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_生死场_的语言艺术
- 格式:pdf
- 大小:174.58 KB
- 文档页数:2
2021年第17期百家争鸣395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评萧红《生死场》杨凯茹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006没有《小城三月》的凄美爱情故事,也没有《呼兰河传》的童稚回忆,《生死场》中有的只是村庄里终日糊糊涂涂地生存着的人们。
《生死场》前七章主要描绘了在极其贫困的日常生活中东北农民二里半、王婆、老赵三、月英、金枝,他们一切行动以能够满足最基本的温饱为前提,这也导致了他们精神世界极其荒芜,没有半点觉醒;而后七章则集中描述了东北农民的生存受到了战争的极大威胁。
在寻生与求死的选择里,农民们爆发了带有原始色彩的抗争。
“忙着生,忙着死”,这便是《生死场》中所描绘的东北农民们的最真实的写照。
那时那地,乡民们一味埋头于田间,男性辛勤耕作,女性携子拾穗,却因为高昂的地租而差点连肚子也填不饱;毫无节制地生儿育女,为的是传宗接代、多子多福……在这群东北农民的眼中,菜稞面粉、棉鞋棉帽远比活生生的人重要得多。
同样地,对乡民们而言,死亡不过是人生道路上最稀松平常的事情,因此他们也就对死亡麻木了。
在我看来,萧红先生所说的“忙”,或许并不是急迫不停、赶忙的意思,而是一种“麻木”:乡民们盲目地生存着——“在乡村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只有物质来充实”。
而处于农民局限性、地主压迫、战争摧毁之下,他们连最基本的温饱需求都没有办法满足,更不要说精神境界的提升了,也就是说精神的荒芜和残缺早就是一个既定的事实,甚至连作为人的本能的舐犊之情都沦落了。
在小说中,萧红先生将人们和动物、植物互喻,甚至把人们等同于动物、植物,深刻地批判着乡民们身上特有的劣根性。
村庄的四季变换、时间流逝也无法引起他们的注意,村里的牧童依旧唱着十年前老掉牙的调调……在这里,乡民们满足着物质上的痛快,却从来没有想过追求精神上的进步,没有半点关于灵魂上的觉醒。
他们不懂得反抗身上的重重大山,他们在地主的步步紧迫之下,有的只有无言的接受和无目的的向前,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妥协了,连仅有的几棵白菜也得匀出来送给了地主,甚至加租这种无理由的要求也“满心欢喜”地答应了。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萧红,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小说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她的小说不仅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还表现出鲜明的写意剧特质。
本文将从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入手,探究其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
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萧红在小说中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
例如,在《生死场》中,作者用“生死场”这个概念来象征人生的无常和残酷,以此表达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萧红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她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人物和环境,使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再次,萧红的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她笔下的人物形象独特,性格鲜明,令人难以忘怀。
例如,在《生死场》中,萧红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金枝。
金枝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孩,但在生活的压力下,她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
萧红通过描绘金枝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展现了她的无奈和悲哀。
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如勇敢的福贵、痴情的祥林等,他们都以独特的个性特点吸引着读者。
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使她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她以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死无常,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真谛。
在她的笔下,小说不再是简单的生活描绘,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的阐释。
这种写意剧特质使得萧红的小说具有了长久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人生的真谛。
萧红,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回忆诗学和小说叙事风格,呈现了个人经验和历史背景的深度融合。
她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个人生活的细微之处,也展示了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和解读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视角。
