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在电影中的影响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6
一、色彩出现在电影中的几种情况及作用1、色调出现在影片中的几种情况:①、整部影片:根据主题的需要,一种色调贯穿整部影片。
《鸟人》,写浪漫,用蓝色的冷色调贯穿全片。
《好男好女》,写绝望,全片冷色调。
《黄土地》,写对土地的爱,桔黄色的暖色调贯穿全片。
《金色的池塘》:写黄昏之恋,黄色的暖色调贯穿全片。
②、一个段落:根据主题的需要,一种色调贯穿一个段落。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③、一个场景:根据主题的需要,一种色调贯穿一个场景。
《日瓦格医生》:帕沙和拉拉在小屋的火边,桔黄色的暖色调。
全片则是冷色调。
④、一个镜头:根据主题的需要,一种色调贯穿一个镜头。
色调在电影中出现,通常是通过布光(彩色光)、胶片的特殊选择,以及胶片的特殊洗印来达到的。
2、色调在电影中的作用:①、喧染环境,营造氛围,表现人物的心境。
《日瓦格医生》:帕沙和拉拉在一起。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男女主角在酒馆中。
②、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主题。
《鸟人》蓝色冷色调表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日瓦格医生》、《悔悟》中偏蓝的冷色调,体现了红色俄国对人性的极大的压抑。
《黄土地》中桔黄色的暖色调,则反应出了创作者对我们这块土地的深厚的情感。
③、表现作者的诗意和浪漫、抒情的色彩。
《鸟人》:“鸟人”在海边的蓝光中“飞翔”。
④、形成影片特殊的风格和韵味。
3、小结色调在一部影片中,最有利于表现的是作者的情绪、情感、和作者心中的诗意,并且有利于使影片形成一种独到的、隽永的韵味和风格。
二、局部色相局部色相:画面中某一具体物体的颜色。
如一朵红花,一件女人的白裙等等。
局部色相在电影中的作用:①、主题作用。
如果说色调的作用主要是表现作者的情绪、作者的诗意、并使影片形成一种独到的韵味和风格的话,那么,局部色相的作用,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主题方面。
《黄土地》:红盖头、红被、红衣、红对联、红标语……《红色沙漠》:红墙、红机器、红木板、红色的火焰,女人的绿衣……《罗拉快跑》:影片的制作者为了强调罗拉,赞美罗拉,为了把他衷爱的主人公罗拉从影片众多的人物中突出出来,影片红色的运用已经达到了极致。
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一、概述影视作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色彩作为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精心选择和运用色彩,影视作品可以传达情感、营造氛围、塑造角色形象,并对观众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探讨其在影视艺术中的重要性。
二、色彩对情感、氛围的营造1. 暖色调与冷色调的搭配在影视作品中,暖色调和冷色调的搭配常常被用来营造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暖色调可以使人产生温暖、舒适的感觉,常用于温馨、浪漫的场景中,而冷色调则给人一种冷静、冷淡的感觉,常用于悬疑、恐怖的场景中。
通过对暖色调和冷色调的巧妙运用,影视作品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营造氛围,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
2. 色彩与情绪的挂钩色彩在影视作品中还常常与情绪挂钩。
比如红色常常代表热情、激情,蓝色常常代表冷静、深沉,黄色常常代表活力、温暖。
影视导演通过巧妙运用色彩,可以在观众心中唤起不同的情绪共鸣,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影视作品更加生动鲜活。
三、色彩对角色形象的塑造1. 主角与配角的色彩差异在影视作品中,主角和配角通常会通过色彩差异来展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
主角常常会使用明亮、鲜艳的色彩,使其在画面中更加突出,从而吸引观众的关注,而配角则倾向于使用暗淡、平淡的色彩,让观众更加关注主角的形象。
通过色彩的差异,影视作品能够更好地突出主角的形象,提升观众对主角的认同感。
2. 色彩对反派形象的塑造色彩在影视作品中还常常被用来塑造反派形象。
暗黑、冷酷的色彩常常会与反派形象相通联,使其看起来更加阴险、狡诈。
通过对反派形象的色彩塑造,影视作品能够更好地突出反派的邪恶性格,增强观众对反派的厌恶感。
四、色彩对剧情、氛围的营造1. 色彩与剧情发展的关系色彩在影视作品中也常常与剧情发展密切相关。
比如在悬疑、惊悚类影视作品中,常常会运用阴郁、暗淡的色彩来营造紧张的氛围,使得观众更加紧张、充满期待,增强影视作品的悬念。
1935年美国马摩里安执导的电影《浮华世界》问世,使电影由黑白两色转向了彩色的斑斓。
色彩不但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更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在电影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精心选择场景,准确布置色彩与光线,拍摄出风格迥异的优秀影片,使影片赏心悦目甚至回味无穷,电影中色彩的美学作用也许就在此。
一、营造意境与氛围在现在的电影创作中,色彩也开始上升为一种风格化的造型元素,成为一种符号,刻意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
如吴贻弓的《城南旧事》,与婉丽的抒情风格相协调,电影画面则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晨雾般迷蒙的色调,出色地传达出海外游子怀恋童年故土的那种“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
李安的《卧虎藏龙》,整体的画面是一种象征中国古代文人的“灰白”色光线基调,表现出人文修身的精神净化。
因是具有东方传统色彩的武侠片,导演刻意营造出山水画般的灰白画面,传达给观众有如中国水墨画般的优美意境。
竹林里两个白衣人飞跃打斗,长镜头所呈现出的竹林背景,大量的翠绿让人记忆深刻。
在中国,竹林长久以来被士大夫赋予君子的象征,如宋画家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所以在此绿色的竹子具有君子与文人的道德象征意义。
在色彩学的感性语汇中,白色象征着和平,纯洁,善良,虚无。
绿色象征生命,活力,仁慈,再生,希望等内涵。
由色彩的语汇联想,也隐喻出本片追求儒家思想的虚无与和平的境界。
再如,影片《芙蓉镇》那条石块铺就的路,道两旁有破旧木屋的街道,在漆黑的夜晚,在浓雾的早晨,门缝里挤出的一丝橙黄油灯的光线,梅雨染湿了的大地……暗淡的青紫色调,在银幕上托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但同时又是一个特定的人性压抑的江南水镇。
这样一个典型的环境造型同男女主人公当时的悲惨境遇完全相合,让人觉得和谐而统一。
芙蓉镇的街道设计,从人物复杂的心态来看,便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夜晚街道的气氛多悲,早晨街道的气氛多喜,白天的街道氛围热闹中多阴谋,雨中的街道氛围中又多悲愤……这样,镇街上的一切便具有脉脉的人情味了。
