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ESICM循环休克与血流动力学监测共识

2014ESICM循环休克与血流动力学监测共识

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

PICCO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祖凌云 PiCCO ( 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是一种非常简便、安全、快速,且能明确血流动力学的一种检测方法。 一、 PiCCO 的主要测量参数 (一)热稀释参数(单次测量) 1. 心输出量 2.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 3. 胸腔内血容积 4. 血管外肺水 5. 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 (二)脉搏轮廓参数(连续测量) 1. 脉搏连续心输出量 2. 每搏量 3. 动脉压 4. 全身血管阻力 5. 每搏量变异 二、 PiCCO 技术的原理 PiCCO 技术由两种技术(经肺热稀释技术和动脉脉搏轮廓分析技术)组成,用于更有效地进行血流动力和容量治疗,使大多数病人可以不必使用肺动脉导管。 (一)经肺热稀释技术 经肺热稀释测量只需要在中心静脉内注射冷( <8 o C )或室温( <24 o C )生理盐水。

PPT7 图片显示的是中心静脉注射冰盐水后,动脉导管尖端热敏电阻测量的温度变化曲线。通过分析热稀释曲线,使用 Stewart-Hamilton 公式计算得出心输出量。 PPT8 图片上的五个圆形分别代表右心房舒张末容积、右心室舒张末容积、肺血管的容积。在中心肺血管容积外面有一部分容积代表血管外的肺水。随后的两节显示的是左心房的舒张末容积和左心室的舒张末容积。通过模拟图可以更好的理解, PiCCO 与常规热稀释导管测量心输出量的异同。可以看到 P i CCO 测量的心输出量涵盖右心房、右心室、肺循环以及左心房和左心室。常规漂浮导管测定的心输出量更注重左心室的心功能。 1.PiCCO 容量参数 通过对热稀释曲线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这些容量参数:全心舒张末期容积、胸腔内血容积、血管外肺水。 ( 1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 GEDV )是心脏 4 个腔室内的血容量。 ( 2 )胸腔内血容积( ITBV ) 是心脏 4 个腔室的容积 + 肺血管内的血液容量。 ( 3 )血管外肺水 血管外肺水( EVLW )是肺内含有的水量。可以在床旁定量判断肺水肿的程度。 2. 容量的测量原理 ( 1 )温度平均传输时间( MTt ):从注射冰盐水至体内到温度下降 1/4 的时间,通常代表着约一半指示剂已经通过温度的敏感电极。 ( 2 )温度下降时间:代表着从敏感电极探测到温度下降 1/4 到 3/4 的时间。通常是温度下降曲线的指数。 幻灯 14 的模式图显示 Vall=V1+V2+V3+V4 。指示剂由注射点到检测点的平均传输时间 MTt 由两点间的总容积决定。下降时间 DSt 由其中最大的腔室决定,比其它腔至少大20% 是成立的,因此,最大腔室的容积可以用温度下降时间乘以流量来确定。

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及临床应用

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及临床应用 湖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周柳荣副主任医师

休克的定义 ?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和重要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导致身 体内细胞受损、代谢紊乱、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理 状态。 ?危及生命的急性循环衰竭,伴有细胞的氧利用障碍。 2014年欧洲危重病医学会休克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共识

? 1.低血容量性休克 (1)失血性休克:因全血丢失引起,如溃疡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肝或脾破裂、宫外孕破裂、外伤等。 (2)烧伤性休克:大面积烧伤,伴有血浆大量丢失,可引起烧伤性休克。 (3)失水:见于严重呕吐、腹泻等。 ? 2.分布性性休克 (1)感染性休克: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如肠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菌、肠杆菌等);不发酵杆菌(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等);脑膜炎球菌;类杆菌等。 (2)过敏性休克:昆虫刺伤及服用某些药品(特别是含青霉素的药品)是最常引发过敏性休克的原因,某些食物(如花生、贝类、蛋和牛奶)也会引起严重过敏性反应。 (3)神经源性休克:①麻醉剂,如硫喷妥钠;②神经节阻滞剂过量;③安眠药。④脊髓麻醉、腰麻、硬膜外麻醉等;⑤脑、胸腔、心包、腹腔穿刺或直立性低血压;⑥剧烈疼痛和精神创伤。 ? 3.心源性休克 (1)心肌收缩无力:大面积心肌梗死、急性暴发性心肌炎、心肌病、家族性贮积疾病等。 (2)严重心律失常: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 (3)心室射血障碍:多发性大面积肺梗死、乳头肌或腱索断裂、瓣膜穿孔所致严重的心瓣膜关闭不全、严重的主动脉口或肺动脉口狭窄等。 ? 4.梗阻性休克 肺栓塞、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

