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7
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与方法
一般来说,大学生是未来发展国家建设的基石,他们是国家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
有效的创新训练体系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助力。
首先,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
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应该有一套有效的训练体系,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该训练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系统性学习,提升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强化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引导创新思维和新技术实施,发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用,强化创新素质。
其次,要制定有效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方法。
可以采用讲授式教学,系统化要求学生研习,组织形式多样化的训练,以及联系实际的实践练习,从而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外,实施系列的讲座和活动,引导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以及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训练,这也将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潜力。
最后,要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要有动态的评价体系,以建立学生的自我考核、评价和提升的能力。
让学生从不断的自身学习中去发现以及改进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而有效的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要想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建立有效的训练体系和方法,完善有效的评价体系。
大学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一个大学生都应具备创新能力,为未来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
因此,
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与方法是不可或缺的,这将为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所需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成为了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的设计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一、理念与目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的设计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为核心。
这一方案旨在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同时,方案应该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以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具备创新的能力。
二、学科教育和跨学科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的实施要结合学科教育和跨学科教育。
学科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跨学科教育则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跨学科的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和合作创新,以促进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实践和实验教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应该重视实践和实验教学的环节。
通过实践和实验,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可以提供创新实验室或者实践基地,供学生开展自己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此外,创新性的实习和项目实训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创新思维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创新项目,如科技竞赛和创意设计等,鼓励学生参与进来。
同时,可以开设一些创新思维的培训课程,帮助学生学习创新方法和思维方式。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今后的创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实践导师和导师制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可以引入实践导师和导师制度。
实践导师可以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行业的专家,通过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实践问题。
导师制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术指导关系,促进他们的学术成长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导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源,帮助他们进行科研或者创业项目。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实践经验和教师引导等方面来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
首先,课程设置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大学应提供一系列创新教育课程,其中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实践等内容。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创新的基本概念、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此外,应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跨界思维,为他们的创新能力提供更多的潜在源泉。
其次,实践经验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除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大学还应提供多样的实践机会,如创新实验室、创业项目和科技竞赛等。
在这些实践中,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面对真实的问题,通过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
这样的实践经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师引导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师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他们应肩负起引导学生探索创新的责任,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指导。
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创新实践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力。
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创意,为他们提供一个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
除了以上三点,还有其他一些补充措施可以帮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大学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外部机构合作,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平台和资源。
其次,大学可以开展创新教育的评估和认证工作,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的创新行为。
最后,学校还可以设立创新奖学金等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和科研项目。
总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涉及课程设置、实践经验和教师引导等多个方面。
只有通过综合的培养方式,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学校应积极推进创新教育改革,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更好的机制和保障。
总结报告成果名称机械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完成人陈道炯施小明钱炜杨茉甘屹李郝林林建中朱坚民崔建昆仲梁维张振东张丽芳学校上海理工大学日期2009年4月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围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提出了以“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引导自主实践”为理念,以“兴趣引导、项目驱动、过程监控、目标管理”为核心,以“组织协调、教师指导、培训研讨、创新实践、监控管理、评价奖励”六大平台为依托的“机械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体系的六大平台:一)组织协调平台:建立课外科技活动领导机构、专家小组和学生组织,为不同层面课外科技活动确定方向、制定规划、协调实施。
二)教师指导平台:建立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明确指导任务,保证指导质量。
三)培训研讨平台:建立实践技能及技术普及、培训和各类专题讲座的课外培训研讨平台。