从《影》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通过创新的视觉语言和独特的叙事方式,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色彩在《影》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是表现手法,也是情感载体。
下面从特点和作用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色彩在《影》中有着鲜明的特点。
电影整体以黑白为基调,这种抽象的表现方式使得影片更加具有艺术性和现代感。
黑白色调给人一种压抑和冷静的感觉,与影片中演员们的动作呼应,更加突出了他们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偶尔会出现红色的元素,如雪花、火焰和嘴唇等,这种局部的红色在黑白的背景下显得格外突出,增加了观众对画面的关注和视觉冲击力。
红色也有象征性的意义,代表了情感的激烈和欲望的燃烧。
色彩的饱和度和明暗度在电影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创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绪,例如高饱和度和明亮的色彩能够使人感到温暖和充满希望,而低饱和度和阴暗的色彩则更容易让人感到压抑和恐惧。
色彩在《影》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色彩能够增加电影的表现力,使其更具有观赏性。
黑白色调使得电影更加具有纪实性和艺术性,红色的出现则增加了观众的视觉冲击力。
这些色彩的运用,使得电影的画面更加鲜明生动,令人难以忘怀。
色彩能够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冲突。
在电影中,女主角杨幂饰演的双胞胎姐妹一人爱国一人奉献,她们之间的内心战争和痛苦,通过色彩的对比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黑白和红色的运用,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共鸣她们的内心世界。
色彩还能够创造出特定的时空背景和情绪氛围。
电影中的黑白色调和红色元素,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古代东方世界的厚重和神秘感,也增加了电影的戏剧性和冲突感。
色彩在电影《影》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特点和作用。
通过黑白和红色的运用,电影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和艺术表达方式,使得观众更容易投入到故事中去。
色彩也能够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矛盾,使得角色更加立体和丰满。
《影》的成功得益于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独特魅力和作用。
从《影》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影》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高水平电影作品,色彩是该电影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在视听语言中,色彩在影片中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一、颜色的意象特点在《影》中,颜色的意象特点表现得非常明显。
整部电影的色调偏暗,黑、灰、蓝等色调占据了大部分画面。
这种暗淡的色调和电影所讲述的故事情节相呼应,使得电影的氛围变得更加沉重和压抑。
在有些时候,导演会通过配色来体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比如当阴阳师张良在朝臣议论阵前死时,场景被演绎成红光满眼的景象,增加了整个场景的悲情氛围,突出年轻女子临终前一刻的心酸和无奈。
二、色彩的象征作用在《影》中,色彩的象征作用非常突出。
比如,红色象征权势、血腥和欲望,而黑色则代表恐惧、死亡和秘密。
在电影中,当涉及到权力斗争,导演会运用红色来突出权力的高度和残酷,如在电影的开始,我们就看到了秦朝的宫廷和王室中有大量的红色,并提醒观众红色暗示了张世平的死因。
而当演绎到阴阳师张良景-表演包括红白二色的棋局、皇帝的玉玺等等,还会将红色和白色结合起来,使图像变得更加醒目和有力。
三、颜色的烘托作用在《影》中,颜色的烘托作用也非常明显。
黑色是电影中的一个基础色,但黑色在电影中并不单调,经常和其他明亮色彩搭配使用。
在黑暗的背景下,明亮的色彩会更加突出。
比如,电影中有很多场景配有金色和红色的元素,这些色彩都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性。
总之,《影》中的色彩应用非常器重,无论是色彩的意象特点、象征作用还是烘托作用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它不仅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性,同时也增加了观众的情感体验。
电影镜头美学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画面构图、色彩运用、运动镜头、光线处理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元素的精心设计与编排,可以塑造电影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情感氛围。
以下是对电影镜头美学的几个主要方面的详细分析:1.画面构图:电影的画面构图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如黄金分割、三分法等,通过主体位置、前景背景关系、线条引导观众视线,强化故事叙述和角色情绪表达。
比如,通过框架式构图强调人物的禁锢或困境,通过开放式构图展现开阔空间和自由精神。
2.色彩运用:色彩在电影中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力。
暖色调常常用来渲染温馨、怀旧或热烈的情绪,冷色调则可能象征孤独、压抑或神秘。
此外,对比色的运用可以增强视觉冲击力,单色调或低饱和度则可能营造出特定的氛围或时代感。
3.运动镜头:包括推拉摇移跟升降等各种镜头运动方式,既可展示空间深度,又能丰富视觉体验,传达心理变化。
例如,快速移动的镜头常用于紧张激烈的场面,而缓慢平稳的长镜头则可能用于表现平静或者深沉的情绪。
4.光线处理:光线不仅影响到画面的明暗层次,还能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和场景氛围。
高光、阴影、逆光、柔光、硬光等不同的光线处理手法,都能创造出不同的情绪效果,如希望、绝望、神秘、浪漫等。
5.视觉风格与叙事节奏:导演通过以上各元素的独特组合,构建出符合影片主题和情感基调的视觉风格,同时,镜头的切换、剪辑节奏也会影响影片的整体叙事节奏,从而进一步影响观众的观影感受。
6.深焦摄影、景深控制、长镜头、超广角镜头等特殊拍摄手法,也是电影镜头美学中的重要元素,它们能够创造独特的视觉效果,增强电影的艺术表现力。
