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降压治疗的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19.14 KB
- 文档页数:1
分析缬沙坦与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的效果高血压病伴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医学界对于治疗该病症的药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缬沙坦和非洛地平作为两种常用的治疗药物备受关注。
那么,缬沙坦与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的效果如何?本文将从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缬沙坦是一种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属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它通过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导致血管舒张,促进钠和水的排泄,减少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从而降低血压。
与此缬沙坦还能改善肾功能,减少尿蛋白排泄,对于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的患者有着显著的益处。
而非洛地平则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它通过抑制钙离子的进入到心脏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达到降低血管阻力,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从而降低血压。
同样,非洛地平也对高血压病伴糖尿病患者有着一定的疗效。
针对缬沙坦与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的效果,目前已经有不少研究对其进行了探讨。
其中一项研究发现,与非洛地平相比,缬沙坦对于高血压病伴糖尿病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更为显著。
这是因为缬沙坦在降压的还具有减轻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和选择性地抑制肾小管重吸收的作用,能够减少尿蛋白的丢失,并有助于延缓肾脏功能恶化。
而非洛地平虽然也能够降低血压,但对于肾脏的保护作用相对较弱。
在治疗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的过程中,选择缬沙坦可能会更为有利。
有研究表明,缬沙坦和非洛地平的联合应用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项名为ACCOMPLISH 的研究观察了使用缬沙坦加氨氯地平和使用缬沙坦加非洛地平两种治疗方案对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的疗效,结果显示两者均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并且对于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具有显著的益处。
两种治疗方案在耐受性和副作用方面并无明显差别。
这也提示了缬沙坦和非洛地平联合应用的可行性,并且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推广。
虽然缬沙坦和非洛地平在治疗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的过程中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但在临床应用中仍需慎重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分析缬沙坦与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的效果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的血压长期处于高位,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如心脏病、脑血管疾病、肾脏病等。
而糖尿病则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功能受损,血糖水平过高,也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
而高血压病伴糖尿病更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治疗难度较大,需要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才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目前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缬沙坦和非洛地平,它们能够有效降低血压,改善心脏功能,并对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和心血管系统起到保护作用。
本文将从缬沙坦与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的效果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缬沙坦。
缬沙坦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降血压的药物,它属于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II与其受体的结合,从而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担,从而降低血压。
除了降血压的作用外,缬沙坦还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减少蛋白尿的发生,保护肾脏功能。
缬沙坦还具有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能够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缬沙坦在治疗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非洛地平则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它通过阻止细胞膜上的钙通道打开而起到降压的作用。
非洛地平能够扩张冠脉,增加心脏血流,减轻心脏的负担,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
非洛地平还能够减少血管损伤,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非洛地平还具有降糖的作用,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血糖水平的波动。
非洛地平在治疗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那么,缬沙坦与非洛地平作为治疗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的药物,它们的效果如何呢?在临床实践中,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了缬沙坦与非洛地平在治疗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的效果。
一项研究发现,采用缬沙坦联合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的患者,能够更好地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另一项研究表明,缬沙坦与非洛地平联合使用,能够改善血糖控制,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分析缬沙坦与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的效果高血压病伴糖尿病是一种常见临床疾病,其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降压和降糖效果。
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ACEI和ARB等。
本文将分析分析缬沙坦与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的效果。
缬沙坦是一种ARB类降压药物,其通过选择性地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受体,从而降低血压。
