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四下语文23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8
兄弟阋墙教案教案:兄弟阋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3课《兄弟阋墙》。
课文讲述了兄弟俩因为一点小事而争吵不休,在父亲的引导下认识到兄弟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故事。
课文旨在教育学生学会珍惜兄弟情谊,和睦相处。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词,能正确读写“阋、墙、拌、勺、陨、和睦、珍惜”等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兄弟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道理。
3. 学习作者通过对话、心理描写等表现手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兄弟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道理。
难点:学习作者通过对话、心理描写等表现手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景引入:播放兄弟嬉戏的动画,引导学生谈论兄弟之间的趣事。
提问:你们觉得兄弟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2. 学习课文(1)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集体交流: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精讲细练: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如“兄弟俩拌起嘴来,就像一对高音喇叭,吵得全院人都不得安宁。
”3. 品读感悟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兄弟俩为什么会产生矛盾?他们是如何解决矛盾的?4. 拓展延伸情景剧:学生分组表演课文故事,进一步体会兄弟之间的情感。
提问:如果你是课文中的哥哥或弟弟,你会怎么做?5. 小结作业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以“我和兄弟”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六、板书设计兄弟阋墙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以“我和兄弟”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兄弟阋墙》,让学生明白了兄弟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目标1.会认“脉、剖、汹”等生字,会写“伦、腹、剖、窟、窿、混”等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危险来临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从而体会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心理素质和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1.会认“脉、剖、汹”等生字,会写“伦、腹、剖、窟、窿、混”等生字。
2.通过人物的语言以及行为,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突破方法(A案)以读为主,抓住文中关键句段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高大形象。
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B案)1.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2.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
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体会人物的品质。
突破方法(A案)1.学生朗读感悟。
2.教师点拨。
(B案)1.小组讨论,探究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法与学法教法(A案)启发法、讨论法。
(B案)讲授法、练习法。
学法(A案)自读感悟法、讨论交流法。
(B案)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A案)多媒体课件、《泰坦尼克号》主题曲。
(B案)多媒体课件、关于雨果的照片和资料。
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A案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脉、剖、汹”等生字,会写“伦、腹、剖、窟、窿、混”等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欣赏音乐,导入新课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歌,引发学生联想。
2.师:你们知道这首歌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吗?(教师指名说说对《泰坦尼克号》影片的了解)3.教师小结: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而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
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板书课题)4.引言:《“诺曼底号”遇难记》为我们描述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按要求自读课文。
老百晓小学语文教案老百晓学校语文教案1一、教材解读:《渔歌子》是人教版四班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本组教材的主体是“ 喜爱田园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是唐代文学家张志和的代表作。
整首词描绘了初春季节西塞山的秀丽景色。
全诗动静结合,意境美丽,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然自由的生活情趣。
一个“不须归”唤起了人们对江南的眷恋之情,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
教学目标:1、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进而背诵这首词。
2、通过品尝文本,想象画面,走进的心灵。
3、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文本进行想象,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以及了解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情”的艺术表现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不须归”的意境以及的思想感情。
3、教学课时:一课时4、教具预备:课件老百晓学校语文教案2教材分析:本课为象形归类识字。
12个字按器官、动物、天体与现象、植物分类。
每个字都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现汉字的演化过程,以利于同学理解字义,记忆字形,激发他们学习汉字、喜爱汉字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一部分同学在入学前有了肯定识字基础,老师要留意发挥这些同学的主观能动性,爱护他们识字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1、熟悉12个字,学写“十、木、禾”3个字。
熟悉3种笔画:竖、撇、捺和一个偏旁角子头。
2、激发同学喜爱祖国的文字。
教学重点: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课前预备:12种实物的图片;生字字形演化卡;竖、撇、捺笔画卡片。
教学流程:一、图字结合,突出象形字的特点1、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生说师贴上生字卡片)2、图字结合;字和图有什么联系?二、认读生字1、哪些生字你已经熟悉了?怎么熟悉的?小组相互沟通一下。
2、认读生字:(1)领读:同学已经熟悉的字可让同学领读,不熟悉或读不准的可由老师领读。
(2)自由练读,小组读,指名读,加拼音读,去拼音读。
