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分立相关会计问题探讨

企业分立相关会计问题探讨

企业分立相关会计问题探讨
企业分立相关会计问题探讨

企业分立相关会计问题探讨

作者:高志辉

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03期

企业分立是现代企业进行企业重组,调整资产、资本和组织结构,降低管理风险,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目前,我国尚无具体会计准则来规范企业分立的会计原则和具体处理,实务工作中会计人员只能根据基本准则和其他具体准则,对被分立企业、分立企业及其股东的具体情况逐一分析,通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进行会计处理。本文在提出企业分立概念的基础上,将企业分立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试图探讨适合我国的企业分立确认和计量方法。

一、会计视角下企业分立概念界定及其分类

企业重组的类型多种多样,我们一般把合并、兼并、收购、标购等重组方式统称为会计上的企业合并。与其对应,本文提出企业分立的概念,即将某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分立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的交易或事项,具体可通过出售、分立、剥离等多种方式实现。按照原独立法人资格是否继续存在又进一步分为新设型企业分立和存续型企业分立。新设型企业分立是指企业分立后原法人资格被注销,重新注册成立两家(或两家以上)新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公式为A公司=B公司+C公司。存续型企业分立是指企业分立后原法人资格继续存在,只是将原公司中的某一或多个业务通过出售、对外投资、置换等方式剥离,形成新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公式为A公司=A公司+D公司。

我国准则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分别对其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国际准则只明确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会计规范,没有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而在我国,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实例是一直存在的,我国准则的这一规定不仅弥补了国际准则制定中的空白,还避免了上市公司利用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这一企业重组的关联交易进行利润操纵。同理,企业分立也应该被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是指参与分立的企业在分立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持股比率分立前后未发生变化)的最终控制,并且这种控制是非暂时性的(分立前后控制期均超过12个月)。不同时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企业分立即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例如,被分立企业所有股东按原持股比例取得分立企业的股权,分立企业和被分立企业均未改变原来的实质经营活动,分立前后股东对企业的实质控制均超过12个月,这种分立就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其他条件不变,如果只有被分立企业的部分股东取得分立企业的股权,这种分立则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

二、新设立企业取得相关资产负债的初始计量

企业分立后,新设立的企业面临的最大会计问题是取得的资产、负债按原账面价值还是评估后的公允价值入账的问题。目前在我国的实务处理中两种选择均存在,采用成本计量的参照

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2009年颁布的《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通知中规定被分立企业所有股东按原持股比例取得分立企业的股权,分立企业和被分立企业均不改变原来的实质经营活动,且被分立企业股东在该企业分立发生时取得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可以选择按以下特殊性税务规定处理:分立企业接受被分立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以被分立企业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被分立企业已分立出去资产相应的所得税事项由分立企业承继;被分立企业未超过法定弥补期限的亏损额可按分立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例进行分配,由分立企业继续弥补。采用公允价值则是国际和我国会计准则首选的做法。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形成的新的独立法人企业,取得的资产和负债按公允价值入账,无论从理论视角的解析还是在实务中的选择上基本达成了一致。但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取得的资产和负债,本文认为应该也选择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首先,资本市场需要可比、相关、可靠和中立的财务信息,公允价值比原账面价值更能反映新设立企业的实际会计信息。其次,Wyatt(1963)年曾提出一种新的企业合并方法——新起点法,当合并的实体在规模,运营规模和潜在盈利方面与参与合并的各方都非常不同时,应以“新起点”为基础确认各并各方的资产:合并成的实体的资产应该在合并日按照公允价值入账;合并成的实体开始运营时不应该有任何收入盈余。虽然没有像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一样被广泛认可,这种方法更适用于公司改组,特别是对于新设立的机构或企业,可把改组日作为“新起点”,按照相关资产和负债评估确认的公允价值计量,被分立企业原有的留存收益也不应该在新企业继续保留。

三、同一控制下被分立企业的会计处理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被分立后的企业组织形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其经营活动、股东权益并未发生变化,分立的动机仅仅是基于税负、分拆上市或管理层意图等方面的考虑。从最终控制方的角度,分立前后实质上控制的资源未产生实质性变动。参与分立的公司不存在公平交易过程,其交易价格往往是由最终控制方决定的内部转让价格,而不是公平交易价格。因此对于被分立企业的会计处理原则是剥离的业务、分公司或资产组的相关资产负债按原账面价值转出,得到的补偿(表现为货币或非货币性资产增加,或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也按照原账面价值核算,二者之间的差额不计入被分立公司当期损益,而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企业分立后,如果部分资产和负债被剥离,原被分立企业继续存在并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具体情况:一是从被分立企业的股东处获得货币资金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作为补偿。被分立企业应该按照取得的货币资金的实际金额借记“货币资金”,或按照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借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账户,按照被分立的资产负债的原账面价值借记相关负债、贷记相关资产,差额计入被分立企业的“资本公积”。二是被分立企业直接获得分立后新设立企业的全部或大部分股权作为补偿。被分立企业应该按照新设立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持股比例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按照被分立的资产负债的原账面价值借记相关负债、贷记相关资产,由于新设立企业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是按照评估确认的公允价值计量,二者一定会存在差额,该差额同样应计入被分立企业的“资本公积”。三是被分立企业的全部股东通过放弃对被分立企业的部分所有权作为补偿,分立后各股东对被分立企业的持股比例未发生

