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两难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92.00 KB
- 文档页数:5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道德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小学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两难问题往往能引发学生深刻的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决策能力。
以下是一则小学道德两难教育案例。
二、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性格内向,胆小。
一天,他在学校操场上捡到一枚金戒指,心想:“这枚戒指肯定是别人不小心掉的,我该不该交给老师呢?”小明心里纠结了很久,但他还是决定把戒指交给老师。
第二天,老师收到了戒指,并开始寻找失主。
经过一番调查,老师得知失主是小红。
小红是一名五年级学生,她的父母经营着一家珠宝店。
小红放学后回家,发现戒指不见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当小红得知失主是自己时,激动得热泪盈眶,感激不已。
就在这时,小明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是谁偷了你的戒指。
”老师疑惑地看着小明,问道:“是谁呢?”小明犹豫了一下,说:“是小刚。
”小刚是学校里出了名的调皮鬼,平时经常偷别人的东西。
老师将小明的话告诉了小红,小红不信。
她说:“小刚虽然调皮,但他不可能偷我的戒指。
我怀疑是小明偷的,因为他昨天捡到了我的戒指。
”老师觉得小红说得有道理,决定调查一下。
经过一番调查,老师发现小刚确实偷了小红的戒指,并将其卖给了小明。
小明为了得到戒指,便对小刚说了谎。
最终,小刚承认了偷窃戒指的事实,并归还了戒指。
三、案例分析1. 道德认知方面在这个案例中,小明和小刚都存在道德认知上的问题。
小明在捡到戒指后,虽然知道应该交给老师,但出于私心,最终还是选择了隐瞒。
小刚则因为一时的贪念,偷了小红的戒指。
这说明,道德认知在道德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道德情感方面小明在捡到戒指后,内心充满了纠结。
他既想归还戒指,又怕被同学嘲笑。
这种矛盾的心理体现了他在道德情感上的挣扎。
而小刚在偷窃戒指的过程中,内心充满了罪恶感,这说明道德情感在道德行为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刚刚进入一家大型企业工作。
一天,他在公司停车场发现一辆豪华轿车被盗。
根据公司规定,小明有义务协助警方调查此案。
然而,在调查过程中,小明发现车主是公司的一位高层领导,且该车被盗与他本人有关。
此时,小明面临着法律道德两难的选择。
二、案例经过1. 法律角度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在这个案例中,车主的豪华轿车被盗,涉嫌盗窃罪。
小明作为目击者,有义务协助警方调查。
如果小明选择不协助警方,可能涉嫌包庇罪,将面临法律的制裁。
2. 道德角度从道德角度来看,小明面临着以下困境:(1)忠诚与背叛:小明与车主关系较好,车主曾帮助小明解决过一些工作上的问题。
此时,小明如果选择协助警方,可能会伤害到车主的感情,背叛他的信任。
(2)正义与私情:小明知道车主的豪车被盗与他有关,但他不确定车主是否知道真相。
如果小明选择不揭露真相,他可能会受到内心的谴责,认为自己在助纣为虐。
(3)责任与后果:小明作为公司员工,有义务维护公司的利益,保护公司财产不受损失。
如果小明选择不协助警方,他将面临公司纪律处分甚至被辞退的风险。
三、案例分析1.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在这个案例中,小明面临着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从法律角度来看,小明有义务协助警方调查;从道德角度来看,小明难以抉择,因为揭露真相可能会伤害到车主的感情。
这种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人们往往在法律与道德之间难以抉择。
2. 案例的复杂性这个案例的复杂性在于,小明与车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私人关系,这使得小明在处理问题时更加矛盾。
同时,小明在法律与道德之间的抉择,也反映了社会道德观念的变迁。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某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盗窃案。
被告人张某,男,25岁,无业。
2019年10月,张某因生活所迫,产生了盗窃他人财物的念头。
在一次深夜,张某潜入邻居李某家中,盗走现金人民币5万元。
案发后,张某主动投案,并全额退还了李某被盗的现金。
李某对张某表示谅解,并请求法院从轻处罚。
然而,张某的盗窃行为已经触犯了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构成了盗窃罪。
二、案件争议本案中,张某的行为虽然触犯了法律,但其主动投案、全额退还赃款,且得到了被害人的谅解。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在判决时面临道德两难的问题。
一方面,张某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盗窃罪,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张某盗窃现金5万元,属于数额较大,依法应当受到刑事处罚。
另一方面,张某主动投案,全额退还赃款,且得到了被害人的谅解。
根据我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张某的行为符合自首的规定,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道德两难分析1. 法律角度从法律角度来看,张某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盗窃罪,应当受到刑事处罚。