(3)竞赛读。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寓言两则之《滥竽充数》。
教材分析:《滥竽充数》讲的是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但他混到乐队里,最终还是露出了马脚,只好偷偷逃走的事。
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本领,混进行家里充数的人。
这篇课文被编排在第六单元的第三课。
本单元的课文,重在说理,都是把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的事例之中。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文中配有一幅生动形象的插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理解事例。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认识“滥、竽、郭、腮、腔”5个生字。
会写“滥、竽、宣、超、编、混”6个字。
掌握“滥竽充数、高超、装腔作势”3个词。
教学重点:1.抓住写字重点进行指导:“滥”字是左右结构,右边是“监狱”的“监”。
“宣”字,宝盖头下面的横不要写掉了。
“混”字较难写,要特别注意笔顺和笔画。
2.(课后3题)你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吗?给大家举个例子。
3.(课后☆题)展开想象,说说南郭先生逃走后会怎么样,续写故事。
教学难点:(课后2题)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看图猜成语,边猜边出示成语掩耳盗铃揠苗助长亡羊补牢守株待兔2.这些成语寓言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谁知道?(指名说:以上这四个词语既是成语故事,又是寓言故事,)(点引: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今天,我们学习《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板书:滥竽充数),范读——齐读)。
揭题,质疑,引入新课。
(学习生字“滥竽”)二、检查预习,达标实训。
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春潮》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3课《春潮》。
课文描绘了春潮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感受春潮的壮丽景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感受春潮的壮丽景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播放春天的音频,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查找生字词的意思。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讲解生字词,解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想象与讨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能想象出春潮的壮丽景象吗?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描绘的春潮景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5. 课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描述一下春潮的景象。
六、板书设计春潮课文描绘了春潮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春潮景象。
2. 作业答案:示例:春潮涌动,波涛汹涌,仿佛是大海在欢呼,春天来了!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了春潮的壮丽景象,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前解析】关注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是雨果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猛烈撞击即将沉没之际,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大海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对比、环境衬托等写法,成功塑造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形象。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人物品质。
【教学目标】1.认识“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生字,会写“行驶、凌晨”等10个词语。
2.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能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语句,说出从文中感受到他的什么品质。
4.能结合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试着说说自己对于生命的体会。
【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忠于职守、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沉着、坚毅、果敢的优秀品质。
2.通过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体会生命的意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生字,会写“行驶、凌晨”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理清故事脉络,能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语句,感受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直接入题1.导入新课: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了不同人物的品质,我们感受了诗人的崇高追求和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了解了车胤、李白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外一篇彰显人物品质的文章,“诺曼底号遇难记。
”读了课题,你能说说什么是遇难吗?预设1:我通过查字典了解到,“遇难”在词典中有3种解释,意外死亡、被谋杀、遭遇危难。
预设2:我觉得应该是诺曼底号遭遇了危险的意思。
2.教师引导:瞧,这就是诺曼底号,一艘安全巨大的邮轮。
但在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却遭遇了危难。
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高个子和大胖子》。
本课主要讲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故事。
教材通过描述米开朗基罗为西斯廷教堂创作壁画《创世纪》的过程,展现了他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词,能正确读写“禁闭、鞭答、衰弱、吩咐”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背诵。
3. 了解米开朗基罗为西斯廷教堂创作壁画《创世纪》的过程,知道他在艺术上的成就。
4. 学习米开朗基罗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米开朗基罗为西斯廷教堂创作壁画《创世纪》的过程。
难点:学习米开朗基罗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课文原文3. 相关图片4. 作业纸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这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和著名艺术家。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米开朗基罗为西斯廷教堂创作壁画《创世纪》的过程,以及他在艺术上的成就。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典型的句子,如“他把自己关在教堂里,一天到晚只吃面包和喝清水。