总之,电影镜头美学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它是电影语言的重要载体,是电影艺术创作的核心之一,对于影片的故事讲述、情感传递以及审美价值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视中色彩使用的象征意义及内涵——以《沙丘》为例》篇一一、引言在影视作品中,色彩不仅承载着视觉上的审美需求,更是传递故事情节、人物情感以及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科幻电影《沙丘》为例,深入探讨影视中色彩使用的象征意义及内涵,分析其在电影中的运用与表达。
二、电影《沙丘》概述《沙丘》是一部由著名导演执导的科幻电影,讲述了人类在遥远的未来世界中为了争夺稀缺资源而展开的冒险故事。
电影以其宏大的世界观、精良的特效以及丰富的色彩运用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三、色彩在《沙丘》中的象征意义(一)黄色与沙漠的象征在《沙丘》中,黄色的沙漠成为了主要的场景之一。
黄色的沙漠不仅代表着荒凉、残酷的自然环境,还象征着权力的斗争和生存的挑战。
黄色的沙漠与电影中人物之间的互动,以及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连,成为电影中重要的视觉元素。
(二)蓝色与科技的象征蓝色在《沙丘》中代表着先进的科技和未来感。
电影中的飞船、机械设备以及高级住所多以蓝色为主色调,营造出一种高科技、未来感的氛围。
蓝色也象征着智慧、神秘和探索,与电影中的科幻主题相得益彰。
(三)红色与情感的表达红色在《沙丘》中多用于表达人物的情感。
例如,当人物愤怒、激动或危险时,画面中的红色元素会增多,如血液、火焰等。
红色代表着激情、力量和危险,为电影增加了更多的情感张力。
四、色彩运用的内涵及作用(一)营造氛围色彩在电影中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如《沙丘》中的黄色沙漠代表着荒凉、残酷的沙漠环境,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背景。
而蓝色的科技元素则营造出一种高科技、未来感的氛围,使观众更容易沉浸在故事中。
(二)传递情感色彩还可以传递人物的情感。
在《沙丘》中,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如红色、蓝色等,来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三)塑造视觉效果色彩的运用可以塑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在《沙丘》中,通过运用各种色彩的对比和搭配,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明,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五、结论综上所述,影视中色彩的使用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及内涵。
色彩影响情绪的影视案例以下是色彩影响情绪的影视案例:《布达佩斯大饭店》:粉白相间的城堡,温暖、梦幻、希望,呈现出一个美丽的欧洲文明的绚丽多彩,奢华和财富充斥其中。
《爱乐之城》:色彩的运用表现出梦想与现实、爱情与事业之间的冲突和抉择。
《阿凡达》:通过色彩的运用,展现了一个神奇的未来世界,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通过绚丽的画面和色彩,展现了少年派在海上漂流的奇幻经历和人生感悟。
《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华丽的色彩和场景,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上层社会的繁华和虚伪。
《疯狂动物城》:通过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画面,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动物城市,以及友情和梦想的力量。
《寻梦环游记》:通过绚丽的色彩和富有想象力的场景,展现了墨西哥的文化传统和家庭价值观。
《冰雪奇缘》:通过梦幻般的蓝色和白色,展现了安娜和雪人奥拉夫的冒险故事,以及姐妹之间的深厚情感。
《飞屋环游记》:通过色彩的运用,展现了一对夫妇对于爱情的坚守和对于冒险的追求。
《机器人总动员》:通过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地球上的垃圾清理机器人瓦力与人类女孩伊娃之间的爱情故事。
《阿甘正传》:通过明亮的色彩和饱满的色调,展现了阿甘一生的传奇经历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泰坦尼克号》:通过冷色调的运用,展现了泰坦尼克号沉没时人们的绝望和无助。
《教父》:通过暗色调的运用,展现了黑帮家族的残酷和无情。
《七宗罪》:通过冷色调的运用,展现了连环杀手对于宗教道德的漠视和对于人性的摧残。
《海上钢琴师》:通过柔和的色调和梦幻般的画面,展现了钢琴师对于音乐的热爱和对于世界的独特理解。
《雨果的奇幻冒险》:通过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画面,展现了雨果对于电影的热爱和对于父亲的怀念。
《爱乐之城》:通过明亮的色彩和饱满的色调,展现了两位年轻人对于梦想的追求和对于爱情的坚守。
《马戏之王》:通过丰富的色彩和动感的画面,展现了马戏团创始人巴纳姆对于梦想的追求和对于家庭的忠诚。
感悟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来源:王晓艳的日志1927年,电影艺术由无声跨进了有声时代,使电影艺术更富有现实感和感染力。
1935年。
彩色技术首次在美国马摩里安执导的电影《浮华世界》中运用,使电影由黑白两色到彩色。
不但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更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一、电影色彩简史回顾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彩色技术在电影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能够灵活、有区别地用彩色反映现实,但受绘画的影响。
摄影主张对现实对象进行艺术加工、修饰和改造,强调视觉造型形象的象征性和寓意性,追求画面气氛和意境,使银幕图像更接近绘画的要求。
五六十年代,电影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开始追求真实可信的银幕效果,加之这一时期,电影移动摄影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了“照相本性”,彩色胶片的大量生产,为电影丰富的色彩表现提供了条件,促使电影艺术向“再现现实、接近生活”方面发展。
自七八十年代始,电影技术已经成熟。
表现手段日臻完善,中国电影人也开始认识到色彩的重要性,电影的色彩观念也随之进入了中国电影人的视野,并很快被付诸于实践。
1979年,电影《小花》和《生活的颤音》率先对电影色彩的运用进行了有意识的探索。
《小花》全片共有12个回忆性的黑白片断插入彩色片中,导演意图通过画面色彩上的对比和交叉来完成影片的叙事。
《生活的颤音》同样在艺术形式上敢于突破,导演几乎把当时能看到的比较新鲜的电影技巧都用了个遍。
例如现实和回忆交叉的叙事方式,升格摄影和定格等。
这两部影片都使用了黑白片和彩色片交替的手法。
既表现了人物的意识活动,也在剧作结构上作了一次尝试。
当今。