法院在判决时,应当依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张某进行定罪量刑。
2. 道德角度从道德角度来看,张某的行为虽然触犯了法律,但其主动投案、全额退还赃款,且得到了被害人的谅解。
这种行为体现了张某的悔罪态度,具有一定的道德价值。
然而,道德与法律并非完全一致。
在道德层面,我们可以对张某的行为表示同情和理解,但在法律层面,张某的行为仍然构成了犯罪,必须依法予以处罚。
3. 社会责任角度从社会责任角度来看,张某的盗窃行为不仅侵犯了李某的财产权益,也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在判决时,既要考虑到张某的悔罪态度,也要考虑到其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道德两难故事法在人生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到道德两难的抉择,即在两个或多个道德价值观之间做出选择。
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会感到左右为难,无法轻易做出决定。
然而,道德两难并非绝对的非黑即白,而是需要我们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权衡和取舍。
在本文中,我将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来阐述道德两难的情境和应对方法。
故事一,医生的抉择。
某天,一位医生接到了一个急诊电话,得知有两位患者需要立即进行手术,但是手术室只有一个床位和一个手术工具。
一位患者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她需要立即接受手术以保住生命。
另一位患者是一位老年人,他也需要紧急手术以挽救生命。
医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不知道该选择救哪一位患者。
故事二,商人的困惑。
一位商人在做生意时,遇到了一个道德两难的情境。
他的生意伙伴让他参与一个利润丰厚但非法的交易,而且对方还以威胁的方式逼迫他参与。
商人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不知道是违法参与交易还是拒绝对方的要求而遭受损失。
故事三,家庭的选择。
一位母亲在生活中也面临了道德两难的抉择。
她的两个孩子同时生病,但是她只有足够的钱支付一个孩子的治疗费用。
母亲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她不知道是选择救治年长的孩子还是年幼的孩子。
面对这些道德两难的情境,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道德的基本原则,如尊重生命、公平正义、善良等。
其次,我们需要权衡利弊,分析各种选择的后果和影响。
最后,我们需要勇于做出决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医生的故事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手术的成功率来进行选择。
在商人的故事中,商人可以选择拒绝非法交易,并采取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
在母亲的故事中,母亲可以选择寻求其他人的帮助,或者尽最大努力筹集资金来治疗两个孩子。
综上所述,道德两难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境,我们需要在道德原则的指引下,勇于面对并做出选择。
在做出决定之后,我们还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且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的道德选择能力。
希望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道德两难的情境。
九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案例一:在一辆驶来的电车的轨道上,有9名轨道工人。
如果你,作为旁观者,什么都不做的话,他们都会被撞死。
你站在轨道上方的一座天桥上,身旁站的是一位体型庞大的陌生人。
你自己太轻阻止不了火车,但是如果你把这个身边的人推下轨道上,他会被电车撞死但是他的身体可以使电车停下来。
你试着不去想他掉下去以及身体被火车撞到的恐怖画面。
问题:在这种情形下,你会推他吗?案例二:一艘小型军用潜艇在一座巨大的冰川下航行,你是船长。
船上的一处爆炸使得潜艇的氧气供应迅速下降而且一位船员也因此受伤。
他很可能会因伤丧命,剩下的氧气已经不够船上10个人支撑到潜挺浮上水面。
如果你用枪打死这个受伤的船员,那么刺下的人就可以有足够的氧气活下来。
当你给手枪上膛的时候,这个伤者绝望地求你不要杀他。
问题:在这种情形下,你会射杀这位船员吗?案例三:你和其他9位和平倡导者一起在一个战乱国家旅行,这时你们被一群恐怖分子劫去作为人质。
一周后,恐怖分子的要求没有被兑现,他们给你一个选择:要么他们把你们全部杀掉,要么你选择其中一个人质亲自杀掉,这样你和其他人质就可以安全离开。
恐怖分子把刀交给你,你的同伴们都在尖叫,求你不要杀他们。
问题:在这种情形下,你会处决其中一位人质吗?案例四:你是一位外科医生,你有几位病人。
他们中有9个人需要器官移植。
他们每个人都分别需要一个不同的器官才能存活。
你的另一个病人很健康而且也是理想的器官捐献者。
如果你把他的器官违背他的意愿的情况下)移植给其他的9个病人,他们就会活下来但是这个病人就会死去。
你手里拿着麻醉药和手术刀走向他,他哀求你不要这样做。
问题:在这种情形下,你会实施这项移植手术吗?案例五:你和一队朋友在背包旅行,在穿越非洲州的一处草原时,你们无意间露营在当地部落的一处墓地里。
部落的首领说部落的法令要求将你们10个人处死献祭给诸神,但是如果你杀掉你们当中的一位,诸神会被感动,你和其余的人就可以安全离开。
道德两难故事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些道德上的选择,有时候我们会陷入两难境地,不知道应该如何做出决定。
