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研究性学习、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研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类似于数学研究的思想与方法去获取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这一学习活动中,教师作为学生的群体性“指导者”、潜能的“挖掘者”、研究的“合作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所构建起的人脑加电脑的新型学习机制,以及以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过程所架设起的联系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的“桥梁”,将使数学研究性学习既实现再现数学知识产生、发现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又从理论上与实践上真正切入到 2 1世纪的发展轨道。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指导者,还应是学生潜在智力的挖掘者。
对于同一个课题,由于每一个学生所考察的侧重点、简化问题的过程,运用的数学知识不尽相同,会得到不同的研究结果和处理方法。
教师要善于从中去发现学生瞬间的点滴顿悟或灵感,那怕是很不成熟的认识,甚至是有悖于常理的看法,都要给予他们以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教师要在赞扬每一个学生瞬间的思想火花中进行深入的指导,使他们在有朝一日能在光芒四射的瞬间去创造未来。
面对一个个新颖的实际课题,不仅是学生要学习,要探究、要思考,教师也会面临新问题。
因此,在更多的时候,教师往往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合作伙伴。
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共同去进行方案设计、模拟实验操作、社会调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作为群体性的“指导者”、“挖掘者”、“合作伙伴”确定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尊严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从中体验从事科学研究的艰辛,去品尝成功的喜悦。
二、课题的选择是数学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关键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数学新教材中虽然提供了”课题”,但这并不完全是学生做的”题目”,适合于学生”研究”的题目,不仅要”可能”、”力所能及”,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亦即通过学生的”研究”,真正能实现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并将研究性学习中能获得的知识技能运用于数学学习,使之拓展和加深。
2013-05课改探微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让新理念走进课堂教学,如何让新理念渗透于教学,从而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是每位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实现“高质量、轻负担”的有效途径。
要提高教学有效性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信心;需要灵活运用教材,优化教学设计;需要善于捕捉生成,善于优化作业和精选练习。
一、精心备课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支撑点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之所在。
备课不是抄抄教案,以应付学校检查,而是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备课就要从两个方面着手:(1)备教材。
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
其次,目标定位要全面。
总之,一节数学课,不管你是用传统的眼光,还是用新的教学理念去评价,有没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没有达到教学目标,都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不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备学生。
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不一样,接受程度也各不一样,本节课应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教,这些都是教师备课时要考虑的问题,教师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至少知道这节课是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
教师不必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这样容易使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来,使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到那时再补救就来不及了。
所以,备学生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精讲精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立足点“精讲”讲什么?我认为有“四讲”:(1)讲重点。
教学重点要讲清讲透,非重点内容可以略讲,学生通过预习可以理解、掌握的问题可以不讲;(2)讲难点。
难点,指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或超过学生知识水平的内容。
(3)讲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4)讲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所谓“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教师向学生提供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的效果。
比如,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大致图象由k 、b 的符号确定”之后可选的题目:函数y =3x -4的图象不经过第___象限,这是一道典型的函数问题,通过分析、研究,学生可以对这一类问题的基本特征和解题规律的理解达到一定的程度。
数学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众所周知,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各种教学模式也异彩纷呈。
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能力提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研究性学习,供你参考!数学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篇1近几年来,无论是外出学习,还是市上召开学科研讨会,或者上网查询,均可发现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教研热点。
作为长期从事一线高中数学教学的我来说,对研究性学习也非常感兴趣,而且早在四年前,我就开始潜心专研研究性学习在数学课上的应用,今日只在这儿谈谈我在新授课上的一些心得体会,供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据我的调查研究发现,传统的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方式基本上是老师一讲到底,主观色彩太浓,总认为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行,常常担心数学内容没把学生讲透彻,长期下来,形成了学生“坐地等花开”的依赖心里,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素质教育成了数学课上的一句空话。
数学老师们讲授新课,基本都是新课引入,讲解新课,课后小结,课后作业,中途穿插一些课堂提问。
只要提问,成绩好的学生能对答如流,成绩差的学生便把头埋下,避开老师的视线,害怕回答问题,如果有幸被点名回答问题,心里就是一阵慌乱,有的学生站起来干脆说“不知道”。
长此以往,为了保证课堂上的容量,回答问题的人就基本趋于稳定,学生健康学习数学的心里受到了伤害,学生的两极分化就从数学新授课上开始了。
关于课后作业,老师的主观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将课上内容落到实处,采取题海战术,学生既要做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习题,还要做课后补充题2—3个,学生整个中午都在做数学题,有的甚至一个中午还不能完成数学作业,造成学生身心疲惫。
这既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休息,又制约了学科的均衡发展,还给学生人为造成了数学难学的错觉,甚至让一部分学生主动放弃对数学的学习,真是得不偿失,这让老师自己变得非常被动。
更让人忧虑的是,老师们总埋怨自己所教的学生底子太差,学生的可塑性不强,而很少在自己的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动脑筋。
我清楚地认识到,讲新课之前,不仅要让学生感知这节课究竟要学习什么主题内容,让他们弄清楚将要克服什么困难,并且要有时间让学生把注意力、意志力都集中在克服这种困难上去,做到心里有数,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
