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8
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摘要:运用dea和granger检验,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对其创新动力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强,多数行业的技术创新动力来自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较弱,技术进步效应低下。
文章分析了各子行业优势、劣势,并对其创新资源配置给出了指导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verifies the innovation power in china by using dea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china’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not strong, and most of the innovations of the industries are driven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lack of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effect is lo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urce of weak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offers r & d guidance to the investment activities of the various sub-sectors.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数据包络分(dea);格兰杰因果检验key word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technological innovation;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granger causality test中图分类号:[th-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025-030 引言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正处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阶段,发展潜力巨大。
装备制造行业成本控制论文摘要:装备制造行业实施成本控制时,要从多个环节、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目标成本控制作为全过程的控制,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
要充分实现成本控制,完善成本精细化管理制度,加强产品在设计、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的控制,从而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装备制造行业;成本;控制我国制造的主要优势是成本,但却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
我国制造业要想继续保持中国制造的优势,就要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
目前,我国的很多制造企业实施成本管控时,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生产过程中,而忽视了产品在设计、采购及销售等多个环节的成本控制。
制造企业的成本水平不仅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还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加强装备制造业的成本控制,使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装备制造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1.产品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是产品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实行成本管控的关键环节。
目前,装备制造业在此阶段出现的成本管控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①设计人员重视产品的功能性。
设计人员设计产品时主要将焦点集中在如何使产品变得完美,而忽略了产品的经济效益。
任何一个产品,其最终面向的是市场,需要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因此不管产品设计的多么完美,只要无法满足用户需求,还是无法受到市场的欢迎。
②设计人员仅考虑产品表面成本。
表面成本如产品的用料选材、数量,但其还存在较多的隐性成本,比如包装、储存、运输等,这些很容易被忽略,造成成本过高。
2.采购阶段。
(1)缺乏必要的价格与成本分析。
很多采购人员不了解采购物品的实际成本,不清楚所购物品价格是否合理,进而失去采购低成本物品的机会。
(2)未集中采购。
分散采购,易造成各个组织均向统一采购商采购,价格却不一致,但彼此不知情的情形,无形中浪费了很多成本。
(3)和供应商合作不够。
通常,企业采购成本时,为了压低价格,降低了供应商的利润,进而导致很多供应商不愿合作。
《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装备制造业作为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我国装备制造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面对国际竞争压力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其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呈现出多元化、跨领域的特点。
一方面,企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了产业技术的快速提升。
另一方面,企业也在积极探索自主创新,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此外,我国装备制造业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早期的主要技术创新模式。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企业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实现技术升级。
这种模式在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培养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产学研用相结合模式产学研用相结合是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广泛采用的技术创新模式。
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资源相互融合,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这种模式有助于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自主创新模式自主创新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等方式,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
这种模式有助于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的整体水平。
四、问题与挑战虽然我国装备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技术创新人才短缺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影响了产业的持续发展。
此外,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仍需提高,以应对国际竞争的压力。
装备机械论⽂范⽂3篇试论机械设备安装及其注意的问题摘要:在安装机械设备的过程中,重点关注设备安装中的问题,有利于保证设备的正常运⾏,同时也有利于施⼯过程的安全。
如果机械设备安装过程中出现问题,⼯作⼈员应该⽴刻解决。
