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教学内容《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教学三首古诗词,即《清平乐·村居》、《江上渔者》和《夏日绝句》。
本教案着重于《清平乐·村居》的教学,通过对诗词的阅读、理解、分析和鉴赏,使学生能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诗词的意境理解和表达。
2. 诗词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清平乐·村居》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情境。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词,指导正确的朗读节奏和语气。
3. 理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4. 分析:对诗词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5. 背诵:鼓励学生背诵诗词,巩固所学知识。
6. 鉴赏:通过对比其他古诗词,引导学生欣赏《清平乐·村居》的独特魅力。
板书设计1. 诗词的标题和作者。
2. 诗词的基本内容。
3. 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4. 诗词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作业设计1. 背诵《清平乐·村居》。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词的意境。
3. 收集其他相关的古诗词,进行对比鉴赏。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清平乐·村居》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之《清平乐·村居》。
此诗由宋代诗人辛弃疾创作,属于小学阶段推荐的必背古诗之一。
全诗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清平乐·村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够掌握古诗的基本节奏和韵律,学会欣赏古诗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难点1. 词语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中一些较难懂的词语,如“茅檐”、“低小”等。
2. 情感把握: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乡村美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所见过的乡村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人辛弃疾的背景及创作这首诗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 朗读与解析: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逐句解析诗意,讲解诗中的难点词语。
4. 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背诵与表演:学生分组背诵古诗,并尝试以表演的形式展现诗中的情景。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包括以下内容:- 诗歌清平乐·村居- 诗人:辛弃疾- 重点词语解释- 诗歌大意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清平乐·村居》。
2. 拓展作业:查找辛弃疾的其他诗作,选择一首进行朗读和解析。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反馈和参与度,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理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说课稿第【1】篇〗《清平乐.村居》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清平乐.村居》,现在,我将从说设计理念,说编排意图,说学习过程,说作业设计,说板书设计这五大方面来实行我的说课。
一、设计理念:《古诗词三首》之一《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目的是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诗词大意,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进一不激发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二、编排意图: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优美的诗词中受到感情的熏陶和感染,体会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协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词人的表达方法。
1、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体会诗词句意境。
2、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三、学习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节我们学习了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牧童》、《舟过安仁》,这两首诗都讲童年生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词。
板书题目《清平乐.村居》,这也是将童年生活的,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3、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作者、生平简历词相关知识)[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主要利用已学知识与本课所学知识的联系,自然导入新课。
明白这首词也是将童年生活。
古人说:“学贵有疑。
”通过学生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清平乐.村居》,初步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并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2、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3、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改写成一篇短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初读诗词,整体感知诗词。
1、学生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媚、翁、媪等字。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设计意图:熟读诗词,使学生对诗词有个整体印象,初步了解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精品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辛弃疾所作,描绘了农村恬静、和谐的生活景象。
全诗共六句,每句七字,采用了平仄韵律,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通过对农村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阅读能力,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方面,仍需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农村生活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意;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意;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2.难点:体会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诗词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农村景象图片为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农村诗歌,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4.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农村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感。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6.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朗读、背诵这首诗,并尝试创作一首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诗。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环境恬静溪上青青草生机盎然醉里吴音相媚好闲适生活白发谁家翁媪家庭和谐大儿锄豆溪东勤劳务实中儿正织鸡笼聪明能干最喜小儿无赖顽皮可爱溪头卧剥莲蓬快乐自在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第3课时《清平乐村居》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三课时。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所作,描绘了一个宁静美丽的农村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情画意,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有挑战性,又具有吸引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诗词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
此外,学生可能对农村生活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诗人的意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讨论,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朗读、背诵《清平乐·村居》。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品味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欣赏古诗的韵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营造农村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诗句,启发他们思考、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农村景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对农村生活的印象,激发他们对《清平乐·村居》的兴趣。
2.初读: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理解诗的大意。
3.精讲:教师讲解诗中的难点词语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4.品读:学生反复朗读诗句,品味诗人的情感,讨论诗中的美景。
5.背诵: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整首诗,体会古诗的韵味。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辛弃疾。
这首词以描写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词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村庄的宁静和美丽,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和谐与安逸。
这首词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富有诗意,适合四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诗歌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这首词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
同时,学生可能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词中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握词的意境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爱好。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词中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握词的意境和主题。
