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生死场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8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
《生死场》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萧红对乡土的热爱和对乡土人民生活的深刻关注,体现了她浓厚的乡
土意识。
小说情节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贫穷农村,书中描述了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艰辛
生活。
这种地域性的描写展现了萧红对乡土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乡土情结。
她通过对农村
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自己对家乡的深厚眷恋和热爱之情。
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主人公杜小伟、蓝丽英等人物都是农
村出身,他们的形象鲜活地展现了农民的坚韧、善良、朴实和纯洁的品质。
通过这些人物
的塑造,萧红展现了对乡土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小说中对农村的社会风俗、习俗、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描写也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意识。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乡村生活的丰富描写,展现了对乡土文化的尊重和传统的珍视。
她
对农村的民风民俗、民间传说、传统习俗等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表现了对乡土文化的深厚
情感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
小说中对于农村的社会现实的批判也体现了萧红的乡土意识。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
土地问题、封建旧习惯、农民贫困等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判,表达了对乡土社会的关怀和
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忧虑。
她通过小说,呼吁对农民进行关爱,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体现
了对乡土的责任和担当。
2021年第17期百家争鸣395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评萧红《生死场》杨凯茹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006没有《小城三月》的凄美爱情故事,也没有《呼兰河传》的童稚回忆,《生死场》中有的只是村庄里终日糊糊涂涂地生存着的人们。
《生死场》前七章主要描绘了在极其贫困的日常生活中东北农民二里半、王婆、老赵三、月英、金枝,他们一切行动以能够满足最基本的温饱为前提,这也导致了他们精神世界极其荒芜,没有半点觉醒;而后七章则集中描述了东北农民的生存受到了战争的极大威胁。
在寻生与求死的选择里,农民们爆发了带有原始色彩的抗争。
“忙着生,忙着死”,这便是《生死场》中所描绘的东北农民们的最真实的写照。
那时那地,乡民们一味埋头于田间,男性辛勤耕作,女性携子拾穗,却因为高昂的地租而差点连肚子也填不饱;毫无节制地生儿育女,为的是传宗接代、多子多福……在这群东北农民的眼中,菜稞面粉、棉鞋棉帽远比活生生的人重要得多。
同样地,对乡民们而言,死亡不过是人生道路上最稀松平常的事情,因此他们也就对死亡麻木了。
在我看来,萧红先生所说的“忙”,或许并不是急迫不停、赶忙的意思,而是一种“麻木”:乡民们盲目地生存着——“在乡村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只有物质来充实”。
而处于农民局限性、地主压迫、战争摧毁之下,他们连最基本的温饱需求都没有办法满足,更不要说精神境界的提升了,也就是说精神的荒芜和残缺早就是一个既定的事实,甚至连作为人的本能的舐犊之情都沦落了。
在小说中,萧红先生将人们和动物、植物互喻,甚至把人们等同于动物、植物,深刻地批判着乡民们身上特有的劣根性。
村庄的四季变换、时间流逝也无法引起他们的注意,村里的牧童依旧唱着十年前老掉牙的调调……在这里,乡民们满足着物质上的痛快,却从来没有想过追求精神上的进步,没有半点关于灵魂上的觉醒。
他们不懂得反抗身上的重重大山,他们在地主的步步紧迫之下,有的只有无言的接受和无目的的向前,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妥协了,连仅有的几棵白菜也得匀出来送给了地主,甚至加租这种无理由的要求也“满心欢喜”地答应了。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生死场》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一部代表作,也是她的成名作。
这部小说以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幅生动的乡土画卷,展现了作家对乡土生活的深刻关怀和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批判。
通过对《生死场》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表现在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上。
《生死场》以20世纪30年代中国南方农村为背景,以农民为主要人物,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和社会地位。
小说通过对小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揭示了乡土社会的苦难与艰辛。
在小说中,农民们饱受土地兼并、天灾人祸等困苦,他们的生活艰辛,甚至无法为温饱奔波四处。
小说中还描绘了农村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展现了乡土生活的丰富多彩。
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生动描绘,萧红刻画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世界,展现出了她对农民生活的浓厚兴趣和深刻关怀。
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还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上。
小说中描绘了农村社会中的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和伤害。
在小说中,女性尤其是农村妇女遭受封建礼教的严重压迫和歧视,她们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没有个人地位和尊严。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李秀英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她在封建社会中备受压抑,最终不堪忍受选择了自杀。
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萧红呈现了农村社会中封建礼教的荼毒与异化,展示了她对这种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和反思。