在此平台上,学生将创新思路和方法与专家、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与研讨。
四)创新实践平台:建立课外创新实践基地、科普基地及开放实验室,在此平台上,学生将创新想法通过实践变成现实。
五)监控管理平台:建立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管理与执行队伍,对课外创新活动进行全过程监控与管理。
六)评价奖励平台:制定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课外科技活动评价与奖励办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与机制一)健全运行管理机制1、制定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为致力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系统的机械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措施,实施计划,质量监控,项目评估等一系列工作,实现了目标管理。
学院先后出台了:《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长基金科技创新奖评定条例》、《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设计竞赛活动实施办法》、《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第三届科技创新大赛评审细则》、《上海理工大学首届“大学生实践与技能竞赛”“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办法》等十多个文件。
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与方法近几十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在思维和行为上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对教育的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教育系统应该发展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以新方法去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既涉及到创新思维力,又涉及到技术和市场方面的知识。
大学生要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具备扎实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合理设计创新能力训练体系,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发展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首先,需要设计一个系统性、有序的创新能力训练课程,通过课程来改善学生的创新思维力、技术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其次,可以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
理论上,可以通过教授计算机科学设计原理,电子技术,软件工程原理,技术管理,新型技术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上,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比如技术比赛、科技项目等,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任务。
最后,还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平和职业素养,给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创新能力训练。
只有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除了设计创新能力训练体系外,更重要的是,要选择合理的创新能力训练方法,以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首先,应该加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
可以让学生参加特定的科研项目,给予学生更多的创新思考机会。
比如学生可以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具体的内容有:创新商业模式的构想;研发新产品或服务;未来市场的分析和应对等。
其次,注重引导性教学。
创新能力是一种跨学科领域的能力,因此大学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结合,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持续学习专业知识,并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最后,还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创新挑战。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政府部门等机构的专家来参与创新挑战,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创新问题,如产品设计、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定位等,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技术以及创新思维力应用到实践中去。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过程考核体系构建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与创业已经成为了大学生要具备的重要能力,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也日益重要。
而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通过构建科学的考核体系,来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程过程规划首先需要规划整个课程的过程,包括开设时间、课程内容、课程形式等。
比如,将这个课程列为必修课,每学期开设一次,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部分,其中理论学习内容可以涵盖市场调研、商业模式、商业计划书制作等方面。
实践学习内容可以包括实地考察调研、模拟创业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二、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一种好的考核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可以将考核方式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日常表现评分:包括上课参与度、作业完成度、课堂分享等,这些可以体现出学生的态度和学习积极性。
2.团队作业评分: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完成课程设计,每个课程设计都需要一个详细的商业计划书,团队作业评分可以体现学生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和创业商业计划制定的实际能力。
3.实践报告:学生需要在实践学习环节中完成一份实践报告,对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和分析,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撰写。
实践报告可以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为创业实践提供参考资料。
4.最终考试:最终考试可以考察学生在整个课程中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以上考核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期真正体现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课程效果的评估在完成整个课程之后,需要对整个过程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于今后针对性改进课程设计。
可以通过学生反馈、实践报告等方式进行效果评估。
如果整个课程的评估结果良好,就可以更好地推广和应用。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过程考核体系构建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需要积极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考核体系,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本篇文章将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过程考核体系构建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1. 课程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应包括创业思维培养、创新创业案例分析、创新创业管理、市场营销策略等内容,以帮助学生建立创新创业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能力。
2. 课程形式课程形式可以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讲授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团队合作等形式,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 课程导师课程导师应具备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
1. 考核内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内容应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项目、实践报告、终期考核等方面。
2. 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应依据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绩进行评定,包括参与度、质量及创新性等方面。
3. 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答辩、报告、考试、评比等方式进行,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团队1. 人才选拔创新创业导师应具备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和理论知识,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
