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来自中国的证据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6
非正规金融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非正规金融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2023年,中国的经济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非正规金融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此时,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这一现象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
首先,非正规金融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不可小觑。
2019年初,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管理的通知》,针对表外业务进行了规范和监管,但是非正规金融形式依然存在。
具体来说,非正规金融主要指的是那些不受官方监管、没有正规许可的金融机构。
这些机构的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民间借贷、私募股权、期货交易等,其规模和数量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非正规金融机构数量已经超过了2万家,形成了相当规模。
那么非正规金融机构为中国经济做出了什么贡献呢?首先,非正规金融是中国贫困地区、小商小贩的主要融资渠道。
特别是相较于传统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可以提供灵活、高额、快速的融资服务,促进了许多小企业的发展。
其次,非正规金融也帮助了许多有创新想法的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这些人往往难以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但非正规金融机构却鼓励这些人创新,并为其提供必要的融资。
从以上角度看,非正规金融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特殊重要的角色,而这也引发了金融监管部门的重视。
因为非正规金融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不少风险隐患,包括可能存在洗钱、套汇等非法行为,更重要的是,由于其没有官方的监管和许可,一旦出现经济风险,将很难进行有效的防范和处置。
2023年的中国金融背景下,针对非正规金融的监管措施逐渐完善。
首先,政府部门应在提供便民金融服务的同时,将一些下线服务与非正规金融切割开来,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资本流动,满足大众基本金融需求,规避风险隐患。
其次,非正规金融应被要求加强风险准备,尽力防止经济风险。
在统筹稳增长、防风险的大背景下,非正规金融的作用应被理性认识。
非正规金融的蓬勃发展源于市场需求,我们应给予其肯定与支持。
以制度经济学角度探析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动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体系也在迅速壮大。
正规金融机构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与此同时,非正规金融市场也同样引人注目。
这些非正规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存在,往往被视为对正规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冲击,但它们却有着强大而具有影响力的存在。
然而,我们要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去探究这些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动因。
首先,可以看出的是,我国的非正规金融市场和机构的存在与我国金融体系的制度不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制度上,我国的金融市场并没有完全健全的规则和法律,而这种缺陷意味着某些人或者组织可以在规则外运行。
这些人和组织可以利用空子,通过不符合规矩的方式进行金融交易,这就为非正规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此外,我国的法规体系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虽然我国已经成立了各种各样的金融监管机构,但是他们面对的不同的金融问题时,缺少统一的法律和监管标准,这就使得非正规金融机构和市场的运作成为可能。
其次,非正规金融市场和机构的发展,还与我国经济体制的性质有关。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国有企业和大型国有银行等主要贷款机构占主导地位。
这种经济体制没有完全开发国内的金融市场,而是通过规定性的金融机构来实现对于资本的调配,因此没有为非正规金融市场和机构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当然,这种经济体制也有好处,这是一种“重点发展”的策略,而非正规金融市场和机构可以解决一些无法通过传统金融机构获得金融服务的需求。
最后,非正规金融市场和机构的发展,可以理解为制度性经济学文献中的“垄断利润”现象。
这种现象是指一个市场内存在着一些“多余”的利润,这些利润可以被获得,但只有一些“有限”的企业或者个人才能够获得。
这些人或者组织,通过创造不不符合法律和规定的新的金融机构或市场,获得金融中介的垄断利润。
尽管这些机构和市场在短期内可以获得相对优势,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些机构和市场不可持续的运营和管理成本,最终却是自取灭亡。
我国非正规金融存在原因及约束机制作者:冯江红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10期【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原因,分析了非正规金融对经济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提出我国非正规金融发展和规范的政策建议:消除歧视,给非正规金融提供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建立多元化的非正规金融监管机制;加强组织创新,建立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
【关键词】非正规金融;存在原因;约束机制“非正规金融(informal finance)”,是指在政府批准并进行监管的金融活动(正规金融)之外所存在的游离于现行制度法规边缘的金融行为。
其交易对象不是被正式金融所认可的非标准化合同性的金融工具,也没有规范的机构和固定的经营场所,一般处于在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范围之外,交易的主体也基本上是从正式金融部门得不到融资安排的经济行为人。
非正规金融常以民间合会、私人钱庄、民间借贷、民间集资等形式存在着,也一直都是个颇有争议的议题。
据调查测算,2008年我国地下信贷规模介于7405亿元至8164亿元之间,全国中小企业约有三分之一强的融资来自于非正规金融途径,而农户只有不到50%的借贷来自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途径获得的借贷占农户借贷规模的比重超过了55%。
从地区分布看,越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对地下借贷的依赖性越强。