道德两难故事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展开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个道德两难的故事吧。
故事一,医生的抉择。
一位医生在手术室里面做手术,突然发现手术需要用到一种特殊的药物,而这种药物只有一瓶了。
可是,另一位患者也需要这种药物才能维持生命。
医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不知道该给哪位患者使用这种药物才是正确的选择。
如果他给正在手术的患者使用,那么另一位患者可能就会因为缺乏这种药物而丧命;但如果他选择留下这种药物给另一位患者使用,那么正在手术的患者也会因为缺乏药物而死亡。
医生该如何抉择呢?故事二,哲学家的困惑。
一位哲学家在一次旅行中遇到了一群逃犯,这些逃犯在逃亡途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他们请求哲学家帮助他们躲避追捕。
可是,哲学家也是一个有着强烈道德观念的人,他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如果他帮助逃犯,那么他就违反了法律,成为了共犯;但如果他不帮助逃犯,那么这些人可能会因此被抓捕,甚至遭受更严重的后果。
哲学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该如何决定呢?故事三,商人的抉择。
一位商人在做生意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道德难题。
他的供应商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合作机会,但这个合作需要通过行贿才能够达成。
商人知道行贿是不道德的行为,但如果他不这样做,可能就会失去这个合作机会,影响自己的生意。
商人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该如何抉择呢?以上这些故事都展现了道德两难的情境,让人们在面对这样的选择时感到困惑和矛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这时候我们该如何做出决定呢?在道德两难的情境下,我们需要权衡利弊,思考后果。
我们可以尝试从更大的利益出发,选择对更多人有利的决定;我们也可以寻求第三种解决方案,尽量避免伤害任何一方;或者我们可以寻求专家或者他人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无论怎样,道德两难的情境都需要我们冷静思考,理性抉择。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辆载有20多名乘客的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与一辆小型轿车发生碰撞,导致公交车严重受损,多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警方迅速介入调查,初步认定小型轿车司机酒后驾车,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
然而,在事故调查过程中,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浮出水面:公交车司机在事发前也涉嫌酒后驾车,但并未引起乘客的注意。
二、案例分析1. 法律角度从法律角度来看,该案例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酒后驾车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酒后驾车属于危险驾驶罪,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2)交通事故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3)乘客权益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和服务。
在本案中,公交车司机酒后驾车,侵犯了乘客的人身安全权益。
2. 道德角度从道德角度来看,该案例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责任担当:公交车司机在事故发生前酒后驾车,导致事故发生,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然而,在事故发生后,公交车司机却试图逃避责任,这种道德缺失的行为令人愤慨。
(2)人性关怀:在事故发生后,公交车司机对受伤乘客的救治和关爱程度,反映了其道德素养。
然而,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公交车司机在事故发生后并未尽到应有的关爱责任,这也暴露出其道德层面的不足。
三、道德两难在本案中,司法公正与人性关怀构成了道德两难:1. 司法公正:从法律角度来看,公交车司机酒后驾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
然而,如果对公交车司机进行严厉的处罚,可能会对其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引发社会舆论的争议。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法,仿写一则道德两难的故事
小明是一名消防员,今天他接到了一项任务,救援一名被困在火灾中的老太太。
当他到达火灾现场时,他发现老太太被困在一间房间里,但房间里还有一个小男孩。
小男孩看着小明,哭着喊道:“请救救我奶奶!”小明意识到他只能救一个人,要么是老太太,要么是小男孩。
如果他救老太太,那么孩子就可能会丧失生命,但如果他救小男孩,老太太就可能会在火灾中丧命。
小明陷入了道德两难的境地:他必须在两个生命之间做出抉择,但他却不想失去任何一个人的生命。
最终,小明决定把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将老太太和小男孩都救出火灾现场,虽然自己也受了伤,但他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他知道他所做的是正确的。
道德两难故事中国民间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位老和尚,老和尚苦心修行30年,即将修成正果。
