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显微重点2015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5
植物显微技术1、任课教师:李岩、刘朝辉(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2、课程内容及安排:(1) 植物制片技术(2) 光学显微镜技术从校历的第6周起每周一次实验,分3组,每组不超过16人。
实验时间(周四下午2:00,周五上午8:30,周五下午2:00 )。
实验地点:新教学楼1325(显微技术室)。
3、教材及参考书:(1)生物学显微技术,余炳生、张仪编著。
(2)植物显微技术实验指导,余炳生、张仪、李岩编著。
一1、a、b、2、a、b、c、第一部分植物制片技术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制片的目的及意义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二、显微镜在人类认识自然中的作用三、制片技术在显微镜应用中的必要性第二节植物制片技术的分类与发展、植物制片的分类按保存时间可分为临时制片永久制片按制作方法可分为活体观察切片法非切片法二、植物制片技术的发展1、固定剂及固定方法的改进2、塑料包埋剂的应用与发展3、荧光及免疫荧光定位技术的应用与发展4、活细胞显微观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5、G FP(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绿色荧光蛋白的应用第二章植物制片的基本步骤和原理第一节选材一、选材的原则二、选材注意事项三、一般植物材料的切取根、茎的切取叶的切取材料的体积问题第二节杀死、固定和保存一、杀死、固定和保存的概念1、基本概念杀死:利用某种方法使细胞的新陈代谢瞬时停止。
固定:在杀死的基础上,把细胞或组织按生活的状定下来,使在以后制片的过程中保持状态不变。
2、杀死与固定的关系3、保存与保存液70%乙醇4、制片的核心问题如何在制片过程中保持生命的真实结构?!二、固定的理论(一)两类固定剂1、非凝固型固定剂:使蛋白相互胶联。
2、凝固型固定剂:使蛋白沉淀。
(二)固定的目的和理想的固定剂1、固定的目的2、理想的固定剂(?)一般而言:非凝固型固定剂优于凝固型固定剂;混合固定优于单纯固定剂。
三、固定剂(一)凝固型固定剂1、酒精(e thyl,a lcohol)常用95%酒精及纯酒精特点、使用范围、作用原理及注意事项2、铬酸(c hromic acid)特点:易潮解,为强氧化剂缺点:渗透力弱,易使组织发生收缩一般与其它成分配成混合固定液3、苦味酸( picric acid )特点:渗透力弱,易使组织发生收缩,易爆炸一般与其它成分配成混合固定液注意事项:一般用50%、70%酒精清洗4、醋酸( acetic acid )特点:渗透力强,可使组织产生膨胀作用(二)非凝固型固定剂1、甲醛( formalin )特点: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8%左右,很好的硬化剂,强还原剂;渗2、重铬酸钾( potassium dichromate )特点:强氧化剂,强硬化剂;渗透力弱。
植物显微技术课程教案第一章:显微镜的使用1.1 显微镜的种类与结构1.2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3 显微镜的清洁与保养第二章:植物组织的观察2.1 植物组织的分类与特点2.2 植物组织的切片制作2.3 植物组织的显微观察第三章: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3.1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3.2 植物细胞的特殊结构3.3 植物细胞的功能与显微观察第四章:植物器官的显微结构4.1 根的显微结构4.2 茎的显微结构4.3 叶的显微结构4.4 花与果实的显微结构第五章:植物显微技术的应用5.1 植物病毒的显微观察5.2 植物病虫害的显微诊断5.3 植物组织的培养与繁殖第六章:植物组织的化学染色6.1 染色原理与方法6.2 常用的染色剂及其应用6.3 染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第七章:显微摄影与图像分析7.1 显微摄影的基本技巧7.2 显微摄影的参数设置7.3 图像分析与处理方法第八章:植物显微技术实验操作8.1 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处理8.2 切片制作与观察第九章:植物显微技术的实验案例分析9.1 植物病毒感染的显微观察案例9.2 植物病虫害诊断的显微分析案例9.3 植物组织培养的成功案例第十章:植物显微技术的未来发展10.1 显微技术的最新发展10.2 植物显微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10.3 植物显微技术的未来挑战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显微镜的使用难点解析:显微镜的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不同类型的显微镜使用方法也有所不同。