2.难点:对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诗句的深层含义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感受,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词的意境和主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农村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身边的农村生活,激发他们对这首词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词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词句,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词的韵律和意境。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一. 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篇古诗文。
这是辛弃疾所作,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的农村景象。
全诗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诗中的关键词有:茅檐、小溪、青草、翁媪、锄豆、织鸡笼、亡赖、相媚、醉里、吴音、亡赖、无赖、最喜、溪头、卧剥、莲蓬。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但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可能还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诗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诗文大意,了解诗文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诗文大意。
2.难点:理解诗文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2.朗读感悟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文。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诗文。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好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农村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农村生活的印象。
然后播放《清平乐·村居》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文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解释诗文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心情。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如“茅檐”、“小溪”等,理解这些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课堂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辛弃疾。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和平安宁的农村景象,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词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词中运用了一系列意象,如小溪、茅屋、青草、杨柳等,生动地展现了农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活场景。
这首词既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赞美。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意象和表达。
但对于这首词的深层含义,如作者的思想感情、创作背景等,还需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农村生活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拓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词,理解词中的意象和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深层含义,如作者的创作背景等。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等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词中的意象和节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深层含义。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看法。
6.课堂练习:让学生书写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感悟。
7.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七.说板书设计1.板书标题:《清平乐·村居》2.板书内容:意象(小溪、茅屋、青草、杨柳等)+ 思想感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八.说教学评价1.学生朗读、背诵的情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说课稿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说课稿第【1】篇〗【教材简解】《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
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
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目标预设】1、认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设计理念】这首小词写景见人,由人及事,人事相传,作者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它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对于这样意境幽美的词,在教学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重点抓住描写小儿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词意。
【设计思路】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景,下阕叙事,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清新、悠闲美好的乡村家庭生活画卷。
在教学时,教者应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感知、感受、感悟、感慨全词。
《清平乐·村居》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词。
2.借助注释,理解词所描绘的乡村生活。
3.想象画面,体会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
【教学重难点】想象画面,体会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
【教学过程】一、旧词新唱,对比诗词1.欣赏乐曲: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段乐曲,比比谁的耳朵灵?播放《清平乐·村居》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生1:我听到了公鸡叫和蝉叫。
师:耳朵真灵。
生2:我听到了哗啦啦的溪水声。
师:真会倾听。
师:此时此刻,你仿佛来到了哪里?板书:乡村听歌还要用心感受,待会儿请你说说自己的感觉?播放歌曲《清平乐》刚才的乐曲给你带来什么感觉?(欢快、美好、舒适、快乐……)真好,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拥有阅读音乐的耳朵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本领。
其实,这首乐曲就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提前板书:清平乐·村居)词是诗的另一种形式,在古代合乐而歌,都是可以吟唱的。
2.了解词:出示:整首词。
瞧,这是我们二年级上学期学习的《村居》,再看看今天学的《清平乐·村居》,它们有什么不一样?(长短句、词牌名和题目,词牌名规定了词的曲调、节奏、句数和字数等)(张老师有话说:这里能够联系到二年级上学期学的《村居》,和古诗做比较,发现不同之处。
设计巧妙)3.“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在读的时候,词牌名和题目之间要注意停顿。
谁来试试?词还分上下阕,这里有一个显著的标志,你发现了吗?上面的叫上阙,那下面的叫?(PPT 上显示上下阕)4.在我们语文园地《日积月累》里也有一首词呢?这首词的词牌名是?题目是?同样分上下阕。
出示《卜算子·咏梅》师:看来都是学习高手,一学就会。
(张老师有话说:此处因为是孩子们第一次学习词的上下阕。
徐老师能立刻出示语文园地里的词,让孩子们现场演练,可以很好的帮助孩子们理解巩固新学的知识点,赞 )二、借助注释,初赏乡村生活之美好同学们,最近我们一直徜徉在乡村美景中,其实乡村生活同样让人憧憬,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辛弃疾的词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吧!1.自主读词拿出课文纸,认认真真地将词读一遍。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篇古诗词。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景物和农村生活的诗歌,语言朴实,意境深远。
通过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农村的宁静和美丽,理解农村生活的简单和快乐。
同时,这首诗也蕴含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古诗词,并能够进行一些基本的朗读和背诵。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诗人情感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
2.能够理解诗的基本意思,感受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能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
2.难点:理解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写作法:通过写作,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的朗读录音,以便在课堂上播放。
2.准备相关的人物、景色插图,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诗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相关的人物、景色插图,让学生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3.朗读与讨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诗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4.操练与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巩固学生对诗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朗读和背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3《清平乐村居》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所作,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的乡村景象。
全诗共四句,每句七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通过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古代诗词的韵味。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诗词的节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和欣赏诗词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培养他们对诗词的欣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并正确书写《清平乐·村居》全诗;了解诗的作者辛弃疾及其写作背景;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激发他们对诗词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诗中的意境;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