回忆诗学是萧红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她以诗意的笔触,把记忆中的片段、人物和事件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她的作品中,回忆不仅是叙事的基础,也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她通过回忆,把过去的经验和感受融入到现在的思考和观察中,使读者能够在作者的记忆之海中探索和感受历史的烙印。
简述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1)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写于1934年9月。
《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对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这部小说的构思开始于哈尔滨时期,全书共有十七节,在第一节《麦场》至第十节《十年》里,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调,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生活。
他们身受地主的残酷压榨,一年365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黑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有的妇女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小说的后半部,是由人的生存死亡问题而转向了革命前途问题。
(2)鲁迅、胡风对《生死场》的基本评价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胡风在“后记”中则指出:“她所写的农民们的对于家畜的爱着,真实而又质朴,在我们已有的农民文学里面似乎还没有见过这样动人的诗篇。
”“使人兴奋的是,这本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欢苦恼,而且写出了蓝空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的血土上的铁一样重的战斗意志的书,却是出自一个青年女性的手笔。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女性的纤细的感觉,也看到了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
”(3)《生死场》的艺术特色①开阔而独特的景物描写与作者强烈感情的交融,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②塑造了各种性格的人物形象,突出描写了他们在抗日民族战争中的价值和意义。
③《生死场》显示了萧红作为一个女作家特有的细致和敏感,小说对人物心态、风土习俗都写得细腻感人,特别在对妇女悲剧命运的描写方面,更显出一种敏锐和大胆的笔法。
萧红小说话语方式的悖论性与超越性——以《生死场》和《马伯乐》为例郭冰茹内容提要:本文以萧红与抗战相关的两部长篇小说《生死场》和《马伯乐》为研究对象,讨论身处民族解放大潮中的萧红如何处理自身写作与文学主潮之间的关系。
本文认为,萧红的文本可以被解读成“抗日文学”,也可以被解读成与政治宣传无关的书写,产生这样的悖论与萧红的叙事立场和个性气质有关。
而她介入“民族国家”宏大叙事的方式不仅使她超越了这一悖论,也使她的创作获得了独特的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萧红 民族国家 《生死场》 《马伯乐》鲁迅的一篇序言,奠定了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评价萧红的基调,却并没有终极关于萧红的论述。
萧红在文学史中不时地沉浮,也被不断阐释着。
这些阐释因为研究者的文学观和研究语境的不断改变而有了差异,于是,我们读到了一个启蒙的萧红,左翼的萧红,抗日的萧红,阶级的萧红,诗性的萧红,女性主义的萧红,倾向于革命但最终和延安失之交臂的萧红,以及一个孤独地漂泊着的萧红……这些阐释中的悖论与差异或许与萧红本人并无太大关系,却是我们今天讨论萧红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能否在这种种差异背后找到一个更接近萧红自身而不是我们观念的途径,这在今天的萧红研究中仍然是个难题。
一中国革命的大背景衬托了萧红短暂的写作生涯(1932-1941)。
无论是无产阶级运动还是民族解放运动,“革命”、“战争”都是这个时代日常生活和文学书写的关键词。
身处其中的萧红将以怎样的笔触来书写革命,书写战争?或许我们无法清晰地对抗战文学中的主流叙事给出准确的界定,但三四十年代关于“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6期战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实践无疑形成了一种可以称为“主流叙事”的规则。
因此,萧红与这些规则构成了怎样的关系,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阐释萧红的基本问题。
在文学史通行的叙述中,萧红始终是作为左翼作家群的一员,“抗战”文学的代表出现的,这与鲁迅、胡风和周扬对她的评价与阐释不无关系。
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是经鲁迅的努力,于1935年底作为奴隶丛书的第三种出版的。
《生死场》的艺术特色萧红《生死场》的艺术特色从写景和散文化的文体特色来看。
首先写景方面: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技法, 喜欢彰显和铺排自然的雄奇、辽阔, 再逐渐过渡到人物, 不仅丰赡, 而且有层次。
《生死场》开头就是“一只山羊在大道边啮嚼着榆树的根端”, 奠定了乡村写景的基调。
接着由远及近, 由景及人, 镜头聚焦到榆荫大道, 榆荫中的羊儿, 麦田和高梁地里的“罗圈腿”, 走在杨树下的“二里半”, 阴影中洗衣服的“麻面婆”。
在乡村, 农民是最接近大自然的群体, 他们的生产生活无不与土地、树木、庄稼、动物息息相关。
所以萧红笔端的人物, 显得更有自然的气质和性格。