2. 导师分工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应根据各自的专长分工合作,包括项目策划、团队管理、资源整合等方面,共同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3. 激励机制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优秀的创新创业导师积极参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提高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资源整合学校应整合校内外的创新创业资源,包括资金、人员、场地等,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2. 项目孵化学校应建立项目孵化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服务,帮助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的项目。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了确保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十分必要。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构建和实践。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1.确定评价目标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在大学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
根据这一目标,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
(2)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科研实践、技能实践和社会实践等方面。
(3)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包括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2.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包括学生所参与的创新项目、成果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
比如,在学生的创新项目中,可以考察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在创新成果中,可以考察成果的质量和转化能力;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可以考察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素养等方面。
3.确定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应该针对不同的创新项目、成果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不同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
对于创新项目,可以采用项目成果展示和评审,对于成果,可以采用专家评审和市场推广等方法,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个案考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
同时,为了避免测评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相互印证,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二、评价体系的实践在评价体系的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实施多元化的项目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具体的实践环节。
高校可以组织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创新项目,包括课程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科研项目、社会实践等。
这些项目可以通过上课讨论、实验室训练、专家指导等方式进行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教师培养教师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实施者,他们应当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作者:高波张建超冯国杰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4年第16期[摘要]创新型人才培养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构建契合自身特点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培育更多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
结合石家庄铁道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情况,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全过程、全覆盖、全链条的顶层设计,从管理机构与机制的建立、“课堂引领+实践训练+竞赛磨炼+科研锤炼”的组合式设计、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信息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创新创业社团的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八个方面入手,以期构建一个以实践为导向的科学、系统、成熟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育。
[关键词]创新能力;工程实践;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基金项目] 2020—2022年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石家庄铁道大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TZD20-13);2020—2021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地方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2020GJJG171)[作者简介]高波(1973—),男,河北承德人,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校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张建超(1977—),男,河北唐山人,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研究;冯国杰(1979—),男,河北邢台人,硕士,石家庄铁道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高校创新创业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6-0173-04 [收稿日期] 2023-04-06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当前,我国正处于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3]。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过程考核体系构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已经成为现代化高校重要的课程之一。
因此,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过程考核体系已被许多高校视为必不可少的任务。
首先,为了建立考核体系,需要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确定具体的考核项目。
这些项目应涵盖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常见的考核项目包括策划方案、撰写论文、演讲展示、实践项目和综合评价等方面。
其次,需要制定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应该具体明确,切实可行,能够反映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要素。
例如,对于策划方案的考核标准可以包括创意、可行性、行动方案等方面,对于演讲展示的考核标准可以包括主题表达、逻辑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
第三,需要设计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方式。
定性的考核方式包括策划方案评审、演讲展示评价、实践项目评估等。
定量考核方式包括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
不同的考核方式都具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最后,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流程和评价体系。
考核流程应该包括反馈、修改和复核等环节。
这样可以确保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评价体系应该衡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综合水平,在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综合修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过程考核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确定考核项目、考核标准、考核方式以及考核流程和评价体系。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其创新创业素质,为未来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构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一、以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为手段,形成二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教学和学生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两个基本环节,是“育人环境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在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占有基础性地位。
一直以来,大多数高校采取了教学和学生管理分别隶属于不同职能部门、基本上是互相并列的两条线管理。
即教学工作是由教务管理部门(一般为教务处)统筹和领导下的学院办公室和专任教师具体落实,主要负责教务、考务和教学实践三项内容。