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一、概念: 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以70年代开始的Swan—Ganz导管为代表。主要借助特制的导管和微机化的仪器来测定心脏血管功能状态。可对心血管功能作出迅速正确的诊断,对病人的早期诊治有很大的意义。 此项技术广泛用于危重症循环功能障碍的病人,如急性心肌梗塞、休克、心衰、肺梗塞、心脏直视手术围手术期、严重低氧血症或呼吸机依赖的病人等。其优点是简便、准确、可连续观察又相对安全。然而,此项检查属有创性,要求一定的设备和技术条件,且可能出现一些合并症。其适用范围应合理掌握。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泵功能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 每搏量(SV)=70~80ml 每分钟输出量(CO)=4.5~6.0L/min 心脏指数(CI)=CO / 体表面积=2.6~4.0L/min/M2 表达不同个体的心排血功能。 以上正常功能的维持主要取决于以下五个因素: (一)前负荷(容量负荷):指回心血量,Array若以左心为例,即为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 用左室舒张末压(LVEDP)表示,与左房平 均压(MLAP)近似,可通过测定肺毛细血管 楔压(PCWP)间接反映。根据Frank—Starling 原理,在一定限度内,心肌收缩力与心肌纤 维伸长(舒张)长度成正比,亦即CI与 LVEDP呈近似线性关系,正常心脏的心输出 量与回心血量之间达到平衡。倘若前负荷增 加超过一定限度,LVEDP超过18mmHg时, 随着LVEDP的增加,CI反而减低,并出现肺 郁血。图1的左心功能曲线表达了CI与 LVEDP的关系。 (二)后负荷(压力负荷):指心室射血时面对的阻抗。左室的后负荷取决于左室流 出道阻力及体循环动脉血管阻力;右室的后负荷取决于右室流出道阻力及肺循环的阻

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

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 推荐意见1:感染性休克以血流分布异常为主要血流动力学特点,应注意在整体氧输送不减少情况下的组织缺氧。(E级) 推荐意见2:应重视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就是一个进行性发展的临床过程,对这个过程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E级) 推荐意见3: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应尽早收入ICU并进行严密的血流动力学监测。(E级) 推荐意见4:早期合理地选择监测指标并正确解读有助于指导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E级) 推荐意见5:对于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病人,应密切观察组织器官低灌注的临床表现。(E级) 推荐意见6: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病人应尽早放置动脉导管。(E级) 推荐意见7: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病人应尽早放置中心静脉导管。(E级) 推荐意见8:CVP8-12mmHg、PAWP12-15mmHg可作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目标,但应连续、动态观察。(E级) 推荐意见9:SvO2的变化趋势可反映组织灌注状态,对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病人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C级) 推荐意见10: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时应该监测动态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的变化。(C级) 推荐意见11:对于严重感染或感染性休克病人,需动态观察与分析容量与心脏、血管的功能状态就是否适应机体氧代谢的需要。(E级) 推荐意见12:对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病人应积极实施早期液体复苏。(B级) 推荐意见13: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早期复苏应达到:中心静脉压8-12mmHg,平均动脉压≥65mmHg,尿量≥0、5ml/kg/h,中心静脉血氧饱与度或混合静脉血氧饱与度≥70%。(B级) 推荐意见14:在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早期复苏过程中,当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达标,而中心静脉或混合静脉血氧饱与度仍低于70%,可考虑输入红细胞悬液使红细胞压积≥30%与/或多巴酚丁胺。(B级) 推荐意见15:复苏液体包括天然胶体、人造胶体与晶体,没有证据支持哪一种液体复苏效果更好。(C级)

