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恶意诉讼的构成要件与责任承担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10
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关于恶意诉讼问题的研究报告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上传时间:2004-8-112004年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在北京召开了部分地方法院、新华社等有关媒体参加的滥用诉权问题研讨会,着重就知识产权审判领域中恶意诉讼问题进行了研讨,以期对知识产权审判领域中恶意诉讼现象的影响程度、恶意诉讼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估和判断,为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现将研究的主要情况综述如下:一、恶意诉讼的概念恶意诉讼主要是英美侵权行为法的概念,是侵权行为的一种类型。
大陆法国家的实体法并无恶意诉讼的明确规定,并不把恶意诉讼作为一个法律概念,而往往是通过判例或者在程序法中对其作出相应的规范。
目前,我国法律并没有关于恶意诉讼的专门规定。
我国民法典起草过程中,曾对恶意诉讼作了规定,但在全国人大最后公布的民法典草案中又删去了该条规定。
不过,多数与会者认为,恶意诉讼,一般指故意以他人受到损害为目的,无事实根据和正当理由而提起民事诉讼,致使相对人在诉讼中遭受损失的行为。
有权利的存在,就有权利被滥用的可能。
恶意诉讼也是滥用诉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法律在设立一项权利时,既要设置该项权利的保护机制,又要考虑设置防止滥用该项权利的机制,保护权利和防止滥用权利在法律制度的设置上应当是平衡的。
建立防范恶意诉讼制度的主要意义在于:以平衡现代社会两种重要而又对立的社会价值为目标,即保护个人不为不合法的诉讼所困扰的价值和鼓励从法律的实施中获得帮助的价值。
关于恶意诉讼的表现形式,存在着不同观点。
大多数与会者认为,从目前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的角度来讲,如果将恶意诉讼的范围界定得过宽,将必然会使其在寻求诉讼救济时缩手缩脚,抑止其诉讼积极性,因此将恶意诉讼限定在一个相对较窄的范围内实属必要。
值得一提的是,滥用诉权是与恶意诉讼容易混淆的一个概念。
关于两者的主要区别,与会者认为,狭义上的恶意诉讼应当是当事人在缺乏实体权利的基础上,利用法律所赋予的程序性权利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恶意民事诉讼应纳入妨害司法罪
谢志强
【期刊名称】《中国检察官》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恶意民事诉讼,是指行为人为了牟取非法利益,采用伪造、变造重要证据或指使、贿买、胁迫他人替其伪造、变造重要证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恶意将与其没有民事法律关系的相对人卷入诉讼的行为。
它的构成要件主要有两个:第一,在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伪造、变造了重要证据,或指使、贿买、胁迫他人替其伪造、变造了重要证据,并以此作为其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实情况的支撑,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判令相对人向其履行某种义务的行为。
【总页数】1页(P94)
【作者】谢志强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人民检察院,5284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相关文献】
1.破坏生产经营罪包括妨害业务行为--批量恶意注册账号的处理
2.动物卫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六)--妨害动植物防疫、检疫罪,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的应用
3.破坏生产经营罪应否包括妨害业务的行为——以淘宝恶意刷信誉行为为例
4.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疑难问题研究——基于信用卡诈骗罪的最新司法解释
5.妨害司法活动罪之比较研究——兼论我国妨害司法罪的立法完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恶意侵占财产民事起诉状XX法院:原告:XXX被告:XXX一、案情概述原告XXX(以下简称原告),系中国某市居民,身份证号码XXXXX,现居住于XXXX,联系电话为XXXX。
被告XXX(以下简称被告),系中国某市居民,身份证号码XXXXX,现居住于XXXX,联系电话为XXXX。
根据事实和证据,原告向法院提交一份恶意侵占财产的民事起诉状,希望法院依法判决被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事实经过原告与被告系亲属关系,在双方共同拥有的一处房产中,原告向被告出售了自己持有的一部分财产份额。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双方应该签署补充协议以明确双方的权益。
然而,被告恶意侵占了原告的财产份额,并以不当手段阻碍了协议的签署。
1. 原告在XXXX年XX月XX日与被告约定出售自己持有的房产份额,并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共同签署了出售协议。
2. 依据约定,原告已向被告支付了XXXX元作为房产财产份额购买的价款。
3. 被告在过去的XX个月中一直拒绝与原告签署补充协议,且以各种理由拖延协议的签署进程。
4. 在协议签署进程中,被告采取了恶意侵占的行为,将原告的财产份额非法转移至自己名下,并在事后拒不归还。
三、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原告认为被告的行为已构成恶意侵占财产,要求法院判决被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诉讼请求原告基于上述事实和法律依据,向贵法院提出以下诉讼请求:1. 判决被告归还原告XXXX元,作为被告恶意侵占原告财产的赔偿金额。
2. 被告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
五、证据清单原告已收集和提供以下证据:1. 出售协议原件及复印件。
2. 支付原告财产份额的交易记录。
3. 被告多次推迟签署补充协议的书面通知及沟通记录。
4. 原告损失的详细计算材料。
5. 其他与本案相关的证据。
六、诉讼费用及缴纳方式原告请求被告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
诉讼费用应计为提交起诉状之日起计算至被告归还原告财产款项的日子为止。
恶意诉讼罪立案标准一、恶意诉讼罪的基本概念恶意诉讼罪是指故意提起或参与诉讼、上诉,滥用民事诉讼权利,扰乱民事诉讼秩序,情节严重,对他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恶意诉讼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类型,虽然它与一般的犯罪类型不同,但它也是社会公正和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恶意诉讼不仅扰乱了民事诉讼的正常秩序,也对被告、第三人和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应该依法惩治恶意诉讼行为,维护民事诉讼公正和秩序。
二、恶意诉讼罪的构成要件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一十条的规定,构成恶意诉讼罪的必要要件,分别是:(一)恶意提起或参加诉讼、上诉。
