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文章介绍了当前国际上课程改革的五种潮流,即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并指出,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要加快课程改革,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顺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关;个性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是教育部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现代教育技术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而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组成部分。它推动着教育者以人的发展为主题的教育观念的变革。以学习和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传统教育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的观念,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学习者可以自主地选择课程和媒体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加快课程改革,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顺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联合国诸机构、其他国际组织以及世界许多国家推出了多种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变革的方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五种理解或价值追求,是近期课程改革的焦点。

一、教育民主。追求教育民主是世界近现代教育史的主旋律。世界教育民主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 全民教育阶段。全民教育体现出的“教育民主新概念”的基本内涵是:让所有公民平等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教育民主新概念”的具体要求是:积极消除教育差异,特别要积极接纳边缘群体,让每一个人依法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消除性别差异,确保女童及妇女受教育的权力;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积极开展成人扫盲教育,确保成人受教育的权利,满足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人们观念中的那种“提高质量、兼顾平等”的思想,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应当由“平等与高质量能够兼得、必须兼得”的理念取而代之。开放教育实行的“免于国家统一入学考试,验证择优注册”的入学方式,实行课程为单元的组织教学等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二、国际理解。“国际理解教育”的宗旨,是帮助人们不把外国人当作抽象的人,而把他们看作具体的人— 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理性,有他们自己的苦痛,也有他们自己的快乐。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在各个不同的民族中找出共同的人性,提倡国与国之间互相宽容、增进友谊和进行合作。课程改革应该强调认识、理解和尊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应将全球相互依存的理念同地方行动联系起来;教科书应该就某个主题提供不同的视角,并使这些视角的民族与文化背景清晰明了,而教

科书的内容则应以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教学方法、各种形式的行动以及学校的政策方针,必须使和平、人权和民主既成为一种日常实践,又是一项学习内容。开放教育中,“学生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方式、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等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行使自主权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回归生活。回归生活是世界课程变革的重要趋势。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在目标上意味着要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这种人既具有健全发展的生活自主性,善于自知,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善于“发现他人”。在内容上意味着要突破狭隘的科学世界的框束,首先把科学世界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科学世界。生活世界尽管离不开科学世界,却决不只是科学世界。除了科学以外,艺术、道德、个人世界、自由的日常交往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在教育价值上毫不亚于科学,而且只有当科学与这些资源整合起来的时候,它才能在走向“完善的人”的心理历程上贡献积极的力量。在范围上意味着要突破狭隘的学校课程的疆域,要秉持一种“课程生态学”的视野,寻求学校课程、家庭课程和社区课程之间的内在整合与相互作用。开放教育对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和对象的开放,倡导学习者自主学习,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选课等都体现了回归生活。

四、关爱自然。关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支配当前世界课程变革的重要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一反传统课程体系中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人控制和主宰自然的思维方式,运用“整体主义”的视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的人,自然由于人而使自身的意义显得更加丰富,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的看护者,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从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向”并不是在维持现有的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前提下,补充某些环境教育的有关科目,而是要用这种理念,彻底转换现有的课程体系。联合国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环境和发展教育应纳入所有学科”。“环境和发展教育”不只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的理念。

五、个性发展。国际社会对于人的个性在以下几个方面已取得共识:

第一,个性是完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品质是个性健全发展的表现。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界说。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可能更重视想象力

和创造性,它们是人的自由的最明显的表现。许多国家重视功利而不重视文化的教育,艺术和诗歌应该在学校里重新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个性是独立的、具体的、特殊的。尽管个性发展离不开与他人交往,但每一个性都首先具有内在的独立性。大多数的教育体系,无论在它的机制方面,还是在它的精神方面,都不把个人看作具有特性的个体。然而,每一个学习者的确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有他自己的个性。当我们决定教育的最终目的、内容和方法时,我们又如何能够不考虑这一点呢?