可见,在我国,非正规金融是解决日趋强烈的资金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
即使像英美这样的现代金融体系相当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非正规金融仍然相当活跃。
这应当引起我们对非正规金融问题更为深入的研究。
一、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原因1、非正规金融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在借贷过程中,非正式金融更加注重可以获得的、影响借货人还贷能力的某些个人信息,且非正规金融多发生在熟人之间,彼此间比较了解,这在一定程序上反映非正式金融所具有的信息优势。
在借贷发生之后,融资双方可以保持相对频繁的接触,使贷款人能够及时把握贷款按时归还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发生。
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研究前言 (1)一、非正规金融概念 (2)二、非正规金融存在的社会基础 (2)三、非正规金融弊端 (3)四、对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和引导 (4)(一)非正规金融地位合法化这是引导和规范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前提条件 (4)(二)制定相应的法律以法律形式对非正规金融的活动加以规范,使民间借贷有法可依 (5)(三)将非正规金融纳入监管范围承认非正规金融的合法性,将其活动纳入宏观金融监管体系 (5)(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对民间信用资料的大量积累,建立信用制度 (5)本文首先分析非正规金融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并单独分析了非正规金融在中国发展的特殊原因和必要性,然后对非正规金融进行利弊分析,指出其优势和缺陷。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非正规金融发展需要政府的规范和引导,表明非正规金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给予合法地位,并为非正规金融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非正规金融概念非正规金融现象几乎是所有国家都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展开本文的分析之前,首先应该对相关的概念做出界定。
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从这个定义上来说,金融和融资在实质上是同一的,为了统一称谓,不至于产生歧义,同时便于与国外文献的称谓的一致性,便于与正规金融的对照和比较,本文将其称为非正规金融【1】。
非正规金融(informal finance)是相对于正规金融(formal finance)而言的,理论界也将二者译作非正式金融和正式金融。
在中国,非正规金融常常被称为“民间金融”,“体制外金融”,“民间借贷”或“民间信用”。
对于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研究,中外专家和学者最早就是从对非正规金融的内涵和外延开始的。
对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界定,中外专家和学者各自结合自己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总结学者们的定义主要有如下几种:(1)非正规金融是指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保护和规范,处在金融监管当局日常监管之外的所发生的各种金融活动【2】。
(2)非正式金融是指不通过依法设立的金融机构来融通资金的融资活动和用超出现在法律规范的方式来融通资金的融资活动【3】。
浅谈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引言非正规金融是指不受正规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监管的金融活动。
在中国,非正规金融一直存在并发展迅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我国非正规金融进行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对经济的影响。
什么是非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是指那些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的金融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私人借贷、高利贷、地下钱庄、无牌放贷、P2P网贷等。
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存在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金融市场的不完善、金融机构的不够普惠等。
非正规金融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非正规金融制度经济学是一种研究经济制度及其效果的经济学分支。
非正规金融是制度缺陷的产物,它反映了我国金融制度的不完善。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反映了信息不对称、信任不完全以及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者在交易中拥有不同的信息,从而导致交易不产生最优结果。
在我国非正规金融中,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非常明显。
借款人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信用记录或抵押品来获得银行贷款,而非正规金融机构则对借款人的信息不够关注。
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非正规金融的高风险和高利率。
信任不完全信任不完全是指市场参与者之间缺乏相互信任的情况。
在非正规金融中,借贷双方之间的信任往往是建立在个人关系或口碑上的。
由于缺乏有效的信用评价机制,借款人很难证明自己的还款能力,而借款人也很难保证自己的贷款安全。
这导致了非正规金融市场的信任问题。
监管不到位监管不到位是非正规金融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监管机构无法及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监管框架和制度。
这为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会。
同时,一些非正规金融机构也利用监管漏洞来逃避监管。
非正规金融的经济影响非正规金融对经济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积极影响非正规金融满足了一部分人的融资需求,特别是那些无法通过传统金融渠道获取融资的中小微企业。
反洗钱知识问答1、中国何时成为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的正式成员?答:当地时间2007年6月28日20时,在法国巴黎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inancialAction Task Force on Anti-Money Laundering,FATF)全体会议以协商一致方式同意中国成为该组织正式成员。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是在什么时间?什么会议上通过的?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是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