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电影艺术也在顺应着时代的潮流。
满足着人们的需求与渴望。
色彩也在为电影艺术的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色彩的情感作用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
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
”张艺谋也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
电影拍摄中画面色彩的作用电影拍摄中画面色彩的作用色彩是影像的重要构成之一,有了色彩,画面可以负载更多的信息。
作为一种重要造型因素,色彩不仅是形象的外衣,而且能够增加造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带动观众的情绪。
导演要把色彩设计纳入到总体造型设计之中色彩设计是影片总体造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环节。
影片的色彩基调、重场戏的色彩效果,都需要导演和摄影师、美工师反复讨论后决定。
影片的色彩基调往往一开始就确定下来,创作者开机前就已经了然于心。
色彩基调应该和导演的总体构思是合拍的,和谐的,体现创作者对影片主题、风格、形式、造型的理解。
否则尽管色彩运用出色,但也只是色彩的`展示,只能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
创作者有了宏观的思考和对全局的把控后,可以确定整部影片的色彩基调,它是创作者为形象创作注入的贯穿情绪,是画面总的色彩倾向,是整体效果、局部色调的多样统一。
单个镜头的色彩处理都应该统一在大的色彩关系中,一旦这种情绪贯穿到每个画面,就会产生统一的、和主题思想吻合的视觉效果,如明快的、浓郁的、绚烂的,单一的等等。
《林家铺子》采用了青灰色的整体基调,这种基调传递出这个时代沉重和压抑的氛围。
影片《一个都不能少》的摄影师起先考虑到要同张艺谋以前的作品《秋菊打官司》的黄色调去别开来,想用偏灰蓝的色调来处理这部影片的色彩,但张艺谋并没有采纳摄影师的建议,因为影片的情感主题是温暖的,用冷调子就无法体现,最后还是选定了用黄色调为影片的主色调。
在影片《菊豆》中,张艺谋又一次充分利用色彩视觉的特点,突出色彩感强烈的红色。
两人偷情时缠绕着的红布,杨天青和儿子的葬身之地是血红色的染池,红色火苗烧掉了欲望和罪恶交织的染房……摄影师也可以通过其他技术手段,比如选择特定的拍摄时间、后期配光、添加滤色镜、通过调整色温控制画面色彩来创造理性的画面效果。
在影片《黄土地》的色彩处理中,创作者有意用沉稳的土黄色作为影片的色彩基调,体现主色调的镜头在数量上占了绝大部分。
色彩基调是指色彩在画面中表现出来的全面的总的倾向和风格。
在电影创作中,首先要营造作品的色彩基调。
一部电影往往是以一种或者几种相近的颜色作为影片的主导色彩,在视觉形象中营造出整体的气氛、风格和情调。
导演通过对画面形象的色彩设计、提炼和选择搭配。
在电影中形成一定的色彩基调,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起到渲染、烘托主题的作用。
电影内容所需要的情绪基调的特定氛围能强化色彩在作品中的视觉冲击力、更好地传递作品的思想感情。
色彩成为一种特殊的视觉语言,一方面它体现了导演的意图,表达某种倾向性;另一方面不同色彩的选择还可以营造出不同影片的风格和基调。
电影色彩的独立象征。
句子层面上的独立象征是色彩象征意义的起点,它大致分为两类情况:一种是色彩与人结合形成服装色彩的象征,另一种是色彩与物结合形成符号色彩的象征。
在电影中,导演常常拿不同的服装色彩来表现人物、塑造人物,这是因为服装色彩能最直接的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偏爱和取向,从而达到明确的象征意义。
电影中还有色彩与物的结合,导演充分使用“红灯笼”———色彩造型符号,随着剧情的变化,它被导演赋不同的象征意义。
洞房花烛夜的红色灯笼成了男权主义的符号,那象征着封建礼数和牢狱的古建筑的红灯笼,便成为妻妾欲望的主体,不仅几位夫人在争,而且连一个女仆人,也被困在这种状态之中,在屋中自行点着补着补丁的灯笼,以示她对地位和欲念的渴望。
可见色彩的符号象征意义是多么美妙。
电影色彩的局部象征。
色彩的符号意义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然而一个复杂一点的象征意义往往不是一个色彩组,一个色彩句子可以承担的,必须有一个色彩的意象群,在色彩的句法和句群结构的象征层面上考虑。
这就是色彩的局部象征意义。
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就是色彩结构象征的最佳例证。
在这部电影中主要设定了红、蓝、白、绿、黑五种颜色分成五个色彩段落,不同的色彩段落,承担了不同的叙事任务,也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在每一种颜色的叙事中都蕴含着一个谎言和背叛。
色彩在电影中的影响作用当电影从黑白片进入到彩色片时代,意味着电影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因为银幕影像发生质的变化,彩色影像成为银幕空间的主体,电影色彩从此成为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什么是色彩呢?色彩是人与物的自然特征.色彩是从原始时代就存在的概念,是原始的无色彩光线及其相对物无色彩黑暗的产儿。
色彩是-—视觉艺术,根据再现美学原则,视觉艺术的本性应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强调视觉真实性;而根据表现美学原则,视觉艺术的图像则更重视表现心灵及激发心灵的功能,注重视觉表现性。
歌德曾说过:“色彩是太阳神头顶的光环,大自然脸上的红晕,人类心灵的震栗.”色彩在客观上是对人们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伊顿在《色彩艺术》中指出:“色彩效果不仅在视觉上,而且在心理上应该有体会和理解⋯⋯它能把崇拜者的梦想转化到一个精神境界中去。
”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所有人的情感,即使在我们没有充分意识到的情况下,周围的色彩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甚至影响我们的工作状况。
如红色给人热情、奔放,象征着喜庆、幸福;黄色代表着光明、希望、高贵;蓝色象征着和平、安静、理智等等。
色彩在电影中的出现,不仅在电影中还原了自然界的丰富色彩,而且增强了电影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人们在欣赏电影时感受到色彩带给他们不同的心理感受。
如要表现一种喜庆、欢快、愉悦的情绪情感时,我们常常运用暖色调(红、黄);而要表现一种恐惧、失望、悲伤的情绪情感时,则多用一些冷色调(黑、蓝、绿)。
从心理方面看,色彩是电影中下意识元素.它有强烈的情绪性,所诉诸的不是意识和知性,而是表现性和气氛.不同颜色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
对电影的色彩运用来说,起主要作用的还是色彩的感受性。
既然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那么色彩就可以去影响观众的感受,这正是电影运用色彩的依据,也是电影发掘色彩的艺术可能性的前提.色彩是电影的一种视觉语言形态。
作为语言来讲述故事的电影无非有两种语言形式——听觉语言和视觉语言。
