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个性、价值观与工作态度
- 格式:ppt
- 大小:502.50 KB
- 文档页数:2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1.人格(个性):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惯、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结构中最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因素,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它表明一个人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
3.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不以人的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
4.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5.能力:是作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活动的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6.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7.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8.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及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9.印象:指存留在个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
10.首因效应: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
11.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较大,因为它在时间上离认知者最近。
12.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
13.刻版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14.定势效应:在人们头脑中存在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当我们认知他人时,常有一种不自觉的准备状态,按其外部特征进行归类,从而产生出定势效应尤其是初见。
15.态度:是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它客体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一致性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16.正式群体:指那些由官方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
17.非正式群体:指未经官方正式规定、自发形成的群体。
18.社会助长作用:也称社会促进,是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隐含在场、想象在场。
19.社会抑制作用:指个体在与其他群体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任务,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时,会导致个体付出的劳动比单独时偏少,效率不如单独完成任务时高。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要点----张德版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一是在组织内部的组织行为,即怎样的组织行为才能更好的、更有效的组织管理;二是对组织外部的组织行为,即怎样的组织行为才能使组织在社会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概括起来,及组织中的个体、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
组织:含义:是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使命,一些人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构成的有机整体。
组织具有什么功能?答:1、能够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许多需要。
2、能够形成比单独个人力量简单相加的强大得多的整体力量,完成单个人完成不好的任务。
3、组织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良好组织所具有的特点:1、通个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把组织成员紧紧凝聚在一起。
2、通过科学的分工和有效的协调来合法完成任务,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管理和人的管理有何区别?答:组织管理包括对物(组织财产)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但人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对人的管理是组织管理的核心。
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通常而言,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三个方面。
技术技能是指能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战士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如工程师。
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能力。
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者尤其重要。
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工事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科学现代化:组织行为学对管理科学现代化的影响:1、从忽视人的作用变为重视人的作用。
2、管理由以事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
3、由注重“纪律”变为注重人的“行为”的研究。
4、由“监督”管理发展为“激励”管理。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已达到组织既定目标。
第二章: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一:需要与行为问题:男女之间为什么会有相互表达爱慕的行为?这些行为为什么又因人、因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答:1、生物本能论:行为是个体的生物本能,2、环境决定论:强调行为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