学生需要掌握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包括调节焦距、换镜、调节光源等。
二、植物组织的观察难点解析:植物组织的分类和特点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和掌握。
切片制作过程中,如何获得薄而均匀的切片是一大难点。
三、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难点解析:植物细胞的特殊结构如细胞壁、叶绿体、液泡等,其功能和结构特点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来深入理解。
四、植物器官的显微结构难点解析:不同器官的显微结构有其特点,如根的初生构造、茎的维管束结构、叶的叶肉细胞排列等,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比较来掌握。
实验一植物根尖染色体压片法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根尖处理、染色、压片及制片观察的方法;2. 观察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了解有丝分裂全过程。
二、实验原理高等植物有丝分裂主要发生在根尖、茎尖生长点及幼叶等器官的分生组织(分生区),其中根尖是最常用的材料:1. 根尖取材容易,操作和鉴定也比其它组织方便;2. 采用实验室内种子萌发后所长出的幼嫩根尖,不受植物生长季节的限制,并且可以大量获得;3. 对于某些珍贵而稀少的实验材料,取用自然条件下生长植株的根尖,比取用茎尖、花器等对材料的伤害要小得多;4. 采用实验室内种子发根,切取根尖后的种苗通常还可以进行正常种植,利于后续研究进行。
三、实验材料•大蒜(Aillum sativum 2n=16)四、实验器具和药品1. 用具:染色板,载玻片,盖玻片,指管,温度计,试剂瓶,滴瓶,镊子,解剖针,毛边纸。
2. 药品:无水酒精,70%酒精,冰醋酸,对二氯苯或秋水仙素,醋酸钠,碱性品红,石炭酸,甲醛,山梨醇,纤维素酶,果胶酶,中性树胶或油派胶(Euparal),二甲苯。
五、实验说明1.根尖由于取材方便,是观察植物染色体最常用的材料,有些植物种子难以发芽,或仅有植株而无种子,也可以用茎尖作为材料。
2. 植物细胞分裂周期的长短不尽相同,通常在十到几十小时之间,温度明显地影响分裂周期,对于一个不太熟悉的实验材料,最好在特定温度下长根,掌握有丝分裂高峰期,以便得到更多的有丝分裂的细胞。
3. 有丝分裂期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时间相对较短,有丝分裂制片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染色体鉴定,希望观察到更多分裂相,尤其是分裂中期相,通常要对材料进行不同的预处理。
(预处理的目的是降低细胞质的粘度,使染色体缩短分散,防止纺锤体形成,让更多的细胞处于分裂中期,一般在分裂高峰前,把根尖放到药剂中处理3-4小时。
常用的药剂,如秋水仙素、对二氯苯、8-羟基喹啉等。
)4.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对细胞形态和结构起支撑和保护作用,分生组织的细胞壁将分生细胞结合成一个整体,因此在压片之前需要采用适当方法软化或部分分解细胞壁使细胞间易于分离,称为解离。
植物显微技术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植物显微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会使用植物显微镜进行观察和分析。
3. 掌握植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4. 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的植物组织类型。
5. 培养对植物显微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植物显微技术简介:介绍植物显微技术的定义、原理和应用。
2. 植物显微镜的使用:学习如何正确使用植物显微镜,包括镜头的更换、调焦和观察。
3. 植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介绍植物的主要组织类型,包括表皮组织、导管组织、基本组织和维管组织,并解释它们的功能。
4. 植物组织的观察和识别:通过植物显微镜观察不同的植物组织样本,学会识别和区分它们。
5. 植物组织的实验操作:进行植物组织样本的制备和观察,包括切片、制片和染色等技术。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植物显微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织类型。
2. 示范:展示如何使用植物显微镜进行观察和操作。
3. 实践:学生自行使用植物显微镜观察样本,并进行实验操作。