其次, 由于她在写作中投入了厚重的生命体验和深沉的情感寄托, 使这种描写景、物、人的景语, 更是情语。
服毒未死的王婆身体恢复着, 然而她心中是悲凉、落寞的。
尽管如此, 田庄上的人们怨恨夏天, 她却一向喜欢夏天, 因为“夏天有绿的叶子, 肥的园林, 更有夏夜会唤起王婆诗意的心田, 她该开始向着夏夜述说故事”。
是的, 大自然是受伤心灵最好的疗救者,它以自己的郁郁葱葱, 花红蝶舞, 清风朗月, 宁静安谧, 向人们播撒着生命的活力。
这段心境描写就是王婆平日乐观、爽朗、健谈性格的写照。
“但是今夏她什么也不说了”! 有多少愁苦与绝望, 能使人了无生趣?作者情感的投射, 对人物悲悯的沉思, 全都是通过自然景物为媒介传达的。
三散文化的文体特色一大批人如胡风先生, 认为萧红是在用“天才和感觉”写作。
但过分强调了这一点, 就忽略了萧红潜心小说技巧的一面。
萧红曾对好友聂绀弩说: “有一种小说学, 小说有一定的写法, 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 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柯夫的作品那样。
我不相信这一套, 有各式各样的作者, 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这段话是对五四后文坛照搬西方小说创作理论的质疑, 同时显示了作家文体创新的自觉意识。
在萧红的创作生涯中, 散文始终是她最富情感与美感特色的重要园地。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因为《三月小城》,我相识了萧红。
因为她那凄凉的爱情故事,我有了看看她作品的心思。
因为既婉约清新而质朴刚健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与悲惨命运截然不同的萧红文字世界。
从细腻豪放的《生死场》到率真坦诚的《商市街》,再从诙谐讽刺的《马伯乐》到平淡深挚的《呼兰河传》。
不能不说,萧红是一位能驾驭各种风格的女才子。
各式各样的风格中都有着一股子呼兰河畔的味道,下面就来慢慢品品这种独特的韵味。
大多数人的眼中,萧红是一位柔弱的女子,写得东西大多是些细细碎碎的美文。
但其实她也有刚劲豪放的时候,胡风曾在《生死场》的后记中就写过“你要死灭吗”是全书的高潮,这是钢戟向晴空一挥似的笔触,发着颤响飘着带光。
可见,既刚健又婉约的文段在萧红的文字中还是有的。
再看其中一个群众宣誓的画面“浓重不可分解的悲酸,使树叶垂头。
赵三在红蜡烛前用力敲了桌子两下,人们一起哭向苍天了!人们一起向苍天哭泣。
大群的人起着号啕!”这简直是一幅线条粗犷奔放、劲健有力的木炭画,又不禁使人联想起珂勒惠支的版画,可以说是一种“力”的艺术,其中充溢着一种不可抑制的感情力量,在奔放,在冲击,在跳跃!不仅仅人被描写地不可抑制,连场面的景物都激荡了这种力量,“畅明流动的天光,房周垂曲的大树群,即将被当作祭礼牺牲的老山羊,四脚倒挂,哀鸣不止,红布方桌,火焰颤动,烟雾缭绕中。
”作者成功地运用粗犷的充满激情的笔触,勾勒出动态的景色。
以情观景,绘景见情,情景交融于浑然一体中显示出“钢戟一挥”的气势和力量。
小小女子,竟用简短地文字给了我如此大的震撼,尤其是生与死的震撼,她的文字中没有那么多刻意的技巧,反到多了些真实和质朴。
她真正地用心写作,写实在的人,写出许多像她的祖父那样善良却不幸和悲哀的人。
不是隔岸观火般虚构,而将满怀的情感注入,化作独特的情调,如写月英这个美丽女人的悲哀一生,充满了同情的笔调,尤其将月英男人的丑恶行径与月英的孤立无助做对比,更看出萧红是加入了自己浓浓的个人情感,第一次的为情所伤,带给她的悲伤情绪显然也被带入了作品。
《生死场》的文学价值
《生死场》是萧红的一部经典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以下是对其文学价值的简要分析:
1.主题深刻:《生死场》以东北地区一个偏远村子为背景,通过描绘人们生与死的挣扎,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
作品主题深刻,对人性、生存等古老问题进行了深入而深邃的阐释,引发读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2.艺术表现力强:萧红在《生死场》中运用了细腻、生动的笔触,通过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同时,作品中的景色描写也十分出色,与作者的情感相融,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3.反映社会现实:《生死场》以“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地区的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苦难和坚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
作品具有历史价值,可以让读者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4.对女性命运的关注:《生死场》中描绘的女性形象十分鲜明,她们在艰难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着坚强和勇敢。
作品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女性意识的探讨,使其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总之,《生死场》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学价值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展现了萧红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
《生死场》简介及评论林淑君 Sok-Koon Lim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县人。
曾用笔名悄吟。
∙左翼作家。
∙193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4年9月9日完成《生死场》的写作。
∙其他的著作有《跋涉》、《旷野的呼喊》、《萧红散文》、《小城三月》、《呼兰河传》、《马伯乐》等。
∙艺术成就:作品不局限于描绘东北沦陷后的苦难,也强调东北的自然风光及人性光辉的一面。