学生工作则由学生管理部门(一般为学生处)统筹和领导下的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简称学工办)具体实施,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奖助勤贷”等项工作。
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也是无庸置疑的。
教学管理人员尤其是任课教师只注重讲课和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忽视了育人功能。
而学工办工作人员只着重于学生各项活动和日常事务管理,缺少了对学生学业的应有关注,形成了目前高校管理工作中突显的“两张皮”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一些研究人员曾撰文主张对两个管理系统不予资源整合,以期构成人才培养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合力[2]。
在笔者认为,这些尝试和深入探讨固然把握住了问题的沃埃尔,即为着力化解教学和学生管理蔗茅而行及的矛盾,但在目前情况下实行直观资源整合或所谓一体化的建议非但无法同时实现,也未必能够增添预期的效果。
强化二者的紧密联系并积极探索合作的途径,则就是当下应当着力化解的关键问题。
例如我院近几年来推行了教师全职辅导员、班主任制度及本科生导师制,创建了教学与学生工作会议制度及教务、学工联动机制等,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事实证明,只有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紧密联系,并使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有机融合,就可以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尤其就是同时实现以培育大学生课堂教学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教育缔造有利条件,打下坚实基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等学校需着力实施创新教育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竞争力。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成为了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并建立一种符合时代潮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和创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在今天知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是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
创新能力是提高国家整体创新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中坚力量,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创新与发展进程。
创新能力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那些具备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将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并在职场中脱颖而出。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立起一种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的构建为了创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需要从教学、科研和实践等多方面入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接受者,这种模式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种模式下,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和研究方向,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 注重实践的科研模式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科研实践的支持。
建立一种注重实践的科研模式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科研课程、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花慧陈怡杨璐杨晓波(北京城市学院)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和未来文明的真正财富,将越来越表现为人的创造性。
随着社会竞争激烈的加深,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当代大学生尤为重要。
从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出发,试图构建一种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使大学生能够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真正受用。
创新能力模式构建大学生“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发了国内各界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热议和研究。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
近年来,国家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来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中长期人才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中提出:“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幅度提升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并且要求“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探讨中国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随着中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自主创新是指个体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经验,结合自身优势和创造力,在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能力。
其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核心任务之一。
首先,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校应当创造支持创新学习和实践的氛围,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机会。
建立科研平台和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提供创新的场所和条件。
其次,课程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缺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和创新精神。
在课程中引入案例分析、项目学习和团队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导师指导在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
学校应当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导师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学生社团和竞赛等活动也为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实践的机构,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创新、协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竞赛活动的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创业竞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
最后,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能力不仅仅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道德品质和创新意识。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人文教育和科学道德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中国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需要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改变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加强导师指导,提供社团活动和竞赛平台,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
大学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与支持体系构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学术创新能力的重任。
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学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培养与支持体系也还存在诸多问题。
因此,构建一个符合现代需求、能够全面培养与支持大学生学术创新能力的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课程体系培养大学生学术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起符合现代需求的课程体系。
创新思维是学术创新的基础,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够为他们将来的学术创新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因此,学校应该在课程安排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引入创新思维课程、开设跨学科的创新实践课程等。
此外,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学术活动来实现。