山下有个镇,镇里有名大员外,这大员外很是阴险毒辣,总想破坏老和尚的名节。
某日,大员外对自家一个颇有几分姿色的丫鬟说:你今晚到庙里去,一定要把那老和尚勾上床。
成功了,我一定重重奖赏你,并给你找个好人家,但明天鸡叫时分若不能成功,我就将你乱棍打死。
那丫鬟当然只得照办,于是进入庙中,施展了浑身解术来色诱老和尚。
哪知那老和尚是个真和尚,整夜坐禅居然丝毫不为所动。
眼看就要鸡叫了,那丫鬟心想自己生命不保,便大哭起来。
老和尚觉得纳闷儿,忍不住问哭为何故?丫鬟指着他骂道:你不是一个真和尚!老和尚不服气地反问:我做错何事,怎么不是真和尚?丫鬟喝道:佛经上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你却见死不救。
老和尚连忙追问发生了何事?丫鬟就把事情经过从头讲了一遍。
这下子,老和尚着实碰到了两难的选择:见死不救,成不了佛;遇色成奸,同样也成不了佛。
老和尚该怎么办?西方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个男子遭人诬陷,因凶杀罪被判了无期徒刑。
他的妻子千方百计想证明其夫无罪,可是不得其门。
某日,她丈夫的一个同事求见,说是商量有关打官司的事。
这名女子救夫心切,马上同意面谈。
那同事色迷迷而又神态诡异地说,只要她答应同他睡觉,他就可以提供确凿证据,证明其夫无罪。
否则,他就会销毁这些材料,让其夫在牢房里熬过漫长的一生,直到老死在那里。
这女子立刻陷入了伦理的两难:同此人睡觉?自己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婚外性行为就是通奸,乃最大的罪孽之一,既对丈夫不忠,也上不了天堂;不同此人睡觉?自己心爱的丈夫就会苦难无边,甚至死于非命。
这名女子该怎么办?日本有一个民间故事:在海边有一个村子,村民都信奉海神,那海神庙就位于村后的一座高山上。
对全体村民来说,这海神庙比全村人的生命财产还重要。
某日清晨,村里的一个樵夫上山打柴,当他在山顶的崖边,向海上眺望时,突然发现远处一场巨大的海啸就要来临。
第1篇一、案例背景苏珊,一个善良、正直的年轻女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得知了一个惊天秘密。
这个秘密涉及一个犯罪团伙,他们利用黑市交易非法获取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并将这些文物走私出境。
苏珊深知,这些文物属于国家,应当归还,但她又面临着道德与法律的困境。
二、案件经过1. 发现秘密一天,苏珊在一家古玩店闲逛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件异常精美的瓷器。
这件瓷器上刻有神秘的符号,引起了她的好奇。
在询问店主后,苏珊得知这件瓷器来自一个神秘的组织,而这个组织正是走私文物的主要团伙。
2. 决定行动苏珊深知,这件瓷器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秘密。
她决定调查这个组织,将他们绳之以法。
在调查过程中,苏珊发现这个团伙不仅走私文物,还涉及贩毒、洗钱等犯罪活动。
这些犯罪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破坏了社会秩序。
3. 遭遇困境在调查过程中,苏珊发现这个团伙的头目竟然是她的好友李明。
李明曾是她的同事,两人关系甚好。
然而,如今李明却走上了犯罪道路。
面对这个现实,苏珊陷入了道德与法律的困境。
一方面,苏珊深知自己有责任揭露这个犯罪团伙,将他们绳之以法。
另一方面,她又不忍心背叛自己的好友。
在这场道德与法律的较量中,苏珊痛苦不堪。
4. 求助于律师为了寻求法律方面的帮助,苏珊找到了一位资深律师。
律师告诉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走私文物属于犯罪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然而,律师也提醒苏珊,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她有义务向公安机关报案。
5. 内心挣扎在律师的建议下,苏珊决定向公安机关报案。
然而,在报案之前,她再次与李明见面,试图说服他回头是岸。
然而,李明却坚决表示不会放弃犯罪。
苏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6. 报案经过一番挣扎,苏珊最终决定向公安机关报案。
她提供了大量的证据,包括走私文物的照片、视频等。
公安机关迅速展开调查,最终将犯罪团伙一网打尽。
7. 法庭审判在法庭上,李明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然而,他请求苏珊为他求情。
苏珊内心痛苦,但她还是坚定地表示,自己有义务揭露犯罪,维护法律的尊严。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是由德国哲学家柯尔伯格(W.D. Ross)提出的一种道德困境。
该故事描述了一个人面临在两个道德选择之间做出决定,无论选择哪个都会导致不良后果的情境。
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常常涉及到道德的冲突,让人在选择中陷入困境,无法做出完全正确的决定。
以下是一个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的例子:
故事:一个人正在逃离一座燃烧的大楼,可是他发现他的朋友还被困在了楼内。
如果他决定救出朋友,那么他有可能导致自己也被困在火中;而如果他选择不救,他会感到内疚。
在这个故事中,无论这个人怎么选择,他都会面临道德冲突。
如果他选择救出朋友,他会冒着生命危险,但他的行为可以看作是道德高尚的;而如果他选择不救,他可以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但他可能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引发了人们对权利冲突、义务和责任等道德观念的思考。
这些故事对于个人道德决策的探讨和道德哲学的讨论提供了有趣的案例。
生活中道德两难的例子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着各种道德两难的抉择。