第二节价值观、态度与行为一、价值观1.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价值观代表的是人们最基本的信念,这种信念会使人们对一些事物的认可和可接受程度高于其他事物。
2.价值观的属性价值观的属性包括内容属性和强度属性。
①内容属性:指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否重要;②强度属性界定的是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的重要程度;3.价值观的形成一个人的价值观自出生的时候就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并最终稳定下来。
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的是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父母的职业和价值观以及早期学校的教育等。
随着时间和空间跨度的更迭,人们的一些观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体现的是价值观的时代属性和社会属性。
4.价值观的作用价值观对于组织行为的重要作用:第一,价值观是研究各个成员对组织认同程度的核心衡量指标;第二,价值观是了解组织成员的态度及动机的基础,管理者可在此基础上对组织成员进行行为分析;第三,价值观会使个体对那些不被其所在群体或组织接受的信仰、态度及行为进行合理化,以解决内心的冲突,进而提高个体的道德感和自我效能感,以便在组织中保持和维护自己的尊严;第四,价值观会影响企业领导人的决策行为;二、态度1.态度的概念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趋向。
或者说,态度是一种带有评价性情感倾向的主观感受与意识状态。
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知觉成分、情感成分及行为意向成分,这三者合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1)态度知觉成分:指个体对客体的理解和价值评价;(2)态度情感成分:指个体对客体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个体对客观对象的情感倾向及其程度;态度中情感成分分为两类:①情境性的情绪,是情感过程在外部表现中可以测量的部分,带有冲动性并且容易变化;②比较稳定的情感,由对事物比较深入的认识所引起;(3)态度行为意向成分:指个体对客体的行为准备状态及行为反应的倾向。
价值观、态度、能力与工作满意度个体差异对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第一节个人价值观一、个人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values〕代表一系列根本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可取。
这个定义包含判断的成分,这些成分反映了一个人关于正确和错误、好与坏、可取和不可取的观念。
价值观包括内容或强度两种属性。
内容属性告诉人们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说明其重要程度。
我们的价值观一局部是遗传,其余局部受以下因素的影响:民族文化、父母行为、教师、朋友以及其他相似的环境因素。
价值观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案例:;罗克奇价值观调查问卷〔Rokeach Value Survey,RVS〕终极价值观〔terminal values〕工具价值观〔instrumental[.instru'mentl] values〕舒适的生活〔富足的生活〕雄心勃勃〔辛勤工作、发奋向上〕振奋的生活〔刺激的、积极的生活〕心胸开阔〔开放〕成就感〔持续的奉献〕能干〔有能力、有效率〕和平的世界〔没有冲突和战争〕欢乐〔轻松愉快〕美丽的世界〔艺术与自然的美〕清洁〔卫生、整洁〕平等〔兄弟情谊、时机均等〕勇敢〔坚持自己的信仰〕家庭平安〔照顾自己所爱的人〕宽容〔谅解他人〕自由〔独立、自主选择〕助人为乐〔为他人的福利工作〕幸福〔满足〕正直〔真挚、老实〕内在和谐〔没有内心冲突〕富于想象〔大胆、创造性〕成熟的爱〔性和精神上的亲密〕独立〔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国家的平安〔免遭攻击〕智慧〔有知识、善思考〕快乐〔快乐的、闲暇的生活〕符合逻辑〔理性的〕救世〔救世的、永恒的生活〕博爱〔温情的、温柔的〕自尊〔自重〕顺从〔有责任感、尊重〕社会成认〔尊重、赞赏〕礼貌〔有礼的、性情好〕真挚的友谊〔亲密关系〕负责〔可靠的〕睿智〔对生活有成熟的理解〕自我控制〔自律的、约束的〕研究证实,相同职业或类别的人倾向于拥有相同的价值观。
运用个性、气质、性格、能力的规律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一.个性的含义个性是指一个人在行为,思想,心里等方面表现出的不同于他人特点和品质。
组织管理研究的个性是次广义的,包括三个范畴,其一是个性倾向性如志向,兴趣,动机,信念,理想和价值观,其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智力,与人交往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其三是自我意识如自我观察、自我监督。
个性是个体行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包括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内容,管理工作只有了解人的个性差异,做到人尽其才,有助于组织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建立和谐稳定的组织人际关系。
二.气质的差异与运用气质是根据人的姿态、长相、穿着、性格、行为等元素结合起来的,给别人的一种感觉,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稳定性、指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个人色彩。
因此我们常说,“禀性难移”就是指气质的这种依赖于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稳定的人格特征。
气质反应一个人的自然属性,只表明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不涉及心理活动的方向和内容,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
所以正确认识气质的优点和不足,可以采取方法发扬气质的积极因素,克服气质的消极因素,同时了解气质的特点,也能判断不同的个体的职业适应性,更好地实现岗位配置,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气质具有天赋性,典型性,受遗传因素影响非常大以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所提出的4种体液的气质学说为例。