时间: 19211年至1932年,跨度为十一年2。
背景:中国东北、哈尔滨人物:二里半、麻面婆、罗圈腿赵三、王婆、平儿福发、成业、金枝、金枝娘李青山、李二婶、月英内容简介:全书共分成17章。
一、麦场:二里半为了寻找走失了的羊,不慎踩坏了邻居的白菜,被邻居打了一顿。
他因此觉得养羊不是好兆相,想托常往城里走动的赵三找买主。
二、菜园:成业和金枝在河沿私会。
成业的叔叔福发在得知此事后,便请二里半到金枝家说媒。
金枝的母亲本来并不愿意把女儿嫁到福发家,但因金枝怀孕而无奈答应。
11921年冬,中国东北成千上万的贫苦农民因流行性肺炎鼠疫而死去。
这便是书中第九章所提到的传染病。
2第十章虽点明时间跨度为十年,然而哈尔滨沦陷于1932年,故应为十一年。
三、老马走进屠场:王婆为了缴地租,不得已将家中的老马卖到私宰场去。
四、荒山:月英(打鱼村最美丽的女人)饱受病魔的折腾,又遭丈夫遗弃,死后被埋葬在荒山下。
赵三、李青山等农民为了对抗地租加价,组织了“镰刀会”,欲杀了替地主做事的刘二爷。
但,“镰刀会”还没有正式动手,赵三就因打断了小偷的腿而入了狱。
赵三后来受了刘二爷的帮忙,从牢里放出来,对地主的态度有所转变,不再激烈反对地租加价,地租也就加成了。
五、羊群:当上牧童的平儿,在羊背上戏耍时撞倒了主人家的小孩,被主人狠狠地打了一顿,第二天就被辞退了。
赵三于是让平儿和自己一起到城里去卖鸡笼。
季节一过,养鸡人家不再需要鸡笼,赵三生意惨淡,便不再进城兜售,平儿又回去当牧童了。
萧红生死场的艺术风格
萧红生死场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背景,描绘了东北农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现实。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萧红生死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萧红生死场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倾向
萧红生死场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真实地描绘了东北地区农村的社会现实。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场景等都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让读者感受到了真实的生命力。
二、象征主义手法
萧红生死场中采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手法,通过象征来表达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感悟。
例如,作品中的“月亮”这一形象,常常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象征着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探索。
三、浪漫主义风格
萧红生死场中还采用了浪漫主义风格,尤其是在作品的开头,通过月光、雾等元素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神秘、浪漫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
四、现代主义风格
萧红生死场中还融入了现代主义风格,如作品中的“碎片化”叙事、“黑色幽默”等元素,让读者感受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魅力。
综上所述,萧红生死场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涵盖了现实主义、
象征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多种风格。
这些风格的融合,使得萧红生死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了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作品。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匹黑马,也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封建动荡的时代背景之下,其短暂的一生充满了无数曲折与坎坷,但同时赋予了她对生命细腻而敏锐的感知,给予了她文学创作的灵感与源泉。
在她出生成长的生命之源呼兰县,见证了东北农村生活的麻木、腐朽与闭塞,这样的生命状态刺激着萧红的内心,产生了对于生死的强烈思考,获得了关于生命意识书写的独特感悟。
萧红的创作与同时期作家相比有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她通过自身的生命体验不断感知生命的存在状态,了解生命存在的形式,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她重视生命个体的主观体验与生命意识的展示。
本文以此为线索,拟从《呼兰河传》与《生死场》的文本呈现中,探寻萧红的生命意识及其表现方式,同时结合萧红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探寻其生命意识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分析萧红作品中对生命的书写以及对生命意识的书写形式来剖析作家的创作理念,更好地理解萧红的生命意识以及她对生命的思考。