道德两难是指在决策过程中,无论选择哪个选项,都会违背某种道德准则或者原则,因此使得人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下面我将为大家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道德两难的例子。
例子一:道德与利益的冲突在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往往与道德价值发生冲突,使人们在作出决策时不知所措。
比如,某公司领导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掩盖产品质量问题,从而获得更多利润。
这样的行为违背了道德原则,欺骗了消费者,危害了公众利益。
而对于雇员来说,他们面临着“言者无凭,听者有责”的道德困境。
如果揭露事实真相,可能会失去工作;如果选择保持沉默,可能会背负道德的负罪感。
例子二:道德与个人关系的纠结道德两难还常常出现在人际关系中。
比如,你的好友向你借钱,但你知道他经常过度消费,借钱后可能无力偿还。
这时你面临着道德与友谊之间的冲突。
借钱给他,可能会破坏你们的友谊,并且造成你本人的经济困境;拒绝借钱给他,可能会伤害他的感情,进而影响你们的友谊。
例子三:道德与社会压力的矛盾社会舆论和道德准则之间的矛盾也常常使人们陷入道德两难的困境。
比如,在某个团体中,如果你持有和大多数人不同的观点,当众发表可能会受到批评和排斥。
这时你可能面临着道德正义与社会压力之间的抉择。
坚持自己的信仰,可能会受到孤立和排挤;顺从集体的要求,可能会背弃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准则。
这些例子只是生活中道德两难的冰山一角。
无论是在职场、家庭还是社交场合,我们都会面临道德冲突。
在面对道德两难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处理。
首先,我们要真实客观地审视情况,分析得失。
对于不同的情况,我们要权衡利弊,评估各种选择的后果,从而尽量减少损失。
其次,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选择。
理解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道德两难的情况,并在冲突中找到平衡点。
最后,我们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
即使在道德两难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能背离自己内心的良知和道德底线。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创设了一种道德两难情境,要求儿童作出选择。
人的行动是应该遵从规则和权威,还是应该遵从与此相冲突的他人的需要与利益。
科尔伯格所用的道德研究方法为道德两难故事,那么何为道德两难故事呢,也就是如果做了这件事情就会违背法律,如果不做就会有违自己的良心,其中最经典的便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1.弟弟的难题。
乔的爸爸许诺说,如果乔挣够了50美元便可以拿这笔钱去野营。
但后来他又改变了主意,让乔把所挣得的50美元都交给他。
乔撒谎说只挣了10美元,他把10美元交给了爸爸,拿另外的40美元去野营。
临走之前,乔把挣钱和向爸爸撒谎的事告诉了他的弟弟阿里克斯。
阿里克斯应该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他的爸爸吗?2.海因茨偷药。
在欧洲,一位妇女因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而濒于死亡。
医生们认为只有一种药或许能挽救她的生命。
那是她所在镇上的药剂师最新研制的一种镭。
这种药的成本昂贵,而且这位药剂师向购买者索要10倍于成本的高价。
他花了200美元制造“镭”,但在售出时,一小丸镭他就卖2000美元。
这位病人的丈夫叫海因茨,他向他认识的所有人都借了钱,但在最后他也只能借到1000美元,仅仅够要价的一半。
他向药剂师恳求说他的妻子快死了,求求他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以后再支付另一半的钱。
但药剂师却说:“不行,我研制该药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
所以,海因茨绝望了,他后来闯进了药店,为他的妻子偷了治病的药。
海因茨应该这样做吗?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科尔伯格将被试的回答记录下来,用于分析被试所遵守的道德标准。
科尔伯格提出的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他关注于儿童答案背后的理由。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提出的理由是儿童的推理思路,思路是根据其内部逻辑结构而来的。
所以,根据儿童提出的理由就可以确定儿童处于何种道德判断水平。
生活中道德两难的例子道德两难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或团体面临两种或多种道德选择时,无论选择哪一方,都会涉及到道德上的冲突和伦理困境。
下面列举了十个生活中常见的道德两难的例子。
1. 道德二选一:在某个紧急情况下,你只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而无法同时救助另一个人。
这时,你将面临道德选择的两难境地,因为无论选择哪个人,都会导致另一个人的死亡。
2. 道德与利益的冲突:在工作中,你发现你的同事正在偷窃公司的机密信息。
此时,你面临着道德选择的两难境地,因为你既有义务保护公司的利益,也有责任保护同事的职业前途。
3. 道德与忠诚的冲突:你是一个医生,你的好友因为患有绝症,请求你提供一种非法的药物来延长他的生命。
你面临道德选择的两难境地,因为你既有道德义务保护病人的生命,也有同情和忠诚的责任。
4. 道德与个人自由的冲突:在某个国家,政府实行强制计划生育政策,你的朋友怀孕了,但她不想堕胎。
你面临道德选择的两难境地,因为你既有义务遵守国家的法律,也有责任尊重朋友的个人自由。
5. 道德与隐私的冲突:你在网上发现你的朋友正在进行自杀的计划,你面临道德选择的两难境地,因为你既有道德义务保护朋友的生命,也有道德义务尊重他人的隐私。
6. 道德与真相的冲突:你的朋友在法庭上被要求作证,但他实际上知道一些会导致他的朋友被起诉的真相。