此外,缬沙坦还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可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较早的一项研究发现,缬沙坦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的效果明显优于地塞米松单独治疗(Najafi et al., 2005)。
后续的研究也表明,缬沙坦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病伴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并对肾脏和心血管系统产生保护作用(Mogensen et al., 2008)。
非洛地平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断细胞膜上的钙通道,减少钙离子的内流,从而降低血压。
非洛地平还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氧供,因此在心绞痛治疗中也有应用。
一项对高血压病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非洛地平可有效控制血压,并改善糖代谢和血脂代谢,同时不增加心血管事件和肾脏病的风险(Persson et al., 2001)。
比较两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对高血压病伴糖尿病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缬沙坦和非洛地平在降低血压、控制糖代谢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缬沙坦组的肾脏保护效果更好(Han, 2018)。
另一项meta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认为ARB类药物在肾脏保护方面优于钙通道阻滞剂(Nikolic et al., 2013)。
总体来说,缬沙坦和非洛地平都是常用的降压药物,其治疗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的效果相当,但缬沙坦在肾脏保护方面可能更为优异。
因此,在选择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综合考虑药物的降压和降糖效果,以及其对肾脏和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才能制定最为适宜的治疗方案。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降压治疗作者:丁秋梅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本文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这类病情进行了分析,主要阐述了其常见类型及临床特点、治疗目标、治疗策略和药物的使用。
由于糖尿病与高血压均为心脑血管系统的重危因素,因此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治疗中要注意药物的科学选择,要充分兼顾糖代谢及血压作用,必要时加强药物联合,使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减少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血压目标值;药物类型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71-01糖尿病与高血压均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诱因,两病并发会导致病患心血管以及微血管并发症及病死率增高,因此,及早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进行诊治,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可有效减少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以及肾脏病变。
相关研究显示当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得到有效制约时其病残率和病死率均得以下[1]。
1 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常见类型及临床特点1.1 合并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又称糖尿病性高血压,在高龄及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中多见。
1.2 收缩期高血压由于糖尿病患者大动脉硬化,弹性下降,降低了血管的依从性,故糖尿病患者中单纯收缩压升高者多见。
与舒张压比,收缩压是更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1.3 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造成血压调节受损,站立时体内的静脉容量血管增加,从而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当常规测量卧、立位血压。
2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目标糖尿病高血压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有效地把血压控制到理想范围,保护靶器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基于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推荐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1g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到3 糖尿病高血压的治疗策略3.1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指对行为和生活方式的优化。
①控制体重。
②优化饮食结构:限制钠盐摄入量,适量限制脂肪及胆固醇。
③适当运动:坚持规律的有氧体力活动和锻炼。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怎么选降压药?众所周知,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是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一种常见临床疾病。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不仅会导致患者的血管和微血管发生病变,还会增加血管阻力,使患者的多种器官受到严重的损害,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治疗,患者的残废和致死风险明显增加,因此,对于及时正确地进行降压治疗对于该类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上对于降压药的选择,不仅要注重其降压效果,还要保证不会对患者糖代谢及肾功能造成影响,切实维护患者机体健康。
基于此,本文主要浅析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的合理选择,使患者血压能更快、更安全的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获得最大的受益。
一、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治疗目的及降压药物治疗要点你知道哪些?1、治疗目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相对于对健康人群来说,能增加4-8倍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值,而合并症的治疗的目标是为了降低诸如全身脏器功能紊乱、衰竭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减少这类疾病的残留率和致死率。
据有关调查表明,舒张压小于80mmHg对病人各项靶器官的具有有效保护作用,将血压目标值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降到最低;对于合并有肾脏病的病人,特别是蛋白值高于110 g/L,血压要控制在120克/75毫米汞柱以下,这样才能确保肾脏器官不受损害。
2、药物治疗要点:在选择降压药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之前,要先让患者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比如,心情愉悦、健康饮食、增强锻炼、戒烟戒酒等。
对于过度肥胖者,要让其适当减肥,增强胰岛素整体敏感度,达到降血糖、调血脂治疗目标。
目前常用的治疗合并症的药物主要有β受体阻断剂、钙离子通道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等。
