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易错题专题三物理力学(含解析)及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78.00 KB
- 文档页数:15
备战2021年中考物理光、热、力学典型专题各个击破专题1 电路的连接与设计********************************************************************一、受力分析一般步骤1. 确定研究对象:只分析被研究物体所受的力.2. 查力(按顺序分析物体受到的力)(1)先重力:地面上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物体往往是在重力及其他主动力的作用下才产生了弹力和摩擦力.(2)再弹力(拉力、压力、支持力):在研究对象与其他物体的接触面上,如果有弹性形变(挤压或拉伸),则该点或面上有弹力,反之则没有.弹力的方向总是跟接触面垂直,指向受力物体.(3)最后摩擦力:分析摩擦力,先看接触面是否光滑,“光滑”表示摩擦力为零;其次看是否有弹力,不光滑、有弹力的接触面上才可能有摩擦力,摩擦力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3. 分析物体的状态:平衡状态(物体在各个方向上受力平衡);非平衡状态(需注意各个力的大小关系).4. 检查:每分析一个力,都应该找出相应的施力物体.根据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和平衡力的知识来检验此受力分析是否正确.(按照图示原则检查)考点1 指定力作图1.如图竖直墙壁上用细绳悬挂着一个小球,画出小球受到的重力和绳子的拉力,以及小球对墙壁压力的示意图。
【解析】小球受到的重力G的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在小球的重心上;绳子对小球的拉力F′作用点也可以画在小球的重心上,方向沿绳子向上;压力的作用点是球与墙壁的接触点,然后从作用点作垂直于墙壁,并指向墙里面的压力F.如图所示:2.如图所示,画出均匀木棒的重力G和木棒A、B两端对接触面的压力F A,F B的示意图。
【解析】过木棒的重心作一条竖直向下的有向线段,用G表示,即为重力的示意图;过木棒与墙壁的接触点作垂直于墙面向左的压力F A;过木棒与地面的接触点作垂直于地面向下的压力F B,如图所示:3.如图,弹簧右端连接物体,左端固定在墙面,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且受到地面向左的摩擦力,请作出此时物体所受弹簧弹力的示意图。
中考力学提优特训专题3:叠放物体的受力分析【原题再现】(2020·襄阳)如图甲所示,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紧靠着平放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桌面上,在12N的水平推力F1作用下,A、B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
若将A、B叠放到该桌面上,用水平力F2拉着B使它们一起匀速运动(如图乙所示),则拉力F2=______N;此时木块A所受的摩擦力为______N。
【答案】12 0【解析】(1)将A、B紧靠着放在水平桌面上,A、B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推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所以摩擦力大小等于推力,即f=F1=12N将A、B叠放到该桌面上,用水平力F2拉着B使它们一起匀速运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对桌面的压力也不变,因此B受到的摩擦力也不变,仍为12N,即f′=12N,AB整体处于平衡状态,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所以拉力F2=f′=12N(2)A、B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因此,A、B都受平衡力,木块A在水平方向不受拉力,AB之间没有相对运动趋势,因此A所受的摩擦力为0N。
【难点突破】一、受力分析受力分析是把指定研究对象在特定物理情景中所受外力找出来,并画出示意图的方法.初中阶段的受力分析,主要是通过平衡状态分析力的大小、方向;或通过物体所受力的大小、方向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二、受力分析步骤的一般步骤(一)明确研究对象一般都选择所需要求解的力的受力物体做为研究对象。
选取受力分析对象的特殊方法:1.整体法:把几个有相互作用的物体当作一个整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
(在用整体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不考虑该“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2.隔离法:将研究对象同周围物体隔离开来,单独分析它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方法。
(在用隔离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只需考虑研究对象的受力和状态即可)(二)确定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三)按顺序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每分析找出一个力都要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来.每个力都要有相应的名字,避免重复和遗漏。
初三物理力学试题答案及解析1.在力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
通过实验表明: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物体受到了摩擦阻力。
最初得到该实验结论的科学家是A.亚里士多德B.伽利略C.牛顿D.阿基米德【答案】B【解析】最初得到该实验结论的科学家是伽利略2.母亲节,小雨和妈妈去看望奶奶。
在高速公路上,坐在客车车窗旁的小雨感觉道路两旁的树木在疾速后退。
当她推开车窗玻璃时,长长的披肩秀发被“吸”到了窗外。
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上述两种现象。
【答案】【解析】略3.(6分)某中学物理兴趣小组看到《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一节的作业4时,在老师的帮助下,实际测量了一元硬币的密度。