你面临道德选择的两难境地,因为你既有道德义务说实话,也有道德义务保护朋友的利益。
7. 道德与公平的冲突:你是一个律师,你的客户是一个罪犯,但你相信他是无辜的。
在法庭上,你面临道德选择的两难境地,因为你既有道德义务保护无辜者的权益,也有道德义务遵守法律和维护公正。
8. 道德与个人幸福的冲突:你是一位医生,你的亲人患有绝症,疼痛难忍,请求你提供安乐死。
你面临道德选择的两难境地,因为你既有道德义务保护生命,也有道德义务减轻病人的痛苦和尊重其意愿。
9. 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冲突:你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级经理,你发现公司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但公开揭露可能导致公司倒闭,数千人失业。
道德两难十件事例举事例一2006年,江苏南京的彭宇搀扶跌倒在公交站台旁的老人,老人却一口咬定是彭宇将他撞倒。
事后法院按“推理分析”,最后判决彭宇赔偿受害人损失4万多元。
彭宇本来助人为乐,却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2008年发生的郑州版“南京彭宇案”,郑州一大学生扶起一位老太,老太当时称被撞伤腰,2009年12月28日,法院判学生赔偿老太万元。
淮安卖豆饼的周老太捡1700元归还后反成被告(参见2009年11月26日《扬子晚报》);南京两小伙发现百元钞票不敢捡,冒雨等警察(参见2009年12月9日《扬子晚报》);两小伙发现一沓现金后冒雨等警察,11人自称失主(参见2009年12月24日《扬子晚报);南京一男子捡到空钱包怕被诬告找来4人作证(参见2010年l月4日《扬子晚报》)。
事例二在一次全区性的广播操比赛中,我实习所在的班级成绩不错但是一位评委随口问了参赛的一名学生:“你们都是来自同一个班级吗”“不是,有几个同学是从邻班借来的。
”这个同学无意中的回答却导致了班级的落选。
原来不符合比赛由同一个班学生组成的要求。
事后全班同学都责怪这位同学,这位同学也十分自责,认为自己给集体抹了黑。
事例三2011年10月,小悦悦事件中的18位路人无一伸出援助之手。
我们被围观的“看客”们“见死不救”、“见危不助”、“见难不帮”的麻木和冷漠所激怒,鉴于“彭宇案”我们谴责这18位路人吗他们该不该伸出援助之手事例四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某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典籍毁于一旦。
学校上下痛心疾首,一名学生的脸色尤其凝重。
突发的火灾把这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位置,逼迫他作出选择。
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则,悄悄将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归还。
一场大火使这本书一夜之间成为250本书中的唯一“幸存者”。
怎么办是据为己有,还是主动归还事例五早上,小明匆匆忙忙准备去上学,妈妈问他周末是否可以去看望奶奶,小明随口答应了。
道德两难故事有时,我们可能会遭遇一些道德上的两难抉择,即在两个或多个道德原则之间做出选择,而无论我们选择哪个道德原则,都会导致不可避免的损害或者冲突。
以下是两个道德两难故事,它们探讨了人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面临的艰难决策。
故事一:独木桥的抉择在一次生存训练中,一支人员被困在山区。
他们需要通过一座独木桥才能到达安全的地方。
然而,这座独木桥只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
他们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要么等待救援人员到来,要么其中一人不得不牺牲自己,为其他人让路。
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刻,一名年轻人主动站了出来,表示自己愿意牺牲以保证其他人的安全。
这引发了团队中的一场道德争议。
一方认为,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一个人失去生命,这是违背道德原则的。
另一方则认为,如果不牺牲一个人,整个团队将面临灭顶之灾,这也是无法容忍的。
最终,在小组经过激烈的讨论后,他们决定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不让任何人失去生命。
他们相信等待的是正确的选择,即使这意味着必须忍受更多的困苦和等待。
故事二:未来交易的选择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年老的药店老板和一个坏消息:他被诊断出患有不治之症,只剩下几个月的时间。
老板非常忧心他的药店和员工的未来,于是他决定将药店转让给一家跨国制药公司,并保证公司会继续雇佣所有的员工。
然而,他接到了年轻的药剂师Tom的电话。
Tom也想成为这家药店的所有者,他承诺会继承和保留老板过去几十年建立起来的良好声誉和员工队伍。
老板感受到了道德抉择,他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将药店卖给跨国公司,从而确保员工的经济利益和安全,要么将药店卖给Tom,从而确保这个小镇的药店能够保持传统和连续性。
最后,老板做出了一个困难但明智的决定。
他选择将药店卖给Tom,并在合同中约定了员工的福利和权益。
尽管跨国公司的报价更高,但老板认为保持小镇的药店传统价值和社区的连续性比短期的经济利益更为重要。
以上两个故事展示了在面临道德困境时的两难决策。
无论我们选择哪个道德原则,都会导致伦理上的冲突和牺牲。
道德两难故事案例题目:道德两难故事案例概述:道德两难故事案例常常考察一个人在道德抉择中面临的困境和决策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道德两难情境,这些情境要求我们在不同的价值观之间作出选择。
本文将以两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道德两难的困境,并探讨其中的道德考量和取舍。