3、《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是以什么形式发布的?答: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7)年第2号”形式发布的。
4、简述埃格蒙特集团的由来。
答:1995年,一些国家金融情报中心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埃格蒙特一阿森伯格宫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组织,组织的名称埃格蒙特集团也因会议地点而得名。
5、《反洗钱法》第三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金融机构应当建立什么制度,履行反洗钱义务?答:应当依法采取预防、监控措施,建立健全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履行反洗钱义务。
6、法律授权司法部门和行政部门查询金融机构客户存款信息,其最大的理由是什么?答:当个人隐私及商业秘密与国家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后者应当获得优先权。
7、目前,在多少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金融情报机构?答:有94个国家。
8、从国际经验看,金融情报机构的组织模式大致有哪几类?答:(1)调查模式;(2)管理模式;(3)司法模式;(4)执法模式。
9、反洗钱专门机构指的是什么?答:是指金融机构为履行法律规定的反洗钱义务专门设立的、专职负责反洗钱工作的独立机构,通常由反洗钱合规官担任部门负责人。
10、洗钱预防措施的三项基本制度是什么?答: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垂直连接的研究综述作者:靳黎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5期摘要:本文总结了关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垂直连接的研究。
国外方面,该创新始于20世纪80年代。
国内的研究较少,才刚刚起步,但近年来,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关注。
关键词: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垂直连接一、国外研究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两部门的垂直合作属于典型的金融创新,该创新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金融市场的专家和政策制定者对非正规金融带有偏见,认为非正规金融服务太窄、零碎和无效率。
Bouman(1977;1979)的非正规金融市场研究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农村金融小组,就发展中国家对私人和机构性的非正规金融中介的许多诽谤给予了纠正(Adam,1977;Adam和Ladman,1979)。
Adam和Fitchett(1992)、Bhatt(1988)提出,适宜的非正规金融市场,作为金融服务项目创新的一种来源,能够服务于穷人金融的金融需求。
20世纪80年代起,有意义的努力是将非正规金融机构结合到正规金融项目中去。
例如,马拉维的Lilonwe土地发展项目、津巴布韦的储蓄发展基金会、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印度尼西亚的PHBK(连接银行和自助小组的项目)等。
Fuentes(1996)的研究为通过直接的补偿计划把货币放贷人和银行联系在一起,货币放贷人的工资随着贷款的偿还而变化。
研究还表明,治理乡村生活的规范和准则有助于约束代理人可能的策略行为,从而帮助金融机构。
Varghese(2004)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模型考察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筛选、监督和状态核查问题以及执行问题,通过对银行自己发展发放贷和银行与非正规贷款人联结起来发放贷款所得的收益的比较,得出了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联结的激励相容条件。
条件表明银行应当根据货币放贷人的机会成本和信息贡献补偿货币放贷人。
二、国内研究左臣明,马九杰(2006)提出在农村金融抑制背景下,要正视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的关系,前者有成本优势,而后者有信息优势。
2024年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一、非正规金融的定义非正规金融,也称为民间金融或地下金融,指的是未被国家金融监管体系所纳入、游离于正规金融市场之外的金融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个人之间的借贷、民间集资、地下钱庄等。
非正规金融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但在发展中国家中尤为普遍,尤其是在我国这样的经济转型国家中,非正规金融占据了金融市场的相当一部分份额。
二、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背景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背景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部分地区和群体难以从正规金融体系中获得足够的金融服务。
二是政策监管的不完善,为非正规金融提供了发展空间。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需求日益旺盛,而正规金融体系无法满足全部需求,非正规金融因此应运而生。
三、非正规金融的主要类型非正规金融的主要类型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借贷:基于个人信用或关系的借贷行为,通常不涉及复杂的金融工具和手续。
民间集资:通过口口相传或社交媒体等渠道,集资者向公众筹集资金,往往承诺给予一定的利息回报。
地下钱庄:非法经营的金融机构,提供存贷款、汇兑等金融服务,通常涉及洗钱、高利贷等违法活动。
四、非正规金融的制度特点非正规金融的制度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灵活性高:非正规金融能够迅速适应市场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信息不对称: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披露和监管机制,非正规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严重。
风险性高:由于缺乏足够的监管和保障措施,非正规金融活动往往伴随着较高的风险。
五、非正规金融的制度经济学意义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非正规金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抑制,促进了资金的有效配置。
同时,非正规金融还通过竞争和创新,对正规金融市场产生了激励作用。
然而,非正规金融也存在着诸多负面影响,如扰乱金融秩序、增加金融风险等。
六、非正规金融的风险与挑战非正规金融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法律风险:非正规金融活动往往游离于法律监管之外,容易受到法律制裁。