4. 讨论:学生之间交流观察结果和实验经验,讨论不同组织类型的特点和区别。
四、教学资源:1. 植物显微镜和显微镜台。
2. 植物组织样本和切片。
3. 染色剂和实验材料。
4. 植物显微技术实验指导书。
五、教学评估:2. 实验操作评估:教师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显微镜的使用和实验操作技巧。
3. 小组讨论评估:教师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进行评估。
4.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实验操作题,以评估学生对植物显微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1. 植物组织的切片制备:学生将亲自制备植物组织切片,学习切片技巧和注意事项。
2. 植物组织的染色:学生将学习如何对植物组织进行染色,以增强组织结构的可见性。
3. 植物组织的观察和记录:学生将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植物组织切片,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特征。
4. 植物组织识别游戏:学生将参与一个识别游戏,以提高他们对不同植物组织的识别能力。
一、名词解释1、染色体核型:指细胞染色体在光学显微镜下所有可测定的表型特征的总称。
2、染色体带型:借助细胞学的特殊处理程序,使染色体显现出深浅不同的染色带。
染色体的数目、部位、宽窄和着色深浅均有相对稳定性,所以每一条染色体都有固定的分带模式,即染色体带型。
3、核仁形成区(NOR):即核仁组成区或核仁组织者,是细胞中某一对或几对染色体上负责组织核仁的区域,含有指导rRNA合成的基因。
4、染色体基数:在系统发育范畴内,在整倍多倍体系列的属中,包含染色体数目最少的种的配子体染色体数目为该属的染色体基数。
5、细胞周期:增殖细胞的细胞周期是处于母细胞分裂后形成的细胞到下一次再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之间的时期。
包含G1期,S期,G2期,M期四个阶段。
6、随体(SAT):指在染色体的一端由微细的纤维结构连接起来的球形或椭圆形的染色颗粒7、B染色体:B染色体又称副染色体、超数染色体或额外染色体。
在一组基本染色体外,所含的多余染色体或染色体断片称为B染色体,它们的数目和大小变化很多。
8、A染色体:指真核细胞染色体组的任何正常染色体,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它是相对于额外染色体—B染色体而言的。
A染色体在遗传上是重要的,对个体的正常生活和繁殖是必需的。
其数目的增减和结构的变化对机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9、端粒: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是真核染色体两臂末端由特定的DNA重复序列构成的结构,使正常染色体端部间不发生融合,保证每条染色体的完整性。
10、Ag-NOR技术:银染法。
原理是由于转录的rDNA部分有丰富的酸性蛋白,它们具有S-H键和S-S键,容易将Ag+还原为Ag的颗粒,从而在活性的核仁形成区镀上银,呈现为黑色的区域。
分带技术:可以显示染色体内部结构分化的技术。
核型:体细胞染色体在光学显微镜下所有可测定的表型特征的总称。
混倍体:不同个体和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变异幅度较大,出现整倍和非整倍细胞的一系列变异,此为混倍体。
药用植物学重点(全篇)09中药资源与开发班编制1.植物的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植物内部结构。
计量单位为微米。
植物的亚显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植物的内部结构。
计量单位为埃。
2.模式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①细胞壁:位于细胞外围,分为胞间层、初生壁、次生壁{②原生质体:细胞内部一切又生命的物质{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质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核糖体{③后含物与生理活性物质{后含物:淀粉、菊糖、脂肪、脂肪油、蛋白质、结晶{生理活性物质:酶、维生素、植物激素、抗生素细胞壁、质体、液泡是植物细胞区别于动物细胞的特点3.细胞器是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成分和特定功能的微小结构。
4.细胞核结构包括核膜、核仁、核液和染色质细胞核的功能:控制细胞的生长、发育、一床的中心之一5.淀粉粒在形态学上有三种类型:单粒淀粉、复粒淀粉、半复粒淀粉6.淀粉的常用检识方法:淀粉加稀碘液→呈蓝色或蓝紫色7.晶体⑴草酸钙晶体:是植物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草酸与钙盐结合而成的晶体类型:簇晶、针晶、柱晶、方晶、砂晶⑵碳酸钙晶体:是细胞壁的特殊瘤状突起聚集了大量的碳酸钙或少量的硅酸钙而成类型:钟乳体碳酸钙结晶加醋酸或稀盐酸则溶解,同时有CO2气泡产生,可与草酸钙结晶相区别。
