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诗歌鉴赏第一步———读懂诗歌的语言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如何读懂诗歌——走好鉴赏诗词的第一步读诗如读人。
读一首不曾谋面的诗歌,就如同见一个陌生人,读诗的过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你和这个人交往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又快又准确地了解他呢?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明确题材——送别诗、羁旅诗、边塞诗、闺怨诗、田园诗、怀古诗、隐逸诗等。
例1: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2、领会深层意思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答: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4分)答:“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4分)答: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题材等)。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了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
高考诗歌鉴赏第一步——解读诗家语[教学目标]掌握解读诗家语的基本方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如何读懂诗家语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语言与文学》中讲,“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所以解读诗歌语言是高考中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如何读懂诗家语呢?(一)关注诗歌中的具体名词和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首先古诗语言多用名词,这些名词多为形象。
例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通过“众鸟”越飞越远,“孤云”独自飘远的形象的描绘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孤独寂寞的诗的诗人形象。
其次,古代诗歌常使用不同色彩的词语表现诗歌的感情基调,暖色调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昂扬奋进,冷色调显示出冷漠凄苦、消极颓废、孤独寂寞。
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落地黄花早已为枯黄色,此时天已渐黑,整首词的色调为暗色调,表明女词人内心的凄苦。
再如,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莲叶中点缀着映日的红红的荷花,这是一个热烈的意境,自然表现诗人愉悦的心境。
基于这些,我们在阅读诗歌时首先明确诗歌中都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都有哪些特点,这些形象合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这个意境具有怎样的色调,这个意境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古人讲“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抓住了景语自然我们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推敲炼字炼句。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句,炼字常常是诗歌中的动词和形容词,炼句往往是绝句、律诗中的第二、三两联。
炼字炼句最能揭示诗歌的思想情感,炼字炼句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我们在读诗时必须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朱光潜《咬文嚼字》)。
例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诗歌鉴赏1——读懂诗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章“诗歌鉴赏”部分,主要内容为第一章“读懂诗歌”。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形成与发展,诗歌的语言特点,以及如何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读懂诗歌的能力,学会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要素。
3.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诗歌的形成与发展,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解读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诗歌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过程细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分享感受,引入课题。
2. 讲解:介绍诗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细节:教师通过PPT展示诗歌的发展历程,结合实例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3. 实践:引导学生阅读一首诗歌,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过程细节:教师选取一首经典诗歌,指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解读诗歌的方法。
4. 例题讲解:针对一首诗歌,进行详细解读。
过程细节:教师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从题目、作者、背景、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全面解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分析一首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细节:教师选取一首适合练习的诗歌,指导学生按照解读方法进行分析,并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的形成与发展2. 诗歌的语言特点3. 诗歌解读方法语言分析形象分析情感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诗歌,阐述其意境与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诗歌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诗歌鉴赏第⼀步:如何读懂古诗编者按: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关重要。
对于考⽣来说,能否全⾯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我们应沉下⼼来,反复咀嚼,⼀定要重视古诗本⾝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诗歌呢?⼀是明⽩表层意思:能翻译出⼤意,把握如时间、地点、⼈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标题切⼊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
从标题切⼊,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
边练边悟⼆、细读正⽂诗的正⽂是阅读的核⼼,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这⼀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在⽅法上还是有以下两点很关键:(⼀)懂得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古⼈云:作诗⽆他端,只“情”“景”⼆字。
我们读诗、赏诗也⼀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
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
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两句,律诗的⼀、⼆两联,词的上⽚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三、四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是抒情部分。
⽽词,⼜特别强调上下⽚之间的过渡(过⽚)。
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情景结合不仅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间的关系: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
走好诗歌鉴赏第一步
——读懂诗歌的语言
武平一中刘民慧
学情分析:
诗歌鉴赏这一题型一直是学生的短板,他们知道知人论世,明白要抓意象、关键字词,懂各种答题技巧,但真正做起题目来却又一头雾水。
细究原因,主要是学生根本没有读懂诗意。
在高二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第一单元“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时,有给学生介绍过一些解读诗歌的方法,但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容乐观。
所以一轮总复习时,结合高考题目,再回过头,给学生系统地复习一遍相关知识点。
教学目标:
1、利用所学文言知识,准确地翻译诗歌,读懂诗歌大意。
2、根据诗意,还原诗歌画面,辨别人物的主客观体验,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教学重难点:
1、文言的知识地熟练运用。
2、辨别诗歌中人物的主客观体验,找出反常处,全面深入分析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同学们平时是怎么读诗的?读懂没有?