在高中教育阶段,数学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学科,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案,这样有助于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本文主要对高中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及对策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现状(一)过于依赖课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根据一些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
教师在授课时,过于依赖课本,没有开展开放性教学,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质量。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对所要讲解的题进行改编,使题型较为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思路与方法提出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
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改编的问题,进一步将问题进行延伸,优化解题方法,把学生从数学题海中解救出来,让学生真正地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二)研究性学习开展不平衡从目前高中数学教育来看,研究性学习开展很不平衡,只有极少部分教师对于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实践,大部分教师根本没有真正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佳,在课堂学习中无精打采,无法与教师进行密切的配合,最终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三)研究性学习开展方式不科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探索与研究的兴趣。
研究性学习主要以问题为核心,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然而从目前的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开展方式不科学,没有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出来,学生没有认识到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也没有充分的利用研究性学习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在很多时候,学生一直在做无用功,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上的进步。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一)创设研究性学习情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的创设研究性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教师通过科学的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发现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知识产生一定的认知,激发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动力。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能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作者:陈梅富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7年第02期摘要:本文围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能,具体阐述了改进教学模式,传授数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改善学生思维品质等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能;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能力培养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2-0057-02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旨在实施开放、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存,加大实践活动的比重,促使多学科知识融汇贯通,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
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实践,必须以丰富的知识技能为保障,必须尊重学生个性,以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作为认识的基础,以一定的科学方法作为实践的工具,在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和环节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目标。
一、改进教学模式,使学生由接受学习转向发现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让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即接受式学习。
在接受式学习中,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学生无需进行任何独立发现,只需接受,即只需把教师呈现的材料如一个公理、一个概念或一个公式加以内化或组织,纳入到旧知识体系中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接受式学习固然有它的诸多好处,但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上存在严重不足。
而研究性学习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类似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如何面对疑难情境,学会搜集和加工需要的新资料,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学生由接受学习转化为发现学习。
例如在函数复习中可以实施如下教学过程:提出问题→查阅资料→作出猜想→推理证明→结论。
初中数学课堂“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数学课堂“研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学会合作,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内容应立足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对某些数学问题作深入探讨,或从数学的角度对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其实,对于学生研究创新活动中得到什么结论、达到什么层次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培养,这正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创造性的价值取向。
二、课堂“研究性教学”的实施1.重视定理、公式形成过程的研究数学定理、公式是通过前人研究或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的经验或规律,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定理、公式,熟练应用定理、公式的同时,还应重视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经历定理、公式形成的过程。
案例:在浙教版七(下)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中,提出了一个生活中真实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老师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三块(如图),我想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你们觉得最省事的方法是带哪一块去?”学生有的说一块不够,得带两块;有的说带第①块去,因为它最小,方便;有的说带第②块去,因为它残留的部分比第①块多;有的说带第③块去,因为它比较完整……经过激烈的争执、讨论,大部分学生认为得带第③块去。
这时,我又提出问题:为什么只带第③块去就可以?满足怎样的条件可以画一个与它全等的三角形?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的动力。
在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用量角器和刻度尺画△ABC,使BC=3cm,∠B=40°,∠C=60°,然后将你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的三角形作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探究和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重视观察思考探索规律的研究学生参与课题教学时,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解法,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对这些解法的优劣进行评价,使学生从鉴别中学习一些优秀的解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小学研究性数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发展个性,在经历中感悟和自主建构。
一、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符合儿童的心理。
如:在推导出7的乘法口诀后,让学生自主探究记忆方法。