公司分立会计处理方法

一、公司分立的种类及其比较 (一)定义 公司分立主要是指将一家公司分成两个以上具有相互独立的法律地位而互不具有股权连接关系的公司。 (二)分类 根据被分立公司是否解散,公司分立可区分为存续分立和新设分立。 1、存续分立(分拆)。公司以其部分财产和业务另设一个新的公司,原公司存续。即一个公司分立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原公司继续存在,并设立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新公司。典型的存续分立方式是指母公司通过将其在子公司(或分公司、业务)中所拥有的股份(或所有权),按比例分配给现有母公司的股东,从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将子公司(或分公司、业务)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去,这时,便有两家或两家以上独立的(最初的)股份比例相同的公司存在,而在此之前,只有一家公司。 2、新设分立(解散分立)。公司全部财产分别归入两个以上的新设公司,原公司解散。即一个公司分立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原公司解散,并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新公司。 二、公司分立的会计处理 (一)会计处理原则 1、分立方在分立中确认取得的被分立方的资产、负债,仅限于被分立方账面上原已确认的资产和负债,分立中不产生新的资产和负债。 2、分立方在分立中取得的被分立方各项资产、负债,应维持其在被分立方的原账面价值不变,分立方在公司分立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不应因该项分立而改记其账面价值。从最终控制方的角度来看,该项交易或事项仅是其原本已经控制的资产、负债空间位置的转移,原则上不应影响所涉及资产、负债的计价基础变化。 3、分立方以分立中取得各项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调整所有者权益相关项目。分立方应当以分立前原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入账,转入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转入的负债的账面价值差额,作为股东投入,增加所有者权益。增加所有者权益时,按协议约定的股份数(即发行股份的总面值)增加股本,其余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滥价或股本溢价)。 4、被分立方以分立中转出的资产、负债的净额,调整所有者权益相关项目,不反映资产、负债的处置损益,不影响分立当期利润表。被分立方应当以转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转出的负债的账面价值差额,调整所有者权益。 在调整被分立方的所有者权益时,如果存在注销股本的(分立协议约定换出股份的总面

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问题和对策-会计核算论文-会计论文

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问题和对策-会计核算论文-会计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智能更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中最活跃的部分,在繁荣经济和促进就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特别是在管理方面,有许多亟待加强的地方。会计核算是企业会计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既能够增强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也能对企业的一些财务活动进行监督,作用十分明显。现在许多中下企业会计核算存在很多问题,诸如核算制度不完善、核算程序不够严格、核算的手段和方式落后等。鉴于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地位,中小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的完善自身的会计核算建设,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制度建设

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而且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越来越规范,管理水平也在不断上升。许多中小企业意识到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积极加强会计核算的规范,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亟须完善的问题。本文正是对这个问题展开研究,希望能够完善企业自身的会计核算工作。近几年,国家也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对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同时采取一些措施对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引导和监督,希望通过这些努力来提高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管理水平,提升我国企业的总体竞争力。 一、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首先,会计核算制度缺失。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性疏忽一些管理制度的建设,特别是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设很少,即使建立了相关的制度也是散落在其他的规定之中,缺乏性。同时一些监督制度的建设也形同虚设,许多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形成相应的作用。总之,各项制度缺乏完善性和系统性,而且制度执行的保障性机制不够健全。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管理方式有所欠缺,从管理方式来看,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汇总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企业合并的定义及其作用 1.1企业合并的定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Committee)第22号准则《企业合并》指出:企业合并是一家企业取得对另一家或多家企业控制,或者联合两家或更多企业的结果。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颁布的1970年11月起生效的第16号意见书《企业合并》第一段对企业合并所下定义为:企业合并指一家公司与一家或几家公司或非公司组织的企业合成一个会计主体。这一会计主体继续从事以前彼此分离、相互独立的企业的经营活动。德国的《反对限制竞争法》第37条规定:企业合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对另一个企业直接或间接发生支配性影响的联合方式。欧盟1990年9月21日生效的合并条例规定:企业合并是指一家或多家企业,或者控制一家企业的个人,收购一家或多家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的直接控制权或间接控制权;其形式可以是购买企业的资产、股票,或是采用合同形式及其他形式。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 并》(CAS20 P2) 中规定,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由此可见,各国法律对企业合并的表述虽有差异,但概括而言,企业合并的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企业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企业,通过取得财产和股份,合并为一个企业的法律行为;广义上的企业合并是指一企业通过控制一个或多个企业的全部或部分控制权而对他企业行为有决定性影响的行为。 1.2企业合并的作用