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来自中国的证据摘要中国在财务结果与经济增长的反例中是被经常提及的,因为它的银行体系存在很大的弱点,但它却是发展最快的全球经济体之一。
在中国,私营部门依据其筹资治理机制,促进公司的快速增长,以及促进中国的发展。
本文以一个企业的融资模式和使用2400份的中国企业数据库资料,以及一个相对较小的公司在利用非正式资金来源的样本比例,得出其是更大依赖正式的银行融资。
尽管中国的银行存在较大的弱点,但正规融资金融体系关系企业快速成长,而从其他渠道融资则不是。
通过使用选择模型,我们发现,没有证据证明这些成果的产生是因为选择的公司已进入正规金融体系。
虽然公司公布银行贪污,但没有证据表明它严重影响了信贷分配或公司的业绩获得。
关键词:金融体系;经济增长引言金融的发展与更快的增长已证明和改善资源配置有关。
尽管研究的重点一直是正式的金融机构,但也认识到非正式金融系统的存在和其发挥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虽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非正规金融机构发挥辅助作用,提供低端市场的服务,通常无抵押,短期贷款只限于农村地区,农业承包合同,家庭,个人或小企业的贷款筹资。
非正规金融机构依靠关系和声誉,可以有效地监督和执行还款。
可是非正规金融系统不能取代正规金融,这是因为他们的监督和执行机制不能适应金融体系高端的规模需要。
最近,有研究强调非正式融资渠道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甚至在发达市场。
圭索,萨皮恩扎和津加莱斯(2004)表明,非正式资本影响整个意大利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
戈麦斯(2000)调查为什么一些股东在新股投资恶劣的环境下,仍保护投资者的权利,并得出结论,控股股东承诺不征用股本,是因为担心他们的声誉。
Garmaise和莫斯科维茨(2003)显示,即使在美国,非正式金融在融资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举一个商业房地产作为例子,市场经纪人,他们主要是为客户提供服务,以获得资金,这和证券经纪和银行开发具有非正式网络有某些类似情况。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外文资料翻译系别:经济系专业:经济学*名:***学号: ********2012 年 4 月 15 日外文资料翻译译文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来自中国的证据中国在财务结果与经济增长的反例中是被经常提及的,因为它的银行体系存在很大的弱点,但它却是发展最快的全球经济体之一。
在中国,私营部门依据其筹资治理机制,促进公司的快速增长,以及促进中国的发展。
本文以一个企业的融资模式和使用2400份的中国企业数据库资料,以及一个相对较小的公司在利用非正式资金来源的样本比例,得出其是更大依赖正式的银行融资。
尽管中国的银行存在较大的弱点,但正规融资金融体系关系企业快速成长,而从其他渠道融资则不是。
通过使用选择模型,我们发现,没有证据证明这些成果的产生是因为选择的公司已进入正规金融体系。
虽然公司公布银行贪污,但没有证据表明它严重影响了信贷分配或公司的业绩获得。
金融的发展与更快的增长已证明和改善资源配置有关。
尽管研究的重点一直是正式的金融机构,但也认识到非正式金融系统的存在和其发挥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虽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非正规金融机构发挥辅助作用,提供低端市场的服务,通常无抵押短期贷款只限于农村地区,农业承包合同,家庭,个人或小企业的贷款筹资。
非正规金融机构依靠关系和声誉可以有效地监督和执行还款。
可是非正规金融系统不能取代正规金融,这是因为他们的监督和执行机制不能适应金融体系高端的规模需要。
最近,有研究强调非正式融资渠道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甚至在发达市场。
圭索,萨皮恩扎和津加莱斯(2004)表明,非正式资本影响整个意大利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
戈麦斯(2000)调查为什么一些股东在新股投资恶劣的环境下,仍保护投资者的权利,并得出结论控股股东承诺不征用股本,是因为担心他们的声誉。
Garmaise和莫斯科维茨(2003)显示即使在美国,非正式金融在融资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举一个商业房地产作为例子,市场经纪人,他们主要是为客户提供服务,以获得资金,这和证券经纪和银行开发具有非正式网络有某些类似情况。
上述的研究表明,存在正规系统的同时,非正规系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一些私有企业,尽管所受的法律保护和资金获得比国有及上市部门的公司少,但却是增长最快的,因为它们有效的集资和治理手段。
艾伦钱(2005)进一步表明,中国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反榜样,中国公司的发展依靠对正规系统的重点发展,而不是通过正式的外部融资方式获得融资。
我们使用2400份中国企业一级调查数据,来探讨在中国的非正规金融体系。
非正规部门是具有高增长和利润再投资的,作为对正规金融体系的替代物,不正规部门主要服务于低端市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调查是否是因为中国企业融资模式的不同,下一步我们将探讨其融资方式,正式和非正式的,全国各个城市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
然后我们研究金融和银行如何从非正式渠道筹集资金,公司的销售增长情况,生产力增长和利润再投资情况。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使用一个新的数据源。
2003年,由世界银行牵头的一家大公司进行水平调查,选择对中国18个不同城市的公司融资信息进行调查。
其中主要调查的范围是中小型企业。
因此,除了融资资金来源于商业银行外,调查资料还包括小企业的非正式资金来源,如放债人,如贸易信贷和非正式的银行资融或其他融资来源。
我们发现,样本的20%融资来自银行,比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和俄罗斯联邦。
然而,破裂的非银行资金来源存在较大差异。
相对于其他国家,在中国,我们的样本企业依靠大量非正规部门和其他融资渠道获得资金,这些资金来源很可能是大型地下贷款。
在企业层面,我们发现,在中国银行融资,大公司的融资模式,存在异质性。
样本中的公司来自中国五个不同的地区:沿海,西南,中部,西北和东北。
此次融资模式显示,最大的银行融资额(23.3%)和西南地区(26%在沿海)有一个利于正式融资的投资环境。
我们发现企业使用正规的银行融资提供经费的增长速度比从其他渠道要快。
我们的研究结果认为,即使我们排除注册公司,上市公司或国有企业,仅看私人样本的公司,它们是中国最快的经济增长公司。
我们发现该公司的资金来自正规银行融资的再投资率较高,其生产率的增长至少等同于从非正规银行融资来源。
本文的结果不依赖于建立因果关系,即使增长最快的企业是通过正规银行集资,因为通过显示性偏好,我们知道非正式金融为企业的快速增长提供了重要作用。
然而,我们使用了其他规格,工具变量估计和匹配的估计,测试结果为,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增长低于同类企业依靠非正式的融资或其他来源。
我们发现,控制了内生性的银行融资决策,银行融资是较高的销售增长,利润再投资。
银行分配在银行和控制政府官员腐败上有重要的作用,帮助获取贷款的选择模式增强了银行对企业融资的影响性能。
当我们估计匹配的模式时,我们再次发现,有条件的,例如大小,公司经营时间,法律地位,所有权和城市定位,银行融资公司更比非银行融资的企业,其再投资增长更快。
从非正规来源依靠外部融资,我们还直接比较的公司的报告,银行贷款,性能。
企业依赖非正式的外部融资,利润再投资率的增长速度较低或高于银行融资的企业生产率的增长。