这就要求⼯作⼈员应该具备专业的⽔平,同时其他部门⼈员应该严格监督安装⼯作中的每⼀个流程。
本⽂主要探讨了机械设备安装及其注意的问题,仅供参考。
关键词:机械设备;安装;注意问题在各类⼯程的施⼯过程中,应该重视⼯程的质量管理⼯作,以此确保⼯程的安全性,使⼯程项⽬符合相关规定要求,适应⼈们的应⽤需求。
并且,在机械设备安装的过程中,相关⼈员也需要重视设备的质量。
在设备安装环境有效的控制质量,有利于在很⼤程度上确保⼯程的顺利完成。
因此,应该重点关注设备安装中出现的问题,便于合理的控制设备的质量。
1 机械设备安装1.1 准备阶段准备阶段的⼯作包括供应⼯作准备、技术⼯作准备和组织准备⼯作。
在准备阶段进⾏质量控制,能够有效保障机械设备安装的质量。
在此阶段的质量控制有以下⼏点:第⼀,要对所需材料和设备的质量进⾏严格的检验,包括设备零件是否完整、设备是否存在磨损、是否合格、材料和设备规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等。
第⼆,安装施⼯⼈员要根据设备图纸对设备基础的⼏何尺⼨、坐标位置、混凝⼟配⽐和强度进⾏检查,检查合格后再由监理⼯程师确认签字。
第三,对基础标⾼和预埋设备进⾏交接验收,按照施⼯要求进⾏现场预埋件、中⼼线标⾼和清洁⼯作。
1.2 安装阶段就位阶段:机械设备就位使⽤吊车将设备放置在设计点上,吊车起吊时要配备专业⼈员进⾏指挥,并做好设备防护⼯作,同时确保设备放置位置、⾓度精准,避免设备碰到周围构件。
1.2.1 检测和调整阶段:精度检测与调整是机械设备安装⼯程中关键的⼀环,是安装⼯程质量的重要指标。
检测和调整⼏乎包括了所有机械设备安装⼯程位置精度项⽬和部分形状精度项⽬,涉及到机械设备安装⼯程检测误差分析、尺⼨链原理以及机械设备安装⼯程精密测量技术。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企业规模与创新作者:李绍东, LiShaodong作者单位:潍坊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潍坊,261061刊名:中国科技论坛英文刊名: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年,卷(期):2012(2)被引用次数:2次参考文献(17条)1.杜传忠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兼论实现中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条件 2006(11)2.Schumpeter J.A Capitalism,Socialism,and Democracy 19423.Acs Z.J;Audretsch D.B Innovation,market structure,and firm size[外文期刊] 1987(04)4.Fisher F.M;Temin P Returns to scale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what does the schumpeterian hypothesis imply 1973(1-2)5.Jadlow J.M New evidence on innova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 1981(02)6.Blundell R;Griffith R;Van Reenen J Market share,market value and innovation in a panel of British manufacturing firms 1999(03)7.Arrow K.J 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 19628.Richard C.Levin;Wesley M.Cohen;David C.Mowery Opportunity and market structure:new evidence on some schumpeterian hypotheses 1985(02)9.Gereski P.A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and market structure 1990(03)10.Hoppe H.C;Lee I.H Entry deterrence and innovation in durable goods monopoly[外文期刊] 2003(06)11.Mansfield E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 Econometric Analysis 196812.Kamien M.I;Schwartz N.L Potential rivalry,monopoly profits and the pace of inventive activity 1978(03)13.Kamien M.I;Schwartz N.L Market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198214.Aghion P;Bloom N;Blundell R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an inverted relationship 2005(02)15.周黎安;罗凯企业规模与创新:来自中国省级水平的经验证据 2005(04)16.孙晓华;田晓芳企业规模、市场结构与创新能力--来自中国37个工业行业的经验证据 2009(06)17.唐晓华;李绍东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实证研究 2011(06)引证文献(2条)1.曹博涛.袁越锦浅析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期刊论文]-新西部(中旬刊) 2013(4)2.和军.李绍东中国装备制造业先进水平省际比较——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国有经济评论 2013(2)引用本文格式:李绍东.LiShaodong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企业规模与创新[期刊论文]-中国科技论坛 2012(2)。
濮阳市华龙区装备制造业的现状\问题与思考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7-000-02摘要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现状问题思考目前,世界其他国家包括国际组织并没有提出“装备制造业”这个概念。
“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可以说是我国所独有。
它的正式出现,见诸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电子和兵器工业中的投资类制成品,分属于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7个大类185个小类。
一、华龙区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华龙区下辖孟轲、岳村两个乡和人民办、黄河办、中原办、胜利办、任丘办等八个街道办事处。
2010年,该区装备制造业创造增加值76899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已由2006年的42.5%上升至45.1%,近五年年均增长31.7%,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1个百分点,可见,近五年是华龙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时期,发展速度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名列前茅。
(一)生产、效益情况良好一是装备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在扩大。
2010年,华龙区全区拥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42家,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为47.7%,比五年前提高5.1个百分点;实现总产值351315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9.2%,比2006年提高4个百分点;职工从业人数3096人,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5.7%,比2006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二是装备制造业的效益情况明显高于整体水平。