第三,个性发展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性的发展,每个人的发展必然带来整个社会的发展。个性的多样性、知识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

第四,个性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的“未完成性”,即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事实上,他总是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因此,终身学习不只是社会要求,也是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追求学习者的个性发展,是世界教育改革或课程变革的趋势。课程改革需要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也需要成功经验的支撑。为此我们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中,在关注世界范围课程、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的同时,要认真探索适合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相关的机制。应注意到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正经历的这一重大变革,是从课程与教学设计理念和范式的层面展开的,并辐射到几乎所有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实践模式。多视角、多维度地注重学生主体性学习的课程与教学设计范式不断孕育生成,需要我们认真考察与分析有益的成果,从而把握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脉博,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来加快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和发展中需要一线教师和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与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它不但要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的开展正规的师资培训,更需要教师及相关人员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开展积极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既需要推广和实践我们已取得的成功经验,也需学习和借鉴“他山之石”的精华。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为我们实施教学、课程改革,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需要认真的学习和实践

新课改,新理念,语文课文新教法

新课改,新理念,语文课文新教法 发表时间:2016-07-21T09:43:01.91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8期作者:王丽琴[导读] 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 山东省平度市蓼兰镇蓼兰中学266731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新课程下的课文阅读教学应寻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高效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突破口的选择标准及着意点 课文教学好的突破口一般说来具有这样几个特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新颖别致,富有艺术创造性;能“执一而驭万”,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能充分体现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训练其阅读能力。 根据上面的原则寻求突破口时,我们要特别着意课文这样几个地方:(1)学生阅读的忽略处。于“无疑处”生疑,最能引发学生去深究,从而思有所悟、究有所得。(2)文章阅读的生疑处。以疑促思,以问促学,相机诱导,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愿学、乐学。(3)体现文章个性的精彩处。课文无非是例子,例子者当有个性特色,笔力雄健处及构思精妙处,个性全出。(4)能带动全篇的关键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直奔重点,化难为易,“牵一发而动全身”,省时又省力。 二、突破口的常见类型 突破口可大可小,其常见类型有下面几种: 1.从题目突破。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根据题目暗示,可设计几个问题,长文短教。(1)题目是什么短语?它告诉我们课文主要写些什么?(2)根据课文题目,课文可分几部分?找出文章起止段及过渡语句。(3)对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生活的描写各体现了作者什么感情?从文中划出有关感受语句。④作者为什么要详尽描述百草园生活?说出它的目的。⑤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联系思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的看法和体会。 2.从结构突破。教学《海通精神》,根据一事一议、先叙后议的结构,可以设计五个问题教学。(1)文中哪部分为叙事?叙了一件什么事?议论文中的记叙有何特点?(2)文中哪部分为议论?议论的内容是什么?议论的中心是什么?(3)叙和议的联系点是什么?请找出文中原句。(4)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5)试归纳“一事一议”议论文的一般写法。 3.从线索突破。教散文抓线索易突破重难点,如教郑振铎的《海燕》一文,可抓住“乡愁”这条线索,设计三个问题:(1)文中几处抒写乡愁?请划出相关语句。(2)每处乡愁是缘何而发?乡愁跟海燕有什么联系?(3)为什么写海燕前要描述家乡春天的小燕子?这跟乡愁又有什么联系? 4.从情节突破。教小说、戏剧等课文,从情节突破较为便捷,指导学生编写情节提纲,能迅速把握文章的重点所在。例如教学《陈毅市长》,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陈毅市长为何事而夜访齐仰之?(2)概述陈毅市长和齐仰之两人之间矛盾的产生、发展、变化和解决的过程,并据此划出文章段落。(3)陈毅市长怎样围绕“化学”这个话题激发齐仰之的爱国热情?从中表现出陈毅市长怎样的性格特征?(4)举例说说文中人物对话富有个性化的特点,试概括齐仰之的性格特征。 5.从人物突破。教《故乡》一文,可抓住闰土这个人物,设计四个问题:(1)此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哪一个?(2)文章中几次写到闰土的形象?(3)少年闰土从外貌到思想精神上与中年闰土有哪些显蓍不同?(4)当年的小英雄二十年后为什么会变成一个木偶人? 6.从关键词句突破。教师要善于发现体现文章中心、人格中心、作者独特感受的关键词句,将它拈出来,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难忘寄园情》一文结尾句是:“记下这段回忆,权作献在先生灵前的一瓣心香吧!”便可抓住“这段回忆”这一词组,设计下列问题进行教学:(1)这段回忆具体由哪些事组成?每件事表达了什么意思?(2)五十多年前的这些小事,作者为什么记忆犹新?(3)既然是回忆老师钱先生,为何用《难忘寄园情》作题目,而不用《回忆我的老师》作题目?(4)课文开头和结尾不是写回忆往事,能否将它们省略掉?如不能,请说出理由。 7.从重点语段突破。《晋祠》第一段是一个总起段,根据这段在文中的地位和与下文的联系,可以设计两个问题来教学:(1)山西晋祠是以什么而著名的?(2)这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和以下几段的关系是什么?诸如总结段、过渡段等均可以以它们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能防止平均用力,而把力量集中在刀刃上。 三、突破口的设计技巧 1.探求因果。即从揭示文章因果关系的文眼入手,探求文章内容和写作思路中因果关系的安排,由此带动学生对全文的研究理解。 2.检索证据。作为教材的课文,一般都文质皆备,对此教师不必“面面俱到,一一道来”。有经验的教师常常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从众多的材料中检索筛选,进行整体性阅读。 3.寻找异同。“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教师在设计突破口时,还可以就不同课文或同一课文的不同部分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寻同比异。如教学初语六册一、二单元“同一题材的不同写法”和“同一题目的不同写法”时,均可用“比较异同”作为突破口,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理解文章个性特色,把握其共性特征,提高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寻同比异的范围很广,可以就几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体裁样式、篇章结构、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等方面作比较,也可以一篇文章的词语、标点、句式、选材、构思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选择突破口来组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胆魄和眼力。“胆魄”来自于对教学艺术的执著追求,“眼力”来自于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