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还表现在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上。
《生死场》揭示了农村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反映了封建土地制度的不公和落后,以及农民的困苦和受苦。
小说通过对农村社会的剖析,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揭露,呈现了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感受和深刻思考。
通过小说,萧红透过农民的苦难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展现了对社会变革的向往和呼唤,体现了她对乡土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等方面得到了充分展现。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瞩目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生死场》描写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态度。
本文将以《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为切入点,探讨其中蕴含的现代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死场》这部小说。
《生死场》讲述了一个女子静秋的命运,她因为家庭的贫困被迫与一个瘸子结婚。
在这段婚姻中,静秋遭受了丈夫的虐待和歧视,她的人格也逐渐受到了摧残。
最终,她怀有身孕,但却因为无法承受身心的折磨而选择了自杀,以求解脱。
小说中对静秋的描写,使得读者感受到了这位女子的悲惨命运,以及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妇女地位低下且受到限制。
女性被视为家庭的附庸,她们的人格和自由常常受到忽视和侵犯。
《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正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生动再现。
静秋所遭受的种种不公,是无数中国女性命运的写照。
她们或被迫婚姻、或受男性暴力、或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受尽委屈和折磨。
这些悲剧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
《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并非仅仅停留在历史的舞台上,而是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尽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封建思想逐渐淡化,但女性地位和权益的保障仍然面临挑战。
女性权益和地位问题依然存在,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职场歧视、家庭暴力、性别歧视等。
通过改革和取缔性别歧视,提高女性地位和权益,促进性别平等,仍是当代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来保障女性的权益和地位。
需要加强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宣传,提高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在学校、媒体、社会中,普及性别平等观念,促进男女平等,尊重女性人格和价值。
需要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女性的权益,提高女性地位,纠正各种形式的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社会应当加强对家庭暴力问题的管理和预防,给予受害者更多的支持和保护。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
《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农村妇女的生活遭遇,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种种社会问题。
在这个故事中,萧红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和深入的刻画,展现了她对乡土社会的强烈关注和批判意识。
萧红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细节,展示了乡土社会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
故事的
背景是中国农村的一个小村庄,而主人公王素英是一个农村妇女。
通过对她的生活情节的
描述,萧红展现了农村人们奋力生活的环境和生存状态。
故事中描写了农村的地理环境、
民风民俗、农田劳作等情景,使读者了解到了乡土生活的真实面貌。
萧红通过主人公王素英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种种社会问题。
主人公在故
事中所经历的悲惨遭遇,暴露了封建农村的封闭与贫困。
王素英的婚姻遭遇、家庭生活的
艰辛、丈夫的暴力对待以及破碎的婚姻关系,都使得主人公的人生充满了困苦与磨难。
这
些表象背后所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失序与混乱,表达了萧红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痛心。
萧红通过主人公的命运,呈现了乡土社会中妇女的命运与地位。
故事中,王素英是一
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她忍受了无尽的痛苦和压抑,但她从不放弃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她努力工作,不屈不挠地追求着自己的幸福。
由于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家庭的压迫,她的努
力最终化为泡影,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
通过主人公的命运,萧红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于女
性的束缚与压迫,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呼吁。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萧红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生死场》描写了20世纪初期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小说中,女性角色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压迫,他们的一生被命运所左右,表现出了一种无奈和悲哀。
本文将从《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以及其现代意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体现在主要女性角色身上,她们的命运可以说是被社会所束缚、被男权社会所压迫的典型代表。
在小说中,主要通过陈希黎和包铁案两个女性角色的命运,揭示了当时农村女性的悲惨遭遇。
陈希黎是一个聪明伶俐、努力进取的女孩子,但她却因为家庭的贫困,受制于封建观念和家庭的压迫,最终沦为一个妓女。
在小说中,陈希黎在家中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她父母的决定和家庭的贫困迫使她只能去学技艺当妓女。