8.初生壁是细胞分裂后在胞间层两侧最初沉淀的壁层,是由原生质体分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类物质组成。
9.复合中层:两相邻细胞的初生壁和它们之间的胞间层三者已形成一种整体似的结构,称之为复合中层。
10.纹孔:细胞壁形成时,次生壁在初生壁上不均匀地增厚,在很多地方留有一些没有增厚的呈凹陷孔状地结构。
11.纹孔对的类型:单纹孔、具缘纹孔、半具缘纹孔。
12.细胞壁的特化:⑴木质化:是由于细胞壁内增加了木质素。
检识方法:加间苯三酚、HCL→显红色或紫红色。
⑵木栓化:是由于细胞壁中增加了木栓质。
加苏丹Ⅲ→显橘红色或红色。
⑶角质化:角质在细胞壁内和表面增加。
植物显微技术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植物显微技术的原理及应用;(2)学会使用植物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结构;(3)掌握植物切片、制片的基本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植物切片,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2)学会使用植物显微镜,提高观察和分析植物细胞结构的能力;(3)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植物显微技术的兴趣;(2)增强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热爱;二、教学内容1. 植物显微技术的原理及应用2. 植物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3. 植物切片的方法与技巧4. 植物制片的方法与技巧5.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植物显微技术的原理及应用;(2)植物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植物切片、制片的基本技巧;(4)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 教学难点:(1)植物显微镜的调节方法;(2)植物切片、制片的过程中注意事项;(3)植物细胞结构的功能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植物显微技术的原理、应用、植物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等知识;2. 演示法:展示植物切片、制片的过程,示范植物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 实验法: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植物切片、制片,观察植物细胞结构;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植物细胞结构的功能及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植物切片、制片工具、植物显微镜等;2. 教学设备:投影仪、显微镜、教学课件等;3. 参考资料:相关教材、论文、实验指导书等。
六、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提前为学生提供植物切片和制片工具,确保实验材料充足;2. 课堂讲解:讲解植物显微技术的原理、应用、植物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等知识,为学生实验操作打下理论基础;3. 实验演示:教师展示植物切片、制片的过程,示范植物显微镜的使用方法;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植物切片、制片,观察植物细胞结构;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植物细胞结构的功能及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填空:1、植物制片按保存时间可分为两种类型:临时制片法和永存片制片法。
2、常用固定液为FAA固定液和FPA固定液,FAA固定液配方为:福尔马林,乙酸,50%-70%乙醇;FPA 固定液配方为:福尔马林,丙酸,70%乙醇。
3、理想固定液的特点:○1保存所有组织的原位组成和细微结构。
○2保存所有组织结构,使组织或细胞不发生收缩或膨胀现象。
○3保存酶活性并能增加染色能力或媒染作用。
4、脱水剂特性:一是必须亲水,能与水以任何比例混合;二是必须能和其他有机溶剂互相混合和取代。
5、脱水过程:逐级进行,由低浓度到高浓度。
6、常用透明试剂为:二甲苯,氯仿,冬青油7、染木质化细胞为番红,染薄壁细胞为固绿8、封藏剂种类:加拿大树胶、中性树胶、达马树胶、油派胶。