关键词:生命意识;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On the Life Consciousness in Xiao Hong's Works:Take Hulan River Biography and Life and Death Field as anexampleAbstract: Xiao Hong is a famous modern Chinese female writer, a dark hors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one of the four talented wome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Under the feudal turbulent times, her short life was full of countless twists and turn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gave her a delicate and keen perception of life, and gave her the inspiration and source of literary creation. In Hulan County, the source of life where she was born and grown, she witnessed the numbness, decay and obstruction of rural life in the Northeast. Such a state of life stimulated Xiao Hong's heart, produced a strong thinking about life and death, and gained a unique writing about life consciousness. Sentiment. Xiao Hong’s creation is unique from the writers of the same period, that is, she constantly perceives the existence of life through her own life experience, understands the form of life existence, and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life existence. She values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and life of individual life. A display of consciousness. Taking this as a clu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its expression methods from the textual presentations of "Hulan River Biography" and "Life and Death Field", and at the same time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Xiao Hong's social life , And analyze the author’s creative concept by analyzing the writing of life and the writing form of life consciousness in Xiao Hong’s works,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her thinking about life.Key words: Life Consciousness; Xiao Hong; "Hulan River Biography"; "Life and Death Field"目录引言一、生命意识与中国新文学小说创作的源流(一)西方现代生命哲学的起源(二)中国新文学小说发展过程中生命意识的觉醒二、萧红作品中对生命的书写(一)原始的生命动力(二)生命的悲剧意识(三)孱弱的女性地位三、生命意识的书写形式(一)情绪体验式的创作(二)意象化的叙事手法四、萧红生命意识形成的原因(一)充满抗争的时代背景(二)饱含激昂的地域文化(三)遭受曲折的生命体验五、结语参考文献致谢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引言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曾经在文艺界掀起过巨大的波澜,众多学者也曾多方面的去调查并且研究萧红创作的灵感源泉,通过回溯其经历过的历史背景以及时代环境等方面。
“生”与“死”的纠葛——论萧红的《生死场》的语言艺术摘要萧红的《生死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描写了在东北沦陷以后日本殖民下的农村老百姓的贫苦生活,笔锋犀利的批判了日本惨绝人寰的殖民统治,与此同时,贫苦百姓们不甘懦弱奋起反抗的坚强的民族精神。
“生”与“死”贯穿着整个作品的始终,死中求生的几个家庭挣扎的过程暗示着整个国家民族在历史的大潮流中不断进步的命运。
萧红的这部《生死场》主要是采用的白描的写作手法,个人特色鲜明的语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体现了她独特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萧红,《生死场》,语言艺术目录摘要.................................................................Ⅰ引言................................................................1 一、《生死场》的语言描绘.....................................................1(一)、对话描写.................................................1 (二)、人物刻画....................................................21、患病的猫儿——月英......................................................22、米田上的稻草人——金枝.................................................33、兴奋的幽灵——王婆......................................................3(三)、景物描写.......................................................3 