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的调查选择方法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3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对象的调查选择方法

定数量的人们。这些人们怎么找出来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使用一定的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

规律性,并通过对事物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来指导工作。由于调查研究的目的不同,所涉及的范围和调查对象也就不同,因而就有了多种不同的调查类型。

调查研究按调查对象所包括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在全面调查中,又可以按调查的次数和周期分为一次性普查和经常性调查。此外,在全面调查中,还可以根据调查的项目划分出专题调查。在非全面调查中,可以根据被调查对象中选择的调查单位不同分为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此外,还有一种社会调查独特的方法即个案调查

法。

第一节全面调查

一,什么是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是指被调查的总体,如要调查的对象是一个国家,一个省或是一个城市;第二,对这个调查对象的哪些方面进行调查,即调查的内容是什么?如调查人口、调查工业状况、调查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第三,被调查对象是由什么样的个体单位组成的。如要调查人口,则某地区的每个人就是调查的单位,调查对象则由全部人口组成。

1

社会现象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普遍调查是了解对象总体的基本情况的重要方法,可以为认识事物全貌与整体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查的基本原则是:

(1)对象总体与调查单位总数等同。例如,一个省的县镇、乡镇与村镇构成一项调查研究的对象总体;实际的调查单位总数是该省所有的县镇、乡镇和村镇。这种调查,就是普遍调查。从理论上讲,对象总体与实际调查单位在数量上是完全相等的。假如该省的县、乡、村镇共计3,000个,则普遍调查的单位也应3,000个。但是,在实际的调查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无意地遗漏对象总体中的个别单位。当然,也可能一个也不遗漏。从已完成的普查的结果来看,遗漏的可能性比不遗漏的可能性大得多。

(2)调查同一时点的社会现象。任何普查项目都统一规定调查登记的资料所属的标准时点,以避免时点不同一而发生的重复与遗漏现象。实际登记的时间一般是标准时点之后,而在标准时点到实际登记这一段时间中出现的任何变动,都一律不登记。例如,我国1982年的全国人口普查统一规定以7月1日零时作为标准时点。在实际登记人口时,对于7月1日零时以后死亡的人必须登记上,而对于7月1日零时以后出生的人,则不予登记。即只登记7月1日零时的人口状态。

(3)调查指标简明。普查所涉及被调查者人数众多,调查人员的队伍也十分庞大。调查指

标不宜复杂与众多,应简单明了。指标越多,调查的难度和工作量就越大。我国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只有姓名与户主的关系、性别、年龄、民族、住址6个指标。1964年增加了3个指标。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按户登记的项目6个,按人口登记的项目13个,共19个指标。1990年增加了2个指标。同时,调查指标一经统一规定,不能随意改变或增减。

(4)各调查点须同时进行,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普查在实际的组织过程中,各个调查点是在同一段时间内开始与完成的,也即对象总体各单位几乎同时被调查,即使有先后之别,其间隔的时间也很短,以数小时或数天计。

(5)尽可能按一定的周期进行。普查花费大,周期性进行普查有利于普查资料的对比分析,提高普查资料的利用率与价值。例如各国的人口普查,都是周期性进行的。英国、美国人口普查的周期是10年,德国、法国人口普查的周期是5年。联合国建议在逢“零”或接近“零”的年举行人口普查,其目的是为了便于进行国际性的人口资料的汇总与比较。

2

(1)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由专门的普查员对总体各单位进行调查。例如,我国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1954年全国个体手工业和10个职工以上私营工业企业普查;1955年的私营商业及饮食业普查;1977年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实际用工人数普查,等。(2)制定普查表,由各单位根据已有资料填报。例如,1982年全国共产党员人数普查,等。

(1)颁发统一制定的调查表,由各地区各单位自行填报。统一制定的调查表按其分发方式,可分为邮寄书面报表与电讯报表。(2)派调查人员询问被调查者,搜集有关资料。(3)由调查人员直接对调查单位进行观察与计量。

下:(1)课题选择与操作化;(2)建立统一的领导与工作机构;(3) 制定与颁发普查方案、调查表及其说明;(4)选择与训练调查员;(5)普查试点,修订普查方法、工作细则、工作流程;(6)宣传普查的意义;(7)调查登记有关资料;(8)汇总与分析普查资料;(9)普查结果与建议。

3

(1)资料全面、准确,但不深入细致。普查是对总体所有单位的调查,因此汇总的情况就是总体的情况,不需要推论总体。普查同其他形式的调查相比较,所搜集的资料最全面、误差最小。从而,普查成为了解对象总体情况的基本方法。对象总体规模较小时,普查资料容易完整无缺,不发生遗漏与重复现象;但对象总体规模较大时,则往往会发生遗漏与重复现象,需要进行抽样检查,用抽样的结果来补充与修正普查资料。例如,1953年我国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公布数字是601938035亿人,其中直接调查登记的人口是574205940亿人,用其他办法调查的(包括台湾省、海外华侨和留学生)27732095万人。这个公布出来的全国总人口,就是通过在各个地区抽选若干居民点(共计5295万多人口,约占直接调查登记人口的9%),进行抽样复查后的修正数字。修正的办法是:根据对5295万多人口的抽

样复查,重复的人口为139%,遗漏人口为直接调查登记人口的255‰。用这个比例相减(255‰~139‰),求出差错比率为116‰,用(1+116‰)乘直接调查登记的人口数,即得修正数字。

(2)工作量大,人力、物力、资金耗费大。普遍调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与资金。1 982年我国的人口普查共组织了518万普查员、109万普查指导员、13万编码员等。花费人民

币约4亿元以上,历时6年。大规模的普查只有政府才能承担,个人与组织为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或工作目的而组织的普查,一般都是小规模的。

(3)调查内容有限。普查所使用的指标比较少,而且只反映基本情况。从而,普查的调查内容都比较少,而且不够深入。因此,普查一般适用于对总体基本情况的调查。

4

(1)普查只适用于宏观调查,如国情国力调查,或某一行业部门的全面调查。

(2)只有调查目的十分明确,调查项目非常简单,方可采用普查方式。例如我国人口普查登记项目第一次6项,第二次9项,第三次19项。

(3)需有一个有权威的高度统一、集中的领导班子,并且有统一部署、统一计划、统一行动的客观条件,方可实施普查。

(4)需有政府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支持。

(5)需有群众基础,国民支持。

1

的调查。如对某单位职工人数,职工工资的调查。这种调查不必专门组织调查机构,而是利用原有的机构和力量,通过层层上报和汇总资料取得全面资料。在全面调查中,经常调查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在各种调查形式中居主要地位。

2

面调查形式。

度出发并按国民经济的部门划分,有农业、工业、基本建设、物资、商业、外贸、劳动工资、交通运输等各种报表。后者则是根据各有关部门的特点由各部门制定的专业统计报表,在各主管部门系统使用,是基本报表的补充。

3

在于便于积累资料,同时只需利用原有机构的人力、物力,节省了额外开支。但也有其局限性:一是统计报表只提供最基本的数字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的概貌,不能提供生动活泼的实际情况;二是有时由于对调查项目的理解和要求不一致,被调查单位错误理解,而产生登记性错误;三是表格形式相对固定,较难适应新情况;四是需要有一支经过训练的基层统计工作人员队伍,才能保证经常调查的顺利进行。

4

建立健全原始记录。资料的审核、表格的形式、报送的程序,都应按规定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