9、按属性分配:光学显微镜、非光学显微镜;按用途分: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特种显微镜。
10、相机类型,按相机画幅分类:大型、中型、小型照相机;按相机结构:单镜头反光、双镜头反光、旁轴取景相机;记录影像方式:胶片、数码相机;相机用途:航空、水下、宽幅相机。
11、快门有镜间快门和焦平面快门之分。
12、镜头有鱼眼镜头、广角镜头、标准镜头、长焦距镜头、变焦镜头、微距镜头6种。
13、闪光指数GN是衡量闪光灯闪光强度的指标,也是闪光摄影曝光的一句:GN=光圈数*被摄体的距离(感光度100时)。
14、控制景深的三要素:光圈、镜头焦距、拍摄距离。
15、数码相机传感器类型:CCD和CMOS。
16、存储卡类型:SD卡、CF卡、记忆棒。
问答:1、石蜡切片法和徒手切片法的区别的比较:徒手切片用刀片或有柄剃刀切片。
方法简便、快速,要求设备简单。
但徒手切片技术要求熟练,才能切出符合要求的薄片。
切片厚度为20~25μm;石蜡切片法以是啦作包埋剂,用旋转切片机将样品切成薄片(一般为8~12μm,可以连接成蜡带),经一系列处理后制成永存片。
切片厚度由切片机控制,比较均匀。
一前言及概述(一)前言显微技术的内容极为广泛,本课程仅是侧重生物显微技术(Biological microtechnique)中的植物显微技术是应用显微镜包括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来研究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即通过一定的方法,技术,仪器进行临时制片或永久的各种制片技术,来了解其整体或个别组织,器官,细胞,染色体甚至细胞器等的形态和内部结构。
近年来由于新理论,新假设的提出,新技术,新方法及新仪器的使用,使生物显微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
而技术本身就是促进科学发展,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所以,掌握一定的技术是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技术,方法及仪器是获得科学知识的必要工具,必须经常的革新,不断地应用其它科学的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为本学科服务,使之不断提高,植物显微技术当然也不例外。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要通过认识这些技术方法和手段有个初步的基础,今后遇到不生疏,有可能的话能够创造条件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为今后从事科研,教学和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我们的专业口径,科学角度,要求是不一致的,同学们毕业后所奔赴的工作岗位会有担任教师的,也会有到研究所和研究单位的,或到农场,园艺场,推广站等生产单位或到商业公司,企业开发中心等各行各业,不一定全用上这些方法和手段,不管将来在任何方面去侧重,但作为踏上工作岗位,毕业为祖国贡献力量,是有必要努力去消除知识上的缺陷,好好地打基础,大基础像金字塔一样,要先广后专,扎扎实实的推也不倒。
从课程内容,技术性都比较强,为要进入显微结构领域,首先从掌握技术手段下功夫,只有过好这一关,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才能拿到,才谈得上去研究它。
由于内容比较多,而学时是有限的,故旨在给同学引个路子,至于如何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去解决具体的细节问题,将由同学们自己去探索去发挥,但这里必须指出的一点,从农业的专业口径的要求微观一定要与宏观结合,理论要结合实践,反过来理论又应该指导实践,这是不可脱节的有机联系。
植物显微技术实验指导学生实验守则为了顺利完成实验任务,确保人身、设备的安全,培养学生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爱护国家财产的优秀品质。
要求每须遵守实验制度。
一、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任务及要求,弄清实验原理,拟定好实验方案,做好分工。
二、使用仪器设备前,必须熟悉其性能,预习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在使用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到准确操作。
三、实验中应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结果或绘制显微图。
四、实验过程中发生任何破坏性异常现象,应立即切断电源,保护现场,及时报告指导教师,不得自行处理。
等待查明原因、排除师同意后,才能继续进行实验。