《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在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技术创新成为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现状(一)技术创新的现状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涵盖了机械、电子、冶金、化工等多个领域。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同时,我国政府也加大了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
(二)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主要包括引进消化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
引进消化再创新是指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集成创新是指将各种相关技术进行有机集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原始创新则是指通过自主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三、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装备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核心技术依赖进口、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创新人才短缺等。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四、技术创新模式的改进与优化(一)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政府应加大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
同时,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强化核心技术研发针对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的问题,应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三)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强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形成技术创新联盟,共同推动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
(四)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加大对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提高技术创新人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球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技术创新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一)技术创新成果显著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众多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技术创新模式多元化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技术创新路径。
例如,一些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再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进行二次创新;一些企业则注重产学研用相结合,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创新。
三、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一)研发投入不足尽管我国装备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
一些企业由于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限制,难以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二)核心技术仍需突破在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部分高端产品和设备仍需依赖进口,制约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虽然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仍存在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
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难以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不够深入。
四、优化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策略(一)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应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创新。
(二)突破核心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企业应注重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提升产品竞争力。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展望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展望现状装备制造业是一个重要的工业领域,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目前,全球装备制造业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国内现状在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石之一。
具体来说,我国装备制造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1. 技术创新:我国装备制造业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推动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2. 品牌建设:一些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并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3. 国际合作: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装备制造业合作,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推动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全球现状全球装备制造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技术演进: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涌现推动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例如,、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装备制造业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2. 跨国竞争:全球装备制造业正面临着激烈的跨国竞争。
各个国家纷纷加大投资,提高研发能力,争夺装备制造业市场份额。
3. 可持续发展:全球装备制造业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许多企业开始将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作为产品设计和制造的重要因素。