只有在非正式融资时,包括内部融资,是非正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再融资相关的(但不高于增长)。
虽然我们研究了大多数的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增长速度,但我们仍找到一个公司。
该公司的报告显示,政府帮助有助于争取银行贷款。
大约16% 的样本公司,并没有显示获得银行贷款,会在增长,再投资或生产力方面有所改善。
然而,这些结果并不适用于中国的金融。
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正规金融系统提供了私营部门一个小部分,使得私营部门快速增长。
我们发现,没有证据表明融资渠道的选择都与更高的增长有关。
虽然我们有一些证据表明,非正规金融可以帮助小型企业,但我们发现所有不论大小公司正规金融更能获得好处。
非正规融资对治理和支持私营公司的增长机制可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代替正式机制。
外文原文Formal versus Informal Finance:Evidence from China China is often mentioned as a counterexample to the findings in the finance and growth literature since, despite the weaknesses in its banking system, it is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economies in the world. The fast growth of Chinese private sector firms is taken as evidence that it is alternative financing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s that support China's growth. This paper takes a closer look at firm financing patterns and growth using a database of 2,400 Chinese firms. The authors find that a relatively small percentage of firms in the sample utilize formal bank finance with a much greater reliance on informal sources. However,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despite its weaknesses, financing from the formal financial system is associated with faster firm growth, whereas fund raising from alternative channels is not. Using a selection model, the authors find no evidence that these results arise because of the selection of firms that have access to the formal financial system. Although firms report bank corruption,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it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allocation of credit or the performance of firms that receive the credit.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role of reputation and relationship based financing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s in financing the fastest growing firms in China is likely to be overestimated.Financial development has been sh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faster growth and improved allocative efficiency.While the research focus has been on form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literature has recognized the existence and role played by informal financial systems, 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economies.The dominant view is that inform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play a complementary role to the formal financial system by servicing the lower end of the marketinformal financing typically consists of small,unsecured, short term loans restricted to rural areas, agricultural contracts, households,individuals or small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 Inform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rely on relationships and reputation and can more efficiently monitor and enforce repayment from a class of firms than commercial banks and similar form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an.According to this view however, informal financial systems cannot substitute for formal financial systems because their monitoring and enforcement mechanisms are ill-equipped to scale up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higher end of the market.Recently, studies have emphasized the critical role played by informal networks and financial channels even in developed markets.Guiso, Sapienza and Zingales (2004) show that social capital affects the level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crossdifferent regions of Italy and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hen legal enforcement is weaker and among less educated people who have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contracting