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 ——“大单元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1.2017版课标的基本评价 合理与危险 新鲜与传统 可行与不可行 2.“一核三大”理念: 核心素养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 3.大单元设计 课程内容 教学方式 课堂形态 教学管理 4.课程内容的大单元设计 缘起:课时不够 关键:核心素养 5.大单元设计的展开 6.《沪教版语文小说单元》 7.《新课标语文学本2.0版》高中卷 新闻阅读活动型大单元设计 8.明白人,肯学习,不趋时崔允漷:

单元教学设计是教学专业性的重要体现,它是基于学生立场,对学生围绕某一单元开展的完整学习过程所做的专业设计。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逆向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指明了清晰的路径。 一,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确定大单元 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因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 一个完整的“大任务”驱动,组织成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事件。 “大”的用意有三: 一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倡导大观念、大项目、大任务与大问题的设计,其出发点不是一个知识点、技能点或一篇课文,而是起统率作用的“大”的观念、项目、任务、问题,以此来提升教师的站位,改变教师的格局。只有进行大单元设计,让教师像学科专家那样思考,才有利于教师理解学科育人的本质。 二是针对现实中有许多教师只关注知识、技能、习题、分数等,而忽视学生能力、品格与观念的培养,导致“高分低能、有分无德、唯分是图”的问题,大单元设计有利于教师改变着眼点过小过细以致“见书不见人”的习惯做法,明白“大处着眼易见人”的道理。 三是从时间维度来看,大单元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正确理解时间与学习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当前教学设计通常是以“课时”为单位,导致“时间决定学习”,而不是“学习决定时间”。 二,如何确定大单元?至少要考虑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研读本学期的相关课程材料,特别是教材的逻辑与内容结构、与教材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学生的认知准备与心理准备、可得到的课程资源等,按照规定的课时,判断本学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大单元。 二是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厘清本学期的大单元逻辑以及单元命名,如到底是以大任务或大项目来统率,还是以大观念或大问题来统率?按照一种逻辑还是几种不同的逻辑? 三是一个单元至少要对接一个学科核心素养,依据某个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教材,按某种大任务(或观念、项目、问题)的逻辑,将相关知识或内容结构化。

运用新理念打造新课堂

运用新理念打造新课堂 ——浅谈初中英语新课程中的教师与课堂教学 柳州市鹿寨县英山中学乔德金 随着新课程走进了教室,无数的教育工作者都提出了一个强烈欲求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来了,我们应该怎么教?同时也在绞尽脑汁地从理论上和实践中研究适合于新课程的现代教学方法。在众多的理论性、研究性学习中,我本人自己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以校为本,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 一、自我更新观念,不断地提高和发展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众所周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面临的教材不是永久不变的,教学方法也不能一层不变,面对的学生也不是凭着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就能教好。为了顺应时代的教育潮流,为了迎接新课程的挑战,为了追求更高水平的教育品质,我们岂能坐而待之呢?常言道: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杯水。而我认为,在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恐怕教师有一桶水也难以满足。因为现代的教育要求,确切地说应该是新课程的课堂要求,教师既要从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教学,也要从社会生活与爱国主义爱校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在英语课中还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既要从横向知识教育学生,又要从纵向知识进行教学,教师既要会说能解,又要会唱能