”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如“米开朗基罗为什么把自己关在教堂里?”“他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米开朗基罗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学习他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阅读更多关于米开朗基罗的资料,了解他的其他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米开朗基罗与《创世纪》1. 米开朗基罗:艺术家、雕塑家、画家、建筑师2. 《创世纪》:壁画、西斯廷教堂、上帝、亚当、夏娃3. 精神品质: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七、作业设计1. 阅读更多关于米开朗基罗的资料,了解他的其他作品。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文主要讲述的是夜雾中“诺曼底号”邮船被“马丽号”货轮撞破。
混乱中,船长哈尔威镇定自若地指挥,救下了六十人,而他自己却与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尚在构建,可能对哈尔威船长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救出旅客的伟大人格不太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分析、指导,让学生受到“先人后己”伟大人格的熏陶。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哈尔威船长恪尽职守、沉静果断的优秀品质。
3.抓住哈尔威船长的话语,品味在灾难面前每个人所应承担责任的精神4.学习作者通过场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哈尔威船长恪尽职守、沉着果断的优秀品质。
难点:学习作者能通过场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录像欣赏。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观看视频,情境导入1.播放“诺曼底号”遇难的视频片段:故事发生在1870年3月17日的一个夜晚,哈尔威船长像平常一样把“诺曼底号”从南安普敦开往根西岛,谁也没有想到,一场可怕的灾难正悄悄地逼近“诺曼底号”。
2.融情想象:若此刻你就在“诺曼底号”上,你会怎么样?3.揭题:“诺曼底号”遇难时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相机板书:“诺曼底号”遇难记4.交流维克多·雨果资料。
(1)学生介绍搜集的作者资料,同学间互相补充。
(2)教师补充。
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设计意图]由“诺曼底号”遇难的视频片段和“若此刻你就在‘诺曼底号’上,你会怎么样?”的融情想象,触动学生的心弦,为下文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引导根据阅读要求,合作自读课文。
2.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会写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从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悟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镇定自若、急中生智、坚守岗位的崇高品质。
过程与方法:品读关键词句,从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镇定自若、急中生智、坚守岗位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感悟语言的魅力,感受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感动于英雄的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体会灾难的可怕。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
1.课件出示“诺曼底号”图片及简介:“诺曼底号”轮船,造于1863年,到1870年,才7岁,它设施先进,是英伦海峡上最漂亮的邮船之一。
就是这样一艘安全、可靠、先进的轮船, 1870年3月17日,遇难了。
(引导齐读课题)2.简介作者。
维克多·雨果(1802—1885),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大师、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政论家。
他被誉为“法兰西的民族诗人”,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他的代表作有《九三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设计意图:图片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理清课文思路,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检查预习效果。
(1)出示生词,抽生认读,相机正音。
(2)理清课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写哈尔威船长指挥驾驶“诺曼底号”轮船安全航行。
第二部分(第6―9自然段),写“玛丽号”轮船猝不及防地逼近“诺曼底号”轮船并与之相撞。
第三部分(第10―40自然段),写哈尔威船长在轮船遇难时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脱险。
第四部分(第41―45自然段),写哈尔威船长与“诺曼底号”一起沉没。
(3)概括主要内容:1870年3月17日,两艘英国轮船相撞,船长亲自指挥救援工作,在人员全部获救后自己却随着轮船沉入大海。
《渔歌子》教案【教材分析】《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
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
所以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远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的渔翁……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这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浸润在朦朦烟雨中,宁静而美好。
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
本学期,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塞、箬、笠、蓑”四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渔歌子》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词内容。
借助信息技术,展示乡村风光的美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田园诗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通过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 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意思,借助信息技术体会诗中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
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词,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四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3黄河魂人教版【教材说明】本课是一篇观赏黄河壶口瀑布的记叙文。
课文首先写参观前心中的疑虑——担心壶口瀑布名不符实,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壮观。
接着,描写参观时看到的景象,听到的声响。
作者是分三层描写的:第一层,描写黄河水流奔向瀑布时的样子;第二层,描写河水跌进壶口时的样子;第三层,描写河水在深渊中翻滚的形象。
作者把河水比作“千万条张牙舞爪的黄鳞巨龙”,说它们奔向瀑布时是“昂首摔尾”,来到壶口处是“前呼后拥”,跌进深渊里变作断鳞残甲,化作腥风血雨。
这些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黄河水流经过瀑布时的奔腾湍急的样子,又表达了作者对黄河伟大气魄的赞美。
最后,作者抒发了观赏瀑布后的感受。