二、《生死场》的语言特色............................................................4(一)、用词精当....................................................................4 (二)、词句反复....................................................................4 (三)、运用修辞....................................................................5 三、《生死场》的发展贡献..............................................................5结束语................................................................................. 6参考文献.............................................................................. 6 致谢.................................................................................... 7引言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1935年在上海出版以后,立刻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巨大的波动。
从《生死场》看萧红写作风格发布时间:2021-01-12T15:39:25.897Z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2月下作者:王慧[导读] 《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
在这部作品中,萧红以散文化、抒情化、浅白式的语言,描述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农村里,当地村民和他们视为珍宝的土地以及牲口的故事。
萧红用近乎童稚的心灵感受和文字,写成人物松散、风格动人的散文式小说《生死场》。
上海市医药学校王慧摘要:《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
在这部作品中,萧红以散文化、抒情化、浅白式的语言,描述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农村里,当地村民和他们视为珍宝的土地以及牲口的故事。
萧红用近乎童稚的心灵感受和文字,写成人物松散、风格动人的散文式小说《生死场》。
本文主要从叙事视角、结构、言语使用以及题材等方面着重论述了《生死场》这部小说所体现的萧红式写作风格。
关键词:萧红;《生死场》;写作风格萧红的作品深受她个人的性格、经历以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与许多同时代的女作家一样,萧红特别重视个人的体验与感受,并乐于将这些体验和感受通过作品真实地再现出来。
因此,萧红作品的写作模式显得不是那么传统和规范,形式结构也相对较为“松散”,这跟她本人所秉持的观念是一致的,她认为:“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而萧红小说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就是在这种观念下将小说散文化、诗化、绘画化,呈现出来的总体的叙事色调则是以悲凉为主。
“稚拙陌生而又清新灵动的语言展示了一幅幅绚丽的乡俗风景画,独特的叙述语言吹来了东北大地上浓烈酣醇的乡土气息……”,《生死场》就是萧红这种风格中的典型代表作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萧红以东北某一农村为背景,描写了十年跨度的东北农村生活景象的变化。
小说前九章主要描述了村民们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描写了他们跟动物一样在自然状态下毫无意义的生死。
从小说的第十章开始,侧重描写了当地人民在日军到来之后的生存状态,以及有了民族觉醒的农民斗争。
萧红《生死场》语言特色分析萧红《生死场》语言特色:不事雕琢,或简、或繁、或浓、或淡而自出新意的语言,烘托出一种动人心弦的艺术气氛《生死场》的语言不从事雕琢,自出新意,语言或简、或繁、或浓、或淡,烘托出一种动人心弦的艺术气氛,构成能够引起读者思想、情绪共鸣的语句。
这些特色,又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作品把朴素的描绘和强烈的抒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竭力保持那种物我一体浑然无间的特色。
萧红往往并不过事铺张,而许多极富有表现力、诗一样的句子却已跃然纸上。
如:“四月里睛朗的天空从山脊流照下来,房周的大树群正午垂曲的立在太阳下,畅明的天光与人们共同宣誓。
”这有如用画笔制作出来的风景画。
轻笔淡墨,以意取胜,透露出写意的功夫。
对“阳光”这一景物没有进行细致的描绘,没有忠实于阳光逼真的状态,而是通过主观臆想和情感,使之人格化,通过意念化的联想与想象,去勾画“阳光”的形象,用来烘托人们宣誓场面的气氛,使这个场面显得更庄严肃穆。
再如第十四章《到都市里去》里,写金枝从家乡到都市后孤独的处境:“满天星火,但那都疏远了!那是与金枝绝缘的物体。
半夜过后金枝身边来了一条小狗,也许小狗是个受难的小狗?这流浪的狗它进木桶去睡。
金枝醒来仍没出太阳,天空许多星充塞着。
”作者没有正面地去叙述金枝如何的孤独,而是通过随物赋情的办法,用简练的语言把金枝的孤独处境点了出来:满天星火,闪闪烁烁,但却在天上远人而去,就连没有生命的东西也与金枝疏远了。
其次,多方强调语言的音响和色彩,使语言富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高粱地象要倒折,地端为榆树吹啸起来,有点象金属的声音,为着闪电的原故,全庄忽然裸现,忽然又沉埋下去,全庄象是海上浮着的泡沫。
”这是大风雨前几种自然景物的实况摄影,描述得形象、生动,并且很准确。
前两句是两组分镜头镜头所对准的景物:高粱,榆树。
因为风紧,高粱没有粗大的枝干,所以摆动得很厉害,像要把地都倒折过来似的;而地端的榆树,因为有粗大的躯干,在风的作用下,只是枝叶在动。
于语言艺术别林斯基曾说过:“有文体,这本身就说明了有才华,并且是不平凡的才华。