即使是在妓院里,陈希黎也依然奋斗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但是最终还是被残酷的现实所击败。
她的一生都被命运所左右,无法摆脱社会的枷锁,最终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包铁案的命运也是令人唏嘘的。
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热情而又坚强的女性,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她最终也只能落入一个悲惨的结局。
包铁案被迫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男人,婚后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折磨。
她的丈夫虽然对她很好,但是却无法填满她内心的空虚和孤独。
在小说的结局中,包铁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死场》中描绘的女性悲剧命运,让人深感心痛。
这些女性角色都是无辜的受害者,她们的一生都被社会所扭曲,无法在封建压迫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们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农村女性的现状,也呼应了当下社会中一些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生死场》中女性悲剧命运的现代意义,反映了当下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尽管我们已经迈入21世纪,但是封建观念、男权社会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女性的命运。
相较于小说中的陈希黎和包铁案,当下社会中的女性也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在当下社会,一些地区和家庭依然存在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小说,描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中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深受现实生活的影响,展现出当时农村妇女的悲剧命运和社会地位的低下。
这部小说也带有鲜明的现代意义,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在《生死场》中,萧红通过不同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
首先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花儿,她是一个贫苦农家的女儿,在家庭的压迫下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选择自己的婚姻。
她被迫嫁给了一个丑恶的老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最终在对丈夫的不堪忍受下选择了自杀。
其次是小说中的贾二嫂,她与自己的姐姐一同被强迫嫁给了同一个男人,最终被抛弃在艰难的环境中。
这些女性形象都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她们的人生被社会制度和家庭压迫所扭曲,无法得到自由和独立。
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当时农村社会中妇女的困境和社会地位的低下。
在那个时代,农村女性的主要任务是生儿育女、料理家务,她们没有受过教育,没有独立的思想,也没有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
她们的人生被早婚、早育所束缚,没有选择自己的命运和未来。
在男权社会压迫下,她们只是家庭的附属品,没有自己的人生和价值。
她们在生活中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和痛苦,最终被迫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也带有现代意义,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揭示了性别歧视和家庭暴力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性别歧视和家庭暴力依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很多妇女在家庭中遭受着各种形式的歧视和暴力。
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提醒人们,应当关注和呵护妇女的权益,保护她们的人身安全和尊严。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呼吁妇女应当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价值。
在当今社会,妇女应当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应当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益。
她们应当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不应当被家庭和社会的压迫所束缚。
萧红的《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生死场》的文学价值
《生死场》是萧红的一部经典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以下是对其文学价值的简要分析:
1.主题深刻:《生死场》以东北地区一个偏远村子为背景,通过描绘人们生与死的挣扎,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
作品主题深刻,对人性、生存等古老问题进行了深入而深邃的阐释,引发读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2.艺术表现力强:萧红在《生死场》中运用了细腻、生动的笔触,通过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同时,作品中的景色描写也十分出色,与作者的情感相融,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3.反映社会现实:《生死场》以“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地区的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苦难和坚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
作品具有历史价值,可以让读者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4.对女性命运的关注:《生死场》中描绘的女性形象十分鲜明,她们在艰难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着坚强和勇敢。
作品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女性意识的探讨,使其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总之,《生死场》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学价值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展现了萧红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作品以批判现实主义为主,关注乡土生活,探究农民的命运。