(1)小君同学选用10枚相同的硬币,设计实验步骤如下:A.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面对应的刻度值V1;B.把10枚硬币浸没在量篱内的水中,记下水面对应的刻度值V2;C.用天平测出的10枚硬币的质量m:D.计算出硬币的密度你认为以上操作的合理顺序应是(填字母序号)。
步骤A中“适量的水”的含义是。
(2)左下图是小涛同学在称最过程中的…部分操作,图中错误盼操作是(写出一点即可)。
小涛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
当横梁重新平衡时,砝码及游码的位援如右上图所示;图乙是10枚硬币放入量筒前后的液面情况,所测一元硬币的密度是__kg/m3。
(3)若实验中有个别的硬币磨损,测得的密度将(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
【答案】⑴ CABD;能使被测物体浸没且总体积不超出量程。
⑵物体与砝码位置放反了(或不应用手拿砝码);7.98×103 kg/m3(7.975×103 kg/m3)。
⑶不受影响。
【解析】(1)为了减小误差,应先测量质量,再测量体积。
所以,以上操作的合理顺序应是CABD;步骤A中“适量的水”的含义是能使被测物体浸没且总体积不超出量程,否则无法测量体积。
(2)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测量前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中考物理力学的易错题分析中考物理力学的易错题分析一、有关物理概念、物理量的类型题:1、有关密度的说法,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物质密度是由质量和体积决定的。
B、密度是物体的属性,物体不同,密度不同。
C、密度在数值上等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D、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大小不随温度,形状,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该题要得出正确答案,必须理解密度的概念及物体属性和物质特性的区别。
物体属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性质,不随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如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等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其质量保持不变。
而物质特性是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性质,外部条件变化时特性也随之发生变化。
如物体体积会随温度的变化,而质量却不变,即温度变化时物质的密度也会发生变化;再如冰、水、水蒸气是同种物质,但它们所处的状态不同,因而在同样的温度下密度也就不同。
即温度、状态等条件会影响物质密度的大小(通常温度对密度影响不大时,可以忽略)。
但在相同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的大小是一定的,在数值上等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因此该题正确选项为C。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B.没有物体就一定不会有力的作用。
C、必须有力的作用物体才能运动。
D.静止的物体一定没受到力的作用。
解析:因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因而离开了物体就不会产生力的作用,正确选项B。
地球对物体,磁铁对铁质物的吸引力都可在不接触的情况下产生,A选项错,所以判断物体间是否有力的作用,不是看它们是否接触,而是判断它们间是否相互作用,依据牛顿第一定律,我们知道,物体在没受力的情况下也可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我们周围静止的物体都受到了平衡力的作用。
因此,C、D选项错。
3、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有惯性。
B、物、体运动状态不变时有惯性,运动状态改变时没有惯性。
C、物、体不受力时有惯性,物体受力时没有惯性。
专项三力学重难点07 机械运动【知识梳理】1.长度、时间的测量。
长度测量时必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机械停表读数时,注意分针的示数和秒针的分度值。
2.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真实值不可测,所以测量总是有误差的,不可以被消灭,只能减小。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由估读引起的误差。
3.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需要明确是以哪个物体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一般来说,当选择地面或者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时可以不写出参照物。
4.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s/t。
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二者换算关系:1m/s=3.6km/h。
5.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的速度不变,运动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不随时间和路程的改变而改变。
6.全程平均速度: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
注意:运动途中的停留时间才能计算如总时间。
7.几种运动图像的比较:变速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静止【解题思路】题型1:时间与长度的估测。
解题思路:考虑通常情况,选好“手”、“教室长度”和“一节课”、“课间时间”这些身边的参照物。