血流动力学的解释

关于循环最原始的公式体现了简单的能量守恒原则: CO=SV×HR。 该概念已被反复验证,虽然这些理论尚不完善,但是对已经理解这一理论的医生来说不失为一个有力工具。 肺动脉漂浮导管揭开了理解临床循环的新纪元--暨“左心室是循环中心”的观点。前后负荷和心肌收缩力是心输出量的决定因素。 CO=(MAP-RAP)/SVR MAP:平均动脉压RAP:右房压SVR:全身血管阻力 右心功能受限的患者,可采用以下公式: CO=(P ̄A-LAP)/PVR P ̄A:平均肺动脉压LAP:左房压PVR:肺循环阻力 该观点在很多情况下遇到了挫折,最重要的是它所测得的充盈压结果与超声心动图评估所得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之间缺乏良好的相关性。超声心动图证明左室顺应性远远超过了之前任何人的想象。任何患者任何时候的循环状态均是静脉循环和心泵功能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有以上认识促成现在对于血流动力学的理解,即为静脉回流和心脏生理的综合作用。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对休克患者的评估。什么是休克?休克时组织缺氧和器官功能障碍导致的全身组织灌注不足。休克常会出现低血压,但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低血压是休克的晚期征象,临床医生应该将器官功能障碍作为平均休克的指标。 休克的体征: ——神志改变 ——少尿 ——混合静脉或中心静脉氧饱和度降低 ——低血压、心律失常 ——乳酸中毒 ——外周性发绀(可变) 在危重病和创伤的有关文献中,复苏的终点已有所改变。在继续将MAP和CVP这些传统指标当做复苏终点指标的同时。混合/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和血乳酸水平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随之血清乳酸测定的推广、大量液体复苏时高氯性酸中毒的进一步认识,临床上基本将碱剩余/碱缺失的值作为判断复苏适当与否的指标。虽然近几年大家对中心静脉氧合的兴趣有所下降,但是中心静脉氧合仍是氧供是否充分的一个有用指标。 Fick方程: SvO2(CvO2)=CaO2-VO2/Qt Sv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CvO2混合静脉血氧含量;CaO2:动脉血氧含量;VO2氧耗;Qt:心输出量 这是反应了氧 耗、心输出量和 动脉血氧含量之 间的关系。表明 混合静脉血氧饱 和度只有在外周 组织氧供满足氧 耗的情况下才能 维持正常的范 围。重要的是随

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规范

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规范 一、肺动脉漂浮导管(Swan-Ganz导管)的应用常规 (一)肺动脉漂浮导管置入步骤, 1.用品及准备 (1)操作者戴帽子、口罩、洗手、行无菌手术; (2)消毒用品,清洁盘; (3)飘浮导管一套; (4)飘浮导管穿刺鞘一套; (5)多功能监护仪及压力传感器,,无肝素应用禁忌证者准备肝素生理盐水(肝素600U/100ml),有肝素应用禁忌证者准备生理盐水冲管,静脉输入液体; (6)局麻药; (7)应备有急救复苏器材,如除颤器、急救用药。 2.置入步骤 (1)导管准备 1)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生理盐水冲管。 2)接压力换能器:肺动脉腔和中心静脉腔。

3)零点校正。 4)检查气囊:注入Iml气体检查气囊的完整性。 (2)途径:建议采用颈内静脉途径,也可采用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 (3)漂浮导管穿刺外套鞘管的置入(以右颈内静脉途径为例)。 1)体位及穿刺方法:用Seldinger技术行颈内静脉穿刺(参考“中心静脉置入常规”)。 2)导引钢丝置入静脉内,用小尖刀沿钢丝切开皮肤。 3)沿钢丝将带有静脉扩张器的经皮外套鞘管置入静脉。一旦外套鞘管置入血管内,即拔出静脉扩张器和导引钢丝。 (4)漂浮导管的置入 1)确认:装好保护套,肺动脉端接换能器,连接监护仪,并显示压力波形,校零。 2)从漂浮导管穿刺外套鞘管置入漂浮导管:根据压力波形床旁插入Swan-Ganz导管是重症患者最常用的方法。 首先,把Swan-Ganz导管经外套管小心送至中心静脉内。