恶意诉讼罪是以故意为基础的,因此证明恶意的存在是构成这种罪的必要条件之一。
恶意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恶意、恶劣目的、有意捏造或歪曲事实、毫无根据的指控或请求、诉讼中使用胁迫、利诱等不正当手段。
(二)扰乱民事诉讼秩序。
诉讼是一种维护权利的法律程序,关于民事诉讼的规定保障了当事人权利,并确保了制度公正、公平。
因此,当诉讼被恶意滥用,就无疑扰乱了民事诉讼秩序。
故不正当起诉、滥用法律程序,就涉及到扰乱民事诉讼秩序这一构成要件。
(三)情节严重。
情节严重就是指事实情节的严重性或者手段的卑劣程度,案件的情节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的恶劣,才能被视作恶意诉讼罪。
(四)对他人造成损害。
作为刑法中的一种侵权行为,恶意诉讼的行为本身具有对被告、第三人和社会造成潜在损害的特点,因此对他人造成实际损害就成为了构成罪名必备的要素之一。
三、恶意诉讼罪的情形在实践中,恶意诉讼的情形并不局限于上述构成要件。
以下列举出一些恶意诉讼的实例:(一)滥用诉讼权利。
当一方利用他们的诉讼权利或者恶意滥用法律程序,有意无意地对被告、第三人或社会进行不必要的骚扰或敲诈勒索。
(二)壁垒诉讼。
建造墙体等建筑时,由于本身存在问题而无法通过政府审批。
为了逃避处罚,他们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进行大面积的斗争。
(三)违章建筑。
在商业、住宅区等地方,违章建筑成了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当被告方不愿拆除时,就会利用法律程序与原告一拍即合。
恶意诉讼的构成要件是什么恶意诉讼,是当事⼈通过诉讼的⽅式,来侵害当事⼈的合法权利。
对于恶意诉讼,⼈民法院查证属实的,应当驳回其诉讼请求,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那么,恶意诉讼的构成要件是怎样的呢?今天,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
恶意诉讼的构成要件是什么恶意诉讼是指当事⼈利⽤虚假的事实向法院提起诉讼,利⽤诉讼这⼀特定的法律程序来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诉讼⾏为。
其构成要件可以归纳为以下⼏点:第⼀,当事⼈具有主观的恶意,意图使对⽅当事⼈受到损害⽽为⾃⾝谋取利益;第⼆,当事⼈须向法院提起诉讼,利⽤法院审判程序和法律的强制⼒使对⽅当事⼈受到损害;第三,对⽅当事⼈受到诉讼的困扰并因此受到损害;第四,当事⼈⼀⽅的获利与另⼀⽅受损害之间具有因果联系。
当然,还有⼀个问题,恶意诉讼的成⽴不应该以诉讼胜利为标志,因为损害对⽅当事⼈的利益和⾃⾝不法利益的实现与诉讼胜利并没有因果联系,因此,只要是当事⼈满⾜前⾯四个要件,达到了其预期的⽬的,就应当成⽴恶意诉讼。
恶意诉讼的防治对滥⽤诉讼权利恶意提起诉讼或者滥⽤诉讼权利妨碍司法秩序的⾏为,在法律没有明确限制的时候,对于滥⽤诉权型虚假诉讼的防治问题,还是应该着重于个案,强调法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裁量当事⼈的诉权⾏使。
⽐如,对财产保全申请的,要求申请⼈提供充⾜担保,财产保全的范围不能完全以诉讼标的为准,要充分考虑合同标的、实际履⾏情况和直接损失,防⽌保全过度,损害被申请⼈的⽣产经营;对异议申请的,要加快异议审查决定进程;对重复鉴定的,严格依据规定决定是否同意鉴定,同意的,对鉴定机构要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商标、专利诉前临时措施申请,严格掌握启动条件,必要时采⽤技术对⽐才予以裁定,要求提供担保时,除了考虑到被申请⼈的收⼊和合理费⽤外,还要考虑申请⼈恶意⾏为导致被申请⼈的损失和⽀出;另外,对滥⽤诉权型虚假诉讼要加快审理周期,允许受害⼈依照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主张侵权责任赔偿。
第1篇一、引言恶意诉讼,顾名思义,是指一方当事人明知自己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却故意向法院提起诉讼,以达到损害对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恶意诉讼不仅严重损害了司法公正,也浪费了司法资源,对社会秩序和法治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
本文将探讨恶意诉讼的法律后果,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二、恶意诉讼的法律后果1. 民事责任(1)败诉方承担诉讼费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当事人起诉或者应诉,应当向人民法院交纳诉讼费用。
恶意诉讼当事人败诉后,应当承担全部诉讼费用。
这包括案件受理费、财产保全费、证据保全费等。
(2)赔偿对方当事人损失恶意诉讼当事人败诉后,还需赔偿对方当事人因诉讼所遭受的损失,包括但不限于误工费、交通费、住宿费、律师费等。
2. 行政责任(1)罚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的规定,当事人恶意提起诉讼,给对方造成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处以罚款。
罚款金额由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案情决定。
(2)拘留恶意诉讼当事人如情节严重,人民法院还可以对其作出拘留决定。
拘留期限一般为十五天,但可根据具体案情延长。
3. 刑事责任恶意诉讼当事人若触犯刑法,将承担刑事责任。
以下几种情形可能构成刑事犯罪:(1)捏造事实,伪造证据,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诬告陷害罪。
(2)伪造、毁灭证据,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伪造证据罪。
(3)指使他人作伪证,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妨害作证罪。
(4)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指使他人作伪证,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滥用职权罪。
三、恶意诉讼的危害1. 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恶意诉讼当事人通过虚假诉讼,企图损害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如财产权、人身权等。
这不仅使受害者遭受经济损失,还可能对其心理造成创伤。
2. 损害司法公正恶意诉讼行为扰乱了司法秩序,使得法院难以公正审理案件。
这不仅损害了司法权威,也降低了司法公信力。
3. 浪费司法资源恶意诉讼导致法院审判工作负担加重,浪费了大量司法资源。
《民事恶意诉讼规制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法治社会中,民事诉讼作为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手段,其公正、公平、高效是社会正义的体现。
然而,近年来,民事恶意诉讼现象日益增多,对正常的司法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干扰,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本文旨在研究民事恶意诉讼的内涵、危害以及其规制措施,以期为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提供参考。
二、民事恶意诉讼的内涵与危害(一)内涵民事恶意诉讼是指诉讼主体为了追求不正当的利益或对他人的损害,通过恶意编造、虚构诉讼材料等手段提起的没有合理事实根据或合法诉讼请求的民事诉讼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司法秩序,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危害1. 损害司法公信力:恶意诉讼行为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降低了司法公信力。