企业合并具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首先,企业合并的积极作用表现为:企业外部扩展既可以便企业得到迅速扩展而不加剧竞争,提高企业的长期获利能力,大幅度地节约企业扩展的成本,又可以迅速提高企业的短期借款能力,而且,企业合并可能给有关方面带来税收上的好处,对合并企业的所有者来说,以其在原有企业的权益交换一家大公司的股份,而不是出售企业得到现金,可以免除税收上的负担。在被吸收合并的企业以前年度发生累计亏损的情况下,如果税法允许将这种亏损抵消合并企业以前年度或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则企业合并会给合并企业带来税收上的好处,如果被合并企业长期亏损,将来不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则该企业不可能独自获得这种税收上的利益。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可以通过企业合并扩大企业规模,从而提高他们的地位。其次,其消极作用也十分明显:企业合并如果超出了必要的限度就容易形成垄断,而形成的垄断企业必然会排斥其他竞争企业进入市场,从而破坏市场秩序,损害公平竞争,从而会使经营者抬高物价,导致物价上涨,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因此,要合理利用企业合并来达到经营者的目的,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也能够维护市场和谐发展,需要合并企业经营者正确选择企业合并方法。这也需要企业经营者能够对企业合并方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二,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 2.1企业合并按法法律形式分类

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市场化经济、国际化市场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使得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赢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企业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所以如何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管理绩效,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促进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渐成为了企业管理层和工作人员十分关心和重视的问题,而企业管理绩效的提高在于财务管理绩效的提高,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又是企业的会计核算,所以本文拟从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的绩效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用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实地研究、调查总结的方法以投资企业为重点,就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会计核算与报表编制层面、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层面、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层面、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层面等,探究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引起业界人士的共鸣,在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绩效的基础上促进企业更快更好的实现赢得更多经济效益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原因对策 一、绪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面对现代市场经济提出的机遇和挑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秉承负责任的经营理念,积极拓展公司业务发展空间,探寻多层次、多领域的经营合作模式,努力成为国际一流、受人尊重的企业,而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企业会计核算能力的提高。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会计核算工作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此外,相比国外高集成的会计核算系统,我国的会计核算事业发展的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会计核算工作在开展中还是漏洞百出,所以以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战略目标为根本,以新会计准则为基石,就企业会计核算的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二、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据调查,现阶段越来越多的的逐渐意识到会计核算对企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作用,并且也试图通过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配套的制度规范等措施来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的效率和效果,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和规避相关问题的发生,以投资企业为例,发现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核算与报表编制层面 现阶段企业在会计核算和报表编制层面存在的问题主 要表现在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高、会计核算人员综合素质不

企业分立的会计与相关税收问题

企业分立的会计与相关税收问题 一、企业分立及其基本类型 企业的资产重组通常有两个方向:一是通过收购合并使企业资产扩张,另一个是通过资产剥离,使企业资产收缩,即所谓的分立。企业分立是将一个现存的企业分设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的重组行为。企业分立有两种基本类型,三种实现分立的技术方式:即存续分立(让产分股式分立、让产赎股式分立)和新设分立(股本分割式分立)。 首先从大类上,我们将分立分为存续分立和新设分立。所谓存续分立是指企业分立后,被分立企业仍存续经营,并且不改变企业名称和法人地位,同时分立企业另行注册登记。存续分立后,分立企业的股份由被分立企业的股东持有新设分立则是将被分立企业分设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被分立企业依法注销。在存续分立中通常采用让产分股式分立、让产赎股式分立两种技术方式。让产分股式分立是指将没有法人资格部分营业分立出去成立新的子公司或转让给现存的公司,将接受资产的子公司的股权分给全部股东。同时,全部股东在被分立企业的股本按比例减少,有时也可以保持不变。 让产赎股式分立是指将被分立企业没有法人资格的部分营业或分支分立出去成立新的子公司或现存的公司,将新公司的股权分配给被分立企业的部分股东,换回其在被分立企业的股份,从而使这部分股东在被分立企业不再保有股份。 新设分立通常采用股本分割式分立。股本分割式分立是将公司分割组成两家以上新的公司,原公司解散。股本分割可分为两种典型做法(1)、被分立企业的全部股东按原持股比例均衡地同时取得全部分立企业的股权,原持有的被分立企业的股票依法注销,被分立企业依公司法规定只解散不清算。(2)、被分立企业的一个股东集团取得部分分立企业的股票,同样,被分立企业以公司法规定只解散不清算,其股票依法注销。 二、让产分股式分立的会计处理 让产分股式分立作为存续式分立的一种方式,由于被分立企业是存续经营的,分立前后仍为一个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因此在进行会计处理时,仍应遵循历史成本原则,不应按评估价值调整被分立企业存续经营资产的账面价值。对于被分立企业分离出去的资产和负债应按其账面价值予以转销,如果分离出去的资产总额与负债总额相等,就不需冲减被分立企业的净资产,反之,就要对被分立企业的净资产进行调整。在让产分股式分立情况下,由于是将分立企业的股权按比例分配给被分立企业的全部股东,这些股东仍保持被分立企业的股东身份不变,因此,应将该重组业务视为被分立企业股东用其在被分立企业拥有的部分净资产设立新公司。那么,被分立企业在按账面价值转销分立资产和负债的同时,应将资产总额大于负债总额的差额顺序冲减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和实收资本(股本),需要减少注册资本的,应履行有关减资的法定手续。 对于被分立企业股东而言,在取得分立企业股权时,其会计处理方法应随其对被分立企业采用的核算方法而异。通常的会计分录为借记负债类科目,如资产总额大于负债总额的差额,借记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和实收资本(股本),贷记资产类科目。 对于分立企业而言,在让产分股式分立情况下,在将分立企业的股权按比例分配给被分立企业的全部股东后,全部股东在分立企业和被分立企业仍按原占股比例保有其权益,全体股东对分立企业以净资产出资,按照相关法规的规定,应对相应的资产进行评估作价。 三、让产赎股式分立的会计处理 让产赎股式分立情况下,由于将新公司的股权分配给被分立企业的部分股东,换回其在被分立企业的股份,因此,应将该重组业务视为被分立企业的部分股东从被分立企业清算了权益,用其对应的资产和负债投入分立企业。对于被分立企业的股东而言,他们要放弃在被分立企业的权益,需要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按评估确认价值反映在新分立企业的投资成本。