其中《生死场》这个故事就深刻地描绘了当时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体现了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生死场》主要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悲惨命运。
这个家庭叫丁家,住在农村,生活十分
贫困。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年轻夫妇,他们从婚姻开始就受到了严重打击。
这个家庭里面
饱受着家族争斗、邻里纷争、社会压力的折磨。
故事以两个孩子因绝症而病死为高潮,进
而揭示出了一个个令人不安的真相。
这个故事情节紧凑,语言简洁,情节渲染深刻,对中
国农民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在《生死场》这篇小说中,萧红明显的表现了对于中国乡土生活的关注。
小说中使用
的词语和描写的场景都是直接面对乡土的人物和情境。
这些情境和人物不但可以展示出当
时农民的生活状况,还可以揭示出乡土地区当前阶级矛盾和农民的无助处境。
小说讲述的
人物大多都是农村妇女,而且这些妇女都是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打压,没有任何办法改善
自己的生活。
这些情境描写表现了作者关于农民权益的观点和试图对此提出抗议的态度。
此外,在《生死场》这篇小说中,萧红还表达了对于传统农民生活方式的反思。
在小
说中,农民的生活是以自然环境和季节变化为基础的,人们也被剥夺了自由和公平的权利。
整篇小说都强调了农民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及他们被迫从事非常枯燥的工作,不能接
受更好的教育。
这些都是传统的农民生活方式下必然要面临的问题。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描写了一个普通妇女阿Q第二任妻子的悲剧命运。
她在男人的世界里,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尊重和幸福,最终走向了毁灭。
《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同时呼唤着当代社会对女性平等权益的关注。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阿Q第二任妻子是一个被逼入绝境的人。
她嫁给了阿Q,但很快就体会到婚姻的痛苦。
阿Q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男人,对她不关心不尊重,甚至频繁出轨。
她扮演着一个典型的母亲、妻子的角色,为家庭付出了一切,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她的悲剧命运不仅来自于自己的软弱无力,更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
小说中另一个女性角色是身为小姨子的小红。
小红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子,但她却被阿Q当作了一个性玩具。
在阿Q的眼里,小红只是他满足欲望的一个道具,没有任何的尊重和爱护。
小红象征着社会中的弱势女性,她们容易受到男性的侵犯和伤害,缺乏保护和权益。
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提醒我们,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但性别不平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女性在家庭和职场中仍然面临着不公平对待和歧视。
我们需要思考和努力,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消除性别歧视。
小说中女性角色的悲剧命运呼唤着社会的关注和担当。
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护,让女性能够在安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生活和发展。
我们也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价值观,培养男性尊重女性的意识,倡导男女平等的观念。
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提醒我们,女性需要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和自主的人生选择。
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和实力,女性才能摆脱传统家庭的桎梏,追求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萧红的《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呼唤着当代社会对女性平等权益的关注。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
《生死场》共十七章,书中并没有作者集中笔力刻划的主人公,着墨较多的是二里半.王婆和金枝三户劳动人家的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着重写了月英、五姑姑的姐姐等几个女人的悲惨遭遇。
前十章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哈尔滨附近的一个村庄“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的生活。
这些看似极为普通的生活却包藏着血和泪的重压。
这些被弃置在荒漠大地的人们,对于生活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但是总摆脱不了穷困的蹂躏和愚昧的捉弄:月英因生病被丈夫折磨致死;年轻的媳妇因难产和受虐待而丧生;王婆因耐不住生活的痛苦而服毒自尽;而金枝的孩子因为丈夫一时气愤而被摔死......他们生活得草率而艰难,同时作品也表现了他们对于这种生活的愤恨与不平。
农民们终于在赵三和李青三等人的带动下,组织了“镰刀会”进行了一次自发的反抗地租加价的斗争,斗争虽未正式行动即失败了,然而这次事件所激起的火星,却深深地埋藏在人们心里。
作品的后七章,后七章描写“九.一八”事变之后农民历起抗日的经过和情形。
“九.一八”事变后,亡国的现实促使人们从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原来那些似乎浑浑噩噩地生活着的农民们,猛然增加了民族意识,眼光开始转向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萧红在这部共17章8万字小说里,不仅写了奴隶的悲剧及其抗争,但她的更多地投身在奴隶之奴隶-农村贫苦妇女身上,通过与女性生活密切相关的两种体验――生(生育)与死(由疾病、虐待和自残导致的死亡)来反映对于生的坚强及对于死的挣扎的。
《生死场》本文描述了善良无辜的乡村妇女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受尽摧残与折磨后再默默地死的那种无限轮回,着力表现了女性的身体之畸,她们作为男人泄欲的对象和无节制无保障的生育就是她们的生活状况。
首先,萧红是以身体的“畸”变来展现乡村女性可悲的生存状态的,《生死场》前十章中充溢着受病痛折磨所致的身体变形与死亡的毁形的种种可怕之处.月英是“从前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她是如此温和,从不听她高声笑过,或是高声吵嚷,生就的一对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眼光,好比落到绵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萧红是一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主义色彩和深刻的社会思考角度。