2. 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恶意诉讼使被诉方在无端遭受法律纠纷的同时,其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
3. 扰乱正常司法秩序:恶意诉讼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司法秩序,影响了其他正当诉讼的进行。
三、民事恶意诉讼的规制现状及问题(一)规制现状目前,我国在民事恶意诉讼的规制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完善证据制度、加强法院对诉讼的审查等。
然而,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监管机制的缺失以及法律执行力度不够等原因,使得这些措施在实践中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问题1. 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国在民事诉讼法律制度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如证据规则不完善、举证责任分配不合理等。
2. 监管机制缺失:对恶意诉讼行为的监管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惩戒措施。
3. 法律执行力度不够:对恶意诉讼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难以起到震慑作用。
四、完善民事恶意诉讼的规制措施(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1. 完善证据制度:明确证据规则和举证责任分配,加强对证据真实性的审查。
2. 强化法院对诉讼的审查:对提起的民事诉讼进行严格审查,防止恶意诉讼的发生。
3. 完善赔偿制度:对因恶意诉讼而受到损害的当事人提供合理的赔偿途径。
(二)加强监管和惩戒机制1. 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对恶意诉讼行为的监管和调查。
第1篇随着社会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法律体系日益完善,公民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恶意诉讼现象仍然存在,严重损害了司法公正和当事人合法权益。
恶意诉讼,顾名思义,是指当事人明知诉讼标的虚假,却故意提起诉讼的行为。
本文将从恶意诉讼的定义、特点、危害以及承担的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恶意诉讼的定义及特点恶意诉讼,又称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明知诉讼标的虚假,却故意提起诉讼,企图通过诉讼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恶意诉讼具有以下特点:1. 故意性:恶意诉讼当事人明知诉讼标的虚假,却故意提起诉讼,企图通过诉讼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
2. 虚假性:恶意诉讼所涉及的诉讼标的虚假,包括虚假的债权、虚假的合同、虚假的事实等。
3. 不正当性:恶意诉讼的目的是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如损害他人合法权益、逃避法律责任等。
4. 侵害性:恶意诉讼侵害了司法公正、当事人合法权益和司法资源,损害了社会诚信。
二、恶意诉讼的危害恶意诉讼对司法公正、当事人合法权益和社会诚信造成了严重危害:1. 损害司法公正:恶意诉讼使得法院难以公正审理案件,导致司法公正受损。
2. 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恶意诉讼当事人通过虚假诉讼手段,损害了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 浪费司法资源:恶意诉讼使得法院和当事人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诉讼,浪费了宝贵的司法资源。
4. 损害社会诚信:恶意诉讼破坏了社会诚信体系,降低了社会道德水平。
三、恶意诉讼承担的法律后果针对恶意诉讼行为,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以下为恶意诉讼承担的法律后果:1. 民事责任:恶意诉讼当事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包括赔偿受害人的损失、支付诉讼费用等。
2. 行政责任:恶意诉讼当事人可能受到行政处罚,如罚款、拘留等。
3. 刑事责任:对于情节严重的恶意诉讼行为,涉嫌构成虚假诉讼罪,当事人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4. 诉讼费用承担:恶意诉讼当事人应当承担全部诉讼费用,包括胜诉方支付的律师费、鉴定费等。
民事恶意诉讼的认识及法律规制摘要:民事恶意诉讼是当事人出于不法目的,虚构法律事实或者关系,借助民事诉讼程序以谋求非法利益,而使相对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严重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诉讼行为。
恶意诉讼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特征和构成要件,与实践中的虚假诉讼,诉讼欺诈和滥用诉权有较大区别。
但这些违法行为同样对他人以及社会具有较大的危害性,破坏社会正常秩序,损害司法权威。
因此,恶意诉讼必须得到有力的规制。
由于我国的现行法律未对恶意诉讼做出明文具体规定,加之民事调解和审判制度存在局限性,对于恶意诉讼的有效规制远远不够。
关键词:民事诉讼;恶意诉讼;法律规制1.民事恶意诉讼的界定1.1民事恶意诉讼的定义及特征当前,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关于何为恶意诉讼,具有代表性观点如下:汤维建教授认为,当事人故意提起诉讼,没有事实和法律上的依据,而该诉讼的目的是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杨立新教授则认为,恶意诉讼是行为人提起的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的诉讼,并且以致使他人受到伤害为目的,从而导致对方遭受财产损失的诉讼行为。
通说认为,恶意诉讼是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或者明知在事实和法律上缺乏依据,虚构法律关系和事实,提起虚假性质的的诉讼,并且在诉讼过程中,隐瞒,伪造,变造证据,作出虚假陈述,从而使法官陷入错误的认识,作出错误判决,在获取非法利益的同时损害他人合法利益的行为。
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欺骗性。
诉权是公权力与私权利结合的体现,其性质,内容,启动,变更,运作形式都是由法律规定。
行为人意图利用诉讼手段,损害他人利益或者谋取非法利益,通常,实施者为掩盖非法目的,不得不采取欺骗手段,使诉讼具备欺骗性。
隐蔽性。
行为人往往利用恶意诉讼的结果,去实现另外的目的。
因此,从形式上看完全符合法定起诉的条件,但即便已造成他人利益损失,法院按照法定的程序,认定已有证据,并作出判决后,难以及时发现这一诉讼的结果和影响。
违法性。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违背诚实信用原则。
浅议恶意诉讼[摘要]“恶意诉讼”不仅严重干扰了司法程序的顺利进行,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因我国缺乏统一、明确适用的法律规定,使司法部门在实践中陷入无法可依、执法难究的窘境,设立相关制度,规制和杜绝恶意诉讼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恶意诉讼;诉讼程序;审查一、恶意诉讼界定“恶意诉讼”是一个源自英美侵权行为法上的概念,我国理论界目前尚未对其获得一个明确的、一致的定义。