跳。 因此,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师,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从观念上更新自我,在专业技术和业务水平上提高和发展自我,在文化知识上丰富自我。俗话说得好:人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才能从“自我”这一方面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潮流,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才能最终为课堂服务。 二、实施多层次的任务型教学,促使全体学生发展。 在英语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为教师应该避免同一要求和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应该运用实物,图片或者是多媒体等进行直观教学。与此同时,尽量采用多层次的任务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七年级的Module 13中Unit 1,Do you like appes?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针对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的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就必须设计和实施多层次的任务型教学方法。 第一层次是要求全体学生能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领会并掌握:Do you like……? Yes,I do. No, I don’t. 第二层次是要求针对基础知识一般的学生,在第一层的基础上增加了I like ……和I don’t like …….同时掌握单词rice, bread ,noodles,milk and vegetables. 第三层次是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掌握把句子的主语改成第三人称单数:Does he/she like……?Yes, he/she does. He/She like ……或者No, He/She doesn’t like…… 第四层次是针对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有力, 除了以上内

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文章介绍了当前国际上课程改革的五种潮流,即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并指出,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要加快课程改革,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顺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关;个性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是教育部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现代教育技术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而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组成部分。它推动着教育者以人的发展为主题的教育观念的变革。以学习和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传统教育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的观念,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学习者可以自主地选择课程和媒体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加快课程改革,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顺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联合国诸机构、其他国际组织以及世界许多国家推出了多种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变革的方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五种理解或价值追求,是近期课程改革的焦点。 一、教育民主。追求教育民主是世界近现代教育史的主旋律。世界教育民主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 全民教育阶段。全民教育体现出的“教育民主新概念”的基本内涵是:让所有公民平等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教育民主新概念”的具体要求是:积极消除教育差异,特别要积极接纳边缘群体,让每一个人依法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消除性别差异,确保女童及妇女受教育的权力;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积极开展成人扫盲教育,确保成人受教育的权利,满足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人们观念中的那种“提高质量、兼顾平等”的思想,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应当由“平等与高质量能够兼得、必须兼得”的理念取而代之。开放教育实行的“免于国家统一入学考试,验证择优注册”的入学方式,实行课程为单元的组织教学等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二、国际理解。“国际理解教育”的宗旨,是帮助人们不把外国人当作抽象的人,而把他们看作具体的人— 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理性,有他们自己的苦痛,也有他们自己的快乐。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在各个不同的民族中找出共同的人性,提倡国与国之间互相宽容、增进友谊和进行合作。课程改革应该强调认识、理解和尊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应将全球相互依存的理念同地方行动联系起来;教科书应该就某个主题提供不同的视角,并使这些视角的民族与文化背景清晰明了,而教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新理念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新理念 【摘要】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有新的课程观;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过程,重创新,重个性,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重合作与交流,重思想教育;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中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关键词】新理念,重过程,重创新,重个性 【abstract】mathematics of teaching the new class sign has the new curriculum view; mathematics of teaching heavy process the new class sign, causes heavy losses to newly,the heavy individuality, renumbers study the thought and mathematics method, heavy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heavy ideological education; mathematics of teaching in new class sign teacher and student’s relations are equal. 【key words】a new concept,process,innovation,individuality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运用新理念 构建活力新课堂

