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5.49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4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和社会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设计好学习任务和问题,准备好教学课件。
3.安排好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走向和重要性。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丝绸之路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以及它对中西方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如商人、使者、工匠等,模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情景。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定义和背景。
使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阐述“丝绸之路”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利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丝绸之路”。
1.4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讲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丝绸之路的起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
使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在古代贸易中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讲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分析丝绸之路在古代贸易中的作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利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丝绸之路。
2.4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对丝绸之路起源的了解。
讲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分析丝绸之路在古代贸易中的重要性。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丝绸之路的路线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使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城市和地理特点。
3.2 教学内容讲解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介绍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城市和地理特点。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丝绸之路的路线。
利用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丝绸之路。
3.4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对丝绸之路路线的了解。
讲解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介绍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城市和地理特点。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使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讲解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介绍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和影响;
3. 意识到“丝绸之路”对世界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2. “丝绸之路”的沟通方式和文化贡献;
三、教学步骤:
(一)引入活动
2. 向学生介绍“丝绸之路”的背景和重要性,强调“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意义。
(二)听讲
2. 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等方面的重要性。
(三)讨论
2. 分享小组讨论结果,学生交换看法和意见。
1. 向学生介绍“丝绸之路”中的某一个文化现象或传统;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翻译和介绍。
(五)总结
1. 总结本次教学所讲内容和学习收获;
四、课堂设计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5min
引入
播放介绍“丝绸之路”的视频片段。
观看视频。
听讲
聆听讲解并记录重要内容。
讨论
小组讨论“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中的现象和方式。
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进行活动,进行文化现象或传统的翻译和介绍。
总结
回答问题并发表个人感想。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引入、听讲、讨论、活动和总结,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文化贡献和经济影响,增加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交流意识。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和重要作用;2. 掌握“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3. 理解“丝绸之路”对促进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教师讲解、课外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2. 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展示图片等多种形式来理解丝绸之路的具体情况;3.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自信心,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3. 培养学生的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意识,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交往。
二、教学重难点难点:1.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地理路线和文明交流历史的理解;2. 学生对丝绸之路作用和影响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段关于丝绸之路的视频介绍,引发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兴趣和好奇心,启发学生对中外文明交流的思考。
2. 学习历史(20分钟)(1)通过教师讲解与课外阅读,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和地理路线,介绍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具体走向,以及各个路段的文明交流情况。
(1)分成小组,让学生针对丝绸之路的起点、途径国家、商品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讨论。
(2)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研究该地区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和贡献,并进行小组展示。
请学生结合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成果,进行总结分享,对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影响进行整体梳理和认识,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综合把握能力。
布置或者进行一些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练习,检测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理解。
6. 课外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写一篇有关丝绸之路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教材内容分析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
汉朝时期对外交往奠定了古代中外文明往来的基础,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不同文明之间沟通的具体体现。
本课是初中历史第一次提到中外关系,对以后同类问题的教学具有示范作用。
二、课程标准通过丝绸之路的开辟,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有关史实;熟悉丝绸之路示意图,知道丝绸之路;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教材中寻找答案以解决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地图等材料,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分析问题;利用角色扮演的模式,让学生重温历史事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介绍,使学生学习张骞身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坚强意志。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张骞的图片展示:材料一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
”————翦伯赞教师:图片上的人物及材料中提到的人物是谁?他为中国历史做出了哪些贡献?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品质?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峥嵘岁月,了解这一伟大人物坎坷而不平凡的一生。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凿空拓荒之行----张骞出使西域教师: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了解它的地理位置。
展示:西域地理范围图学生: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教师: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学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情景导入】出示图片一带一路及丝绸之路申遗2013年新一届政府提出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中亚各国也向联合国申请“丝绸之路”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什么“丝绸之路“得到如此关注?它是一条怎样的路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悠久的历史,共同见证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自主预习】一、张骞出使西域1、西域的地理范围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