恶意诉讼在刑事诉讼领域和民事诉讼领域是有所区别的,本文主要论述民事领域的恶意诉讼。
(一)关于恶意诉讼的不同观点关于恶意诉讼的内涵,国内学者的观点不尽一致,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汤维建教授认为,当事人故意提起一个在事实上和法律上无根据之诉,从而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诉讼行为。
[1]王加庚先生将其定义为: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明知或应当知道其诉讼目的是不正当的,而仍然诉请保护,以致不正当诉讼发生,侵害对方合法权益的行为。
[2]也有些学者则认为恶意诉讼是“当事人出于故意或重大过失,没有合理和合法的诉讼依据,违反诉讼目的,把诉讼作为侵犯国家、集体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手段,谋求非法利益或意图使他人受到财产或精神上的损害,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3]综合来看,上述学者均认为恶意诉讼行为人没有法律依据或事实依据,主观故意地滥用诉讼权利提起诉讼,造成诉讼相对方或者第三方的利益受损。
分歧之处则体现在:第一、恶意是否包括过失。
学者们有的支持恶意包括重大过失,有的则认为应当排除重大过失;第二、受害人主体范围不同。
有的学者认为恶意诉讼受害人是对方或相对方,也有的学者认为应当包括第三人。
第三、定义损失方面的范围不同。
恶意诉讼造成的损害是否包括人身损害或精神损害在学者之间存在分歧。
第四、诉讼程序是否被启动。
部分学者认为只要恶意提起诉讼就构成恶意诉讼,而其他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启动诉讼程序才能构成恶意诉讼。
(二)笔者的理解笔者认为,要准确定义恶意诉讼,就应明确恶意诉讼是什么行为、有什么目的、有什么主体参与其中以及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
恶意诉讼特殊侵权的案例及法律分析案例一:王某与李某系邻居,因琐事发生争执,王某认为李某家的狗叫声影响其休息,便将李某诉至法院,要求赔偿。
经法院调查,王某所称之事并无证据证明,且其之前曾多次就类似问题起诉李某,均被驳回。
法院认定王某属于恶意诉讼,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并对其进行了罚款。
法律分析: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起诉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和具体的诉讼请求,且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据证明其主张。
在此案例中,王某所主张之事并无证据证明,且其多次起诉李某,属于滥用诉讼权利的行为,构成恶意诉讼。
法律后果分析: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恶意诉讼行为,法院可以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并可以对当事人进行罚款或拘留。
在此案例中,法院判决驳回了王某的诉讼请求,并对其进行了罚款。
案例二:甲、乙、丙三人合伙做生意,后因经营不善散伙。
在清算过程中,甲认为乙在合伙期间虚构支出、侵占公司财产,便以个人名义将乙诉至法院,要求赔偿。
经法院调查,甲所主张之事并无证据证明,且其所提供的证据之间存在矛盾。
法院认定甲属于恶意诉讼,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并对其进行了罚款。
法律分析: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起诉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和具体的诉讼请求,且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据证明其主张。
在此案例中,甲所主张之事并无证据证明,且其所提供的证据之间存在矛盾,属于虚假诉讼行为,构成恶意诉讼。
法律后果分析: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恶意诉讼行为,法院可以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并可以对当事人进行罚款或拘留。
在此案例中,法院判决驳回了甲的诉讼请求,并对其进行了罚款。
案例三:张某与赵某系朋友关系。
一日,张某向赵某借款5万元并约定了还款期限。
还款期限届满后,赵某多次向张某催讨借款未果,便将张某诉至法院,要求归还借款。
在庭审过程中,张某辩称借款已经归还,但无法提供证据证明。
法院最终判决张某归还赵某借款5万元。
法律分析: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对于自己的主张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据证明。
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及后果当事人在咨询律师民事诉讼法律事务过程中,常常会问到律师“我这个案件胜诉的概率大吗?”律师面临这个“要命”的灵魂拷问的时候一般很难回到,一是根据《律师法》规定,律师不能对案件结果作出明确承诺,二是当事人在咨询中基于信任问题往往有所保留,部分关键证据缺失导致律师对案件的结果走向无法有一个清晰的判断。
“民事诉讼官司打的是证据”“谁主张谁举证”这两句话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具体到诉讼实务中怎么去理解并实施这两句话绝大多数的当事人就犯迷糊了。
前一句话说明了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重要性,后一句话则是民事诉讼中取得胜诉的关键因素了。
今天就和大家讲讲“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责任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一条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告提出反诉,应当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
是对证据证明责任一个总览性的说明,也是“谁主张谁举证”的原文。
对于本方主张的事实本方负有相应的举证责任。
这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义务,违法这个义务很大可能导致案件败诉的后果。
以下以我经办的一个民间借贷纠纷的案件说明举证责任的转移和承担问题。
这个案子是在2022年10月份立的案,当事人当时找到我们律所在和我沟通案件事实的时候说了很多,但是提供的相关证据资料不够充分,(只有2004年对方出具的收据(写着工程定金)、部分聊天记录(微信个人收藏)、一份空白合同、不相干资料若干),当事人直言部分材料由于年代久远(2004年的事了)遗失了,部分书证原件也已经模糊不清。
根据他提供的资料做了法律分析,给到当事人的判断是按民间借贷纠纷起诉,也告知了当事人证据上的问题,并让当事人准备相关的取款记录(因为都是现金交付)。
那么作为法律从业者肯定看出来作为民间借贷起诉当事人提供证据的不足在哪。
起诉到法院后经过开庭审理,对方代理人提出我方提交的收据上部分收据的签名不是对方当事人所签,申请进行笔迹鉴定。
实际上到庭审结束,可以感受到法官对于本案是否是民间借贷还是有所疑虑,毕竟收据写着工程定金。
试析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恶意诉讼的规制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黄勇胜编辑:studa1211论文摘要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恶意串通向法院提出诉讼,进而侵害他人合法利益的行为。