2.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资源,营造生动、直观的教学氛围。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图片和音频的形式,展示乡村景象,引导学生感受乡村的宁静和谐。
2.学习作者: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清平乐·村居》,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解析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5.品味诗词:通过讨论、分享,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6.应用拓展: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乡村景象。
7.总结全文:强调诗中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公开课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辛弃疾。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的乡村景象,通过描述草屋、小溪、青草、醉汉等景物和人物,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简单的古诗能够理解其大意。
但是,对于这首诗中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和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农村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中的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清平乐·村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读诗中的意象和描绘,学生能够理解诗的意思,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培养他们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清平乐·村居》。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描绘,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以及古诗朗读和背诵的练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农村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对农村生活的印象和感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学古诗:a.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指导他们正确地停顿和语气。
b.教师解释诗中的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大意。
c.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描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
3.应用拓展:a.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景象和情感,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b.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一道与诗相关的题目。
4.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美感。
1 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说课稿一、说教材《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态的描绘,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默写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难点: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三、说教法与学法(一)教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在教法上,我主要运用对话法和情景创设法。
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因此我会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诗歌。
寓教于乐,通过情景创设,不仅能让学生如亲临般体会诗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教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 “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等。
(二)学法现在的学生的学习大多依赖于家长和老师,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培养他们在学习上的独立能力和合作能力,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习古诗,首先要多吟诵,再根据诗词与吟诵去理解诗意。
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采取合作交流法和诵读法,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且多次的诵读,从而初步理解诗意。
四、说教学过程1.引导发现导入新课出示今天的新课,接着通过诗与词的对比观察发现“词”的特点,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再指名读,评议是否正确、流利,重点纠正“乐”、“媪”、“亡”和“剥”的读音。
在听录音,进一步校准字音。
在讲解字音的同时讲解字词的意思。
再全班读,指出缺乏感情后教师范读。
再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清平乐·村居》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学习这首古诗,通过阅读、分析、理解,把握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清平乐·村居》,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分析,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诗歌的欣赏: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讨论,培养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这首古诗的历史背景。
2. 诗歌朗诵:教师朗诵《清平乐·村居》,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诗中的意境。
二、自主学习1. 朗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清平乐·村居》,注意停顿、语气、情感。
2. 理解诗意: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课堂讨论1.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诗句的含义、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总结。
四、诗歌欣赏1. 欣赏诗歌:学生再次朗诵《清平乐·村居》,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体会情感:学生讨论诗中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
五、总结拓展1.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拓展延伸:学生课下搜集辛弃疾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1. 课题:《清平乐·村居》2. 作者:辛弃疾3. 诗句解析:通过具体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的《清平乐·村居》。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场景,通过对乡村景色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清平乐·村居》的内容,掌握诗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清平乐·村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由于古诗的语言和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某些词汇和句子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2. 诗歌情感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需要教师引导和点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图片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学生自读《清平乐·村居》,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3. 翻译: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赏析: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对诗歌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5. 背诵:学生齐读或个别读,熟读成诵。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与《清平乐·村居》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课题:《清平乐·村居》2. 作者:辛弃疾3. 诗歌内容:描绘乡村生活场景4. 诗歌情感:向往美好生活,热爱自然作业设计1. 抄写《清平乐·村居》,注意字迹清楚、工整。
2. 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清平乐·村居》中的乡村生活场景。
3. 想象自己是诗人,给《清平乐·村居》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乡村生活中的所见所感。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的古诗词三首之一。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所作,描绘了一个宁静美丽的乡村景象。
全诗共三十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古诗词,并能运用想象力描绘诗中的画面。
但学生在理解诗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深入理解诗文。
此外,学生对乡村生活的了解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清平乐·村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清平乐·村居》。
2.难点: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会品味诗句。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古诗词鉴赏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乡村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乡村生活的了解和感受,引出本课的内容。
2.朗读与背诵:让学生自由朗读《清平乐·村居》,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3.诗句解析: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的关键词句,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等,理解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的宁静和美丽。
4.情感体验:讨论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5.应用拓展: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乡村景象,或创作一首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的现代诗。
教案: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清平乐·村居》。
(2)理解诗词的大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感受诗词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所作,诗中描绘了农村一片和平、安宁的生活景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朗读、背诵,诗词大意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作者情感的体会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诗词。