运用新理念构建活力新课堂 发表时间:2012-04-24T16:54:26.123Z 来源:《素教教师》2011年18期供稿作者:魏来顺[导读]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魏来顺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深思、去探索、去实践。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只有坚持学习运用先进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正确定位师生的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合作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构建生动活泼、智慧火花飞溅的全新课堂。关键词:兴趣自主创新合作实践生活化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已经成为数学课程改革的重头戏,教师要坚持 “以人为本”,“以学为本”,让先进的理念在课堂中得到生动的体现,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飞溅智慧火花的舞台。 一、激发兴趣,发展思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主动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只有学生有了兴趣,他们才会愿意学、主动学、认真学。“玩”是孩子的天性。为了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开心,在课堂学习中,我经常设计游戏活动和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的眼、耳、嘴、手、脚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多种感官参与,获得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如在巩固乘法口诀时,如果让学生反复地背诵,会觉得很枯燥,不但学生不感兴趣也不容易记牢。我让同桌同学来玩“乘法口诀拍手歌”。随着学生有节奏的击掌声,一名同学说口诀的前句,另一名同学接后半句,而且不断交换。由于同桌同学所提口诀是没有顺序的,所以要认真听,快速想,才能接得上来。同学们一边拍手,一边思考,一边说,不仅要回答同桌对方的提问,还要判断他的回答是否正确,学生玩得可起劲了。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寓教于乐,注重活动的情趣,创设宽松、自由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学习,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学”、“玩中学”的教学思想,使数学课堂充满情趣。 二、以竞激学,体验成功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成长的经验时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胜心”。可见好胜心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强烈的好胜心驱使人们百折不挠,奋勇前进,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喜欢争强好胜,唯恐自己落后,怕别人学习比自己强,这种心理特别强烈。因此我经常迎合孩子这种好胜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善于运用竞争机制,创设竞争机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用夺红旗、找朋友、开火车等竞赛方式操练口算、数的组成、算式的意义等,学生兴趣盎然;在教学“认识时间”时,又用“我是时间的小主人”竞赛形式让学生设计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加深对时间的认识,学生兴趣犹存……这些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竞赛活动,在竞赛中发挥自己最大潜能,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望,孩子们一个个神情专注,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的教学活动,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快乐的乐园,成功的乐园! 三、转变角色,体现自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的奥秘。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唱“主角”,教师只是“配角”,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实验、讨论、类比、猜测等方式学习数学,增强学生参与“再创造”活动的力度,开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新天地,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通过设计一系列的主体性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平面图形的“再创造”活动。(1)试一试:谁能想办法把它们(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从立体图形上(正方体、长方体)搬出来,单独留在纸上?(2)做一做:你们想不想动手印一印或描一描,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组用的方法多,做出来的图形多?(3)议一议:谁能把这些图形分分类,怎么分?这样的教学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四、改变方式,鼓励探究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热点和难点。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活动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尽量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做到“七个让”,即特征让学生观察,规律让学生找,学具让学生摆,算理让学生讲,思路让学生想,方法让学生推导,难点让学生突破,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主动探究新知的精神。例如当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后,我设计“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宜馨花园准备建造一个游泳池,现请你来设计,你能设计一个好的方案吗”?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各小组提供建造游泳池所要解决的问题“游泳池占地面积多少平方米?游泳池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要挖多少立方米的沙土?池内的四周和底部用什么瓷砖来帖?水深多少才合适?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让落后者得到提高,超常者得到发展,从而将课堂目标落实到各个层次,细化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都是成功而有效的,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不断进取、开拓、创新,走向“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佳境。 五、倡导合作,发挥集体智慧合作精神是21世纪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应从现在开始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时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合作学习应成为新理念下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情感。在合作交往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每个学生都能充当必要的角色,通过交流,思维火花竞相碰撞;通过沟通,心灵相互交流,学会与他人相处,理解关心他人;通过互教互学,促进彼此的学习,形成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拼图比赛,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各小组合作,拼出喜欢的东西,各小组通过团结协作,发挥集体的智慧,拼出了许多奇思妙想的作品:有小动物、有房子、有小树……学生兴致勃勃,敢想敢做,既加深了对这些物体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六、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改下必须有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下必须有新的教学理念 现在全国全面采用新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新课改下必须有新的教学理念与之相适合。 3000年前的一位哲学家就说过,“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如今,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今日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新教材注重以学生为本、理论联系实际、探究性学习、多元化评价,学习不再是一种可怕的负担,而是一种能够表现自我、掌握新知的过程。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而是与学生平等交流,带领学生成长的真正的园丁。 一、教材变了:从“繁、难、偏”转向自由发挥 新教材与学生的心灵更贴近。传统教材中存有的“繁、难、偏、旧”的问题,如今有了明显改变,教材也比以前更贴近现实生活。新教材少了指令性任务,多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对于教师来说,无论从教具的制作,还是到相关素材的积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备课。新课程更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课本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新课程也让师生在彼此交流中一起成长。新课程更强调综合性,也更具挑战性。要求贯通各科知识。师生一起寻找答案,平等的交流,这种师生间的互动,营造了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方式变了:从机械灌输变为准确引导 以前拿到教材,我想的是,我该怎么教,怎样把教材参考上讲的知识点教学生学会。现在我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一篇课文,想的是学生该怎样学,学生怎样学才有兴趣?从教师以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这个教学方式的转变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地灌输,解答疑惑,而是设计一些源于生活的素材或话题,引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会思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问题要有现实性——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 2、问题要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 3、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4、问题要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