其中,CCB、ARB以及ACEI是首选治疗药物,治疗原则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从小剂量开始,后逐渐增加药物用量,必要时可联合用药。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降压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摘要: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在老年群体中是一种高发病,近些年来该疾病在我国呈现出的年轻化的发展趋势,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会导致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在临床治疗中使用的降压药物有很多,不同药物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病情缓解和治疗的效果存在差异性,安全性也各有不同。
本文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降压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降压药物;治疗前言: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发现,Ⅱ型糖尿病患者中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疾病,这两种疾病并存时,患者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速度加快。
患者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疾病需要终身对血糖和血压进行控制,很多的抗高血压药物对降糖治疗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患者必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选择降压药物。
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首选药物就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因为该药物能够有效发挥出降压作用的同时,增强了肌肉和脂肪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这对患有糖尿病、采取胰岛素控制血糖方式的患者来说有着重要意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糖脂代谢不会形成负面影响,有时还能够对糖和脂肪代谢起到改善作用,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降低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减轻、逆转左心室肥厚的问题。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够在早期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的治疗中,起到明显降低微量蛋白尿的作用,体现了该药物的保肾功能优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诸多个品种,例如赖诺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福辛普利、培哚普利等药物不同,药物服用之后,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副作用,例如干咳等症状,停止服用药物后,干咳的症状也会逐渐减轻和消失。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醛固酮系统、血管紧张素和肾素形成作用,起到降压的效果,使用该药物能够对肾小球内的压力起到控制效果,减少尿白蛋白的过滤率,保护患者的肾脏功能[1]。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当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无法达到控制血压的理想目标时,可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实现治疗目标,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能够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对醛固酮系统活动进行控制,达到降压目标,血管紧张素二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币相比,疗效是基本相当的,但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更具有优势,能够防止患者出现干咳等症状,减少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不会促进患者心率的提升。
糖尿病伴高血压降压治疗的体会【摘要】目的:对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采用联合用药进行降压治疗,总结和分析其治疗的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的58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对患者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二氢吡啶类拮抗剂(ccb)联合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d)进行治疗,对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对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采用联合用药进行降压治疗,患者的血压与治疗之前相比较,有明显的改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正确而合理地使用联合用药进行降压治疗,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压,减少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值得诊所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伴高血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二氢吡啶【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65-01根据相关的高血压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其高血压达标率是所有人群中最低的[1]。
每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在不断的增加,而且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几率非常大。
导致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高血压疾病。
目前,很多的糖尿病患者均伴有高血压疾病,会对患者的心脑造成一定的损伤,进而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地威胁。
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我诊所对收治的58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采用联合用药进行降压治疗,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有关情况做以下详细报道。
1 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此次研究和治疗的58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都是我门诊在2010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所收治。
其中男性为36例,女性为22例;患者的年龄在55~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3±4.8)岁;患者的病程在1~15年,平均为(5.6±2.4)年。
1.2纳入标准患者的舒张压≥90mmhg或者患者的收缩压≥140mmhg[2]。
对患者进行ogtt试验,患者在康复下的血糖浓度≥7.0mmol/l,或者患者在餐后2h的血糖浓度≥11.1mmol/l。
高血压伴糖尿病降压治疗的体会2009年加拿大高血压指南指出,尿病患者是高血压达标率最低人群。
高血压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平均为18%[1],而高血压在糖尿病人群中患病率为40%~55%。