相对于原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设置了专门的条款即第112条规定恶意诉讼之责任。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2条的规定,恶意诉讼的主体为两人或两人以上,主观上存在共同损害的故意,客观上存在共同损害行为,并造成了损害后果的产生。
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恶意诉讼之规制仍然存在缺陷,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仅规定了恶意诉讼之责任,而没有设置恶意诉讼事前规制机制。
因此,我国应当通过完善庭前证据交换制度、设立诉讼承担制度而实现对恶意诉讼的全方位规制。
论文关键词民事诉讼法修正案恶意诉讼规制在现代社会,诉讼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手段,其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公民权利的保护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是法律所内含的公平正义价值得以在现实社会中实现的重要机制。
然而,在特定情况下,一些别有居心的人为实现其非法目的而恶意串通利用诉讼机制侵害他人利益。
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仅侵害了诉讼当事人的利益,还扰乱了诉讼秩序,损害了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
为有效规制恶意诉讼,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增加了恶意诉讼的法律责任,这个规定是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亮点,但该规定之不足也不容忽视。
一、恶意诉讼概述所谓恶意,即是指为法律或道德不相容的内心意思,此意思或具有为自己获取不当利益之目的,或为追求他人利益遭受损害之事实的发生。
恶意诉讼即是行为人在其非法目的的驱动下,恶意串通向法院提起诉讼或为其他诉讼活动,通过诉讼程序使他人合法利益遭受损失的行为。
从表面上看,恶意是一项具有“合法性”的行为。
具体而言,我国法律赋予了公民提起诉讼的权利,我国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提起民事诉讼的要件,这些事实仅为形式上的要件,公民在符合这些要件的情况下即可以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在受理时仅审查这些要件是否齐全,而不审查这些要件本身是否是真实的和合法的。
民事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在实践中,侵权行为一般来说是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民法和民事诉讼法的条文规定,如果是要认定民事侵权行为的,侵权行为并不是民事法律行为,因其是不合法的。
那么民事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都有哪些呢?阅读完以下我为您整理的内容,一定会对您有所帮助的。
一、民事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在民法上,行为人的行为是故意还是过失,对侵权行为的认定和民事责任的承担则意义不大。
因为确定侵权民事责任的范围,通常取决于损害的有无或大小,并不因为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而有所不同。
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民事责任主要由四个要件构成,缺一不可。
一是损害事实客观存在这是民事责任的前提和依据。
没有损害事实,就不构成侵权,行为人也不承担民事责任。
二是侵权行为的违法性判断侵权行为的违法性,一定要以法律、教学法规为依据。
例1,江苏省应县某小学一体育教师,在32米距离内用板凳设四道障碍,要求四年级学生往返跑一次,学生高坚跌倒骨折,经查教学内容违反《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程度和难度都超过学生承受能力,学校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见1988年4月4日《上海法制报》)如果教师完全按规定教学,没有任何违法行为,则不承担民事责任。
违法行为不仅表现为积极的作为,如例1。
也可以表现为消极的不作为。
而不作为所造成的损害,应当以当事人具有防止损害发生的法定或约定义务为前提,否则,不属于违法行为。
例2,体育课上,学生突然晕倒,教师有义务及时救助,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贻误诊治,校方理应对其不作为造成的后果负责。
例3,某小学生双休日欲翻墙进校园踢足球,从2.5米高的墙上摔下,教师不予理睬,此时的不作为行为虽应受良心的谴责,但对学生不具有法定或约定的救助义务,学生如延误治疗而致残,学校不负民事责任。
见办法13条之规定。
三是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损害事实必须是侵权行为造成的。
否则,行为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需要注意,有的行为虽然是发生损害事实的一个条件,但却不是真正的原因。
恶意诉讼赔偿标准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以虚假事实、无理要求或其他不正当手段提起诉讼,对他人权益产生严重侵害的行为。
为了惩治恶意诉讼行为,保护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法律规定了恶意诉讼赔偿标准。
本文将就恶意诉讼赔偿标准进行探讨。
一、恶意诉讼的定义与特征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故意提出虚假事实,采取违法手段以达到欺诈、拖延等不正当目的的行为。
恶意诉讼具有以下特征:1. 虚假事实:恶意诉讼当事人故意提出不真实的事实,包括捏造证据、伪造合同等,以达到误导法院、侮辱对方、破坏对方声誉等目的。
2. 不正当目的:恶意诉讼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正当的利益追求,如故意拖延时间、逼迫对方和解、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
3. 违法手段:恶意诉讼当事人采用各种违法手段,如伪造合同、隐瞒真实情况等,以使对方难以辨别真伪,增加对方负担。
由于恶意诉讼的严重危害性,法律规定了相应的赔偿标准。
二、恶意诉讼的赔偿方式针对恶意诉讼行为,我国法律规定了两种主要的赔偿方式: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
1. 赔偿经济损失:恶意诉讼当事人应承担因其恶意诉讼行为给他人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诉讼费用、律师费用、误工费等。
法院将根据实际损失情况进行量化计算,并依法作出相应赔偿决定。
2. 精神损害赔偿:恶意诉讼对被诉当事人造成了精神上的创伤和伤害,法律规定恶意诉讼当事人应承担相应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金额根据案件情况和被害人受损程度而定,法院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量化衡量,并作出相应判决。
三、恶意诉讼赔偿标准目前,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统一的恶意诉讼赔偿标准,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形和具体案件进行裁量判断。