案例一:救命还是隐瞒在一个小镇上,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事故。
一辆运输卡车不小心撞上了一座居民楼,导致楼内多人受伤。
媒体迅速报道了此事,但卡车司机当时正在驾驶途中。
他得知这个消息后,面临一个严峻的道德问题:是否自首并承担责任,还是选择隐瞒自己的身份,逃避法律追责?对于卡车司机来说,自首将面临法律的惩罚,可能会导致他失去自由和家庭的经济来源。
然而,如果他选择隐瞒真相,他会逃避法律的追责,但同时也意味着他对事故中的伤者和受害者缺乏责任感。
这是一个典型的道德两难情境,他需要在道德和个人利益之间做出抉择。
在这个案例中,考虑到生命与道义的价值观,个人的安全和权益应该居于次要地位。
因此,卡车司机应该选择自首并承担责任。
虽然他会面临法律的严惩,但这是为了对受伤者和受害者负责,同时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秩序。
通过承认错误,他也有机会改正自己的行为并重新投入到社会中。
案例二:家庭或职业李明是一位优秀的医生,他在一家大型医院工作已有多年。
然而,他的工作经常需要加班,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家人。
最近,他被提升为主任医生,这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工作压力。
与此同时,他的父亲患上了绝症,需要长期的照顾和关怀。
李明面临一个困难的道德决策:是选择继续投入工作,为更多的病人提供帮助,还是放弃升职机会,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照顾患病的父亲?对于李明来说,他既有家庭责任,又有职业责任。
他在工作中担任着重要的职位,能够通过医疗工作拯救更多的生命。
然而,他也有义务关心和照顾自己的家庭成员。
在这个案例中,他需要在个人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工作之间做出取舍。
在这种情况下,李明应该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并陪伴父亲度过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是一名大学教师,乙是一名大学生。
甲和乙是邻居,两家关系融洽。
一天,乙在学校里遭遇了一场意外,导致腿部骨折,急需手术。
然而,乙的家庭条件并不宽裕,无法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
甲得知此事后,心生怜悯,决定伸出援手。
甲与乙商议,提出用自己的积蓄为乙支付手术费用,但乙的父母对此表示拒绝。
他们认为,手术费用过高,甲的经济压力也会很大。
甲则认为,乙是他的学生,作为教师,他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
双方各执一词,陷入了一场道德两难的困境。
二、法律分析1. 甲是否有义务帮助乙?根据我国《合同法》第62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在本案中,甲作为乙的教师,并无直接的法律义务去帮助乙。
然而,从道德层面来看,甲有义务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2. 乙的家庭是否应该承担手术费用?根据《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乙的家庭并未与甲签订任何合同,因此,他们没有直接的法律义务去承担手术费用。
但从道德层面来看,作为乙的家长,他们有责任关心孩子的健康,为其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
3. 甲是否有权要求乙的家庭承担部分费用?从法律角度来看,甲无权要求乙的家庭承担部分费用。
因为甲和乙的家庭之间没有签订任何合同,甲提供帮助属于道德层面的善举,而非法律层面的义务。
但从道德层面来看,甲有权要求乙的家庭承担部分费用,因为他们的拒绝让甲承担了过大的经济压力。
三、道德两难分析1. 甲的道德困境甲在帮助乙的过程中,面临着道德两难的选择。
一方面,他希望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乙,体现教师的关爱和责任感;另一方面,他又担心自己的经济压力过大,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甲需要在道德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
2. 乙家庭的道德困境乙的家庭在拒绝承担手术费用时,也面临着道德两难。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少年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少年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表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柯尔伯格认为,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可颠倒的,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但是可以促进这种发展。
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以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安乐死:法律道德皆两难
有人为了一点生的希望,在痛苦中挣扎;还有一群人一直在努力的,是为世人争取有尊严死去的权利。
河南男孩郝运(化名),虽然只有22岁,可在这个花开的年纪,他却一直在追寻死亡。
“我想自杀,但是因为不能行动,连选择死亡的权利也没有。
现在日盼夜盼,就是安乐死合法化。
”郝运说。
郝运,这个只有22岁的河南辉县男孩,2007年6月因意外造成脊髓损伤高位截瘫,全身上下只有脖子以上有感觉会动。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就像一个木乃伊、一个植物人,整天躺在那里。
身体的残疾让郝运倍感煎熬,但让他最难承受的,是家人的重负。
郝运的家如同很多农民家庭一样,大部分的收入来自于种地,父母从来都是年头忙到年尾。