感悟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来源:王晓艳的日志1927年,电影艺术由无声跨进了有声时代,使电影艺术更富有现实感和感染力。
1935年。
彩色技术首次在美国马摩里安执导的电影《浮华世界》中运用,使电影由黑白两色到彩色。
不但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更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一、电影色彩简史回顾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彩色技术在电影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能够灵活、有区别地用彩色反映现实,但受绘画的影响。
摄影主张对现实对象进行艺术加工、修饰和改造,强调视觉造型形象的象征性和寓意性,追求画面气氛和意境,使银幕图像更接近绘画的要求。
五六十年代,电影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开始追求真实可信的银幕效果,加之这一时期,电影移动摄影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了“照相本性”,彩色胶片的大量生产,为电影丰富的色彩表现提供了条件,促使电影艺术向“再现现实、接近生活”方面发展。
自七八十年代始,电影技术已经成熟。
表现手段日臻完善,中国电影人也开始认识到色彩的重要性,电影的色彩观念也随之进入了中国电影人的视野,并很快被付诸于实践。
1979年,电影《小花》和《生活的颤音》率先对电影色彩的运用进行了有意识的探索。
《小花》全片共有12个回忆性的黑白片断插入彩色片中,导演意图通过画面色彩上的对比和交叉来完成影片的叙事。
《生活的颤音》同样在艺术形式上敢于突破,导演几乎把当时能看到的比较新鲜的电影技巧都用了个遍。
例如现实和回忆交叉的叙事方式,升格摄影和定格等。
这两部影片都使用了黑白片和彩色片交替的手法。
既表现了人物的意识活动,也在剧作结构上作了一次尝试。
当今。
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电影艺术也在顺应着时代的潮流。
满足着人们的需求与渴望。
色彩也在为电影艺术的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色彩的情感作用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
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
”张艺谋也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
色彩是电影和电视领域实现内容的一种重要手段,一部影片的正确使
用色彩能够极大地增强观众的视觉感受,更好地传达影片的故事主题,表达它所想要达到的效果,优化观影效果,并起到增强艺术创作的作用。
作为电影和电视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段,色彩能够提出视觉特征,构成
和支持电影的整体感觉和质量。
通过使用饱和度高的鲜艳色彩营造出
热闹繁荣的气氛;通过使用低饱和度的色彩表现淡雅、沉郁和孤独的
氛围;通过使用恰当的色调提示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和情绪变化。
影片
中的色彩可以选择一种到多种色彩组合,来表达某种时空、温度及某
种心理状态等主题,构建出具有特定色彩特征的画面,影响观众的感受,从而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此外,色彩还能够传达电影的内在价值、暗示电影的主题、强调影片
的重要信息,可以引起观众的感情共鸣,以及帮助利用色形构成电影
中景物的层次感。
因此,色彩在电影和电视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它
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和识别功能,对电影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
色彩是完成电影和电视作品的重要布局元素,它可以使观众感受到电
影空间感,表达不同的视觉感受,帮助利用色彩和空间创造艺术效果。
因为电影艺术本质上就是以视觉形式把自然现实及其社会效应转换为
影像的结构,通过正确的色彩安排和运用,可以更好地把影片的内容、故事传达给观众,影响观众的情感,增加影片的观赏性及丰富��起观众的感受,从而使电影艺术创作获得越来越大的深度和广度。
从《影》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电影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其中视觉元素——包括画面、色彩、场景等——是建立情感联系的关键因素。
在电影中,色彩的选择和运用,常常可以为情境增色,为情节加深厚度,甚至为整个故事提供更深刻的主题隐喻。
本文以电影《影》为例,探讨了色彩在电影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
首先,色彩在电影中充当着定向和符号体系的作用。
电影《影》以清明时节为开端,或灰蒙蒙的景色,或中规中矩的字幕,暗示了那个年代的风气和社会形态。
红色旗帜在灰暗的街景中格外鲜明,暗示着共青团的力量和红色政权的影响。
这些色彩元素,就像是电影中的地标一样,为观众凝聚了一个反映当时时代氛围的社会群像,为我们的目光建构了一个明确、熟悉和柔和的环境氛围。
另外,色彩在电影中也是情绪性的。
电影《影》中,共和国方面为了突出国家和民族的气派,在场景和服装的设计上采用了浓重的黄色作为主题色。
这样做不仅强调了宏大和典雅的感觉,同时也表达了共和国未竟的壮志。
而影片中的五侠,他们身披黑红相间的侠客标志,《影》则在其逐渐展开的人物关系和故事进展中,让黑红变成了暴力和危险的象征。
黄色和黑红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影片中人物的情感特征和扮演的角色。
用色调的手法巧妙地将人物的情感特质和故事线索言之有物,成功地让观众产生共鸣和沉浸感。
最后,色彩在电影中也是主题诠释的关键手段。
电影《影》的主题为“徐枕亚的影子”,既包含着对历史传承的反思,也是对人性价值的探究。
色彩在此时呈现的,更是像大点缀式的暗示。
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东方之珠”或是“北方之珠”常用明黄来表达珍贵,珍玩,宝物;而在电影《影》中,黄色的全部概念都被深入挖掘并重新定义,现实瞬间被穿越,情感空间得到了延展。
黄色成为了文化理念中的沟通媒介,通过色彩的微妙变化来诉说着人类文化遗产的沉重和珍贵。
至此,色彩在电影《影》的主题论述中隐含的品味和内涵,被诠释得让人庆幸并感动。
综上所述,色彩在电影中的构成和运用,不仅是为了增强大众的观感效果,更是为了凸显电影的视觉表现力。
从《影》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在电影《影》中,色彩的对比运用非常突出。
古代宫廷的色彩往往有明显的对比,比如明亮与暗淡、红与黑、黄与绿等。
这种对比不仅在画面中呈现出来,也通过视听效果加强了观众对情节和人物的认知和理解。
在《影》中,宫廷内外的场景色彩对比鲜明,宫廷内多是红黑色调,代表着金碧辉煌和权势;而宫廷外则是绿色的竹林和山水,代表着自然和清新。
这种对比的色彩运用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人物性格更加突出,也对观众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色彩在电影《影》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对比,还有象征与隐喻的作用。