一般大拇指宽1cm左右,教室长6-8m,1节课45min,课间10min.以此为参照标准去估测。
题型2:长度与时间测量的读数。
解题思路:长度测量读数时,要看起点和终点值,不能只看终点值。
起点不在0刻度线上的,要终点值减去起点值;必须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而且只能估读一位。
停表的读数,要先看分针,分针指在0.5min以上时,秒针示数要加30s;再看秒针分度值。
题型3:参照物的选择与运动情况的判断。
解题思路:牢记机械运动的定义,若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距离或者方向的改变,则是运动的;相对于地面或者地面上固定物静止的物体在“运动”,它的参照物一定是相对于地面或者地面上固定物运动的物体;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一定相同,没有距离和方向的改变。
中考物理易错题专题三物理力学(含解析)及解析一、力学1.一弹簧测力计上挂几个钩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G,若将弹簧测力计倒过来,将钩码挂在吊环上,手提秤钩,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A.大于G B.等于G C.小于G D.无法确定【答案】A【解析】将弹簧测力计倒过来使用时,由于测力计外壳的重不能忽略,所以会使测量的示数大于物体的重,故A正确。
选A。
2.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着铁块P,其正下方的水平地面上放着一块条形磁铁Q,P 和Q均处于静止状态。
已知P和Q的重力分别为G和3G,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P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为GB. P对Q的吸引力和地面对Q的支持力大小分别为G和2GC. P对Q的吸引力和Q对P的吸引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均为GD. 弹簧测力计对P的拉力和Q对P的吸引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分别均为2G【答案】 B【解析】【解答】A、题目中已有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G,即P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2G,A不符合题意;B、P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竖直向上,向下两个力,一是本身受到重力,二是Q对P的吸引力,三力平衡,F拉=G+F引,F引=F拉-G=2G-G=G,P对Q的吸引力与Q对P的吸引力是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P对Q的吸引力是G,故地面对Q的支持力=3G-G=2G,B符合题意;C、P对Q的吸引力和Q对P的吸引力是相互作用力,不是平衡力,C不符合题意;D、P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竖直向上,向下两个力,一是本身受到重力,二是Q对P的吸引力,三力平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分析】(1)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2)平衡力是指一个物体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但是受力物体是一个;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甲溢水杯盛满密度为的液体,乙溢水杯盛满密度为的液体。
将密度为的小球轻轻放入甲溢水杯,小球浸没在液体中,甲溢水杯溢出液体的质量是32g。
【物理】中考物理易错题专题三物理力学(含解析)及解析一、力学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C.物体间不接触就一定没有力的作用D.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答案】C【解析】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故A正确;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故B正确;C、两个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会有力的作用.如磁铁吸引铁钉,故C错误;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故D正确;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了力的概念,为“物体间里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点做一个很好的铺垫,也是后面学习受力分析的基础,同学们应联系实际认真分析和领会.2.某弹簧秤中的弹簧断掉了一小段,如果重新安装并调零以后继续使用,测量值与原来的测量值相比较()A. 测量值偏大B. 测量值保持不变C. 测量值偏小D. 前三种情况都可能出现【答案】C【解析】【解答】弹簧变短后其劲度系数会增大,在拉力相同时,弹簧的伸长变短,如果继续使用原来的刻度盘,必然会使测量值偏小,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分析】同一只弹簧在变短了之后,它的劲度系数会增大,在同样拉力时其伸长量会变小,这样会直接影响测量的结果。
3.如图所示悬空的磁环活动中,假设甲、乙、丙三个磁环相同,中间塑料管是光滑的.当磁环都处于静止状态时,甲对乙的作用力F1和丙对乙的作用力F2的大小关系是()A. F1小于F2B. F1等于F2C. F1大于F2D. 无法比较【答案】A【解析】【解答】对乙进行受力分析可在,此时乙受到三个力的作用,竖直向下的重力、甲对乙的竖直向下的作用力F1和丙对乙的竖直向上的作用力F2,这三个力平衡,向上的合力等于向下的合力,所以可得甲对乙的作用力F1小于丙对乙的作用力F2,故答案为: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在初中物理中算是难题。
要找到物体所处的状态(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然后按先重力,然后弹力,最后摩擦力的顺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