例如学术报告会、学术竞赛、学术论文发表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术界的前沿动态,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同时,学校可以与各类研究机构、企业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真实的学术研究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建立导师制度和辅导体系大学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课程体系的建立,还需要有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来进行指导和辅导。
因此,学校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导师制度和辅导体系。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导师的选拔和培训。
导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术素养,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指导能力和教育经验。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加强导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指导能力。
其次,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学术辅导体系。
这包括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辅导服务,例如安排专门的辅导员负责学术辅导工作,为学生提供学术问题咨询和解答等。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讲座、学术讨论会等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导师进行交流。
三、搭建学术资源共享平台一个良好的学术创新环境离不开学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因此,学校应该搭建学术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术资源和交流机会。
协同创新视域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体系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如同国家发展的引擎,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协同创新视域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体系,如同为教育插上了翅膀,使之能够更加高效地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这样的培育体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协同创新视域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体系的构建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这些挑战,如同教育发展的障碍,需要我们逐一克服。
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体系,提升创新能力。
首先,我们要改革教学内容,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向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教学内容转变。
这样的教学内容,如同创新能力培育的土壤,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其次,我们要丰富教学方法,从传统的单一讲解向更加注重实践体验和互动讨论的教学方法转变。
这样的教学方法,如同创新能力培育的翅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此外,我们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转变。
这样的师资队伍,如同创新能力培育的灵魂,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与课程思政的结合。
课程思政,如同创新能力培育的延伸,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加强与课程思政的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创新能力培育体系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实施。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个性化培养,如同创新能力培育的钥匙,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这一伟大的事业。
化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一、前言创新能力是人才的价值核心 [1] 。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一条主线、一种观念、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它渗透于整个教学与管理的全过程[2〜5]。
井冈山大学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市工业经济薄弱,化工产业不发达。
井冈山大学本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下简称化工专业) 2007 年开始招生,教学经费非常紧张,对学生开展化工创新实践活动非常不利。
如何开展这所革命老区地方性大学新专业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个难题,我们开展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经过教改,我们提出要继续发扬井冈山艰苦创业精神,还要适应现有条件,结合当地化工特色,构建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化工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实践创新活动,提倡“职业创新精神”,以提高我校大学生“化工专业创新能力”。
二、教学改革内容国内外通过三个过程来进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5] :(1)通过构建科学的基础课程体系 ,使学生获取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2)通过加强专业师资建设、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 使学生能够完整地获得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方法;(3)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 使学生的知识和方法最终转化为创新能力我们借鉴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和教学方法 [1 ,6~9] ,对照现在井冈山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的培养课程进行系统完善;理顺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 (本科)新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科学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体系,学生能获得化学工程师初步系统训练 ,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 , 能在化工、轻工、医药、炼油、冶金、能源、环保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构建的培养体系中基础理论课包括人文基础课(政治理论、英语等)、科学技术基础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工与电子技术等)和专业基础课(四大化学、化工原理、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等)。
总结报告成果名称机械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完成人陈道炯施小明钱炜杨茉甘屹李郝林林建中朱坚民崔建昆仲梁维张振东张丽芳学校上海理工大学日期2009年4月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围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提出了以“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引导自主实践”为理念,以“兴趣引导、项目驱动、过程监控、目标管理”为核心,以“组织协调、教师指导、培训研讨、创新实践、监控管理、评价奖励”六大平台为依托的“机械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体系的六大平台:一)组织协调平台:建立课外科技活动领导机构、专家小组和学生组织,为不同层面课外科技活动确定方向、制定规划、协调实施。
二)教师指导平台:建立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明确指导任务,保证指导质量。
三)培训研讨平台:建立实践技能及技术普及、培训和各类专题讲座的课外培训研讨平台。
在此平台上,学生将创新思路和方法与专家、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与研讨。
四)创新实践平台:建立课外创新实践基地、科普基地及开放实验室,在此平台上,学生将创新想法通过实践变成现实。
五)监控管理平台:建立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管理与执行队伍,对课外创新活动进行全过程监控与管理。
六)评价奖励平台:制定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课外科技活动评价与奖励办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与机制一)健全运行管理机制1、制定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为致力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系统的机械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措施,实施计划,质量监控,项目评估等一系列工作,实现了目标管理。
学院先后出台了:《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长基金科技创新奖评定条例》、《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设计竞赛活动实施办法》、《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第三届科技创新大赛评审细则》、《上海1理工大学首届“大学生实践与技能竞赛”“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办法》等十多个文件。