师: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句最难记?你是怎样记的?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后,反馈:生1:“六七四十二”最难记,我的方法是多读几遍,就记住了。
生2:“三七二十一”也很难记,我的方法是想二七十四,三七就再加1个7,就是三七二十一……二、合作交流中展现自我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又一重要学习方式。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必须让学生尽可能经历合作与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时,出示例题:养猪大户养了6头大猪,养的小猪的头数是大猪的5倍,小猪有多少头?这时教师没有马上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四人小组合作探讨后,四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分工,四位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位说题意并画出线段图,一位说确定算法的依据:“求小猪有多少头,就是求5个6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一位板书算式:6×5=30(头),最后一位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还有一个算式:5×6=30(头)你们怎么没发现呢?”“我有补充,还可以这样想:求小猪有多少头,就是求6的5倍是多少?”还有的问:“为什么你们的算式和第三小组的不一样呢?”“你们能再解释一下6×5=30(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等等。
在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摘要:有研究,才会有新的突破。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发挥主导的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引导研究兴趣参与有研究,才会有新的突破。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发挥主导的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过去十多年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且收获很大。
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一、激发兴趣,激起研究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
学生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激起学生的兴趣的:1、以好奇激趣。
好奇心是小学生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他们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我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课堂疑问,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二年级“五的乘法口诀”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并进行提问的:“在一座小山上,有两只小松树在摘松果,你们知道小松树摘了多少个松果吗?请猜猜看。
”顿时,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句的争论着,大都有不服输的感觉。
我因势利导:“小松鼠呀,为了能迅速地数出他们到底摘了多少个松果,他们把五个松果装在一个篮子里,现在他们装了两个篮子,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松果呢?”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争着回答。
“看,小松鼠现在装了三个篮子了,篮子里面有多少个松果呢?”同学又马上回答了我的问题。
我把剩下的“五的乘法口诀”交给了学生自己去发现,他们很容易就把“五的乘法口诀”弄懂了。
在这节课里,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研究学习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张正明发布时间:2023-02-23T16:43:48.852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2月1期作者:张正明[导读] 随着新课改不断地推进,教育部门强调学生要加强自主学习、创新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模式有着较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特点,结合初中数学学科内容多、难度大以及考点多的主要特点,研究性学习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从初中数学教学出发,对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的探究。
张正明成都市郫都区岷阳外国语实验学校摘要:随着新课改不断地推进,教育部门强调学生要加强自主学习、创新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模式有着较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特点,结合初中数学学科内容多、难度大以及考点多的主要特点,研究性学习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从初中数学教学出发,对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模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2-041-01研究性学习模式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科的各部分内容进行联系与归纳,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并且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式学习模式转变得更为主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会新的知识。
研究性学习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得学习在此过程中得到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学生在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模式之下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都会比传统学习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强,这为我国高质量人才的输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前提,促进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更高层次的体现,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存在感,从而更加热爱数学、更加认真地探究数学知识,而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对于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学习的热情以及学习态度都有着较强的推动作用。
⾼中数学教学采⽤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与策略论⽂⾼中数学教学采⽤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与策略论⽂ 在⽇常学习和⼯作⽣活中,许多⼈都有过写论⽂的经历,对论⽂都不陌⽣吧,论⽂是进⾏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种说理⽂章。
你写论⽂时总是⽆从下笔?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中数学教学采⽤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与策略论⽂,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在当前社会中,各⾏各业都在迅速发展之中,对于教育业来说更是如此。
⾼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对于学⽣们来说是⾮常重要的⼀个教学环节,其能够为学⽣们提供良好的数学知识从⽽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当前新课改的要求之下,学⽣们应当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拥有良好的综合能⼒,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标,教师也应当对传统的教学⽅式进⾏改善。
本⽂也就侧重于对当前⾼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进⾏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
关键词:⾼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策略探究; ⾼中数学对于学⽣们来说是必须要掌握和学习的⼀门课程,在传统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没能掌握⼀个良好的教学⽅法,从⽽导致了教学的效果⽆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该情况之下开展教学,学⽣们⾃⾝的能⼒⽆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标准。