尽管如此,我国法院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些较为稳定的裁判规则。
1. 违规提起诉讼:当事人故意违反相关诉讼程序规定,恶意提起诉讼,使他人遭受经济损失的,法院将依法判决恶意诉讼当事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其赔偿金额一般根据实际经济损失和恶意程度进行裁量。
恶意诉讼行为的侵权法规制恶意诉讼行为是指当事人以不正当目的、恶意地提起诉讼,干扰司法正常运作,损害他人权益或诋毁他人声誉的行为。
恶意诉讼行为侵犯了被诉讼方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司法的公正、高效运行。
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维护司法的公正,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来对恶意诉讼行为进行规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民事诉讼的基本法律,其中有多条关于恶意诉讼行为的规定。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诉讼行为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干扰诉讼秩序的,可以予以制止。
根据这一规定,法院可以对恶意诉讼行为采取制止措施,包括警示、调解、责令改正等。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七条,当事人以虚假证据、伪造证据、隐匿证据或者提供伪证、毁灭证据等方式妨害审判活动的,应当给予制裁。
根据这一规定,法院可以对恶意诉讼行为进行制裁,以保护审判活动的正常进行。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八十条,当事人以虚假诉讼或者其他恶意手段提起诉讼,影响他人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根据这一规定,当事人提起虚假诉讼或者采取其他恶意手段干扰他人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时,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恶意诉讼行为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出台为了加强对恶意诉讼行为的打击,并维护司法的公正和高效进行,最高人民法院于2011年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恶意诉讼行为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规定》明确了恶意诉讼的认定标准、判断要点和处理办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恶意提起诉讼或滥用诉讼权利的行为进行明确界定,明确了什么样的行为构成恶意诉讼。
2.规定了司法机关如何酌情减轻恶意诉讼当事人的责任,如要求恶意诉讼当事人承担全部或部分的合理费用、向被诉讼方公开赔礼道歉等。
3.规定了被恶意诉讼的当事人所享有的权益,包括要求恶意诉讼当事人向其赔偿损失、撤销恶意诉讼等。
我国制定的民事诉讼法、侵权责任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相关规定,对恶意诉讼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制。
恶意诉讼的界司法认定恶意诉讼是当事⼈在缺乏实体权利的基础上,利⽤法律所赋予的程序性权利损害他⼈利益或者加重他⼈负担,从⽽使⼰⽅减轻责任或获得不当利益的⾏为。
那么恶意诉讼的认定及表现形式是什么呢?店铺⼩编为您解答!恶意诉讼可以从构成要件⽅⾯进⾏界定:⼀.主观要件:违背诚实信⽤原则。
诚信原则是公民和法⼈从事民事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的⼀项基本原则。
诉讼主体起诉的动因是维护⾃⾝合法权益还是恶意损害他⼈合法权益是认定诉讼⾏为是否违背诚实信⽤原则的标准,也是鉴别该诉讼⾏为是否为恶意诉讼的标准。
⼆.⾏为要件:缺乏正当诉由。
判断恶意诉讼的实质性标准是其缺乏合法合理的实体法或程序法的诉由。
如(1)⽆诉权⽽伪造或变造证据以达到符合法定起诉条件⽽诉讼;(2)不符合起诉要件或双⽅并⽆实质争议但为达到⾮法⽬的⽽故意提起诉讼;(3)采取不符合法律也没有合理理由的诉讼⾏为,以达到拖延履⾏债务的⽬的⽽提起的诉讼。
三.结果要件:构成对权⼒、权利双重侵权和实体、程序双重违法。
恶意诉讼通过欺骗享有公权⼒的法院和法官来实现侵犯他⼈合法权益的⽬的,⼀⽅⾯,既侵害了他⼈的合法权益,⼜浪费了司法资源,损害了司法权威,还扰乱了正常的诉讼秩序。
另⼀⽅⾯,恶意诉讼为实现实体法上的⾮法利益,⼜通过滥⽤诉讼程序来实现其⾮法⽬的,不仅具有实体上赔偿的司法可诉性和违法惩罚性,还具有程序上的司法防范性和违法惩罚性。
也就是说,⾏为⼈必须是恶意地和缺乏事实及法律依据地实施了起诉、抗辩或其他诉讼⾏为才能构成恶意诉讼。
根据启动恶意诉讼程序的当事⼈是否享有诉权,恶意诉讼可以分为没有诉权的恶意诉讼和有诉权的恶意诉讼。
前者是指⽆诉权⽽起诉民事案件企图追究对⽅民事责任的⾏为,主要是虚假诉讼;后者是指有⼀个正当的诉权,但是起诉后为追求正当诉权以外的⾮法⽬的的不当诉讼⾏为,属于滥⽤诉权。
1.虚假诉讼,是指当事⼈出于不合法的动机和⽬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采取虚假的诉讼主体、事实及证据的⽅式提起民事诉讼的⾏为,是民事恶意诉讼最常见的形式。
第1篇一、引言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明知诉讼主张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而故意提起诉讼,扰乱司法秩序,损害国家、社会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在我国,恶意诉讼行为被视为违法行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本文将探讨个人恶意诉讼的法律后果,以警示当事人遵守法律,维护司法公正。
二、恶意诉讼的法律特征1. 恶意诉讼的当事人主观上具有故意。
恶意诉讼的当事人明知自己的诉讼主张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仍然故意提起诉讼。
2. 恶意诉讼侵害了国家、社会或他人的合法权益。
恶意诉讼行为扰乱了司法秩序,损害了司法权威,侵害了国家、社会或他人的合法权益。
3. 恶意诉讼具有违法性。
恶意诉讼违反了法律规定,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三、恶意诉讼的法律后果1. 民事责任恶意诉讼当事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包括:(1)败诉的诉讼费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的规定,恶意诉讼当事人应当承担败诉的诉讼费用。
(2)赔偿损失。
恶意诉讼行为给国家、社会或他人造成的损失,恶意诉讼当事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 行政责任恶意诉讼当事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包括:(1)罚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恶意诉讼当事人可能被处以罚款。
(2)拘留。
恶意诉讼当事人可能被处以拘留。
3. 刑事责任恶意诉讼行为可能构成犯罪,当事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包括:(1)虚假诉讼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的规定,恶意诉讼当事人可能被追究虚假诉讼罪的刑事责任。
(2)妨害作证罪。
恶意诉讼当事人可能被追究妨害作证罪的刑事责任。
四、案例分析案例:甲与乙因土地纠纷提起诉讼,甲明知自己的诉讼主张缺乏事实依据,仍然故意提起诉讼。