树立新理念 推进新课改

树立新理念推进新课改 树立新理念推进新课改 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时代精神的新课程体系,我县承担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任务,成为全国38个实验区之一。从2019年九月份开始在全县五年制转六年制小学的起始年级实施了课程改革。2019年九月开始在全县所有小学的起始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全面启动课程改革。这意味着我们将伴随教材的改革,在教育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方式、考试方式、评价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校本课程开发等一系列方面都应进行一次深入的变革。课改对我们来说即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在此一年多来我们在课改方面所做的工作和体会。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课改实验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进程,当课改的浪潮滚滚而来时,肩负着“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之重任的校长、教师以及所有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必须更新观念,才能使课改落到实处。 首先,要转变观念: 1、转变课程观:从“文本”走向“体验” “课程”是什么?传统的教学论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它规定学校“教什么”,学校和教师只有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

程的权力,而无对课程进行创造、选择等权力。 此次课程改革,力求将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使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且成为了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2、转变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课程决定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整堂课以传授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学得被动,学得无奈。而今我们追求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从而在实践上超越了“教师中心论”,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而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3、转变教师观:从“讲学”走向“导学” 长久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在课堂上过于繁锁地分析,自始自终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较少得到关注。新的课程改革,深中肯綮地倡导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

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3篇

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3篇 《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一: 培训提出的新理念,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要由过去的“重结果”转变为现在的“重过程”。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做到: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加强与改进少年儿童思想教育工作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生在思想教育中形成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会转化为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为祖国发奋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而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对学生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提高识别真善美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二、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校可以采取众多有效的措施,但我认为,在众多环节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关键,作为一名教师,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学术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高尚的师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受益终生的。而高尚师德的表现,我认为首先是行为。

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自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路走得很辛苦。然而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在学习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收获的更多。除了各级教师培训中接触最新观念和了解学科前沿,观摩其他老师研究成果外,学校组织的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也为我们的常规教学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指导着我们每一次的教学活动。我们也因此能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想和收获,希望能够引起老师们共鸣。 一、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提高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开发自身潜力,发挥自己能力的机遇。每一位教师在这场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改进自己的教学。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老师们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

寻求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我是学英语的,担任地理教学,在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的教学经验方面有很多不足,但通过每周的教研活动以及自已的不断学习,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很多,感觉已经能基本胜任地理教学了。 二、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因材施教是一项古老的教育教学原则,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实施因材施教,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和课外活动,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基本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是学生适应教师的过程。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重在学生怎么学而不是老师怎么教,活动过程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的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例如,在讲

新课程的新理论与新理念

新课程的新理论与新理念 (一)指导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 1.终生教育思想。终生教育思想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考虑启蒙教育阶段的特点,考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任务,精选终身学习必备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必求多,基础教育阶段只能做基础教育的事情。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为人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关键是学会学习。 2.学习化社会思想。学习化社会思想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加强学科的整合,提倡跨领域,跨学科的学习。开发、建设、利用校园与社会的课程资源,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3.大众教育的思想。大众教育的思想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教学内容难度应予以控制,九年义务教育是普及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课程标准应该是人人可以达到的标准。课程应具有弹性,关注人的差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课程。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 4.主体教育的思想。主体教育的思想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怎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怎样尊重学生的自我认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经验? 5.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让每个人选择到自己学习的入门方法。 6.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课程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是师生共同参与和探求知识的过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育目标不再是完全预定的,而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有清晰的一面,也有模糊的一面;有一定的精确性,也有不确定性。 7.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教学应该改变灌输与机械训练的方法,应该由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应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理念 1.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什么?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解读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解读教学 石文莉曹会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表明语文课程标准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照搬教参“定论”,强制灌输“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在教师、学生、文本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 语文大多具有文学性。文学语言是一种描述性语言,往往有“烟笼寒水月笼纱”的朦胧意蕴,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由于读者时代、经历、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必然成多元的解读。有人说“文学是狡黠的情人,话不说透,让你自个猜测,他用遮掩来突出,用省略来增添。”文学作品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多元解读,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 多元解读教学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人才观、学生观、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的转变,是用反思和质疑的眼光和心态来与语文教学作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一种学术精神,这种精神意味着关怀,意味着责任感,也意味着发展。多元解读不限于纯粹的形式,而是师生双方精神敞开的互动交流。多元解读具体包括五种内涵:民主平等的教学;互动的、交往的教学;沟通的、合作的教学;创造的、生成的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多元解读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革命,在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伦理、教学思维等方面均有革