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若干问题探讨之欧阳家百创编

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若干问题探讨 欧阳家百(2021.03.07)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其经营管理需要设计必要的会计制度对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分别对微型企业、小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的会计机构设置进行了重点阐述。最后讨论了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指出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应符合它们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宜过分繁琐复杂,要以满足管理需要和税收征管为主,具有一定的包容性,能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本文对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的探讨能够对广大中小企业中存在的会计问题有一定帮助,这也正是本文的初衷。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问题。 中小企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中小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不大、从业人员较少的企业,包括规模在规定标准以下的法人企业和自然人企业。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为推动中小企业业务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根据企业经营管理需要设计规范、灵活、有效的会计制度十分必要。但目

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十分严重,影响了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从中小企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及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现状可以看出,加强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的概述 ㈠中小企业的界定 中小企业是企业规模形态的概念,是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的。探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首先必须弄清中小企业的特征和界定标准。相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不同国家因地域、时间、行业的相对性,划分的标准不尽相同。国际上常见的划分是以定量标准为主,即以从业人员与资本金或销售额(通常为一年)相结合划分。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对中小企事业的标准已进行了七次变动,目前的标准是国家2003年发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具体标准为: ⒈工业。中小型企业必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上,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必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⒉建筑业。中小型企业必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必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6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资产总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企业合并的两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企业合并的两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 易或事项,或者是一个企业获得对另一个或几个企业控股权的行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了企业合并。企业合并,必然带来合并企业及被合并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问题。 一、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涵义及特点 目前,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有两种: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由于这两种方法均有其存在的理论依据,国际会计界对这两种方法的争论一直在持续着。我国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CAS No.20)保留了两种方法并存的格局。但企业合并不能任意选择这两种方法,它们各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 (一)购买法的涵义及特点 国际上不同的权威会计组织对购买法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表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定义是“由一个企业(购买企业)通过转让资产、承担负债或发行股票等方式来获得对另一个企业(被购企业)的净资产的控制权和经营权。”APB在其1970年发表的Opinion No.16中指出购买法是“核算一家公司收购另一家公司的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收购公司按照收购成本记录收购的资产减负债。收购成本与被收购公司的有形资产和可辨认无形资产减负债的公允价值的差额作为商誉记录。收购公司的报告收益包括被收购公司在收购后的经营业务,以收购公司的成本为基础。” 据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购买法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主

一桩买卖,这一交易与企业直接从外界购入资产并无区别,因此应采用传统会计处理方法,即对所收到的资产与承担的负债用与之交换的资产或权益的价值量来衡量。合并后,经济资源流出方获得了对经济资源的控制权,而被合并方则丧失了对经济资源的控制权。 购买法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实施合并的企业,应按其成本进行核算,其成本为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交易发生日购买方为了取得对其他企业净资产的控制权而放弃的其他资产和承担债务的公允价值,加上其他任何可直接归属于该项购买的费用。 2、如果被合并企业丧失法人地位,购买企业收到被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应按公允价值入账,合并成本超过取得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如 3、收益包括合并企业当年实现的收益和合并以后被合并企业所实现的收益,因此企业合并留存收益可能因合并而减少但不会增加,被合并企业的留存收益不得转入实施合并的企业。 (二)权益结合法的涵义及特点 权益结合法又称联营法、股权合并法。IASC的定义为:“参与合并的股东联合控制它们的全部或实际上是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活动,以便继续对合并后的实体分享利益和分担风险的企业合并。而且,参与合并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认定是购买者。”APB在其Opinion No.16中也指出:这种联合(指权益法)从形式上看是一个企业获得另一个企业的控股权,但实质上是两个企业股东权益的结合;联合企业集团内难以分辨谁是取得者、谁是被取得者;联合前后的管理