(用动画的形式展示西域范围,学生在已准备的地图中标出西域的地理位置)2、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提问(1) 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3)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3、张骞西域之行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画出张骞西行路线,4、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出示材料: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史记》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问题:张骞出使西域遇到了哪些困难?恶劣的自然环境、强大的敌人他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不忘初心、不屈不挠、强烈的责任感过渡:正是因为他的精神,所以在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西域对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5、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原因、丝绸之路的开辟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出塞》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新课学习张骞通西域教师:汉代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多媒体展示图片教师: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西汉初年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大月氏被匈奴驱赶,不断向中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教师:大月氏面对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不断向中原进攻对当时中原统治有很大的威胁,当时的皇帝怎么做的?学生:下诏招贤令教师:我大汉王朝,经历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
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
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现招募有胆识、果敢忠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
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
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教师:结合文章找出重点内容?教师: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什么时期?学生:公元前138年教师: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教师: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
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成功者具备的素质: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学生:高度责任感,神圣使命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人的坚贞不屈精神。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为线索,展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
本课主要内容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交流。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能够结合地图,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位置,同时对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掌握其主要路线和地理位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及其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国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营造直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料。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PPT,清晰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位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位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走向。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及其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程标准】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张骞两通西域的史实;丝绸之路的开通、路线及意义;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的创设和材料及图片的展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学习张骞的抱负,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将出席高峰论坛开幕式,并主持领导人圆桌峰会。
高峰论坛是“一带一路”提出3年多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是2017年中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对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丝绸之路再度进入世界视野。
问题:它是一条怎样的路?为什么中国政府要下大力气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悠久的历史,共同见证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地理概念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的出使西域材料一问题:请你发挥想象,根据上图设计一段张骞与汉武帝的对话。
生试说。
材料二探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13年,历尽艰险,张骞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提示:学习他有胆、有识、有行、有恒,不畏艰险,勇于开拓,面对困境仍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
学习他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质。
问题: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第一次第二次时间目的匈奴的力量结果问题: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答案提示:促进了中国和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张骞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展示:二、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问题1:为什么称为“丝绸之路”?生说:在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学习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学习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习过程】第一板块:丝路沧桑——汉通西域学生阅读课本,找出西域的地理位置。
播放《汉武大帝》中,汉武帝在承明殿接见张骞的视频。
根据视频,提出问题:1.手持汉节的张骞衣衫褴褛,这说明了什么?(可根据视频中张骞的回忆和当时西域的恶劣环境)他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学习张骞忠于祖国的献身精神和不畏艰险、锲而不舍、勇于开拓的顽强斗志2.张骞出使西域本意是为了寻找盟友夹击匈奴,屡遭坎坷,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抱恨而归,那么张骞此行岂不是劳而无功?①张骞出使西域熟悉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中国从此才了解到西域各国的情况,开始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最终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从此,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促使了丝绸之路的全线贯通和空前繁荣。
第二板块:丝路花语——丝绸之路1.请根据上图,写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2.材料一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
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
此外,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
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
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它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以及中外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上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贸易商品等方面存在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深入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贸易往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贸易往来;掌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贸易路线;学会从多元视角审视历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交流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开放包容的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贸易往来;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贸易路线的理解;从多元视角审视历史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
3.讲述法:教师详细讲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
3.网络资源: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文献、学术论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引言1.1 引言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欧亚大陆之间重要的交通线,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
通过丝绸之路,中外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播,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明交流。