题目、作者、注释、意象、关键字词、表现手法、情感……
二、发现诗歌鉴赏的误区
1、阅读误区:我们急于做题,急切地想要了解诗人在诗中的情感,于是越过了对诗歌字面语言的仔细阅读,过于注重意象、技巧和答题步骤,使诗歌变得零碎不完整,赏析诗歌近乎猜诗!
2、如何读诗:刘勰(xié):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古典诗歌中所蕴藏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文辞表达出来的,然而这些语辞是历史的产物,所以欣赏古典诗歌,我们首先要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情感。
所以,阅读诗歌的第一步,读懂诗歌的语言。
三、方法指导及例诗分析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解说部分学生的翻译,指出其中问题。
(一)步骤一:利用文言知识扫清文字障碍,大概读懂诗句。
P72
1、教学示例:
省略倒装①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③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词类活用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③樯橹灰飞烟灭。
互文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小结:读懂诗歌步骤一:辨明成分,恢复语序,补全句子,重组诗句
2、解读诗歌
在刚才方法的基础之上,我们来看一下《野歌》这首诗。
师生互动读解——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用山桑木制成的弓,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仰天射落(空中)口衔芦苇的大雁。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北风,在田野里饮酒高歌,直到天暗下来。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大丈夫虽身处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沦。
愤怒问天公:上天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凛冽寒风又将变成春风吹拂着绿柳,那条条嫩绿的枝条看上去好像蒙蒙轻烟。
(二)步骤二:关联分散的画面,将其串联成整体,还原为诗人的各种感观体验。
问题二:画面反常处
射雁?冲北风?饮酒高歌?嗔天公?寒风春柳?烟?
1、怎么办?用人物的主客观体验使之关联起来。
方法:①确定主体情境
何人于何处境或何人做何事
②分清主客观画面
(情境时空内)客观画面:我看见、我听见……
(情境时空外)主观画面:我想到、我梦见、那就像……
③合理串联主客观画面,勾勒出人物在处境中的体验或人物在做的事情。
2、明确主客观感受,还原诗歌
(客观)我拿着用山桑木制成的弓,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仰天射落(高空中)口衔芦苇的大雁。
(客观)我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凛冽的北风,在田野里饮酒高歌,直到天暗下来。
主观)回想当初我怀着高超的才华进京应试,以为就像射雁一样可摘冠折桂,可是却事与愿违。
(客观)我不禁愤怒问天公:上天为何要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主观)认真想想,我认为大丈夫虽身处困窘,才志不得伸展,心志却不可沉沦。
(主观)我想,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吹拂着绿柳,那嫩绿的柳条看上去就像轻烟笼罩般摇曳多姿。
当画面之间出现关联,那么整诗就统一为诗人进京应试,虽然因“避讳”无言中举,但诗人“屈穷心不穷”,对未来还充满热情向往。
所以,如果我们能看诗人所看,听诗人所听,想诗人所想,体验诗人所体验,那么又何愁读不懂诗?
四、课堂演练
利用文言知识,还原诗人主客观体验。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明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我看到贡院里紫案台上焚着香料,温暖地春风轻轻地吹拂着,一大清早宽阔的庭中就席地坐满了应试的精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我看到举子们安静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勇斗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我认为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肯定是以品德操行为先,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选拔超群的英才。
五、课堂小结:
1、读懂诗句:运用学过的文言知识,辨明成分,恢复语序,补全句子,重组诗句。
2、关联情境:确定主体情境,分清诗人在处境中的主客观体验。
呈现为:在……处境中,主人公看到、听到、想到……
六、课后作业P73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①。
阵解星芒②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③。
注:①“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②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
③麟阁:即麒麟阁。
在未央宫中。
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
霍嫖姚:即霍去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
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E.尽管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但作者在结句仍不免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情感。
(2)作者采用哪些手法塑造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