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的交叉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A、揭示人地关系的总规律,普及生态伦理;

B、改造现今充满对抗的社会关系与国际关系;

C、利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为国家建设服务;

D、研究西方人文地理学,借鉴其新手段和新方法,学习他们的有用经验。

4、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

(1)地域性——地理学科的灵魂,人文地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根本差异;

(2)社会性——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影响人文现象的分布最基本因素,人文现象分布的历史动态性;

(3)综合性——学科属性所决定;

(4)复杂性——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5、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理论人文地理学,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

6、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研究者进入被调查对象所处的区域;

2)、比较与分类——区分人文现象的共性与差异性,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常采用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种方法;

3)、类比、归纳与演绎;

4)、分析与综合;

5)、应用“老三论”和“新三论”

(1)、“老三论”:应用系统论、引入信息论和控制论;

(2)、“新三论”: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论。

6)、预测;

7)、地理信息系统(GIS);

8)、建立科学的研究程序。

第一章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的概念: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研究内容,要求我们在人地关系中认识人地系统,探讨如何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科学地协调人地关系。

1、人地关系理论历程:

1)、环境决定论:

①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

②核心思想: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2)、人类中心论(又称征服自然论):

①代表人物:柏拉图、笛卡尔、康德、培根、洛克等;

②实质: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以人的利益出发。

3)、可能论(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

①代表人物:法国的白兰士

②核心思想:自然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人类可以按自己的愿望、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4)、适应论(又称调整论):

①代表人物:英罗士培

②核心思想:认为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的限制,而这种适应与生物遗传上的适应不同,它是通过文化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适应。

5)、生态论:

①代表人物:美巴罗斯

②核心思想:认为人是中心命题,应该注意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认为地理学应致力于人类生态的研究。

6)、文化景观论:

①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索尔

②核心思想:特定的人群有其特有的文化,在其长期活动的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境的地表特征,这种被人为活动改造后的自然环境就是人文景观。

7)、生产关系决定论:

①代表人物:原苏联

②核心思想:生产关系决定论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态度;唯意志论是一种“人定胜天”人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力。

8)、环境感知论:

核心思想:认为外界环境在人们脑中形成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

9)、文化决定论:

核心思想:在人地关系中,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程度,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自然。

10)、“天人合一”论:

①代表人物:代表人物:古代中国

②核心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处于一个整体中,天人关系是由自然规律联系的,人与环境之间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要求人们遵循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不能违背天,且又能与天融合为一体。

2、人地系统中的“人”和“地”:

①人地系统中的“人”:作为地理学研究的“人地系统”中的“人”,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属性的人。而事实上,人具有双重属性(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和双重身份(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②人地系统中的“地”:“人地系统”中的“地”,是指在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

③地理环境的属性有:数量上的有限性、地域上的差异性、制约性和可变性、有限的稳定性、层次性和复杂性以及整体性等。

3、人地适应的历史演变(P22):——人地系统结构的三次重大演变:

1)、从采集狩猎社会向农业社会的演变

2)、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变

3)、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演变

4、现代经济条件:

(1)、经济关系国际化;

(2)、市场经济中的区域竞争;

(3)、经济因素的集中度在提高。

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强烈的地域性、明显的阶段性、明显的季节性。

2、农业经济的类型: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畜牧业并重。

3、地理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1)、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以直接影响为主。有时候,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具有决定性。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可以灌溉的河水,温暖的气候,充足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

2)、人文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与素质、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市场需求、交通运输是农业政策等;

4、农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消极影响:水土流失、土地沼泽化、盐碱化等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洪涝、旱灾频繁、水产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盲目引进外来物种破坏生态平衡。

5、工业经济活动的基本特点:

1)、无明显的季节性2)、专业化与协作化

3)、技术性强,精密度高4)、分布集中

6、工业经济活动的类型: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

7、工业布局:

1)、工业布局的原则:

(1)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动力产地和产品市场以及交通枢纽;

(2)按照规模经济、保护环境的要求,确定工业基地的合理规模;

(3)正确处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矛盾,推动落后地区的开发;

(4)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确定各自合理的工业部门结构,实现优势互补;

(5)充分考虑国家安全的需要。

2)、工业布局的类型:

①资源型:制糖、采矿等;

②河湖水域型:高耗水、高耗电工业;

③临海型:钢铁工业布局的演变;

④临空型:“两头在外”的经济区域,如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等,多布局在沿海,以方便进出口。

8、地理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1)、自然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有的是直接的:

①工业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工业的发展进程和地域的工业部门结构。

②高耗水工业部门大多分布在大河沿岸或沿海地带。

③有些工业部门必须与可通航水体为邻,如造船工业。

2)、人文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运输条件的改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市场需求等。

9、知识经济的概念: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

10、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对知识经济的影响:

(1)、智力资源空间配置对知识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