在电影中,色彩往往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通过这些象征意义来表达人物情感和故事主题。
在《影》中,红色代表着权力和暗黑,这一点在宫廷内部尤为突出,红色的布景、服饰、道具等都透露着一种权谋与危险。
而绿色则代表着自然与纯洁,这一点在影片中采用了较多的竹林和自然景色,通过绿色的象征意义来对比和衬托红色的权力。
这种象征性的色彩运用,使得电影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享受,还在心灵上带来了触动和启发。
色彩在电影《影》中还有暗示和引导观众的作用。
通过选择不同的色彩和色调,电影可以暗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也可以引导观众对情节的理解和解读。
《影》中通过灯光和色彩的运用,使得宫廷内外的情境有了明显的变化,宫廷内的红色和黑色代表着阴谋和权谋,宫廷外的绿色代表着清新和自然。
这种色彩的暗示和引导,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加深了观众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在电影《影》中,色彩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情感和心理体验。
通过对色彩的合理运用,电影可以给人一种视觉和心理上的享受和震撼,也可以让人产生共鸣和思考。
在《影》中,通过对比、象征和暗示等手法,色彩对观众的情感和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看到了一个故事,还有对人性、权力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电影《影》中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对比和象征,还有暗示和引导观众的作用,还有影响观众情感和心理的功效。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这种艺术与文学一样,都需要通过讲述故事内容、推动情节发展来完成自身的艺术职能,由此可见,叙事性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特征。
在电影艺术中,色彩是重要的表现元素之一,并且在电影叙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电影导演可以对色彩赋予特定的主观意识与意象,从而让叙事过程更加完整与个性化。
作为世界动画电影领域中的成功典范,宫崎骏在动画电影中带来的标志性影响就是将色彩融入到电影叙事的过程当中,这些色彩简洁而不简陋,观众在变换的场景中,享受这视觉的饕餮,也感受着日本文化的精妙。
[1]以《千与千寻》为例来对色彩在电影叙事中的推动作用作出探讨,不仅有利于对宫崎骏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深入了解,同时也能够为现代电影叙事对色彩的合理运用带来启示。
一、色彩叙事功能在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体现在动画电影中,色彩是重要的叙事符号,同时能够体现出动画电影导演的创作风格以及动画电影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特色。
通过在动画电影创作中对色彩作出合理的运用,不仅仅可以装饰动画画面,而且可以刻画角色情感、营造场景环境氛围、表现角色心理特征的文化内蕴。
[2]而这些内容在推动动画电影叙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从色彩叙事功能在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体现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不同的颜色能够点明不同的主题。
每部电影的叙事都需要围绕一个主题来开展,但是往往在电影叙事中,又不会对主题作出明确的表达,而需要观众从情节、意象中对主题进行发现与挖掘。
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意象,同时也能够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心理暗示,色彩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电影叙事中,色彩能够发挥出点明主题的作用。
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绿色是最常用的色彩,这中颜色承载着生机与希望,同时也能够体现出宫崎骏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宫崎骏的每一部动画电影中,绿色都对生命活力进行着彰显,无论是《哈尔的移动城堡》中象征着和平与宽恕的秘密花园还是《龙猫》中展现自然的乡村美景,都展现出了颜色在点明电影主题方面的重要作用。
色彩在影视中的作用
色彩是影视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它可以通过情绪和视觉上的刺激来传
达故事中的各种信息和情感。
色彩的运用可以对观众产生深刻的影响,加强剧情的表达,以及帮助创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绪。
首先,色彩可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个性。
通过使用不同的色彩搭配,导演和摄
影师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某些电影中,主角可能会被呈现为穿着明亮色彩的服装,以展示他们的活力和乐观。
而反派角色可能会使用暗淡的色彩来传达他们的邪恶和阴沉的个性。
这种人物与色彩之间的关联,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增强情感共鸣。
其次,色彩还可以用来营造影片的氛围和情绪。
通过运用不同的色调和色彩饱
和度,电影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感觉和情绪。
例如,红色常常被用来表达激情和紧张,蓝色则常用于表达冷静和孤独。
这些色彩选择的运用,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的背景和情感,并引导他们对故事的反应。
此外,色彩还可以用来强调故事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导演和摄影师可以利用色
彩的对比和符号意义来传达故事的深层含义。
例如,使用黑白对比可以凸显出道德上的冲突和对立,而使用红色可以象征爱情或者暴力。
这种色彩的象征性运用,有助于将观众从表层故事中引导至更深入的理解和反思。
综上所述,色彩在影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传达人物情感、营
造氛围和情绪,以及强调主题和象征意义,来增强故事的表达效果。
对于观众来说,色彩是一种强大的视觉语言,能够通过观赏影片中的色彩运用,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和理解。