而这两年多来,郝运吃、喝、拉、撒、睡,都只能依靠父母。
更严重的是,由于长期卧床,这个年轻人的抵抗力
很弱,经常会发烧感冒,动不动就要上医院,而搬动他一次,需要全家都上阵。
郝运说,自从我生病以后,爸爸的生活就像拉皮筋,越拉越紧。
他只是想努力地支撑着这个家,但这根本都不可能。
“很多次我都想到过自杀,但是因为不能行动,连选择死亡的权利也没有。
现在日盼夜盼,就是安乐死合法化。
”郝运说。
对于网友,郝运从不避讳说起“死亡”这个想法,而每次都有很多人劝他,就算为了父母,也要好好活着。
对于这样的奉劝,郝运并不买账,他每次都直率地回应:“父母是因为亲情而不愿放弃我,可是如果这个家没有我,年迈的父母会过得很幸福。
面临高考的妹妹也不用有那么多的顾虑。
总之没有我,一切的苦难都会结束。
所以说,为了父母而活着,就是胡扯,失去我一个人可以拯救一个家庭。
”他打了一个比方:“如果父母的一生是一包肥料,我和妹妹是两块田地,如果父母把他们的所有精力分别给两块田地,秋天的时候将会荒掉两块田地;如果给了一块,秋天就会有大丰收。
这就是我期待安乐死合法化的意义。
”
和郝运有着共同经历的人有很多,根据卫生部和国家计生委的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死亡人数近1000万,其中有100多万人是在极度痛苦(如癌症晚期的剧烈疼痛)中离开人世的。
这100多万死亡者中又有相当多的人曾要求过安乐死,但因无法律根据和保护而被拒绝,因此他们也只能“含痛死去”。
前一阵时间,16个“郝运”在网络上凑到一起,成立了“呼吁安乐死立法联盟”,他们一起发出呼声,以此希望引起立法机关的重视。
联盟的发起人叫李燕,这位32岁的宁夏姑娘,从一岁起就患有医学界所称超级癌症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就是说,她的肌肉吸收不了养分,最终导致肌肉和各种器官萎缩。
“我希望能够有尊严地活着,如果不能,我宁愿死去。
”这是三年前,李燕在央视记者柴静博客里的留言,也因为此,她被社会广泛关注。
而这三年来,她仍一直致力于呼吁“安乐死”的立法。
“今年,我直接把建议信寄到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
”李燕在QQ上对记者说。
“我必须死在父母的前面,否则将会很惨,因为我会变得很脏、很臭、很难受。
”李燕说,人有生的权利,也应该有死的自由。
呼吁安乐死,并不代表现在她想死,可是,她必须为未来寻找一个出路。
编者按:关于安乐死的立法,在我国国内的呼声很高,无论在全国性的安乐死学术会议上,还是在全国和地方的立法会议上,都曾有过强烈的呼议并提出议案。
他们要求立法的依据有两方面:一是赞成安乐死的理由认为:可以解除身患绝症、濒临死亡的患者的痛苦;有利于解除患者家属不堪的身心重负;有利于社会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这就是说,给安乐死合理立法,符合人的尊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的原则,对安乐死的本人、家属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二是安乐死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许多案例都请求将之合法化。
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安乐死的问题相当复杂,它不仅涉及法律医学问题,而且更多地涉及社会经济、伦理道德、传统文化、传统观念、风俗习惯以及科学发展程度等问题,牵涉病人、医生、家庭、社会等多种利益关系。
安乐死之所以长期不能被我国法律所认可,关键是由于受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
传统观念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它以无形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伦理道德、社会舆论和生活方式。
安乐死作为一个新的时代课题,与人们的头脑中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冲突。
生命是高贵而神圣的,一生仅有一次。
我国传统道德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子女和家属对于父母或亲人的任何绝症,只能陪守到死,以尽孝心,绝不能催其早死。
尽孝道的方式也包括保存自己的身体,不毁伤,否则被视为不孝。
对父母和亲人的疾病,为了尽孝道,即便四处求医,倾家荡产,负债累累,也要尽心尽力,毫无怨言,唯有如此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
另有一句“好死不如赖活”,要求人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尽
可能延长生命。
这些传统的道德规范作为一项社会整体性和基础性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即使是在崇尚法治的今天,仍然动摇不得。
安乐死人为地中止生命不符合保障人生存权利的准则,既违背了传统伦理道德,也与人道主义的最基本原则相悖。
而且安乐死是对人生命的放弃,有违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是有违医生的天职的,因而也是不道德的。
此外如果安乐死被合法化,可能导致家庭成员间相互扶助的责任感淡漠,有些家属会因为不愿意承担照顾之责而放弃对重病患者的治疗。
还可能殃及残疾人、智力缺陷者的生命保障。
如果安乐死被合法化,还可能助长不良社会风气等。
关于安乐死的问题,相信我们的理性和良知能帮助我们找寻到完美的答案。
弗格森说:“有时维持生命是善,有时舍弃生命是善。
”对于一些不幸的人们,可以选择生命权的放弃并请求帮助,在已经走上的死亡之路不要有极度痛苦相伴。
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尊重一个权利的行使并依道德的指引给予帮助或不予帮助,我们对后者的选择给予同样的尊重。
人人都有对生命的渴望,人人也都珍视和捍卫着生命权,但如果生命权的主体遭遇到了我们正在讨论的不幸时,我想,我们应该理解和接受他们对生命权的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