他认为人体内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相互协调造成了人的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即使决定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可能取决于,工作态度,熟练程度等因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气质也在职业适应性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当一个人的性格与这个职业的气质特点相吻合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在适应这个职业的时候就会比其他偏离此职业特性,甚至是相悖此职业特性的人,更容易产生对此职业的激情,动力,进而正视工作态度,提高工作熟练度。
第六讲价值观与态度一、价值观(一)基本概念1.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各种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总的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2.价值观的两种属性:{内容属性:一种事物是否重要、有意义强度属性:这种事物有多重要、有多大意义3.价值观体系:根据强度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内容进行排序得到他的价值观体系。
4.价值系统:所有的人的价值观都是一个层次,这个层次形成了每个人的价值系统。
这个系统通过我们赋予如自由、快乐、自尊、诚实、服从、公平等观念的相对重要性而形成层级➢是非观,美丑观,人生观➢生活价值观,工作价值观,婚姻价值观(二)价值观的特性1.价值观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2.价值观是隐含的,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体现出来。
3.价值观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4.价值观具有民族性差异。
(三)价值观的形成1.社会文化的影响(家庭、学校教育、同伴、社会舆论、大众传媒)2.早期社会经验习得3.遗传(四)价值观的分类1.奥尔波特:划分了六种价值观类型。
1)理论型(Theoretical):重视以批判和理性的方法寻求真理。
2)经济型(Economic):强调有效和实用。
3)审美型(Aesthetic):重视外形和和谐匀称的价值。
4)社会型(Social):强调对人的热爱。
5)政治型(Political):重视拥有权力和影响力。
6)宗教型(Religious):关心对宇宙整体的理解和体验的融合。
2.罗克奇价值观调查{终极价值观:理想的终极存在状态,是个体愿意终其一生去实现的目标工具价值观:个体更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的手段3.施瓦茨的工作价值观➢是员工工作中希望得到的和个人需求的表现,反映付出与回报之间的权衡倾向。
➢它是个人对工作目的与工作行为的选择和评断标准。
是个人价值观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反映了个人在工作上的一般性态度,即个人对工作所持有的信念和偏好。
➢权力;成就;享乐;刺激;普遍主义;仁慈;自我导向;传统;顺从;安全秩序4.Meyer 1998的现代工作价值观➢将工作特征划分为三个结构:舒适与安全,能力与成长,地位与独立。
组织⾏为学复习资料第⼆章⼈格与⼯作第⼀节⼈格(⼀)⼈格含义的复杂性⼈格,最初的意思是指⾯具、脸谱,但很快就发⽣了变化。
(⼆)组织⾏为学中⼈格的概念具体⽽⾔:⼈格是个体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理⾏为模式。
⼆、⽓质(⼀)⽓质的含义在组织⾏为学和⼼理学中,⽓质是指⼀个⼈天⽣的、表现在⼼理活动的动⼒⽅⾯的典型的、稳定的⼼理差异和特征(从这个定义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质和⼈格在含以上的不同。
⽓质指的是天⽣的差异,⽽⼈格并没有强调差异的先天性。
)(⼆)⽓质的分类(重点)巴甫洛夫⽓质分类苏联著名学者巴甫洛夫认为,⽓质的差异主要受到⼈的神经活动特征的影响。
他依据神经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将⽓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巴甫洛夫的⾼级神经类型学说现代学者认为⽓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的⼈情绪兴奋性⾼,反应迅速,⼼境变化剧烈,抑制能⼒较差,易冲动,热情直率,不够灵活,经理旺盛,动作迅猛,性情暴躁,脾⽓倔强,易粗⼼⼤意;感受性较低⽽耐受性较⾼,外倾性明显。
多⾎质的⼈情绪兴奋性⾼,思维、语⾔、动作敏捷,⼼境变化快但强度不⼤,稳定性差,活泼好动,富有⽣⽓,灵活性强;乐观亲切,善交往,浮躁轻率,缺乏耐⼒和毅⼒,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外倾性明显。
黏液质的⼈情绪兴奋性和不随意反应性都较低,沉着冷静,情绪稳定,深思远虑,思维、⾔语、动作迟缓、内⼼很少外露,坚毅执拗,淡漠,⾃制⼒强,感受型较低⽽耐受性较⾼,内倾性明显抑郁质的⼈感受性很强,善于觉察细节,见微知著,细⼼谨慎,敏感多疑,内⼼体验深刻但外部表现不强烈,⾏动迟缓,不活泼;易疲劳,疲劳后也易回复;办事不果断和缺乏信⼼,内倾性明显。
(三)⽓质在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作⽤第⼀,⼈——职位匹配中需要考虑⽓质类型与⼯作岗位的匹第⼆,根据⼈的⽓质特征来合理调整团队构成,增强团队战⽃⼒。
第三,在组织管理活动中,需要“因⽓质施教”。
《组织行为学》课程学习重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组织行为的定义与特征一、组织与组织行为所谓组织就是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有特定目标和一定资源,并保持某种权责结构的人群集合体。
组织行为学探讨的是各种类型的组织,包括企业组织、行政组织、教育组织、医院组织、志愿者组织等。
1、组织是由人组成的。
2、明确的目标。
3、一定的权责结构。
(二)组织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有目的的活动。
行为具有目的性、意识的调节性、适应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二、组织行为学的内涵组织行为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对本组织及其成员的预测、解释和控制能力,以便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深入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内涵。
1、研究对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的规律性。
虽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律,但是也离不开对人的心理规律的研究。
这是因为人的心理是人的行为的内在根据,而行为是人的心理的外在表现。
因此,人的心理与行为是密不可分的。
2、研究范围。
3、研究方法。
4、研究目的。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科学即组织行为学,则兴起于20 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