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所在系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年月日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在科技信息时代,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再靠统一质量标准,而在于质量保证基础上的不同特色。因此,科技创新基础上的个性化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中小企业由于制度、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中小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在会计机构组织制度的设置和管理上水平参差不齐,远远不能适应我国中小企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内部管理,进一步提高财务会计核算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不仅具有广泛性和必要性,而且具有迫切性和长期性。 二、研究现状 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吸纳了社会需就业人员,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会计核算问题作为中小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一直都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有会计核算主体不清、建账不规范,常有违规操作、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真实、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会计人员自身道德水平较低以及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人员管理方式欠缺、内部监督不力等原因造成的。 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了解在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过程中会计制度的制定应简单易懂,便于操作,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注重内外部的监督,国内外都把中小企业的问题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故本文拟从中小企业及其特点入手,就其财务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会计人员的自身道德水平以及专业能力素质的提高以及加强企业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监管等措施来解决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缺陷: (1)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 (2)会计资料信息不全——会计基础工作混乱 (3)会计工作目标定位不明确 (4)会计职责混乱 (5)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弱化现象日趋严重 (6)会计制度不健全 (7)建账不规范,常有违规操作 (8)企业领导认识不到位 四、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文论述了会计核算问题作为中小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一直都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有会计核算主体不清、建账不规范,常有违规操作、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真实、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会计人员自身道德水平较低以

[经典]公司清算的税务会计处理

公司清算的税务会计处理 一、公司清算的概念 公司清算是指公司解散后,为最终了结现存的资产和其他法律关系,依照法定程序,对公司的资产和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理、处分和分配,以了结其债权债务关系,从而消灭公司法人资格的法律行为。公司清算必须结清其作为独立纳税人的所有税务事项。公司除因合并或分立而解散外,其余原因引起的解散,均须经过清算程序。 公司因下列原因解散: (一)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 (二)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解散; (三)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 (四)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 (五)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二、清算程序 企业清算一般应履行下列程序: 1.在解散事由出现之日起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组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由董事或者股东大会确定的人员组成。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该申请,并及时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 清算期间,公司存续,但不得开展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 2. 清算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六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债权人应当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内,向清算组申报其债权。 债权人申报债权,应当说明债权的有关事项,并提供证明材料。清算组应当对债权进行登记。在申报债权期间,清算组不得对债权人(含税务机关)进行清偿。 3.清理公司财产,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清算企业的财产包括宣布终止时企业的全部财产以及企业在清算期间取得的资产。已经作为担保物的财产相当于担保债务的部分,不属于清算财产,担保物的价款超过所担保的债务数额的部分,属于清算财产。 企业清算中发生的财产盘盈或盘亏、变价净收入、无力归还的债务或无法收回的债权,以及清算期间的经营收益或损失等,计入清算损益。 企业在宣布终止前六个月至终止之日的期间内,下列行为无效,清算机构有权追回其财产作为清算财产入账: (1)隐匿私分或无偿转让财产; (2)非正常压价处理财产; (3)对原来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 (4)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 (5)放弃自己的债权。 4.资产处置,包括收回应收款项、非现金资产转让等。非现金资产转让给股东的,按照公允价值确定转让价格。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作坏账处理。 5.清偿债务。 由于清算企业有财产担保的财产不属于清算财产,因此除非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即便是在清算财产不足以支付清算费用的情况下,也不得从担保财产中拨付,债权人的权利不受影响。因此,担保财产的

企业分立相关会计问题探讨

企业分立相关会计问题探讨 作者:高志辉 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03期 企业分立是现代企业进行企业重组,调整资产、资本和组织结构,降低管理风险,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目前,我国尚无具体会计准则来规范企业分立的会计原则和具体处理,实务工作中会计人员只能根据基本准则和其他具体准则,对被分立企业、分立企业及其股东的具体情况逐一分析,通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进行会计处理。本文在提出企业分立概念的基础上,将企业分立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试图探讨适合我国的企业分立确认和计量方法。 一、会计视角下企业分立概念界定及其分类 企业重组的类型多种多样,我们一般把合并、兼并、收购、标购等重组方式统称为会计上的企业合并。与其对应,本文提出企业分立的概念,即将某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分立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的交易或事项,具体可通过出售、分立、剥离等多种方式实现。按照原独立法人资格是否继续存在又进一步分为新设型企业分立和存续型企业分立。新设型企业分立是指企业分立后原法人资格被注销,重新注册成立两家(或两家以上)新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公式为A公司=B公司+C公司。存续型企业分立是指企业分立后原法人资格继续存在,只是将原公司中的某一或多个业务通过出售、对外投资、置换等方式剥离,形成新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公式为A公司=A公司+D公司。 我国准则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分别对其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国际准则只明确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会计规范,没有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而在我国,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实例是一直存在的,我国准则的这一规定不仅弥补了国际准则制定中的空白,还避免了上市公司利用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这一企业重组的关联交易进行利润操纵。同理,企业分立也应该被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是指参与分立的企业在分立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持股比率分立前后未发生变化)的最终控制,并且这种控制是非暂时性的(分立前后控制期均超过12个月)。不同时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企业分立即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例如,被分立企业所有股东按原持股比例取得分立企业的股权,分立企业和被分立企业均未改变原来的实质经营活动,分立前后股东对企业的实质控制均超过12个月,这种分立就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其他条件不变,如果只有被分立企业的部分股东取得分立企业的股权,这种分立则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 二、新设立企业取得相关资产负债的初始计量 企业分立后,新设立的企业面临的最大会计问题是取得的资产、负债按原账面价值还是评估后的公允价值入账的问题。目前在我国的实务处理中两种选择均存在,采用成本计量的参照

