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生态园麦屋保护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东莞生态园麦屋保护规划
摘要:本文笔者主要结合参加东莞生态园麦屋保护改造方面的工作,阐述了东莞生态园麦屋当前的现状和不规范的地方及提出了改造保护的规划措施。
关键词:规划;生态园;现状;价值分析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in combination in the dongguan ecology protection modification of wheat house work,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urrent dongguan ecology park house wheat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on-standard place and put forward the reform of protection planning measures.
keywords: planning; ecology park; the present situation; valu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东莞生态园位于东莞城区以东,东部快速路两侧,西起寮步镇的石步村,东至企石的东引河,南至横沥的新浦村,北至石排的燕窝村。范围为寮步、东坑、茶山、石排、横沥及企石六个镇区围合相接的区域,原属于六镇的边缘地区。根据生态园总体规划,规划区北侧有城市主干道6号路,东南侧有次干道2号路,规划轻轨r5线从麦屋村南侧通过,设有麦屋站点,接驳r2、r3号线,从而衔接广深惠和港澳的轨道交通线。未来交通便捷,区位十分优越。生
态园的建设,将形成以生态园为辐射源,有效促进周边地区城市化,并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生态园将与莞城、同沙以及松山湖形成“四位一体”的构架。
2 现状分析
2.1 经济社会状况
规划区现状以居住为主,现有人口约400人(包括麦屋、孙屋),其中大部分居住在麦屋和孙屋新村内,以从事种植和养殖为主,只有几十个高龄原住民还住在古村老宅当中,这些原住民是古村历史的见证人和文化传统的继承者。由于古村基本的居住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渐渐地古村成为空心村,加之村民的保护意识不强和文化素质等因素,使得古村的保护水平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现状古村没有发展旅游的经济基础,内部及周围的配套设施是空白,缺乏餐饮、游憩、休闲、商业等设施,设施建设亟待加强。目前游人数量较少,大部分是摄影、写生等专业人士过来采风,远远谈不上形成旅游经济的支撑。古村潜在的人文旅游与自然景观资源的利用尚处在起步阶段,未来有条件成为生态园旅游线路的一个重要的景点。
2.2 土地利用现状
规划区现状建设用地12.2公顷,占总用地的17.2%。其中村镇居住用地为7.6公顷,主要包括古村和新村村民住宅用地,约占总规划用地面积的10.7%,但新村内建筑密度和建设强度偏高,大多数建筑在五层以下,居住环境较差;现状公共设施用地0.1公顷,
主要为宗教活动场所用地;村外围还存在一定比例的工业用地(养殖场和印化厂),面积3.9公顷,占总规划用地面积的5.5%,土地经济效益较低,并且与规划用地功能需求不相适应,规划将置换出去。
规划区内,现状水域面积18.9公顷,占规划用地总面积的26.5%;耕地面积为21.1公顷,占规划用地总面积的29.6%;林地用地面积为15.1公顷,园地用地面积为3.9公顷,分别占规划用地总面积的21.2%和5.5%。
表1现状土地利用一览表
2.3 道路交通现状
广深快速铁路从麦屋村南部通过,造成规划区与外部一定程度的隔离。现状麦屋村和孙屋村对外交通联系主要是通过一条宽约5米水泥村道,结合跨铁路桥通往茶山镇等地。在麦屋古村和新村在外围建有环村路,大部分路面硬化,通过环村路向外延伸出多条村道分别通往孙屋古村和新村、水田阡陌以及桑基鱼塘等。
古村内部交通:古村内交通主要通过巷道和支巷来解决,巷道铺砌麻石和红石,但由于少人居住和行走,少量巷道已杂草丛生,亟待整治和维修。
新村内部交通:新村道路和巷道已基本实现硬地化,但路幅较为狭窄,多数路面局部有破损,有一定的消防安全隐患。
2.4 建筑现状分析
1)建筑质量分析
古村内建筑: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砖木或混合类建筑,以传统的泥土、青砖、石材和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多为典型的传统建筑结构--穿斗结构。除了宗祠(家祠)建筑、更楼(碉楼)、麦日桃故居及少量民居等历史建筑保存较好外,多数民居由于无人居住导致年久失修,木质腐朽或墙体屋面有一定的变形或受损,建筑质量一般,个别建筑毁坏严重,已成危房。古村另有一定量的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修建的砖混结构民居,质量较为一般。
新村及周边建筑:新村村民住宅多为近年修建的2至4层砖混结构建筑,有少量的4至6层混凝土结构,总体建筑质量较好。村外围有一定量的工业建筑,以简易的养殖建筑为主,质量较差。
2)建筑类型分析
古村内建筑:多数为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另有宗祠建筑、更楼(碉楼)建筑、宗教庙宇建筑等,种类齐全,少而精致,体现了明显广府传统建筑地域特征,通风、阴凉、防潮、防晒、务实、质朴,还有大量吸取西方建筑精髓,兼容并蓄。
新村及周边建筑:新村主要是现代方头方脑的盒状居住建筑,布置密集,没有统一规划设计,无明显特色;村外围有少量的简易的工业建筑和养殖建筑。
3)建筑风貌分析
古村内建筑:古村内建筑多为明清时期修建,以低层建筑为主,具有明显的广府建筑特色。小天井大进深,布局紧凑,外封闭内开
敞,红砂岩为基,水磨青砖为墙,在建筑的大门、屋脊、山墙、屋檐等配以类型丰富多彩的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和彩绘、白描等装饰。除此之外,典型的广府传统建筑还有一个很大的“镬耳”特点,以其屋两边墙上筑起两个象镬耳一样的挡风墙而得名。另外,古村内有一定数量的民国和解放后修建的民居,建筑无明显的广府特色,但总体布局和风貌与古村格局、风貌相融洽。
新村内建筑:新村作为村民现有的居住之地,多为多层的砖混或砼结构建筑,由于缺乏规划设计私自修建,虽建成时间较短质量较好,但建筑形态各异,外观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整体性、连贯性和秩序感。与旁边的古村缺少整体空间上的联系,不相协调。
周边建筑:外围简易的养殖场和单调的工业厂房建筑风貌亦是不佳,略显突兀,与整体环境不能溶为一体,对古村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气息起到了很大的破坏作用。
2.5 公共及市政设施现状
公共配套:除洪圣古庙宗教设施、麦屋新村的饮食小店外,无其他公共配套设施;
给水:现状古村用水取自村中水井;新村住户用水来自茶山镇自来水厂;
排水:古村巷道旁建有石砌排水沟,新村也建有简易的排水沟,都无排水管道设施,雨、污合流,直接排入排水沟,再由排水沟排入周边水塘,对受纳水体造成污染;
电力通信:规划区供电电源由茶山镇供电所负责,供电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