教学目标:1、掌握仰角、俯角的概念,会在相关图形中找出仰角和俯角。
2、会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自主探索精神,提高合作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仰角和俯角的概念及应用,三角函数的选用。
难点:根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实际问题“转化”解直角三角形。
三、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三边之间的关系:a 2+b 2=c 2(勾股定理);锐角之间的关系:∠ A + ∠ B = 90º边角之间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sinA =cosA =tanA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3、解直角三角形,只有下面两种情况(1)已知两条边;(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
学习新知:仰角与俯角的定义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规定: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叫做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叫做俯角。
解决问题:在升旗仪式上,一位同学站在离旗杆24米处,行注目礼,当国旗升至旗杆顶端时,该同学视线的仰角恰为30度,若两眼离地面1.5米,则旗杆的高度是否可求?若可求,求出旗杆的高,若不可求,说明理由.(精确到0.1米)要求:1、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结合图形已知了什么?要求什么?2、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列出式子例题讲解:.河的对岸有水塔AB, 今在C 处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30°,前进 20米到D 处,又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60°.求塔高AB.教师板书示范,提出书写要求等合作学习:山顶上有一旗杆,在地面上一点A 处测得杆顶B 的仰角为 600,杆底C 的仰角为450,已知旗杆高BC=20米,求山高CD 。
拓展探究:甲、乙两楼相距78米,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45º,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º,则甲楼和乙楼高为?课内小结 :◆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你能否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吗?作业布置:P114 练习 1、2P117 习题 2、3。
§ 28.2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仰角、俯角的意义,并学会正确地判断;2、初步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如何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间关系进行解题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引入教学环节问题:川合大桥主塔高AB长154 米,最高的一根钢索与桥面的夹角为30 °,问最高的钢索有多长?追问:第10根钢索与桥面的夹角为60 °,如何求第10根钢索的长呢?B154A C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使学生产生好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同时感受数学存在于生活,生活充满数学的说法。
教师活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知㈢讲解新课在实际生活中,解直角三角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我们通常遇到的视线、水平线、铅垂线就构成了直角三角形。
1.当我们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钟,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
注意:(1)仰角和俯角必须是视线与水平线所夹的角,而非与铅垂线所夹的角;(2)仰角和俯角都是锐角。
2、测量仰角、俯角常用的工具是测角仪。
练习1:如图,在地面A处测得气球的仰角为30 ° ,在气球_____ 米高时,它在地面上的投影点C与A点之间距离100米。
练习2、如图,某气球的飞行高度为100米,从气球上看到地面控制点C的俯角为60°,则气球A到控制点C的距离为米。
在数形结合的情境中体验新知,诱导学生主动思维(测角仪)A展示工具图片,使学生对“测角仪的高”有直观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际问题中的表述,准确地将实物转化为几何图形。
巩固仰角、俯角的概念,通过解一个直角三角形,求得线段的长,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距离。
㈢讲解新课例1、如图,为了测量一座山的高度在这座山160米的A处,用测角仪测得山顶E的仰角为30 15',已知测角仪的高度AB为1米,求这山的高度CE。
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俯角教案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俯角一.教学目标1、巩固勾股定理,熟练运用勾股定理。
2、学会运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3、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几种情况。
4、学习仰角与俯角。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养成“先画图,再求解”的习惯。
难点:运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三、教学设计: 1、复习回顾(1)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2)解直角三角形会用到的理论知识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既勾股定理、边角关系既锐角三角函数、两锐角关系既锐角互余。
(2)已知,在Rt ∆ABC 中,∠C=90°,a=156,b=56,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解:在Rt △ABC 中,∠C=90°∴512)56()156(2222=+=+=b a c ∵21sin ==c a A∴∠A=30°∴∠B=90-∠A=60° 答:2、新课讲授(1)仰角、俯角概念:如图,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例1 如图,为了测量电线杆的高度AB ,在离电线杆22.7米的C 处,用高1.20米的测角仪CD 测得电线杆顶端B 的仰角a =22°,求电线杆AB 的高.(精确到0.1米) 解:在Rt △ABC 中, ∵)(4.1020.117.917.922tan 7.22tan tan m CDAE AE BE AB DB CE AE ≈+=+=+=∴≈︒⨯=⨯=⨯=αα答:电线杆的高度约为10.4米。
例2、如图,某飞机于空中A 处探测到目标C ,此时飞行高度AC =1200米,从飞机上看地面控制点B 的俯角a =16゜31′,求飞机A 到控制点B 的距离.(精确到1米)图(sin16°31′≈0.284,cos16°31′≈0.959)解:)(4225284.01200'3116sin 1200sin '3116//m AC AB ABC BCAD =≈︒==∴︒==∠∴αα答:AB 之间的距离4225米。
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俯角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俯角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勾股定理,熟练运用勾股定理。
2、学会运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3、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几种情况。
4、学习仰角与俯角。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养成“先画图,再求解”的习惯。
难点:运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三、教学设计: 1、复习回顾
(1)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2)解直角三角形会用到的理论知识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既勾股定理、边角关系既锐角三角函数、两锐角关系既锐角互余。
(2)已知,在Rt ∆ABC 中,∠C=90°,a=156,b=56,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解:在Rt △ABC 中,∠C=90°
∴512)56()156(2222=+=+=b a c ∵2
1sin ==
c a A
∴∠A=30°
∴∠B=90-∠A=60° 答:
2、新课讲授
(1)仰角、俯角概念:如图,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
例1 如图,为了测量电线杆的高度AB ,在离电线杆22.7米的C 处,用高1.20米的测角仪CD 测得电线杆顶端B 的仰角a =22°,求电线杆AB 的高.(精确到0.1米) 解:在Rt △ABC 中, ∵)
(4.1020.117.917.922tan 7.22tan tan m CD
AE AE BE AB DB CE AE ≈+=+=+=∴≈︒⨯=⨯=⨯=αα
答:电线杆的高度约为10.4米。
例2、如图,某飞机于空中A 处探测到目标C ,此时飞行高度AC =1200米,从飞机上看地面控制点B 的俯角a =16゜31′,求飞机A 到控制点B 的距离.(精确到1米)
图
(sin16°31′≈0.284,cos16°31′≈0.959)
解:)
(4225284
.01200
'3116sin 1200sin '3116//m AC AB ABC BC
AD =≈︒==∴︒==∠∴αα
答:AB 之间的距离4225米。
例3、如图,为了测得电视塔的高度AB ,在D 处用高1.2米的测角仪CD ,测得电视塔的顶端A 的仰角为42°,再向电视塔方向前进120米,又测得电视塔的顶端A 的仰角为61°,求这个电视塔的高度AB .(精确到1米)
(tan61°≈1.80,tan42°≈0.90) 解:在R t △ABF 中,∠ABF=90°
︒=
∠=∴=
∠∴61tan tan tan AB
AFB AB BF BF
AB AFB
同理,在R t △ABC 中,
D
F
BF BC CF AB
ACB AB BC -=∴︒
=
∠=
42tan tan 即
12061tan 42tan =︒-︒AB
AB
解得:A B ≈216 216+1.2=217 答:
练习:两座建筑AB 与CD ,其地面距离AC 为50米,从AB 的顶点B 测得CD 的顶部D 的仰角β=30°,测得其底部C 的俯角α=45°,求两座建筑物AB 与CD 的高.(精确到0.1米)
四、板书设计
120
61tan 42tan =︒
-︒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