《生死场》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女性在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理性思维之间所遭遇的挣扎和矛盾。
本文将从女性悲剧命运和其现代意义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首先,萧红在《生死场》中生动地展现了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小说中,女性特别是中产阶级女性面临着诸多的限制和困境:家庭、传统道德、社会规范、男权主义等等。
她们往往被束缚在自己的社会阶层和性别角色中,无法自由发挥和探索自己的人生价值。
例如,小说中的漂亮姐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因为母亲的过度保护和传统思想的限制,最终不能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和生活方式,只能为了家庭和社会做出牺牲和妥协,最终导致自己的悲剧。
其次,萧红的小说流露出了深刻的现代主义思想和价值观。
她反对传统的、死板的道德规范和文化观念,主张个体的自由、独立和自我发展,追求真实、自然、本真的生活状态。
她的作品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多元性,赞扬自由创新的思想和精神,反对传统文化的僵化和机械性。
例如,小说中的赵大爷就是一位代表传统的老人,他坚持“三从四德”,为了维护传统的家庭和社会秩序而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
相比之下,小说中的主人公阿发则是一个代表现代主义的人物,他具有自我意识和自主创意的精神,勇于挑战传统、批判社会,并最终获得自由和尊重。
总的来说,萧红的《生死场》揭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所遭遇的困境和矛盾,同时也体现了现代主义思想和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在当代社会,人们也面临着许多类似的挑战和困境,如性别歧视、传统文化僵化、社会规范过于繁琐等等。
我们可以从萧红的小说中汲取灵感和启示,勇于拥抱自由和多元性,摒弃迷信和盲从,推动社会的正义和进步。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摘要】《生死场》是萧红的一部作品,描绘了女性在乱世中的悲剧命运。
本文通过分析女性在小说中的命运轨迹和人物形象,探讨了她们在社会中的困境与挣扎。
结合现代女性的处境,探讨了现代社会对女性的影响及启示。
文章总结了女性在《生死场》中的悲剧命运,认为小说对现代女性仍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珍惜自由与独立,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探讨,反思历史中的悲剧,也为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考。
【关键词】女性悲剧命运、萧红、《生死场》、命运轨迹、人物形象、社会定位、现代女性命运、现代社会影响、启示、现实意义1. 引言1.1 介绍《生死场》及其主题《生死场》是中国著名女性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描绘了中国农村妇女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况。
作品以农村妇女为主角,展现了她们在家庭、社会和政治环境下所受的各种压迫和磨难。
通过对女性的生活轨迹和命运的描写,作者深刻揭示了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现实,以及她们所遭遇的无情命运。
《生死场》主题深邃,情感真挚,充满了对生命的痛苦和对生存的渴望。
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探讨了女性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挣扎,展现了她们在恶劣环境下的坚韧和顽强。
作品倡导了人道主义的情感和关怀,呼吁社会尊重和关爱女性,反映了作者对妇女命运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通过对《生死场》这部作品的介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农村妇女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轨迹,感受到她们所面临的悲惨现实和无情命运。
该作品的主题深刻,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引起了人们对妇女地位和命运的重新思考和关注。
1.2 分析萧红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的重要性《生死场》是著名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描写了女性在残酷社会环境下的悲惨命运。
女性在这部小说中呈现出极端的悲剧命运,揭示出了女性在旧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和受压迫的现实。
萧红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的重要性在于反映了旧时代女性的困境和不公,告诫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历史,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萧红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女性作家,她以其深刻的女性视角和对生活的深刻剖析而闻名。
她的作品《生死场》刻画了一群女性在乱世中的悲剧命运,展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
本文将从《生死场》中女性悲剧命运的描写入手,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现代意义。
萧红在《生死场》中刻画了多位女性角色,她们的命运都充满悲剧色彩。
女主人公王小凤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悲剧,她从小就被贫穷和压迫所困扰,被迫嫁给一个丑陋和邪恶的男人,过着悲惨无助的生活。
她的命运受到了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迫,最终导致她跳河自尽。
除了王小凤之外,小说中还塑造了许多其他女性角色,她们或是受到了家庭暴力的侵害,或是被迫成为性奴,或是被迫背叛自己的爱情和理想。
这些女性的命运都充满了悲惨和不公,让人深感心痛和无奈。
萧红通过《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在20世纪初的中国,女性地位低下,受到严格的束缚和限制,她们缺乏自由,无法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这种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使得她们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注定了她们的悲惨命运。
萧红在小说中深刻地揭露了这种不公和不平等,呼吁社会对女性的关爱和尊重。
萧红通过《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反映了现代社会对女性问题的思考。
尽管时代变迁,女性地位得到了提高,但在当代社会,女性依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歧视和压迫。