先用一个自然段写“我”对壶口瀑布的观感,“震撼”“折服”“感染”“激动”这四个分句集中地概括了壶口瀑布的特点和观赏后的心情。
接着用一个自然段赞美壶口瀑布是黄河的“灵魂精魄”,表达了从黄河母亲的魂魄中汲取更多营养的愿望。
课文写景有序,由远及近,从上到下,抓住了瀑布声大、形壮的特点,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和丰富、生动的词汇,以细腻的笔法,展现了壶品瀑布的恢弘气势。
课文情景交融,激情澎湃,由瀑布的气概想到黄河之魂,想到民族之魂。
从疑虑到被震撼,被折服,进而身心融化,希望时间凝固,作者的情感在放纵地流淌,在逐步地升华。
课文充分体现了黄河气概与精神的感染力。
反复诵读课文,边读边想,想象壶口瀑布惊天动地的场面是本课的重点,体会语言的魅力,感受瀑布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精神,体会这就是黄河的精神,语言优美、含蓄,不易理解,是另一个难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景物、表达情感的方法,感受语言的魅力。
在领略壶口瀑布那动人心魄的气势中,学习母亲河的精神。
全文中成语很多,语句优美、含蓄,不易理解。
编者选入此文的目的,一方面是训练阅读能力,积累词汇;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黄河,热爱黄河。
课文中的插图是一幅照片,展示了壶口瀑布的雄姿。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教学内容:《“诺曼底号”遇难记》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3课,这是一篇描绘历史事件的课文,讲述了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诺曼底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登陆作战。
课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的战士们为了和平而战斗的精神风貌。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历史事件。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能力,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白英勇的战士们为了和平而战斗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历史事件,尤其是诺曼底登陆作战的背景和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课文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3. 教学PPT,包括课文的重点内容、问题和思考题。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诺曼底登陆作战的图片和背景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关注。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历史事件。
3. 讲解课文:通过讲解课文,解释课文中的一些难点和生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课文: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思考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和思考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英勇的战士们为了和平而战斗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板书设计:1. 《“诺曼底号”遇难记》2.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爱国情怀3. 教学难点:- 理解历史事件- 关注和思考战争与和平-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 教学过程:- 导入- 阅读课文- 讲解课文- 分析课文- 小组讨论- 总结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诺曼底登陆作战是在哪一年进行的?- 诺曼底登陆作战的目的是什么?- 课文中描绘了哪些英勇的战士们?2. 思考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写一篇短文,表达你对和平的向往和对英勇战士们的敬意。
四年级下语文23课教案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
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
二是具有操作性。
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四年级下语文23课教案,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下语文23课教案1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导入课题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2.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
)3.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细读课文,品味语言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
语文23课朗读课文10~45自然段,分析哈尔威船长的描写,体《“诺曼底号”遇难记》是雨果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猛烈撞击即将沉没之际,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大海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四下第二十三课《“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材解析课文比较长,共45个自然段,可以大致分成“夜航一遇险一救人一牺牲”四个部分,这也符合事件“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基本情节结构。
第I至5自然段主要交代了“诺曼底号”夜航的基本情况,让哈尔威船长这个主人公出场。
第6至9自然段情节突然出现转折,讲述了“诺曼底号”的遇险。
第10至40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主要写哈尔威船长在危急时刻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自救。
第41 自然段到结束,写哈尔威船长与“诺曼底号”一起葬身大海。
四下第二十三课《“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材解析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运用言行描写、对比、环境烘托等写法,成功塑造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形象。
四下第二十三课《“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材解析首先,课文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突出人物品质。
黑暗中那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语言虽短,但十分有力,让人感受到急促、紧迫的气氛,又突出了哈尔威船长的果断、镇定。
最后,“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这是一个典型的特写镜头,展现了哈尔威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伟大品格。
四下第二十三课《“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材解析课文还运用对比方法,揭示人物品质。
客轮遇险以后,在乘客“惊恐万状”“你推我搡”时,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片呼号和嘈杂”.突出了船长的镇定自若,临危不慌。
此外,小说描写“雾越来越浓了”“阴惨惨的雾气”等环境,一方面渲染灾难的气氛,另一方面用沉郁的夜色烘托哈尔威船长黑色雕像一般的高大形象。
