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 (宏观)-第三十三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 格式:ppt
- 大小:717.50 KB
- 文档页数:8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12篇短期经济波动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的经济中的波动通常称为经济周期。
经济波动与经济状况的变动是相对应的。
当真实GDP 增长迅速时,经济状况就比较好。
在这种经济扩张时期,大多数企业会发现,顾客很多,且利润在增长。
当在衰退时期真实GDP减少时,大多数企业经历了销售和利润的减少。
经济波动根本没有规律,而且几乎不可能较为准确地预测。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真实GDP是最普遍地用于监测经济中短期变动的一个变量,因为它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最全面的衡量指标。
真实GDP既衡量了某一既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价值,也衡量了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根据通货膨胀调整过的)。
大多数衡量某种收入、支出或生产波动的宏观经济变量几乎是同时变动的。
当真实GDP 在经济衰退中减少时,个人收入、公司利润、消费者支出、投资支出、工业生产、零售额、住房销售额、汽车销售额等也都减少。
由于衰退是经济的总体现象,所以它们反映在宏观经济数据的许多来源上。
虽然许多宏观经济变量同时变动,但它们波动的幅度并不相同。
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当真实GDP减少时,失业率上升。
因为当企业选择缩减其产品和劳务生产数量时,它们就会解雇工人,从而使失业大军扩大。
二、解释短期经济波动1.古典经济学的假设(1)古典二分法古典二分法是把变量分为真实变量(衡量数量或相对价格的变量)和名义变量(按货币衡量的变量)。
答:这种“为了安全的资本外逃”对美国经济是件好事。
当外国人增加了对美国政府债券的需求时,这种行动减少了美国的资本净流出。
国外净投资减少时,美国可贷资金市场上的可贷资金需求减少,可贷资金的需求减少使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增加了国内投资,减少了国民储蓄。
资本净流出减少使得美国外汇市场上的美元供给减少,外汇市场上美元供给的减少引起实际汇率上升,实际汇率上升使贸易余额倾向于赤字。
13.假设美国共同基金突然决定更多地在加拿大投资。
A.加拿大的资本净流出、储蓄和国内投资会发生什么变动?答:加拿大的资本净流出会下降,加拿大的国内投资会增加,储蓄会下降。
B.这对加拿大资本存量的长期影响是什么?答:这会增加加拿大的长期资本存量。
C.资本存量的这种变化将如何影响加拿大劳动市场?这种美国在加拿大的投资使加拿大工人状况变好还是变坏?答:资本存量的这种变化会增加加拿大劳动市场的劳动需求。
这种美国在加拿大的投资使加拿大工人状况变好。
D.你认为这将使美国工人状况变好还是变坏?你能想到有什么原因一般会使这对美国公民的影响与对美国工人的影响不同?答:这将使美国工人状况变坏。
因为美国共同基金增加在加拿大的投资增加了美国公民的投资利润,但由于国内投资下降,美国工人的情况变坏。
第十二篇短期经济波动第三十三章总需求与总供给复习题1.写出当经济进入衰退时下降的两个宏观经济变量。
写出当经济进入衰退时上升的一个宏观经济变量。
答: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实际GDP和投资支出下降,失业率上升。
2.画出一个有总需求、短期总供给和长期总供给的曲线的图。
仔细并正确地标出坐标轴。
答:图33—1经济的长期均衡3.列出并解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三个原因。
答:为了理解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我们必须考察物价水平如何影响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物品与劳务需求量。
(1)庇古的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下降使消费者感到更富裕,这又鼓励他们更多地支出,消费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更大。
第33章宏观经济学原理-总需求与总供给之前考察的是长期经济的情况,从这章开始,我们考虑短期经济下的模型,主要有以下两个变量:- 用真实GDP衡量的经济中的物品与服务的产出- 用CPI或GDP平减指数衡量的物价总水平我们使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来分析整个经济的波动。
整个模型并不是简单的供求模型,总需求与总供给都会衡量所有市场上所有企业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GDP = 消费 + 投资 + 政府购买 + 净出口左边的GDP总量表示总供给等式右边部分表示总需求首先观察总需求曲线,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从左到右会呈现向下的趋势?为什么物价水平越低,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越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释:所以有三个不同但相关的原因说明了为什么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 消费者更富有了,这刺激了消费品需求- 利率下降,这刺激了投资品需求- 通货贬值,这刺激了净出口需求但是总需求曲线也会向左或向右移动,主要驱动因素有以下几点:- 消费变动引起的移动:例如储蓄习惯、投资收益、税收政策等会改变人们手里钱的金额,总需求曲线就有可能会发生相应变化- 投资变动引起的移动:任何一个改变企业在物价水平既定时想投资多少的事件也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例如新的科技产品、企业对未来经济的态度、投资税收政策、货币供给等- 政府购买变动引起的移动:国家决策者的直接决定会影响总需求进行移动,减少国家购买会使得往左移动,修建更多的基础建设会往右移动- 净出口变动引起的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任何一个改变净出口的事件也会使得总需求曲线移动。
例如卖的更少、卖的更多、汇率变化。
总供给曲线: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可是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总供给就是指一个经济中的物品与服务生产,即真实GDP。
那为什么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呢?因为长期中,一个经济的物品与服务生产(真实GDP)取决于它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可得到的用于把这些生产要素变为物品与服务的技术。