本节课将从丝绸之路展开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于中外文明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被传到了西方国家,西方的商品也通过此路传到了中国。
丝绸之路也是文化、宗教、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传播途径、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等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讨论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外文化的美好之处,增进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000字】2. 正文2.1 课程背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拓展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本课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和交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和对世界文明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总字数:238】2.2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起源和发展历程,明白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帮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间的交流和沟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理解其中所带来的文化、经济和科技的交流与创新。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丝绸之路”的定义和背景。
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念。
探讨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第二章: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2.1 教学目标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2.2 教学内容讲述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丝绸之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图片和相关文献。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丝绸之路的发展原因。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丝绸之路发展原因的理解。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第三章: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3.1 教学目标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角色。
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融的推动作用。
3.2 教学内容探讨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分析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事例。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理解。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文化交流的理解。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第四章:丝绸之路的遗产4.1 教学目标了解丝绸之路留下的文化遗产。
理解丝绸之路对后世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介绍丝绸之路沿线的著名文化遗产。
探讨丝绸之路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遗产图片。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丝绸之路遗产的理解。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丝绸之路遗产的理解。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第五章:丝绸之路的现代意义5.1 教学目标了解丝绸之路在现代的重要性。
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合作的推动作用。
5.2 教学内容探讨丝绸之路在现代的意义。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二:教会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巧记本课重要知识:追溯历史两汉期,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历史意义了不起。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假如这里有一商队要到西方去经商,你带着他们沿丝绸之路的足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
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
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
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
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
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终点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展示了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旨在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对本课内容感兴趣,但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终点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认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历史意义。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手段,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网络资源:相关视频、文章等。
3.教学道具:丝绸之路模型、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丝绸之路的壮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其路线。
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终点。
同时,强调丝绸之路在古代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以及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历史事实,也有文化内涵,对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丝绸之路这一课题较为复杂,涉及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清楚丝绸之路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学生对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学生能够分析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文字等素材,创设丝绸之路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2.课件:包含图片、地图、文字等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3.视频资料:关于丝绸之路的纪录片或教学视频。
4.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设计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及地位《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14课,课本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加之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战略,因此,本课的学习也极具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
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完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比较表”,分析张骞通西域产生的影响;识读《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路线图》、《秦汉时期疆域变化图》和《丝绸之路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不畏艰险、富于冒险精神、忠于国家、牢记使命、机智果敢、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张骞通西域的艰辛历程及其影响2、丝绸之路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四)教学过程(一)新闻连线,引出课题视频:《“南海一号”文物陆续出水》思考:为什么会在南海地区发现南宋古代沉船?这条海上贸易通道和历史的那条商路有密切关系?。
教师:南海是最近的热门话题,我国曾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其他国家有过频繁的经济往来,然而追根溯源,这条商路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的基础上开通的,通过与本课紧密相连的热点问题导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新课做好铺垫。
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两次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2.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理解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
3.识读《丝绸之路线路图》,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识读历史地
4.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历史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2.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展示带来的实物。
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东西都产自哪儿吗?(生:西域)
师:很好,那它们是通过什么路来到中原的呢(生:丝绸之路)
师总结:很好,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
那么,同学们肯定想知道丝绸之路到底是如何开通,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又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一层神秘的面纱——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讲授新课
看看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提示)
一、我们首先来完成自主学部分,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怎么样拉!