mechanisms. Gomes (2000) investigates why minority shareholders invest in IPOs in environments with poor investor protectionrights and concludes that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commit implicitly not to expropriate them because of eputation concerns.Garmaise and Moskowitz (2003) show that eve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formal network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access to finance. Using the commercial realestate market as an example they show that brokers serve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viding clients access to finance and that brokers and banks develop informal networks that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availability of finance. While the above work shows the existence of informal networks alongside formal systems, a controversial extension of this literature has been recent work by Allen, Qian, and Qian (2005), suggest that China may be an important counter-example to the law and finance literature's focus on formal systems since the fastest growing Chinese firms rely on alternative financing channels rather than formal external finance.In this paper, we use detailed firm level survey data on 2400 firms in China to investigate which of the two view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operation of the informal sector in China. Is the informal sector associated with high growth and profit reinvestment and serve as a substitute to the formal financial system or does the informal sector primarily serve the lower end of the market?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we first investigate whether Chinese firms' financing patterns are different when compared to those of similar firms in other countries that have been the focus of the prior literature. Next, we explore how the financing patterns, both formal and informal, vary across different types of firms across cities and regions. We then study how bank finance and financing from informal sources are associated with firm sales growth,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profit reinvestment.We address these issues using a new data source, the Investment Climate Survey6, a major firm level survey conducted in China in 2003 and led by the World Bank. The survey has information on financing choices for firms across 18 different cities. One of the strengths of the survey is its coverage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Hence, in addition to information on commercial financing sources such as bank finance, the survey also includes information on sources of financing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small firm finance such as trade credit and finance from informal sources such as a money lender or an informal bank or other financing sources.Finance such as trade credit and finance from informal sources such as a money lender or an informal bank or other financing sources.We find that 20% of firm financing in our sample is sourced from banks, which is comparable to the use of bank financing in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such as India,Indonesia, Brazil, Bangladesh, Nigeria and the Russian Federation. However, the breakdown of non-bank financing sources shows greater differences.At the firm level, we find that bank financing is more prevalent with larger firms as expected.7 We also find substantial firm level heterogeneity in financing patterns within China. The firms in the sample come from five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Coastal, Southwest, Central, Northwest, and Northeast. The financing patterns show that the largest amount of bank financing is in the Coastal (23.3%) and Southwest regions (26%)that have an investment climate that facilitates