为了能够有效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改善和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应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提出就很好地解决了此类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将研究性教学模式运⽤于其中,不仅能够有效地加强学⽣们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并且同时还能够培养学⽣们良好的数学问题解决能⼒、研究能⼒,从⽽促进学⽣们成为⼀个更加全⾯的⼈才。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当前⾼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先应当清楚和明确的内容应当是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只有清楚地掌握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制定出对应的解决策略,从⽽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先就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还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思想就是对应的应试教育思想。
在这样的教学思想影响之下,⼤部分的教师都更加侧重于教材中知识内容的掌握,对于⼀些涉及到教材之外的内容往往会选择性忽视,学⽣们在这样的教学思想影响之下,也只会对教材中的内容进⾏掌握,若是在后续遇到其他类似问题时就⽆法有效地进⾏转变,从⽽导致了⽆法解决此类问题。
数学研究性学习、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同学的主动参与程度。
学生主动参与的面广,课堂效率就高,教学效果就好,学习成绩就会提高。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效率呢?结合本人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一种内部动力来达到学习目的。
这种目的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
只有当学生有了这种学习欲望时,才能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学中,有趣的学习材料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完“列方程解应用题”后,我设计了一个“救救小羊”的情境练习,就在狼想吃小羊的时候,山大王老虎来了,老虎为了显示自己的“公正”,规定:“小羊如果做错了一题,狼可以前进一步,如果做对了,狼就后退一步,远离小羊。
”在如此有趣的童话情境中,学生本能的一种“正义感”马上被激发出来,他们学习热情高涨,做题异常认真。
随着学生一次一次正确的练习,狼被迫步步后退,当狼退至“河边”,逼进河里时,学生心底“惩恶扬善”的愿望终于得到了满足,全班禁不住高声欢呼起来,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的极致,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2、动手操作,激发兴趣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又相对枯燥无味,与学生以具体形象为主的思维和生动活泼的特点构成矛盾。
为了体现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强化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使学生思维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激发兴趣,使他们跃跃欲试。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等方法进行操作,主动探索、观察、讨论、发现、交流、大胆推导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当学生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问:大家认真观察,割补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联系?根据上面的发现,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通过操作后,已经明确了两个图形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空间形式,这样他们要说的话就很多,就有参与的兴趣,完全有可能进行加工、整理、进而推导出公式,课堂教学也更加有效。
二、精选课堂练习,提高课堂效率。
实践证明,盲目的过多的练习是不科学的,它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反而,由于大量机械性的练习题目,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呆滞,加上那么多的作业,挤掉了他们的自由活动时间和休息时间,阻碍了他们思维的正常发
展,使他们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状态。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编练习题,并有计划地让学生练习,力求精而少,练在点子上,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堂课只有40分钟,一眨眼就过去了,所以,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浪费,应尽可能把它都用在教学内容上,且必须要把这40分钟用在刀口上。
1、坚持课前5分钟小测坚持课前5分钟小测,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其具体做法是每节数学课上,进行上节内容的简单测验。
这个环节不但可以复习旧知识,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因为我们可以利用这5分钟来让学生从课间休息时的兴奋中冷静下来,调整状态,为接受新课作好精神准备。
另外,学生为了做好小测题,就必须要认真听课,认真做好笔记。
2、课后巩固要有强化意识:到了知识巩固阶段,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这一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学习上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这节课成败的决定因素。
(1)做好巩固性练习。
对知识加深理解并转化为技能技巧。
例如在有理数混合运算中,可对基础知识重点练,强化运算法则(尤其是法则中关于符号的确定)及运算顺序;关键步骤专项练,转化为技能技巧;简便运算完整练,强化对运算定律的运用。
(2)加强比较性练习。
通过寻同辨异,加深理解。
例如学习解决问题时,一道题可能有几种解法,等学生列出算式后,可以通过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及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3)尝试变通式练习。
摆脱学生一味机械地模仿,克服思维定势,一题多变。
例如在学生学完解决分数问题后,可加强变式练习,可出现补充条件、补充问题、单位“1”已知或单位“1”未知等题目类型,拓宽思维,加强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
(4)探索开拓性练习。
通过练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时,可让学生做已知圆的半径、直径、周长求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把新知、旧知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3、要充分利用好配套练习册和数学基础训练,抓住重点精讲多练,反复练直到掌握为止。
三、关爱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绝对的,主要表现为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作为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而制定多层次的教学内容。
首先对不同的学生确立与之相符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并在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
另外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给予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参与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对他们的作业要面批,帮他们指出错因。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深入学习,让他们有一种吃得“饱”的感觉。
总之,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必须的知识;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时,在课堂教学中要求相同小组互帮互助,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即时转换角色,以促使小组内同学的相互合作,促使他们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也以此达到学生“人人有事干,人人都动手,个个有收获”的目的。
允许每个学生按自己的思路方法去研究,但要求学生学会总结经验体会,总结自己设想、做法的优缺点,最终达到相互交流的经验体会,共同归结得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把握新课程的精髓,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施展手脚、启发思维、展现智慧和能力的舞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建构平台,创设空间。
只有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提高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