人教四下语文23课教案人教四下语文23课教案1【学习目标】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激趣导入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二、释题,简介背景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尽:完。
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四、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望洞庭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出示教学挂图。
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
(板书诗题)二、自由吟读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
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导赏析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六、练习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忆江南一、复习导入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二、读课文,理解内容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
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
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四、教师小结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
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
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
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
“蓝”字形容春水深碧。
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1、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2、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3、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人教四下语文23课教案2【学习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4、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积累古诗词的热情。
【学习重、难点】1、重点:背诵诗词,了解意思,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2、难点:读诗词,想意境,感悟语言美。
【教学设计思路】这三篇都是以写景为主的古诗词,语言凝练优美,描写生动逼真,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大自然真是真是多姿多彩,令人神往。
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主,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研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语言,学习作者表达情意的方法。
【教学方法】采取“像”、“读”、“议”、“诵”相结合,用音像激起兴趣,通过朗读激情,在讨论中品味语言,探讨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谈话激趣祖国的山水是如此的美丽。
阅读本单元课文,我们将随作者做一次愉快旅行,体会他们对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和表达情意的方法。
二、导入《独坐敬亭山》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李白秋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李白感怀身世,自己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饱尝人间的心酸,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者自己,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因此写下本诗。
学生自读课文,读通读顺,交流相关资料。
三、初读理解帮助学生复习理解诗词的方法:1、看插图晓大意。
2、看注释联系上下文。
3、查字、词典选解释。
用自己的画说说从插图看到了什么?强调“厌”的古今不同意。
大致说出词意后,再读古诗,读流利读准确。
四、感悟意境熟读(回读)古诗,创设意境:学生齐读古诗,并想象,如你是大诗人李白,在敬亭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出与孤相同意义的词,让学生体会出李白的孤独并朗读出来。
解决思考题:李白看到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想到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感情朗读:让学生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幽静。
五、学科拓展要求:学生只要基本体现诗意,布局合理就可以了,不做太高要求。
用自己手中的笔在白纸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画面。
作简笔画。
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来之前人和江的词句,了解到人很多,江很静。
二、自主协作学习第二三首诗词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3、组织学生,指导教学。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白居易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同方法学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熟读成诵。
三、品味语言学完了课文,课文的语言的确很美,再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
1、学生读课文,划句子。
2、学生读划出的句子,并说明美的理由。
3、师生共同品读,感受句子的语言美和形象美。
四、积累 1、老师说词语意思。
2、进行词语运用练习。
1、学生抢答。
2、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3、师生共同评价。
五、总结写作手法 1、作者表达方面,我们能向课文学习什么?2、教师总结:⑴ 善于观察,在观察时抓住特点。
⑵ 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观察到的材料积累起来。
⑶ 学着运用侧面描写。
⑷ 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1、学生畅所欲言。
2、学生边讨论边自由读,然后选派代表汇报。
人教四下语文23课教案3【学习目标】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二、学习诗句1、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看注解理解词义。
⑶ 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
⑷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四、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第二课时一、指名分别朗读三首诗词二、比较学习1、引导比较异同:师:三首诗词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2、学生按上述要求进行自学思考,做好发言的准备。
3、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三、引导归纳1、相同点: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2、不同点:从诗人所在的地点、时间、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四、指导感情朗读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恰当的语调加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