提醒:1、张骞的骞子的写法
2、大肉氏——读音
过渡:虽然昔日繁华的丝绸治理已不复存在,但它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穿越到汉朝去重游丝绸之路吧。
一、重游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
问:这条沟通欧亚大陆的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课本62页小字)学生打答
过度:原来如此,现在我也想运一批丝绸到欧洲去,谁来告诉我应该怎么走?(说路线)课件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见课本第二目),并演示
教师:为来让同学们记住这条路快速记忆30秒,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展示记忆成果)2.海上丝绸之路
课件出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
教师讲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海上丝绸之路。
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
越走越远,从南阳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
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师:谁来说说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学生说)师课件演示
提问: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现了汉代钱币和陶器。
这些考古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出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了我国当时的对外贸易已经相当的繁荣。
师:在这条丝绸之路上来往的都有什么呢?请从材料中归纳(课件展示学生归纳)这么重要的丝绸之路对汉代有何历史作用呢?(学生归纳)
过渡: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四大发明的西传有力的推动了欧洲文明的进步,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而中国文化在她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也曾深刻的受到外部文明的影响,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地更新、发展。
丝绸之路本来就存在吗?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
这就是我们要完成的第三个任务——探寻丝路之源(回顾丝绸之路路线)
二、探寻丝路之源
1.张骞出使西域
问:西域指的是什么地方呢?课件展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学生回答。
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玉门关和阳关的(学生回答,课件展示)从这两句诗中谈谈你对西域的认识是学生回答,师强调,课件展示)
在这样一个处处充满危险的地方,汉武帝为什么还要派人去西域?请看课视频:《汉武帝的招贤令》(结合课本62页回答)
课件出示:《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就这样,张骞带着汉武帝的期望与嘱托踏上了西域之行。
从地图上也可以看出,张骞从长安到大月氏途中要经过匈奴的控制区。
张骞此行顺利吗?请看某小组排演的历史课堂剧----《突破大月氏》
旁白:就这样,张骞在公元前138年拜别汉武帝率领百余人,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
一路要穿越千里荒漠,风餐露宿,自然条件相当艰苦。
突然从远处传来了一阵马蹄声。
张骞:不好,是匈奴兵,快跑。
匈奴兵:站住。
(跑过来抓住张骞等人)
旁白:就这样,张骞等人被匈奴捉住,扣留十年。
但张骞持汉节而不失,趁匈奴不备,率众逃脱,辗转来到大月氏。
张骞:我汉朝想要与贵国联盟,特派小人来与贵国商议一下。
大月氏女王:请问是何事,让贵国想与本国联盟呢?
张骞:近几年来,我国一直与匈奴发生或大或小的战争。
想起匈奴人也曾经给予贵国一
次侮辱,便想与贵国联手,一起攻打匈奴。
大月氏女王:我国早已与匈奴毫无干戈,以往的仇恨就让它过去吧,再也不讲什么打
打杀杀了。
否则冤冤相报何时了啊。
您还是请回吧。
动作:说罢,一挥手准备送客。
张骞:大月氏人已无意再与匈奴打仗,我要回去把这个消息告诉武帝。
旁白:这次出使,张骞并没有完成大月氏结盟的任务,但却了解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
在回去的途中,他见北道危险,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人捉住,后趁匈奴内部发生了内乱,他才带着匈奴的妻子回到汉朝。
提问:非常感谢各位小演员的精彩表演,现在请小组讨论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精神才能克服这些困难?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回答:遇到的挫折:①去时被匈奴扣留了十年,回来时又被扣留了一年多;②所到之处,有茫茫的戈壁滩,有人迹罕至的雪山峡谷,道路不熟、语言不通、缺衣少食,非常人所能承受;③好不容易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回来打匈奴。
敬佩之处:①不屈不挠,不怕艰险③有胆有识,敢于冒险,开拓进取④面对困难要永不言败。
课件展示资料,历史学家翦伯赞这样评价张骞: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
在张骞的身上我们看到路一个成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也能不怕困难,开拓进取永不言败。
过渡:张骞未能说服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但是张骞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想同汉朝往来的情况。
并且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的报告给汉武帝。
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又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教师小结:丝绸之路的开通、促使汉朝与西域各国加强了交往与联系,可以说张骞等人是功不可没的。
丝绸之路所代表的交流与开放的精神,至今仍然存在。
在我们生活中,可以看到许多与丝路有关的文章、歌曲、影视、社会活动等等。
也因此受到了国家乃至世界的重视,请看材料
三、丝路的未来
自由讨论: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西汉时期,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西汉的强盛;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也必将为沿线国家增进政治互信、深化经济合作和密切民间往来及文化交流注入强大动力,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课堂小结《小视频》
五、过关练习
我们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冰山一角,从中感受到了丝绸之路沿线美丽的风光。
了解了张骞为加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做出的巨大贡献,也展望了丝路的美好未来。
相信丝路这个名称以后将于我们越走越近。
让我们共同期待昔日的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东西方的商贸之路,文化之路,交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