如发生事故,应自觉填写事故报告单,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损坏仪器、器材,要服从实验室和指导教处理。
五、实验结束后,关掉仪器设备的电源开关,并将仪器如电子显微镜等放回原处,经指导老师检查无损坏方可离开实验室。
六、遵守实验室纪律,注意保持实验室整洁、安静。
不做与实验内容无关的事。
不准动用与本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不得动用它工具、文件、材料。
七、进入实验室内必须保持肃静、整洁。
不准高声谈笑,不准打手机,不准吸烟,不准随地吐痰,不准乱抛纸屑杂物等。
八、实验后,应按要求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并按时交给教师。
九、每次实验结束,学生轮流协助实验室打扫卫生和整理仪器。
以增强参与管理意识。
十、以上各条必须自觉遵守,违反者予以批评教育。
情节严重者,依照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实验报告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实验报告是学生实验研究结果的文字或图像记录和总结,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1.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1)按照实验课程教学计划的要求,每个实验项目提交一份实验报告。
(2)按照规定的时间(原则上是每次实验课结束后或二天内提交实验报告)和格式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并交实验教师批改。
(3)实验报告用学校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书写,要求字迹工整,内容真实、有效,文字简炼、通顺,标点符号、外文缩写、单位度确、规范,显微结构图的绘制也应整齐、清楚。
植物显微技术实验参考资料实验一植物根尖染色体压片法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根尖处理、染色、压片及制片观察的方法;2. 观察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了解有丝分裂全过程。
二、实验原理高等植物有丝分裂主要发生在根尖、茎尖生长点及幼叶等器官的分生组织(分生区),其中根尖是最常用的材料:1. 根尖取材容易,操作和鉴定也比其它组织方便;2. 采用实验室内种子萌发后所长出的幼嫩根尖,不受植物生长季节的限制,并且可以大量获得;3. 对于某些珍贵而稀少的实验材料,取用自然条件下生长植株的根尖,比取用茎尖、花器等对材料的伤害要小得多;4. 采用实验室内种子发根,切取根尖后的种苗通常还可以进行正常种植,利于后续研究进行。
三、实验材料大蒜(Aillum sativum 2n=16)四、实验器具和药品1. 用具:染色板,载玻片,盖玻片,指管,温度计,试剂瓶,滴瓶,镊子,解剖针,毛边纸。
2. 药品:无水酒精,70%酒精,冰醋酸,对二氯苯或秋水仙素,醋酸钠,碱性品红,石炭酸,甲醛,山梨醇,纤维素酶,果胶酶,中性树胶或油派胶(Euparal),二甲苯。
五、实验说明1.根尖由于取材方便,是观察植物染色体最常用的材料,有些植物种子难以发芽,或仅有植株而无种子,也可以用茎尖作为材料。
2. 植物细胞分裂周期的长短不尽相同,通常在十到几十小时之间,温度明显地影响分裂周期,对于一个不太熟悉的实验材料,最好在特定温度下长根,掌握有丝分裂高峰期,以便得到更多的有丝分裂的细胞。
3. 有丝分裂期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时间相对较短,有丝分裂制片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染色体鉴定,希望观察到更多分裂相,尤其是分裂中期相,通常要对材料进行不同的预处理。
(预处理的目的是降低细胞质的粘度,使染色体缩短分散,防止纺锤体形成,让更多的细胞处于分裂中期,一般在分裂高峰前,把根尖放到药剂中处理3-4小时。
常用的药剂,如秋水仙素、对二氯苯、8-羟基喹啉等。
)4.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对细胞形态和结构起支撑和保护作用,分生组织的细胞壁将分生细胞结合成一个整体,因此在压片之前需要采用适当方法软化或部分分解细胞壁使细胞间易于分离,称为解离。
植物显微技术一、名词解释石蜡制片法:用石蜡做包埋剂,将植物组织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在石蜡中,然后用切片机切片徒手切片法:用锋利的剃刀或双面刀片,把新鲜的或已固定的植物材料(根茎叶等)切成薄片,用临时装片法(染色或不染色)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内部结构的方法冰冻切片法:将植物材料(新鲜样品立即在液态氮或其他制冷剂中冰冻或经化学固定后再冰冻)置于低温下冰冻至一定硬度后直接进行切片的方法滑走切片法:用滑走切片机对植物材料进行切片的方法。