展望在面对挑战和机遇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展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 技术创新:加快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产品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以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2. 国际竞争力: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技术引进,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3. 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发展,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 人才培养: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装备制造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业领域,在技术创新、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浅谈装备制造业摘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载体及使其转化为规模生产力的工具与桥梁。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制造能力的集中体现,重大装备研制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
本文论述了机械制造装备的发展趋势,机械制造装备应具备的主要功能,机械制造装备的分类,国内外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的发展现状,国内外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的存在难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国际竞争力机械制造装备的发展趋势随着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对机械制造装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使现代化机械制造装备的发展呈如下趋势。
1.向高效、高速、高精度方向发展。
效率、质量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高速和高精度加工是制造技术永无止境的追求。
高速、高精度加工技术可使数控系统能够进行高速插补、高实时运算,在高速运行中保持较高的定位精度,极大地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2.多功能复合化、柔性自动化的产品成为发展的主流。
国际上多功能复合加工机床的发展趋势是以结构复杂、形状各异的箱体类零件加工或更为复杂的零件加工。
近几届国内外举办的国际机床展览上就展示了最新的复合加工机床、五轴加工机床、纳米加工机床、新型并联加工机床等,展示了世界装备制造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
3.实施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制造业在创造丰富物质产品的同时,消耗掉了大量资源和能源,并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绿色制造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制造模式,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制造业中的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制造:生态文明”的要求。
4.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化装备有了新的发展。
智能制造是面向世纪的先进制造模式,它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机械制造装备中,使机器智能化。
5.我国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的发展。
机械制造装备应具备的主要功能机械制造装备应具备的主要功能中,除了一般的功能要求外,应强调柔性化、精密化、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节才节能、符合工业工程和绿色工程的要求。
装备制造业论文摘要:TRIZ理论可以使创新成为具有预见性的过程,可以提高创新的成功率,缩短解决问题的周期。
现在,该理论已经成为产品设计中解决技术创新问题最有力的工具。
TRIZ理论的推广、应用将积极增强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TRIZ理论是基于知识的创新方法论,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由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创立。
TRIZ作为指导创新的强大理论工具,可以有效地引导人们突破思维障碍,以新的视角分析问题,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国家科技部近年来在科技系统中大力推广TRIZ创新问题解决理论,特别是在装备制造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使专业技术人员了解创新问题的解决理论,并掌握先进的创新思维方法、有效的创新手段和创新工具,提高产品的创新、设计能力。
1 TRIZ理论介绍TRIZ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人们在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法则,它是一种建立在技术系统进化规律基础上的问题解决系统。
利用该理论可以使创新成为具有预见性的过程,可以提高创新的成功率和缩短解决问题的周期。
目前,TRIZ理论已成为产品设计中解决技术创新问题最有力的工具。
TRIZ是由解决技术问题和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技术系统进化法则、40个发明创造原理、39 项技术特性、矛盾矩阵、物质—场分析、76个发明问题标准解决方法、发明问题解决算法和工程效应知识库等。
在TRIZ中,解决物理矛盾有11种分离方法,可将其归结为4大分离原理,即空间分离、时间分离、基于条件的分离和系统级别分离。
TRIZ通过中间工具建立了问题模型和解决方案模型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程式化的创新设计方法。
TRIZ 具有良好的学习性、继承性和操作性。
2 TRIZ在我国的研究现状与推广应用2004年,TRIZ国际认证进入中国,中国开始教育与行业应用探索。
TRIZ 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完善和与其他先进创新理论方法的集成,已经成为了一套解决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理论和方法体系。
它是以其良好的可操作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在全球的创新和创造学研究领域占有独特的地位。
现在,TRIZ理论在俄罗斯、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受到了高度重视,其研究与应用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和发展,大大提高了创新的效率,并且已为众多知名企业获取了显著的效益。
TRIZ理论在我国的引入和发展比较晚,目前正在企业和教育系统中被快速推广,已在黑龙江、江苏等地区首批试点。
本文的研究符合我院内涵发展的需要,符合本地区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3 TRIZ在装备制造业中应用研究TRIZ方法不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机构、机械或过程进行的,而是建立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科学化依据。
经过50多年的研究,TRIZ已经成为了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特别是提出了矛盾矩阵与创新原理、标准解、系统裁剪法等。
同时,在机械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还存在物理冲突和技术冲突,这使得设计过程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性特征的问题解决过程。
而创新设计从最通俗的意义上讲就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TRIZ理论最强大的作用在于它为此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工具。