这时,再次确认监测仪上可准确显示导管远端开口处的压力变化波形,根据压力波形的变化判断导管顶端的位置。中心静脉压力波形可以受到咳嗽或呼吸的影响,表现为压力基线的波动。 约15~20cm导管进入右心房后,压力显示则出现典型的心房压力波形,表现为a、c、v波,压力波动的幅度大约在0~8mmHg。这时,应将气囊充气1ml,并继续向前送入导管。在一部分患者,由于三尖瓣的病理性或生理性因素,可能会导致充气的气囊通过困难。这种情况下,可在导管顶端通过三尖瓣后再立即将气囊充气。 一旦导管的顶端通过三尖瓣,压力波形突然出现明显改变:收缩压明显升高,可达25mmHg左右,舒张压不变或略有下降,范围在0~5mmHg,脉压明显增大,压力曲线的上升支带有顿挫。这种波形提示导管的顶端已经进入右心室。这时应在确保气囊充气的条件下,迅速而轻柔地送入导管,让导管在气囊的引导下随血流返折向上经过右心室流出道,到达肺动脉。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及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及意义 赤峰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崔巍 所谓血流动力学,就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流动的力学,主要是研究血压、血流阻力、血流量与血流速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临床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流动力学监测已成为抢救心脏病及危重病人不可缺少的监测指标,通过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对病人病情、疗效和预后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用于指导治疗过程达到满意效果。 一.循环系统功能 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系统、血容量组成,其功能是为组织灌流,提供能量移走代谢产物。这三者在循环系统中各自发挥作用,又相互影响,相互协调、代偿,共同完成组织灌流任务,这三者中一个或两个出现功能异常,另外两个或一个则不能有效代偿,引起循环衰竭。心脏在循环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自动、有节律地收缩,把血液不停地输送到主动脉及肺动脉以至全身。但心脏功能又有赖于心肌、瓣膜和传导系统功能的正常,也与血容量的质和量、血管系统的舒缩功能、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密切相关。循环系统功能包括心功能,心功能有别与循环功能。血容量不足或血管功能异常(过敏性休克)发生的循环衰竭,心功能可完全正常。 二.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的生理基础及临床意义 心脏是循环的动力,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起到一种“泵”的作用,

临床工作常以心输出量表示(CO)。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心率。 CO=SV×HS(SV为每搏心输出量,HS为心率) 正常时心输出量(CO)为4~8L/min。心肌功能损害后,由于每搏心输出量(SV)下降,心输出量(CO)也降低。一定范围内心率(HR)增加可代偿CO的降低,但如果HR过快,回心血量较少,心室得不到有效充盈,可使CO更加下降。 (一)前负荷 是指心脏舒张末期回流到左或右心室内的血容量。换句话说,就是指心室舒张末期心肌纤维的长度,取决于心室舒张末期容量(L VEDV)和心室舒张末压力(L VEDP)。因此,流入心室的血容量(L VEDV)越大,心肌收缩力越强,心输出量(CO)越高;但当心肌纤维被过度拉伸(如扩张性心肌病,长期高血压,体外循环后过渡充盈),其收缩力反而下降,当前负荷过高,超过一定范围,心肌收缩力下降,每搏心输出量(SV)下降,CO下降。 1.影响前负荷的因素 影响前负荷的因素有:①血容量②血容量分布③舒张末期心房收缩④植物神经系统调节⑤心率 血容量:是构成前负荷的主要因素:大量丢失体液、血液全身血容量减少;大量输液、胃肠道进液、心肾功能异常、体液排出受限血液全身血容量增加。 血容量分布异常:全身血容量正常,由于分布异常,可影响前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