既可以切新鲜或固定的材料,也可以切石蜡包埋后的材料压片制片法:将植物材料酸解或酶解后置于载玻片上,再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并施加外力,使得正在有丝分裂的材料的染色体得以铺展的进行制片的方法涂片制片法:将植物材料酶解去掉细胞壁后,经低渗液处理,用酒精灯火焰干燥使得染色体膨胀,用镊子捣碎后将材料铺展开,得到分散良好的铺展的染色体与细胞核标本整体制片法:将微小的植物材料或部分组织器官经整体制成永存玻片的方法离析法:在研究植物细胞时,为了详细研究单个细胞完整的形态结构,用一些化学药品(酸碱酶)将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胞间层溶解,使细胞彼此分离成单个细胞的方法固定: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迅速杀死植物细胞或组织,使细胞或组织的形态结构尽量保持在其生活时的状态脱水:用脱水剂逐步取代样品中水分的过程透明:是脱水与浸蜡,脱水与封藏之间的桥梁。
材料经各级乙醇脱水后,组织内部已没有水分,但脱水剂(乙醇)与石蜡不相溶,石蜡不能进入到组织或细胞中,必须经过一种既能和脱水剂混合又能溶解包埋剂(如石蜡)的溶剂(如氯仿)来处理,使包埋剂浸入植物组织或封藏。
由于这种溶剂可使材料透明,所以这一过程称为透明染色:使植物组织染上颜色便于观察浸蜡:将包埋剂石蜡逐步透入植物组织和细胞取代透明剂的过程包埋:将溶解的石蜡倒入包埋盒,再将经石蜡浸透的组织放入盒中,调整材料位置并使之迅速冷却,石蜡由液态凝固成蜡块的过程封藏:将封藏剂均匀地、适量地布满在材料上,轻轻盖上干净的盖玻片,便于后续的观察和研究,经封藏后切片可以长期保存显微摄影:是显微成像技术和显微成像艺术的有机结合,可获得清晰真实的生物图像,用于阐明动植物形态发生发育规律景深:在焦点所及范围内主题最近部分到最远部分的距离分辨率:物镜所能分辨两个点的最短距离二、填空:1、植物制片方法按照保存时间可分为两种类型:临时制片法和永存片制片法。
2、植物制片方法,其中切片法可以分为7种类型:石蜡切片法、徒手切片法、冰冻切片法、滑走切片法、半薄切片法、超薄切片法、振动切片法3、FPA是最常用的植物样品固定液,分别是由:福尔马林,丙酸,70%乙醇。
4、FAA是最常用的植物样品固定液,分别是由:福尔马林,乙酸,50%或70%乙醇5、透明剂都是石蜡溶剂,不能与水混合。
常用的透明试剂有:二甲苯,氯仿,冬青油6、植物组织的染色,木质化细胞常用番红O染成鲜艳的红色,用固绿把纤维素细胞壁和细胞质染成鲜艳绿色7、封藏是植物制片的最后一步,常用的封藏剂有:加拿大树胶、中性树胶、达马树胶、油派胶8、显微镜按属性分:光学显微镜、非光学显微镜;按用途分: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特种显微镜9、摄影技术中控制景深的三要素:光圈、镜头焦距、拍摄距离10、照相机的图像传感器主要有两种类型:CCD和CMOS11、数码照相机的常用存储卡类型:SD卡、CF卡、记忆棒12、照相机的快门有两种类型:镜间快门、焦平面快门13、石蜡切片常用粘贴剂主要有两种类型:蛋清甘油、明胶甘油14、照相机的镜头一般可以分为:鱼眼镜头、广角镜头、标准镜头、长焦距镜头、变焦镜头、微距镜头15、闪光指数GN是衡量闪光灯闪光强度的指标,也是闪光摄影曝光的依据:GN=光圈数*被摄体的距离(感光度100时)16、石蜡制片法中最常用的脱水剂是乙醇,脱水的方法应该逐级进行,由低到高的梯度,不能将材料直接置于高浓度脱水剂中,否则会使细胞收缩或损坏17、显微镜由光学部分(包括照明)、机械部分、摄影部分等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在显微镜中相互配合发挥出其独特功能18、显微镜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并沿着这三个方向发展着,肉眼观察的解剖水平、光学显微镜观察的显微结构水平、电子显微镜观察的超微结构水平,这三个阶段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其发展有越来越快、功能越来越完善的趋势三、问答1、石蜡制片步骤:取样:材料的选择与分割→固定、保存→冲洗、染色(整染)→脱水(各级乙醇,低浓度到高浓度)→透明(透明剂,低浓度到高浓度)→浸蜡(低浓度到高浓度)→包埋(石蜡包埋剂)→切片(旋转切片机)→展片、粘片→烘片→脱蜡(脱包埋剂石蜡)→复水(各级乙醇,高浓度到低浓度)→染色(片染)→分色→脱水(各级乙醇,低浓度到高浓度)→透明→镜鉴、封藏→烘片、观察、摄影(烘片后可长期保存一永存片)。
2、试比较石蜡制片法和徒手制片法的主要特点:石蜡切片法以石蜡作包埋剂,用旋转切片机将样品切成薄片(一般为8~12μm,可以连接成蜡带),经一系列处理后制成永存片。
切片厚度由切片机控制,比较均匀。
徒手切片用锋利的剃刀或双面刀片。
方法简便、快速,设备要求简单。
但徒手切片技术要求熟练,才能切出符合要求的薄片。
切片厚度为20~25μm3、石蜡制片法在取样时应注意哪些方面:○1选择新鲜、健壮、正常、有代表性的材料(病理解剖材料除外);○2取材时注意按植物的生长季节及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选取(可安排定期取样);○3取材大小要适当,一般在5~10μm为宜,便于制片;○4取材时选取所需部位,切去多余的部分,最好能先做徒手切片观察,决定是否适用;○5切去材料时必须使用锋利的新刀片,要尽量避免损伤植物体或选取的部位,并立即固定,防止变化;○6注意切面:在切取器官时,应根据制片的要求,选取最能代表其结构的切面。