法院经审理,判决甲败诉,并判决甲承担乙的诉讼费用。
分析:本案中,甲的行为构成恶意诉讼。
甲明知自己的诉讼主张缺乏事实依据,仍然故意提起诉讼,扰乱了司法秩序,损害了乙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的规定,甲应当承担败诉的诉讼费用。
民事起诉状:追究恶意诽谤责任原告:原告姓名被告:被告姓名案情概述本案为一起诽谤纠纷案件。
被告恶意诽谤原告并对其名誉和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
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原告不得不诉诸司法途径,请求法院追究被告的民事责任。
事实经过1. 在日期,被告在某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了对原告的指控和诽谤性言论,称原告涉嫌某种违法行为。
2. 被告的指控和言论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完全是恶意捏造和造谣。
这些言论严重损害了原告的名誉和声誉,给原告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伤害。
3. 被告发布的这些不实言论导致原告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指责和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原告的生活和工作。
法律依据据《民法通则》第两百三十六条和第二百三十七条的规定,构成侵权行为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赔偿损失。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誉、荣誉、地位受到损害的,可以请求道歉并消除其影响、赔礼道歉,或者请求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诉讼请求1. 被告立即停止对原告的恶意诽谤行为,删除一切与原告相关的不实言论,向社交媒体平台提交删除请求,并保证不再对原告进行任何诽谤行为。
2. 被告公开向原告道歉,消除其诽谤言论对原告名誉和声誉的影响。
3. 被告赔偿原告因被诽谤行为所遭受的精神痛苦和损失,包括但不限于财产损失、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4. 被告承担本案的全部诉讼费用。
证据列表1. 证据1:包括恶意诽谤言论的截图或2. 证据2:任何能证明被告诽谤行为的相关证据其他事项1. 原告就此事已经向当地派出所报案,并获得了警方立案调查的确认函,证明被告的诽谤行为已经造成了一定社会影响。
2.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被告的行为已涉嫌构成犯罪,随后警方将会进行相应的刑事调查。
法律代理人意见根据我对本案的审查,被告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了实际损失。
根据法律规定,原告有权要求被告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并赔偿损失。
建议法院依法判决,支持原告的合法请求。
编写人原告法律代理人:代理人姓名日期日期。
民事恶意诉讼的构成要件与责任承担——上海国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诉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虹桥开发区支行等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钟可慰[提要]民事诉讼程序中的恶意诉讼是指恶意提起民事诉讼,意图使被告在诉讼中因司法机关的判决而受侵害的行为。
在这种侵权行为中,形式上的加害人是法院,但其实质是行为人故意所为。
本案系一起因银行采取欺诈方式骗取贷款担保并提起恶意诉讼,而引起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
作者从个案着手,着重对民事程序恶意诉讼的法律性质、构成要件以及民事责任承担的方式、范围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案情]原告上海国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货公司)被告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虹桥开发区支行(以下简称虹桥工行)第三人上海燊裕家私装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装饰公司)1997年4月,虹桥工行向装饰公司发放贷款900万元。
贷款到期后,装饰公司无力还款。
同年12月,虹桥工行与装饰公司又签订一份借款合同,金额仍为900万元。
同月,国货公司与虹桥工行签订抵押合同,约定国货公司以其所有的房产为装饰公司的上述借款向虹桥工行提供抵押担保。
双方据此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
虹桥工行向装饰公司发放该900万元贷款后,于次日以内部划转方式将该款用于归还装饰公司原逾期贷款。
国货公司在获知上述情况后,向虹桥工行表示其对装饰公司贷款系用于“借新还旧”并不知情,请求解除抵押担保。
虹桥工行未予同意。
因装饰公司到期未归还贷款,虹桥工行遂于1998年3月提起诉讼,诉请判令装饰公司归还借款900万元及利息,国货公司承担抵押担保责任。
法院于同年10月作出一审判决:装饰公司偿还虹桥工行借款本金900万元及逾期利息;如装饰公司到期未能偿付,虹桥工行有权对国货公司房产行使抵押权。
国货公司不服,提起上诉。
二审判决维持原判。
2001年8月,虹桥工行申请执行,拍卖了国货公司抵押的31套房产,共计得款970余万元。
期间,国货公司申请再审。
法院再审后认为:虹桥工行为转嫁贷款风险,促成国货公司为装饰公司贷新款作担保。
虹桥工行与装饰公司未告知国货公司关于装饰公司在该行有逾期贷款900万元,也未告知“本笔贷款属化解风险”贷款,银行拟作借新贷还旧贷处理,构成欺诈。
虹桥工行改变主合同约定的借款用途以及还贷资金来源,用新贷还旧贷,变更了主合同内容,未征得国货公司的同意。
综上,国货公司不应承担民事责任。
遂判决撤销二审判决。
国货公司于2004年1月申请执行回转。
2004年5月,虹桥工行根据执行回转的民事裁定支付了拍卖款970余万元及至还款日止的利息145万元。
国货公司认为虹桥工行的赔偿不足以弥补其在房价上涨时查封的房产被强制拍卖而导致的价差损失,遂提起本案诉讼,请求判令虹桥工行赔偿损失23377672元,并支付律师费、差旅费、住宿费、餐费等共计482456.48元。
[审判]法院在审理期间委托评估公司对系争抵押房产在2005年5月(起诉日)、2006年6月(委托评估日)的市场价格进行了评估。
评估结论为:系争房产在2005年5月的价格为3300万元;系争房产在2006年6月的价格为3280万元。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虹桥工行基于转嫁贷款风险的主观恶意,通过骗取担保、恶意诉讼等行为导致国货公司的房产被低价拍卖、并支出相关费用,虹桥工行的行为已构成侵权。
虹桥工行对造成国货公司的财产损失,应予赔偿。
据此判决:虹桥工行向国货公司赔偿房产损失2000万元、律师费支出10万元以及其他合理费用5万元。
判决后,国货公司和虹桥工行均不服,提出上诉。
二审过程中,经二审法院主持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虹桥工行一次性赔偿国货公司1498万元。
[评析]恶意诉讼是一种新类型的侵权行为,近年来在司法实践特别是在民事、商事诉讼中时有出现。
恶意诉讼侵权行为的发生,扰乱了正常的诉讼秩序,浪费了国家的司法资源,更重要的是对被诉人进行侵扰,造成其权益的损害。
司法实践中,法院常感到在适用法律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本案系一起较为典型的因恶意诉讼而引起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所涉及的民事程序恶意诉讼的法律性质、构成要件以及民事责任承担的方式、范围等诸多法律问题,均是当前司法实务中亟待研究和明确的。