浅谈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 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虽然规模比较小,但涉及行业广,数量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目前很多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工作做的不好,尤其在会计核算中存在基础工作薄弱、制度缺失等方面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1﹒中小企业会计会计内部核算存在的严重的问题 1.1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 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有独资、合伙和有限责任公司。独资、合伙的组织形式无法人资格,却要负无限连带责任;有限责任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以其出资额负有限责任。无论采用哪种组织形式,都存在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的问题,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远不如大企业那么明显,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组织结构也多采用集权制,经营机构会计工作规范等都很少,有也不全面,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困难。 1.2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1.2.1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规范 在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上,有的独资小企业干脆不设置会计机构,有的企业即使设置会计机构,一般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太明确。 在会计人员任用上,小企业最常见的做法是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

纳,外聘"高手"作兼职会计,这些人员有在税务部门工作的,有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等,一般定期来做帐。有些企业管理者也愿意聘请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但是中小企业由于其发展前景及社会上得到人们认程度较低以及较差的工作保障,使得其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吸引力远不如大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及规范考核的问题也很多,会计无证上岗现象严重,会计主管不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现象不胜枚举。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养工作几乎没有进行。 1.2.2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常有违规操作。 中小企业有些根本不设账,以票代帐,或者设账,但账目混乱。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据有关人士在一次问卷调查研究中得出,中小企业存在两套帐的比率高达78.36%,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在会计核算方面,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的方式记账等等,有些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老化与专业知识较低,使得许多理论上完善的会计方法与复杂的会计技术无法实施,或在实施时大打折扣。 1.2.3内部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出来。 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实行会计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会计行为的合理合规。内部会计监督要求会计人员对本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去进行会计监督,但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者或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使用会计的监督职能几乎无法进行。

公司分立的法务与税务处理及例解完整版

公司分立的法务与税务 处理及例解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公司分立的法务与税务处理及例解 作者税务案例研究中心中国财税咨询培训金牌讲师肖太寿博士肖太寿 一、公司分立的相关法务处理 所谓的公司分立,是指一家公司将部分或全部资产分离转让给现存或新设的公司,被分立公司股东换取分立公司的股权或非股权支付,实现公司的依法分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主席令第63号)的规定,公司分立可以分为存续分立和解散分立,其中存续分立是指一个公司分离成两个以上公司,本公司继续存在并设立一个以上新的公司;解散分立是指一个公司分散为两个以上公司,本公司解散并设立两个以上新的公司。有关合并的法务处理如下: (一)公司分立的法律程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主席令第63号)第三十七条第(九)项、第四十六条第(七)项、第一百七十三条的规定,公司分立应遵循以下法律程序。 1、如果是国有企业,必须由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分立事项。 2、由公司董事会就公司分立事项,制定具体的分立方案。 3、公司应召开股东大会就分立事项作出决议。 4、董事会编制公司财务及财产文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主席令第63号)第175条的规定,公司分立时应当进行财产分割。为妥善处理财产分割,应当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经股东会授权后,应当由董事会负责实施。公司应当自作出分立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三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 5、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二)公司合并应准备的相关法律资料 根据《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4号)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企业发生分立,应准备以下资料: 1、当事方企业分立的总体情况说明。情况说明中应包括企业分立的商业目的。 2、企业分立的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3、被分立企业的净资产、各单项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等相关资料。 4、证明重组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的资料,包括分立后企业各股东取得股权支付比例情况、以及12个月内不改变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原主要股东不转让所取得股权的承诺书等。 5、工商部门认定的分立和被分立企业股东股权比例证明材料;分立后,分立和被分立企业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分立和被分立企业分立业务账务处理复印件。 6、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证明 (三)分立后被分立企业的债权债务的处理