常用的切面包括横切、纵切、径向切等;○7尽量保持植物组织原有的形态。
4、叙述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特点:○1能够直接和多角度观察样品表面的结构。
○2样品制备过程简单,不用切成薄片。
○3景深大,图像富有立体感。
○4图像的放大范围广,分辨率较高。
分辨率介于光学显微镜与透射电镜之间,最高可达3nm。
○5在观察形貌的同时,还可利用从样品发出的其他信号做微区成分分析。
5、叙述扫描电子显微镜常规制样方法:○1取材:取样要准确,体积不宜过大,以减少不必要的观察量。
取样时动作要轻巧,防止因挤压而损伤样品;○2固定:一般采用双固定法,即先用1%~3%的戊二醛/缓冲液在室温或4℃下前固定。
一般单细胞可固定10~30min,较大样品固定可达1~2h,甚至更长。
再用1%锇酸/缓冲液在4℃下固定30~60min;○3清晰:对于表面凹凸不平,且粘有许多杂质的样品,在固定的前后都要进行彻底的清洗,以免影响成像的质量。
一般采用缓冲液清洗法:缓冲液在4℃下彻底清洗3次,每次15min;○4脱水和置换:用系列乙醇或丙酮逐级脱水。
一般从30%→50%→70%→80%→95%→100%,每步15~20min。
用乙酸异戊酯置换100%的乙醇,在室温下,置换20min以上。
因为乙酸异戊酯与液体二氧化碳能更好地混溶,置换便于下一步用液态CO2进行临界点干燥;○5干燥:样品制备过程中关键一步,直接关系成像的质量。
干燥的方法有若干种,如临界点干燥、空气干燥、化学药品干燥和冷冻干燥等。
临界点干燥法是一种较好的干燥方法;○6粘样:将干燥好的样品用导电胶或双面透明胶纸粘在样品台上,做好标记;○7喷涂:喷涂要在真空条件下进行,有专门的仪器,一般喷涂10~20nm厚的金或铝,使样品有良好的导电性,能顺利释放二次电子。
目前常用离子溅射法和真空喷镀法。
喷好的样品就可以用扫描电镜观察。
如果一时不能观察,需把样品放入干燥器中保存,以防止受潮和被污染。
6、叙述摄影过程中控制景深的主要办法:1)改变镜头的孔径,孔径越小,景深越大,孔径越大,景深越小2)改变镜头的焦距,焦距越短,景深越大,焦距越长,景深越小3)控制镜头距离被摄物的远近,被摄物越远,景深越大,被摄物越近,景深越小。
7、叙述数码显微摄影的操作过程及后续图像处理方法:以体视显微镜观察附地菜叶片背面为例1、材料照片:打开电源开关,调整光强大小至合适程度,将所需观察的材料放在培养皿中,置于工作台上。
2、调焦:综合运用粗调微调焦轮调焦,在使用粗调焦轮时应格外注意工作距离的变化,以防镜头过度下降碰到材料,损伤镜头。
3、观察:调焦合适后在目镜下观察材料,观察时尽量选择最佳光圈,注意调整变倍螺旋以改变变倍比,选择合适的放大倍率。
4、拍摄:打开与之相连电脑上的相机拍摄软件,调整光程转换拉杆,使照相机光路连通。
进入拍摄界面,此时电脑屏幕中所显示的图像,即为显微镜中所对应的图像,对所选图像进行对焦,至图像清晰,鼠标点击“捕捉”,将所需图像捕捉住,进行拍摄,然后调整标尺比例至与显微镜放大倍率相对应的大小,打开“图视”中的“叠加比例尺”,将标尺放在图像上,将图片以TIFF格式保存,选择适宜的位置,然后点击保存,将图片命名为植物名、所拍部位、放大倍率、日期等。
5、图像处理:在进行图像处理前,先对原始图像进行拷贝,以防原始图像丢失。
使用Photoshop软件,稍稍调整所拍图像的曝光度、对比度、亮度,然后将图像保存为JPEG格式的图像。
8、叙述植物组织化学的概念和应用特点植物组织化学是应用化学反应或化学反应与染色相结合的方法,将植物组织或细胞中的某种化学成分在组织切面内原位显示(如细胞内的核酸、蛋白质、脂肪等),用于研究和测定植物器官、组织及细胞中的化学组成、内含物种类、化学性质、含量和分布。
植物组织化学染色的特点是利用已知的化学反应原理,选用特定的试剂使植物体内特定的化学成分呈现出特定的颜色。
植物组织化学可以与染色法相结合,使植物组织呈现出不同的颜色9、叙述原位杂交的概念和原理原位杂交是指在组织或细胞内进行分子杂交的技术,是分子生物学与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技术原理:利用核酸分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首先制备染色体或细胞核制片或植物组织制片,将制片与经标记的探针变性成单链,二者复性,成为杂合双链核酸,再通过一定的检测手段将外源核酸在染色体或细胞核或组织细胞上的位置快速、直观、准确地表达出来10、切片在染色中应注意哪些事项1)应根据观察的目的,材料的结构、性质,选择适当的染色方法2)当材料从一种溶液进入染色剂时,两种溶液的浓度必须相同3)酸性染色剂比碱性染色剂着色速度快,双重染色时应先碱性染色剂染色再酸性染色剂4)染色宁可颜色深一些,因为在水洗和脱水过程中会褪色,尤其是使用分色剂时更应该染深些5)使用分色剂时,应在低倍显微镜下随时观察,分色适宜即彻底冲洗,否则会影响下一步的染色6)染色的时间应根据材料的厚度、、结构性质,染色的成分配方等灵活调节补充植物制片的目的:因为植物体较大且不透明,不能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