组织行为学的探索期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组织行为学的初创期为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标志为以“霍桑实验”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理论的创立。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梅奥(E.Mayo)根据霍桑实验结果,于1933年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指出影响人的组织行为学的形成期为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标志为系统化的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组织行为学学科的确立。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期为20世纪60年代至今。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的基本术语(一)变量1、自变量。
2、因变量。
3、中介变量。
(二)因果关系(三)相关性与相关系数相关性是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在量变上是否有稳定的关系,表示为相关系数r。
一、名词解释1、组织: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活动过程。
2、气质: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3、态度:是指个体对一类人和社会事物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4、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5、动力定型:一一没找到6、目标管理: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实质就是把组织的整体目标转化为各组织单元和个体的具体目标的过程。
7、社会助长: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时,工作效率会有明显提高的现象称为社会助长8社会堕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9、从众: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的时候会感到群体的压力,在群体的压力之下他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群体的标准保持一致,这就是从众。
10、群体思维:即小集团思想,是指参与一个统一集体中的人们的思想作风,在这种群体中认为追求相互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为重要。
11、群体转移:是指在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
12、团队:是由一群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知识的人所组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它以成员高度的互补性、知识技能的跨职能性和信息的差异性为特征。
13、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14、激励:就是设法让人们发自内心地去做某件事(而不是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或盲从)。
用管理学语言: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外部刺邀),引起被管理者的某种需要从而激发其动机,促使其产生组织所需要的行为的一个过程。
二、简答题1、人群关系理论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有什么区别?1)传统管理理论把人当做“经济人”对待,认为金钱是刺激经济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人际关系学说把人当做“社会人”加以尊重,认为影响人积极性的,除了物质利益因素,还有社会的、心里的因素,如:交往、友谊、归属感和尊严^等2)传统管理理论认为生产效率单纯的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等物质因素制约,因而在管理上只注重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等,即以“事”为中心;人际关系学说认为生产效率的好坏,不仅受劳动环境、工作方法的影响,而且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情绪,即职工的“士气”、职工态度3)传统管理理论只注意正式组织的作用;人际关系学说不仅重视正式组织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而且通过霍桑实验证实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简述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对管理实践的重要启示1•确定适宜的目标2.提高职工的期望值3.增强工作绩效与所得报酬之间的关联性4.正确认识报酬在职工心中的效价3、简述目标设置理论的内涵。
个体1. 个体行为的基础2. 知觉和个人决策3. 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4. 激励:从观念到应用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1. 价值观2. 态度3. 工作满意度4、什么决定工作满意度?5、工作满意度对员工绩效6、员工如何表达他们的不满人们对事物的判断。
主要在好与坏、正确和错误、可取与不可取之间的判断。
每个人的价值观是一个系统。
价值观系统:针对一个事物的判断,即那一些方面重要,即重要的程度。
影响因素:遗传教师纷乱的价值观使得对父母行为朋友管理学的认识产生误解。
民族文化其他环境因素价值观系统针对一个事物判断:那一些方面重要,即重要的程度一、价值观:如何建立卓越的价值观1、价值观的作用价值观就是每个人判断是非黑白的信念体系; 价值观是人们做人和行事的规范;价值观是决定成功的最终要素; 价值观的冲突是一切矛盾的根源; 价值观决定人生命运。
价值观是信念的一部分,且是信念的核心; 观念=价值观+信念2、价值观与信念的关系·信念价值观价值观是信念的核心如何建立卓越的价值观价值观源于你的信念,且受环境的影响; 家庭的影响; 交际圈的影响; 公众人物的影响; 工作环境的影响;3、价值观的形成如何建立卓越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会发生变化的;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
3、价值观的形成SH BLM 河爱之船如何建立卓越的价值观价值=积极的价值+消极的价值; 价值=工具价值+本质价值; 价值=追求的价值+避开的价值; 价值层级。
4、价值观体系如何建立卓越的价值观5、价值观的冲突是一切矛盾的根源(1)价值观的冲突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团体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矛盾的根源;共同的价值观是形成共识和友谊的基础;如何建立卓越的价值观5、价值观的冲突是一切矛盾的根源(1)解决的办法是:——尊重别人的价值观;——找出双方价值观中的共同点,不断扩大共同点,从而逐步化解彼此之间的差异;——换位思考,尽量帮助对方实现最大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