”萧红小说创作的成功,关键是她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文体。
而萧红小说文体的支柱点首先又表现在她那极其简洁、自然、富于抒情性的优美行文上。
萧红的文笔之美曾得到了许多作家和评论家的赞赏,鲁迅以“明丽和新鲜”称誉《生死场》的文字;骆宾基形容《呼兰河传》“文笔优美,情感的顿挫抑扬如小提琴名手演奏的小夜曲”,葛浩文则以“注册商标式的优美简洁”称赞《商市街》的行文。
笔者则认为,萧红的行文有如优美的舞姿一样潇洒。
萧红的文笔之美,最重要的是她行文简洁、不雕琢,如行云流水。
正如葛浩文先生所说:“她这种优美精炼的文笔,当读者初读时很易被忽略,原因是她的行文太流畅,太自然的。
” 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是和萧红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以及自传性的文体分不开的,萧红在小说创作上很少在人物塑造、心理描写和戏剧场面上下功夫,萧红是一位善于描写她私人经验的作家,因此,她自身与作品关系越近,她便越能在小说中进入配合书中的角色,与书中的景况相吻合,达到一种浑然一体的境界,相应地文中的语句也就自然、流畅,反之,她个人与作品关系越疏远,那么这部作品失败的成份越大,相应地叙述语句就达不到自然,真实的目的。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构,萧红乡土小说基本都是自传体的,因此,她的乡土小说的语言是自然亲切的。
我想,凡是读过萧红乡土小说的人,也都有同感吧。
萧红乡土小说语言的第二特点是象诗一样。
萧红“是一位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和散文家” , 她虽不以诗名,但的确别具诗心。
她文学才华最早被人发现是因诗句《春曲》,她告别这世界时留下的是“我将与碧水蓝天同在……”这样悲伤的诗句。
这种气质和天赋表现在其小说的行文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具有散文诗韵味的诗章。
萧红乡土小说的诗的意境,没有着意的雕琢,也完全的自然流淌。
《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节中有一小段文字很有代表性地说明了这一问题: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On the Artistic Style of Xiao Hong's Novel from the Perspeetive of Life and Death Spot 作者: 屈淑琼
作者机构: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清远511510
出版物刊名: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111-114页
主题词: 萧红体;悲剧;体验
摘要:萧红是一位有鲜明创作个性和独特艺术风格的现代女作家。
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
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萧红语言风格萧红,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名字。
她的文字,流淌着她的心血、她的情感。
她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发出了属于她自己的声音。
萧红的语言风格,一直是她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她的语言,在笔下化为了一个个形象生动、质朴无华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常常平凡而不凡,平淡而不平庸。
萧红用她独特的笔触,让这些人物走进了读者的内心深处,使人们对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描写自然环境方面,萧红的语言也十分独特。
她的笔下,植物、动物、自然风光等等,都被赋予了生命。
她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将自然景象变得熟悉而亲切,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比如在她的小说《生死场》中,她描述了一个树林的场景:“效果很好,接近森林,空气里满是松针味。
两边大多是松树,叶子比别的还蓝、还青;树干很直,一节节分割得很明显。
” 这段文字,虽然简单平凡,但通过对松叶颜色、树干分割等细节的渲染,反而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刻画出来一个立体的、有灵性的树林场景。
萧红的语言中,充满了诗意、美感。
她像一名诗人一样,用文学的笔触,将生活中的美好呈现在读者面前。
比如在她的小说《呐喊》中,她描述了公园的秋景:“这时候天空渐渐显出晚霞,这晚霞有一道道流动的细红,舞着,轻轻的,就像漂泊在高空中的一簇簇旋头飘渺的羽毛。
” 这段文字,就像一首优美动人的诗歌,将秋景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余韵悠长。
在表达情感方面,萧红的语言更是独特无比。
她的语言,直白而又生动,饱含着情感。
阅读她的作品,仿佛可以感受到她内心深处那种莫名的愁怅、孤独、悲伤或是快乐。
比如在她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描写了女主角小秀梅一生的苦乐经历。
她用温柔、细腻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小秀梅那种生命的无助与逆境中的坚韧。
她对小秀梅的刻画,让这个从不起眼的小人物,变得那么的真实和可爱。
总体来说,萧红的语言是独特而又真实的。
她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高深的技巧,而是通过自己深刻的生活感悟,将平凡的人物和生活,塑造的独具魅力。
她用文字诠释了自己鲜活的人生经验,用独具一格的语言,打造了一个一个独特的文学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