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一、概念题1.衰退(recession)答:衰退指收入减少与失业增加较为缓和的经济时期。
一般的衡量标准是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下降。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
在衰退阶段,经济在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
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
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动量高度,进入繁荣。
2.萧条(depression)答:萧条是真实GDP严重减少的时期,指商业周期的紧缩阶段。
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经济活动远低于正常水平,企业和消费者的严重悲观情绪持续很长的一个时期,它紧接着在达到一个高峰之后,以周期的低谷而告终。
其特点是:生产急剧缩减,资本投资减少,信用规模收缩,价格持续下滑,失业增多,就业水平降低,企业家与消费者的情绪悲观。
在美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严重的萧条,一次发生在1873~1879年,一次发生在1929~1933年。
政府采取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目的在于缩短或消除这种经济萧条。
3.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model of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答: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指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在图33-1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Y ),纵轴代表价格水平(P ),1AD 代表原来的总需求曲线,1AS 代表短期总供给曲线,2AS 代表长期总供给曲线。
最初,经济在1E 点时实现了均衡,均衡的国民收入为1Y ,均衡的价格水平为1P 。
这时1E 点又在长期总供给曲线2AS 上,所以,1Y 代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
在短期内,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增加了总需求,从而使总需求曲线从1AD 向右上方平行地移动到了2AD 。
2AD 与短期总供给曲线1AS 相交于2E ,这样,总需求的增加使国民收入水平从1Y 增加到2Y ,并使价格水平从1P 上升到2P 。
目 录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8篇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23.1 复习笔记23.2 课后习题详解23.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24章 生活费用的衡量24.1 复习笔记24.2 课后习题详解24.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9篇 长期中的真实经济第25章 生产与增长25.1 复习笔记25.2 课后习题详解25.3 考研真题详解第26章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26.1 复习笔记26.2 课后习题详解26.3 考研真题详解第27章 基本金融工具27.1 复习笔记27.2 课后习题详解27.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28章 失 业28.1 复习笔记28.2 课后习题详解28.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0篇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第29章 货币制度29.1 复习笔记29.2 课后习题详解29.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30章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30.1 复习笔记30.2 课后习题详解30.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1篇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第31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31.1 复习笔记31.2 课后习题详解[视频讲解]31.3 考研真题详解第32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32.1 复习笔记32.2 课后习题详解[视频讲解]32.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2篇 短期经济波动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33.1 复习笔记33.2 课后习题详解33.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34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34.1 复习笔记34.2 课后习题详解34.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35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35.1 复习笔记35.2 课后习题详解35.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3篇 最后的思考第36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36.1 复习笔记36.2 课后习题详解36.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二部分 模拟试题及详解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8篇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23.1 复习笔记1.经济的收入与支出在一国的宏观经济中,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流动性偏好理论〔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答:流动性偏好理论是解释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利率的理论。