在职场上,女性难以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机会和待遇;在家庭中,女性承担着更多的家务和育儿责任;在社会中,女性经常受到性别歧视和暴力侵害。
萧红通过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引发了对当代女性问题的深刻思考,唤起了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呼吁。
从《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自由、平等和尊严的追求。
萧红通过女性的悲剧命运,呼吁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珍视,并对压迫和歧视保持警惕。
她在小说中描绘的女性形象,都具有强烈的求生欲和追求幸福的渴望,她们不甘于命运的安排,奋起反抗,为自己的尊严和理想而战。
萧红《生死场》语言特色分析萧红《生死场》语言特色:不事雕琢,或简、或繁、或浓、或淡而自出新意的语言,烘托出一种动人心弦的艺术气氛《生死场》的语言不从事雕琢,自出新意,语言或简、或繁、或浓、或淡,烘托出一种动人心弦的艺术气氛,构成能够引起读者思想、情绪共鸣的语句。
这些特色,又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作品把朴素的描绘和强烈的抒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竭力保持那种物我一体浑然无间的特色。
萧红往往并不过事铺张,而许多极富有表现力、诗一样的句子却已跃然纸上。
如:“四月里睛朗的天空从山脊流照下来,房周的大树群正午垂曲的立在太阳下,畅明的天光与人们共同宣誓。
”这有如用画笔制作出来的风景画。
轻笔淡墨,以意取胜,透露出写意的功夫。
对“阳光”这一景物没有进行细致的描绘,没有忠实于阳光逼真的状态,而是通过主观臆想和情感,使之人格化,通过意念化的联想与想象,去勾画“阳光”的形象,用来烘托人们宣誓场面的气氛,使这个场面显得更庄严肃穆。
再如第十四章《到都市里去》里,写金枝从家乡到都市后孤独的处境:“满天星火,但那都疏远了!那是与金枝绝缘的物体。
半夜过后金枝身边来了一条小狗,也许小狗是个受难的小狗?这流浪的狗它进木桶去睡。
金枝醒来仍没出太阳,天空许多星充塞着。
”作者没有正面地去叙述金枝如何的孤独,而是通过随物赋情的办法,用简练的语言把金枝的孤独处境点了出来:满天星火,闪闪烁烁,但却在天上远人而去,就连没有生命的东西也与金枝疏远了。
其次,多方强调语言的音响和色彩,使语言富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高粱地象要倒折,地端为榆树吹啸起来,有点象金属的声音,为着闪电的原故,全庄忽然裸现,忽然又沉埋下去,全庄象是海上浮着的泡沫。
”这是大风雨前几种自然景物的实况摄影,描述得形象、生动,并且很准确。
前两句是两组分镜头镜头所对准的景物:高粱,榆树。
因为风紧,高粱没有粗大的枝干,所以摆动得很厉害,像要把地都倒折过来似的;而地端的榆树,因为有粗大的躯干,在风的作用下,只是枝叶在动。
「小说精读赏析」萧红小说《生死场》附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解析编者寄语《生死场》讲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哈尔滨近郊一个村庄的乡民“生”与“死”的故事。
文中说“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
”鲁迅曾说“从《生死场》,看见了抗日前期的哈尔滨。
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下面我们就随着萧红一起来看看,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日寇铁蹄蹂踊下东北农民悲惨的生活状态,感受那渐渐苏醒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情绪。
文本研读(注:蓝色字体处为文章精析)《生死场》节选作者:萧红一那是个繁星的夜,李青山他们第一次在赵三家里大型集会,人们感到缺乏空气一般,连鼻子也没有一个作响。
屋子不燃灯,人们的眼睛和夜里的猫眼一般,闪闪有磷光而发绿。
屋中李青山固执而且浊重的声音:“革命军纪律可真厉害,纪律就是规矩,规矩太紧,我们也受不了,我们自己……”二里半对于这些事情始终是缺乏兴致,他在一边瞌睡,老赵三用他的烟袋锅撞一下在睡的缺乏政治思想的二里半,并且赵三大不满意起来:“听着呀!听着,这是什么年头还睡觉?”小说一开场就刻画了两类人。
一类是以李青山、赵三为代表的革命者,这些人面对民族危机以及农村生活的分崩离析,逐渐觉醒并开始组织人员进行反抗,他们有眼光,有主见;一类是以二里半为代表的麻木者,冷淡者。
人们宣誓的日子到了!没有寻到公鸡,决定拿二里半的老山羊来代替。
二里半说:“你们要杀就杀吧!早晚还不是给日本子留着吗!”小伙子们把山羊抬着,在杆上四脚倒挂下去,山羊不住哀叫。
二里半可笑的悲哀的形色跟着山羊走来。
他的跛脚仿佛是一步一步把地面踏陷。
波浪状的行走,愈走愈快!二里半惶惶地走了一路。
(虽然二里半口头上允许众人拿他的羊歃血为盟,但心理上非常舍不得一直陪伴他的老羊,写出了二里半的仁慈,心地善良。
)山羊被抬过一个山腰的小曲道。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萧红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以其犀利的笔触和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揭示而闻名。
她的短篇小说《生死场》描绘了一段女性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同时也引发了对当代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思考和警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生死场》中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展开讨论。
我们需要了解《生死场》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小说中,女主人公阿红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梦想的年轻女子,她迫于家庭的压力嫁给了一个并不爱的男人,并在婚后受尽了折磨和虐待。
阿红在婚姻中失去了自由和尊严,她的生活变得毫无希望和意义。
最终,她选择了自杀,以结束自己的痛苦和折磨。
这样的命运并不罕见,尤其是在旧时代,女性常常是家庭中的弱势群体,她们的命运往往受制于男性的权力和社会的伦理观念。
《生死场》中的阿红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形象,她所经历的艰辛和痛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压迫。
即使在当代社会,女性的命运仍然有着诸多不公和困难。
在职场上,女性面临着性别歧视和职业发展的困难;在家庭中,女性承担着更多的家务和育儿责任,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
阿红的悲剧命运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我们需要思考《生死场》的现代意义。
通过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我们不仅可以反思旧时代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也可以深刻地反思当代社会对女性的现状和未来。