在机械产品创新设计中,主要将其应用在机械产品的概念设计中,技术冲突的解决是技术创新的关键。
3.1 基于TRIZ的机械产品创新设计实例工作台中的蜗轮、蜗杆副传动系统是插齿机中的一个核心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工作台主轴带动工件的圆周旋转运动,它与刀轴的圆周同步性将影响到切削零件的圆周分度。
然而,在加工和装配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无法准确控制蜗轮副在加工过程中传动间隙,因此,要通过配磨一个调整垫的厚度才能将间隙控制在技术要求的范围内。
加工一段时间后,由于蜗轮副之间的磨损,间隙也会逐渐增大,同时,随着温度的变化,间隙也会发生变化。
通常,间隙是配磨调整垫调节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人的操作水平,人为因素太大,不能保证机床出厂的一致性。
间隙和传动的不稳定性会影响加工零件尺寸和精度,这样就很难满足用户所要求的机床CMK.根据TRIZ的问题解决方法可以选择TRIZ系统裁剪法。
TRIZ理论中的系统裁剪法是裁掉技术系统中的某些组件但要保留这些组件有用功能的一种方法。
采用该方法的目的有:①精简组件数量,降低系统成本;②优化功能结构,合理布局系统架构;③体现价值功能,规避竞争对手专利;④清除过度、有害、重复的功能,提供系统理想化程度。
系统裁剪法的步骤如下:①确定系统裁剪的对象,裁剪前分析组件的有用功能;②构建理想化的组件模型,裁剪后保留有用功能的组件模型;③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解决裁剪组件后原有组件的功能如何实现的问题。
通过应用TRIZ方法中的组件模型分析和价值分析,从功能共享、问题影响和成本分析几点中可以看出,蜗杆组件处于D区,该组件功能贡献小而问题影响大、成本高;蜗杆轴向调整垫、蜗轮、轴承套等组件位于C区,该组件问题+成本虽然不高,但功能贡献也小。
根据理想度诊断分析和应用Pro/Innovator建议,得出以下方案:裁剪方案一:根据组件价值分析结果,把系统中理想度低的蜗轮裁剪掉了,同时与蜗轮相啮合的蜗杆也被裁剪掉了。
不用蜗轮和蜗杆,直接用电机的定子和转子带动主轴和工件的旋转,实现分度功能。
裁剪方案二:在该系统中,蜗轮与主轴连接在一起从而带动工件完成旋转运动,根据组件价值分析对系统中功能比较低的主轴进行裁剪,改变蜗轮的形状来直接带动工件进行旋转运动。
裁剪方案三:在该系统中,蜗杆两端的套对蜗杆的两端起一定的支撑作用。
根据组件价值分析结果,对其进行了裁剪,去掉两边的蜗杆套,而将此功能增加到箱体上,以镗孔的方式加工出来,减少因蜗杆套的加工误差而带来的误差问题,进而对系统进行简化,并提高其精度。
为了避免蜗轮蜗杆之间的间隙对传动精度的影响,采用去除间隙的方法提高传动精度,但是,在安装时会有一定的麻烦,即产生了技术矛盾。
利用矛盾矩阵查找创新原理,如图1所示,从5种组合原理中得到思路,从而制订出改进方案。
改进方案:运用组合原理,利用双蜗轮蜗杆结构形成的相位差消除间隙,进而提高传动精度。
这样做,在传动过程中不但可以消除间隙,在安装过程中还可利用间隙进行装配。
依据TRIZ理论,按照TRIZ理论的解题流程,对系统进行建模和分析,主要通过系统裁剪法和矛盾矩阵得出一系列方案,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系统的传动精度和稳定性,也为部件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新的方向。
其设计过程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逐步求精的过程。
3.2 TRIZ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引用价值Rockwell Automotive公司针对某型号汽车的刹车系统应用了TRIZ理论进行创新设计。
通过TRIZ理论的应用,刹车系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系统由原来12个零件缩减为4个,成本减少了50%,但是,刹车系统的功能却没有明显变化。
福特汽车公司遇到了推力轴承在大负荷时出现偏移的问题,应用TRIZ理论后,提出了28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其中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方案是:利用小热膨胀系数的材料制造这种轴承,最后很好地解决了推力轴承在大负荷时出现偏移的问题。
德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比如西门子、奔驰、大众和博世都设有专门的TRIZ机构,对员工进行培训并对该理论进行推广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科学技术、工艺设计、材料、加工制造等方面的综合配套能力。
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期开始,装备制造业就进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周期。
随着制造行业的迅速崛起,数控机床、加工中心、自动生产线等高自动化程度的制造生产设备应用日益广泛。
在宜昌市委办公室、宜昌市政府办公室于2013年发布《关于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发展猇亭汽车产业园、东山机械制造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夷陵电工电缆产业园、白洋船舶配套产业园、江南机械制造产业园6大产业园。
在这一大形势、大背景下,增进企业的创新意识,推广先进的创新理论方法可以有效保持企业的成长活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3.3 TRIZ的应用现状与推广建议近10年来,宜昌市装备制造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目前,已建立了6大产业园,正在打造千亿装备制造业。
大多企业靠自身的核心技术和行业特点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典型的有中船重工、黑旋风、长江机床、燕狮科技、五环钻具和仝鑫连杆,等等。
但是,在技术创新上,与国外企业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在关键技术等方面还有待持续突破。
随着机械市场的日趋完善和国外企业逐步形成的专利技术壁垒,简单的模仿创新已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核心竞争力,需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创新技术。
湖北省引入TRIZ理论培训的时间相对较晚,2013年开始在试点企业中进行培训,目前,已成功推出TRIZ理论应用示范企业的有7家,宜昌市有2家。
调研发现,宜昌市大多装备制造企业还未引入这一先进的创新方法和工具,很多企业甚至从未听说过TRIZ。
笔者先后进入中科恒达、五环钻具、天池机械、中南精密钢管、仝鑫机械等十余家企业进行专业调研,调研发现,大多企业技术人也没有接触过这一理论。
这一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TRIZ理论的推广现状。
对于宜昌市的装备制造业而言,产品更新是继续保持领先的竞争基础,引入先进的创新方法十分必要。
经过深入调查,总结引入、推广TRIZ理论的有效策略如下:①各大装备制造企业需要认识和引进TRIZ理论、软件工具。
邀请专家在企业进行TRIZ技术讲座,介绍TRIZ 的强大功能和基本思路,使员工了解TRIZ理论。
对技术人员进行由初级到中级的TRIZ技术培训,目前,国内已有专业的研究公司(比如亿维讯)。
这类培训可以和公司的机械产品紧密联系起来,以专利为背景;购买相应的软件工具,为设计人员提供TRIZ应用平台。
②企业可以应用自己的产品建立TRIZ应用模板。
企业可与高校合作,成立TRIZ理论研究中心,深入研究TRIZ理论。
以新产品设计为课题,应用TRIZ的解题流程和方法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将整个过程建立成模板、范例。
对于技术人员来说,鼓励其在设计过程中积极应用TRIZ 理论工具,并申报专利。
例如,五环钻具的潜孔充气钻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可以以某个规格的产品进行创新设计,应用TRIZ理论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并以此作为模板。
③建立可行的机制,定期开展技术交流和培训。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成立TRIZ小组,集中进行在线学习和小组讨论。
小组成员以自己的应用实例为题进行成果汇报,在讨论中学习、交流,促进产品的创新设计。
4 结束语TRIZ理论可以使创新成为具有预见性的过程,可以提高创新的成功率,缩短解决问题的周期。
现在,该理论已经成为产品设计中解决技术创新问题最有力的工具。
TRIZ理论的推广、应用将积极增强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