命的建树。虽然多元解读教学成为普遍的教学形式还为时尚早,但作为现代教学改革的方向,新的教学精神应是无可争议的。多元解读教学是一次历史性的革命性的变化,是师生关系的人性化的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以权威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向学生讲解,学生只能重复教师的具有权威性的内容。相反,教师是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展开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在对话中,无论教师与学生还是学生与学生,任何一方都应积极地时刻保持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态度。本文主要想谈谈如何用多元解读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 一、教材处理中的多元解读。 老师不是知识的占有者,而是组织者、促进者、评判者、牵线人,教材处理也是如此。教材处理是语文教师的基础功力,教材处理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技艺,是一门学问。在教材处理时,不要静态地、机械地对课文进行肢解似的处理,而是要用动态的、机智的、艺术的眼光巧妙灵活地提炼和组合教材,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并实现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在阅读教学中提高人文素养。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从以下角度对教材进行处理:1、就课文某个方面的内容,用规定的句式组织学生进行理解性的说话活动,在众说纷纭中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与理解。2、用不同的调动手段,安排不同的教学层次的教学问题,在逐层深入之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欣赏课文; 3、用探究发现作为教学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作为手段,在探究、交流、讨论中解读文本。

方案-新课标要求树立历史教学新理念(1)

新课标要求树立历史教学新理念(1) '\r\n 部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历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预示着中学历史教学将发生多方面的转变。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从学科本位到综合取向、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三个变化,笔者认为必须树立历史教学的新理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主动构建综合能力。现分述如下。 一、建构主义的历史教学 建构主义作为对传统认识论的一场革命性的挑战,在知识观、课程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上都提出了全新的理论。建构主义学和教的基本特征就是: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虽然来自学习者个体内部通过新旧而建构,但这种内部建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在学习群体中,通过合作学习、对话协商而完成的。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和建构性,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增长新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加强学生与学习同伴的对话、合作、互动,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将使历史教学面临四个方面的变化:教学环境的简单化、教学任务的低级化向教学环境的复杂化、教学任务的高级化转变;学生学习过程由被动的反应过程向自主探究的生成过程转变;教学的 形式从“个体学习” 向“合作学习”转变;历史教学的评价内容、方法和功能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在以多媒体 和 通讯为主要认知工具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将发生很大改观,学生将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意义的建构者;教师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能力建构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群体的协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学生的学术顾问等角色。 只有在建构主义指导的学习环境,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在对历史事件分解的基础上, 各自的生活实际,用各自不同的表述方式去认识历史事物多重的表面现象。在这种对话、合作、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共享别人的经验,最终通过不同的视角对历史事物的认识进行理论概括,从而形成对事物完整性的认识。 二、综合取向的历史教学 当前学科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趋势日益明显,要使学生具备综合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体现相互渗透的综合取向原则。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注重知识点的挖掘,这种“深挖洞”的教学方式固然使学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更加透彻深入,但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人类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多样,我们不可能把有限的时间过多用于”深挖洞”式的教学。在学科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课程综合化的改革步伐也加快了,义务教育阶段综合课程已经全面铺开,“3+综合”的高考科目改革也有几年。因而,当前历史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深挖洞”式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广积粮”。综合取向的历史教学要求历史教师要注意知识间的相互渗透,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的思维,引导学生关注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联系、不同事物的相互联系,从而对事物完整性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