从阿红的命运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失去希望和自由的女性形象,这正是当代一些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而这些困境往往是由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所决定的,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改变社会对女性的看法和态度,为她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阿红的命运也提醒我们女性自身的重要性。
在小说中,阿红在遭遇困境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自杀,这说明她缺乏内心的坚韧和勇气。
相比之下,当代女性更需要学会坚强和勇敢,不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职场上,她们都需要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态度,不被外界的压力和困难所压倒。
关键词:《生死场》女性命运悲剧式表达人物群像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在半年的时间内占领了东北全境,东北人民在日军的铁蹄下惨遭蹂躏。
1934年萧红从哈尔滨逃亡到青岛,本年10月萧红完成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生死场》。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读者自然地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到作家独特的身份——东北人,作品所描写的独特地域——东北,作品中关于抗日的描写被理所当然地摆到了显眼的位置,提到了重要的地位,作品也因此被定位成抗日小说。
进入新时期以来,抗战主题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读者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文本自身以及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对于生命的特殊感受和表达方式。
一《生死场》所描写的是哈尔滨近郊的农村在“九一八”事件前后的生活,作者着力于对农村苦难生活和农民悲剧命运的反复诉说,尤其是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
小说所描述的众多女性形象中,王婆是小说中唯一一个有感情的灵魂。
她在婚姻方面摒弃了传统的思想意识,第一个丈夫对她不好,她带着孩子另嫁他人,而后又嫁给赵三。
得知丈夫参加“镰刀会”反抗地主压迫,她果断支持。
然而男人们让她失望,无穷的生的悲剧,在五月节里她选择服毒自杀。
金枝怀着少女的憧憬与梦幻,与成业在河边幽会,在细雨的口笛声中开始了女性情爱的悲剧性命运,短暂的爱情体验让她付出惨痛的代价,河水在此变成了女性流水般宿命的隐喻。
后来金枝漂泊到都市,等待她的依然是嘲笑和男人的欺侮。
最后金枝要做尼姑去,而庙庵早已空了,漂如浮萍的金枝又走向哪里去?萧红在《生死场》和她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在不厌其烦的诉说着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这里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方式,是理解作品对于女性的命运悲剧式表达的关键。
萧红的一生短促悲凉,颠沛流离,从呼兰河到哈尔滨,由青岛转战上海,从异国他乡的日本到命丧香港,从1911年出生到1942年带着无限悲凉离开人世,萧红饱经着被放逐的孤独寂寞和失落痛苦。
她出生在呼兰县城的一个乡绅之家,在提供了富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这个家庭也带给了萧红残缺的精神世界。
萧红的生死场赏析《生死场》共十七章,书中并没有作者集中笔力刻划的主人公,着墨较多的是二里半.王婆和金枝三户劳动人家的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着重写了月英、五姑姑的姐姐等几个女人的悲惨遭遇。
前十章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哈尔滨附近的一个村庄“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的生活。
这些看似极为普通的生活却包藏着血和泪的重压。
这些被弃置在荒漠大地的人们,对于生活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但是总摆脱不了穷困的蹂躏和愚昧的捉弄:月英因生病被丈夫折磨致死;年轻的媳妇因难产和受虐待而丧生;王婆因耐不住生活的痛苦而服毒自尽;而金枝的孩子因为丈夫一时气愤而被摔死......他们生活得草率而艰难,同时作品也表现了他们对于这种生活的愤恨与不平。
农民们终于在赵三和李青三等人的带动下,组织了“镰刀会”进行了一次自发的反抗地租加价的斗争,斗争虽未正式行动即失败了,然而这次事件所激起的火星,却深深地埋藏在人们心里。
作品的后七章,后七章描写“九.一八”事变之后农民历起抗日的经过和情形。
“九.一八”事变后,亡国的现实促使人们从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原来那些似乎浑浑噩噩地生活着的农民们,猛然增加了民族意识,眼光开始转向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萧红在这部共17章8万字小说里,不仅写了奴隶的悲剧及其抗争,但她的更多地投身在奴隶之奴隶-农村贫苦妇女身上,通过与女性生活密切相关的两种体验――生(生育)与死(由疾病、虐待和自残导致的死亡)来反映对于生的坚强及对于死的挣扎的。
《生死场》本文描述了善良无辜的乡村妇女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受尽摧残与折磨后再默默地死的那种无限轮回,着力表现了女性的身体之畸,她们作为男人泄欲的对象和无节制无保障的生育就是她们的生活状况。
首先,萧红是以身体的“畸”变来展现乡村女性可悲的生存状态的,《生死场》前十章中充溢着受病痛折磨所致的身体变形与死亡的毁形的种种可怕之处.月英是“从前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她是如此温和,从不听她高声笑过,或是高声吵嚷,生就的一对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眼光,好比落到绵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
”她在瘫痪之后却受尽丈夫的折磨,变成了可怕的怪物:身体的下半部分浸泡在粪便里,腐烂而充满着蛆――“她的眼睛,白眼珠完全变绿,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她的头发烧焦了似的,紧贴住头皮。
她像一头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
”其次,《生死场》中对“生”与“死”的描写是纯粹动物性的,绝没有一点抽象意义上的观念,它完全是纯身体感受的,“生”就是女人的生育,它并不伟大,也没有一般传统话语所描写的“伟大”与“崇高”。
“生”就是生活与生育,它与“死”一样是女性必须面对的可怖事实,在无节制、无保障的生育面前,年轻的生命一个个倒下去。
“这庄上的谁家养小孩,一遇到孩子不能养下来,我就去拿着钩子,也许用那个掘菜的刀子,把孩子从娘的肚里硬撑出来。
孩子死不算一回事。
”(王婆语)在同一个阶级中,相对于男人而言,女性处在何等残酷的地位,如果乡村雇农的生存境遇如同奴隶一般的话,那么乡村妇女的生存境遇就是“奴隶的奴隶”。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给民族造成的伤害,在《生死场》中是以男性父权专制给女性带来的伤害为具体表现形式的。
在小说中,当日本人刚开始在村庄里寻女人时,王婆还有点诧异:“怎么也带女人吗?......女人也要捉去枪毙吗?”还有点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而当一个中国警察说,“谁希罕她,一个婆老子!”时,一切就真相大白了,小说写道:“中国人都笑了!日本人也盲笑。