流动性偏好是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和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心理偏好。
该理论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M·Keynes〕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
它根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是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数量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且是收入的增函数。
投机性动机是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现实利率呈负相关。
该理论假设中央银行选择了一个固定的货币供给,在此模型中,价格水平P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
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
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较低,人们会持有较多的货币。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水平。
2.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答: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13篇最后的思考第36章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复习题1.什么因素引起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总需求影响的时滞?这些时滞对积极与消极政策争论的含义是什么?答:货币和财政政策不能立即影响经济,其作用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滞。
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利率而影响总需求。
在利率影响支出,特别是住房支出与企业投资时,由于许多家庭和企业提前确定他们的支出计划,因而利率变动改变总需求需要时间。
财政政策的作用也有时滞,因为政府改变支出与税收要经历漫长的政治过程。
为了做出任何一种财政政策变动,方案必须通过国会各委员会讨论、由众议院与参议院通过,并由总统签署。
提出、通过和实施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变动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由于这些长时间的时滞,那些想稳定经济的决策者就要提前知道当他们的行动发生作用时可能存在的经济状况。
但是经济预测是极不准确的,因为在一种政策开始实施到它发生作用之间的时间内,经济状况很容易发生变动。
由于这个原因,稳定经济的决策很可能无形中扩大了经济波动的程度。
2.根据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分析,为什么减税对GDP的影响要小于相似规模的政府支出增加对GDP的影响?为什么不是相反的情况?答:因为根据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分析,政府购买增加是比减税更有潜力的工具。
减税增加了家庭的可支配收入,鼓励他们增加消费支出,而政府购买使直接增加了总需求。
而且政府支出购买物品或劳务,是直接增加了总需求;政府为家庭减税的美元,其中一部分可能用于储蓄而不是支出。
第三十三章总需求与总供给一、名词解释1.经济周期2.总供给-总需求模型3.自然产量率4.滞胀5.抵消性政策二、选择题1.以下哪一种关于经济波动的表述是正确的?( D )A.当产量高于自然产量率时存在衰退B.萧条是不严重的衰退C.经济波动之所以称为“经济周期”是因为,产量变动是有规律而且可预测的D.可以用各种支出、收入和产量的衡量来衡量经济波动,因为大多数宏观经济量往往同时波动。
2.以下哪一项不是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C )A.财富效应B.利率效应C.古典二分法或货币中性效应D.汇率效应E.以上各项都是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3.以下哪一种关于长期总供给曲线的表述是正确的?长期总供给曲线( B )A.当自然失业率下降时向左移动。
B.是垂直的,因为所有物价与工资相等的变动并不影响产量C.向右上方倾斜,因为价格预期和工资在长期中是固定的。
D.当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时向右移动。
4.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中,消费者乐观情绪的增长最初的影响是( C )A.短期总供给向右移动。
B.短期总供给向左移动C.总需求向右移动D.总需求向左移动E.长期总供给向左移动5.假设物价水平下降,但由于名义工资合约固定,实际工资上升,而企业削减产量。
这是以下哪一种理论的证明?( A )A.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粘性工资理论B.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粘性价格理论C.短期总供给曲线的错觉理论D.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古典二分法理论6.假设经济起初处于长期均衡。
再假设发生了摧毁了大部分小麦的干旱。
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长期中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变动?( E )A.物价上升,产量仍然是其初始值不变。
B.物价下降,产量仍然是其初始值不变。
C.产量增加,物价仍然是其初始值不变。
D.产量减少,物价仍然是其初始值不变。
E.产量和物价都仍然是其初始值不变。
(2).短期中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变动?( B )A.物价上升,产量增加B.物价上升,产量减少C.物价下降,产量减少D.物价下降,产量增加7.以下哪一个事件会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C )A.政府军备支出增加B.物价预期上升C.石油价格下降D.货币供给减少E.以上各项都不是8.如果决策者做了以下哪一件事,就可以说他们“抵消”不利的供给冲击?( A )A.对不利供给冲击的反应是增加总需求,这会进一步提高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