高血压伴糖尿病对心血管危害有乘积效应,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发生危险更高[2]。
正确地选用降压药及控制患者其他多重危险因素才能延缓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如何有效地控制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对于我们临床工作则更显得重要。
现就我院门诊这两种疾病并存的患者进行了两年半的跟踪观察的血压控制情况如下:1.临床资料1.1 对象:选取2009-01-01至2011-05-31期间在我院门诊治疗的198例患者,其中男113例,女82例,平均年龄56.60±5.65岁。
入选条件:①bp≧140/90mmhg,或收缩压(sbp)≧140mmhg,或舒张压(dbp)≧90mmhg。
②同时ogtt试验,空腹血糖(fbg)≧7.0mmol/l,或餐后两小时血糖(2hbg)≧11.1mmol/l。
③或已确诊为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已经在应用其他方案控制血压者。
排除对象:①继发性高血压。
②acei、arb、ccb、d有严重不良反应或过敏者。
③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1.2 方法:停用其他降压方案,在饮食控制,适度锻炼和体重控制的基础治疗上,未使用对降压药有干扰的药。
先用acei(贝那普利)5mg,不能耐受者应用arb(坎地沙坦)4mg,联合ccb(氨氯地平)2.5mg,从最小剂量开始应用,每周逐级两药同时递增5mg,4mg和2.5mg,直至血压达到130~140/80~90mmhg之间或附近水平,即可停止加量。
如未达标,直至增量达最大剂量,贝那普利40mg,地沙坦32mg,氨氯地平10mg,即停止加量。
仍未达标,再加用噻嗪类利尿剂(dhct),从6.25mg逐级加量至达标,最大剂量为25mg。
1.3 观察:治疗开始前停用其他治疗方案2周,以开始治疗前的血压作为治疗前的血压。
关于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降压治疗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8-04-18T15:23:18.6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3期作者:张菊
[导读] 探讨分析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降压治疗的策略,丰富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北京市顺义区天竺镇卫生院 1013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降压治疗的策略,丰富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选择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80例,通过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调整的治疗模式对患者进行降压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改变情况。
结果治疗结果统计显示患者的收缩压从起初的(160±4)mmHg降到(134±5)mmHg,舒张压从起初的(110±6)mmHg降到(82±4)mmHg,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药物与生活方式调整相结合的治疗模式对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进行降压治疗,能够有效平稳地将此类患者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降低肾脏、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降压治疗;临床体会
高血压与糖尿病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高血压患者通常存在代谢综合征,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糖尿病患者因动脉粥样硬化、微血管出现病变而最终诱发糖尿病肾病,绝大部分的患者会并发高血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资料显示当高血压与糖尿病两者同时存在时[1],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的风险,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做好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的降压治疗工作十分有必要,本文选择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分析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降压治疗的策略,丰富临床治疗经验,具体信息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介于56-80岁之间,平均年龄(62.4±10.3)岁;均符合WHO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高血压的病程介于1-12年,平均(4.2±2.6)年,糖尿病的病程介于1-13年,平均(4.8±2.2)年。
1.2 降压方法
通过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调整的治疗模式对患者进行降压治疗12周,具体方法如下:
1.2.1 药物治疗
主要通过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联合用药方案。
吲达帕胺(利尿剂)1.25-2.5mg,口服每日一次,并按降压效果调整剂量;依那普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5mg,口服每日二次,以后随血压控制水平调整剂量至每日10-40mg,分二次服。
1.2.2 生活方式调整
主要做到控制烟酒,控制钠盐的摄入量(最好4.7-5.8g),多食蔬菜水果,减少脂肪酸与全脂食物的摄入,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运动宜在餐后进行,但是需要避免剧烈运动,避免低血糖发生。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治疗结果统计显示患者的舒张压从起初的(160±4)mmHg降到(134±5)mmHg,舒张压从起初的(110±6)mmHg降到(82±4)mmHg,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高血压与糖尿病均属于现阶段普遍存在于中老年人群中的慢性疾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亦较为多见,对于此类的患者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控制患者的血压在正常范围之内,从而避免肾脏、心血管疾病的发生[2]。
本文通过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调整的治疗模式对患者进行降压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经治疗后患者的血压得到明显的改善,主要原因在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使血管紧张素Ⅰ转换成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降低,血浆肾素活性增高、醛固酮分泌减少、干扰缓激酞的降解、血管阻力减低;利尿剂主要是通过增加胃肠道对Na+的排泄而达到降压效果。
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于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弥补单纯药物控制的不足,从而有利于血压控制,阻止或延缓心、肾等靶器官损害。
通过药物与生活方式调整相结合的治疗模式对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进行降压治疗,能够降低肾脏、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继光,李燕.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降压治疗[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8,3(5):311-315.
[2]张俊清,安莉.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实施和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0):176—178.。