关于企业分立会计处理的探讨

关于企业分立会计处理的探讨 摘要:至今为止,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没有涉及企业分立方面的内容,官方也对此也没有相关规定出台。在实务中,随着企业并购重组的愈发频繁,企业分立项的会计处理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企业分立是否也存在着同一控制下的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之分?构成业务与不构成业务的企业分立有何 不同,等等。文章就企业分立的相关会计处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企业分立;业务;会计处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 (2016)005-0000-02 一、企业分立的定义 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涉及企业分立问题,以下两份官方文件对企业分立进行了定义: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分立,是指一家企业(以下称为被分立企业)将部分或全部资产分离转让给现存或新设的企业(以下称为分立企业),被分立企业股东换取分立企业的股权或非股权支付,实现企业的依法分立”。

《关于做好公司合并分立登记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工商企字[2011]226号):“公司分立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存续分立,指一个公司分出一个或者一个以上新公司,原公司存续;另一种是解散分立,指一个公司分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新公司,原公司解散”。 企业分立,是指一家公司(被分立企业)将其全部或部分资产(全部或部分资产与负债)分离出去成立一家或一家以上的新企业(分立企业),且被分立企业的净资产减少,即分立企业的股权由被分立企业的原股东拥有。 提示:如果被分立企业的净资产减少为零,即意味着被分立企业进行了解散。 二、企业分立的会计处理(假设不考虑递延所得税问题) (一)分立企业的会计处理 会计处理的关键点包括:从被分立企业中分离出去的部分资产(或部分资产和负债)需要判断是否构成了业务;如果构成了业务,从分立企业的角度应该视同或比照企业合并进行会计处理,并且需要判断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如果未构成业务,则作为资产购买进行会计处理。 其会计处理基本判断如下: 1.确定新设企业(这里的新设企业虽又称之为分立企业,但新设企业可能不仅包括从被分立企业中分离出去的资产,还包括从被分立企业的股东或其他投资方新投入的资

最新商誉及其会计处理的探讨

商誉及其会计处理的 探讨

商誉及其会计处理的探讨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商誉这一概念是随着企业产权有偿转让行为的发生,才在企业财务会计中出现的。商誉通常是指企业因所处地理位置的优越或信誉卓著获得了客户的信任,或是由于生产经营效率高,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使企业获得的超额获利能力。商誉与作为整体的企业有密切的联系,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单独出售;有助于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无法单独计价,它们的价值只有把企业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才能确定。商誉可以是自己建立的,也可以是向外购入的,企业自己建立和拥有的商誉,由于企业继续经营,并未准备出售和转让,因而,不能将其拥有的商誉转化。但如果拥有商誉的这个企业转让给其他企业时,购买方以高于企业净资产的价格购买这个企业,这时购买方可将买价与净资产的差价作为无形资产入账核算。所以,只有从外购入的无形资产-商誉入账。也就是说,商誉只是在一个企业兼并或购买另一企业时才会发生转让、买卖关系,才可进行商誉的无形资产核算。商誉的价值一般应以每年超额收益的三到五倍为宜,由双方共同协商确定。

购入商誉的账务处理: 借:无形资产-商誉 贷:银行存款 无形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长期资产,它能在较长时间,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为了使收入和费用合理配比,企业已计价入帐的无形资产,应从受益之日起,在一定期间内分期摊销,平均摊入管理费用。年摊销额=无形资产价值/有效使用年限。商誉没有使用期限规定,财务管理制度规定,按10年平均摊销。无形资产没有残值,其作用于生产经营过程不直观,因为没有物质实体,获取其折旧程度的信息并不重要,所以无形资产价值的转移直接冲减无形资产原值。其账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无形资产摊销 贷:无形资产-商誉 商誉被认为是一个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商誉资产是核心,有形资产依附于商誉发挥作用,这种超额收益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利用自创的商誉去获得超额收益,但是在公司收购与被收购

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小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阶段,中小企业的吸纳了社会需要就业的人员,对解决就业困难,维护社会安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根据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在中小企业的核心管理中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因其多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单位,对于会计核算等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会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在会计管理方面出现不科学的现象,严重了忽视了会计核算功能在中小企业中的作用,加大了企业交易成本,不利于中小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做好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有利于促进整个企业的综合管理,有效的进行成本核算和日常会计核算,进一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本文根据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控制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就行研究和探讨,以示经验教训。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控制问题 引言: 在中小企业的企业管理工作中,由于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所以,财务会计的核算控制与管理是整个管理过

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该得到企业以及个人的重视。目前,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在整体的管理中人员工作职责划分不清、财务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会计核算审核缺乏明确的流程等问题都对企业中会计的核算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造成企业财务工作的无章可循,不重视,在会计核算中对于每一个环节的分配不清,会导致企业整体管理的混乱,严重会损害企内部的资产安全。因此,面对现阶段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整治,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引下,严格规范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业务的实行,加强内部会计核算控制管理工作,为中小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做出贡献。 1.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出现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的规模相对来说较小,且内部管理一般都属于不规范、不完善的状态,甚至很多出现家族企业的管理情况。因此,在此状况之下,中小企业的领导集权现象表现的很严重,企业的所有权集中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由于其对财务管理缺乏专业的理论依据和应用基础,缺少一定的研究和认识,从而导致财务管理中职责分配的不明确,出现越权等行为,并缺乏一定的治理,对于财务的监控工作不严格,会导致会计信息和数据的失真,严重影响了内部整体的会计核算工作,造成财务预算的不准确,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其次,中小企业由于组织结构比较简单,管理人员投入