一、恶意诉讼侵权行为的法律性质和域外法例恶意诉讼作为一类侵权行为,源于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中的“权利”不应狭义地理解为民事权利,其范围应作更广泛的界定)中的滥用诉讼权能。
日本学者对滥用诉讼权能曾作过较为明确的定义:滥用诉讼上的权能是指违背对方当事人的信义,专门以损害对方当事人为目的的行使权利的行为。
滥用诉讼权能的行为是违背立法本意的,应属违法行为。
滥用诉讼权能的具体表现形态为:滥用诉权行为、滥用诉讼权利行为和滥用其他法律诉讼程序的行为。
从广义上讲,滥用诉权行为范围很广,可按实体意义分为滥用期待胜诉权和申请执行权,按程序意义分为包括起诉权、反诉权、上诉权、申请再审权。
从狭义上讲,滥用诉权行为是指当事人要求法庭启动诉讼程序以达到其损害他人或恶意超出自身合法权益的目的,即恶意诉讼。
滥用诉权行为不仅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也引起了立法者的注意。
在法国法中,将是否构成“滥用”的衡量标准定为是否有恶意或等于有恶意的严重过失。
法国民事诉讼法典明确要求要有“合法的利益”才能起诉。
英国法多年来也始终认为起诉者有恶意和缺乏合理的原因,即构成滥用诉权。
如果滥诉者对相对方造成损害,受害人可以由此对滥诉者提起诉讼,即对受害人授予因不合法民事诉讼所产生的诉权。
美国的大多数州沿用了上述英国法。
在《美国侵权行为法重述》中,将此类侵权行为称之为“无正当理由的诉讼”,规定为三种形式,即刑事诉讼程序的非法控诉、民事诉讼程序的非法利用民事诉讼程序以及滥用诉讼程序。
前两种侵权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行为人没有诉权而提起诉讼程序,是无可能原因而进行诉讼行为,其目的是为追求刑事、民事诉讼请求适当审理以外的其他非法目的,并且除仅有一方当事人的诉讼外,诉讼程序有利于被告而终结。
第三种侵权行为是行为人有诉权,但是故意利用这种诉权提起刑事或民事诉讼程序控诉他人,目的是为了达成该诉讼程序的目的以外的其他非法目的,给被诉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对于上述三种侵权行为,行为人应当就其行为所导致的损害后果承担侵权责任。
我国台湾地区亦通过多个判例明确指出了滥用诉权行为的侵权性和违法性,相关案例涉及诉讼程序诈欺及利用不正判决或其他名义,利用法院确定判决或其他名义而为强制执行以侵害他人的侵权行为问题,即恶意诉讼。
台湾地区通过对于这类案件的处理确立了恶意取得法院判决或其他名义时应负侵权责任这一基本原则。
应注意的是,恶意诉讼跨越刑事及民事领域,而在行政诉讼中,则不存在恶意诉讼的问题,因为行政诉讼的被告是政府,对于政府的诉讼即使是不当的,也不应当追究原告的责任。
本文无法论及恶意诉讼涉及的各个领域,仅结合前述案例,主要针对民事程序的恶意诉讼侵权行为进行论述。
二、民事程序的恶意诉讼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民事程序的恶意诉讼是指对民事诉讼程序的恶意提起,而意图使被告在诉讼中由于司法机关的判决而受其害。
在这种侵权行为中,形式上的加害人是法院,是恶意诉讼人故意提起诉讼程序,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作出错误判决,使被告受到损害。
但其实质是行为人故意所为,是行为人借用法院的力量,使被告受到损害。
这种侵权行为在司法实践中掌握的标准应当是:故意以他人受到损害为目的,无事实根据和正当理由而提起民事诉讼,致使相对人在诉讼中遭受损失。
对此,行为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按照上述要求,该类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1、必须有恶意诉讼行为的存在。
即加害人须是无事实根据和正当理由,即没有事实上的诉权和程序上的诉权,为无诉权而提起民事诉讼。
此种行为应是积极作为,而非消极不作为。
2、必须要有特别损害事实发生。
受害人在这一诉讼程序中受到损害,主要是财产利益上的损害,同时也包括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
3、恶意诉讼侵权行为必须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4、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是故意。
即加害人必须是故意所为,过失甚至是重大过失都不能构成这种侵权责任,因此错告不是恶意诉讼行为。
国外法例中的构成要件通常是行为人有过错,包括故意和重大过失。
但限于我国的法律环境和法律基础,对当事人的要求不宜过严。
尤其是普通公民,法律知识不可能达到专业水准,要求过严,不利于人们正当诉讼行为的进行及合法利益的保护。
5、该诉讼程序的最终结果是被告胜诉,而不是原告胜诉。
同时具备上述要件的,构成民事程序恶意诉讼的侵权责任,恶意诉讼的行为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恶意诉讼认定的关键是行为人主观方面是否“有恶意”。
本案中,虹桥工行在明知装饰公司资信状况恶化、无力偿还贷款的情况下,为转嫁贷款风险,仍以隐瞒真实状况等欺诈手段促成国货公司用系争房产为装饰公司提供抵押担保,并违反主合同约定以新贷偿还了旧贷。
再审法院在判决中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三十条第(二)项的规定,即“主合同债权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保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保证的,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认定虹桥工行上述行为为欺诈,相关判决主文中,国货公司承担抵押担保责任部分亦被撤销。
同时,虹桥工行在骗取国货公司抵押担保时即已清楚装饰公司无还款能力,只有通过诉讼才能对国货公司行使抵押权,才能弥补贷款损失。
其后,虹桥工行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又隐瞒相关事实和证据,利用诉讼程序,使国货公司在诉讼中败诉并在强制执行中受到损害,即国货公司抵押房产被拍卖,虹桥工行藉此获取不当利益,其行为显然存在主观恶意。
虽然该种行为形式上的实施人是法院,但实质上是行为人故意所为,通过借用法院力量,以达到不正当目的,该诉讼行为属于民事程序的恶意诉讼。
虹桥工行的前述骗取担保及恶意诉讼行为与国货公司的财产损失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故虹桥工行已构成侵权,应承担民事责任。
三、恶意诉讼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方式和范围因恶意诉讼而侵害他人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为侵权责任,其责任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财产型民事责任方式由于恶意诉讼所造成的损害事实,主要是财产上的损失,故行为人对于其给受害人财产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都应当予以赔偿。
侵害财产权的直接损失,是指行为人侵权行为侵害或损坏受害人的财产,致使受害人拥有的财产价值量的实际减少。
间接损失则主要是指可得利益的减少。
对于直接损失进行赔偿的方法,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十七条规定,“侵占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返还财产,不能返还财产的,应当折价赔偿。
”即将被侵害的财产计算出实际减少的价值,按照实际减少的价值进行赔偿。
在侵占财产已经无法返还和损坏财产无法恢复原状的情况下,以原物的原有价值进行赔偿。
原物价值应当根据原物价格、可用时间、已用时间等因素,综合判断。
对于“原物价格”的确定,在实践中往往出现由于实物的价格发生变化,其赔偿价格难以掌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