(2)理解诗词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清平乐·村居》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农村景色的特点。
(2)简介诗人辛弃疾,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注意读准字音,停顿恰当。
(2)学生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词大意。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绘的农村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畅谈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看法,珍惜亲情,尊重劳动者。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 | 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 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 |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 溪头卧剥莲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抄写《清平乐·村居》,注意字迹工整,规范。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一、说教材《清平乐村居》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由景见人,因人及事,以事传情。
作者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以明快、流畅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惬意的田园美景,呈现出清新、宁馨的风格,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整首词语言浅白如话却让读者看到诗人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
二、说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认识“媪”“剥”两个生字,自主学习,会写“醉、媚、锄、剥”四个生字。
2.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词。
3.结合注释,大体把握词意,读思结合,想象词句传达的意境,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词句,体会词句体现的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4.背诵全词。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两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词。
教学难点:把握词文大意,发挥想象,体会词中传达出的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四、说教法学法对于这样意境幽美的这首词,在教学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重点抓住描写小儿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词意。
本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清新、悠闲美好的乡村家庭生活画卷。
在教学时,教者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感知、感悟全词。
真切地领会词的意境美、情感美。
领会“醉”的深刻含义。
五、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宋词,对词这一种体裁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读通读懂这首词应该不是太难,主要是要领悟词的意境和词人情感比较有难度,需要好好引导。
六、说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质疑激趣1.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2.读课题,释课题。
⑴读课题。
⑵相机释题意。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才是题目,词牌名与题目之间要有一定的停顿。
教案: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清平乐·村居》。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所作,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田园风光。
诗中通过描绘草屋、小溪、青草、菜花等景物,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同时,诗中还蕴含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学会通过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词,复习古诗的朗读和鉴赏方法。
(2)向学生介绍《清平乐·村居》的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0分钟)(1)让学生自主朗读《清平乐·村居》,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课堂讲解(15分钟)(1)讲解诗文中的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课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运用所学,尝试分析其他古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
5. 朗读与背诵(10分钟)(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清平乐·村居》,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巩固学习成果。
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古诗。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和全文。
3.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4.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并能说出来。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古典诗词,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
新课标中规定诵读儿歌、诗词及浅显的文言作品,想象其形象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词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
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
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以读为主,读悟结合。
通过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地朗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以古诗《忆江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为切入口,引出本课要学的词的题目——村居,然后介绍词牌,引出词牌名——清平乐,
2.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这是第一次读,在初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词的相关知识:如词又称长短句,有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阙(上片)、下阙(下片),同时做到读准生字(翁、锄、赖、剥)的字音、多音字“剥”的读音以及莲蓬的蓬为了押韵在此应读第二声,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整首词。
关键在于读好词的节奏和韵律。
3、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古诗的意境,绝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同样如此。
我们在教学时,可利用现有的插图,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进入词的意境。
第二次读诗,请学生边读边想看到了哪些画面。
在学生交流所看到的画面的过程中,词中的相关词句的意思也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避免了就句诠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出现。
在此基础上再来读整首词,学生就会在脑中边读边浮现相关的画面,读得更有味道了。
一首好词就如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韵味深长。
第三次读,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大儿子的勤劳、二儿子的心灵手巧以及小儿子的调皮,通过想象带着酒意操着吴音的老俩口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的表演感受他们生活的幸福和满足。
在此基础上再来理解“醉”字的深刻内涵。
想象是学生探求知识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在诗词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词的意境,理解词意。
从茅檐低小感受到他们生活的清贫,溪上青青草感受到生活环境的清新自然。
老两口生活很贫苦,可是为什么他们觉得如此幸福而满足呢?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再来整合前面读懂的内容,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词所展现的整个意境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将《清平乐·村居》改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走进文本”,又需要学生“走出文本”,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握的是诗词的精髓,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
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词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我只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情景来写。
宋词是可以唱的,我让学生欣赏《清平乐村居》的歌曲和辛弃疾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目的在于再次激发学生对宋词的喜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喜爱。
4.了解词的背景
最后了解这首词的作者及初步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古诗词“寄意、抒情”,我们可通过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置身于当时诗人所处的那种环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词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
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这首词的意境之美。
在设计教案时我把朗
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词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
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古诗词教学中给学生适当地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能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因此,在教学前,我准备了与之相适应的意境,让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诵读古诗词,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当然这堂课有很多的不足与遗憾。
由于在导入和初读词时,用时稍微多了一点,也至于后面的精读感悟时,给学生感悟和交流的时间显得有些仓促。
还有学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情景进行描写时也只做到了蜻蜓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