2、成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机构科技创新领导小组。
科技创新领导由总支书记,分管副院长,副书记和骨干教师组成;为不同层面课外科技项目和活动确定方向、制定规划、营造氛围、协调实施、提供服务。
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经常开展研讨活动,研究相关问题,制定了机械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具体规定和相关激励措施,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督促和交流。
大学生科技创新专家小组和指导教师队伍。
聘请一批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包括国家模范教师、教学名师等建立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校内外评审专家和指导教师队伍。
评审专家负责项目的选拔、考核、点评,保证体系的实施质量。
指导教师负责学生选题、立题,方案构思、技术指导、项目制作。
学生科技创新协会。
学院学生会组建科技创新协会,组织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联系专家开讲座、交流,组织院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搭建起师生互动平台。
组织机构从学院领导、教师到学生,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有效形成了合力,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和项目的执行实现了过程监控。
3、经费保障措施第一,做好专项经费规划,每年在学院行政事业费预算中单列大学生课外创新经费;第二,设立学长基金,对课外科技创新成绩突出者进行奖励;第三,设立企业奖助学金,对优秀学生实施奖励,鼓励他们带薪实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二)完善引导激励机制1、兴趣引导项目驱动。
所有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的创意均来源于学生,并按兴趣自由组建团队,聘请指导教师对项目的实施进行指导。
专家组在网上问卷调查、投票的基础上动态确定每年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研究方向,对项目进行可行性方案论证,分层次确定推荐项目(国家、上海市、学校、学院)和资助经费。
2、措施激励政策导向。
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学校应从制度上改变目前大学生功利的学习动机。
因此制定了导向性政策,引导学生重视创新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1)所有的免试直升硕士研究生,在本科就读期间必须参加校、院二级科技创新活动,或在相关期刊发表过专业学术论文。
2)凡参加省市级以上各类竞赛,并获得三等奖以上者,可在免试直升硕士研究生时加相应的积点分,毕业时可获得校级或以上优秀毕业生称号。
3)所有申请校级或以上优秀毕业生称号者都应参加过院级及以上科技创新活动。
4)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成果,在指定的课程上冲抵相应分数。
5)给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教师计算工作量,学生所获的成果也作为教师业绩。
三)重视实践基地机制1、创新工作室建设为确保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学校的支持下,学院建设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室和成果展示厅,使用面积达到300平米,用于添置小型加工设备的投资30万元,保证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条件。
2、上海市科普基地建立学院组织了一支创新意识强、动手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成功申报了上海市科普基地。
科普基地使用面积400平米,除首期投入的资金外,每年投入20万元,每年学生4000人次受益。
3、学校工程实训中心的合作与支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重在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整合校内资源,为大学生创造更为方便的环境和条件是推动创新工作的重要环节,为此,工程实训中心成为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基地,并在加工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推动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
4、校外资源与共建几年来,学校和上海电气集团、上海机床集团公司等数十家产学研合作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在学生的实习环节中提供了环境和设备,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工程实践体会,让创新思维的转化更加理性和科学。
如我院学生在参加上海市职业3技能竞赛、全国东部地区模具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前利用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设备和场地进行演练,得到了实践锻炼,提高了操作能力,为竞赛获得好成绩打下坚实基础。
四)层层活动推进机制1、组织好院级科技创新活动2005年起,学院制定了院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一系列制度,并启动了首届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整个活动历时近一年,活动分动员、讲座、课题确定、指导教师落实、初赛、决赛、成果展示和表彰总结等环节;在决赛现场,观赛学生坐满会场,特别是优秀作品展示时,学生起立观看。
2006年,学院和校教务处、校团委联合举办了大学生“实践与技能竞赛”、“大学生机器人竞赛”,该活动每2年举办一次。
2、积极参与校外科技创新活动学院以院级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为基础,认真组织创新活动的积极分子和优秀学生参加校级以上的各类竞赛活动,并为他们配备有经验的带队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几年中,我院学生参加了首届和第二届上海市大学生工程问题挑战赛,特别是第二届参赛队伍数为全市最多的院校之一;在2005年上海市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模具专业组中,我院02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获得了学生组2-5名的优异成绩。
以我校为主体的上海代表队获团体第一名,并荣获学生组东部地区职业技能竞赛金奖。
此外,如上海市挑战杯、创业大赛、工程实训、CAD\CAM 大奖赛都是我院学生经常参加的赛事。
3、定期举办助研岗位招聘会工程类大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除了课程的合理安排,有计划的开展科技创新竞赛和活动的主体以外,也需要日常课外实践的推动,这些实践活动成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学院把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招聘大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作为一项重要活动来进行,并每年举办“助成才促就业”职业见习岗位招聘会,参加学生踊跃,每次有近100名学生被录用。
4、“专业支部群”活动推进机械工程学院党总支把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党建的重要内容来进行,几年来,党总支把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党支部组织到一起,开展师生“专业支部群”学术交流、创新结对、学风探讨,大大促进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三、优化大学生科技创新教学模式一)建立创新实践活动和公选课的联动模式让科技创新走近学生,让学生走进科技创新,学院制定了院级创新实践活动和公选课的联动机制。
学院经过教学委员会讨论提议,在学校教务处的支持下,开设了《机械创新及实践》公选课。
凡参加学院科技创新竞赛的学生,经过选修课程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即参加竞赛者先参加理论学习,内容包括科技创新的实例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
通过课程培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论课后由教师分别指导,进行动手操作,完成作品。
二)搭建培训讲座平台,激发创新思维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学院邀请专家为学生举办10多场学术讲座或研讨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兴趣,拓宽创新思路。
特别是2008年起学院和上海市创造学会建立合作关系,学会安排资深专家来校开展“四创”讲座,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评比和指导,成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教学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学院的创新指导教师也基本是上海市创造学会的会员。
三)实现教学“中心”地位的转移我国的教学普遍存在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的现象。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强调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实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转移主要体现在:一是选题和内容是完全自由选择的,学生个体的素质特点能够得到自由的发挥。
二是时间和空间可以由学生自己掌握,容易达到与学生兴趣与智力周期的同步发展。
三是活动的团队是自由组合,团队成员之间可以充分交流,有利于创新过程中的相互启发和激励。
四)实行“四个结合”实现了机械学科办学特色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层次及质量,缩短了用人单位需求与高校现有人才能力之间的差距,促进了就业,推动了创业,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5四、成果与收获一)课外科技创新成果丰硕通过该体系的实施,取得一批成果。
其中,获得省部级以上机械类科技竞赛奖40多项,30多名毕业生创业获得500多万元上海市创业基金资助,申请专利20多项,发表相关教学论文20多篇;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精品课程一门、重点实验室3个,获得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