116鉴 赏渲染·烘托·造境——谈色彩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杨丽坤影视作品可以带给观众超越现实、触及灵魂的观影享受和视觉体验。
在人类的视觉效应中,色彩是最为敏感的元素之一,色彩元素是影视作品非常重要的修饰元素。
在影视作品中,美术色彩元素对场景具有渲染作用,具有烘托情绪、增进氛围效果、营造优美意境的作用。
人类是大自然中具有灵性、最富情感的视觉动物,色彩可以说是人类感知最为强烈的视觉元素,即便是动态影像中的图像细节,人类最先感知的仍然是其中的色彩元素。
色彩元素在动态影像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影像大师都对色彩情有独钟,影视作品中色彩的恰到好处运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强化主题的效用,在渲染氛围、烘托情绪、营造意境等方面更是不可或缺。
色彩是影视艺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视觉造型语言,对于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影响下的观众而言,色彩的感知以及色彩之中所蕴含的意象均略有差异,这也是不同文化的影像艺术能够带给不同地域观众别样享受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为色彩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时空。
一、色彩元素在电影中的渲染运用(一)色彩的渲染与逻辑色彩的渲染在电影中的运用有其特殊性,亦有其规律性。
影视作品中的色彩运用存在着一种色彩逻辑,即电影中的美术色彩成分不可以超过整部影片的三分之一,并且,针对非动画类影片,应以天然物质的色彩为主。
天然物质的色彩是最接近于大自然的色彩,天然物质色彩带给人的愉悦感,是任何美术色彩所望尘莫及的,因此,在电影中可以针对天然物质色彩加以泛化,以达到色彩渲染的最佳视觉效果。
《绝命海拔》是一部用生命演绎的、色彩浓郁的纪实性灾难片,自然色彩在影片中起到了平衡色彩的作用。
从色彩渲染的视角而言,自然物质色彩奠定了影片的色彩基调,在皑皑白雪与背景的映衬下,从地到天,由白而蓝,渐变的色彩浑然一体;领队的红色帽子、红色上衣、粉色背包,使得他在其他登山者冷峻的着装中脱颖而出,带给观众一种热烈的情绪。
色彩在电影中的影响作用当电影从黑白片进入到彩色片时代,意味着电影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因为银幕影像发生质的变化,彩色影像成为银幕空间的主体,电影色彩从此成为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什么是色彩呢?色彩是人与物的自然特征。
色彩是从原始时代就存在的概念,是原始的无色彩光线及其相对物无色彩黑暗的产儿。
色彩是--视觉艺术,根据再现美学原则,视觉艺术的本性应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强调视觉真实性;而根据表现美学原则,视觉艺术的图像则更重视表现心灵及激发心灵的功能,注重视觉表现性。
歌德曾说过:“色彩是太阳神头顶的光环,大自然脸上的红晕,人类心灵的震栗。
"色彩在客观上是对人们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
伊顿在《色彩艺术》中指出:“色彩效果不仅在视觉上,而且在心理上应该有体会和理解⋯⋯它能把崇拜者的梦想转化到一个精神境界中去。
”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所有人的情感,即使在我们没有充分意识到的情况下,周围的色彩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甚至影响我们的工作状况。
如红色给人热情、奔放,象征着喜庆、幸福;黄色代表着光明、希望、高贵;蓝色象征着和平、安静、理智等等。
色彩在电影中的出现,不仅在电影中还原了自然界的丰富色彩,而且增强了电影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人们在欣赏电影时感受到色彩带给他们不同的心理感受。
如要表现一种喜庆、欢快、愉悦的情绪情感时,我们常常运用暖色调(红、黄);而要表现一种恐惧、失望、悲伤的情绪情感时,则多用一些冷色调(黑、蓝、绿)。
从心理方面看,色彩是电影中下意识元素。
它有强烈的情绪性,所诉诸的不是意识和知性,而是表现性和气氛。
不同颜色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
对电影的色彩运用来说,起主要作用的还是色彩的感受性。
既然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那么色彩就可以去影响观众的感受,这正是电影运用色彩的依据,也是电影发掘色彩的艺术可能性的前提。
色彩是电影的一种视觉语言形态。
作为语言来讲述故事的电影无非有两种语言形式——听觉语言和视觉语言。
色彩在电影中无疑是作为视觉语言元素被编码的。
一方面,它同其它语言元素一样,具有象征、比喻、重复和省略等语言修辞功能。
另一方面,这些修辞功能是通过视觉语言的特殊表意系统来完成的。
如:现代电影的色彩往往是通过对人物场景空间的色彩布局和构成、视觉气氛的渲染、画面构图的经营、色彩运动的变化,使观众从强烈的视觉影像中感受某种超出影片故事情节之外的内容。
因此现代电影导演更注重影片视觉造型语言传递信息的作用与功能。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观众的日益挑剔,无论是在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中,还是在形式主义、表现主义风格的影片中,色彩变成了无可取代的电影艺术语言,既传递情感,又表现思想,既烘托气氛,又体现风格。
色彩成就了中外电影人的梦想,提升了观众的审美层次。
色彩是影象时代和历史进程中的催化剂,有了它,电影世界及世界的电影才有了看不尽的主题。
在当代电影中,色彩最初级的运用就是叙述事物,交代环境,增强视觉形象。
这种色彩的运用是从绘画、摄影等平面艺术中借鉴过来的。
这里的色彩是视觉表达的一个因素,它和影片中的形象等诸元素一起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影片的框架,影片中的一切情节和故事都是在这个框架中发生、发展的。
这也就是说,色彩是构建影片的基本要素之一。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说:"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
我相信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色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约翰内斯o伊顿在他的《色彩艺术》中指出,色彩美学可以从印象(视觉上)、表现(情感上)和结构(象征上)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色彩作为一种视觉元素进入电影之初,只是为了满足人们在银幕上复制物质现实的愿望,正所谓百分之百的天然色彩"。
直至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的出现,这部电影被称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因为"安东尼奥尼象一个画家那样处理色彩,他使用了不同技巧来分离与构成色彩,以期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现实,一种与主要人物朱丽娅娜的心理状态一致的现实。