”在中国男人和日本男人这共同的笑声中,女人“和猪一般被他们牵走......还没走出栏门他们就调笑着那个女人。
”在叙述者所描述的这共同的笑声中,我们终于明白,这场战争只是给女性多增了一个更可怕的敌人,当金枝满怀着对日本人的仇恨到城里谋生时,她在路上虽然躲过了日本人的凌辱,“日本兵走近,看一看她脏污的样子....没有理她走过去了!”但她在城里被中国男人强奸了,后来同伴们告诉她,“缝穷婆谁也逃不了他们的手。
”同伴们对这件事都漠然处之,而且视之为正常的事,女人们“对于这件事情并不表示新奇和注意”。
因此,在金枝身上,从丈夫和强奸者经受的身体经验与由于日本军的侵略而造成的民族身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她没有理由不从恨日本人再到“恨中国人”。
作为“奴隶的奴隶”,女性的生存境遇是不可能改变的,永远是处在被侮辱、受伤害的地位。
一、生的卑微萧红的《生死场》里关于生的场面——女性生育与动物的繁衍生殖结合在一起写。
萧红笔下,在东北生活着的女性,活在男权社会里被压抑的女性,其生育被降低到了动物的地位。
生育,是女性伟大的创作和痛苦的牺牲。
在《生死场》里,我们看到的女人们的生育如动物的生殖一样地盲目、泛滥,并且成为了一种罪恶,这种罪恶在男权社会里擒住了女性的命运,生或者死,她们对自己的生命完全没有了决定权和控制权,甚至连新诞生的生命也无法保护,带泪的哭泣都不被允许。
五姑姑的姐姐即将生产的时候,“光着身子,像条鱼似的”在灰尘中爬行、号叫,男人撞进来不但没有安慰而是变本加厉的虐待,“快给我的靴子”,“拿起身边的长烟袋投向那个死尸”。
女人的生育就是这么惹男人的讨厌。
女人的痛苦有谁懂?“女人横在血光中,用肉体浸着血。
”金枝的提前生产,妇女们的刑罚同样擒住了她。
麻面婆因生产疼痛而嚎叫,“另外一个产婆来时,麻面婆子的孩子已经在炕上哭了”,李二嫂子濒临死亡的绝境。
整个村子里,人和动物的生产互成喧嚣的背景,女人的生育降低为低等动物的本能活动,甚至连动物都不如,因为她们除了要承受生育的痛苦外,还要承受丈夫的指责和打骂。
萧红笔下,男权社会里,女人的地位如此卑微。
二、死的无辜打渔村最美丽、最温和的女人——月英,在患了瘫痪病后,起初丈夫还为她请神、烧香、取药,病情不见好转后,就遭到丈夫石头般的冷漠、摧残。
丈夫用砖块围住她,“宛如一个人和一个鬼安放在一起,彼此不相关联”,最后的她臀下生蛆虫,牙齿变绿,美丽如花的女人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死去,生命的尽头只有凄凉而荒芜的乱葬岗收留她。
在金枝怀有身孕的情况下,男人仍只管自己的本能冲动致使金枝早产,几乎丧失生命。
还不满月小金枝被父亲活活摔死,连玩具都不如。
小金枝的生命,就这样在父亲的一怒下充当了被发泄工具,早早地夭折了。
王婆自杀未遂恐怖的身体毁形比死了的人更恐怖。
三生命价值何在?萧红用散文化的笔调,不动声色地描绘众多琐细的日常生活画面,引发在男权社会里,女人生命价值的思考。
在愚昧、麻木的生存状态下,她们只不过是从出生走到死亡的自然群体。
她们活着,从来不知道活的意义。
死了,也从没知道生命的限度。
生命对于她们,已经没有了意义。
她们在无知无觉的物化状态中,虽生犹死地听命于天,直到生命被耗尽,走进坟墓,一生的痛苦没有任何的代价。
一、无声的悲剧:人类无法逃脱的宿命《生死场》怵目惊心地展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封闭的乡村社会农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混沌、蒙昧的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
全书共分成17章。
一、麦场:二里半为了寻找走失了的羊,不慎踩坏了邻居的白菜,被邻居打了一顿。
他因此觉得养羊不是好兆相,想托常往城里走动的赵三找买主。
二、菜园:成业和金枝在河沿私会。
成业的叔叔福发在得知此事后,便请二里半到金枝家说媒。
金枝的母亲本来并不愿意把女儿嫁到福发家,但因金枝怀孕而无奈答应。
三、老马走进屠场:王婆为了缴地租,不得已将家中的老马卖到私宰场去。
四、荒山:月英(打鱼村最美丽的女人)饱受病魔的折腾,又遭丈夫遗弃,死后被埋葬在荒山下。
赵三、李青山等农民为了对抗地租加价,组织了“镰刀会”,欲杀了替地主做事的刘二爷。
但“镰刀会”还没有正式动手,赵三就因打断了小偷的腿而入了狱。
赵三后来受了刘二爷的帮忙,从牢里放出来,对地主的态度有所转变,不再激烈反对地租加价,地租也就加成了。
五、羊群:当上牧童的平儿,在羊背上戏耍时撞倒了主人家的小孩,被主人狠狠地打了一顿,第二天就被辞退了。
赵三于是让平儿和自己一起到城里去卖鸡笼。
季节一过,养鸡人家不再需要鸡笼,赵三生意惨淡,便不再进城兜售,平儿又回去当牧童了。
六、刑罚的日子:五姑姑的姐姐难产,李二婶子小产,只有麻面婆顺利地把小孩生下来。
七、罪恶的五月节:王婆的儿子因为抢劫被枪毙了。
王婆得知后,一时想不开,服毒自杀,但是最终战胜死亡,活了下来。
小金枝被父亲成业摔死了。
八、蚊虫繁忙着:六月是割麦的季节,种麦人忙着,只有王婆家没有种麦。
九、传染病:传染病盛行,外国医护人员到农村里替农民打针。
许多人惧怕打针,传染病继续夺走人命。
平儿打了针,活了下来。
十、十年:村里十年后依然如故,王婆也没有什么改变,只是平儿和罗圈腿长大了。
十一、年盘转动了:日本侵占了东北。
十二、黑色的舌头:日军来了之后,田地荒芜、牲畜也所剩无几,村里的生活更苦了。
日军在村里乱捉人,差一点连王婆也捉了。
十三、你要死灭吗:赵三有感于亡国,又想起从前所组织的“镰刀会”。
李青山认为革命军那一群“学生”不行,组织了像“红胡子胆量”的农民义勇军。
十四、到都市里去:金枝逃到哈尔滨城,靠缝补为生。
因为不愿意出卖自己来赚钱,所以金枝又回到了农村。
十五、失败的黄色药包:农民组成的义勇军被打败了。
赵三劝平儿再去投“爱国军”,但平儿拒绝了。
十六、尼姑:金枝想要去当尼姑,但尼姑庵早就空无一人,据说尼姑在事变后就跟造房子的木匠跑了。
十七、不健全的腿:跛脚的二里半,把老羊交托给赵三,随李青山参加人民革命军去了。
“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
一句点睛之笔,活化了作品中的许多细节,倾注了对人类生命价值与尊严沦落的无限悲叹与感慨。
萧红怀着深重的悲悯情怀描写着这群“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的人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极度麻木与轻视,通过金枝、月英、赵三等人物悲剧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一片赤裸裸的生与死的荒原。
这种生命的麻木状态在萧红的精神体验中被赋予悲凉的色调。
萧红通过生与死相亲相伴,相克相生的哲理性表述,体现了她对人类生命脆弱、不堪一击的悲剧性思考。
在她笔下,人类似乎永远无法摆脱难产、衰老、疾病、瘟疫、饥饿、自杀等一系列形式的死亡;似乎死亡才是他们的目的,坟场才是他们永久的归宿与家园。
而生,只是为了死,为了继续扩大那片坟场与荒山。
正因为此,《生死场》的悲剧意蕴得以超越特定的时空而达于深远。
这种悲剧意识的产生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是萧红自身的经历和思想因素。
一方面,萧红是一个身心俱受摧残的不幸女性,一个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灵魂。
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因而在她内心深处,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
萧红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
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
因而作为一个有着自觉的主体意识和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她坎坷曲折的经历和由此而来的看待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对人生的独特发现,是形成她小说悲剧意蕴的重要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