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分析.doc

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相较于运营规范的大型企业而言,小企业受发展规模小、经营方式不得当、技术力量薄弱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会计核算方面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而会计核算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所以,能否建立一个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是目前我国小企业健康、长久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本文从实际出发,先从小企业的界定入手,最后提出相关对策,以供改进。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一、小企业的界定 (一)国际上对小企业的界定 虽然中小企业已经慢慢变成国际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但是针对小企业的定义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其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全球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所以难以形成一个统一标准。其次,从某一个国家及区域来看,针对小企业的界定常常伴随着公司发展出现不同的变化,因此准则也就不尽相同。第三,企业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中,涉及的因素众多,想找一个统一、完整的标准包含进所有的因素几乎是不可能。因此,我们只能结合影响企业规模大小的因素,来得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划分标准:一是企业招聘人数。这是很多地区政府对企业规模大小划分的准则,一个企业有多少员工,最直观的体现企业的

规模大小。二是企业总资产。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司的总资产也可以表示公司的规模,但是对于小企业而言,其资产通常与家庭资产难以区别开来。相较于招聘人数,这是一个较难计量的标准。三是企业经营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收入也能反映它的规模,但是,这是一个极易变动的量。商品的成本、价格、市场容量、竞争对手、推广力度都是决定收入的重要因素。同样地,它还受到季节变化、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影响,使用这一标准对于一些市场不稳定或会计、统计、税收制度不完善的国家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二)我国对小企业的界定 这些年来,我国先后几次对国内公司规模划分准则做出重大调整。1950年,我国将先前制定的基于企业固定资产的范围划分标准更改为基于企业工人数量的划分标准。到20世纪70年代,国家相关单位将“企业综合生产水平”作为企业范围的界定准则。20世纪90年代,国家为了满足实际情况的需求,对划分的标准进行了再次修订,本次修订是将公司的总资产以及每年的销售总额加入最新考虑范围内。该规定还指出,对于注册资金小于5000万元人民币的企业统统划归为小企业。截止到21世纪初期,国家才开始使用新的准则,并就此出台了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相关法规。该法规在考虑到小企业员工的数量、公司营业收入等项目的基础上,综合性的考虑行业特征后,制定出划分标准。最后,该标准被广泛地应用到企业、个体户中。2011年,国家相关单位联合发布了我国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企业分立的账务处理

企业分立的账务处理 根据《关于企业合并分立业务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9号)(以下简称“119号文”),企业分立包括存续分立和新设分立。本文阐述了企业分立的税务处理原则,并与会计处理进行了比较。 一、税务处理原则 无论是存续分立还是新设分立,119号文按股权价款支付方式的不同,将其又进一步分为免税分立和应税分立。 1、免税分立的税务处理。如果分立企业支付给被分立企业或其股东的交换价款中,除分立企业股权以外的非股权支付额不高于支付的股权票面价值(或支付的股本的账面价值)20%的,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企业分立当事各方可选择按下列规定进行分立业务的所得税处理: (1)被分立企业可暂不确认分离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不计算所得税。但如果被分立企业股东以被分立企业的股权交换获取分立企业的股权的同时还获得了部分非股权支付额,且企业分立被核准为免税分立的,应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的规定,将换出股权中包含的与补价或非股权支付额相对应的增值部分,确认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2)被分立企业已分离资产相对应的纳税事项由接受资产的分立企业承继。被分立企业未超过法定弥补期限的亏损额可按分离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例进行分配,由接受分离资产的分立企业继续弥补。 (3)分立企业接受被分立企业的全部资产和负债的成本,须以被分立企业的账面净值为基础结转确定,不得按经评估确认的价值进行调整。 2、应税分立的税务处理。如果企业分立不符合免税分立条件,或未履行规定的审批手续,按照119号文的规定:“被分立企业应视为按公允价值转让其被分离出去的部分或全部资产,计算被分立资产的财产转让所得,依法缴纳所得税。分立企业接受被分立企业的资产,在计税时可按经评估确认的价值确定成本。 3、取得分立企业股权的税务处理。无论是免税分立还是应税分立,依据119号文的相关规定,被分立企业的股东取得分立企业的股权(以下简称“新股”),如需部分或全部放弃原持有的被分立企业的股权(以下简称“旧股”),新股的成本应以放弃的旧股的成本为基础确定。如不需放弃旧股,则其取得的新股成本可以从以下两种方法中选择: (1)直接将新股总投资成本确定为零; (2)以被分立企业分离出去的净资产占被分立企业全部净资产的比例先调整减低原持有的旧股的成本,再将调整减低的投资成本平均分配到新股上。 4、示例说明。下面通过简例说明免税分立当事各方的所得税处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