"黄色的浓烟、蓝色的海、红色的巨型钢铁机械和房间,绿色的田野显示出安东尼奥尼对工业文明的理性思考。
色彩象征无疑是表达影片意义的高度凝练而富有潜在的方式。
在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里,那房间的红色令人印象深刻,仿佛是人的心脏,穿白袍的女人像来往于心室心房之间。
正是在这内心般的空间里,艾格尼斯和她的姊妹们同受煎熬。
在中国当代电影中,第五代导演是运用色彩象征的代表人物。
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运用土黄色调来表现黄土高原的贫瘠,象征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在与大自然对抗,寻找自己的幸福的时候,很多人是无法逃脱被大自然吞噬的命运的。
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通篇采用红色调,连透明的高粱酒也带上了血红色。
通过影片的红色象征,张艺谋向我们展示了东北人的粗犷豪爽和东北人的血性,也展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的英勇不屈和顽强抵抗。
基耶斯洛夫斯基同样是一位善长象征地运用色彩的导演,他注重用不同色的光投射在人脸上以产生层次丰富的变化。
《三色》之中数《蓝色》对影片的基调色最强调,蓝色的游泳池,蓝色的棒棒糖纸,缀着蓝色水晶珠子的灯饰,能一施笔墨的地方都不放过。
然而漆成蓝色的房间显然最惹眼,并且他也多次渲染不同的光映在朱丽叶特·比诺什脸上的效果,表达她深陷于失去丈夫和女儿的悲痛中无法自拔的内心。
《红色》中亮丽的女大学生瓦伦婷出现在红色的大幅广告牌上,基斯洛夫斯基按排了一位法律系的学生的重复出现,他住在瓦伦婷对街,但他们并不相识。
每次他出场总会有一片红色在画面一角显露,一辆红色的轿车,一扇红色的门面,抑或一角红色的屋檐。
我们通常是通过瓦伦婷的视角看到他匆匆进出的身影,他们周围的红色仿佛在暗示一份机缘近在咫尺。
《薇罗尼卡的双重生命》整个运用了金黄色影调,光影斑驳,象征着一个女孩的细腻敏感的心理空间,影片整体都用了金黄色的滤色镜,所以看起来整个影调很温暖,是一种很平和的温暖,虽然它讲述的是一个忧伤的故事。
法国的薇罗尼卡在屋子里被对面房子小男孩反射的耀目的红色光影唤醒,红光投射在她脸上,美伦美奂。
克拉科夫的薇罗尼卡在雨中跑过水洼,逆光的镜头渲染出她出尘的美丽。
晕黄的影子里薇罗尼卡在空灵的歌声中姗姗走来,她的书散落满地,正是那个两人相遇的经典场面。
薇罗尼卡主观视点的镜头述尽了存在主义的意蕴。
急速运动、旋转,时空的面具开始模糊,她们默默对视,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人此在的荒诞,都在广场上薇罗尼卡茫然无助的表情和仓皇奔跑的人们身上散溢出来。
大卫·林奇的电影常常带有魔幻的成分,《蓝丝绒》里杰弗里偷窥多萝茜,她穿着蓝色的丝绒睡袍,涂着蓝色的眼影,红唇熠熠,显得神秘而诡异,那只被割下来的爬着蚂蚁的耳朵,与死人久久地身处一室……在大卫·林奇之前也许没有导演曾那样冷酷地表现过受虐和畸形的情欲。
在人的视觉世界里,色彩是情感的象征。
人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些色彩习惯,会使得一些色彩感觉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永恒和象征。
在电影中,往往会通过人们对色彩存在的一些固定联想而设计影片的色彩。
比如“红色在中国多数代表喜庆,在西方则象征青春、热情、温暖、生命、鲜血、火、爱情、情欲……;绿色象征生命、健康、和平、希望;黄色象征希望、收获、丰硕、甜美、香酥;蓝色神秘、悠久、沉静、理智、博大……在《英雄》中,白色象征最美丽的死亡,蓝色象征最崇高的较量,红色象征最织热的生命,绿色象征最宁静的回忆,图像学上,除去文化传统的一些出入,黑色象征最博大的胸怀,也往往是忧伤和严肃的符号,红色则是“火和血的颜色,它可以作为任何尖锐猛烈的东西的隐喻。
因而,红色在我们的交通代码中被选为‘停顿’的代码符号和政治中革命党的标志并非出于偶然。
”蓝色更适合表现感情上的哀婉,这一点毋庸赘述。
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被称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因为安东尼奥尼象一个画家那样处理色彩,他使用了不同技巧来分离与构成色彩,以期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现实,一种与主要人物朱丽娅娜的心理状态一致的现实。
黄色的浓烟、蓝色的海、红色的巨型钢铁机械和房间,绿色的田野显示出安东尼奥尼对工业文明的理性思考。
他对色彩的处理恰如冷抽象画家蒙德里安;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里,那房间的红色令人印象深刻,仿佛是人的心脏,穿白袍的女人像来往于心室心房之间。
正是在这内心般的空间里,艾格尼斯和她的姊妹们同受煎熬;执迷地用色彩来表达象征意义的作品还有黑泽明的《梦》,库布里克的《发条桔子》。
显而易见,在人的视觉世界里,色彩是情感的象征。
在电影中,单一色彩并不能有所作为。
色彩只有进入到结构层面才具有审美价值,只有在各个局部色调的相互关系(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语境)中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它的意义。
爱森斯坦说:除非我们能够感觉出贯穿整个影片的色彩运动的“线索”,否则我们就很难对电影中的色彩有所作为。
然而近年来也有作者不满足于仅仅在象征的层面上使用色彩,他们直接尝试用色彩来编码。
在格林纳威的影片《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中色彩是被编码了的,这种符码化通常包含一种整体性:蓝色--停车场,绿色--厨房,红色--餐厅,白色--卫生间,黄色--医院,金色--藏书间。
在一些访谈中格林那威已谈到了这些颜色的隐喻意义。
可是色彩在运作时整个跟误察错看有关。
例如,影片开始时艾伯特骂乔治娜穿什么黑衣服,她说穿着蓝衣服。
事实上在餐厅里她穿的是红的,而在白色的卫生间她的衣服又变白了,还带着黑色的羽饰(她看起来象是《去年在马里安巴》里的德尔芬o塞丽)。
这种"运作"跟雷奈另一部片子《天命》里的色彩编码相反,在《天命》里克劳德和索尼亚的厨房是黑白相间的,而卧室、床单、酒以及跟写东西的克利夫o朗安(吉尔居饰)有关的所有东西都是红的。
在格林那威这里玩笑是迈克尔在餐厅是棕褐色,在卫生间也一样。
而且在影片最后,里夏尔说了一大通话,为东西是黑色要价较高,说是因为"吃黑的食物就象是消费死亡",而被煮熟的迈克尔依然是棕褐一片。
在格林那威的《一个Z和两个O》里,动物园里的各种外来动物以表示色彩编码和隐喻色彩斑澜的巨嘴鸟和极乐鸟,代表被肯定的生活,而黑白条条的斑马,代表死亡和不可思议之物;在《画师的合同》里,奈维尔的黑白色的素描,相对于被画物的华丽色彩,其功能意义亦是一样的。
可是在《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中,格林那威仿佛是自言自语:很好,我将把色彩予以编码,这会把懒惰的观众骗过来让他们轻易地混入叙事,然后我会破坏这种编码,开个把玩笑,和他们逗逗乐子。
塔伦蒂诺的《落水狗》显然也有这种倾向,一伙"职业的贼"策划了一起抢劫,彼此之间不知道对方的姓名、来自何处,他们所在的仓库和车内都被刻意地涂成了白色,他们之间互相的称呼是"褐先生"、"蓝先生"、"金先生"、"白先生"、"橙先生"和"粉红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