access to formal sources of external finance.We find that firms using formal bank finance grow faster than those financed from alternative channels. Our results hold even when we exclude firms registered as publicly tradedcompanies or state owned companies and look at a sample of just private sector firms, which are the fastest growing firms in the Chinese economy. We also find that firms financed by formal bank finance experience higher reinvestment rate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at least equal to that of firms financed from non-bank sources. This suggests that the growth financed by banks is not inefficient growth.The paper's results do not rely on establishing causality since even if it were the case that fastest growing firms are bank financed, then by revealed preference we know that at the margin banks are a better alternative to informal finance for fast growing firms.However, we use a full battery of alternative specifications, a selection model,instrumental variables estimators and a matching estimator, to empirically test for the possibility that firms that obtain bank loans grow less fast than similar firms that rely on informal or other sources of financing. We find that, controlling for the endogeneity of the bank financing decision, bank finance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sales growth and profit reinvestment. Controlling for perceived imperfections in the allocation of bank loans such as corruption among bank officers and importance of government help in obtaining loans in the selection models strengthens the effect of bank financing on firm performance. When we estimate a matching model, again we find that conditional on firm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ize, age, legal status, ownership and city location, bank financed firms grow faster and reinvest more compared to non-bank financed firms.We also directly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firms which report bank loans with that of firms that rely on external financing from informal sources. Firms which rely on informal external financing have lower profit reinvestment rates and do not grow faster or have higher productivity growth than firms that are bank financed. Only when informal financing is defined, to include internal financing, is informal financing associated with higher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reinvestment.While we find the majority of firms that receive bank loans grow faster as a result,we do find a subpopulation of firms that do not. Firms that report that government help was instrumental in obtaining a bank loan, about 16% of the sample, do not show improvements in growth, reinvestment or productivity. However, these results do not make China an exception to the growth and finance literature.Overall,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even in fast growing economies like China where the formal financial system serves a small portion of the private sector, external finance from the formal financial system is associated with faster growth and higher profit reinvestment rates for those firms that receive it. We find no evidence that alternative financing channels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growth. While we have some limited evidence that informal finance might help the smallest micro sized firms, we find that all firms irrespective of size, benefit from access to formal finance.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role of reputation and relationship based informal financing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s in supporting the growth of private sector firms is likely to be limited and unlikely to substitute for formal mechanis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